鱼类繁殖与发育分析
鱼类的繁殖和发育阶段的划分鱼类的性成熟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的繁殖和发育阶段的划分第一节鱼类的性成熟◆鱼类性成熟的年龄及其变动1、鱼类经生长发育达到初次生殖,即标志其进入性成熟期。
香鱼(初次性成熟)2、在性别上,通常雄鱼比雌鱼的性成熟年龄要早,个体小。
虹鳟鱼(上:雌鱼,下:雄鱼)3、鱼类的性成熟年龄是种的特性之一,和种生长特性以及对于生活环境条件的适应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低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为l龄或1龄以下。
例如洄游性的香鱼为1龄性成熟。
*高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在10龄左右或更高。
如大型鲨鱼。
鲨鱼*中等年龄性成熟类型大多数鱼类属这类型,性成熟年龄为2—3龄或4—5龄。
影响鱼类性成熟的外界因子很多,主要有水温、光照、盐度和水流等。
▲ 水温生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同种鱼,达到性成熟所需时间不同。
例如鲢以华南地区为最短,最小为2—3龄,黑龙江地区则需5—6龄。
▲ 光照大部分鱼类性腺的发育需要光照。
▲ 盐度盐度对于洄游性鱼类和咸淡水鱼类的性成熟有重大影响。
例如鲻鱼的性成熟也必需经过海水过渡的阶段。
◆鱼类的性周期鱼类达到性成熟后,性腺周期发育,此发育周期就是性周期。
其实质是指每批卵母细胞从形成到发育成熟所经历的周期。
按鱼类性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三种类型:1、性周期为一年的类型大多数鱼类的性周期为一年,性腺由排出性产物后至下一批性产物的成熟,大体要经历一年时间。
例如草、青、鲢、鳙在自然条件下,性周期大多为一年。
2、短性周期类型此类型的性周期远不足一年,大多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
例如罗非鱼的性周期为45—60d左右;食蚊鱼两次生殖相隔数月。
食蚊鱼3、性周期为二年的类型大部分鲟形目鱼类的性周期长达二年,甚至更长,即性腺隔年成熟一次。
◆ 鱼类性腺发育程度的测定1、成熟系数成熟系数是指性腺重量和鱼体重量(或去内脏后的体重)的百分比,是衡量性腺发育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成熟系数=性腺重/体重(去内脏后的体重)*100%如梁子湖青梢红鮊的性腺从3月下旬开始发育,至5月下旬其成熟系数达到最大值,雌鱼为16.7%左右,雄鱼为6.5%左右,这时正是青梢红鮊的生殖季节。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产卵与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产卵与繁殖技术水产养殖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其中鱼类的产卵和繁殖技术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鱼类产卵和繁殖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一、鱼类产卵的生物学特点在鱼类的产卵过程中,雌鱼通过排卵将卵子释放到水中,然后雄鱼通过精子的释放来使卵子受精,最终完成受精与着床的过程。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于产卵的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因此在饲养时需要了解每个种类独特的需求。
二、水质控制与产卵技术1. 温度控制:鱼类产卵的温度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对于不同种类的鱼类来说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根据鱼类的要求来调整水温,以创造出适宜的产卵环境。
2. 光照控制:光照对于鱼类的产卵和繁殖也有一定的影响。
适宜的光照可以刺激鱼类的产卵行为,提高受精和着床的成功率。
因此,在鱼类产卵的过程中,合理控制光照是非常重要的。
3. 水质控制:良好的水质环境对于鱼类的产卵和繁殖至关重要。
控制水质的酸碱度、溶氧、氨氮等指标,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可以提高鱼类的产卵成功率,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鱼类繁殖技术1. 人工授精: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人工授精可以提高受精率和繁殖成功率。
在进行人工授精时,需要选择健康的雄鱼和雌鱼,并且将雌鱼的卵子和雄鱼的精子进行人工混合。
2. 孵化技术:鱼类的卵子在孵化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
通常情况下,将受精的卵子放置在孵化箱中,控制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等待卵子孵化成仔鱼。
3. 仔鱼的饲养:孵化后的仔鱼需要特殊的饲养环境和饲料。
提供适宜的饲料和养殖条件,帮助仔鱼良好地成长。
四、常见的鱼类养殖技术1. 鲤鱼养殖:鲤鱼是目前水产养殖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品种之一。
在养殖鲤鱼过程中,需要注意饲料的选择和供给、合理的密度控制以及疾病的防治等问题。
2. 鳜鱼养殖:鳜鱼是一种高档的食用鱼,饲养难度相对较高。
在鳜鱼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水质、提供优质饲料,并且合理的养殖密度,为鳜鱼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
鱼类的生长与繁殖
温度:鱼类生长适宜的水温范 围因种类而异
食物:鱼类通过摄取食物获得 所需的营养物质
生长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 鱼类生长的内在 因素,决定了个 体生长潜力和速 度
环境因素:包括 水温、水质、食 物供应等,影响 鱼类生长的速率 和健康状况
营养因素:提供 足够的蛋白质、 脂肪、维生素等 营养物质,促进 鱼类生长
养殖业中鱼类生长与繁殖的实 践案例
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鱼类生长与繁殖的实践应用有助于保护濒危鱼类, 通过人工繁殖和养殖,增加种群数量,缓解野生 资源的压力。
鱼类生长与繁殖的实践应用有助于改善水域生态 环境,通过合理投放鱼苗和养殖管理,提高水体 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鱼类生长与繁殖的实践应用有助于发展可 持续的水产养殖业,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 和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满足 市场需求。
营养因素:鱼类的繁殖需要充足的营养,营养不良会影响繁殖。
鱼类的繁殖与生长 的关系
繁殖对生长的影响
繁殖频率:繁殖频率对鱼类生长的 影响,高繁殖频率可能导致鱼类生 长缓慢。
繁殖方式:不同繁殖方式对鱼类生 长的影响,如卵生或胎生等,可能 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繁殖周期:繁殖周期的长短对鱼类 生长的影响,较短的繁殖周期可能 促进鱼类生长。
通过研究鱼类生长与繁殖的规律,可以预测未来水域生态系统的变 化趋势,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鱼类生长与繁 殖研究有助于 保护濒危物种
和生态平衡
鱼类生长与繁 殖研究有助于 提高养殖业产 量和经济效益
鱼类生长与繁 殖研究有助于 探索生物进化 机制和生物多
样性
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与繁殖方式
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与繁殖方式鱼类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脊椎动物之一,其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养殖鱼类的过程中,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对于提高养殖效率和保持种群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一、繁殖行为1. 抱卵行为许多鱼类都会进行抱卵行为,即雄鱼和雌鱼为了孵化卵子而进行特定的行为。
例如,部分观赏鱼,如孔雀鱼和剑尾鱼,通常是雄性鱼负责孵化卵子。
在抱卵行为中,雄性鱼会将雌性鱼产下的卵子收集到自己的嘴里,并将其保护起来,直到卵子孵化出幼鱼。
2. 繁殖舞蹈一些鱼类在繁殖期会进行特殊的舞蹈来吸引异性。
这些舞蹈通常包括摆动身体、扇动鳍片、变换颜色等动作。
例如,鲑鱼在洄游期间会进行美丽壮观的跳跃,以吸引雌鱼注意。
3. 灌溉巢穴一些鱼类在繁殖季节会挖掘巢穴,并通过灌溉巢穴来提供更适宜卵的孵化环境。
例如,康吉鳗会挖掘大约1米深的巢穴,并用嘴巴将水灌入巢穴中,保持卵子的湿润维持卵的健康发育。
二、繁殖方式1. 卵生卵生是鱼类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之一。
在这种方式中,雌鱼会将卵子产到水中,然后雄鱼会释放精子进行受精。
卵子随后会漂浮在水中,直到孵化成幼鱼。
这种方式适用于许多养殖鱼类,如金鱼和七彩神仙鱼。
2. 胎生胎生是一种少数鱼类的繁殖方式,其中雌性鱼会将卵子连同虫卵一起孵化在体内,并产下幼鱼。
这种方式在雷电鱼和鲨鱼等一些物种中很常见。
胎生方式使幼鱼得到更多的保护和营养,提高了存活率。
3. 子宫孵化子宫孵化是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只存在于一些特定的鱼类中,如卡路里鱼和口孵型鱼。
在这种方式中,雌性鱼会将卵子产到体内,并在子宫中孵化,直到孵化出幼鱼。
子宫孵化方式使幼鱼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照顾。
总结:在养殖鱼类的过程中,了解不同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对于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养殖环境,创造更适宜的繁殖条件。
同时,根据鱼类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幼鱼的存活率和饲养效率。
海水鱼类繁殖与繁育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与繁育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与繁育技术在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由于海水鱼类的捕捞数量逐渐减少,以及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繁育成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海水鱼类的繁殖与繁育技术,并探讨其对海洋生态和经济的作用。
1.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海水鱼类繁殖技术的意义
1.2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方法和步骤
1.3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案例
2. 海水鱼类繁育技术的重要性与挑战
2.1 海水鱼类繁育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2 海水鱼类繁育技术的挑战与难点
2.3 如何提高海水鱼类繁育技术的可持续性
3. 海水鱼类繁殖对海洋保护和经济的作用
3.1 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3.2 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发展
3.3 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4. 海水鱼类繁殖技术的前景与建议
4.1 未来海水鱼类繁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4.2 加强海洋保护与科研合作
4.3 增加海水鱼类繁育科研投入
结语:
海水鱼类的繁殖与繁育技术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海洋资源的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可以预见海水鱼类繁殖技术将发展得更加成熟,对海洋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面对人工繁殖技术的挑战与难点,我们需要加强科研合作,提高技术可行性,并加大对海水鱼类繁育科研的投入力度。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海水鱼类的可持续繁育,保护海洋生态,并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与繁殖特点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与繁殖特点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其中鱼类养殖是最为常见和广泛的一种方式。
了解鱼类行为和繁殖特点对于养殖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鱼类行为和繁殖特点的相关知识。
一、鱼类行为特点1. 生活习性鱼类的生活习性十分多样化。
有些鱼类喜欢群居,如鲤鱼、鳜鱼等;而有些鱼类则更喜欢单独生活,如鲈鱼、黄鳍鱼等。
此外,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在淡水或海水中生存,有些鱼类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水域间迁徙。
2. 运动方式鱼类以游动为主要运动方式,通过尾鳍的摆动来前进。
不同鱼类的游动速度和方式各异,如迅猛的鲨鱼、灵活的盲鳗等。
并且,某些鱼类还具备跳跃能力,如大马哈鱼、鲈鱼等。
3. 食性习惯鱼类的食性习惯因鱼种不同而异。
有些鱼类是杂食动物,如鲤鱼、鳜鱼,它们可以食用植物和动物性饵料;而有些鱼类则以肉食为主,如鲈鱼、泥鳅。
养殖者需要根据鱼类的食性进行科学的饲养,以满足鱼类的需求。
二、鱼类繁殖特点1. 性别大多数鱼类是雌雄异体生物,即具有明显的两性别。
雌鱼具备生殖腺和卵子,而雄鱼则具备生殖腺和精子。
然而,也有些鱼类是雌雄同体生物,即具备两种性腺,可以进行自体受精。
2. 繁殖季节鱼类的繁殖季节因鱼种不同而异,有些鱼类具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如鲤鱼、鳜鱼等;而有些鱼类则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如鳗鱼等。
养殖者需要了解鱼类的繁殖季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繁殖。
3. 繁殖方式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
常见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
卵生鱼类通过产卵后孵化出小鱼的方式进行繁殖,如草鱼、鲫鱼等;而胎生鱼类则将卵子在体内孵化,直接产下幼鱼,如鲨鱼、孔雀鱼等。
此外,有些鱼类还具备产卵后受精的能力,如鲈鱼、鲨鱼等。
4. 孵化条件鱼类的卵子需在特定的孵化条件下才能孵化成小鱼。
孵化条件包括适宜的水温、适宜的水质等。
养殖者需要提供适宜的孵化环境,以保证卵子的孵化成功。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和繁殖特点对于养殖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鱼类的生活史与繁殖
鱼类的生活史与繁殖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为广泛分布的群体之一,其生活史与繁殖方式多样而丰富。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生活史和繁殖特点,从浮游期到成熟期,详细介绍它们在不同阶段的生存策略和繁殖方式。
1. 浮游期浮游期是鱼类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它是指从鱼卵孵化出来到幼鱼具有自主游动能力之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阶段,鱼类通常呈现出小而透明的状态,身体结构相对简单。
它们依赖于水流和浮游生物来寻找营养,并通过融合周围环境中的色彩以逃避天敌。
此阶段的鱼类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只有极少数幸存下来并进入下一个发育阶段。
这个阶段的最后一部分,幼小鱼类会逐渐开始发育鱼鳍,并且开始摄取固态食物。
2. 幼鱼期幼鱼期是浮游期之后的发育阶段,此时鱼类开始摄取固态食物并逐渐增长体型。
幼鱼期的鱼类往往是食物链的底层,它们靠捕食小型浮游生物或其他小型底栖生物为生。
这个阶段的鱼类会寻找适合生存的栖息地,如河流、湖泊或海洋。
它们拥有更为完整的鱼体结构,并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
幼鱼期的鱼类还面临着来自捕食者的威胁,因此需要有效的避难和伪装策略以提高生存率。
3. 成体期成体期是鱼类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其生殖能力得以发挥的阶段。
成体鱼类拥有完整的鱼体结构和发达的繁殖器官。
它们通常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和雌性在外观上或行为上存在明显区别。
成体鱼类主要通过繁殖来延续种群,并参与各种不同的繁殖行为。
有些鱼类会选择寻找配偶,建立巢穴或寄生于其他鱼类身上,而另一些鱼类会进行外部受精或内部受精等不同的繁殖方式。
在成体期,鱼类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调节,以满足繁殖的需要。
这其中包括生殖器官发育、产卵或孕育仔鱼等过程。
成体鱼类在生殖季节会迁徙到特定的繁殖场所,寻找最适合繁殖的环境。
总结:鱼类的生活史与繁殖过程充满了奇妙和多样化。
从幼小的浮游期开始,它们在各个发育阶段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和环境适应性的挑战。
通过适应性的进化,鱼类才能在各自的生活史中取得繁衍后代的成功。
鱼类的繁殖和生命周期
水草丰茂的水域。
求偶行为
02
部分鱼类会通过特定的求偶行为吸引异性,如展示鲜艳的色彩
、发出特定的声音等。
繁殖季节
03
鱼类的繁殖季节通常与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亲代抚育行为及其意义
亲代保护
部分鱼类在产卵后会留在产卵场保护卵和幼鱼,避免其受到天敌 的捕食。
营养供给
有些鱼类在幼鱼孵化后,亲鱼会提供一段时间的营养供给,如分泌 乳汁等。
提供营养和氧气。
繁殖优势
卵胎生鱼类的繁殖方式具有较高 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
下进行繁殖。
不同繁殖方式的比较
繁殖效率
卵生鱼类的繁殖效率较高,一次可产大量卵;胎生鱼类和 卵胎生鱼类的繁殖效率相对较低。
受精方式
卵生鱼类采用体外受精方式;胎生鱼类和卵胎生鱼类采用 体内受精方式。
仔鱼成活率
胎生鱼类和卵胎生鱼类的仔鱼成活率较高;而卵生鱼类的 仔鱼成活率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水质净化
部分鱼类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有助于净化水质。
生物多样性维护
鱼类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鱼类生命周期的影响
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导致鱼类种群 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 绝,破坏生态平衡。
水域污染
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 等污染物排入水域,对 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 重影响。
产卵场所
多选择水流较缓、水草茂盛或石砾、树根较多的地方 作为产卵场所。
卵的性质
卵黄含量丰富,呈圆球形或椭球形,具有粘性或附着 性,可附着在水草、石砾等物体上。
胎生鱼类繁殖方式
体内受精
雌鱼在体内与雄鱼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成仔鱼后产出。
鲫鱼是怎么繁殖的?鲫鱼的发育过程简介
鲫鱼是怎么繁殖的?鲫鱼的发育过程简介鲫鱼是怎么繁殖的?鲫鱼是我国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生活在中国各大水系,也是可以人工养殖的鱼类之一。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鲫鱼的发育过程,供养殖鲫鱼的朋友们参考。
一、鲫鱼是怎么繁殖的鲫鱼一般在每年的3-7月份左右进行产卵,具体时间与鲫鱼品种以及具体所处地区有关。
鲫鱼在繁殖季节时,雌性鲫鱼会在水草繁茂处或者是石头较多处产卵,多将卵子产于水草、石块、枯枝等附着物上。
产卵结束后,雄鱼会在卵子上排出精子,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最后孵化出小鱼。
二、鲫鱼的发育过程简介(1)卵期:鱼类在鱼卵膜内进行发育的时期。
(2)仔鱼:鱼苗脱膜孵化而出,口尚未开启,主要以卵黄为营养,属于内源性营养性质。
(3)仔鱼后期:鱼苗开始依靠外源性营养进行发育与生活,并且此时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4)稚鱼期:体型迅速趋近于成鱼,消化器官也开始往成鱼方向发育,结束的基本标志为鳞被发育完全及完全变态。
(5)幼鱼期:体形与成鱼相同,但是性尚未成熟的当年生幼鱼,并且斑纹和色泽也仍在发生变化。
(6)未成熟鱼期:形态和成鱼完全一样,但是性腺尚未成熟,一般是从当年生幼鱼向性成熟转变的时期。
(7)成鱼期:第二性征发达,已经具备生殖能力,并且在每年的繁殖季节中进行繁殖。
(8)衰老期:生殖机能开始衰退,生长速度缓慢。
三、鲫鱼的养殖方法1、处理池塘(1)要求水深超过1.5米,适宜水深为2-3米,池底的淤泥厚度为10-15厘米。
(2)放苗前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200-250毫克/升)或漂白粉(20毫克/升),消毒2-3天后注入新水。
(3)放苗前1-2天,全池泼洒2.5%敌百虫粉剂。
2、投放鱼苗(1)水温稳定在10°C以上时开始放苗。
(2)若规格为40-60克/尾,放养密度为1500-2000尾/亩;若规格超过60克/尾,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亩。
若是要培育鱼种,放养密度为0.8-1.2万尾/亩。
(3)训食成功后,每亩池塘放养150-200尾规格为20-60克的鲢鳙。
鱼类繁殖与发育.pptx
III期:卵巢→血管发达,卵细胞半透明,卵黄少 量沉积;肉眼可看清卵粒 精巢→圆杆状,粉红色或淡黄白色,挤压 腹部或剪开精巢都无精液流出
2024/9/29
9
第10页/共75页
性成熟等级
⑸洞穴产卵亚型:卵产在天然洞穴内掩藏发育
2.亲体护卫型:卵(仔鱼)在亲体护卫下发育
⑴基质亚型:卵产在自然基质上,如岩石、植物或水 层中。亲鱼在旁侧守护,直至仔鱼孵出
⑵营巢亚型:产卵前先筑巢,在巢中产卵,由亲体之 一守护并伴随对巢的修补、通气
2024/9/29
营巢材料→石砾、砂土、植物茎叶、鱼类自己吹成的
▪ 成熟系数的绝对值:♂(10%)<♀(20-
30%)
11
第12页/共75页
▪ 多周期:一生可重复产卵、排精
一年产卵多次:性周期短→与季节变化关系小
一年产卵一次:性周期为一年→与季节变化关系密切
• 繁殖习性不同,性周期的季节节律不同。春季产卵性 腺在秋、冬进入第四期,秋季产卵7-9月进入第四期
• 不同种类,性周期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
30
第31页/共75页
产卵场与产卵条件
鱼类繁殖场所和繁殖所需的环境条件→制定资源 保护措施、禁渔区,为人工繁殖提供相应的生态条件
鲤:几天至一周便产卵一次,一般2批;
香鱼:一般3批,10月上旬开始,10~15d产一批,条件 好,人工养殖时,还可产4次
特征:-卵母细胞由IV时相→IV时相,不同步
-第IV期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大小不同,有的已充满 卵黄,有的开始沉积卵黄。即IV期卵巢中具各种时相的 卵母细胞。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鱼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动物,不仅仅是我们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我们心灵上的安慰。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鱼的数量正日益减少。
因此,人工繁殖和养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鱼类人工繁殖以及其家族特性分析。
一、鱼类人工繁殖的意义人工繁殖是指人类通过控制父母鱼的交配来实现子代鱼的繁殖。
相比于野生繁殖,人工繁殖的优势在于控制、可控、高效以及大规模生产、优良品种的培育等方面。
由于人类已经研究出了一些鱼类的繁殖技术,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生产出鱼苗。
采用这种方式繁殖出来的鱼苗可以用于人工养殖和放流等目的。
二、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鱼类自然繁殖、人工授精、人工合子、细胞发育、基因编辑等。
不同的繁殖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1、鱼类自然繁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繁殖方式。
只需将雌雄鱼放在一起,让其自然交配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种鱼类,但是难以控制和调节繁殖的过程和结果。
2、人工授精: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繁殖方式。
首先,要提取雄鱼中的精液,并将其保存。
然后,将雌鱼的卵巢切开,将卵子取出,并放到一个浅盘中。
随后,将一定量的精液加入到盘中,使卵子受精。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可以控制鱼类的品种以及性状等。
3、人工合子:这种繁殖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
它是通过直接将多个不同的基因片段融合起来,来创造新的鱼类品种。
这种方法具有可控性和高效性,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
三、鱼类人工繁殖的家族特性分析1、先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鱼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特征,包括体型、颜色、鳞片形状等。
这些特征通常是由基因决定的。
因此,通过控制基因可以实现对鱼类外貌的改变。
这种特性具有遗传性,可以通过遗传分析得到。
2、后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在鱼类生长过程中类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寿命、大小、体质等。
第五章_鱼类的性成熟繁殖力及其研究方法
第五章_鱼类的性成熟繁殖力及其研究方法一、引言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是鱼类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了解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对于鱼类资源管理、渔业科学研究以及鱼类保护和养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将介绍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方法。
二、性成熟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性成熟是指个体性细胞发育成熟并具备繁殖功能的过程。
影响鱼类性成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水质、日照等,个体因素如年龄、体型、营养状况等,还有遗传因素等。
这些因素对于不同鱼类的性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鱼类的繁殖力鱼类的繁殖力通常包括生殖周期、产卵量及产卵频率等。
不同鱼类的繁殖力差异较大,早熟种类如鲫鱼、草鱼等一年可产数次卵,而迟熟种类如鳗鱼、鲈鱼等一年只产一次或者少于一次卵。
四、研究鱼类性成熟和繁殖力的方法1.鱼类性成熟调查:通过对大量不同年龄和大小的鱼体进行解剖,观察和记录其性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以此确定性成熟的个体比例和性成熟的年龄。
2.性腺指数测定:对采集的鱼体进行解剖,将性腺(包括卵巢和睾丸)的重量与个体的体重进行比较,得出性腺指数,用以评估性成熟的程度。
3.日粮研究:通过调整鱼类的饲料成分,观察和记录其生殖脏器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变化,以此探究饲料对鱼类性成熟和繁殖力的影响。
4.激素水平研究:通过采集鱼体的血液或者鳃腺,测定其中的性激素水平,以此了解鱼类性成熟的生理机制。
5.卵巢和精巢组织的切片观察:通过将卵巢和精巢组织进行加工处理,并制成切片,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其细胞结构,从而了解鱼类性成熟和生殖力的变化。
6.鱼类繁殖行为观察:通过对野外或实验箱中的鱼类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如游走,求偶舞蹈及产卵等行为,以此了解鱼类的繁殖习性和繁殖力。
五、总结了解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对于鱼类资源管理、渔业科学研究以及鱼类保护和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鱼类性成熟和繁殖力的研究,可以为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鱼类繁殖与发育》课件
鱼类繁殖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 鱼类资源管理机构需要制定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方案,以确保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鱼类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科学家、业界和公众。 • 需要加强对非法捕捞和非法养殖的打击力度,采取更加严格的规定和法律措施。
鱼类繁殖的未来展望
科技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将有更多的 技术工具和方法可以用于鱼类 繁殖和发育的研究。
3 经济价值
鱼类的商业养殖和捕捞业产值巨大,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鱼类的交配方式
卵生鱼类
大多数卵生鱼类在交配时雄性会 将精子直接释放到雌性的生殖道 中,进行内受精。
胎生鱼类
很多胎生鱼类会将卵黄囊放在雄 性的托孵器中,托孵器负责孵化 卵黄囊,并为幼鱼提供营养。
配对鱼类
配对鱼类会在交配期间形成牢固 的配对关系,它们可能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蜓点 水或在水中共舞以达到交配。
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并支持鱼类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 的科研和政策支持。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将为鱼类繁殖的研究 和管理提供更广泛的视野和更 大的机会。
早期生长
孵化后的幼鱼会吸食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并开 始慢慢成长和发育。
孵化
从受精到孵化的过程因鱼类而异,可以持续几天 甚至数月。
进化分化
幼鱼逐渐发育成形态各异、生活习性不同的鱼类, 开始进入自由游泳期。
鱼类繁殖的经济意义
全球鱼类市场每年创造巨额收入,鱼类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 的角色。鱼类的养殖和捕捞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能为众多生产和服 务行业提供原材料。
鱼卵的形成和释放
1
卵巢发育
雌鱼通过不断的食物摄取和荷尔蒙变化使卵巢得到充分发育,成熟的卵子将逐渐形成。
热带鱼类的繁殖与育种技巧
热带鱼类的繁殖与育种技巧热带鱼,以其斑斓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和独特的习性,成为了众多水族爱好者的心头好。
然而,要成功地繁殖和培育热带鱼,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热带鱼类的繁殖与育种那些事儿。
一、繁殖前的准备1、选择合适的鱼种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繁殖的热带鱼品种,并了解其繁殖特点和习性。
有些鱼种繁殖相对容易,而有些则较为困难,需要更高的养殖技巧和环境条件。
2、准备适宜的水族箱繁殖用的水族箱大小应根据鱼种的大小和繁殖习性来选择。
一般来说,小型热带鱼的繁殖箱可以较小,而大型热带鱼则需要较大的空间。
同时,要确保水族箱的水质稳定,配备良好的过滤系统和加热设备,将水温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3、营造合适的水环境不同的热带鱼对水质的要求有所不同。
例如,有的喜欢弱酸性水,有的则适应弱碱性水。
在繁殖前,要通过检测和调整水质参数,如酸碱度(pH 值)、硬度、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为鱼儿创造理想的繁殖环境。
4、提供充足的食物在繁殖前,要给亲鱼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食物,以增强其体质和繁殖能力。
可以选择专门的热带鱼饲料,也可以适量投喂活饵,如丰年虾、水蚤等。
二、常见的繁殖方式1、卵生这是大多数热带鱼的繁殖方式。
亲鱼将卵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和孵化。
卵生鱼的产卵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直接将卵产在水草或岩石上,有的则产在水底的沙砾中。
例如,孔雀鱼就是典型的卵胎生鱼类,其繁殖能力很强,母鱼直接产出小鱼。
2、卵胎生这种繁殖方式中,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直接产出幼鱼。
常见的卵胎生热带鱼有玛丽鱼、月光鱼等。
三、繁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亲鱼的挑选选择健康、成熟、体型适中的亲鱼进行繁殖。
亲鱼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繁殖的成功率和幼鱼的质量。
2、繁殖期间的观察在繁殖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亲鱼的行为和状态。
如果发现亲鱼有异常行为,如攻击幼鱼或互相打斗,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将其隔离。
3、保护卵和幼鱼对于卵生鱼类,要注意保护鱼卵不被其他鱼类吞食。
低温环境下鱼类生长与繁殖特性
低温环境下鱼类生长与繁殖特性低温环境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低温环境下鱼类的生理适应、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特性等方面的内容。
一、低温环境下鱼类的生理适应低温环境对鱼类的生理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在低温环境中,鱼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来适应寒冷的环境。
首先,鱼类的体温调节机制会发生变化,它们会主动寻找处于相对温暖的环境,以减小体温的下降。
其次,鱼类的新陈代谢会减慢,以节省能量。
此外,鱼类的呼吸和循环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低温环境。
二、低温环境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低温环境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低温环境会抑制鱼类的新陈代谢活动,影响其食物摄取和能量利用,从而降低生长速率。
其次,低温环境下水体中的氧气浓度会降低,这会限制鱼类的呼吸功能,进而影响其生长。
此外,低温环境还会影响鱼类的饵料消化和吸收能力,从而进一步制约鱼类的生长发育。
三、低温环境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低温环境对鱼类的繁殖特性也具有一定影响。
首先,低温环境会延缓鱼类的性成熟速度,使其性腺发育缓慢。
其次,低温环境下水体中的氧气浓度较低,这会降低鱼类的生殖能力。
此外,低温环境还会使鱼类的卵子和精子的存活率降低,影响繁殖的成功率。
四、低温环境下鱼类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低温环境下的鱼类资源,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鱼类保护区,限制捕捞行为,保护鱼类的生存空间。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确保水质清洁,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此外,开展鱼类的人工繁殖和放流活动,增加鱼类的种群数量。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于低温环境下鱼类生长与繁殖特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结语低温环境对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影响,鱼类通过生理适应来适应低温环境,并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低温环境限制了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维护鱼类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鱼类在低温环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以及维持生态平衡。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是养殖渔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鱼类的繁衍生息和产量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并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人工授精法人工授精法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它适用于鱼类天生不能自然繁殖的情况。
该技术的原理是将鱼类的精子和卵子分别提取出来,通过人工方式进行配对受精。
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特殊工具刺激雄性鱼类,促使它们释放精子,并将精液收集到容器中。
而雌性鱼类的卵子常常需要手动提取。
之后,将精子与卵子进行混合,通过特定的条件,如温度和水质,促使受精卵发育成鱼苗。
这种技术常应用于亚洲鲤鱼和鲟鱼等鱼类的繁殖。
二、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一种通过调节环境温度来控制鱼类繁殖与孵化的技术。
许多鱼类的繁殖和孵化过程都受到温度的影响。
例如,鱼类的发育速度和性别比例都与温度相关。
在实践中,养殖人员会在鱼类产卵前提前调节水温,为鱼类创造最适宜的繁殖环境。
以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孵化出的鱼苗生长更快且更健康。
这种技术常用于金鱼、鲶鱼等鱼类的养殖。
三、光照控制法光照对鱼类的繁殖和孵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光照控制法利用人工光源调节鱼类的光照时间和强度,从而控制它们的繁殖行为和孵化过程。
例如,某些淡水鱼类对光周期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控制每天的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以刺激鱼类的产卵和孵化。
光照控制法在养殖场中被广泛应用,对提高鱼类的产量和繁衍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人工孵化法人工孵化法是一种通过模拟鱼类自然孵化环境来提高繁殖效率的技术。
在这种方法中,鱼类的卵子被收集并放置在孵化箱或孵化池中。
通过控制水质、温度和光照等条件,创造一个适合鱼类孵化的环境。
养殖人员也可以添加适当的饲料或培养基来促进鱼苗的生长。
人工孵化法广泛用于各种鱼类的繁殖,如鲈鱼、虹鳟鱼等。
总结起来,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在养殖渔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采用人工授精法、温度控制法、光照控制法和人工孵化法等技术,可以提高鱼类的繁殖效率和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鱼类摄食及繁殖相关指标分析
Ⅲ期:性腺正在成熟,已较发达。 卵巢体积增大,占整个腹腔的1/3~1/2。 肉眼可以明显看出卵巢内充满不透明的稍具白色或浅 黄色的卵粒。 卵巢大血管(生殖腺动脉)明显增粗。 卵粒互相粘连成团块状,切开卵巢挑出卵粒时,卵粒 很难从卵巢膜上脱落下来。 精巢的前部较扁平,后部收缩,表面呈灰白色或稍具 浅红色。压挤精巢,不能挤出精液。
Ⅵ期:产卵排精后的性腺。 性腺萎缩,松弛、充血,呈暗红色 体积显著缩小,只占体腔的一小部分。 卵巢套膜增厚,卵巢、精巢内部常残留少数成熟的卵 粒或精液,末端有时出现淤血。
卵巢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目测法 透明细线状 扁带状 初见卵粒
组织学 初级卵母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 初级卵母细胞大生长期 次级卵母细胞
请勿挪走显微镜及解剖镜,以免序号混淆。 解剖完的鱼和其他垃圾分开放置。 请自觉清洗腊盘、表面皿及测量工具 请保持实验台面、抽屉及地面整洁。
逐个剖开胃,取出内容物于滤纸上,称重。 胃肠饱满情况用饱满度指数来表示。
食物团重量 % × 100 饱满度指数( )= 纯体重
将胃含物逐个在解剖镜下作出鉴定。取较完整的未消 化饵料称重,算出各种饵料占整个食物团的百分比组 成。
3.3 繁殖力测定
目测性腺发育程度 Ⅰ期:性腺尚未发育。 紧附于体壁内侧,呈细线或细带状,肉眼不能识别雌 雄。 Ⅱ期:性腺开始发育或产卵后重新发育。 狭长的细带已增粗,并能辨别出雌雄。 生殖腺小,只占腹腔的一小部分。 卵巢成细管状或扁带状,半透明,分枝血管不明显, 呈浅肉红色,卵巢膜较精巢膜坚韧,肉眼不能看出卵 粒。 精巢扁平,稍透明,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1.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
研究鱼类生物学需要应用数理统计方法。遵循数量统 计原则,随机取样,样本要能反映所研究总体的真实 情况。 在海洋鱼类调查中,样本大小一般每次取100尾整数。
鱼类性成熟、繁殖习性与繁殖力
百分比(%)
讨论:卵径组成和产卵次数有什么关系
10 8 6 4 2 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卵径(×)0.0120㎜
个体繁殖力与年龄、体长、体重的关系 体重影响>体长影响>年龄影响
同一种群不同年份不同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 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 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 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 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 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 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月份 小黄鱼性成熟系数月份变化
产卵期几月?
组织学划分法
卵径分布法
逐月测定卵径大小的频率分布变化
IX龄高眼蝶产卵5月卵径分布
百分比(%)
IX龄高眼蝶产卵期前一个月卵径分布 40 30 20 10
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卵径(×)0.0120㎜
海洋鱼类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的研究
海洋鱼类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的研究在大海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生殖行为,采用独特的繁殖策略来确保它们的后代能够生存下去。
通过对海洋鱼类的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海洋鱼类的生殖行为1. 产卵行为海洋鱼类大多数采取外部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即雌鱼将卵子释放到水中,然后雄鱼释放精子进行受精。
这种方式使得受精卵暴露在敌害和外界环境的风险中,但也为后续的发育提供了更好的养料来源。
2. 繁殖迁徙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选择进行长途迁徙,以找到更适宜的繁殖环境。
比如,一些洄游鱼类会从深海迁移到河流中产卵,然后再返回大海。
这种迁徙行为不仅使得鱼类能够选择更适宜的环境,还有助于使得不同地区的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增加遗传多样性。
3. 合作繁殖行为某些海洋鱼类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繁殖,形成繁殖群体。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珊瑚礁鱼类,其中雌雄鱼共同保护卵和幼鱼,防止捕食者的袭击。
这种合作繁殖行为为幼鱼的生存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二、海洋鱼类的繁殖策略1. 多次繁殖为了增加后代数量和生存率,大多数海洋鱼类会多次进行繁殖。
一些鱼类每年都会繁殖一次,而另一些鱼类则会选择每隔几年进行一次繁殖。
这种策略可以使得鱼类在生殖季节期间集中精力繁殖,提高繁殖成功的可能性。
2. 繁殖竞争在繁殖季节,雄性鱼类之间常常进行激烈的竞争,争夺雌性的注意和配对的机会。
这种竞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现,比如颜色的变化、身体的扩张和特殊的鳍展示。
其中,拥有最好品质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繁殖。
3. 孤性生殖少数海洋鱼类采用孤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这种方式中,雌性鱼类无需受精就能够产卵,并能够将卵子直接孵化成幼鱼。
这种繁殖方式对于缺乏合适繁殖伴侣的鱼类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三、海洋鱼类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的意义1. 生态平衡通过研究海洋鱼类的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
鱼类的繁殖与繁衍增加族群数量
鱼类的繁殖与繁衍增加族群数量鱼类作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其繁殖与繁衍对于维持鱼类族群的数量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通过不同的繁殖策略和繁衍方式,鱼类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确保种群的持续增长和生存。
一、鱼类繁殖的方式和周期1. 卵生鱼类卵生鱼类是指产卵后,卵通过外界条件的作用孵化出鱼苗。
这种繁殖方式广泛存在于鱼类中,包括各类淡水和海水鱼类。
卵生鱼类的繁殖周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与温度、光照和水质等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一些淡水鱼类在春季水温上升至一定程度时,会开始产卵。
2. 胎生鱼类胎生鱼类是指孕育鱼卵的过程发生在母鱼体内的鱼类。
这种繁殖方式相对较少见,只有一部分鱼类采用这种方式。
胎生鱼类具有更高的生存率,因为它们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不需要靠卵进行繁殖。
胎生鱼类的繁殖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
二、鱼类的繁殖行为鱼类的繁殖行为对于成功的繁殖和生存至关重要。
不同的鱼类会展示出不同的繁殖行为,如交配前的追逐、打斗、模仿和展示等。
这些行为有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筛选出良好的遗传基因并保护卵或幼鱼。
例如,雄性巴西鸣鳄会在繁殖季节用獠牙抵抗对手,以争夺交配权。
三、鱼类的繁殖策略1. 游弋繁殖游弋繁殖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繁殖策略,适用于活动范围广的鱼类。
这些鱼类通常产卵后,将卵散布在水域中,借助水流的作用将卵带到较为安全的地方。
游弋繁殖的优势在于能够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增加繁殖成功率。
2. 筑巢繁殖筑巢繁殖是一些底栖鱼类常见的繁殖策略。
这些鱼类会选择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河床的沙石缝隙、水生植物叶片等,精心筑巢并将卵产在巢内。
通过筑巢繁殖,这些鱼类能够为卵提供保护和氧气,并降低卵被掠食者捕食的风险。
四、人类对鱼类繁殖的影响在人类的活动中,水域污染、水流调节和过度捕捞等行为对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策略产生了负面影响。
水质污染会影响鱼类的繁殖地选择和卵的发育,导致繁殖成功率的降低。
水流调节和河道改造会破坏鱼类的产卵区域和栖息地,影响繁殖的正常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繁殖季节、产卵时间、产卵类型
㈠繁殖季节:不同种类和产卵类型不同
鱼类一般总在一年中能使其繁殖后代的时间延至最 长、并使其后代的早期发育获得最佳环境条件, 特别是食饵条件的季节繁殖→与内源性的繁殖周 期相关
鱼类通过内源繁殖周期和外源环境提示(温度、光 周期和水流等)的同步反应,便可准确地在特定 季节开始产卵
2018/10/27 13
三、鱼类性周期
性周期:已成熟个体的性腺发育按一定规律周期 性地变化 鱼类性腺发育有严格的周期性 →长期的适应性, 精巢和卵巢发育过程基本相同,但雌雄性细胞 发育有不同处,表现在: 各期出现的时间和所经历的时间不同 → 一般♂ 发育快,先成熟(比♀提前成熟15d左右) 成熟系数的绝对值:♂(10%)<♀(20-30%) 性周期延续的时间:种类不同,延续时间有异
2018/10/27
5
一、性 腺 -卵巢
☆ 大小:成对→对称(大小、体积、位置。多数) 不对称:香鱼→左大右小,左前右后 不成对:七鳃鳗→体腔前端;黄鳝→左卵巢,右膀胱? ☆ 形状:棒状→多(梭鱼、鲤);分叶→香鱼;长袋状→ 七鳃鳗;皱长、方形→鳗鲡;无固定形状
☆ 颜色
• 与卵粒有关→卵粒一般黄 • 与食物有关→香鱼:自然、硅藻→棕黄 人工饲料、鱼粉→淡黄 • 与发育有关 → 香鱼:无色透明 → 肉红 → 淡黄(与卵黄沉 积率及其血管丰富程度有关)
3.成熟系数法
成熟系数=性腺重/体重(去内脏)×100%
• 不同种类→最大成熟系数不同 • 同种类→雌>雄;年龄大>年龄小;一次产卵>分批 • 季节→产卵后成熟系数低,春季↑,产卵期达高峰值 成熟指数:某阶段成熟系数与最大成熟系数的比值 4.卵径测定法:(一般不用福尔马林固定) 椭圆卵:(长轴+短轴)/2 成熟指数=某一时间卵径/最大卵径 常用:第1和第3种方法综合应用
2018/10/27 3
繁殖活动与环境因素、感觉器官、内分泌器官 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眼、松果腺、温度感受 器、中枢神经系统
环境因素 感觉机制 下丘脑
垂体促性腺细胞
光周期与温度
精巢
促性腺激素
卵巢
雌激素Biblioteka 雄激素第二性征 繁殖行为与活动
2018/10/27
4
14.1 性腺及其发育
一、性腺 二、性腺发育与分期 三、鱼类性周期
2018/10/27 29
产卵类型
㈣产卵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1.产卵类型: ⑴依一年内产卵的次数划分: ①一次产卵类型:一年产卵一次(一个生殖季节中, 卵同时成熟排出,有间隔也很短)。产卵期限短 →四大家鱼 特征:-卵母细胞由III时相→IV时相,同步 - 第 IV 期卵巢中,大部分卵粒大小相近,主 要为第IV时相卵母细胞组成 -成熟系数只出现一次高峰
同纬度的同种鱼,产卵时间不同
时间虽不同,但要求的水温一致
2018/10/27
26
3.鱼类繁殖季节不同的意义:
◇繁殖季节的不同可保证幼鱼获得食物 春季产卵:产出后,随季节水温↑→饵料↑,保证幼 鱼有食物; 秋季产卵:孵化时间长,消耗卵黄的速度慢,靠卵 黄营养的时间也长→大马哈鱼:孵化时间2~3个 月,依靠内源性营养的时间长2个月 ◇繁殖季节的不同,对敌害有防御作用
2018/10/27 17
⑶草上产卵亚型:卵产在专一或非专一的水生植物的茎叶
上发育。卵粘性→鲤、鲫、鲂、花鱼骨等 ⑷喜贝性产卵亚型:卵产在无脊椎动物体内发育→鳑鲏类 ⑸洞穴产卵亚型:卵产在天然洞穴内掩藏发育
2.亲体护卫型:卵(仔鱼)在亲体护卫下发育
⑴基质亚型:卵产在自然基质上,如岩石、植物或水层中。 亲鱼在旁侧守护,直至仔鱼孵出 ⑵营巢亚型:产卵前先筑巢,在巢中产卵,由亲体之一守 护并伴随对巢的修补、通气 营巢材料→石砾、砂土、植物茎叶、鱼类自己吹成的气泡 等,或利用天然洞穴和其他动物体
2018/10/27
2
繁 殖
繁殖 (reproduction) :是鱼类生活史的重要的 一环,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 到精卵结合的全过程 保证了种群的生存和增殖,关系到后代的质量和 数量 具有独特的适应性,表现在:
授精方式:大多数是体外授精
繁殖方式:具有多样性,要求一定的生殖条件和 发育条件→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精巢→圆杆状,粉红色或淡黄白色,挤压腹部 或剪开精巢都无精液流出
2018/10/27
12
性成熟等级
IV 期 : 卵巢→卵粒大而饱满,充满卵黄,有时挤压
腹部可流出少量卵粒
精巢→乳白色,早期阶段挤压腹部无精液流 出,晚期则能挤出白色精液
V期: 卵巢→提起时卵粒能从生殖孔流出
精巢→提起或轻按腹部能从生殖孔涌出 VI 期 : 卵巢→当年已产过卵者,体积大为缩小,表 面充血,外表呈紫红色,内残留少数卵粒,退化呈 半透明、桔黄色的不规则结构 精巢→体积缩小,淡黄色或淡红色
2018/10/27 21
夏季产卵型:晚春和夏季→翘嘴鲌
◇性腺发育在秋季和冬季极缓慢,直到春季才快速
生长
◇产卵季节为5~7月,高峰为6~7月;最低水温>
20℃
2018/10/27
22
秋季产卵型:秋季和冬初→多为冷水性鱼类和部分海 水鱼类(鲑科、香鱼、鲻、中华鲟)
△性腺在春末、夏初发育,秋季成熟。需光照时间长 △产卵季节为9~ 2月,盛期为9~ 11月;最低水温为 4 ~ 9℃
2018/10/27 20
1.依生殖季节划分生态类群(型):
⑴定期:产卵季节较稳定 春季产卵型:春季和夏初→种类特多,以温水性鱼 类为主(鲤、鲫、四大家鱼、狗鱼)。 ☆性腺发育在秋季和整个冬季。需光照时间长
☆产卵季节为 4 ~ 6月,高峰为 5 月;最低水温 10 ~ 20℃
☆雌鱼在较短时间产完全部卵,产卵延续时间短 (不分批产卵型) ☆水温适宜时仔鱼仅 1 ~ 2d 便可孵出。仔鱼摄食期 与水域浮游生物丰盛期相配合
广东东部和广西西部族群→主要在秋季(10~12)
③相同水域繁殖生态习性不同,产卵季节不同: 大麻哈鱼→夏大麻哈鱼(7~8月)和秋大麻哈鱼(9~10月) 太湖新银鱼→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产卵群
2018/10/27
24
⑵不定期:产卵季节不稳定。常年产卵→罗非鱼
2018/10/27
25
2.水温: 决定生殖季节最主要的因素→不
2018/10/27 30
产卵类型
② 多次产卵类型 ( 分批产卵类型 ) : 一年中卵母细 胞分几批成熟和产出→先成熟先产出。
鲤:几天至一周便产卵一次,一般2批; 香鱼:一般3批, 10月上旬开始,10~ 15d产一批,条件好, 人工养殖时,还可产4次 特征:-卵母细胞由IV时相→IV时相,不同步 -第IV期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大小不同,有的已充满卵黄, 有的开始沉积卵黄。即IV期卵巢中具各种时相的卵母细胞。 - 成熟系数具几个高峰,但第一批卵最多,最大,质 量最好
2018/10/27
14
多周期:一生可重复产卵、排精 一年产卵多次:性周期短→与季节变化关系小 一年产卵一次:性周期为一年→与季节变化关系密切 • 繁殖习性不同,性周期的季节节律不同。春季产卵性腺 在秋、冬进入第四期,秋季产卵7-9月进入第四期
• 不同种类,性周期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
2018/10/27 6
性腺 –常见鱼类卵巢的颜色
鳊→浅黄
香鱼→橘黄、棕黄 红鳍原鲌→灰色 鲇→草绿 南方大口鲇→黄 鳗鲡→白色 鳇→灰黑色
2018/10/27 7
二、性腺发育与分期
阶段→卵巢、精巢。时期(相)→性细胞本身发育 性成熟等级: 1.目测法: 外形:细线状→棒状(成熟)→空袋状(产出)
第14章 繁殖与发育
重点和难点
☆ 掌握鱼类繁殖策略和繁殖技术的关系 ☆ 影响鱼类性腺发育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 产卵场形成和变动的原因 ☆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大量死亡的原因
2018/10/27
1
研究意义
理论上:阐明鱼类的繁殖特性→性腺发育规律、
产卵生态、产卵类型等 实践上:了解鱼类繁殖和发育特点→对鱼类资 源的繁殖保护、合理捕捞、经济鱼类的人工 繁殖、杂交育种等都具有较大意义
2018/10/27
18
3.亲体型:卵在亲鱼体表或体内发育。
⑴体表亚型 : 卵挂附在亲鱼体表、皮肤、额前或口腔、鳃 腔、孵卵囊内发育 青鳉 → 依靠卵膜上的长丝状物集成束,挂在母体生殖孔后 发育 钩鱼→卵块挂在雄性前额的一钩状突起上孵化 丽鱼科 → 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亲鱼在泥底挖坑 筑巢,在巢中产卵、排精,雌鱼将精、卵吸入口中受精 和孵化 海马 → 雄鱼腹部皮肤褶连成一个孵卵囊,仔鱼在孵卵囊中 发育完善后才离开 ⑵体内亚型 : 卵的受精、发育均在母体生殖道内完成 →卵 胎生、胎生
2018/10/27
16
一、繁殖方式
E. K. Balon(1975)三大类32个生殖集团(Reproductive guilds)
1.无亲体护卫型:卵在体外受精,独立发育而无亲体护卫。
部分软骨鱼类为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分5个亚型:
⑴水层产卵亚型:卵产在水层中并在水层中随波逐流发育而 不受底质类型的影响。卵浮性或半浮性→海产经济鱼类和 四大家鱼 ⑵水底产卵亚型:卵产在水底部并在水底部的岩石、石砾、 或沙砾上暴露发育,或掩藏在石砾或沙砾内发育。卵沉性 或沉粘性→大麻哈鱼
2018/10/27 9
性腺成熟度等级划分标准
原则:-能正确反映性细胞发育过程的变化
-按鱼类生物学特性考虑→外部形态等 -估计肉眼能见到的外部特征和不能见 到的内部特征 -等级不应多→以利操作
欧美:8级;前苏联:6级;日本:5级
我国:试行6级
2018/10/27
10
性腺成熟度等级划分-6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