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鱼类的人工繁殖

合集下载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一、亲鱼培育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可以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培育出成熟率高的优质亲鱼,这是家鱼人工繁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人工繁殖的效果。

(一)亲鱼的来源及选择1.亲鱼的来源亲鱼可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体中选留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的个体,也可以从鱼苗开始专池培育并不断选择最终留下优秀个体。

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好在不同来源的群体中对雌雄亲鱼分别进行选留,同时注意选用性成熟个体时年龄不能太大。

此外从养殖水体或天然水域捕捞商品鱼时选留的种用亲鱼,有必要在亲鱼培育池中专池培育一段时间,至第二年再催产效果较好。

2.亲鱼的选择(1)雌雄鉴别鉴别四大家鱼雌雄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从胸鳍上来区别。

(2)成熟年龄和体重我国南北各地家鱼成熟年龄有较大差异,一般规律是:南方成熟较早,个体较小;北方成熟较迟,个体较大;雄鱼较雌鱼早熟一年。

(3)雌雄搭配比例选留亲鱼的雌雄搭配比例一般应在1:1~1.5,即雄鱼略多于雌鱼。

池养鲢、鳙、青、草鱼成熟的年龄和体重(二)亲鱼培育池1.亲鱼培育池的条件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水质清新,不能有工业污染。

阳光充足,距产卵池、孵化场不能太远。

鱼池面积一般3~4亩,水深1.5~2米,长方形为好,池底平坦,以便管理和捕捞。

草、青鱼亲鱼池的池底最好无淤泥。

2.亲鱼培育池的清整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按常规方法处理即可,主要是清除过多的淤泥,平整加固池坎,清除野杂鱼,鱼池消毒杀灭病原体等。

(三)亲鱼放养的密度亲鱼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以重量计算,亩放养100~125公斤。

一般主养一种亲鱼,搭配少量其它亲鱼,以充分利用池塘的食料生物,草鱼和鳊、鲂鱼类有清除杂草,使水质肥沃的作用。

任何一种亲鱼池中不宜搭养鱼种,否则会互相争夺饲料和氧气,影响亲鱼性腺发育。

(四大家鱼亲鱼的放养密度)(四)亲鱼培育的方法1.鲢、鳙亲鱼的培育鲢、鳙鱼都是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如何保持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含量是鲢、鳙亲鱼培育的关键。

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投资成本高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建设养殖设施 、引进种鱼、购买饲料等,投资 成本较高。
收益周期长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 才能获得收益,且市场价格波动 较大,投资风险较高。
前景展望
1 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将 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提高渔业产量
产量增加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 得大量的鱼苗,进而提高渔业产量。这对于 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渔民收入以及促进渔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养殖效益
人工繁殖的鱼苗品质较高,生长速度快,且 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这使得养殖效益得到 显著提升,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 的收益。
改良鱼类品种
鱼苗培育
当鱼苗孵化后,进行鱼苗的培育和管理,包括饲料的选择和投喂、 水质的调节等,以确保鱼苗健康成长。
03 鱼类人工繁殖的环境因素
水温控制
总结词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详细描述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提高繁殖成功率。在人工繁殖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水温,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温度变化,以适应不同鱼类的需求。
将受精卵收集到适当的容器中,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 湿度。
胚胎观察
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记录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
胚胎培养条件
调节水温和水质等环境因素,以满足胚胎发育的需求。
鱼苗孵化技术
孵化容器
选择适当的孵化容器,以满足鱼苗孵化所需的水量和氧气需求。
孵化管理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氧气的充足,同时监测鱼苗的生长 情况。
环境因素调节

鱼类人工繁殖

鱼类人工繁殖

鱼类人工繁殖百科名片鱼类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方法按亲鱼来源于天然水域或人工培育,可分为半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

前者受捕捞水域和季节的限制性大,生产不稳定。

后者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有计划地大量生产鱼苗。

促使亲鱼成熟、产卵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生态法、生理法和生态生理结合法。

目录鱼类人工繁殖原理人工繁殖方法环节编辑本段鱼类人工繁殖fish,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根据鱼类自然繁殖习性,在人为条件下控制鱼类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的技术措施。

编辑本段原理鱼类自然繁殖是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水位变化,以及性引诱和卵的附着物等外界条件制约下进行的。

当这些生态条件综合作用下刺激成熟亲鱼的感觉器官时,鱼即产生冲动,并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神经,刺激下丘脑促使释放激素,使脑垂体间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卵细胞发生显著变化。

在卵母细胞成熟变化过程中,滤泡膜破裂并进行排卵和产卵;雄鱼的精液量显著增加,并出现性行为。

由于池塘内缺乏相应的鱼类繁殖生态条件,不能适度地刺激亲鱼的下丘脑释放激素,从而不能促使亲鱼的垂体分泌一定浓度的性腺激素,使亲鱼自然产卵。

因此,人工繁殖的要领就在于将催情剂(如鱼的脑下垂体抽提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注入鱼体,达到诱导亲鱼发情、产卵或排精的目的。

编辑本段人工繁殖方法生态法是在鱼类繁殖的适温季节里,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雌雄配对,满足其产卵的生态条件,使亲鱼自行繁殖或进行人工采卵和受精。

此法适用于鲤、鲫、非鲫和虹鳟等。

生理法是在繁殖季节对某些无法满足其成熟产卵生态条件、而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注射催情剂,促其性成熟、产卵和排精,适用于草鱼、青鱼、鲢、鳙等养殖鱼类、印度鲤科鱼类、闪光鲟和鮻等。

生理生态法是将上述两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

编辑本段环节中国鲤科养殖鱼类的繁殖一般采用人工繁殖生理生态法,整个过程分亲鱼培育、催情、授精和孵化4个环节。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受精卵孵化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受精卵孵化
鲢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耗氧量
2~8 囊胚 原肠 尾芽 心脏 出膜 血液循
发育 搏动 开始 环开始
mg/( h·1000 粒
) 0.272
mg/(g·h )
0.19
0.318 0.318 0.657 0.223 0.223 0.46
0.846 0.59
0.583 0.597
0.983 0.59
2、淋水孵化 将粘附鱼卵的鱼巢悬吊在室内或平铺在架子上,用 淋水的方法使鱼巢保持湿润。孵化期间,室温保持在20~25℃。此法 能人为控制孵化时室内温度、湿度,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具有孵化速 度一致,减少水霉病感染,孵化不受天气变化影响等优点。当胚胎发 育到发眼期时应立即将鱼巢移到孵化池内孵化,注意室内与水池温度 相差不超过5℃。
(4)清水机械脱粘法 将500 g的受精卵放入100~150 mL水中, 用人工或机械方法带动羽毛,轻轻搅动1 min,再加入0.5 L水,并迅 速搅拌2~3 min,然后加入1.0~1.5 L水,继续搅动25~30 min,即 可将粘性脱去。此法可以避免脱粘剂颗粒对卵膜的损伤,从而减少水 霉病发生。
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此时流量不应过大,微悬浮即 可。达到眼点期后,流量可增大,使受精卵悬浮运动增强。在鱼苗孵化出膜时, 对流量变化更为敏感,应适当调小水流量。在确定水流量时,还应考虑鱼的种类 差异,有些鱼类可能对悬浮较为敏感。
4、光线 鱼类胚胎发育对光的反应具有遗传因素。因此,光线对不 同生态类群的鱼类胚胎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四)沉性卵的孵化(以虹鳟为例)
虹鳟的受精卵吸水膨胀后,放入孵化器进行孵化。通常在孵化室 内进行,避免阳光直射。目前广泛采用孵化桶或平列槽(一种用玻璃 钢制成的仔鱼饲育槽,上口长3 m,宽0.42 m;底长2.98 m,宽0.42 m,后部有一直径为5 cm可上下活动调节槽内水位的排水管,槽内套6 个小槽,共可容纳仔鱼5~6万尾),根据孵化桶的大小,孵化密度介 于2万粒到10万粒鱼卵之间。孵化用水自下部流经全部鱼卵后从上部 溢出,每桶注水量4~7 L/min。孵化过程中,当明显出现眼点时应转 入平列槽,并人工拣除死卵。也可单独在孵化桶(图4-16)或平列槽 (图4-17)中孵化。水温在8~10℃时,30~35 d鱼苗孵出。整个孵 化期间均使鱼卵处于安静状态,并严格避免光照。

鱼类人工繁殖理论和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理论和技术

• (3)叶片型(鲶形目): – 腺体呈多枝的叶片状。精巢 内有纵沟汇聚精液进入储精 囊,再精输精管排出体外。
三、性腺发育、成熟及其影响因素
(一)卵细胞发育与成熟
• 从卵原细胞发育到成熟卵子, 要经过三个时期:
• (1)卵原细胞分裂期- • (2)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 • (3)成熟期-
卵原细胞
被卵巢的结构:
• 养殖鱼类大多数卵巢为成对的囊状,末端变细成输卵管,开口于泄殖腔 (孔)。
• 卵巢内又许多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的横隔,卵细胞就着生在横隔上,在此发 育和成熟。横隔又称产卵板(ovariallamellae)。
• 成熟的卵从产卵板上脱落,落入卵巢腔中,这个过程叫排卵。
1.卵巢 2.肾脏 3.4.输尿管 5.输卵管 6.泄殖孔
• 外因条件(生态):
– 饵料和营养 – 温度和积温 – 光照条件和其它条件
1、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调节与控制
• 鱼类的性腺发育和繁殖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的调节和控制。 • 外界条件(水温、水质、水流、水位、盐度、底质和附着物、异性)的刺激
作用于感觉器官(眼、皮肤、侧线等),并把刺激传统到中枢神经(脑、下 丘脑、脊髓等);中枢神经发出指令到内分泌器官(下丘脑、脑垂体、性腺、 甲状腺等),内分泌器官分泌激素;激素通过体液到达性器官(组织)并产 生生理效应。与性腺发育和繁殖活动相关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器官有:下丘 脑、脑垂体、性腺和甲状腺等。
• 脑垂体的摘取、保存和使用:
– 鱼类:鲤、鲫,在繁殖季节,大量捕捞, – 处理:用丙酮或无水酒精脱脂、脱水,阴干; – 保存:棕色瓶(密封),可存放3年。
2、下丘脑及其分泌的激素
• 下丘脑位于间脑腹面,通过垂体茎紧连脑垂体。下丘脑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核团,其中视前核和侧结核含有神经分泌细胞能够产生一种促性腺激素释放 激素即促黄体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抑制激素(GRIH)。

鱼类增养殖学3-4人工繁殖

鱼类增养殖学3-4人工繁殖

就很快死亡。
41
14
第四节 孵 化
41
15
第四节 孵 化
一、影响孵化的环境因素
4.敌害生物
因此,孵化用水必须选择水量充沛、有机物少、
溶氧高的水体作为水源,并有简易的水处理装置,
以保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孵化容器。孵化用水由于
经过过滤,大型敌害生物很少,如果发现有剑水
蚤等小型敌害生物可用敌百虫杀灭,对鱼苗胚胎
41
11
第四节 孵 化
一、影响孵化的环境因素 2.溶氧量
流水式的孵化工具如孵化桶、缸、槽和孵 化环道等都是根据家鱼鱼卵的特性并满足 胚胎发育的必要条件而设计的,从而能提 高鱼卵孵化率和鱼苗出苗率。
41
12
第四节 孵 化
一、影响孵化的环境因素 3.水质
未被污染的清新水质,对提高孵化率有很 大的作用。孵化用水应过滤,防止敌害生 物及污物流入。受工业或农药污染的水, 不能用作孵化用水。 偏酸或过于偏碱性的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 可用来孵化鱼苗。
41
8
第四节 孵 化
一、影响孵化的环境因素 2.溶氧量
试验证明,鲢在胚胎期的尾芽出现后,耗氧量 骤然增加,为早期的2倍多,到了仔鱼期(孵出 后68h),其耗氧量达到最高峰,为早期的10倍 左右。
41
9
第四节 孵 化
一、影响孵化的环境因素
2.溶氧量 一颗鲢的受精卵到胚体卵黄囊消失(鱼苗
孵出后68h)为止,共耗氧0.17mg~0.18mg, 比鲤卵的耗氧量要多3倍~4倍,可见鲢在 胚胎发育时期需要较高的溶解氧。而且它 们不能耐受较低的溶解氧(1.6mg/L以下), 当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会引起胚胎发育迟 缓、停滞甚至窒息死亡。
第四节 孵 化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人工催产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人工催产

项目六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任务四人工催产方法
四、催产方法
1.催产期的确定
亲鱼的性腺发育是随着季节、水温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从 性腺成熟到开始退化之前的这段时向就是亲鱼的催产期。
决定催产期主要因素是水温,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变化差异 较大,所以催产期也不同。长江中下游一般在5月初到6月中旬, 华南约早一个月,华北约迟一个月左右,东北地区则更晚。鲮鱼 在每年5月上中旬。
巢轮廓隐约向前滑动。 在草亲鱼可见到体侧有卵巢下垂的轮廓,腹中线处呈凹陷状。
挖卵观察——将挖卵器轻轻插入亲鱼生殖孔,然后偏向左侧或右
侧,旋转几圈抽出,便可得到少量卵粒。
若挖卵器在靠近生殖孔就能得到卵粒,且卵粒大小整齐、饱满、 光泽好、易分散,大多数卵核己极化或偏位,则表明雌亲鱼性腺 发育进入最佳催产期。
2.亲鱼夹和采卵夹
亲鱼夹是提送及注射亲鱼时用的,采卵夹为人工授精时提鱼用的。 两种夹规格完全相同,只是采卵夹在夹的后端开了一个洞,使亲 鱼的生殖孔露出来,以使精或卵排出。
3.其他工具
注射器(1毫升、5毫升、10毫升)、注射针头(6、7、8号)、消毒锅、 镊子、研钵、量筒、温度计、秤、托盘天平、解剖盘、面盆、毛 巾、纱布、药棉等。
间相近。
(二)选择标准
1、种质标准 从种质角度选择亲鱼应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抗逆性强;进行 杂交育种时,要求亲本的种质纯度高。
2、年龄和体重 选择亲鱼时,应避免选择初次性成熟个体和已进入衰老期 的个体。对于一般鱼类而言,可取最小性成熟年龄加1~10作为选择人工繁 殖所需亲鱼的最佳年龄。在达到性成熟年龄的前提下,亲鱼体重越大越好。 一般鱼类的年龄和体重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体重越大。但由于气 候、水质和饵料等因素差异,同一种鱼在不同水域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达 到性成熟年龄也不同,体重标准也不一致。

《池塘养鱼学》第四章 主要养殖鱼类人工繁殖 教学课件

《池塘养鱼学》第四章 主要养殖鱼类人工繁殖 教学课件

3.卵巢的分期
I期:卵巢位于鳔膜上,呈透明淡肉色的 细线。 Ⅱ期:卵巢呈扁带状,肉眼看不出卵粒, 表面有微血管分布。 Ⅲ期:肉眼己能分辨卵粒,但无法分离, 卵黄开始沉积。
Ⅳ期:卵巢呈长囊状出现粗血管,充满整 个腹腔,卵粒可分离。 V期:卵巢松软,血管膨胀,卵子排出透 明可粒粒离成游离卵,轻压鱼的腹部,可 从生殖孔流出。 Ⅵ期:产卵不久或退化吸收的卵巢。有白 浊的斑点,血管充血呈淤血状,紫咖啡色。
种类 统计尾数 平均产卵量 (万粒/kg体重)
备注

37
8.6
广东、湖南、湖北、江苏、上海

35
7.5
广东、湖南、湖北、江苏、上海
草鱼 33
7.6
广东、湖南、湖北、江苏、上海
青鱼 27
4.9
江苏、上海、福建


7.8
广西水产研究所
四、性腺发育与环境条件
1.温度:鱼类成熟期总热量基本一致,在适温 范围内,温度越高成熟期越早。且每种鱼产 卵温度一定。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温度是 亲鱼性腺发育和排卵产卵的关键性因素。
鳙鱼
雄鱼特征
雌鱼特征
1.胸鳍鳍条较粗大而狭长,自然张开呈尖刀形 2.在生殖季节性腺发育良好时,胸鳍内侧导鳃盖等处 出现追星,用手抚摸有粗糙感觉 3.性成熟时轻压精巢部位有精液从生殖孔流出
1.胸鳍鳍条较细绳,自然张开略呈扇形 2.一般无追星,或在胸绪上有少量追星 3.腹部比雄体膨大而柔软,但比鲢、鳊 雄体一般较小
5. 水流:对溯河性和产半浮性卵的鱼类的性 腺发育和产卵十分重要。
6. 盐度:广盐性鱼类需要一定的盐度环境性 腺才能正常发育,成活率高;淡水养殖鱼类 在盐度(3以上)生长缓慢,性腺发育差。

鱼类人工繁殖

鱼类人工繁殖

温度
氧气 水霉病防治
4.1、亲鱼培育
1、放养密度不能过高 2、把握产后以及秋季培育 3、春季和产前培育
4.2、人工催产
催产池
催产用具 亲鱼网、亲鱼夹、研钵、注射器、毛巾、脸盆、 量筒。羽毛、温度计等
催产剂种类
脑垂体P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RH-A、 LRH-A2,3) 地欧酮(DOM)
(三)精巢的分期
I期精巢:生殖腺很不发达,呈细线状,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 腔膜上,肉眼无法区别雌雄。 Ⅱ期精巢:呈线状或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 Ⅲ期精巢:呈圆杆状,挤压雄鱼腹部或剪开精巢无精液流出。 IV期精巢:呈乳白色,表面有血管分布。早期阶段压挤雄鱼腹 部没有精液流出,但在这期的晚期则能挤出白色的精液。 V期精巢:各精细管(实为精小囊)中充满精子,轻压鱼体腹 部时,大量较稠的乳白色精液就从泄殖孔涌出。 Ⅵ期精巢:体积大大缩小。精巢一般退回到第Ⅲ期,然后再向 前发育。
注射方法
效应时间
指亲鱼末次注射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
产卵所需要的时间,效应时间长短与催产
剂种类、水温、亲鱼种类、年龄、成熟度、 注射次数等有关。
产卵
自然产卵、自然受精
人工授精
1、干法人工授精
2、半干法人工授精
3、湿法人工授精
4.3、人工孵化
孵化设施(环道、孵化桶、孵化池、孵化槽等)
鱼类人工繁殖
一、性腺发育与性周期
(1)卵原细胞分裂期—— 卵原细胞分裂为卵母细胞。 (2)卵母细胞生长期—— 可分为卵母细胞染色体交会期、 小生长期及大生长期。 (3)成熟期——卵子完全成熟。 (一)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鱼的人工繁殖

鱼的人工繁殖

孵化条件
水温:25-30摄氏度 溶氧量:5-8毫克/升 水质:清洁、无污染 光照:适度,避免强光直射 孵化密度:每升水1000-2000尾鱼苗
幼鱼培育
饲料选择:选择 合适的饲料,保
证营养均衡
疾病预防:定期 检查,预防疾病
发生
水质管理:保持 水质清洁,适宜
的水温
密度控制:控制 幼鱼密度,避免
拥挤
生长监测:定期 测量生长情况,
鱼的人工繁殖
演讲人
01 繁殖环境 02 繁殖技巧
03 繁殖管理
目录
1 繁殖环境
水质要求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STEP5
水温:适宜鱼 类生长的温度, 一般在18-28摄 氏度之间
溶氧量:保证 水中有足够的 溶解氧,一般 要求在5-8毫克 /升
酸碱度:根据 不同鱼类的适 应性,选择合 适的酸碱度, 一般在6
02
光照时间: 适当的光照 时间有助于 鱼的性腺发 育和产卵
03
光照周期: 稳定的光照 周期有助于 鱼的生理节 律和繁殖行 为
04
光照质量: 优质的光照 质量有利于 鱼的健康和 繁殖成功率
2 繁殖技巧
亲鱼选择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亲鱼年龄: 选择2-3岁 的成熟亲鱼
亲鱼体型: 选择体型健 壮、无病害 的亲鱼
硬度:根据不同 鱼类的适应性, 选择合适的硬度, 一般在50-200 毫克/升
水质清洁:保 持水质清洁, 避免污染和病 原体入侵
水温控制
适宜水温:
18-28摄氏度 1
水温监测:定 4
期检测水温, 确保适宜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PPT课件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PPT课件
雌鱼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体内 发育成仔鱼后产出。这种方式在鲨 鱼和一些热带鱼中较为常见。
胎生
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通过脐带 与母体子宫相连,吸收母体营养。 少数鱼类如灰星鲨采用此种方式。
鱼类性腺发育与成熟
性腺发育
性周期
鱼类性腺经历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卵细 胞或精子的发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遗传 、环境和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3
人工繁殖技术可以与养殖技术创新相结合,推动水产养殖业的
可持续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鱼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杂交优势利用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不同鱼类之间的杂交,可以充分利用杂交优 势,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基因资源挖掘
利用人工繁殖技术结合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 鱼类的基因资源,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生态修复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培育大量珍稀濒危鱼类苗种, 可以实现对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
水产养殖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优良品种选育
01
利用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对养殖鱼类进行优良品种选育,提高
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苗种培育
02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实现对养殖鱼类苗种的大规模培育和
生产,满足养殖业的需求。
养殖技术创新
授精操作
包括精液采集、精液处理、卵细胞采集、受精操作等步骤。
受精卵孵化与管理
孵化原理
受精卵在适宜的水温、水质和溶氧量等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孵化 时间,发育成为仔鱼。
孵化方法
常用的孵化方法有静水孵化、流水孵化和网箱孵化等。
孵化管理
包括水质管理、水温控制、溶氧量调节、敌害生物防治等方面,以 确保受精卵的正常孵化和仔鱼的健康生长。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催产剂 * LRH-A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白色粉末状,易溶于水 功能:人工合成的LRH,应用于牛、羊和猪等哺乳动 物,均呈现出很高的生物活性,但对鱼类的催产效果并 不理想,用量要高出一般哺乳动物几百倍。 * 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白色或淡黄色粉末状 功能:HCG直接作用于性腺,具有诱导排卵的作用; 同时也具有促进性腺发育,促使雌、雄性激素产生的作 用。
缺 点
需雄鱼多、设备多 对亲鱼体质要求高 不能确定产卵时间 不能远缘杂交
第六节 孵化
人工孵化是指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仔鱼出膜的全过 程。根据受精卵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特点,人为创造 适宜的孵化条件,使胚胎正常发育,孵出仔鱼。 卵子的鉴定

成熟卵子 颜色 吸水情况 鲜明 吸水膨胀速度快
不成熟或过熟 黯淡 吸水膨胀慢,吸水不 足 胚体动物极朝上,植 物极向下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概述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亲鱼培育 人工催产 产卵与受精 孵化
思考: 什么是鱼类人工繁殖?与自然繁殖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况:1958年人工繁殖技术成功 (鲢鱼) 概念:鱼类人工繁殖就是在人为控制下,
人工催产原理 性腺 (相同) GnRH :LRH-A(促黄体 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Gth:PG(鱼脑垂体) HCG(促性腺激素)
生殖原理: 下丘脑 脑垂体 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th(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雌、雄激素)

三、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指标
1.亲鱼成熟率 2.催产率
3.受精率
4.孵化率 5.出苗率
第二节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实施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3、产粘性卵鱼类的产卵池与鱼巢 对于产粘性卵的鱼类多用池塘或长方形 产卵池,同时配备人工鱼巢。鱼巢是亲鱼产卵时的附着物。只要是纤细多 枝在水中易散开而不易腐烂的均可成为扎制鱼巢的材料。生产上多采用水 草(聚草、金鱼藻等)、水中杨柳树的根须、棕榈皮和人造纤维等。杨柳 根须和棕榈皮需用水煮过晒干,除去单宁酸等有毒物质。鱼巢材料经消毒 处理后,扎制成束。鱼巢在产卵池内布置适当与否,能直接影响到雌鱼的 产卵效率和鱼卵在巢上的附着率。
2、孵化环道 孵化 环道是用水泥或砖 砌成的环形水池, 其大小根据生产规 模确定。孵化环道 具有容量大、省劳 力、操作方便、经 久耐用、孵化率高 等优点,但一次投 资较大,设计和施 工技术要求高,建 造场所必须具备方 便的水源,有一定 局限性。
项目六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任务二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3、产粘性卵鱼类的产卵池与鱼巢 对于产粘性卵的鱼类多 用池塘或长方形产卵池,同时配备人工鱼巢。鱼巢是亲鱼产 卵时的附着物。只要是纤细多枝在水中易散开而不易腐烂的 均可成为扎制鱼巢的材料。生产上多采用水草(聚草、金鱼 藻等)、水中杨柳树的根须、棕榈皮和人造纤维等。杨柳根 须和棕榈皮需用水煮过晒干,除去单宁酸等有毒物质。鱼巢 材料经消毒处理后,扎制成束。鱼巢在产卵池内布置适当与 否,能直接影响到雌鱼的产卵效率和鱼卵在巢上的附着率。
任务二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一、水质净化处理设施
水质净化系统一般包括沉淀池、过滤器、蓄水池和消毒装置等。
二、产卵设施
产卵池一般容积50~100 m3,池深1.5~2.0 m。形状有圆形、八角形、长方 形,以圆形为好。通常为砖水泥结构,池壁、池底要光滑,以免伤到鱼卵。圆形 或八角形池,排水口设在池底中央,池底略向中央排水口倾斜,倾斜度为3%~ 5%。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育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育
卵的作用,也能促进性腺的发育。
• 单独使用时对草鱼催产效果差,对鲢、鳙的催产效果好,
与PG相同,但催熟作用不及PG。水温较高时选用HCG较 好。
四、催产剂的种类与注射方法
• (一)常用催产剂的种类及其性质和功能 • 3.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的类似物
(LRH-A) • LRH属多肽类化合物,具有促排卵的作用。 • LRH-A是人工合成的九肽化合物,用于人工催产效果比
主要养殖鱼类的 人工繁育
第一节 鱼类繁殖的一般知识
一、性细胞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过程
• (一)卵细胞的生长发育
• 1.卵原细胞增殖期

卵原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
• 2.生长期 • 3.成熟期
生长期
小生长期 第Ⅱ时相卵母细胞
大生长期
第Ⅲ时相的卵母细胞
第Ⅳ时相卵母细胞
成熟期
一、性细胞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过程
• (二)精细胞的发育
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群



初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变 态 期
精子
二、性腺的发育过程
• (一)卵巢的分期 • 1.第Ⅰ期卵巢 为宽1mm左右的细线状态透
明体,左右各一个。呈淡玉色,紧贴在鳔腹面两 侧,肉眼不能区别雌雄。主要由第Ⅰ时相卵细胞 组成。
二、性腺的发育过程
• (一)卵巢的分期
• 2.第Ⅱ期卵巢 卵巢呈扁带状,一般为玉色,透明或不透
熟,引起排卵、排精的作用。
• 使用时将其研碎,制成悬浊液注射到鱼体内,起到注射
GTH的作用,能促进性腺的进一步发育成熟并激发鱼发情 产卵、排精。
四、催产剂的种类与注射方法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鱼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动物,不仅仅是我们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我们心灵上的安慰。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鱼的数量正日益减少。

因此,人工繁殖和养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鱼类人工繁殖以及其家族特性分析。

一、鱼类人工繁殖的意义人工繁殖是指人类通过控制父母鱼的交配来实现子代鱼的繁殖。

相比于野生繁殖,人工繁殖的优势在于控制、可控、高效以及大规模生产、优良品种的培育等方面。

由于人类已经研究出了一些鱼类的繁殖技术,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生产出鱼苗。

采用这种方式繁殖出来的鱼苗可以用于人工养殖和放流等目的。

二、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鱼类自然繁殖、人工授精、人工合子、细胞发育、基因编辑等。

不同的繁殖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1、鱼类自然繁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繁殖方式。

只需将雌雄鱼放在一起,让其自然交配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种鱼类,但是难以控制和调节繁殖的过程和结果。

2、人工授精: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繁殖方式。

首先,要提取雄鱼中的精液,并将其保存。

然后,将雌鱼的卵巢切开,将卵子取出,并放到一个浅盘中。

随后,将一定量的精液加入到盘中,使卵子受精。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可以控制鱼类的品种以及性状等。

3、人工合子:这种繁殖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

它是通过直接将多个不同的基因片段融合起来,来创造新的鱼类品种。

这种方法具有可控性和高效性,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

三、鱼类人工繁殖的家族特性分析1、先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鱼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特征,包括体型、颜色、鳞片形状等。

这些特征通常是由基因决定的。

因此,通过控制基因可以实现对鱼类外貌的改变。

这种特性具有遗传性,可以通过遗传分析得到。

2、后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在鱼类生长过程中类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寿命、大小、体质等。

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2.卵巢的分期 卵巢分为六期。 第Ⅰ期 为透明的细线状,肉眼不能区分雌雄,卵巢中以卵细胞 为主。鱼类Ⅰ期卵巢终生只出现一次。 第Ⅱ期 扁带状,肉红色,肉眼看不到卵粒,卵巢中以处于小生 长期的卵母细胞为主体。Ⅱ期卵巢即可以是直接发育而来,也可 以是产过卵或退化到第Ⅱ期的卵巢。 第Ⅲ期 块状,淡青灰色,约占腹腔1/2,肉眼可见到卵粒,卵 巢中以处于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为主体。只有性成熟后的鱼, 卵巢才能发育到这一期。 第Ⅳ期 长囊状,青灰色,约占腹腔的2/3左右,卵粒大而明显, 以处于大生长末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为主,细胞内充满卵黄。此期 维持1月左右,若不能成熟排卵,卵子将生理死亡,卵巢退化。 第Ⅴ期 青灰色,松软,卵巢内充满成熟卵子,卵粒大而饱满, 呈游离状态,极易被挤出或自行流卵,大量卵子进入卵巢腔,完 成排卵过程。从第Ⅳ期末过渡到第Ⅴ期,一般只需数小时,如果 排卵后,卵子不能马上产出,便会过熟而失去受精能力。 第Ⅵ期 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的卵巢,卵巢缩小,呈深红色, 其中有许多残卵。




2)成熟年龄和体重 我国南北各地家鱼成熟年龄 有较大差异,一般规律是:南方成熟较早,个体 较小;北方成熟较迟,个体较大;雄鱼较雌鱼早 熟一年。 3)雌雄搭配比例 选留亲鱼的雌雄搭配比例一般 应在1:1-1.5,即雄鱼略多于雌鱼。 (二)亲鱼培育池 1.亲鱼培育池的条件 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 水质清新,不能有工业污染。阳光充足,距产卵 池、孵化场不能太远。鱼池面积一般3—4亩,水 深1.5—2米,长方形为好;池底平坦,以便管理 和捕捞。鲢、鳙鱼池的池底最好有15—20厘米左 右厚的淤泥,草、青鱼亲鱼池的池底最好无淤泥。


(二)卵巢

大多数鱼类有一对卵巢,位于鳔的腹面两侧。未成 熟的卵巢呈条状,成熟的卵巢里充满卵粒,并随卵 粒的长大而逐渐膨大,最后可占据体腔的大部分。 1.卵子的发生 首先由原始生殖细胞分化成卵原细 胞,卵原细胞分裂使其数量增多。卵原细胞停止分 裂开始长大成为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的生 长期可分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小生长期细胞的 体积显著增大。大生长期是积累营养物质阶段。进 入成熟期初级卵母细胞体积不再增大,细胞核极化 由中央开始偏移,卵黄互相融合成块状。接着初级 卵母细胞经过第一次成熟分裂向次级卵母细胞过渡, 随后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达到中期,至此发育为 成熟的卵子。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是指通过现有鱼类资源,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鱼类繁殖的过程,目的是
增加鱼类的数量,满足人们对优质鱼类的大量需求。

它可以为研究鱼类行为、生理、生态
等提供实验数据,也可以使供应的鱼类资源得到增加。

繁殖的必要性:由于自然环境破坏,天然鱼类资源大量被砍伐,天然鱼类资源消失,
使得鱼类资源短缺,甚至衍生出濒危物种现象,目前人们已经普遍开始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来补充鱼类资源。

另外,培育某些特定种类的鱼类,如优质鱼类,特殊用途鱼类,这些都
需要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繁殖技术包括繁殖备母鱼,捕获和诱导备母鱼产卵,取卵,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移植卵及苗种,食物加工成片等。

在繁殖备母鱼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鱼类的遗传学特点选
择鱼类,形成鱼类繁殖育种体系;其次,要设置繁殖环境,充分利用水源、营养等资源,
建立有利的人工繁殖条件,使繁殖达到最佳效果;最后,需要对鱼类进行备母鱼管理和胚
胎发育管理,以获得优质的鱼类资源。

除了上述技术外,人工繁殖还与养殖技术相结合。

比如将合适的备母鱼照料、营养、
病害防治等技术应用于鱼类养殖,以实现最佳的养殖效果,并及早准备育苗。

此外,人工
繁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遗传改良,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

总之,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是为了增加鱼类资源,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菜鱼,保证鱼
类繁殖良好可持续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技术,它能给水产养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对鱼
类资源的可持续和有效利用,从而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V期 卵巢青灰色,松软,卵巢内充满成熟卵子, 卵粒大而饱满,呈游离状态,极易被挤出或自 行流卵,大量卵子进入卵巢腔,完成排卵过程。 从第Ⅳ期末过渡到第V期,一般只需数小时, 如果排卵后,卵子不能马上产出,便会过熟而 失去受精能力。 第Ⅵ期 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的卵巢,卵巢缩小, 呈深红色,其中有许多残卵。
第一节
鱼类的繁殖生物学
鱼类人工繁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鱼类性腺发育程 度的认知和掌控,而鱼类性腺的发育又受鱼体自身神经 和内分泌系统的内在的控制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鱼类性腺发育规律
1.主要养殖鱼类卵的发育,成熟过程: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鱼类的卵从卵原细胞开始到发育成熟的 卵子需经过三个时期:①卵原细胞的繁殖期;②卵母细胞的生长 期;③卵子的成熟期。 (1)卵原细胞的繁殖期 卵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使卵原细胞的数目不断增加,经若干 次分裂以后就形成了许多处于同步发育阶段的卵原细胞。这时有 丝分裂停止。细胞开始从数目增加变成体积增大也就是生长,由 卵原细胞向初级卵母发育,这一时期,叫第一时相卵原细胞,以 此时期为主的卵巢,就叫第Ⅰ期卵巢。这一般都是性腺刚刚开始 发育的幼鱼。
鱼类卵黄的积累有两种途径:卵黄的发生也可由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一是内源性卵黄发生:卵母细胞的一部分卵黄由卵母细胞自身合成, 称为内源性卵黄发生,主要在卵黄发生的早期阶段。 二是外源性卵黄发生:大量的卵黄蛋白来自肝合成的卵黄前体(卵 黄蛋白原),再由卵母细胞将其转化成卵黄蛋白,主要在卵黄发 生的中、后期阶段,以卵黄颗粒的形式大量、迅速地积累。 此时初级卵母细胞就算已发育完善。此时的叫第Ⅳ时相初级 卵母细胞,卵巢也叫第Ⅳ期卵巢。为产卵前的性成熟个体。实际 上此期最长,也是整个性腺发育过程中体积最大时,此时的体积 要比卵原细胞大几十到百倍。此期长短和营养与生长期有关。这 也是决定性腺成熟早迟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
第一节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 鱼类性腺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鱼类 繁殖中的作用、影响鱼类性腺发育的环境因素。 第二节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受精卵的孵化 第三节 鲤鱼鲫鱼团头鲂的人工繁殖
鱼类人工繁殖是指根据鱼类自然繁殖习性,在人为条 件下控制鱼类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的技术措施。目的 是有计划地大量生产鱼苗,为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提供物 质基础。 鱼类人工繁殖是渔业生产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 个生产环节。学习本章内容有两个目的:一是掌握常见鱼 类的人工繁殖技术;二是通过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本原 理、过程和方法,去研究和突破其它鱼类的人工繁殖方法。 为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打基础。 我国虽然有悠久的养殖鱼类的历史,但鱼类人工繁殖 的研究历史却很短,国外早在19世纪后期就开始对鱼类的 大规模人工繁殖,而我国直到解放后才开始进行研究,到 1960年前后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才获得成功,1980年以后, 鱼类人工繁殖发展很快,先后有几十种鱼类人工繁殖获得 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渔业养殖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工 繁殖对于渔业发展的重要性。
2 精子的发生和精巢的成熟过程 (1)鱼类精子的发生 是在精巢中经过增殖、生长、成熟和变态几个连 续的时期进行的。 ①精原细胞的增殖 由原始生殖细胞分化成精原细胞。精原细胞圆形,体 积较大,直径为9~15微米,具有分裂能力,使其数 量增多。 ② 生长 精原细胞停止分裂后生长发育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呈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精原细胞小,平均为4~5.5 微米。
3、性周期和繁殖力 (1)性周期 各种鱼类都必须生长到一定年龄才能达到性成熟, 此年龄称为性成熟年龄。当性成熟的鱼第一次产卵或 排精后,性腺即定期的按季节周期性地发生变化,称 为性周期。 在池养条件下,四大家鱼的性周期基本上是相同 的,一般每年只有一个性周期。在未达性成熟年龄之 前,性腺只能发育到第Ⅱ期。
由第Ⅳ期到第Ⅴ期主要受生态条件影响:特别是水温、 流水、水质、鱼巢以及异性等的刺激。一般来说,性 成熟的亲鱼在良好的生理、生态条件下,都能顺利由 第Ⅳ期向第Ⅴ期过渡完成产卵。产后的卵巢就成为第 Ⅵ期卵巢。此时卵巢还需经过一系列变化,为来年产 卵做为准备。变化包括:卵母细胞的退化吸收 ( 包括 处于第Ⅲ、第Ⅳ时期进一步成熟至排卵的卵母细胞, 以及过熟卵 ) 首先由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物质使卵膜 破裂,使核质溶为一体,并被滤泡细胞以及外周的结 缔组织吸收,运回母体作为营养。吸收的同时,新一 代的性细胞又开始发育,在吸收结束时,卵巢又回到 第Ⅱ期。
③ 成熟: 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成熟分裂成为次级精母细胞, 呈圆形,较小,直径为3.5~4微米。次级精母细胞在 发生中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紧接着进入第二次成熟 分裂成为精子细胞,该细胞小,核大,细胞质少,直 径为2.5微米。 ④ 变态 精子细胞经过复杂的变态期,发育成为精子。精子是 精巢中最小的一种细胞,多数鱼类精子由头、颈、尾 三部分组成,头部直径一般为1~2.5微米
开始性周期变化的鱼类(在长江流域),冬季(11月到 翌年1月)卵巢处于Ⅱ~Ⅲ期,精巢处于Ⅲ期。春季(2~4 月),卵巢处于Ⅲ~Ⅳ期,精巢处于Ⅳ期。4月上、中旬 (清明前后)是性腺发育的一个转折点,卵巢中卵母细胞 迅速积累卵黄而很快生长、增大,精巢中已形成大量精 子细胞并开始发育成精子。夏季(5~7月),卵巢进入V期, 充满大量成熟的卵子,雌鱼腹部膨大,能挤出卵子。精 巢也进入V期,轻压腹部能流出大量精液,此时是人工 催产的好时机。秋季(8~10月),卵巢显著萎缩,进入Ⅵ 期,老一代卵子已经退化吸收,逐渐出现新生一代的卵 子。精巢也显著缩小进入Ⅵ期,精巢中残余的精子已经 退化吸收,再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性循环。
(3)成熟期 大生长期完成后,卵已经具备了所有的物质条件,体 积不再增大。但此时仍为二倍体,即核的变化尚未完成, 不能受精。成熟期主要就是细胞核的成熟过程:染色体复 制,并进行连续两次减数分裂。初级卵母细胞在进行第一 次分裂后释放出一个极体,成为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 细胞又进行第二次分裂,并停留在分裂中期,此时卵即达 到成熟,即为成熟期。但此成熟和生产上的亲鱼成熟不一 样,后者指卵巢发育到第Ⅴ期,可以催产。在其他因素的 刺激下,即可溶解滤泡,使之成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而产出 体外,这一过程也叫排卵。排卵是在垂体促性腺激素作用 下,激发卵巢,分泌雌激素,并使滤泡细胞中水解酶激活, 使滤泡解体,释放出成熟的卵子。成熟期很短,仅几小时 或十几小时,此前一直停滞在第Ⅳ期。
卵原细胞 增殖期 小生长期Fra bibliotek第一期卵巢
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由第一时相卵原细 胞组成,细胞小,卵径约5-15微米,核占直径的一半。外观: 此时的卵巢仅为一对宽约1mm左右的白色半透明的细线,紧 贴于体腔膜上,无法分辨雄、雌。一生只出现一次 此时只是原生质的不断增加,使初级卵母细胞的体积增大,但 无卵黄的积累,故也叫原生质生长期。这一时期的初级卵母细 胞,称第二时相初级卵母细胞。此时的卵巢叫第Ⅱ期卵巢 。 细胞为多角形或圆形,开始变大,d=0-320微米,核仍较大, 卵内无卵黄。外观:呈扁带状,宽约10mm,白色透明,肉眼 看不到卵粒。但能见到卵巢表面有微血管分布。 此期是卵黄的积累初期,d=300-500微米,卵外有两层滤泡。 外观:卵巢呈青灰色,宽约2cm左右,肉眼已能分辨出卵粒,但 相互粘连在一起,卵巢中血管分布明显 此期是卵黄的积累后期,卵黄充满全部细胞质部分 ,此时 的体积要比卵原细胞大几十到百倍,d=500-1100微米。此 期的卵巢呈长囊状,宽4.5cm充满整个腹腔,卵巢占体重1520%,卵巢膜有粗血管网分布,卵粒大而饱满,已能分离。 卵巢一般为青灰色,但也有黄色或棕黄色的。
(2).精巢的成熟分期
根据精巢在发育过程中,精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精 巢本身的组织特点,可将精巢分为六期。
第Ⅰ期: 精巢细线状,半透明,肉眼不能辨别雌雄, 精巢中存在分散的精原细胞。此期精巢在鱼类一生中 只有一次。 第Ⅱ期: 精巢细带状,半透明,肉眼可以分辨雌雄, 精巢内精原细胞增多,排列成群。 第Ⅲ期: 精巢圆柱形,粉红色,精巢内主要存在大量 初级精母细胞。鱼类排精后一般就退回到此期。
(2)生长期:可分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 ①小生长期:此时只是原生质的不断增加,使初级卵母的体积增大, 但无卵黄的积累,故也叫原生质生长期。此期到卵膜外形成一层扁 平的滤泡细胞时结束,此单层滤泡细胞也叫壶腹。处在这一时期的 初级卵母细胞,称第二时相初级卵母细胞。此时的卵巢叫第Ⅱ期卵 巢,这是性成熟前的个体。 ②大生长期:由于鱼胚胎发育不能单靠卵的原生质,而需积累高浓度 营养物质,也就是初级卵母细胞仍需继续吸收营养,增大体积。并 将吸收的营养转化为卵黄颗粒,此即为大生长期的开始,也就是说 此期是卵黄的积累期。
第Ⅳ期: 精巢袋状,乳白色,精巢中有初级 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 第V期: 精巢块状,丰满,乳白色,其中充 满大量精子及部分变态期的精子细胞。轻压腹 部,有大量乳白色精液流出。 第Ⅵ期: 精巢枯萎缩小,细带状,淡红色, 挤不出精液,精子已排出,精巢中仅有少量初 级精母细胞和精原细胞及残留的精子。
(2).卵巢的成熟和分期 根据卵巢在发育过程中,卵细胞的形态结 构和卵巢本身的组织特点,可将卵巢分为六期。 第Ⅰ期 卵巢为透明的细线状,肉眼不能区分雌雄,卵 巢中以卵原细胞为主。鱼类Ⅰ期卵巢终生只出 现一次。 第Ⅱ期 卵巢扁带状,肉红色,肉眼看不到卵粒,卵巢 中以处于小生长期的卵母细胞为主体。Ⅱ期卵 巢既可以是直接发育而来,也可以是产过卵或 退化到第Ⅱ期的卵巢。
第二期卵巢
大生长期
第三期卵巢 第四期卵巢
成熟期 第五期卵巢
体积不再增大,完成生长成熟。但此时仍为二倍体,即核 的变化尚未完成,不能受精 。生长成熟的卵细胞在内源或 外源性激素的刺激下,进行两次连续的减数分裂,并停留 在第二次分裂中期,等待受精。这一过程叫生理成熟。在 其他因素的刺激下,即可溶解滤泡,使之成为游离的成熟 卵子而产出体外,这一过程也叫排卵。成熟期很短,仅几 小时或十几小时,此前一直停滞在第Ⅳ时期。由第Ⅳ到第 Ⅴ主要受生态条件影响:特别是水温、流水、水质、鱼巢 以及异性等的刺激。一般来说,性成熟的亲鱼在良好的生 理,生态条件下,都能顺利由第Ⅳ向第Ⅴ过渡完成产卵。 滤泡开始解体,释放出游离的成熟卵子进入卵巢腔卵透明 如玉,轻压腹部,卵即从生殖孔流出。外观:卵巢松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