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 》 2

五年级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 》 2
小学语文
22 “两弹元勋”邓稼先
(五年级 上册)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两弹元勋 邓稼先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 武器的重要技术领 导人,为成功研制 原子弹、氢弹和新 型核武器作出了重 大贡献。999年党 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给他追授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
自学要求: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读: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
词语,并用联系上下文、看图或 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三读: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己解 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 语文版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 语文版
顾 迈 南
先“ 两 弹 ” 元 勋 邓 稼
作者简介
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 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进 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 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 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出版了专著《中国当 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 罗庚传》等。
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用同义词替换,
要求做到语句基本通顺。
(1) 有一段时间,国际上一批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忽然“失踪”了。 “失踪”可以换成 销声匿迹 (2) 那时,所谓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还只是 一片庄稼地。而科技人员呢,也寥寥无几。 “寥寥无几”可以换成 屈指可数 (3) 一天三班倒,用四台手摇计算机日夜连轴转 地算了九次。 “日夜连轴转”可以换成 夜以继日 (4) 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 翻滚的蘑菇状烟云。 “浩瀚”可以换成 广阔无边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 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 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 巨大代价的事迹。
[问题三]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 为什么?)
以邓稼先参与“两弹” 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 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 而写到氢弹研制,在过程的 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
业的年月”这部分有原
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关 系重大。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 弹,无所谓什么权威。在外国资料严密封锁的 情况下,邓稼先边读书,边讲授。年轻人叫他 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 块干吧!"

第1课《邓稼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课《邓稼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版)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
1.文中开头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 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重大贡献 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二部分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 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 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人物介绍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 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 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 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 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 英年早逝。
首先,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 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 盈眶,这显示出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
其次,表现在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第五部分中“不知道稼 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 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等 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 的一篇回忆录性质的传记。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 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 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文体知识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 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传记分“自传”和“他 传”。传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 实为主;一类是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实为依据,但并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描写。

《“两弹元勋”邓稼先》5 图文

《“两弹元勋”邓稼先》5  图文
(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通讯的种类
按内容分: 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 通讯、工作通讯。 按形式分: 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 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 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速度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一个人物经历,尤其是时 间跨度较大的,不平凡的经历, 就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 所取舍,突出重点。本文既有面 的交待,又有点的概述,在详略 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点与 面两者交融,既照顾全局,又突 出重点。
(3)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 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在写邓 稼先参与地下核试验的研制这一事 件时,写得最为详细,为读者讲述 了一个有情节,有具体场景的故事, 其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十分 细腻动人。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 的精神世界。
ú)
聂荣臻(zhē
n)
风尘仆仆(pú)寥寥无几(liǎo)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
相大白。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
途或野外生活的艰难。
插叙
插叙的作用:
•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 (3)使文章脉络清晰。
PPT素材:www.1ppt .com/suc ai/ PPT图表:/tub 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 nwen/ 教案下载:/ji aoan/
PPT论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8.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的?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品质?
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一是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品质、
精神、贡献进行深情赞颂。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和
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
三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 量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四是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 业和对祖国、民族的赤诚热爱。
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 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 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 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
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内容上,把邓稼先的贡献放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从 “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大转变做出 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 迹使人非常感动。
成语积累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锋芒毕露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毕:全。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直到死为止。现指不怕苦,不怕 死,为革命、为人民而奋斗终身。
表现了邓稼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 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精神品质,他 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句子赏析,探究写法
说一说:“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 一下,然后告诉我。”如何理解这句话?
➢ 一方面说明了邓稼先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 风。
新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课堂导入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 原子弹。

22.“两弹元勋”邓稼先(类文)(2)

22.“两弹元勋”邓稼先(类文)(2)

梦圆飞天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

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

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透过防护面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平静。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郑重地下达命令,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五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烈焰升腾,大漠震颤。

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飞行正常!”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

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从200千米外的太空中,不时传来杨利伟发回的信息。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当飞船运行到第7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了问候。

“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在与家人通话时,杨利伟兴奋地对儿子说。

“来到茫茫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

舷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

两弹元勋邓稼先 课文

两弹元勋邓稼先 课文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1985年7月的一天,在解放军三○一医院的走廊上,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果。

几天前,他的亲密战友、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被诊断为癌症。

他多么希望这只是误诊哪!几分钟后,化验结果再一次击碎了他和人们的美好愿望。

张爱萍握着化验单的手颤抖了,他走到邓稼先的床前,难过地问:“老邓,有什么要求吗?请尽管提出来。

”邓稼先微笑着说:“没有。

组织上不要再为我麻烦了,也不要给国家再浪费了。

”在场的人都哭了。

邓稼先却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三个月后,北京红叶正浓,到处是秋天的景色,到处洋溢着国庆的欢乐气氛。

邓稼先被深深地感染了,对警卫员说:“走,去看看北京。

”他们悄悄溜出了医院,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

邓稼先身上挂着导尿瓶,穿着土里土气,不时亲热地向陌生人微笑。

拥挤的车厢内,谁能知道这位瘦削、虚弱的老人就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哇!久违的天安门广场,终于在他们面前出现了。

邓稼先显得异常兴奋。

他走走停停,一切都那么让他陶醉,让他迷恋,也不由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50年6月,他与“留美科协”总会的人们聚集在邓肯湖畔,大家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畅谈对新中国的向往。

两个月后,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八年后,他真的用上这些知识——研究原子弹。

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

为坚守国家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

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

那是建国后中国最为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

全国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公开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新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共72张PPT)

新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共72张PPT)
问题 3.作者为什么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 传的 背景音乐?
烘托邓稼先贡献的伟大。 作者用他一生都喜欢的五四时代的这首歌曲作 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国民族历史的这一 伟大转变联系了起来。
永恒的骄傲
•这一部分作者为什么用四个破折号引出四段?
作者以四个破折号,引出自己对邓稼先的怀念和评 价。破折号在这里起到了列举分层的作用,各自独 立成段,同时在语义上又层层递进。前两个评论紧 扣“永恒”二字,尽管他去世了,但无论是邓稼先 的精神还是他对社会的贡献,都已获得了永恒,这 才是最有价值的,后两段评价进一步指出:邓稼先 之所以能够做出永恒的贡献,是因为他有着明确的 人生目标,他这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都是自己的选 择,他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走完了自己想走的人生 之路,因此他是幸福的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日军屠杀大连、 旅顺居民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 平沙无垠,敻不见 人。河水萦带,群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 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 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
山纠纷。黯兮惨悴,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
第六部分:全文的总结,高度评价邓稼先同志的一生。
第一部分:在列举一个世纪中国的屈辱历史,中国 人站起来后,推出了鲜为人知、作出巨大贡献的科 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 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 大贡献。肯定他的地位,赞扬他光辉的一生。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 邓稼先的人品。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 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两弹元勋作文

邓稼先两弹元勋作文

邓稼先两弹元勋作文《“两弹元勋”邓稼先》嘿,同学们,你们知道邓稼先爷爷吗?他可了不起啦,是咱们中国的“两弹元勋”呢!邓稼先爷爷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特别聪明好学。

他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伟大的科学事业中。

想当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那时候咱们国家还很弱小,在国际上常常被人欺负。

别的国家都有厉害的原子弹、氢弹,咱们没有,那怎么行?邓稼先爷爷心里着急呀,他说:“难道咱们中国人就不能搞出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吗?”于是,他带着一群科学家,钻进了茫茫的大戈壁。

那戈壁滩的环境,可真是恶劣得没法说!漫天的黄沙,狂风呼呼地吹,白天热得能把人烤焦,晚上又冷得让人直打哆嗦。

可是邓稼先爷爷他们不怕,他们心里装着祖国,想着一定要让祖国强大起来。

邓稼先爷爷在工作中那叫一个认真和拼命!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整天埋头苦干。

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他能算上好几遍,不弄准确决不罢休。

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这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咱们一点儿也不能马虎!”有一次,实验出了问题,为了找到原因,他不顾危险,亲自跑到现场去查看。

有人劝他:“邓老,太危险了,别去!”可他却说:“不行,这是我的责任,我必须去!”这是多么勇敢和担当啊!他的团队里,大家也都特别团结,互相帮助。

有个小年轻遇到了难题,急得抓耳挠腮,邓稼先爷爷就耐心地给他讲解,鼓励他:“别着急,年轻人,咱们一起想办法,一定能解决!”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咱们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那场面,简直太震撼啦!接着,氢弹也研制成功!邓稼先爷爷和他的团队为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由于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邓稼先爷爷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他生病了,病得很重。

但他心里还是想着祖国的科学事业,还在为祖国的未来操心。

邓稼先爷爷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咱们中国人前进的道路。

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学习吗?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学习他的认真执着,学习他的勇敢担当!我想说,邓稼先爷爷,您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也像您一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两弹元勋”邓稼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两弹元勋”邓稼先》

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
他们是: • 同乡 • 同学 • 情同手足的 • 好朋友
• 一个获诺贝尔奖 • 蜚声世界半世纪 • 一个为国造核弹 • 隐姓埋名28载
邓稼先和杨振宁有着长达半 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 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 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 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本文总结
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
一、历史背景 二、生平简介
三、人物对比
四、感情震荡 五、沙漠创业 六、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 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人的价值在于付 出,而不在于得到!


ng) 可歌可泣 (qì ) 热泪盈眶 (kuà ) 鞠躬尽瘁 (cuì (pá ng 彷 徨huá ng)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马革裹尸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
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
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
重选择了一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 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跳读课文,说 说文章哪部分直接 表达对邓稼先深情 和评价?
你们认为应怀着怎 样语调和感情去朗读?
赞美、自豪、深情
你认为总写邓稼先 伟大之处是哪句话?说 说你对它的理解。
③1985 年 重 病 期 间 写了一份关于中华 人民共和国核武器 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说服 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 年 被 “ 四 人帮”批判围攻, 竟然说服工宣队、 军宣队的队员。

《邓稼先》ppt课件

《邓稼先》ppt课件

在场景中认识人物 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邓 稼先?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 什么心情?
非常悲痛。不难想象埋葬与自己并肩奋斗的战友时,邓稼先的心 情该是何等悲痛,令人不忍思量。这里的“不知道”其实是“知道” ,是一个科学家对另外一个承担重任的科学家的理解、怜惜。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会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 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 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关系着研 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 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 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 不能走。”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 勤奋聪敏 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忠诚爱国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 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 贡献巨大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 仅两年多时间。 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 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 研制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 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 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 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5张PPT)

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 (kuànɡ) 可歌可泣 (qì)
鞠躬尽瘁 (cuì)
彷徨(pánɡ huánɡ)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整体感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 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 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 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国籍
功劳
相当
文化背景
不同
学术水平
性格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意
善于辞令
奉献精神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纯”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 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人物介绍
正音识字
整体感知
内容赏析
归纳总结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 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安 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 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 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 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 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初中课文邓稼先原文

初中课文邓稼先原文

初中课文邓稼先原文初中课文邓稼先原文《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邓稼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8] 。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9] 。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3.第18段引用张爱萍的评价有何作用?
引用张爱萍的评价,增强说服力,再次高度赞 颂了邓稼先的功勋,高度评价了他为了祖国的科研 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
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 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 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示邓稼先 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在如此恶劣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 绩,衬托了邓稼先为祖国、为科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 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 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堂测试
冬,它没有春的艳丽,没 有夏的张扬,没有秋的丰硕, 但她所独有的就是那圣洁,刚 傲的品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从文章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 圈出其中的关键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明确: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4.开篇写中国一百年以前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 ②内容上,在中华民族长久遭受屈辱这个历史背景下引出邓
稼先,表明他的贡献对中国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采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预习 第2课《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1课《邓稼先》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字词梳理
宰割
筹划
彷徨
仰慕
可歌可泣
máng
锋芒毕露
xiǎn
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家喻户晓
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小孩】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整体感知
• 速读课文,思考:
– 本文共有六个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请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示例三
• 他是黑暗里的一支火把,将中国引向繁荣;他让 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吼出了中华 民族的复兴!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 向安全地带。
• 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 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 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 于敏
• 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 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 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 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 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 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 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 族的骄傲。
邓稼先
杨振宁
挽诗
•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 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 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 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国防部长张爱萍
助读材料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 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 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 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 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 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让姐二着他逃带离北平。

临走,父亲对他:说“ 稼儿,以后你定要一科学学,不要子弹物理的过程进行大的模量拟计算和分析,在当时“ 国式的计机”上算模拟原中像我文学,科学学对国有家。

用现在,他从遵亲的父愿学望习了学科并,了有这么个特殊的一报效国祖机会的,么不让怎欣他若喜狂?呢子弹炸爆的全过。

所谓程“ 中国式的计算机” ,不是几台过动手、电计动算器,外加把算几而盘。

已些那“家当”能还可比不了今天人手上们的一个夏普” 或“西卡欧计器算。

然而他们就是凭着样这的“ 器” 武在打攻坚战。

邓稼先咬紧牙关,学边、习过不他,也知道,原搞子,弹就必须从隐姓埋此名不,能表发术学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出能国甚,至不能随便和朋友往交回。

到家里,他对妻子说:“ 希以后,家里的事,可我能无法你帮鹿管了。

我要调动工作去干,件一事干。

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 他要调往何处(7干去什么他不能说,她不也再问。

邓先被稼调到二机第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理任论一边研、钻教学边。

有时,从夜搞到里晨凌三点钟四,衣就和在办公室长椅上的躺下休息,天又亮继续投入作工。

人别劝他要注意休息,他说“:这个键时关刻,有在卡我人们的脖子想,我让低们头。

我们要争口气,腰把杆挺起来。

” 年之内,他们行进了九次模拟计部主任,他是选被来的一第位级高究研人员筹建队伍。

当务之是急,挑选他了一刚批从大学分来配的毕业生,在十分苦艰的条件,学下习爆物轰理、流体力学、态状方、中程子输运等基础识知。

亲他自授课并,组织讨论。

156,中年苏关系裂破苏联,撕毁9月了9双于1方5年月签1订的合作国防高技790一,考察算各种了物理素对计因算果结的影响,取了研得原子制弹的许多关键参。

数周光则召用最大功原论理证计了结果算的合理性,打消一了些人对计算结果的怀疑1。

6年年底邓,稼先起草了中国第29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

为了理使论工作更好地实与验合配,他加参了以王淦为昌的协术定,拒绝向中国供提原子弹模型和有关产原生子弹的技资料术。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精品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精品课件

(4)邓稼先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 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力、坚定的意志 和坚强的信念。
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并且把专家全部撤走的 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 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做出了 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再如,有一次,地下核装置试 验时,突然测不到信号,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带领 大家讨论到天亮,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力做 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故障。
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风刀霜剑
寒风像刀子,冰霜像剑一样刺人 的皮肤。泛指冬天气候寒冷,也 比喻十分恶劣的环境。
本文体裁是什么?
通讯
通讯
1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 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 点: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 ③较强的时间性。④描写的形象性。 3、本文属于人物通讯。
邓稼先的临终遗言是:“不 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为 了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为 了邓稼先们曾经奋斗过的事业, 同学们,我们又该去做些什么呢?
位于发射场西北方向的东风航天城,远处是茫茫戈壁。 胡杨树生存于大漠和戈壁之中,以抗盐碱、耐 酷寒而著名。
神舟九号 宇宙飞船
发射场的地下控制室,1966年10月27日,中国 在这个发射场进行首枚核导弹试射,当时7名 勇士冒着生命在这里进行最后的指挥和操作。
顾迈南,女,山东 章丘人,新华社专职科 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 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 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 大事件。她与人合作写 了6集电视连续剧《华 罗庚》,出版了专著《 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 之路》、《炎黄之光》、 《华罗庚传》等。
顾迈南
1964年10 月16日, 中国在新 疆罗布泊 爆炸了第 一颗原子 弹。

《“两弹元勋”邓稼先》及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及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及阅读答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编在此整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及阅读答案,快来看看吧!阅读张曼菱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回答问题。

①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

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的试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

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着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的时间。

②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

③我国是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那天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然后在次日宣布参加禁核的。

④在邓家,我看到了张爱萍在一块素布上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想,“元勋”的意思,是说对中国成为当代大国有功,而不仅仅是“军功”。

⑤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

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

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

我做的,我知道。

”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⑥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⑦这里有两张珍贵的照片。

⑧一张照片:看见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

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

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

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⑨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

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

⑩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

第1课《邓稼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提示: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关注文中的小标题;
概括各部分内容
一、 概述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点明邓稼
先是为民族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历史背景 生平简介
三、在 中同 ,美 突国 出“ 邓原 稼子 先弹 的之品父质”。奥本海默的对比 人物对比
四、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骄傲。 巨大贡献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有着50年的友谊。
主要成就:
在粒子物理学、
统计力学和凝聚
态物理等领域作
1957年
出里程碑性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 拉姆福德奖
1986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22年 感动中国2021年
度人物
邓稼先&am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
1.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将邓稼先放在历史背景中来写,表现出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 家。 2.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的? “鲜为人知” 品质:默默奉献、无私奉献
精读研讨:第二部分
1.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填写《人物档案卡》。
整体感知
①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②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③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④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挚爱的挚友。
一组带“最”字语句,既写出了邓稼先谦卑、质朴、无私的卓越人格, 也表现了杨振宁对邓稼先的无限崇敬和深挚感情。
精读研讨:第一部分
新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 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 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 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 躬尽瘁,死而后己,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内容预览:8.“两弹”元勋邓稼先【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崭zh n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n 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含辛茹r 苦:经受艰辛困苦。

辛,辣。

茹,吃。

蓦m 地:突然。

浩瀚h n:形容非常广大。

风尘仆仆:形容旅途辛苦劳累。

风尘,比喻旅途辛苦。

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元勋x n:立大功的人。

汗马功劳:指战功显赫。

二、相关背景:1、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1985年7月的一天,在解放军三○一医院的走廊上,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果。

几天前,他的亲密战友、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被诊断为癌症。

他多么希望这只是误诊哪!
几分钟后,化验结果再一次击碎了他和人们的美好愿望。

张爱萍握着化验单的手颤抖了,他走到邓稼先的床前,难过地问:“老邓,有什么要求吗?请尽管提出来。


邓稼先微笑着说:“没有。

组织上不要再为我麻烦了,也不要给国家再浪费了。


在场的人都哭了。

邓稼先却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三个月后,北京红叶正浓,到处是秋天的景色,到处洋溢着国庆的欢乐气氛。

邓稼先被深深地感染了,对警卫员说:“走,去看看北京。


他们悄悄溜出了医院,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

邓稼先身上挂着导尿瓶,穿着土里土气,不时亲热地向陌生人微笑。

拥挤的车厢内,谁能知道这位瘦削、虚弱的老人就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哇!
久违的天安门广场,终于在他们面前出现了。

邓稼先显得异常兴奋。

他走走停停,一切都那么让他陶醉,让他迷恋,也不由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50年6月,他与“留美科协”总会的人们聚集在邓肯湖畔,大家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畅谈对新中国的向往。

两个月后,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八年后,他真的用上这些知识——研究原子弹。

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

为坚守国家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

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

那是建国后中国最为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

全国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公开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领头人,他多次向同志们表示: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

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

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罗布泊腾空升起了一朵蘑菇云,全世界都为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所震惊。

此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氢弹的艰难研制工作中去了。

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往事仿佛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还是那么新鲜,那么让他激动不已。

望着共和国的旗帜在祖国蔚蓝色的天空高高飘扬,他的胸膛涌动着强烈的自豪感。

但是癌症扩散的阴影,又将他拉回到现实中。

他预感到这是最后一次来天安门,最后一次向共和国国旗告别了。

警卫员心疼地问他:“您……能行吗?”
邓稼先点点头,说:“怎么不行?你不知道今天是国庆节?”
说完,邓稼先从远到近,从东到西,围着那杆国旗奔跑起来。

那种喜悦之情,真像孩童一般。

他轻声低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举手致意,把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全部交给国旗。

这是一颗科学家的心,永远鲜红,永远跳动。

啊,国旗,这是他的心之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