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诗翻译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诗翻译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杜甫春望全诗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赏析[出自]杜甫《春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
破:(被)冲开;攻下。
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②恨别:悲恨离别。
③烽火:这里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④搔:用手指轻抓。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⑤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⑥白头:白发。
⑦城:指长安城。
⑧浑:简直。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杜甫的《春望》,虽然是一首仅有八句的五言律诗,但作者是以无限的爱国激情和炽热的思乡情感写成的,因此,它在读者的心目中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颂的杰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春望》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2、破:被攻破3、深:茂盛;茂密【翻译】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春望》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翻译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述国亡诗(花蕊夫人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述国亡诗(花蕊夫人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首诗是花蕊夫人所作,表达了她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生命的感悟。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国家虽然已经破败,但山河依旧存在;城市虽然已经荒芜,但春天的草木依然茂盛。
在这个感人的时刻,花儿不禁溅起了泪水,离别的鸟儿也让人心惊胆战。
战火已经连续烧了三个月,家书的价值却高达万金。
白发苍苍的人梳理头发时更加短了,甚至连簪子都快插不住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生命的感悟。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中的“在”字很有意思,它既表示了国家的破败,又表现了山河的坚韧不拔。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则表现了城市的荒凉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接下来的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离别的痛苦。
最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它既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着优美的艺术形式,是一首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好诗。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杜甫《春望》赏析文/余长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破碎但山河还在,长安城的春天长出很深的草木。
伤感时事泪水溅在花上,痛恨离别见鸟回归感到惊心。
战火在整个三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致使簪子都几乎不能插得上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二年(757)三月,杜甫身陷长安,为叛军所俘已逾半年,触景生情,满怀悲愤。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十二月,756年六月叛军攻入都城长安,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
755年十一月杜甫回老家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省亲,躲过了安史之乱长安之围;至八月,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著有诗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为杜甫是朝廷官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所以杜甫北赴灵武去见肃宗,但是被叛军俘虏。
被俘的诗人还有王维、王昌龄。
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凤翔见到肃宗,肃宗很高兴,封他为左拾遗。
故杜甫世称“杜拾遗”,又称“杜工部”(晚年寓居成都时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或“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
作品赏析:首联即对仗。
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但首联、尾联亦可对仗。
关于“国破”的解释,现在一般将“国”解释为国都,我个人不赞成,认为“国”就是国家之意。
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
“国破山河在”:宋代衍生出“还我河山”(岳飞语)和“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诗句)。
“城春草木深”:此诗之后“草木深”成为一种特定意象,常被引用,有“黍离之悲”。
这里讲都城长安到处是草木深深,可以想见宫阙尽毁、一片破败景象。
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是倒装句,即泪溅花、心惊鸟。
倒装的表达效果,仿佛花、鸟都与人同化了,花、鸟与人一同伤悲。
古诗爱国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爱国诗句翻译赏析古诗爱国诗句翻译赏析关于爱国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22首与爱国诗句有关的古诗,整理后列表如下:《春望》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句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泊秦淮》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诗句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林则徐。
其全文诗句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翻译】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多谢您让我罢官回乡流放边远地区。
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全文诗句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病起书怀》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陆游。
其全文诗句如下: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
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长安沦陷了,只有山河依旧,春天的古城,只有荒草野树深深。
感慨时局,看到花儿也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动魄惊心。
【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1】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
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
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
三—1—四两句亦是对比。
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
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四溢。
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
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感了。
时逢战乱,烽火不断,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肠断,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宝贵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既是写恨别,也是写感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烦心。
苦之情难抑,不免以手搔头,本就稀疏的白发,更形短少,简直连编个发髻插个簪子也难了。
至此诗人因焦虑愁苦而烧灼得不能自已的神态跃然纸上,活现于我们面前,其内心情感得到了极强烈的表现。
【鉴赏2】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2—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春望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对时光的不舍和无奈,也抒发了 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唐朝末年战乱时期的一幅生动场景,诗中对国家的破败以及人 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描写,同时也表达了对岁月流逝、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哀叹。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中,杜甫虽然用了“国破”二字,但是“山河在”四个字却 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精神。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城市春天的繁华景象, 与第一句中的国家破败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国家的衰落和城市的繁华并存的 景象。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共九十六句。 下面是《春望》 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里,春天城里的草木更加茂盛。 看到这情景,花儿也会流下泪水,而离别时惊动的鸟儿更让人伤感。 边防的烽火连绵了三个月,一封家书就价值万金。 白发越来越稀短,不禁感叹岁月不饶人。
春望翻译简短
春望翻译简短1.春望翻译简洁的翻译为: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唐代杜甫《春望》全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扩展资料思想主题:此诗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望2.春望翻译简洁的翻译为: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唐代杜甫《春望》全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翻译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翻译赏析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着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作于至德二年(757)三月,这时作者还陷在安禄山军队占据的长安。
诗中写望见山河草木的感触,表现了叹息战乱延长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
[注释] ①这两句说,国家残破,山河未改,春光依旧,来到长安,但草木深深,自生自长,景象凄惨。
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花春鸟平时虽使人喜爱,现在我正为了国家残破和家人离散而伤感,看见春花烂漫,反而使我流泪;听见众鸟和鸣,反而使人惊心。
③连三月:指从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战争不绝。
作者在沦陷区经过两个春天。
抵万金:比喻十分难得。
④白头:白发。
搔:抓。
人在苦闷时往往抓头,甚至扯乱头发。
浑:简直。
这两句说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将不能插簪子了。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及注释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古今异义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相关赏析写赏析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创作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作者介绍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作者在战乱中度过的日子,以及对国家沦陷与民不聊生的痛苦感受。
本文将为您呈现《春望》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春望》原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薄命知音少,羁愁渡海频。
愿随沧海去,莫与浮云争。
骊山语罢谁为伴,携琴独步至沧洲。
首先,我们来解读《春望》的内容和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处在乱世之中时的心情和感受。
开篇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国家沦陷与家园的破败景象,以及春天的悠然自得。
接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的悲伤和痛苦。
随后,诗中提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在描述作者被迫离开家乡的情景,徒步流亡,与家人失散。
接下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描绘了作者岁月的流逝和心力交瘁之感。
在第三节中,诗人感叹自己的“薄命知音少”,表达了在流亡之中鲜有知己的苦闷。
之后的“羁愁渡海频,愿随沧海去,莫与浮云争”,表达了作者对流亡生活的厌倦,希望能随波逐流,远离世事烦忧。
最后的两句“骊山语罢谁为伴,携琴独步至沧洲”,则是诗人表达出自己愿意独自离去的情感。
他通过琴声与自然对话,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归宿。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南朝宋朝时期的时局背景,通过表现作者的内心痛苦和追求自由的渴望,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助。
诗中的春天形象以及对自然的描写,与作者个人的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园的思念,对人生命运的痛苦体悟,以及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
《春望》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鲜明的流亡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杜甫以深刻的感受和富有感情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在动荡年代中的遭遇与心路历程。
诗中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家国兴亡的忧思,展示了真实、生动的时代画面。
通过对《春望》的原文赏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遭遇和内心感受,也能够感受到战乱中人们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爱国诗是把⾃⼰对祖国⼈民的热爱,⽤诗歌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种诗歌题材。
下⾯是为⼤家带来的:爱国诗:杜甫《春望》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烟稀少的长安城⾥草⽊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封抵得上万两黄⾦。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河在:旧⽇的⼭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深:指⼈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这⾥指安史之乱的战⽕。
三⽉:正⽉、⼆⽉、三⽉。
抵:值,相当。
⽩头:这⾥指⽩头发。
搔:⽤⼿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种束发的⾸饰。
古代男⼦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簪⼦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天宝⼗四年(755)七⽉,太⼦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德。
杜甫闻讯,只⾝⼀⼈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德⼆年春,⾝处沦陷区的杜甫⽬睹了长安城⼀⽚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诗篇⼀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林⽊荒芜。
诗⼈记忆中昔⽇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已经荡然⽆存了。
⼀个“破”字使⼈怵⽬惊⼼,继⽽⼀个“深”字⼜令⼈满⽬凄然。
诗⼈写今⽇景物,实为抒发⼈去物⾮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荒凉凄惨的⽓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春望作者:杜甫年代: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
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