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意思-赏析
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宋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标签读书、励志、哲理、早教古诗100首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译文赏析
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译文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赏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
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赏析范文精选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
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原文】冬夜读书示子律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赏析
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言】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4、遗:保留,存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觉得12、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翻译】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何译?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关于读书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全诗赏析
【关于读书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全诗赏析出自宋代诗人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单单终觉深,绝知此事必须戴思恭。
赏析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识是尽力而为的。
毕生为之斗争,往往是年青时开端尽力,到了老年才获得胜利。
从书本上得到的常识终归是肤浅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理,要真正懂得书中的深入情理,必需亲自去躬行实际。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旧就是全力以赴。
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未来才干成绩一番事业。
他从古人搞科学知识抓起,娓娓而谈娓娓道来,并使人倍感接吻清新,例如国公沐东风。
其中“锋芒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劳用功、不知疲倦的水平,既开朗又形象。
第二句阐释了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同时也特别强调“允文允武功夫”的主要性。
他苦口婆心地劝诫儿子,趁着年少时精神茂密,杀掉奇妙时间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此实乃言大意,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拟浅陋,只有经由切身实践,能力变成本人的货色。
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联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非凡的远见卓识。
“要躬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进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自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作者的用意十分显明,旨在鼓励儿子不要片面满意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跟进一步取得升华。
他的独到看法,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可贵的教训之谈,即便在科技一日千里的古代,依然存在较强的启发和鉴戒意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赏析说起这《冬夜读书示子聿》啊,那可是一首充满了智慧和父爱的诗。
原文是这样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咱们先来瞅瞅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这就好比我之前观察到的一个事儿,我邻居家有个小孩,学习那叫一个刻苦。
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晚上还在那做题。
为啥这么拼?因为他知道古人做学问那都是全力以赴,不遗余力的。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想要学到真本事,就得下苦功夫。
“少壮工夫老始成”呢,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门口卖水果的大爷。
大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怎么种水果,怎么挑水果,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现在他挑的水果个个又甜又新鲜。
这就说明啊,做学问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轻时下的功夫,可能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
再看“纸上得来终觉浅”。
我有次买了本烘焙的书,按照上面的步骤做蛋糕,结果做出来的蛋糕惨不忍睹。
这才明白,光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不实际操作一下,根本不知道会出现啥问题。
最后“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摄影,看了好多摄影的教材和理论,可拍出来的照片总是差点意思。
后来他到处去采风,不断地实践,拍的照片那是越来越好看。
所以啊,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情,就得亲自去实践。
这首诗啊,整体就是陆游在告诉儿子,做学问不能偷懒,得下功夫,而且不能光看书本,要亲自去尝试。
这就好比我们学骑自行车,看再多的教程,不真正骑上去摔几次,永远也学不会。
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多,我们如果课后不做作业,不复习,知识还是进不了脑子。
又比如做数学题,光看答案觉得挺简单,自己一动手就错,就是因为缺乏实践。
而且啊,这首诗不仅仅适用于学习知识,生活中的好多事儿都是这个理儿。
比如说学游泳,教练讲得再详细,自己不下水扑腾几下,永远也体会不到游泳的技巧。
所以啊,陆游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真的是句句在理,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道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学到真本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词赏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词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古诗的意思道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古诗的意思道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人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
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短短的四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自己的孩子学业应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如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如下:
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人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
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短短的四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它表达了古人对于学问的无尽追求,以及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描绘了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他们并不遗余力地追求学问,即使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惜一切代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句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亲身实践。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实践的态度,强调了实践和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它启示我们,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有恒心和毅力,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翻译及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翻译及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及注释译文: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健全,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不错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第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朝代:宋代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①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④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冬夜读书示子聿全文注释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①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④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冬夜读书示子聿》阅读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阅读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
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赏析:
这首的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
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更多热门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
释义: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
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作者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bó)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
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哲理诗,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
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用心读书的古诗
用心读书的古诗原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
“始”:才。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身实践。
二、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陆游写给小儿子陆聿的。
诗人强调做学问要全力以赴,年轻的时候就要下功夫,往往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同时也指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
全诗通过对比和说理,表达了诗人对知识获取和实践的深刻见解。
三、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运用片段:小明在学习上总是依赖书本知识,不喜欢动手实践。
老师就用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教导他,告诉他只有亲自去尝试、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小明听了老师的话,恍然大悟,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鉴”:镜子。
“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清澈。
二、赏析: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诗人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中来回移动,形象地描绘出池塘的清澈明净。
然后通过设问,指出池塘水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借景喻理,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保持心灵的澄澈和进步。
三、作者介绍: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学说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诗歌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四、运用片段:小红在写作时总是感到思路枯竭,文章缺乏新意。
爸爸提醒她:“就像朱熹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要多读好书,多积累素材,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呀!”小红听后,开始广泛阅读,认真积累,写作水平逐渐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意思|赏析
出自宋代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
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
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
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
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赏析二
作者:佚名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
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
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
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