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衣冠
大明衣冠图知识讲解
皇太子冠服
皇太子陪祀天地、 宗廟、及正旦、 冬至、朝會、則 服袞冕。從祭社 稷、及受冊納妃 亦如之。朔朢朝、 降詔、降香、進 表、四夷朝貢朝 覲、則服皮弁。
亲王冠服
親王助祭謁廟、 正旦冬至等朝賀、 則服袞冕,受冊 納妃、亦如之。 朔朢朝、降詔、 降香、進表、四 夷朝貢朝覲、則 服皮弁。
皮弁服
皇太子、亲王
仆役巾服-六合帽
仆 役 巾 服 罩 甲
仆役巾服-袄裙
仆役巾服-短比甲
仆役巾服-比甲
婚礼冠服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后宫冠服
皇后冠服
凡祭天地、宗廟及正皇后受冊、謁 廟、朝會、服禮服。燕居則常服
礼服(翟dí衣)
凤冠:会典载以九 龙四凤冠,按明皇 后翟衣画像及定陵 所出土实物,龙凤 数量及组合各所不 同,今按实物画九 龙九凤冠。
常服(大衫霞 帔)
凤冠:双凤翊龙 冠
常服襦裙
为明代自宫廷至民间所通服 的最具代表性的女装款式, 上身为短襦(袄子、夹衣), 下身以马面裙为主,饰有裙 襕,初期上衣多为交领,并 有白色护领,后期多用立领 等,袖为弧形琵琶袖,袖口 收窄,或有白袖缘。衣在裙 外,短则及腰,长乃至膝, 直至清代汉族妇女仍延续此 穿法,并影响到朝鲜等属国, 最终形成今日韩服。
百子衣
定陵出土孝靖皇 后红素罗绣平金 龙百子花卉方领 女夹衣,方领, 对开襟,用金纽 子五,前后襟及 两袖以金线绣龙 九,全衣绣百子 图
比甲
妃嫔冠服
凡皇妃受冊、助祭、朝會、則服禮 服。燕居常服。
礼服(大衫)
常服襦裙
皇嫔冠服
礼服(略)
冠用九翟。次 皇妃之凤。大衫、 鞠衣、如皇妃制
山东博物馆(四)-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山东博物馆(四)-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其体系之完整、色彩之鲜艳、款式之齐全、保存之完好、纹饰之精美,在国内甚至是世界博物馆界都是首屈一指。
展览精选有代表性的明代服饰文物,辅以古代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共80余件珍贵文物,在定制的展厅中为观众呈现无与伦比的大明风华。
本次展览由“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构成,分别展示了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服饰多样化发展等角度表现了明代服饰的风采与魅力。
入口处。
前言垂衣天下治。
第一单元展示等级森严的官服,提取香色与靛青为主色调,布局亦遵循了服装本身的等级关系,空间中营造出循序渐进、规整、肃穆的秩序感。
梁冠:孔府旧藏,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高27cm,筒径18.5cm。
这件梁冠,是目前已知的、国内现存明代梁冠传世实物。
梁冠是我国古代使用较为广泛、影响极为深远的一种冠式,也叫进贤冠。
它始于汉代,经过历代的承袭和改良逐渐变成我们看到的这种造型。
明代的梁冠由冠额、冠顶、冠耳三部分组成,低的一侧是冠额,佩戴时覆在额头上,高的一侧是冠耳,上端形状像猫耳也像蝴蝶翅膀。
冠额和冠耳相接处有穿扣方便拼合固定,穿扣,上方还有花形纽,方便簪子从中穿过。
冠额和冠耳之间的部分是冠顶,上面还残存着五道皮质的梁。
梁冠上梁的数量,是区分明代官员品级的依据之一-。
一般公爵八梁,侯、伯和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公爵、侯、伯的梁冠.上还会有立笔、香草、玉蝉、貂尾、雉尾等装饰。
据《明史與服志》记载,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大带赤、白二色绢,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Q版大明衣冠图志(下)__by_撷芳主人
锦衣卫冠服朝日、夕月、耕藉、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景泰四年,令锦衣卫指挥、侍卫者,得衣麒麟。
嘉靖十六年,礼部奏定,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锦衣卫指挥、侍卫者仍得衣麒麟,其带俸非侍卫,及千百户虽侍卫,不许僭用。
凡给赐状元进士冠服状元宴花抹金银牌脚一副【牌上鈒恩荣宴三字】素银带一条【照六品制以上银作局办】乌纱帽一顶【展翅全】黑角带一条朝服、大红罗袍一件。
大红罗裙一条大红罗蔽膝一条【三项、共用大红线罗五丈八尺。
黑青线罗一丈二尺。
红生绢九尺。
青苏绢五尺。
连中单、共用白红丝线三钱五分】白绢中单一件【用白苏绢二丈二尺】梁冠一顶【簪绦全】玎璫一副【铜钩全】锦绶一副【青丝网环全】黑朝带一副【以上文思院造】木笏一片【营缮所造】履靴一双毡袜一双【以上皮作局办、顺天府解银召买】从以上会典记载来看,状元赴宴时应该和进士所穿衣服一样,唯用乌纱帽,簪花与牌和进士不同,素银带、黑角带或有可能同时使用,一虚束,一实束,因为明代有很多同时束双带的例子。
而朝服则是一整套,就是绯(红)罗圆领袍,长至脚,内穿罗裙,至于腰束黑朝带,考之会典文字,郡王长子有用玉朝带,可知朝带亦当为革带,非大带(大带另有别称如夹带、假带等),黑朝带较为可能即黑角带(革带,青鞓,饰以黑角,垂挞尾於后),带应该较长,类似宋代革带制度,腰间紧束再绕过胸部垂挞尾于后,因此便不需要紧束的大带,文字也就未记载大带青组之类。
此黑朝带与上面赴宴所用黑角带可能形制相近但长度或细节有不同,所以分两开记述。
士庶女子冠服(髟狄)髻(髟狄)髻是明代女子必备之首服,相当于男子的巾帽,形制大体为半球或者圆锥形,亦有类似束发冠形的,材质以金银丝编就为贵,头发、竹篾等次之,多于髻外覆以皂纱等。
与(髟狄)髻配套的就是整套头面,为平民女子隆重的妆扮。
戴银丝狄髻,覆皂纱。
金头面(箍子、挑心、金蝉玉叶簪、顶簪、掩鬓等)。
穿柳绿花缎袄子,杏黄绸马面襕裙衮冕凡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则服衮冕。
大明衣冠平民篇
平民篇士庶巾服戴万字巾。
穿直裰,有宽白护领,两侧开衩,有暗摆。
围丝绦,用玉带钩。
持折扇,腰系扇袋。
戴大帽(又名遮阳帽),内束网巾。
穿直裰。
围丝绦,用玉带钩。
戴方巾。
着深衣。
腰围大带,用纽子连接。
戴幅巾。
着深衣,腰围大带,同时用丝绦。
后期出现不用丝绦等腰带的直裰,戏曲亦保留下这个特点。
六合一统帽俗称“瓜皮帽”,又名“小帽”、“圆帽”。
用六片罗帛拼成,多用于市民百姓,相传为明太祖所制。
《枣林杂俎》:“清时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已久矣。
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
”即取“六合一统”之意。
六合一统帽可以说是明代平民阶层使用时间最长最普遍的一款首服,贯穿明代始终,朝鲜也效仿(明朝有的朝鲜必用,正如其王所言,乃大明孝子也)。
到清代使用范围更广,只是由于没有发髻,帽子高度严重下降。
此后一直广泛使用到建国初期,甚至今天还能看到它的影子,因为历史原因,此帽给很多人印象似乎不太好,但它却是六百年绵延至今唯一还保存的男子首服。
氅衣(披风),刘若愚《明宫史》水集“氅衣”条云:“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
彩素不拘。
”明王圻《三才图会》:“云中有梁,左右前后用金线或素线屈曲为云状,制颇类忠静冠,士人多服之。
”《越中三不朽呼赞》陈海樵公像,陈系隐士,像中冠服为明代服饰,戴云巾,但不见后二山,为稍异。
短褐下层劳动者一般包头巾,身穿短褐(短装),小腿有绑腿,裤子或挽起来或纳入绑腿,亦有仅过膝部的短裤。
庶女子冠服(髟狄)髻(髟狄)髻是明代女子必备之首服,相当于男子的巾帽,形制大体为半球或者圆锥形,亦有类似束发冠形的,材质以金银丝编就为贵,头发、竹篾等次之,多于髻外覆以皂纱等。
与(髟狄)髻配套的就是整套头面,为平民女子隆重的妆扮。
戴银丝狄髻,覆皂纱。
金头面(箍子、挑心、金蝉玉叶簪、顶簪、掩鬓等)。
穿柳绿花缎袄子,杏黄绸马面襕裙。
立领褙子戴箍子、束发冠,女束发冠一般较男冠大,有金银冠或竹木等为骨,覆以皂纱等,外加金梁,富豪者或饰以珍珠。
徐显卿“衣冠传”——《徐显卿宦迹图》中的明代服饰
徐显卿“⾐冠传”——《徐显卿宦迹图》中的明代服饰(《紫禁城》2013.08)明万历《徐显卿宦迹图》(部分)徐显卿,字公望,号检庵,南直⾪苏州府长洲⼈,于《明史》⽆传,他的事迹履历被详细记录在由余⼠、吴钺共同绘制的《徐显卿宦迹图》中。
该图为册页,现存廿六开(含徐显卿所作《纪遇诗》及诗序),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民国陶镕曾评价其价值说:“明代官服、讲幄旧制废弃已久,此册存其概略,亦⾜征崇学重⼠之盛……详观画笔,⾐褶精细,意境宏博,烟云烘染,设⾊古艳,洵不愧名作。
⾄⾐冠肃穆,⽻卫森严,汉官威仪,恍如重现(1)。
”图册中除“主⾓”徐显卿外,所绘⼈物众多,上⾄皇帝,下到僮仆,涉及的场景、事件也各不相同,由于是纪实性的画作,各⾊⼈物在相关场合的着装被描绘得真实⽽细致。
因此,《徐显卿宦迹图》不仅是⼀个官员的⽣平“画传”,同时也是研究明代冠服制度、⾐着风尚的重要形象资料。
下⽂选取了图册⾥的⼀些重要画⾯,对其中表现的明代服饰内容略作解析。
图册⾸开为《孺慕闻声(2)》,表现的是徐显卿母亲林⽒逝世不久发⽣的事情,根据所附徐显卿《纪遇诗》序的描述,这⼀年徐显卿⼗⼆岁,由于母亲不幸去世,徐显卿就与⽗亲同睡,⼀天夜半,徐显卿听到隔壁有⼈⾛动并穿过门隙⼊房,⽗亲在睡梦中⼤吼,徐显卿询问得知是母亲的亡魂归来。
画中的徐显卿是个孩童,头上除顶发之外,余发全部剃去,将顶发扎成⼀个⼩发鬏(图1)。
幼⼉剃发是个很古⽼的习俗,《⼥史箴图》⾥就画有剃发的⼉童。
明代男⼥童都要剃发,有的全剃光,有的在不同部位留下⼀些,到少年时期开始留发。
《醒世姻缘传》第三⼗七回:“县官看了这等⼀个俊俊的光头……笑道:‘你今年⼏岁了?’回说:‘⼗⼆岁了。
’……薛如卞等了相于廷⼀齐完了,上去交卷。
两个都⽅⼀⼗四岁,新才留发。
”从⼩说的描写可知,男孩⼗⼆岁仍然剃发,到⼗三四岁才开始留发,正与图册⾥⼗⼆岁的徐显卿形象吻合。
另外,画中床下有徐显卿⽗⼦的两双鞋,都没有后跟,此即“靸鞋(3)”,是⽇常⽤的便履,穿脱⾮常⽅便,有如今⼈之拖鞋。
中国历史上服饰的书籍
中国历史上服饰的书籍
中国历史上服饰的书籍众多,以下是5个赏析:
- 《大明衣冠图志》:作者为撷芳主人,语言生动活泼,且配有Q版图片,但引用资料较为严谨,主要参考了《大明会典》《明史·舆服志》等史料。
- 《汉晋衣裳》:内容详细地展示了汉服的复原情况,适合对汉服有直观印象的小伙伴阅读,也适合作为收藏书籍。
- 《华夏衣冠》:作者为孙机,由上海古籍社出版。
该书对各个时代的服饰进行了详细梳理。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为沈从文,是其后半辈子的心血之作,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巅峰之作。
不管是服饰考证,还是语言运用,以及材料选取,内容都十分充实。
- 《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主编为吴山,书中收录了各类详细的服装信息,可作为阅读辅助用书。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饰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服饰的演变和发展。
在阅读时,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以更好地理解服饰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明朝婚礼服饰有哪些特点
明朝婚礼服饰有哪些特点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明朝婚礼服饰有哪些特点,希望你喜欢。
明朝婚礼服饰特点介绍正史《大明会典·婚礼五》载:“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
”而在明代的各种戏曲、小说中对新郎,尤其是新娘的的衣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
例如《醒世姻缘传》描写:“狄希陳公服乘馬,簪花披紅,童寄姐穿著大紅纻絲麒麟通袖袍兒,素光銀帶,蓋著文王百子錦袱,四人大轎,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
”再如明中晚期的流行小说《金瓶梅》中,也有有很多对新娘装束及婚礼的描写。
对照明代版画和清代以来绘画、戏曲中的表现形象,明代新郎公服应为乌纱圆领常服,而非戴展脚帕頭之公服,乌纱圆领称公服,亦见于会典:“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
”以常服而簪花披红非常符合明代以来的各种艺术中的新郎形象。
品官及其子孙的常服应当是各缀本等补子,而用色并未特定为红色,应一如常服制度用色不拘,但不排除于婚礼中逐渐形成特定用色习惯,详情待考。
而庶民新郎用皂衫折上巾,目前未见有典型形象传世,或未必拘泥一种,随用当时男子之礼服亦有可能。
新郎穿皂衫乍看与一般理解不同,但可以见到后来之类似形象,清代男子结婚所穿也是黑蓝色礼服(民国时期亦可见新郎披红穿天青马褂,为当时男子礼服),而近如日本,远至泰西,新郎穿黑色礼服亦有巧合。
但究竟明代庶民如何尚需详加考证。
新娘着装,会典只载为“盛服”,亦当为女子当时之大礼服,如翟冠、大衫、霞帔等,从小说描写以及其他艺术形象来看,后期新娘基本如命妇装束,戴凤(翟)冠,穿大红圆领袍,不用大衫,霞帔或用或不用,盖锦袱(盖头),束带。
此种形象清代延续并至今日尚能见用同类戏装者。
明朝的全国人口介绍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在蒙元时代长期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
中国传统服饰之明代服饰(图)
中国传统服饰之明代服饰(图)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服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也是⼀种变⾰,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另外理学盛⾏也在⼀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在于⾐裙⽐例的明显倒置,由上⾐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
⾐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戎服 朝服⽤于⼤把、庆成、正旦、颁沼等国家⼤典。
戴梁冠,穿⾚罗⾐、裳,佩⾚、⽩⼆⾊绢⼤带,⾰带,佩绶。
明延宋制,也以冠上梁数划分等级。
公冠为⼋梁,加笼⼱貂蝉,⽴笔五折,四柱,⾹草五段,前后⽟蝉。
侯七梁,笼⼱貂蝉,前后⾦蝉,其余皆少于公冠⼀等。
伯为玳瑁蝉,其余较侯再减⼀等。
都插雉尾。
驸马与侯相同,但不插雉尾。
梁数之外,官员所佩的带、绶也是区分品级的标志。
官⼀品,冠七梁,不⽤笼⼱貂蝉,⾰带⽤⽟,绶⽤云凤四⾊(黄、绿、⾚、紫)花锦。
⼆品,冠六梁,犀⾰带,绶同⼀品。
三品,冠五梁,⾦⾰带,绶⽤云鹤花锦。
四品,冠四梁,余同三品。
五品,冠三梁,银⾰带,绶⽤盘雕花锦。
六品、七品冠⼆梁,银⾰带,绶⽤练鹊三⾊(黄、绿、⾚)花锦。
⼋、九品冠⼀梁,⾰带⽤乌⾓,绶⽤鸂鶒,⼀种⽔鸟,⾊多紫〕⼆⾊(黄、绿)花锦。
御史冠⽤獬⾘。
所拿的笏板,⼀⾄五品⽤象⽛,六⾄九品⽤槐⽊。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男服 同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样,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早已忘却⾃⼰也曾是贫苦百姓中的⼀分⼦,在强化统治者特权地位的同时,视百姓为贱⼈,认为庶民不过是“趋事执役以奉上者”。
洪武⼗五年(公元1382年)出榜晓谕两浙、江西⼈民:“为吾民者当知其分(职分,应尽的义务),⽥赋⼒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
能安其分,则保⽗母妻⼦,家昌⾝裕,为忠孝仁义之民。
”否则,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亦不容矣”(《明太祖实录》卷⼀五○)。
基于这种观点,反映在百姓的服饰上是多有限制。
大明衣冠
从明代皇帝御真、行乐图以及一些宦迹图等绘画并定陵出土服饰中能发现皇帝所穿常服形制非常丰富。
过肩通袖龙襕袍
冠:乌纱翼善冠。
袍:交领大袖,纹样分布同曳撒,一般为过肩柿蒂云龙纹,有膝襕和通袖襕。
曳撒
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
绛纱蔽膝。
白假带。
方心曲领。
白袜,赤舄。
其革带、佩绶,与衮服同。
武弁服
国初行亲征遣将礼则服武弁,乘革辂,其制未详。详定自嘉靖八年。
弁:上锐,色用赤,上十二缝,中缀五采玉,落落如星状。
中单:以素纱为之,如深衣制,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
蔽膝:随裳色,本色缘,有玉钩二玉佩。
大带、大绶、袜、舄、俱如冕服内制。
通天冠服
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
自元代辫线袄发展而来,明朝上下皆通用之,清朝以此制为吉服袍。
冠:奓檐帽(笠帽),有金玉宝石帽顶,亦承自元代。
袍:右衽交领,窄袖,腰身收敛,腰间束敛作襞积(向下打竖细裥),下身作散褶,若裙状。两肩及胸背为柿蒂或如意云形纹样区,多为行龙、云纹等,有膝襕和通袖襕。
衮服:用十二章。玄衣六章(嘉靖制度)--日月在肩,星、山在后。龙、华虫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裳黄色,绣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
中单:素纱为之,青缘领,织黻文十二。
蔽膝:随裳色,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
大带:素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素组。
常服
洪武三年定:
明代官服(配有图示)
明代官服(配有图示)明代皇帝常服明代皇帝常服皇帝常服展示图。
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
此服用途较多。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
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
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
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
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明代皇帝金冠明代皇帝常服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
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
本图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这种样式。
折上巾是皇帝配盘领、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皇帝常服龙袍明代皇帝常服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
盘领、窄袖、绣龙袍,是皇帝的常服。
常服又称翼善冠,此服用途较多。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明朝皇后常服明代皇后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
本图为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服制为常服(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明代皇后大袖衣明代皇后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知识点30:《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
大明衣冠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知识点30:《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教学目的:以《明史·舆服志》为依本,对比分析洪武三年、十六年、二十六年、永乐三年、嘉靖八年服饰制度的变化。
内容纲目:(一)明初立纲陈纪与洪武定服制(二)政权合法宣扬与永乐服制更定(三)“大议礼之争”与嘉靖服制改制(一)明初立纲陈纪与洪武定服制明朝建立时,朱元璋便是高举“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旗帜,认为上合天则,下称民心,因此,整肃纲纪,加强集权是明初的核心政治指导。
《朱元璋系年要录•至正二十四年》:“驭臣下以礼法,臣能驭吏卒以体上”,依据立法规定,明确君臣等级名分,严明号令。
形成上下一贯的行政体系,给于君主权利、意志的贯彻和推行以制度保障,确立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关于服制,朱元璋更是亲自给出意见,不再使用五冕,只用衮冕,并多次修订衮冕的形制,洪武期间就三次更定。
《明史•舆服志》: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制五冕。
太祖曰:“此礼太繁。
祭天地、宗庙,服衮冕。
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馀不用。
”三年,更定正旦、冬至、圣节并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
十六年,定衮冕之制……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
(1)节俭治国洪武元年,翰林学士陶安奏请天子祭祀采用五冕,朱元璋则认为“此礼太繁,祭天地、宗庙、服衮冕。
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于是,洪武三年规定:皇帝正旦、冬至、圣节、祭社稷和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冕。
这里仅定衮冕,舍去大裘冕。
可能是开国之初,朱元璋考虑提倡节俭吧。
(2)加强皇权明代以前,祭祀时君臣都穿冕服,一般以衣裳上的章纹数和冕旒数的多少来区别身份,而明朝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世子和郡王穿着,公侯以下禁止穿着。
洪武十六年定制皇帝冕服十二章十二旒,玄衣黄裳。
二十六年改为玄衣纁裳。
章纹在衣裳上分绣六章。
皇太子衮冕九章九旒,玄衣纁裳;亲王世子七章七旒,青衣纁裳。
这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标志。
冕服构件十 六 年二 十 六 年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
(整理)从龙门飞甲看大明衣冠
从龙门飞甲看大明衣冠老怪先有《新龙门客栈》后有《龙门飞甲》,大漠黄沙,刀光剑影,忠良阉党,明争暗斗,看的是眼花缭乱,酣畅淋漓。
作为一个汉服控,以及考据党,当然不会放弃一切机会去究一究片子里面的“汉服”【其实都只能划归戏服来着,哦活活】。
于是乎,本督就用离我等最近的《龙门飞甲》一片入手,来谈谈我大明朝的荣华衣冠。
【曳撒·贴里】《龙门飞甲》中的伪贴里,真可谓是极尽天下之巧工,缂丝兼金绣,黻纹杂云肩。
某些腐女看见那旋褶万摆的贴里服,顿时为我厂公的绝代风华所倾倒。
从万喻楼身上的杏黄杂纹通袖云肩蟒纹通袖襴加膝襴贴里,到厂花的银地平金绣行蟒纹云肩通袖加膝襴贴里,乃至只是个普通档头的贴里,都将明朝纹饰锦绣壮观,雍容华美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致命伤就在于形制的问题。
于是乎我们就不得不说回何谓曳撒,何谓贴里的问题上了。
曳撒,即衤曳衤散【音已散】,乃是蒙古质孙服的音译,又名曰一色、诈马【印度莫卧儿王朝语曰JAMA】,在蒙语当中,有取金朝燕饮服“窄袖,盤领,缝腋,下为襞积,而不缺袴”之意,乃成质孙。
是一种宴会礼服。
到了明朝,由于这种袍服轻便,舒适,形制特别,受到欢迎,因此被保留下来,并且终有明一代不绝。
有史料载曰:“今圣旨中,时有制造只孙件数,亦起于元。
时贵臣,凡奉内召宴饮,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
今但充卫士带服。
亦不知其沿胜于胡俗也。
”这种服饰的特点,是前片上下分裁后片通裁【现有实物也有后片分裁后缝合不打褶的】,前片下似马面裙有镜面,侧布褶【多在褶上叠加细褶】,两侧不开骻,有马耳【此处或有存疑,似非缝合之马耳,而如直身两侧接摆,在行动时以物夹合,不作缝制】后片不打褶。
在领上常常有护领,缀于内单,翻折于外,不缝合。
【护领似假领,一说可拆洗以免油污之患,某些文献中明朝宫人用白纸自制护领。
一说是作中衣的替代品,但是我认为此说欠妥,因为基本上古人不穿中衣就等于我们今天的挂空档。
但是如果说用圆领中衣的话,此说有似有之道理,护领为美观方便而生。
知识点31:明朝服饰制度中的帝王服饰形制
大明衣冠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知识点31:明朝服饰制度中的帝王服饰形制教学目的:以《中东宫冠服图》为据,图示法介绍明朝帝王的服饰形制特点。
内容纲目:(一)帝王冕服形制(五)燕弁服形制(二)通天冠服形制(六)常服形制(三)皮弁服形制(七)帝王其他服饰(四)武弁服形制明成祖明仁孝文皇后明孝宗明孝康敬皇后明神宗明孝端显皇后衮冕 通天冠服 皮弁服 武弁服 燕弁服 衮服(一)帝王冕服<冕冠>: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充耳。
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定陵出土冕冠,冕板以桐木为质,呈前圆后方形。
冕板长38.7,宽19厘米。
上面贴黑素缎一层,下面贴红素缎一层。
前后各缀十二旒,每旒穿玉珠九颗(白色3颗、红、蓝、绿各2颗),珍珠三颗,以五股红色丝线相系。
其冠卷(帽壳)作圆柱形,以细竹丝编结成六角形网状,髹黑漆。
里衬一层红素绢,面敷三层黑素纱,冕口里衬一周红素罗。
冕顶有玉衡一条,用以维持冠。
衡为长方形,两端各有两圆孔,用以缝线。
冠体上部横插玉簪一,簪为两段,顶部呈方形阶梯状三层,分别固定在冠的两侧。
冠上系有红涤带和红丝带,两侧各有一绿一白两玉珠作为充耳。
,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
玄衣上织日、月、龙、星辰、山、火、华虫、宗彝八章。
日月皆圆形,日纹红色,在左肩,月纹白色,在右肩。
龙在两臂,均为升龙。
星辰在背,用五颗小圆星,五色。
山在星辰之下,为并列的五座山峰。
火、华虫、宗彝在两袖,每种纹样各用三个,竖行排列。
火为红色火焰,在上;华虫形似锦鸡,五彩羽,红腹,居中;宗彝在下。
(永乐三年制)<纁裳>: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
因裳幅均为正幅(长方形),需要在每幅上折叠出褶子,使裳腰与人体腰围相适。
裳前后片的两侧及底边施本色缘边,。
明朝官服定制和画像服饰
明朝官服定制和画像服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
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
戴在头上的有: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曰、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
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
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着头发。
三、幞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
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
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
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
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折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它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
戴在头上的有: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曰、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
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
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着头发。
明朝冠服
(一)官服类别:
明代官服的制定前后花了约30年,从皇帝冠服到皇后、皇子、文武官员,逐渐完善,也不断修定。
皇帝官服一般承袭汉唐旧制,在形制、色彩、饰物等上大同小异。
官服类别:图片几个作为一张ppt
官员
1.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hù)板也做了规定,来区分地位尊卑。
PPT呈现:
历史背景: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礼制。着意恢复汉文化。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政治因素:明代专制的强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就是明统治者重新规定了详尽的服饰制度。
这套服饰制度里,不仅规定和维护了统治者的特权,而且剥夺了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比如,龙的图案被定为皇帝的专用徽记。文武官员则以官服“补子”的形式,用其它不同的禽、兽图案表示官级。“衣冠禽兽”一词就源于此事,但当初并非贬义。
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构成,浪寓潮意,潮谐朝字音,取意为”一品当朝
四、民服
关于士人服装的具体款式特点为斜大襟、大袖、袖长一律过手、衣长至脚面,穿时腰系丝绦。
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士人
•四方巾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初兴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总在变化,到明末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常用“头顶一个书橱”来形容。
褙子在明末盛行,并延至清初。
合领对襟大袖褙子
直领对襟小袖褙子
(二)比甲褙子的形制变化后,形成比甲,即去袖的长褙子。比甲与隋唐的半臂相似,宋元之后渐流行,至明代则成为妇女居家之常服,由于其既可护胸背保暖,又便于操作家务,故颇受妇女喜欢。清代的马甲,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赐服的态度,看李朝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赐服的态度,看李朝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导语:中国与朝鲜半岛在历史上的交往源远流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密切。
在古代,朝鲜半岛历朝历代都秉承'事大交邻'的原则,主动愿与中原王朝交好。
李氏朝鲜与中国明清两代,在近6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种都保持着宗藩关系。
尤其在明代,李氏朝鲜一直以'事大'为基本国策,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明朝对朝鲜也格外恩宠,其中在'赐服'方面也非常明显。
明朝灭亡后,朝鲜王朝基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一方面以'小中华'自居,坚持'大明衣冠'而不改穿清朝服饰;另一方面朝鲜迫于清朝的武力压迫,表面上依然是清朝的朝贡国,但背地里却经常举行对明朝的祭祀活动。
明代赐服对李氏朝鲜的政治、经济、制度、服饰文化等方面都影响很大,本文以明朝对李氏朝鲜的赐服为方向,从服饰的角度来透视中朝关系及李氏朝鲜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一、明代对李氏朝鲜的赐服1.赐服历史在中国古代,衣冠服饰一向被视为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春秋左传正义》明代建国之后,朱元璋对整顿和恢复礼制非常重视。
他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将服饰制度重新做了规定。
明代文武官服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燕服、赐服等。
不同名号的官服,花色形制都是有区别的,并且不同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
起初,朱元璋对李成桂废主自立耿耿于怀,不肯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与之相应的赐服也就无从实现。
'靖难之役'时期,建文帝为了拉拢朝鲜,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并赐九章冕服,这是明朝对李氏朝鲜的首次赐服。
永乐元年,李芳远请赐冕服、书藉,朱棣'嘉其能慕中国礼,赐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珮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及经籍彩币表里。
大明衣冠官员篇
大明衣冠(官员篇)明朝服饰(官员篇)(一)朝服——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赦、进表、传制,文武官各服朝服;武官应直守卫者不拘此服。
一品:冠七梁,不用笼巾貂蝉八品九品冠:一梁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
前后用玉为蝉。
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
前后用金为蝉。
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二折。
前后玳瑁为蝉。
俱左插雉尾。
驸马:冠与侯同,不用雉尾。
(二)祭服——上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之。
三品文武官祭服:五梁冠,革带用金,佩用玉,笏用象牙。
驸马祭服:七梁冠,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前后用金蝉。
革带、佩用玉,象牙笏。
(三)公服——在京文武官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则服之;在外文武官每日清早公座亦服之。
后常朝止便服,惟朔望具公服朝参。
武官应直守卫者不拘此服。
一品公服:六品公服:八品公服:(四)常服——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补子: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
文官一品二品--仙鹤、锦鸡。
三品四品--孔雀、云雁。
五品--白鹇。
六品七品--鹭鸶、鸂鶒。
八品九品--黄鹂、鹌鹑。
杂职务--练鹊。
风宪官用獬廌。
武官一品二品--狮子。
三品四品--虎、豹。
五品--熊、罴。
六品七品--彪。
八品九品--犀牛、海马。
文一品,玉带,鹤补风宪官:武二品:衍圣公常服:(五)赐服:行蟒,四爪,五彩云纹,饰海水江崖,胸背柿蒂窠,有通袖襕、膝襕。
斗牛服:斗牛四爪,其与龙、蟒的区别是双角向外弯曲呈牛角状,尾部或处理为鱼尾飞鱼服:飞鱼和蟒非常相似,但只有一对足,有翼,鱼尾忠静冠服:官员平时燕居在家服用。
大明衣冠
翟衣
深青色,材质纻丝、纱、罗随用。衣为直领,大襟 ,右衽,大袖敞口,领、袖、衣襟等处施以红色缘边, 饰金织或彩织云龙纹样。衣身织有翟纹(造型为红腹锦 鸡,五彩羽毛)十二行,每行用翟十二对,应为一百四 十四对,但因衣服的大襟与小襟交叠,可能有四对翟纹 重复,故《明会典》中称“凡一百四十八对”。大襟及 左袖(前身)的翟纹朝向右边,小襟及右袖(前身)的 翟纹朝向左边,后身翟纹应与前身对称,但方向相反, 即背缝(中线)两侧翟纹均面向袖口。翟纹之间装饰有 小轮花,为圆形花朵,外有白色连珠纹一圈。每行(列 )纹样均为翟纹与小轮花交错排列。翟衣身长至足,不 用裳。
衮冕
通天冠服
皮弁服
武弁服
燕弁服
常服
通天冠: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
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
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皮弁服: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12缝,每缝间饰五彩玉12, 与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 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祭太岁山川时服用。
武弁服: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赤色,上12缝,中缀五彩玉,落落如星状,赤色
衣、裳、韨,赤舄。执刻有“讨罪安民”篆文的玉圭,亲征遣将时服用。
燕弁服: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冠框如皮弁用黑纱
装裱。分成12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彩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 缨,双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镶青色缘,两肩绣日月,前胸绣团 龙1,后背绣方龙2。边加小龙纹81,领与两袪(袖口)共小龙纹59,衽小龙 纹49。内衬黄色袂(袖)圆袪(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绿 边的素带和九龙玉带,白袜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龙袍中,有一种过肩通袖 龙襕袍,领与袖口用小龙花边为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明代 各色服饰图谱,供各位欣赏。
这里仅以漫画的方式,向诸位展示明朝的各 种服饰,其图谱只将其服饰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款 式显示。 明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汉官威仪”的集大 成者。明初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 习俗,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这就从指导思 想上确定了明代服饰要恢复与体现汉官威仪—— 即中国汉民族的古制、封建的等级与尊卑贵贱。 明代对帝后、文武官员、庶民服饰的样式与尺寸、 衣料、帽顶、绣样、色彩,乃至鞋履都有严格规 定,因为服饰最能“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