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工业

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70年代初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当局便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随着十项建设工程的相继完成,台湾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70年代末开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1978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继续扩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化工厂等)外,开始转向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1980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科技工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其主要目的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吸引与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与发展技术密集工

业。1981年底,台湾又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并逐渐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鼓励,以实现工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于是80年代以后,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但就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工业发展来说,受世界经济与市场波动的影响,台湾工业生产增长极不稳定,波动相当大,1974年出现50年代初以来第一次负增长,1976年到1978年又出现13-23%的高增长。80年代,台湾工业在波动中保持中速增长,年平均增长 6.9%,其中1982年出现70年代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90年代以来,台湾主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在1990年制订的“六年建设计划”(1991-1996)中,台湾进一步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即通讯工业、资讯(信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航太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用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与污染防治工业。90年代中期后,台湾开始推动以建设“科技岛”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虽然有不少规划未能全面落实与实现,但仍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主体与核心。整体来说,90年代,台湾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年平均增长4.4%,其中1990年出现50年代以来第三次负增长,2001年出现第四次负增长。

经过约50年的发展,台湾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工业生产净值从1952年的34亿元新台币增加到2000年的31287亿元新台币,增长了920倍。其中,1971年工业生产净值超过1000亿元,1984年超过1万亿元,13年间增长了9倍;1992年,突破2万亿元,8年翻了一番;1998突破3万亿元,7年翻了一番。在工业内部,制造业生产始终居主导地位。制造业生产净值于1972年突破1000亿元,1986年超过1万亿元,14年增长了9倍;1996年,超过2万亿元,10年翻了一番;2000年达到25503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