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历史、地理试题
地理跨学科试题
![地理跨学科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8d89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8.png)
1、以下哪项活动最能体现地理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结合?A. 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模式B. 研究一个古文明的兴起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C. 测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D. 绘制一个国家的政治地图2、在地理学和生物学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主题最可能被探讨?A. 地球的板块构造B. 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分布与适应性(答案)C. 城市的交通网络规划D. 海洋的盐度变化3、以下哪项研究需要结合地理学和经济学知识?A. 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B.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地理位置选择(答案)C. 研究地震活动的频率与强度D. 考察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4、在地理学和气象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问题最可能被研究?A. 如何利用太阳能资源B. 气候变化对特定地区农业产量的影响(答案)C. 岩石的形成与分类D. 人口迁移的模式与原因5、以下哪项内容体现了地理学与政治学的跨学科融合?A. 研究不同地形对军事防御策略的影响(答案)B. 分析海洋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C. 探讨森林砍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测量山地的垂直气候带变化6、在地理学和考古学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方面最可能被关注?A. 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B. 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测量C.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变化D. 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历史7、以下哪项研究需要结合地理学和社会学知识?A.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答案)B. 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C.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D.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8、在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主题最可能被深入探讨?A.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答案)B.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质结构的关系C.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差异D. 气候类型与农作物种植的关系9、以下哪项内容体现了地理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结合?A.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与适应性(答案)B. 分析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C. 探讨河流的侵蚀作用与地貌形成D. 测量并分析城市的噪音污染水平10、在地理学和地质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问题最可能被研究?A. 板块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答案)B. 不同土壤类型对建筑物地基稳定性的影响C.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化D.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976a920a58da0116d174956.png)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B.监察百官C.参与决策D.遵旨承办【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各种奏折先由军机章京交给军机大臣审阅,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成谕旨,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在运行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皇帝的旨意,因此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
2.下面有关下图反映的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制度创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该制度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C.该制度下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D.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没有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故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故排除D项;“封驳”“审议”体现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故答案为C。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禅让制【答案】A【解析】题干中“分天下为郡县”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4.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见秦朝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项,不选B项。
封建社会时期,百姓始终是皇帝和封建政府的属民,不选A项。
中央集权政治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已经出现,不选C项。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33b1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4.png)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A2. C3. B4. A5. D6. B7. C8. A9. C10. B11. D12. A13. B14. C15. D16. B17. A18. D19. C20. A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对2. 错3. 错4. 对5. 对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国家主权的内涵和体现方式- 国家主权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拥有自主决策和行使权力的能力。
- 国家主权的体现方式包括领土完整、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拥有内政独立的权力等。
2. 高考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高考改革的意义在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使高考成为全面评价学生能力的方式。
- 高考改革的影响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共产主义在理论上的提出共产主义在理论上的提出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宣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斗争和剥削,必然导致社会的分裂与矛盾。
他们认为,唯一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社会财富的公有制、按需分配和全面发展的人类个体。
2. 国家决策的合法性和合法性来源国家决策的合法性来源于宪法和法律。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决策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
同时,国家决策的合法性还来源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合法的国家决策必须经过法律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包括对议案的讨论和表决、法律的公布和执行等程序。
只有符合法律程序的决策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
高中地理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a9883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d.png)
高中地理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A. 12小时B. 24小时C. 36小时D. 48小时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A. 北京B. 南京C. 开封D. 广州答案:D3.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其长度为:A. 5000公里B. 6000公里C. 7000公里D. 8000公里答案:B4.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太湖B. 洞庭湖C. 鄱阳湖D. 青海湖答案:C5.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A. 唐朝B. 秦朝C. 汉朝D. 宋朝答案:B6. 以下哪个不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A. 古埃及B. 古巴比伦C. 古印度D. 古希腊答案:D7.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发明的是: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术答案:A8.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运输的是:A. 丝绸B. 瓷器C. 茶叶D. 香料答案:A9.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答案:A10.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是明朝的皇帝?A. 朱元璋B. 朱棣C. 朱由检D. 朱厚照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我国地势的特点是________,呈阶梯状分布。
答案:西高东低12.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
答案:塔克拉玛干沙漠13.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
答案:台湾岛14.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指的是________、蜀、吴。
答案:魏15.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国两制”政策首次应用于________的回归。
答案:香港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答案: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的政治局面,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
17. 简述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599b0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c.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 地球上最大的洲是()。
A. 非洲B. 欧洲C. 亚洲D. 美洲2.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
A. 大西洋B. 太平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3. 以下哪个国家面积最小()。
A. 俄罗斯B. 加拿大C. 澳大利亚D. 印度4. 以下哪个河流是世界最长的()。
A. 尼罗河B. 亚马逊河C. 长江D. 尼日尔河5. 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是()。
A. 青海湖B. 鄱阳湖C. 洞庭湖D. 太湖二、填空题1. 地理学分为()和()两大部分。
2. 地球的四季交替是由于地球的()。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了地球的()。
4. 我国地理位置属于()地带。
5. 人口分布是人口在空间上()的表现。
三、简答题1. 什么是经度和纬度?2. 请简要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请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4. 请简要阐述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四、综合题请根据你所学地理知识,写一篇关于人口分布的文章,包括以下要点:1. 人口分布的概念和意义;2. 人口分布的全球格局;3.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4.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文章结构和段落划分请自行决定)文章开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空间格局和人类活动的科学,它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部分,在我们的学习中,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是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它由地壳、岩石、大气、水体、生命等构成。
地球的四季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公转则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
地球分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通过这个划分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经度指的是从东至西测量地球的一种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0度,向东西两边分别划分为180度。
纬度指的是从南至北测量地球的一种方法,以赤道为0度,向南北两边分别划分为90度。
经度和纬度的交叉点即为地理坐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球上某个具体位置的地理位置。
高一月考各科试题及答案
![高一月考各科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e256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1.png)
高一月考各科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及答案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恣意(zì yì)剽悍(piāo hàn)蹉跎(cuō tuó)B. 恣睢(zì suī)蹉跎(cuō tuó)缱绻(qiǎn quǎn)剽窃(piāo qiè)C. 踌躇(chóu chú)恣睢(zì suī)剽窃(piāo qiè)蹉跎(cuō tuó)D. 恣意(zì yì)缱绻(qiǎn quǎn)剽悍(piāo hàn)蹉跎(cuō tuó)答案:C2. 根据题目所给的文言文,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案:(1)代词,指代“学习”。
(2)连词,用于连接前后文。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1. 已知函数f(x)=2x^2-4x+3,求f(x)的最小值。
答案:f(x)的最小值为1。
2. 解方程:x^2-5x+6=0。
答案:x=2或x=3。
三、英语试题及答案1.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form of the words given in brackets.(1)I have never been to a place _______ (beautiful) than this one.(2)The _______ (interest) of the book lies in its unique style.答案:(1)more beautiful(2)interest2.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into English.“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f22adaf90f76c661371a55.png)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高一必修科目试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科目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aeda1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d.png)
高一必修科目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以下哪个选项是高一必修科目?A. 物理B. 化学C. 生物D. 以上都是答案:D2.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A. 物理B. 化学C. 生物D. 地理答案:B3.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A. 物理B. 化学C. 生物D. 历史答案:C4.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A. 物理C. 历史D. 政治答案:B5.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A. 历史B. 地理C. 政治D. 生物答案:C6.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A. 物理B. 地理C. 历史D. 政治答案:C7.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规律、结构和应用?A. 数学B. 语文C. 英语D. 以上都是答案:D8.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A. 物理B. 化学C. 数学答案:C9.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规律、结构和应用,并且是国际通用语言?A. 语文B. 英语C. 数学D. 物理答案:B10. 高一必修科目中,哪门课程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A. 物理B. 化学C. 生物D. 地理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高一必修科目包括语文、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
答案:数学、英语2. 物理课程主要研究的是物体的______、______和相互作用。
答案:运动、力3. 化学课程中,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排列的。
答案:原子序数、化学性质4. 生物课程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______单位。
答案:基本5. 地理课程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______和______变化的主要原因。
高一一学期政治期末考试试题与解答
![高一一学期政治期末考试试题与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c0b8db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13.png)
高一一学期政治期末考试试题与解答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特征的是()。
A. 高度的集中和计划性B. 私人占有和自由交换C. 个人主义和竞争D. 无产阶级专政正确答案:A2. 中国的最高理论和最高纲领是()。
A. 《宣言》B.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纲领》C. 《中国章程》D. 《思想》正确答案:D3. 哪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最早,实行时间最长?A. 中国B. 苏联C. 古巴D. 朝鲜正确答案:B二、简答题1. 请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其中,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包括国家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经济形态。
2. 请简述中国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论述题请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四、综合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以下两个概念的内涵和联系:1. 阶级斗争2. 社会主义答案略。
高一地理会考试卷
![高一地理会考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ef13ba9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6.png)
高一地理会考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1. 我国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哪个选项中,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表述是正确的?A.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毗邻太平洋B. 我国位于亚洲南部,毗邻印度洋C. 我国位于欧洲东部,毗邻大西洋D. 我国位于非洲西部,毗邻地中海2. 下列城市中,属于深圳经济特区的是:A. 上海B. 北京C. 广州D. 深圳3. 影响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是:A. 地理位置B. 经济发展水平C. 人口数量D. 政府规划4. 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陡峭、多岩层构造的是:A. 平原B. 高原C. 山地D. 台地5.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以下哪个选项中,旅游资源分类正确的是:A.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B. 大陆景观、海洋景观C. 河流景观、湖泊景观D. 历史文化景观、现代建筑景观第二部分:填空题1. 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是________。
2. 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________个省级行政区。
3. 全球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
4.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________公里。
5. 意大利位于欧洲的________部分。
第三部分:解答题1. 简述地理位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分析城市规模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
3. 定义地貌类型中的山地,并描述其特点。
4. 解释旅游资源的概念并列举几个中国旅游资源的例子。
第四部分:应用题1.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选择一个你最想去旅游的国家,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国家的一处旅游景点,并说明你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旅游。
2.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你认为在我国哪个城市建设一个仓储港口最合适?请结合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并给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A2. D3. C4. C5. A第二部分:填空题1. 青海湖2. 343. 安第斯山脉4. 63975. 南部第三部分:解答题1.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东临太平洋,南隔印度洋,地处亚洲东部,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岸线和港口资源,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
高一分科试题及答案
![高一分科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cd78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9.png)
高一分科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 自东向西B. 自西向东C. 自南向北D. 自北向南答案:B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高一分科后的特点?A. 学习科目减少B. 学习内容更加深入C. 学习时间更加自由D. 学习压力增大答案:C3. 高中数学中,函数的奇偶性是指:A. 函数的增减性B. 函数的周期性C. 函数图像的对称性D. 函数的连续性答案:C4. 以下哪个选项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A. 氢气B. 氧气C. 氦气D. 氮气答案:C5. 以下哪个选项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A. 细胞B. 组织C. 器官D. 系统答案:A6. 物理学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是:A. F=maB. F=mvC. F=m/aD. F=a/m答案:A7.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A. 地震B. 火山爆发C. 气候变化D. 城市规划答案:D8. 历史学中,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于哪个世纪?A. 10世纪B. 11世纪C. 14世纪D. 15世纪答案:C9. 以下哪个选项是政治学中的基本概念?A. 经济基础B. 法律体系C. 社会制度D. 政治权力答案:D10. 英语中,表示“在……之前”的短语是:A. afterB. beforeC. in front ofD. behind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____小时。
答案:242. 高一分科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理科;文科3. 函数f(x)=x^2的图像关于________轴对称。
答案:y4.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氦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
答案:25.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________单位。
答案:基本6. 牛顿第二定律中的F代表________,m代表________,a代表________。
答案:力;质量;加速度7. 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和________。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1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b4f3c99e53a580216fcfe6e.png)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第一次高一历史试题 【完整版】
![第一次高一历史试题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9c4cc2482fb4daa48d4bad.png)
广灵一中最新—最新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
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
这反映了( )A.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B.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C.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D.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超3.“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 ) A.推行郡县制B.攻打匈奴C.焚书坑儒D.严刑峻法4.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5.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上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章上署名,则此章即成为废状。
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6.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7.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试题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试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c516bf7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6.png)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试题集一、单选题1.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2.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发生第二次人口转变,这次转变为(B )。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3.从(C )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
A、商朝B、春秋战国C、秦朝D、汉朝4.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
A、2千多万B、4千多万C、6千多万D、8千多万5.关于历代变革中“中国”含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
A、它指历代中原王朝及其认可的范围B、古代以华夏诸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中国C、在地理意义上,古代的“中原”就是“中国”D、在地里意义上,“中原”没有明确的界线6.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八、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8、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口、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7.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由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而来B、从西方传入近代地理学初步形成体系C、边疆危机、经济建设等现实需要推动了其发展和转化D、以上都对8.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9.汉朝时期,齐郡的首府临淄之所以人口相当多,是因为受人文因素中(A )的影响。
A、生产方式B、政治C、军事D、民族10.何尊铭文记事中,(C )铸何尊,写铭文。
A、周武王B、周文王C、周成王D、周康王11.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
12.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C )。
八、历史概念 B 、文化概念 C 、政治概念 13.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D )。
高一政治地理历史
![高一政治地理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03aad7a0066f5335b812132.png)
地理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5、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6、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7、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9、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0、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1、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2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23、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24、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5、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
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一)信用工具: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1)信用卡: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外汇和汇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一)供求影响价格1.供求影响价格(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二、价格变动的影响(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 (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