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8蒲柳人家(节选)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蒲柳人家(节选)》教案【导语】《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小说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德2、学习课文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3、扩大阅读视野,领会小说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学习重点】以小说的人物形象为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介绍作者及作品: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作品还有《中秋节》、《蛾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读准字音:烟囱梆他纤夫腌臢捯气唿哨拗不过隐匿戏谑荣膺断壁残垣蓬蒿作揖礼聘嘬着嘴唇剜肉梢马子3、问题思考:⑴何满子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⑵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理由.二、教学过程1、完成预习导学3。

2、何满子的奶奶,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畅所欲言)3、文中写了何满子的奶奶,爷爷和何满子的哪些事?从中体现出他们哪些美好的品质?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何满子:他们身上的共同点:4、体会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文章写了他们哪些不足,为什么要写他们各自的不足?5、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请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一丈青大娘: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拓展资源:
-《蒲柳人家》全文阅读:提供《蒲柳人家》的完整文本,让学生深入阅读,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乡土中国》全文阅读:提供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全文,让学生了解乡土社会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与《蒲柳人家》中的乡村生活进行对比分析。
-《小说阅读》教学资源:提供小说阅读的教学资源,如小说阅读技巧、小说文体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蒲柳人家》中的艺术特色。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6.课外阅读:教师推荐与文本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蒲柳人家》(节选)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
1.学生已经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的《乡土中国》一课,对乡村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学生已有知识形成衔接。
2.学生已经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的《小说阅读》单元,对小说文体有了基本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蒲柳人家》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品味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

2.理解品析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乡土气息的语言。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农村的变革和进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生活、思想和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蒲柳人家》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和形近字。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4.探究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5.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某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三、深入研读1.重点研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精彩语句,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2.分析文章中的叙述手法和描写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3.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与同学交流自己对文章中某些内容的感悟和理解。

四、拓展延伸1.通过相关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其他方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写作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或散文,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历史,以及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蒲柳人家》(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蒲柳人家》(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蒲柳人家》(节选)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蒲柳人家》(节选)是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乡景象,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可能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文中一些表达方式的把握和理解。

3.感受作者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传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3.准备课文PPT,设计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水乡世界。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一些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水乡景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节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节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节选)》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蒲柳人家》这部作品及其作者刘绍堂,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2.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蒲柳人家》的背景音乐,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刘绍堂及其代表作品《蒲柳人家》,简要讲解作品所处的地域文化和民俗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3.课文讲解与人物分析(25分钟)选取《蒲柳人家》的节选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人物性格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哪些特点?b.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这些人物?c.人物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小组讨论与练习设计(15分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针对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与课堂练习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问题引导和练习设计,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练习,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8蒲柳人家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8蒲柳人家教案

8蒲柳人家 (节选 )1.掌握小的主要情。

2.剖析文中明丰的人物形象。

3.领会小中出色的言,推测言运用的奇妙。

4.感觉小人物的美好道德和崇高情操,培育学生优秀的美兴趣。

一、入新同学,在古典小《水》中,那些侠肝胆、疾如仇的英豪人物是那令人印象深刻。

比方“及雨”宋江、“黑旋”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日,我学的刘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号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怎一个人物呢?就我一同走近刘棠,走近他笔下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

二、教课新目学一:感知内容,梳理故事情迅速文,依据有关情,自。

明确:第一: (1)何子被拴葡萄架;(2) 一丈青迷信肚兜;(3)一丈青大运河;(4)一丈青好手救病人; (5)一丈青百般疼子。

第二: (1)何大学威震古北口;(2) 何大学仗;(3)何大学教子;(4)何大学怒拴何子。

目学二:剖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1.小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分拥有怎的形象特点?明确:何子:灵巧皮,明灵巧,真稚气,关。

一丈青大娘:憎分明,辣勇敢,溺子,勤和善。

何大学:仗疏,大方豪迈,侠肝胆,好大,喜戴高帽,重知,神往美好生活,有民族气。

2.在几个人物中,你最喜哪一个?什么?用“我喜______( 填人物 ),因______” 的句式一。

1示例:我喜爱一丈青大娘,由于她性格粗暴、豪迈、充满正义感,当看到几个纤夫“ 赤身露体” ,一丈青大娘为了“不可以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老婆的眼睛” 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确实有“巾帼不让须眉” 的气概,也表现了她总能为他人考虑的热情肠和一身的正气。

3.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文中女主人公近似的人物形象?试剖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示例:《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

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目标导学三:掌握文本特点语言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又正确传神,富裕文采和兴趣性,请联合有关语句详细剖析。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8 、蒲柳人家教材分析《蒲柳人家》是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地区北运河边农村的独特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着重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还有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核心素养本文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意义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理清小说脉络,把握小说主要情节,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的高妙之处。

(3)学习文章独特的记叙顺序和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世界观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识记作者刘绍棠及其乡土文学创作风格等文学常识。

(2)了解20世纪30年代运河上农村的风土人情,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3)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欣赏文中性格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5)感受小说浓厚的乡土气息,感受劳动人民的纯朴和乡村的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感悟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特色。

教学突破本文篇幅很长,应将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突破点。

由感受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出发,了解、吸收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助于引导学生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

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

通过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目光投注到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上。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动的语言与鲜明的人物形象是相辅相成的。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节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节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蒲柳人家》(节选);(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蒲柳人家》(节选);(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方言和习俗的理解;(2)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和主旨的深入领会;(3)如何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难点时进行标注;(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提高理解能力。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5. 课堂讨论:(1)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和感受;(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练习;(3)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4. 家庭访谈: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访谈,了解长辈们经历的农村生活,整理成访谈录。
作业反馈:
1. 对于读后感,我会重点关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情感表达,以及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2.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会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是否能够结合具体情节进行深入分析。
3. 对于探讨农村生活的作业,我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思考,以及他们是否能提出有深度的见解。
2. 课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蒲柳人家(节选)》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过程:
讲解课文的背景,包括作者和文章的文学地位。
详细介绍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课文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人物性格。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刘绍棠的其他作品,如《运河的桨声》、《老残游记》等,以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和作品特点。
- 与《蒲柳人家(节选)》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作家笔下的农村生活。
- 关于农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社会背景。
九.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撰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根据《蒲柳人家(节选)》的内容,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分析人物形象:选择课文中的一位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3. 探讨农村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讨农村生活的变化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8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8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8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蒲柳人家(节选)》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童年的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蒲柳人家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节选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农村生活可能了解不多。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蒲柳、农村景象等。

3.音乐:选择一段与课文情感相符的音乐,营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农村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课文情感。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蒲柳人家》的插图、相关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设计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如问答、测试等,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蒲柳人家》相关的信息,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4.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的语文知识,掌握了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对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具备了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教师将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测试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试题目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4.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将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创意表达。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蒲柳人家(节选)》一、教材分析《蒲柳人家(节选)》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几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展现了京东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小说语言富有乡土气息,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能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然而,由于学生对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生活和民俗文化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在理解小说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文化元素时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也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研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梳理小说的结构。

3.学习小说中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浓郁的乡土气息。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正直、善良、勤劳等优秀品质。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于课文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参与课堂讨论。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启发和引导,以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学生已经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但对于深入理解和创造性地解读文学作品,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指导。通过对作者语言风格的感受和分析,学生将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学鉴赏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文学鉴赏的实践。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选择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其次,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后,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上世纪三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蒲柳人家(节选)》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描绘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当时农民的艰辛生活和斗争精神。课文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实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斗争精神的赞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

08《蒲柳人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刘绍棠的相关知识;理顺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2.品味小说精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理解小说多样的艺术风格。

3.感受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领悟劳动人民淳厚朴实的人情美。

【重难点】1.理顺小说情节,品味小说精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理解小说多样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北运河风光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蒲柳人家》就描绘了京东北运河两岸农民在这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乐观生活、英勇斗争的事迹。

《蒲柳人家》发表于1980年,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可见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我们常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激发你的阅读兴趣?下面我们就随着作家刘绍棠一起走进故事。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刘绍棠的相关知识;理顺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2.品味小说精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理解小说多样的艺术风格。

3.感受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领悟劳动人民淳厚朴实的人情美。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者简介刘绍棠:文坛奇人(1936~1997) 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人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15岁)到河北文联工作。

1952年(16岁)发表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被称为“神童作家”。

1954年入北大中文系。

1956年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划为“右派”,中断写作22年。

1979年平反后发表大量作品:《蒲柳人家》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峨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奖。

《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

《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

是孙犁之后“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刘绍棠的创作风格刘绍棠深受孙犁的熏陶,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自称作品“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3.品味小说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品味小说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设疑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中的片段。

所谓“蒲柳人家”,就是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在文中是指普通的贫苦农家。

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样的疑问呢?(学生的疑问可能会有:蒲柳人家有什么人?作者写了蒲柳人家的哪些事情?作者为什么要写蒲柳人家?)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刘绍棠先生一起走进《蒲柳人家》。

二、紧扣文眼,以点带面
1.默读课文。

师:本文节选自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是小说的前两节。

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找出能串联起全文的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师生交流。

(明确)能串联起全文的一句话是:“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这句话在节选的文字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第二部分的结尾,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的。

3.解读文眼。

师:我们知道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现在,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分别从三要素
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从人物的角度:我们读出了三个主要人物,一丈青大娘、何满子和他的爷爷何大学问。

(2)从情节的角度:我们读出了何满子被拴的原因,即他总是调皮捣蛋,被奶奶一丈青大娘告状后,爷爷将他拴起来了。

(3)从环境的角度:我们知道了这件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社会环境是抗日战争前,从文中的“那一年是1936年”“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可以看出来。

三、品读人物,感受个性
1.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交流,我们知道了小说所描述的主要故事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

那么,对小说所刻画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你觉得谁刻画得最有个性?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该人物的语句,并做旁批。

(说明:此环节,学生可能会对三个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所以设计时对三个人物都要做详细的预设。

)
2.学生根据要求快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点批注。

3.师生交流反馈。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预设如下:
1.一丈青大娘
(1)她“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可见她泼辣胆大,善于骂人。

其中“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说明她是个勤劳的人。

语言方面,“雨打芭蕉”是很有诗意的,“鼓点”是有节奏的。

可见,一丈青大娘骂人比唱歌还好听。

“四六体”指骂人时词汇丰富,语气连贯。

“不倒嗓门”说明她有一副骂人的好嗓子。

(2)她“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可见她心灵手巧,十分能干。

(3)她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见一丈青大娘凶狠地对待纤夫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大姑娘小媳妇,说明她会为别人着想。

(4)她“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

不是煮鸡蛋,就是烙白面饼”。

可见一丈青大娘爱孙如命,充满着对孙儿的宠爱和无奈。

2.何大学问
(1)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身穿长衫,“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

肖像描写,写出了何大学问既可爱又可笑的形象。

(2)“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

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

”可见他的本领强大。

(3)他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

而且,他还对日本鬼子的侵略行为恨之入骨,可见他充满正义感。

(4)“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

”可见他的豪气。

3.何满子
(1)他“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蹚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

可见他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野惯了。

(2)他“聪慧灵秀,脑瓜儿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

可见他充满灵性,聪颖过人。

(3)他爷爷坐了牢,还险些扔了命,何满子心疼起爷爷来,想进屋去把爷爷哄开心。

可见,何满子是有孝心的。

四、着眼情感,以读促写
1.通过以上的品读赏析,我们感受到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那么,同学们觉得这三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最主要的是源于什么呢?
(PPT显示刘绍棠的话: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

)
讨论并归纳:
这三个人物的成功塑造,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是作者真挚朴实的情感以及对故乡的父老乡亲的热爱使得这三个人物得以成功塑造。

2.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描绘你身边的一位人物,要求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五、延伸阅读,拓展视野
选文最后写道:“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这个“救星”是谁?后文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蒲柳人家》全文。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