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经济学导论

1 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一、什么是经济学?每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定义。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一般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什么是经济学呢?说法很多。

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人们如何选择以及人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资源使用的科学。

上述可见,各学科的不同,主要决定于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的不同。

二、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今天开始,我们所要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学原理课程。

整个经济学原理课程,按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如单个的消费者(家庭)和单个的生产者(厂商)的行为;单个经济变量的决定和变动,如单个产品的需求,单个产品的供给,单个产品的价格;单个市场的运行,如小麦市场,汽车市场,劳动市场,土地市场,等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总体,即the economy as the whole,因而所涉及的经济单位都是总体(例如消费者总体,生产者总体),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总量(aggregates),如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总水平,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等等。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棵一棵的树木,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由一棵一棵的树木所构成的一片森林。

这一学期,我们集中学习《微观经济学》,下一学期集中学习《宏观经济学》。

三、稀缺性——经济学的事实基础上面提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选择的科学。

人们之所以要进行选择,是因为我们所处世界是一个相对稀缺的世界。

也就是说,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资源相对于我们的需要而言是有限的。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绪论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绪论
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模式等问题,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 围绕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及其发展而展开。
2.国际贸易政策研究(关税、非关税) 贸易政策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各种垄断因素对自由贸易实 行的某种限制,当然也有政府为鼓励自由贸易而制订的政策, 这些政策对贸易从而对经济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贸易政策比 纯理论更符合贸易的实际,更适合于案例分析。
三、主要内容
▪ 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

实物经济(Real Economy) ,又称国际贸易理论。主
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贸易的模式以及贸易
的利益。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的措施及其影响,贸易
保护的原因和效果。
▪ 一、国际贸易研究(古典、现代、当代) 1.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 以生产要素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
▪ 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开放经济的宏观调控研究等
重商主义 (14世纪到18世纪)
绝对优势理论 ( 1776年亚当·斯密)
比较优势原理 ( 1817年大卫·李嘉图)
贸易条件的决定 (穆勒、马歇尔)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勒纳&萨缪尔逊)
要素禀赋理论 H-O ( 1919年,赫克歇尔
1933年,俄林)
▪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 他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相互 依赖加深的过程
二、产生与发展过程
▪ (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 经济学的发展最初是从对家庭的研究开始的,以
家庭有限收入如何追求最大的经济福利为出发点。 (家政学) ▪ 随着家庭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企业出现了。 企业在既定资源下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 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 ▪ 微观经济有机结合形成国民经济,以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 宏观经济学产生。(宏观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第⼀章导论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收⼊再分配、社会资源配置、宏观经济稳定。

2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为,回答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学问。

3政权的实体。

政府除了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市场性社会⽣产活动,从事⾮市场性财富分配。

①⾮市场性社会⽣产活动:政府为满⾜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以不盈利为⽬的,从事⽣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②费市场型社会财富分配: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重新分配。

4、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四个层次:第⼀层次是中央政府;第⼆层次是⼴义政府。

中央政府+各级地⽅政府及附属机构;第三层次统⼀公共部门,⼴义政府+⾮⾦融的公共企业;第四层次⼴义公共部门。

统⼀公共部门+政策性⾦融机构。

5、研究政府经济⾏为三个层次:第⼀层次,研究财政收⽀;第⼆层次,研究财政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三层次,研究包括财政收⽀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6、财政学发展时所⾯临的问题:(1)要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2)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

(3)评价政府各种经济政策。

7、相⽐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领域:(1)关于政府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2)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公共经济学全⾯采取了现代经济分析⽅法。

即注重实证分析法(已经发⽣了什么)⼜注重规划分析法(应该怎么办)。

8、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连接点(1)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市场调节及收⼊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直接经济⾏为(2)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也看成⼀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为能否实⾏最⼤化进⾏分析。

此外微观经济学的⼀些主要分析⼯具也被公共经济学⼴泛使⽤。

9、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一讲经济学是什么

第一讲经济学是什么
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
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
如果说全部经济学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于寻找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那么凯恩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一反传
统的司空见惯之观点,着力于从需求入手去促成均衡,并且为
需求管理提供了令人信服且完备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发生了 划时代的革命。
例如,私人资本的流动会引发什么?妇女的就业率攀升 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变化?企业的竞争为什么会从价格的竞 争扩展到技术创新的竞争上来?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 都是有限的?
Growing economic inequality means that we are moving money and assets from those who can spend it at the bottom to those who cannot spend it at the top.
有效需求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他用这一概
念去解释萧条,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能力不 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对于如何走出萧条,凯恩斯提出了 大致如下的政策性建议:
①由于萧条时期,人们对未来的预 期更多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 政策通常效果甚微。因此,主要经济政 策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维持足够的 总支出水平,其中特别是投资的增长, 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信心。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的几乎所有主要分支中都作出 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宏观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 公共财政和 公司金融、 贸易理论、 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等。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造诣之外,作为大学课堂上讲授经济 学理论的一线教师,斯蒂格利茨教授倡导引领学生理解现代 经济学的生机与活力,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与现实生活相隔 离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充分理解现代经济学 原理 —既包括理解现代经济学家如何思考现实世界所必须的 原理,也包括理解当前经济问题所必需的原理。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6分)【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考点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考点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考点4】市场与市场体系★【考点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点6】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如森林)和经过加工的(如布匹)。

(3)劳动资料(手段):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对矛盾)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1)人的要素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2)物的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关联】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对比】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因为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①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②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③分配和交换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公有制)(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①奴隶制生产关系(奴隶主)②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地主)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③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4.社会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精选文档】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精选文档】

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一、目录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说第三节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二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三节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第六章教育与就业第一节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七章教育投资的负担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三节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八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第九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第二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第三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十章教育成本与效益第一节教育成本概述第二节教育效益分析第三节教育效益的计量第四节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第十一章教师的劳动与报酬第一节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第三节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第四节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第五节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第十二章学生资助制度第一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来源及其作用第二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第四节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第十三章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二节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三节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二、教材主干内容走近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 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贡献。它既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地区集中 化,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即不平衡发展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同时 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五】城市集聚经济的度量
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测度通常基于以下城市生产函数:
Q=G(N)F(L,K)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四】城市集聚经济的成因
三 知识信息的外溢
马歇尔--“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具有各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相互的接触产生了知识外溢。 而正是这种不受限制的知识溢出推动着经济增长”。
雅各布斯(Jacobs)和卢卡斯(Lucas)--当地化信息和知识溢出既是经济活动之所以在城市 集聚的原因,也是促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知识溢出不仅会产生 外部性,而且也有证据表明企业倾向于在新知识产生的地区集聚。”。
米尔斯和汉密尔顿认为,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 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 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 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 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localization)过程。这 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 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 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 (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即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 (urbanization)过程。

经济学讲义第一章

经济学讲义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西方经济学导论1、首先向大家问好和自我介绍。

2、介绍《西经》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学习时应该注意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这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核心课。

我们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大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家是不是已经学习了微积分,高数?我们只要有一点微积分的基础,就可以学习初级经济学、甚至偏中级的经济学。

在技术含量上没那么难。

但由于同学们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刚刚半年,一个学期,仍然不能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所以,在初次接触到经济学时,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

但有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没有兴趣是永远不能迈入经济学的豪华殿堂。

所以大家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观察身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动态、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培养自己的经济思维方式。

【案例】农历新年刚过去,问一下大家:“过年前,为什么超市中的年货如瓜子、糖果不降价促销,而衣服皮具等却会较大幅度降价?答:瓜子、糖果作为年货,为应景和待客,一般家庭都必备,而衣服任何时间点都可购买,不必局限于某一时点。

也就是说,在新春前,年货的购买是弹性值较少的,而衣服类商品的弹性值却较大。

为达到销售收入的最大化,对于弹性值小商品,提价(至少不降价、不打折)会增加销售收入,而弹性大的商品降价会增加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销售收入。

在以后的课程中,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时,会从理论层面给同学们具体分析。

【案例】假如你是某家电影院的总经理,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近来影院收入情况不佳,建议你提高票价以增加收入,这个建议,你应该采纳还是拒绝?你的决策又是什么?可能有同学会问到,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呀?是不是跟我们以前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样,属于纯理论,枯燥乏味,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考试。

再或者是认为经济学就是赚钱的实用性课程,但一看到教材中条条框框的理论,而没有具体应用的东西,一下子兴趣全无。

管理经济学-第一章(1)-绪论

管理经济学-第一章(1)-绪论
第一章(1)
管理经济学绪论 (managerial Economics)
1
经 济 学(Economics): 一定制度下研究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 本的 二、是指相对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 言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2
经 济 学(Economics)的分类
理论经济学
• 2、企业的特征:生产规模化、分工合作、 生产组织严密、大量采用高新技术、所有 权与经营权分离、产品标准化、重视研究 开发与市场营销。 18
企业的性质
• 3、企业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 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工厂、公司、现 代企业、跨国公司 • 4、企业功能 • 资源转换、分配资源、创新 • 5、企业的运行机制 • 企业、市场与社会
19
企业的性质
• • • • • • • 6、现代企业理论 分为两大类:生产实体观与合同关系观 生产实体观企业理论 (1)新古典企业理论 (2)管理主义理论 (3)X效率理论 (4)两权分离理论
20
企业的性质
• • • • (5)企业创新理论 (6)企业知识理论 合同关系观企业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是一系列制度成本, 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 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 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 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 21 中的成本。
26
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方法不同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应用经济学
专业不同 管理经济学 产业经济 学 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政策经济 学 制度经济学 信息 经济学等 部门不同 农业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_第一章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_第一章

三 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我们首先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的字面组 合进行一些模糊的概念感受。 首先,关于“文化”的理解一般有广义和 狭义两种,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 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 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 结构。 “创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点子”、 “主意”或“想法”,一般源于个人创造 力、个人技能或 个人才华。创意人人都有, 而且自古就有,发展到后来有些创意成果 便开始形成知识产权。

广州市统计局创意产业课题组认为,文化 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科技"三者深度 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它既联系于文化, 是各行各业都可以用 来提升行业价值、树 立行业特色的元素,同时,它又区别于文 化,强调更多的 是创造、创新、创作,重 要特点在于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导向和 对产品研 发、推广的带动作用。首先,它 通过创作、创造引领消费、改造技术。其 次, 它离不开科技支撑,同时需要接入巧 妙的商业模式,使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价 值 无限放大、延伸、辐射,创造巨大的经济 价值。

1997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首次 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理念。 约翰· 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 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 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 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14% ,英国12%。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众多国家的文化创 意产业以各自不同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 速发展,百家争鸣, 展现了一幅文化创意 产业全球蜂起的热烈景象。
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 并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核心版权,交叉版 权,部分版权,边缘支撑。其中,核心版 权产业多是文化艺术类服 务业;交叉版权产 业主要包括影录机、电子游戏设备等;部分 版权产业则与 设计类行业相关,而边缘支 撑产业是指那些服务于受版权保护的物品 宣传、 传播、销售的产业。 美国还有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文化创意产 业的定义,它 是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 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

第一章_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_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古代早已萌芽。

例如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先秦诸子都有这类思想。

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公元前725——前645)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约公元前327——前289)在西欧,有关教育经济的朴素思想,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那里就有过论述。

上述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尽管在实践中看到了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

但是,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体力劳动阶段,劳动工具的物质技术性质还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个人体力和经验技能来体现,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非常薄弱,自给自足的个体自然经济还居统治地位。

因而,人们还不可能充分认识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上的意义,从而不会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

它产生于17世纪下半期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法国。

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教育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古典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他们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看到教育的经济价值,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

文化遗产经济学

文化遗产经济学

文化遗产经济学文化遗产经济学第一章文化遗产概述1、文化遗产的类型、意义、价值P1-3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产业遗产、文献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

社会意义:①文化遗产兼具历史文化方面的物质性和文化传承方面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

②文化遗产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有益借鉴。

③众多的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要素。

经济意义:从形式上来看,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可分为直接经济价值与间接经济价值。

直接经济价值包括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文物的买卖等。

间接经济价值指文化遗产为遗产地所带来的综合经济利益。

2、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类型、特点、传承路径、保障机制、申报条件P4-5、P8-11、P13-21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具有重要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遗址、建筑群、文物和文化景观遗址。

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一是它的物质性,二是它具有历史价值或审美价值,三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博物馆法P1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以口头或动作方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1)传承性。

(2)社会性。

(3)无形性。

(4)多元性。

(5)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1)纳入教育体制。

(2)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3)传播、展示、交流。

文化遗产的传承保障机制:(1)制度保障。

(2)资金保障。

(3)氛围营造。

(4)科技扶持。

申报条件:(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影响下变得易损坏;(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西方经济学说史教学课件 第1章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学说史教学课件 第1章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2)货币的职能:购买手段、贮藏手段(如 白银)
21
4.国家财富职能观
• 针对雅典贡赋减少的现状,他提出了增加 政府财政的主张:
(1)鼓励吸收移民,增加人头税。 (2)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3)国家投资基础商业结构。 (4)国家投资规模递增行业。
8
二、物物交换的荷马时代
• 时间: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 • 背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私有制出现、阶
级分化、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其中最典型的是 雅典和斯巴达。 • 代表:荷马著《荷马史诗》 • 主要观点: (1)财富占有:以家畜多寡来衡量 (2)“市场”由领会场所变为财货交换地。 (3)物物交换中,一般等价物出现,如家畜。
• 第二: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和手工业,并从奴隶主立场 出发论证社会分工。
• 第三,对商品经济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第四,承认小商业存在的必要性,反对大商业和放贷取息,
严厉谴责高利贷,认为用货币增殖货币的行为是不自然的。
6
第一节公元前6世纪及前期古希腊的 经济思想
一、公元前6世纪及以前的古希腊社会 • 古代希腊是西方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 • 古代希腊时期形成的文化对后来西方文化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也产 生于古代希腊。 •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 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 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 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7
一、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社会
(一)荷马时代—物物交换 (二)赫西俄德—市场经济观念 (三)梭伦时代—经济运行法制化的先声
• 约写作于公元前387—前371年之间,是用记录 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 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 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 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 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01第一章_概论

01第一章_概论
13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三)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A.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外部环 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具体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 定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B.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社 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织的生产和发展起 着限制和约束作用。 C.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也就是说,某 一事物或行为对其他事物或行为的波及作用。
18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及作用
5、领导——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 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 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每个成员自觉 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 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 中。 6、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 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 极性。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 作中去。
案例分析
惠普公司:“敞开式大房间”办公室 美国惠普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 管理办法",鼓励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 直接接触广大职工。为此目的,惠普公司 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 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 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 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 公室,同时不称职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 呼其名。这样有利于上下左右通气,创造 无拘束和合作的气氛。
8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 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 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 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 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 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 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 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传媒的影响力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货币购买力的变动问题。(通货膨胀或 通货紧缩问题)
五、基本经济问题的根本解决 ——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的就是经济制度的问题。
经济体制或经济制度主要是由财产权
(也称产权)与资源配置权的性质来定 义的。

自给自足经济、市场经济、指令经济和混合经济
(1)自给自足经济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稀缺性与经济学 资源配置和利用 经济学的分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稀缺与经济学
一、人的欲望(需要)是无限的
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2002年1月上旬,收到财政部《关 于2001年所得税增长情况的报告》时, 朱总理被极端离谱的增长率震怒了。 • 下令审计署派员赶赴各地,专项检 查,要求对弄虚作假人员严惩不贷。
其他案例: 1、汽车安全气囊 2、醉驾入刑
思考:一切罪行都不分轻重施以重刑,比如死 刑,就能避免一切犯罪了吗?

不是人之美德和良善,而是制度性 规则,使品德不良的恶人也能为社会的 福祉服务。 ——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1720年。
保罗· 萨缪尔森
的条件来考虑国家事务。他
像一个想欣赏交响乐的聋子:给他一个 助听器,他可能仍然缺乏欣赏的才能, 但他经过努力至少有希望领悟音乐史怎 样一回事。国家的首脑必须经常作出牵 涉到经济学的决定。当然,他本人并不 必须是职业的经济学者,而只需是别人 提供给他(往往相互抵触的)经济情报 的“消费者”。 ——《经济学》第十版中译本,第8页
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利用
宏 观 经 济 学
核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法 基本假设: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有能 力调节经济
家庭、厂商、政府的经济关系
货 币 支 出 产品和劳务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 家 庭 税收 政 府 产品与劳务 销售收入 税收 厂 商 劳 动 土 地 资 本 企 业 家
自私≠ 损人利己
选择的“游戏规则”
• 1999年6月,有人问在联合国任职多年 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天全老人:联合国各类 机构庞杂,经费开支浩繁,官员有无贪污 现象? • 杨天全说:“我在联合国任职30多年, 从未耳闻。这并非说联合国是一个‘君子 国’,而是制度使然。”

西方人从《圣经》关于亚当与夏娃 因偷食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 中相信了人性恶; • 他们便编织严密的法网,减少政府 官员腐败犯罪的机会;同时对政府官员 手中的权力进行监督。 • 还有一种信念:资本主义的灵魂是 “信用责任”
• • • • • • •
新疆 山东 江苏 湖北 甘肃 山西 湖南
352.9% 235.6% 223.5% 179.2% 167.4% 155.7% 128.6%
吉林 天津 重庆 河北 大连 云南 陕西
314.8% 230.1% 197.5% 173.3% 164.0% 142.8% 104.6%
无视自私的后果
• 2001年10月初,朱镕基总理打算所得 税共享改革以2001年执行数为基数。 • 项怀诚部长担心出现人为做大基数的 问题。朱总理说:要相信地方干部的思想 觉悟。 • 在11月14日国税总局干部座谈会上, 朱总理披露以2001年实绩为基数。 • 结果呢?各地闻风而动,挖空心思上 基数。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 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 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 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 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追求的仅 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 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
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
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 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 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 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 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 ——亚当·斯密

• • • • • •
2001年12月上中旬,地方企业所得 税同比增长187.1%。 增幅超过100%的地区 江西 816.0% 宁波 708.7% 河南 609.0% 广西 597.7% 青岛 577.2% 内蒙古 496.9% 浙江 467.5% 宁夏 462.2% 安徽 404.5% 贵州 376.5%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
林日葵,《艺术经济学史讲演录》
汉斯· 艾宾(Hans Abbing)著,严玲娟 译,《为什么艺术家那么穷》
David Throsby著,王志标等译, 《经济学与文化》
James Heilbrun著,詹正茂等译,《艺术文化经济 学》
通俗经济学读物:
• • • • • • • 《富爸爸穷爸爸》 《牛奶可乐经济学》 《在小吃店遇到凯恩斯》 《应该读点经济学》 《推开宏观之窗》《看不懂的中国经济》 《当缪斯伸出金手指》 ......
一、西方经济学的分类
• 经济学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 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 根据研究方法,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 规范经济学。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经 济 学
微 观 经 济 学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 核心理论: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法
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和市场出清假设
“理性”不代表“正确”
三、基本经济问题(资源配置)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此外,还有
生产多少?(数量) 何时生产?(时间)
what; how for whom
how many when
四、资源利用问题
• 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充分就 业) • 2、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 有时低?(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前提
第二节
资源配置和利用
一、稀缺导致选择 选择(choice) :就是要决定用有限的
资源去满足无限欲望中的哪些欲望。
1、稀缺性存在不得不选择(选择的必然性); 2、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可供选择(选择的可能 性); 3、选择也需要付出代价(机会成本)
二、经济人假设——自私
• 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一定制度约束下,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 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 他们自利的打算。” ——《国富论》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 ——司马迁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为前提,互相补充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 3
2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解决的问题 不同 ①实证: “是什么”
②规范:
“价值判断”有 客观性不同 区别 ①实证分析排 斥一切价值判 断 ②规范分析则 以一定的价值 判断为基础
经济学无处不在
• 为什么翠湖边的一般消费品比其他地方的 贵? • 为什么房价越来越高? • 为什么食堂的饭菜越来越贵? • 为什么2008年,央行降低了人民币存贷款 利率?而2010年10月至今央行连续四次提 高了存贷款利率?
• 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
• Economy,古希腊语ο ι κ ο ν ο μ ία (家 政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治理家 庭财物的方法 ”
二、经济物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与人类生存 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物品分为三类:
自由物品或免费品(free goods):不需要付出任
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如阳光 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指人类必须付出相 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如衣服、食品
经济物品具有四个特点: ①有用性。 ②获取时的代价。
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 均衡价格论
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一些名人的观点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英国 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 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 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 大师。
每一项所言及的国家事务都需要有 (Paul A Samuelson)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处理这件事务 的第一人。现代主流 时取得进展。没有系统学习过 经济学集大成者,现 经济学的人甚至没有足够 代经济学之父。
静态分析
完全抽掉了时间
因素和具体变动 的过程,是一种 静止地孤立地考 察某些经济事物
经济学并没有 提供一套立即可用 的完整结论。它不 是一种教条,只是 一种方法、一种心 灵的器官、一种思 维的技巧,帮助拥 有它的人得出正确 结论。 ——凯恩斯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 被逼无奈,应付考试拿学分! • 未来你也许不一定从事经济工作,但是 你不可能没有经济生活! • 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③稀缺性。 ④价格为正。 有害物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waste goods):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 如噪音、垃圾
三、稀缺性
• 资源的有限性,
Scarcity
稀缺: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
稀少短缺的。
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欲望)
绝对稀缺性 绝对是指在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无 处不在,无时不有。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
将稀缺资源配置于相互竞争 的用途的学科。 ——L· 罗宾斯 1936
课程内容
• • •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导论 供求、价格与弹性 消费者行为理论 生产理论 成本与收益理论 企业决策论 分配理论 国民收入理论 政府调控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