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

一、C-C 偶联反应的合成方法学及其在杂环衍生化中的应用研究

1、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国际药物合成中所涉及的有机合成方法学问题,围绕C-C键、C-杂原子键的构筑等有机合成方法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为C-O, C-N,C-S,C-C键的构建提供了新合成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发现点包括:

1. 首次实现了过渡金属催化3,4-二氢嘧啶硫酮与炔烃及羧酸亚铜盐的脱硫偶联/酰化/水合串联反应一步实现了C-C和C-N键的有效构建。发展了Pd催化下磺酸嘧啶酯与苯硼酸、端炔、苯酚及苯胺的C-C、C-O及C-N交叉偶联反应。

2. 发现并扩展了三对溴苯胺自由基正离子六氯锑酸盐(TBPA+.)引发的甘氨酸类衍生物的sp3C-H键的催化氧化反应,以及甘氨酸类化合物与苯乙烯类衍生物的氧化-[4+2]环加成串联反应。

3. 首次实现了酰胺、多聚甲醛与苯乙烯等的三组分反应构建烯丙基胺骨架结构,为烯丙基胺结构的构筑提供了有益的合成方法。

4. 开展了廉价金属盐CuSO4-5H2O/NaAsc催化的Ullmann型C-N偶联反应。

5. 实现了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的有效方法。

本项目自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共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化学二区论文8篇(其中包括Org. Lett. 2篇,Adv. Synth. Catal. 4篇,J. Org. Chem. 2篇),SCI三区论文(包括Org. Biomol. Chem.; Tetrahedron; Tetrahedron Lett.; Eur. J. Org. Chem.; Synlett等)17篇;获得厅局级二、三等奖各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3项。其中5篇代表性论文Org. Lett. 2012, 14, 4030–4033;

Org. Lett. 2010, 12, 732-735;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891-900;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1911–1916;Adv. Synt. Catal. 2012, 354, 2939-2948论文被Chem. Rev.,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重要刊物他人正面引用54次,平均每篇5.4次,单篇最高他引27次。

2、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

王喜存:项目总负责,对研究成果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1-3、5、6、9、10的研究内容的方案设计、部分合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投寄工作。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2人,其中8人参与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

权正军:对研究成果1、3、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3、5、6、9、10的研究内容的方案设计、部分合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投寄工作。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3参与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

霍聪德:对研究成果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4、8的研究内容的方案设计、部分合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投寄工作。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3人参与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

贾晓东:对研究成果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1、2的研究内容的方案设计、部分合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工作。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8人,其中3人参与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

达玉霞:对研究成果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7-10的研究内容的部分实验工作和部分化合物的表征测试,负责课题的文献调研、资料查阅等工作。

二、金属Er/Cu/Ag掺杂ZnO纳米膜的磁控溅射、静电纺丝制备工艺及光电和气敏特性研究

1、项目简介

本项目研究的技术领域是凝聚态物理中的新型功能纳米半导体薄膜材料,主要针对金属掺杂ZnO纳米结构的磁控溅射、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及气敏光电特性研究。围绕该研究课题,负责人马书懿教授累计培养青年教师6人,博士及硕士生35人。历届研究生中,9人保送或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博士研究生,2人在跨国半导体公司工作。项目组2004-2013年间发表SCI论文32篇,会议论文4篇,研究成果受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5篇代表性权威学术论文被其他学者SCI引用合计157次。该项目研究工作对ZnO基纳米材料在光电子器件及气敏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有指导意义。代表性科研成果为:

(1)采用高压电纺丝结合后处理工艺成功制备获得大比表面积的多孔空心球形ZnO纳米结构,该结构材料对丙酮体现出优良气敏性能。发表于《Mater. Lett.》,汤森路透HCP指数居同领域前3%,被NANOSCALE (2015,7(30):13051,IF:7.76) 及SCI REP-UK (2016, DOI:10.1038/srep 18731,IF:5.228)等引33次。

(2)实验探究找到了制备获得压应力最小的Cu掺杂ZnO复合膜样品的最佳工艺条件,该法制备的ZnO:Cu膜存在双蓝和双绿荧光发射。发表在SCI 期刊《Appl. Surf. Sci.》,已被JAP(2016,DOI:10.1063/1.4954001)等引48次。

(3)电化学阳极氧化法结合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硅片上制备获得了ZnO/PS(多孔硅)纳米复合薄膜。使用 PS 的氧结合模型和 ZnO 的本征缺陷模型解释了复合膜的发光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期刊《J. Alloys Compd.》。

(4)采用高纯锌、银双靶射频共反应溅射技术沉积获得ZnO:Ag纳米薄膜,深入分析并很好的解释了Ag掺杂ZnO薄膜的光学带隙移动特性。发表在

《Appl. Surf. Sci.》,他引34次。

(5)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了Fe掺杂ZnO薄膜,室温下的光致发光谱显示:ZnO:Fe薄膜有三个强发光峰:紫光峰(410 nm)、蓝光峰 (456 nm)及绿光峰(515 nm),并对发光峰起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发表在《J. Alloys Compd.》。

2、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

马书懿:全面负责本项目工作的文献调研、研究经费申请、立项、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实验测试数据的分析、SCI论文的写作和回答审稿人评审意见。对本项目的各项成果均有主要贡献。是全部5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陈彦:2004-2007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马书懿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西北民族大学工作,一直参与马书懿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在本项目中为高压静电纺丝实验仪器的搭建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制备了空心球形ZnO纳米结构,系统研究了该球形纳米结构的结晶、微结构、形貌及气敏特性,作为主要参与人将该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Mater. Lett.上,见代表性论文1。此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Ag掺杂ZnO纳米薄膜,参与主要表征测试并对其微结构特征、光学带隙的调控作出阐释,见代表性论文4。近10年来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徐小丽:2005-2008, 2012-201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分别攻读马书懿教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自2004年起一直参与马书懿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在本项目中作为主要完成人采用高真空射频反应共溅射法制备了贵金属Ag掺杂ZnO纳米薄膜,完成了膜结构的XRD及荧光光谱表征测试并对其结晶质量、晶粒尺寸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