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13(园林2)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园林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C
(园林工程)中国建筑史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C园林建筑的简介壹、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壹阶段——萌芽状态第二阶段——臻于兴旺第三阶段——现代园林第四阶段——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臻于兴旺特点:①为统治阶级服务②封闭的、内向型的③主要目的为视觉欣赏和精神寄托④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分类:①规整式——法国古典主义园林②风景式——中国古典园林第三阶段——现代园林理论依据:①美国F﹒L﹒奥姆斯泰德(1822~1903):⑴自然资源的保护⑵城市园林化——“公园”②英国E﹒霍华德(1850~1928):《明日之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社区四周围以乡村“绿色地带”——共同形成了现代园林的概念生态学的初步尝试:19世纪末兴起用不同年龄、不同树种的丛植来进行公园的植物配置,形成壹个类似自然群落、能够自我维护的结构。
特点①出现公共园林②从封闭内向型转化为开放外向型③着重发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④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第四阶段——可持续发展特点:①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建筑设计和园林绿化相结合转化为环境设计②园林学成为壹门涉及面积广的综合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二、东、西方园林的不同风格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强调人工创造——着眼于几何美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着眼于自然美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萌芽期(殷、周、秦、汉)皇家园林的发展:《诗经》记载周文王时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秦——上林苑(自然山水)西汉——扩充:建章宫、太液池(人工方法)私家园林的产生:长安、洛阳形成期(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观赏艺术私家园林的发展:金谷园(石崇)(遗址于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金谷春晴”为洛阳八大景之壹。
寺庙园林的兴盛:俩大佛教中心:南方建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方洛阳《洛阳伽蓝记》成熟期(隋、唐、五代)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达到壹个新的水平隋:皇家园林:大兴苑、西苑唐:皇家园林兴作极盛,品种增加私家园林兴建频繁五代:南方城市园林发展:苏州、高潮期(宋)东京汴梁:皇家苑囿集中金明池,艮岳(花石纲)西京洛阳宋画《金明池夺标图》突破“壹池三山”低潮期(元)处于滞缓状态,造园活动不多高潮后期(明、清)明:皇家园林:西苑—北海、中海、南海。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3
卷杀古建筑名词卷杀,即将柱、梁、杨、斗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
每种构件的卷杀有一定规矩,元明以前使用得较为普遍。
清代官式建筑重视总体艺术效果,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杀做法,其他一概去掉。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棋的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
定义:指一朵斗拱中只有出跳的拱、昂,跳头上不安横拱的作法。
——《古典建筑语言》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棋的补充性解释: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
草楸:在平暗,平蒸(音其qi)上看不见的楸,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楸.明楸:与草楸相对而言,指的是在平暗,平茶(即天花板)以下的梁,由于明楸在室内能看得见,所以制造精致。
宋代常将明楸做成形如弯月的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彻上露明造常见于古建介绍中无平^(吊顶)的做法,叫“彻上露明造”。
有无平^(吊顶),也是殿阁与厅堂差别之所在。
设平^的即殿阁型殿堂,以平^为界,在结构上明确地上下分开。
无平^的,为厅堂式建筑。
说白了就是不做吊顶一池三山一池三山规制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
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
北海公园中,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
一池指太液。
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中国建筑史园林与风景建设中国建筑史课件
(二)水面处理
水面可形成园中的空与虚,水面还有改善小气候、 为消防、浇灌提供保障的功能。
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与廊为妙。
小池则宜用浅岸。一般在建筑物下货平台前用直岸, 而山下路旁,则以曲岸为妙。桥宜架池一侧或一隅, 使水面划分有主从。桥的高度更应与池面相称,曲 桥低栏是最适合办法。
在苑囿中也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但只 能在一些园中之园的小范围中,使用若干石 山;而大范围内,主要还是依靠堆土来形成 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在适当与真山相结合 的办法。
至于花木配植,也因园林规模大而多作群植 或成林布置,不同于私家园林的单株布置。
第三节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润,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利于各种花木生长;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大小城市以至偏远乡村 都有营造私园和进行近郊风景建设的活动。
明末苏州一带造园风气极盛; 清代最典型的当推扬州盐商的瘦西湖造园热。
园林功能化
两晋南北朝以来,园林一贯追求自然意趣, 早期人工建筑物较少,后园中建筑物比重也 逐渐提高。
到明代,有些园林的内容已十分庞杂,房屋 很多。
永乐帝以元太液池为西 用的射圃。
宣德以后渐有兴作,到嘉靖时候达到极盛。
总的说明代帝苑比之唐宋,其数量与规模可 说是微不足道。
清朝从北京香山行宫畅春园到承德避暑山庄, 工程迭起。
雍正时,兴建圆明园。
乾隆时,在圆明园东侧建长春二园。其中长 春园还有一区欧洲式园林,内有巴洛克式宫 殿、喷泉和规则式植物布置。又结合改造瓮 山前湖成为城市供水蓄水库,建造了清漪园。 从而形成了以玉泉、万泉两水系所经各园为 主体的苑园区。
本时期另一个新发展是出现了成交风景点。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我国木构建筑的机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
(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较大规模建筑南方: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2.代表性的房屋遗址: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甘阑式建筑(西周时期)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募股泥墙房屋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六七千年)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华先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龙山文化(父系氏族6)5.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6.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春秋)7.战国时期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西汉时期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
8.汉代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北魏时期)10.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1.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大兴城。
1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隋朝,李春)13.我国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14.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元朝,喇嘛塔)1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斟鄩(夏末都城),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6.《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瑞17.唐代建筑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这增多,唐代砖石塔有阁楼式、密檐式、单层塔);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8.宋代建筑特点: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反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⑤砖石迦你主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19.明代建筑特点:①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⑥宫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中国建筑史)园林部分
园林的成熟前期— 宋、元、明、清初 (960-1736年)
1.宋代园林
宋代园林历史背景(1)
•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京(开封), 改名东京。
• 关中经济衰退,江南经济位居全国之首, 粮食与财富可由江南供应。
• 1126年,金军攻下东京,改名汴梁。次年 废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 宋高宗赵构逃往江南,建立半壁江山的南 宋王朝,1138年定杭州为“行在”,改名 临安。
• 东京的园林:北宋前期大抵还沿用后周的 宫城旧苑,直到宋徽宗时才建成两处新的 大内御苑—延福宫与艮岳。
宋 徽 宗 (1)
艮岳
• 建园由宋徽宗亲自参予,宦官梁师成主持修建工 程。
• 园建成之后,宋徽宗撰写《艮岳记》,僧人祖秀 写《华阳宫记》。
1.筑山 2.理水 3.植物配置 4.建筑 5.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
1.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庄园经济 几乎绝迹。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 步。四大发明均完成于宋代。
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任何时 代都高。
4.由于诗文绘画的发展,宋代开始重视园林 意境的创造。
宋代的皇家园林
• 宋代的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与临安两地, 其规模与气势,远不如隋唐,但精致程度 超过之。少皇家园林之气派,更多的接近 于私家园林。
东西方园林发展历程比较
• 从精神空间+生活空间→居住空间→城市空间→环境空间
东 社坛、台、瑶池 →园、 园林 → 公园 →地域
方 悬圃、囿
庭院(园) 绿地 环境
城市
西 Eden 方 Paradise
→Yard
Garden
→Park
City
中国建筑史-皇家园林
2、颐和园建筑较宫殿建筑而言,多较活泼,结合地形, 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
3.采取园中有园的建筑手法,如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 手法,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环布轩榭亭廊。形成深藏一 隅的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区,万寿山前山部分,以佛香阁为中心;
第三区,昆明湖、南湖、西湖部份,一池三岛布局;
第四区,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有江南特色。
2、布局总指导思想: 佛国升天,极乐世界, 故建佛香阁、须弥灵境、一池三岛等佛教建筑
3、布局特点:
(1)主次分明,疏密相间。 (2)选择自然美地区作为风景区,再建造优美的 建筑组群,使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
(3)建造建筑物考虑了视线视域、构图。 (4)按照传统手法,在自然风景区内,一般在山际小畔 景域开阔的枢纽地带上就置阁建楼,楼阁不仅是点景重 要手段、观景重要场所,甚至成为整个风景区构图中心, 佛香阁 即为一例。
三、颐和园的建筑手法:
1.象征寓意手法的运用, 如一池三岛,神仙世界思想在颐和园的反映; 南湖岛上的“月波楼,望蟾阁” ; 铜牛,耕织图,牛郎织女,中间为天河; 南湖岛龙王庙,凤凰墩,龙凤帝后也。 前山西麓的城关“宿云檐”供关帝君像,昆明湖东岸城 关“文昌阁”供文昌星君像,代表左文右武象征。
皇家园林
一、概况:
苑囿规模大,历代帝王在苑内都设置许多 离宫别馆,作为帝王享乐之场所,因而具有多 种用途。苑中活动包括:起居、宴会、骑射、 观剧、祀祖、拜佛以及接见大臣、处理政务、 举行朝会等。
二.布局和造景思想:
1、布局:
清代苑囿布置有两大部分: (1)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占园前位置; (2)供游乐的园林,位于园后或园侧. 其布局多采取大分散、小集中、成群成组,即 园中有园的方式。
中国建筑史——园林课
建築
.園林建築的類型: 廳 堂 樓 閣 榭 舫 亭 .特點: 建築處理方式依使用性質而異 軒 館 廊
廳堂
書齋 花廳
亭 榭
曲廊
樓閣
園林建築的空間處理:
.空間的滲透 .景深的層次 .借景與對景
特殊的建築類型: .亭榭 .畫舫/不系舟 .鴛鴦廳
“鴛鴦廳” 留園 林泉耆碩之館
網師園 濯纓水閣
花間隱榭,水際安亭
欲知堆築假山的奧妙,還在把握山石型態的規律.
江岸曲折,岩堐逶迤,山巒延綿,老樹槎枒,蒼松傲然…
岡巒 坡法:坡面宜削如平,坡側皴宜勾搭縝密
水際安亭
蒼松蟠郁之麓
借濠濮之上,入想觀頄
山頂層疊下必數重腳
蹊徑蟠曲而綿延
石壁露根 垂石影泉
築亭高敞以助勝爾 石根宜綴幽篁
野築惟因
石之立勢正走勢則斜
蜂腰版橋宜於山河近岫
“重土第一 選石第二 分類第三 堆疊第四 藝術處理第五”
--汪星伯《假山》
重土第一
大山用土,小山用石
“土無全形,石之巨細助其形;石無全角,土之左右藏其角.土載石而宜審輕重,石疊石而應相 表裡.” --清.笪重光《畫筌》
選石第二
“石有族,太湖為甲”
--白居易《太湖石記》
分類第三
大山:大型,中型園林 小山:小型園林--“廳山 樓山 閣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宋.蘇軾«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雪梅»
“交柯雲蔚” “雲興霞蔚”
“知君宜靜更宜閑,常採梅花湖山上. 領取清香三百斛,小橋流水日斜還”
明.沈周«踏雪尋梅圖»
“詩情緣境發”---植物配置意與匠:栽花與掇石的技巧
中国建筑史园林与风景建设
2023-11-02
目 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简史 •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特点与风格 •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功能与文化内涵 •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案例分析 • 中国现代园林与风景建设 • 中国园林与风景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简史
商周时期
园林萌芽
商周时期,古代中国的园林开始出现。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是为了满足王室 贵族的狩猎和祭祀的需要,如商代的囿和周代的台。
技术手段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等,实现园林 建设的环保和节能。
目标效果
营造一个宜居、健康、美丽的生态环境,同时降 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科技与创新的应用
发展趋势
借助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推动园林与风景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
技术应用
运用3D打印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园林建设的数字化和智 能化。
1. 历史背景: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几经修葺,现 存的是清代的园林。
3. 建筑特色:园内建筑多采用江南传统民居风格,白墙 黛瓦,木格花窗,显得淡雅幽静。
详细描述
2. 园林布局:拙政园以水池为中心,分为东、中、西 三个区域,各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4. 文化价值: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 世界文化遗产。
2. 园林布局:御花园采用传统园林布局,以水 池为中心,四周环绕着亭台楼阁、假山和花木 。
3. 建筑特色:园内建筑多采用重檐歇山式,黄 琉璃瓦顶,配以彩画和石雕,显得富丽堂皇。
4. 文化价值:御花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 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拙政园
总结词:苏州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以其精美 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园林02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2、颐和园 (2)组成
B.前山前湖景区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乐寿堂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2、颐和园 (2)组成
C.后山后湖景区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后山须弥灵境全貌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1、北海 (2)组成 A. 团城
琼华岛
团城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团城承光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1、北海 (2)组成 B. 琼华岛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1、北海 (2)组成 C. 东岸建筑
惠山园(谐趣园)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2、颐和园 (2)组成
D.园中园—谐趣园(惠山园)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2、颐和园 (2)组成
D.园中园—谐趣园(惠山园)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谐趣园东面北面景观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清代皇家园林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2、颐和园 (2)组成
C.后山后湖景区
后溪河买卖街(苏州街)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后湖景观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复建后的后湖买卖街东段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清代皇家园林
(二)实例分析 2、颐和园 (2)组成
中国建筑史06_园林(2013s)
东
一、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主要阶段
南 大
学
(一)先秦—汉:
建 筑
学
仿,奇
院
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 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 紫鸳鸯。。奇兽怪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其中 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壳,延漫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具植。屋皆徘 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咎不能遍也。”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一、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主要阶段
大
学
建
(二)魏晋南北朝—唐
筑
学
2、雅集与山居—借
院
南朝谢灵运《山居赋》: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 于胸怀。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唐 , 王 维 , 辋 川 图 ( 局 部 ) , 唐 人 摹 本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唐,王维,辋川别业,《辋川集》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第五讲 园林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不规则 要素多元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围墙
屋宇平面 居中为池 似石似树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山、水、植物、建筑
一、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主要阶段
东 南
大
关于自然山水景物的-审美态度、观看方式、表现方式
学 建
筑
(一)先秦—汉:从分享自然到铺陈自然
学
院
囿
围墙圈起的草木中蓄养禽兽
圃
田畦中种植草木果菜
中 国
园
有围墙的圃
古
代
建 筑
苑
大曰苑,小曰囿
史
东
南
中国建筑史_秦汉建筑_(2)
• 建章宫
1、壁门 2、神明台 3、凤阙 4、九室 5、井 干楼 6、圆阙 7、别凤阙 8、鼓簧宫 9、娇 娆阙 10、玉堂 11、奇宝宫 12、 铜柱殿 13、 疏囿殿 14、神明堂 15、鸣銮殿 16、承华殿 17、承光宫 18、兮指宫 19、建章前殿 20、奇华殿 21、涵德殿 22、承华殿 23、 婆娑宫 24、天梁宫 25、饴荡宫 26、飞阁相属 27、凉风台 28、复道 29、鼓簧台 30、蓬莱 山 31、太液池 32、瀛洲山 33、渐台 34、 方壶山 35、曝衣阁 36、唐中庭 37、承露盘 38、唐中池
1· 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 成熟期 结构方式 — 抬梁式、 穿斗式、井干式
和干阑构造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出现斗栱的雏形
抬梁式
• 穿斗式
• 井干式
斗拱的形式
最早的斗拱见于西周和战国,斗拱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变期: 从西周到隋为形成期;从唐至元为成熟期;明清时期为衰退 期。 秦汉是斗拱成型阶段重要时期,此时斗拱主要机能是承托与 悬挑。为体现承托功能,汉代已有“一斗二升”和“一斗三 升”之斗拱。其中之拱有直线的、曲线的和异形的。
“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 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 凑”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金(银)缕玉衣
·东汉 ·东汉时废陵邑,但坟前立碑、神道、墓阙、墓 表、使纪念性增强.
实例 ①·茂陵 · 汉武帝的陵墓 · 地面存方上 · 四面周垣,设门阙 · 陵区植树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焚书坑儒
建筑成就:秦长城、阿房宫、骊山陵、都江堰
•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 9年
园林 中国建筑史
一、园林的演变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 的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 基时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中 的二大特点 ---- 本于自然而高于自 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已初步形成。多向、普遍、小型、精 致、高雅和人工山水写意化(是本时 期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园林的演变 背景1:
壁山、半亭 、盆池
《韩愈•盆池 五首》:池 光天影共青 青,拍岸才 添水数瓶
庭院理景实例
之住宅庭院
旷奥相宜: 园内附属于 厅堂斋馆的 各种庭院, 是园中景观 的重要组成 成分。园林 的主景山池 空间总是较 为开朗,属 “旷”的境 界,而庭院 空间较为狭 小、封闭, 属于“奥”
庭院理景实例 之园中庭院
拙政园
1)池水约占三分之一,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 不同形体,高低错落的建筑。 2)建筑较集中地布置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 3)远香堂是中部主体建筑,居中心位置。它的周围环 绕着几组建筑庭院。 A:花厅玉兰堂;b:小沧浪水院;c:东南隅三庭院: 枇杷园、听雨轩、海棠春坞;d:西北隅yú池中见山楼与 长廊柳荫路组成以山石花木为中心的廊院。 4)北侧池中累土石成东西两山,之间隔以小溪,起着 划分池面,分割南北空间的作用。雪香云蔚亭、待霜亭、 荷风四面亭一起使岛上空间层次和景色更加活跃。 5)园内各景点的布置,以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 环境间的关系体系了拓扑关系:a:向心关系(模糊的 心)b:互否关系;c:互含关系。
一、园林的演变
计成《园冶》导读
第二篇“立基”。 “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 取景,妙在朝南”。提出六类建筑物 在选择位置时应注意的事项:厅堂基、 楼阁基、门楼基、书房基、亭榭基、 廊房基、假山基。
一、园林的演变
中国建筑史(本)
以下历史文化名城中,属于名族及地方特色类的是(C)。
A、西安B、承德C、丽江D、平遥2.(2分)以下哪种门常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且一般为两扇(D)。
A、屏风B、槅扇门C、罩D、版门3.(2分)将居住建筑的抗震与安全问题提到日程上,各城市按地震设防烈度设计,发生在(A)地震之后。
A、邢台地震B、四川地震C、海城地震D、唐山地震4.(2分)(D)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A、汉代B、三国C、唐宋D、明清5.(2分)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室内天花板装饰的是(b)。
A、天花B、藻井C、卷棚D、横披6.(2分)以下是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的是(b)。
A、曲折萦回B、空寂出世C、敌我沉浸D、标帜意蕴7.(2分)宫殿、庙宇、官署常用的开间数为(a)。
A、三、五B、五、七C、九D、十一8.(2分)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
A、南怀仁B、W·钱伯斯C、J·朗世宁D、汤若望9.(2分)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指的是(b)。
A、围墙B、屋顶C、走廊D、歇山我国一般建筑中常见的两坡顶屋顶样式是(b)。
A、庑殿B、歇山C、悬山D、硬山11.(2分)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b)大学,那里曾是学院派的大本营。
A、哈佛B、宾夕法尼亚C、麻省理工D、哥伦比亚12.(2分)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小木作B、大木作C、铺作D、檐下作13.(2分)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清代用(b)。
A、材分制B、斗口制C、模数制D、样板制14.(2分)以下历史文化名城中,属于风景名胜类类的是(c)。
A、西安B、承德C、丽江D、平遥15.(2分)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这种屋顶样式为(d)。
A、攒尖B、硬山C、平顶D、单坡16.(2分)在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下,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为(c)。
A、一池一山B、一池两山C、一池三山D、一次四山17.(2分)宋《营造法式》中对地面排水有详细规定:室外之台基铺地须保证()的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亭:休憩眺望之处,也是园景的点缀;
• F、廊:既是风景的导游线,又是建筑之间 联系的脉络;
• G、墙:分隔空 间或对景物其衬 托与遮蔽作用。
• (4)花木:
– 作用:组织景观,点名主题 – 栽植方式: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空间也成丛 成林栽植;注重本身形象、色彩,单株讲究姿 态,多株讲究丛配,做到四季有景; – 强调听觉(听雨轩)、嗅觉(闻木樨香轩); – 注重意义(梅、兰、竹、菊、荷)
• 三、私家园林三大地方风格 • 1、江南园林 • 2、岭南园林
• 3、北方园林
江南园林之扬州个园
江南园林之扬州小盘谷
岭南园林之余荫山房
北方园林之清华园
北方园林之勺园
• 四、私家园林一般设计手法
– 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 境: – 把全园划分成若干个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 形成对比,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 2、造成以上差异的客观原因
• 1)服务对象不同 • ——北方皇家苑囿为封建帝王服务; • ——江南园林属于私家园林,园林主人各不相同,各自要 求必当不同。 • 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 • ——北方苑囿规模大,占地多,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 林、湖泊地区: • ——江南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 • 3)气候条件不同 • ——北方气候寒冷、干燥; • ——江南比较温暖、湿润。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三节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 一、私家园林
– 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生活享 乐而建造的。 – 私家园林是第宅的扩大和延伸,是创造的可游、 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
• 二、私家园林特点
• 1.规模较小——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 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 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 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 2.水面建设——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 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 3.修身养性——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 4.清高风雅——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 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 5.造园手法——在布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 形象;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
• B、划分水面的方法:山、岛、桥、廊等
• C、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
• (3)建筑处理: • A、厅、堂:主要建筑,常设置于高潮处;
• B、馆、轩:成组而建,位置较显眼,可大 可小,布置较随意;
• C、榭、枋:临水建筑,做水边观察之用, 开放性大,分隔水面;
• D、楼阁:一般设于厅堂之后,可立于半山 半水之间,成重要对景;
中部水池南望
南轩
香洲
小飞虹
远望见山楼
梧竹幽居
绣绮亭
浮廊
2.江苏无锡寄畅园 开朗、自然风光浓郁 选址成功:西—惠山, 东南—锡山, 泉水充沛。 现入口 巧于因借 山水为主
“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 阴”
——王羲之《答 许椽》
惠山
锡山
(龙光塔)
原入口
由池北南望 借景:锡山 龙光塔
由池南北望
清水砖漏窗
石雕漏窗
漏窗
花墙 漏窗
水榭 嫩戗发戗 水戗发戗
铺地 海棠花
铺地 卵石
铺地 松鹿图案
七、实例 1.江苏苏州拙政园(重点)
西部
中部
远香堂
• (1)布局:
入口
腰门
荷风四面
雪乡云蔚 待霜
海棠春坞庭院
海棠春坞
西部 三十六鸳鸯馆
留听阁
与谁同坐轩
倒影楼
• (2)园内各景点的布置,以及建筑与建筑 ,建筑与水体、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 关系。 • A、向心关系:主要景点和建筑朝向某一区 域; • B、互补关系; • C、互含关系。
• (3)理水:
• (4)游览路线
(5)特点 ——中部为全园精华: 1)、突出山水主体——水面约占中部的1/3,布局以水池 为中心,“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 2)、妥帖调度建筑——主体建筑远香堂设置在大池南岸, 形成“主山,隔着主水面,遥对主建筑”的最佳构成模 式; 3)、强化景观对比——园内由南北望,林木苍翠的山体, 掩映于大片水池之中; 4)、精心设置景点——位于批把园内的嘉实亭和西山顶 部的雪香云蔚亭,相互之间构成绝妙的对景。
西院 坐春望月楼
西院旱船
5.江苏扬州个园
入口
夏山
秋山
抱山楼
宜雨轩
池东清漪亭
拂云亭
小结:1、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差异
2、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 • • • • • • • • 1、风格差异 1)从平面布局看: ——江南园林多处于市井,常取内向形式; ——北方皇家苑囿所选环境接优美、开阔,多数景点选取 外向布局或内、外结合布局。 2)从建筑物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来看: 由于气候条件、习惯、传统等因素 ——江南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 ——北方皇家园林比较严谨、粗壮、朴拙、厚重; 建筑尺度方面差异明显。
知鱼槛亭
池东亭廊
知鱼槛亭侧面
池西山林 鹤步滩
八音涧山谷
池岸处理
秉礼堂
3.江苏苏州留园 明,徐氏东园; 清,寒碧山庄; 留园。
3.江苏苏州留园 南厅北山; 隔水相望。 可亭 闻木樨香轩
还读我书处 清风池馆 五峰仙馆
冠云楼
小蓬莱
涵碧山房 明瑟楼 空间处理最为突出: 1.小中见大; 2.对比(大小、明 暗、开合、高低)。
• (3)互含关系— —景观各要素之 间相互包含;
• 3、对景与借景 ——多层次景观 的组织
• 4、多层次的景观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 步移景异 • (1)环形路线
• (2)串联
• (3)辐射形
• 5、要素处理: • (1)堆山叠石
• (2)理水 • A、池水处理: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 理也有聚分不同;
小结:1、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差异
2、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 3)从空间处理看: • ——江南园林比较开敞、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 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 • ——北方园林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限比较分明。 • 4)从色彩处理方面看: • ——北方园林较为富丽; • ——江南园林比较淡雅。 • 5)堆山叠石方面:北方园林山石较凝重浑厚,江南园林 较虚幻空灵。 • 6)花木配置方面:江南园林在品种多样性方面远胜于北 方园林;同时,江南园林花木配置以单株为主,北方园林 以成群成组为主。
• (5)楹联、匾额:点景、明志
• 五、江南发展园林的有利条件
– 1、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润,雨量充 沛,四季分明,利于各种花木生长; – 2、地下水位高,便于挖池蓄水; – 3、水运方便,各地奇石易于罗致。
第三节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六、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1.园林布局(分区与贯通;借景、对景) 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 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2.水面处理(聚与分;曲与直;曲桥低栏) “虚”、“空”。 3.叠山置石(石料品质;空间组合) 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体块、缝隙、纹理; 用石得当。 4.建筑营构(厅堂;榭枋;楼阁;亭;廊;墙;窗;翼角) 配角;灵活、空透。 5.植物(单株欣赏为主)
绿荫轩 濠濮亭 古木交柯
林泉耆硕之馆 西楼 揖峰轩 曲溪楼
苏州留园
门厅小院
曲廊
古木交柯小院
绿荫轩
古木交柯
明瑟楼与涵碧山房
曲溪楼
清风池馆
中部山池
东部冠云峰庭院
冠云峰
林泉耆硕之馆
云墙
4.江苏吴江退思园
“进则尽忠, 退则思过”
池北景观
退思草堂
池南景观
菰雨生凉、天桥
池西曲廊
• (1)分区虚实并重,有主有从;
• (2)主题突出,多样统一;
• (3)景区划分手段:多样化,通而不塞;
• 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之间,包括建筑与建 筑,建筑与水体、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 扑关系。
• (1)向心关系——园林中的建筑轴线朝向 某一区域;
• (2)互补关系——建筑与水、山与水、建 筑之间,空间、序列之间都产生一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