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6)-园林
中国建筑史6

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
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
扑灭,不劳百姓。”
《东京梦华录》
南宋临安城
•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 • 绍兴八年(1138)确定为行都
南宋平江城
• 两套方城制度
前店后水
辽五京
• 辽南京析津府,又称燕京,即今日北京城 的前身。唐代时称幽州,有“幽燕之地”
九开间
• 大同华严寺,辽清宁八年(1062)
• 十架椽屋 前后三椽柎用四柱 • 进深十架椽。一个椽架约两米多长 • 前后各用三椽梁 中间四架椽 • 身内双柱:殿堂的内室有两排柱子 • 以柱中心线推算的室内面积约为1473.53平
米
十架椽屋 前后三椽柎用四柱
庑殿顶
• 建筑物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 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 《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 1279年南宋灭亡,中国重新进入统一大帝国时代
• 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 --- 陈寅恪 • 中国建筑进入到完善成熟时期 • 自唐末,经五代,至宋,是中国城市由中
古时代特征向近古时代特征的一个转变期。
• 这个时期的重要城市:
– 北宋东京汴梁城 – 北宋平江城 – 南宋临安城 – 辽南京城 / 金中都城
中国建筑史
第六讲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
• 隋唐时期 581-907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鼎 盛时期
• 辽、宋、西夏三方对峙格局
• 西夏、金、南宋三足鼎立状态
• 五代十国时期 891-979
• 北宋 960-1127
辽 936-1125
• 西夏 1038-1227金 12世纪初-1234
• 1271年元帝国建立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资料

问答题: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它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追求诗画意境。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含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②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中国园林特别注重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二是景物命名,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③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
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
二者都经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空间感的效果。
④特别强调借景。
借景包含借入和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下基本艺术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注重建筑个体、群体甚至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皆是如此。
④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单体建筑形式简单且定型化,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个别建筑如佛塔等例外),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⑤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一、中国古建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极为缓慢,穴居、巢居、地面房屋、原始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
1)《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下”是指低是指低湿之地;“上”是指低是指高地。
因此有人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2)我国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具有代表性的营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所见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2.奴隶社会:青铜工具的使用,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出现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夏: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商:1)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
手工业发达,尤其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2)殷墟:商后期都城遗址,在今安阳小屯一带。
是商后最一个都城,是甲骨文的发源地。
西周:1)城市规模上按诸侯级别分类,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2)发明了瓦。
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3)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4)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理解其含义)春秋:1)高台榭、美宫室2)瓦普遍应用3)开始使用砖4)鲁班5)建筑色彩、装饰3.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的创造和贡献。
战国: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都临淄、楚都鄢郢、赵都邯郸、魏都大梁、秦都咸阳、鲁都曲阜、宋都商丘等。
中国建筑史-皇家园林

2、颐和园建筑较宫殿建筑而言,多较活泼,结合地形, 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
3.采取园中有园的建筑手法,如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 手法,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环布轩榭亭廊。形成深藏一 隅的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区,万寿山前山部分,以佛香阁为中心;
第三区,昆明湖、南湖、西湖部份,一池三岛布局;
第四区,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有江南特色。
2、布局总指导思想: 佛国升天,极乐世界, 故建佛香阁、须弥灵境、一池三岛等佛教建筑
3、布局特点:
(1)主次分明,疏密相间。 (2)选择自然美地区作为风景区,再建造优美的 建筑组群,使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
(3)建造建筑物考虑了视线视域、构图。 (4)按照传统手法,在自然风景区内,一般在山际小畔 景域开阔的枢纽地带上就置阁建楼,楼阁不仅是点景重 要手段、观景重要场所,甚至成为整个风景区构图中心, 佛香阁 即为一例。
三、颐和园的建筑手法:
1.象征寓意手法的运用, 如一池三岛,神仙世界思想在颐和园的反映; 南湖岛上的“月波楼,望蟾阁” ; 铜牛,耕织图,牛郎织女,中间为天河; 南湖岛龙王庙,凤凰墩,龙凤帝后也。 前山西麓的城关“宿云檐”供关帝君像,昆明湖东岸城 关“文昌阁”供文昌星君像,代表左文右武象征。
皇家园林
一、概况:
苑囿规模大,历代帝王在苑内都设置许多 离宫别馆,作为帝王享乐之场所,因而具有多 种用途。苑中活动包括:起居、宴会、骑射、 观剧、祀祖、拜佛以及接见大臣、处理政务、 举行朝会等。
二.布局和造景思想:
1、布局:
清代苑囿布置有两大部分: (1)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占园前位置; (2)供游乐的园林,位于园后或园侧. 其布局多采取大分散、小集中、成群成组,即 园中有园的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名词解释1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野、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4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居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
如:北海琼华岛5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的皇家园林。
如香山的静宜园。
如:香山静宜园6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或者远离都成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避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御苑相联系的政治中心的皇家园林。
如:承德避暑山庄7张南垣,名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毕生从事叠山造园,他追求意境深远和形象真实的可入可游出发,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一个新流派。
8张然;字陶庵,造园工匠,在北京城内建万柳堂,改建怡园,参与了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以及畅春园的叠山等规划事宜。
9张南阳;字山人,他用绘画的手法堆叠园林假山,江南名园如上海潘允端的“豫园”,陈所蕴的“日涉园”,太仓王世贞的“弇园”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堆叠假山的手法是传统的缩移摹拟真山整体形象的路数。
10计成:计成,字无否,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形成《园冶》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11《园冶》:明代成书,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三卷。
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duo)山、造石、借景,。
兴造论泛论营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
园说共四篇。
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细节。
计成认为好的园林评价的标准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意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后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下)

◆ 无梁殿,南京 灵谷寺,北京故宫皇 史宬。
石灰用煤来烧,产 量大增,从进了其在 砌筑胶泥和墙面粉砂 的应用。
◆ 长城,最大的砖 石建筑
五台山显通寺无樑殿
第二、 琉璃瓦、 砖普及。
◆ 南京大报恩寺塔 ◆ 山西大同九龙壁 ◆ 山西广胜寺飞虹塔
代表著作:
◆ 计成著 《园冶》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所谓“远借”,主要是借园外之景。 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借园内之景。
235
幅 。
3
1631
元
年 ) 成 稿 , 崇 祯 七 年 刊 行 。 全 书 共 卷 , 附 图
艺 术 理 论 的 专 著 。 明 末 造 园 家 计 成 著 , 崇 祯 四 年 ( 公
《 园 冶 》 , 中 国 古 代 造 园 专 著 , 也 是 中 国 第 一 本 园 林
第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如门窗、 福扇、天花等都已基本定型。
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但其花纹构图仍较清代活泼。砖石雕刻也吸取 了宋以来的手法,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于图案化、程式化。 明式家具闻名于世。 风水(Geomancy)盛行。
大
乾阳殿高170尺,太和殿高
殿
26.92m。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出现了专门从 事建筑设计、施工 的阶层 ——”都料匠“
专门掌握用绳 墨绘制图样并在施 工的人,建筑师。
代表人物:[隋] 宇文恺,是隋大兴 的规划者。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的发展(
塔 阁楼式
密檐式 单层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太和殿平面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太和殿立面
太和殿立面
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景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坛庙 “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礼记·祭法》 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筑台而祭是显示隆重和神圣。 “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 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一 个包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天坛的主题是“崇 天”。建筑群面积比紫禁城大几倍,密度却小很多,且大都掩映在苍 松翠柏之下。这无非是让进入坛区之人,感到离尘世已远,距天神已 近。祈年殿是天坛的重要建筑,平面呈圆形,寓有“天圆”之意。它 作为祈谷丰收的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用12根 外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 内外共24根柱子,象征一年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四 季。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一颗印”住宅剖视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住宅 2北京四合院 这是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北京四合院有大有小, 最小的只有一个院。典型的四合院平面为正方形,四周建房,以 房之后墙为院墙。正房坐北朝南,尺度最大,地位最显。左右为 东西两厢,正房与厢房间的庭院是交通、绿化用地和家人活动场 所。庭院南端正中有垂花门,出垂花门为一东西向狭长小院,其 南的房子称“倒座”,是客房、男佣住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院 子的大门开在东南角,在明清人看来,此乃吉利的方向。
第六章 明清时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中外建筑史苏式园林知识点

苏式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代表性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式园林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于国际园林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有关中外建筑史中苏式园林的一些知识点,帮助理解其历史渊源、特点和影响。
### **1. 苏式园林的历史渊源:**#### **1.1 起源:**苏式园林起源于中国古代,尤其是盛行于明清时期。
最早的苏式园林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如萧湘宫、广陵故园等。
#### **1.2 发展:**苏式园林在明清时期迎来了鼎盛时期,成为富有文人气息的建筑形式。
明代的拙政园、留园,清代的畦园、翠园等都是代表性的苏式园林。
### **2. 苏式园林的设计特点:**#### **2.1 布局规划:**苏式园林注重布局的精巧和灵动,通常采用曲径通幽、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设计手法。
整体布局追求一种自然而又有秩序感的美。
#### **2.2 园林元素:**苏式园林注重引入自然元素,如假山、水池、花木等。
假山常常以山水画的手法进行构筑,水池则可以是小型的荷塘或流水。
花木的搭配也是精心设计的一部分。
#### **2.3 建筑风格:**苏式园林的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注重线条的曲美。
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亭台楼阁、长廊回廊,以及石砌的桥梁等。
#### **2.4 意境追求:**苏式园林的设计追求一种诗意、意境的表达,强调情感的流露。
常以文人雅集、吟咏诗作的场景为主,强调文学与园林的相互影响。
### **3. 苏式园林的影响与传承:**#### **3.1 对中国园林的影响:**苏式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其他地区的园林建筑,如扬州、杭州等地也出现了许多具有苏式风格的园林。
#### **3.2 对国际园林设计的影响:**苏式园林的独特风格和理念也受到国际园林设计领域的关注。
一些国际上的园林设计师受到苏式园林的启发,尝试将其中的设计理念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适用专业: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等辅导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7版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木架建筑的特征;2、木构架建筑类型;3、中国古建筑类型。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括1、河姆渡文化时期建筑特征;2、仰韶文化时期建筑特征;3、西周时期瓦发明的意义;4、唐代建筑特征;5、宋代建筑特征;6、明代建筑特征;7、清代建筑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3、汉长安城布局特征;4,北魏洛阳城市特征;5、隋朝大兴城布局特征;6、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结构;7、元大都城市特征;8、明清北京城布局特征。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住宅的演进;2、住宅构筑类型;3、土楼建筑特征;4、北京四合院的特征。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唐大明宫建筑特征;3、明清北京故宫特征;4、坛庙的历史发展与类型;5、北京天坛特征;6、明十三陵布局特征。
第五章宗教建筑1、我国佛教寺院的两种基本类型;2、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建筑特征;3、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东大殿)建筑特征;4、河北正定隆兴寺建筑特征;5、天津蓟县独乐寺建筑特征;6、佛塔的种类;7、北京妙应寺白塔建筑特征。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颐和园布局特点;2、避暑山庄布局特点;3、私家园林设计基本原则与手法;4、苏州留园布局手法。
第八、九章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小木作1、斗拱;2、梭柱;3、金厢斗地槽;4、雀替;5、直梁和月梁;6、椽、檩、瓜柱、叉手和托脚;7、屋顶形式;8、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的用途;9、举折、天花、藻井、须弥座、如意踏步、斜道;10、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中国建筑史》复习范围1、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2、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3、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4、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5、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6、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7、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8、试举出建筑近代建筑师3位及其代表作品9、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10、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11、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12、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13、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14、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1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16、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17、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18、元大都的规划特点19、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20、北宋东京城的特点21、《营造法式》及其成就22、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3、论述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24、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25、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26、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27、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2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29、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30、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31、屋面举架是什么意思?32、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33、分析北京故宫中轴线前三殿以南的空间处理手法?34、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35、分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水面处理手法。
中国建筑史

绪论1 .建筑风格: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
)2 .木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 .木建筑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受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他继续发展。
4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取材较易,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5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8.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9.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转角铺作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构件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与华栱作用相同。
6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情况7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灵魂,是由屋宇、围墙、走廊为何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8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9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式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建筑史-皇家园林共17页PPT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
(1)私家园林: 造园理论:计成《园冶》
文震亨《长物志》 李渔《一家言》 代表人物:米万钟 计成 张涟、张然父子 仇好石 石涛 戈裕良 (2)皇家园林; 明代帝苑不发达,中期始见发展; 清代较之历代均大为提高。
二、演变与影响;
(一)造园手法的演变; 1、利用自然--自然山林、人工
拙政园
绣猗亭 荷风四面亭 远香堂 小飞虹
拙政园-海棠春坞
拙政园同里退思园
同里退思园
1、分区; 东区--园林; 西区--宅园;
画舫
坐春望月楼(读书楼)
曲廊
5、扬州个园
• 四季假山
扬州个园
• 四季假山 湖石--夏山; 黄石--秋山; 雷石--冬山; 石笋--春山。
个园
• 花厅--宜雨轩 • 抱山楼--壶天自春
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
(一)园林布局; (二)理水; (三)叠山置石; (四)建筑营构;
厅、堂、轩、馆、楼、阁、榭、 台、舫、廊、亭、墙。 建筑:漏窗、屋角、室外铺地 (四)植物、花木; (五)室内装修;
挂落、家具、窗 (六)匾额与楹联;
第三节 风景建设
梅,建造小庭院; (3)山居郊墅的发展; 王维--“辋川别业” 白居易--庐山草堂 (4)帝室苑囿和离宫的兴作极盛; 临潼,华清池
5、堆山叠石艺术的高潮(宋辽金元)
两宋时期,造园活动更为普遍,已及于地方城市和一般士庶。
重要人物:宋徽宗赵佶--把玩石头,不入自然; “艮岳” 追求奇峰阴洞
米芾-- 金代:没有独立的文化体系,继承宋代的赏石风格,注重享乐; 元代: 南宋:重自然, 绍兴沈园
建筑群。 --沿用秦代挖池造山做法;与唐
代大明宫太液池相似。
北海
(a)琼华岛--白塔: (b)团城--承光殿一组建筑: (c)琼岛北岸--二层长廊: (d)池东岸--三座园中园: (e)池北岸--几组宗教建筑:
北海
(3)设计手法; A、平面:轴线平行 B、立面:
琼华岛--丰富的轮廓(被看) --竖向构图中心(观景点)
一、风景建设的规模与性质; (一)郊邑风景名胜; 苏州虎丘、石湖、天平山;南京莫愁湖、玄武
湖、钟山、栖霞山、牛首山;杭州西湖、灵 隐、西山等; (二)村头景点; (三)沿江景点; (四)名山风景区; 五岳、佛教四大丛林、四大名山;道教十大洞 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黄山、庐 山等,
万寿山
颐和园
(3)设计手法;
A、平面:轴线平行 B、空间构图:
佛香阁、排云殿--丰富的轮廓 --统治的竖向构图中心
C、多层次、多境界的追求; 园中园--谐趣园;
后山--喇嘛教建筑
后山
苏州街
谐趣园
• 园中园 • 仿无锡寄畅园
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 写仿江南名园、山水景物 --镇江小金山、杭州西湖等; • 康熙三十六景、乾隆三十六景;
C、空间构成--观景建筑的设置; D、多层次、多境界的追求;
山、水、建筑、树木 园中园--镜清斋、濠濮涧、画舫斋
2、清漪园(颐和园)
(1)沿革; 金:行宫; 元:扩建; 清(乾隆)万寿山、昆明湖;
(慈禧)颐和园; (2)组成; 万寿山--东宫(朝廷);
--前山(山南:佛香阁) --后山(喇嘛教建筑) 昆明湖:南湖、西湖;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 第园六林章与风园景林建与设 风景建设
第一节 概说
一、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1、从利用自然山林到人造假山; 囿--天然山林 2、造园大发展时期--秦汉;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
的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的 奠基时期; --私家园林、寺观、郊邑园 林的兴起
私家园林、寺观、郊邑园林
(1)郊邑园林:会稽兰亭, 新的园林范式--曲水流觞; (2)私家园林: 南朝--建康、会稽、吴郡等士族聚居之地; 北朝--庾信《小园赋》
造山; 2、写仿自然-- 3、抽象自然--叠石造山,赏石
为主; (二)对周边地区、国家的影响; 1、日本:枯山水-龙安寺石庭; 2、欧洲:英国的自然风致式花园;
三、中国园林的意境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因素。
“园”之构成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实例分析
(一)皇家园林; 功能: 生活起居、 游玩、朝觐、 拜佛; 构成: 宫室、园林;
2、苏州留园
景区划分: 东区:建筑为主;
主厅:五峰仙馆, 揖峰轩、还我 读书处;
以冠云峰为欣赏 主体的建筑群;
--建筑空间处理 最为突出。
西区:山池为主; 东南为建筑,山 池主景置于受 阳一面。 古树葱郁。
留园
• 冠云峰 • 池岸以黄石假山
为主; • 明瑟楼、涵碧山
房
3、拙政园
园北宅南 池占1/3
1、北海;
(1)沿革; 辽:燕京的“遥屿行宫” 金:太液池、琼华岛、“大宁宫”; 元:成为内苑,“太液池” 明清:仍沿用,加挖南海,合中海、 北海为三海,称西苑,是明清主 要帝苑。清时在三海中又多兴建, 尤其北海,顺治八年在琼华岛顶 建喇嘛塔,山前建佛寺,形成竖 向构图中心。
北海
(2)组成: “以池岛为中心”,池周环以若干
造型凝重,色彩浓重; 5、叠石以堆土成山为主,真假山相结合; 6、花木配置: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
(二)私家园林
1、寄畅园(无锡) 特点:a、选址成功;
b、以环绕水池建筑与景物 构成主要景色;
c、水面的处理; d、假山石的处理; e、园路曲折; f、建筑处理;
寄畅园平面
寄畅园
鹤步滩
知鱼槛 八音涧
《洛阳伽兰记》 因景得名 (3)寺观园林: 庐山东林寺--净土宗大师慧远 苏州虎丘山 北魏登封嵩岳寺
--中国山水风景园到南北朝时已形成稳定的创作思想与方法,多
向、普遍、小型、精致、高雅和人工山水写意化是本时期园林发 展的主要趋势。
4、宫苑竞奢--唐代是中国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
(1)城市和近郊风景点的发展; 长安-芙蓉苑、曲江池 风景建筑--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等; (2)私家园林: 王维--“辋川别业” 白居易--洛阳宅园 《洛阳名园记》(李格非) --园林小型化,好盆池、小池,喜近观细玩,品味松、竹、
承德避暑山庄
• 仿嘉兴烟雨楼
明清皇家园林的造园特色
1、选址、布局: 环境优美,利用自然风景区,建筑规模大; 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各园都巧于利用地形,因
地制宜,形成各自特色; 2、空间构图:竖向主体建筑--标志;整体布局较为
严整,很难摆脱对称轴线的布置方法; 3、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4、主体建筑为与山水相称,体量与尺度都很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