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讲义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
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一、判断句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
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
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C.⎩⎪⎨⎪⎧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 D.⎩⎪⎨⎪⎧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答案 D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 .且相如素贱人C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 C解析 C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课件
边练边悟2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方法(比喻、互文、用典、 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任__凭__小__船__随__意__漂__荡__。__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臣__活__着__死__后__也__要__像__结__草__老__人___那__样__报__答__您__的__大__恩__。_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三、翻译基本意识: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 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 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 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 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边练边悟5 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高桢,辽阳渤海人。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
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 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译文:_此___时__,__高__桢__的__母__亲__在__沈__州__,__他__于__是__前__来__投__降__,__把__高__永__昌__送__投__降__文__书__不__是__出__于 诚___心__一__事__告__诉__斡__鲁__,__斡__鲁__于__是__进__攻__高__永__昌__。__(_采__分__点__:__“__遂__”__“__降__款__”__;__“__遂__来__降__” 省__略__主__语__;___“__告__以__永__昌__降__款__非__诚__”__,_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__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课件
类义词(一义多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外__交__使__节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类型:_词__义__转__移___ (4)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_重__金__收__买___ 今义:购买 词义变化类型:_词__义__弱__化___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_仇__恨__,__怨__恨___ 今义: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类型:_词__义__弱__化___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 “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 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 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 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 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按拔拜报暴备比币辟薄裁操策曾差 长朝陈称出处传垂次存错贷德独多 夺发伐方分奉负赋苟购果过假将矜 景竟居课类名命逆披趣让稍舍身审 师释视疏图委闻务息系向延夷引游 责直置志中
(浙江专用)202x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材助解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 A.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
欲速则不达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
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教材助解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A.
去今之墓而葬焉
家祭无忘告乃翁 B.
今君乃亡赵走燕
豫州今欲何至 C.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秦王恐其破璧
解析 D项均为代词。 A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教材助解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A.
B.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虚词: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 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 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 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 会作实词的。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一 理解实词含义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勤于积累,善于推断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
当然,掌握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按拔拜报暴备比币辟薄裁操策曾差长朝陈称出处传垂次存错贷德独多夺发伐方分奉负赋苟购果过假将矜景竟居课类名命逆披趣让稍舍身审师释视疏图委闻务息系向延夷引游责直置志中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课件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 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 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 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 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 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边练边悟1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适__逢__双__方__使__者__往__来__频__繁__,__元__军__邀__请__(_我__国__)_主__持__国__事__的__人__相__见__。_ 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_实___在__没__有__料__到__我__能__回__到__宋__朝__,__又__见__到__皇__帝__、__皇__后__,__即__使__立__刻__死__在__故__土__,__又__遗__ 憾__什__么__呢__!__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为此, 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 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 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要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边练边悟4 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 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_译__句__“__推__荐__人__成__为__当__时__名__臣__的__很__多__”__结__构__混__乱__,__应__在__“__推__荐__”__后__加__ “__的__”__。__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_原__句__中__“__不__之__虑__”__是__个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之__”__是__动__词__“__虑__”__的__宾__语__。_ _译__句__未__译__出__这__个__句__式__特__点__,___既__丢__掉__了__得__分__点__,__又__不__符__合__现__代__汉__语__语__法__规__范__。__文__言___ _文__中__特__殊__句__式__须__转__换__成__现__代__汉__语__句__式__,__这__是__“__达__”__的__要__求__。__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5翻译文言句子课件
【答案】 (见画线句)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缉,皙次是他的别 号。①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 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少时就写有诗 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 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顺治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顺 治十年又考中进士。②出京到西安的咸宁担任知县,在神面前发誓,不 因为一文钱的原因玷污自己的名声。他对待百姓就如家人,政绩在西安 府所辖地区最好。在咸宁任职半年,就到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我的分析】 这段话是写梁熙的经历、事迹。 ① 句 需 替 换 的 关 键 词 语 有 ________ (“ 生 ”“ 喜 ”“ 习 ” “好”“视”“声利”等)。 ② 句 需 替 换 的 关 键 词 语 有 ________ (“ 出 ”“ 知 ”“ 誓 ” “以”“污”等)。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我的分析】 这段话是写荀伯玉的经历、事迹。 ①句应保留的词语有________(“高帝”“宋明帝”“黄门郎”“伯 玉”等)。 ②句应保留的词语有________(“武帝”“广兴”“伯玉”“高帝” 等)。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 文言文翻译要找准采分点,此处仅作简要说明。 1.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 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 义词、活用词语、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 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讲义
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紧抓标志,巧破难点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要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知识运用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5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案) 含答案
课案5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精准翻译应该落实采分点1.落实好实词(2019·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译文:解析:落实好实词:“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义,目的。
答案: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译文:解析:落实好实词:“尚”,崇尚;“薄”,轻视;“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落实好实词,多义要确定,如“微”的翻译,“立”的翻译;活用要译准,如“薄”的翻译。
疑难要推断,古今要区分,专用要理解。
答案: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2.落实好虚词(2017·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译文:解析:注意虚词落实:“以为”,认为;“于”,在。
答案: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在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译文:解析:注意虚词落实:“虽”,即使;“必”,必定;“于”,在。
答案: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2018·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译文:解析:注意虚词“既”,已经;“不徒”,不只是;“其”,它的,代先王书;“以”,用来;“必”,必定。
答案:(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3.翻译好句式(2018·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一文言文阅读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PPT精品课件
模块一 1.下列定语后置句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诸将吏敢复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例句和 B 项定语后置的标志均是“者”。A 项,
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之……者”。C 项,定语后置的标志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课件: (十一 )第2单 元文言 文阅读 第三节 理解与 现代汉 语 (共39张PPT)
[解析]C 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 项,前一句是宾 语前置句,后一句是判断句。B 项,前一句是判断句,后一 句是被动句。D 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后一句是宾语前置 句。
[答案]C
【参考译文】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 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 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 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 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 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 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的身影。 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 后 黎 明 , 与 我 在 此 相 会 。” 张 良 更 加 奇 怪 , 跪 在 地 上 说 : “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二至四句皆承前省略主语 “老父”。“衣”,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穿”。(2)省 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 最后一句承前省略主语“良”。(3)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翻 译。“即”和“乃”表判断。后面两个大句子,分句“不 复见”省略宾语,其余皆省略了主语。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 翻译技巧 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有什么简陋呢?
宾语前置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 翻译技巧 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翻译下列句子,思考划线的词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怎么翻译?
借喻:喻指边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借喻:喻指污浊的官场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一)借喻的译法:译为它所比喻的 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 翻译技巧 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的四种意识
一.强化人物意识——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二.强化语境意识——①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
义和用法。 ——②推断被省略成分的内容,完整表达句意。
三.强化采点意识——有的放矢,一举得到关键词的3分!!! 四.强化连贯意识——让句意通顺合理,增强大意2分的把握
方法重温 字字落实
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庙号、 谥号、器物名、朝代、书名等专有名词和古今同义 词,皆保留不动。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具体 情况:①句中停顿的词、取独或结构倒装的标志。 ②凑足音节的助词、只有语法作用的连词。③偏义 复词中的衬字、同义词中的某个词语④句首发语词。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 翻译技巧 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文从句顺
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 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 翻译技巧 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 翻译技巧 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翻译句子,有何共同特点?翻译时要注意什么? 省略主语:蛇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 翻译技巧 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十一讲 翻译技巧 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Ⅲ 核心突破三 Word版含答案
核心突破三给文言材料断句——紧抓标志,巧破难点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要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知识运用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5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案) Word版含答案
课案5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精准翻译应该落实采分点1.落实好实词(2019·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译文:解析:落实好实词:“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义,目的。
答案: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译文:解析:落实好实词:“尚”,崇尚;“薄”,轻视;“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落实好实词,多义要确定,如“微”的翻译,“立”的翻译;活用要译准,如“薄”的翻译。
疑难要推断,古今要区分,专用要理解。
答案: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2.落实好虚词(2017·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译文:解析:注意虚词落实:“以为”,认为;“于”,在。
答案: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在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译文:解析:注意虚词落实:“虽”,即使;“必”,必定;“于”,在。
答案: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2018·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译文:解析:注意虚词“既”,已经;“不徒”,不只是;“其”,它的,代先王书;“以”,用来;“必”,必定。
答案:(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3.翻译好句式(2018·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51 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落实“分点”
板块五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精准翻译语句(一)学案51——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2.强化文言文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重点实词:骄侮活用实词:先重点虚词:是以①两个句子多为对话句或叙述性语句。
②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
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④两句翻译,每句在9~25个字,采分点一般为三到四个。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重点实词:一隅多义实词:请、审、信新高考Ⅱ卷(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重点实词:周旋、缓辔多义实词:却、得重点虚词:少固定句式:不亦……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重点实词:出奇、不意重点虚词:斯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古今异义词:岁重点虚词:且固定词语:奈何①两个句子多为对话句或叙述性语句。
②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
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④两句翻译,每句在9~25个字,采分点一般为三到四个。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重点虚词:以新高考Ⅱ卷(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重点虚词:数、鲜省略句式:与(之)(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多义实词:让古今异义词:军师固定句式:何……乎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Ⅰ卷(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一、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
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对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边练边悟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方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怒发上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二、翻译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边练边悟3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漏译了“督”字。
“督”,督促,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了“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要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边练边悟4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
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三、翻译基本意识:语境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边练边悟5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高桢,辽阳渤海人。
桢少好学,尝业进士。
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
(采分点:“遂”“降款”;“遂来降”省略主语;“告以永昌降款非诚”,介宾短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高桢,辽阳渤海人。
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
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
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
打败高永昌后,就任命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
边练边悟6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蜡(指蜂蜡)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建君焉。
丈人卒,其子继之,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
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
其家遂贫。
(节选自刘基《灵邱丈人》,有删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满一月,有的蜜蜂就整个族群离开了,他没有对此忧虑不安。
(采分点:“期”“举族”“恤”;省略句,补出主语)参考译文灵邱的一位老人善于养蜜蜂,每年收获蜂蜜数百斛,蜂蜡也相当多,于是他的家富有得比得上王侯了。
老人死了,他的儿子继承养蜂业,不满一月,有的蜜蜂就整个族群离开了,他没有对此忧虑不安。
一年多,蜜蜂逃走了将近一半,又过了一年多,蜜蜂全都逃走了。
他的家就贫穷了。
四、翻译基本方法:增删调留换补文言文翻译除采用对译法外,还有“增删调留换补”等方法。
增:为了句子结构的完整添加必要的成分,如事情发生的形势;或由原文的一句话增加为两句话,如一句中出现了两个动作行为。
删:删除与表意无关、不必译出的衬字和助词。
调: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顺序调整原句的语序,主要指倒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