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基本原理第一小组“反规划”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一系列关于如何合理、有序地布局和发展城市的原则和指导方法。

以下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1. 人本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各方面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综合协调原则:城市规划要兼顾各种因素和利益关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以达到整体规划协调统一的目标。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4. 空间优化原则:城市规划要优化城市空间的利用,合理分配城市用地,并科学组织城市建设和布局,使得城市功能和结构合理、高效。

5. 公共参与原则: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鼓励公众参与,尊重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需求,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可持续性和民主性。

6.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城市规划要注重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尊重传统建筑和风貌,保留历史街区和文化景观,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

7. 灵活适应原则:城市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随着城市发展和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未来的需求和挑战。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以人为本,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空间优化,公共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和灵活适应。

这些原则在城市规划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一个宜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12
第二节 城市化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
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城市化有其一定的规律,研
究各国城市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市化的趋势
及水平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迎接下一世纪大规模的城
市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 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9
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
(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 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内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1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 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工 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 的基础设施。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 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 的提高。
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及城市规划的行政与
法规等。
3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1、什么是城市
城市 = 城+市 ≠ 城+市
反映城市的变迁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
构筑物,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
形态封闭、内向。

城市规划原理(郑明远

城市规划原理(郑明远

郑明远gzmy823@
17
第一节“核心概念”
一、城市 8、城市的发展 3)当代城市:后工业化时期 背景: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结果: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郑明远gzmy823@
权力:
不仅仅是国家政治层面(如镇压,暴力),还包括如经济
管理、社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也包括公民自发
形成的公共组织的权郑力明远(gz得my8到23@国126家.com认可)。
Hale Waihona Puke 10第一节“核心概念”一、城市
5、城市的特征
1)具有复杂大系统的特征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
本章内容对应教材:
第1、2、4、5章。 郑明远gzmy823@
2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城市 ▪ 二、区域 ▪ 三、城市规划 ▪ 四、区域规划 ▪ 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郑明远gzmy823@
3
现代 城市
郑明远gzmy823@
4
古代 城市
郑明远gzmy823@
18
补充: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
——大城市数量增加 ——城市群加速形成 ——大多数城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
郑明远gzmy823@
19
第一节“核心概念”
二、区域
1、如何定义区域?
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某种属性特征的,
承载供分析的客体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地球表面的
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
——巨型城市区是文化与政治创新的中心。 ——巨型城市区是连接各种全球网络的节点。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以人们的居住、工作、休闲等各方面的需要为基础,经过科学的方法和规划实践,对城市的结构、功能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控,以达到系统化、综合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则涉及城市设计、市政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教育、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首要考虑的是市民的利益和需求,人的需求应该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规划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和价值观。

规划者要设想根据需求和资料分析,在综合了环境、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开发建设适合居民的住宅和工作场所。

城市规划方案必须顺应人的需求,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二、社区化原则城市规划需要以社区为基础,发展各种社区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娱乐等。

社区设施按照人口密度分布,比如小学、邻里中心和商店等,都要考虑实际情况,因为这些设施可以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第三、分层化原则城市规划需要分层,按照功能、用途和需求明确地分层。

比如住宅区、工业区、公园、商业区等要明确分区,不同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

分层化可以让城市更紧凑,空间更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者应关注植被、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等考虑绿化、环保设计,使城市更加环保和健康。

规划者还应考虑城市交通、垃圾处理、能源利用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主要方面均达到协调发展。

第五、生态原则城市规划需要以生态考虑为前提,考虑周边环境的协同关系。

规划者应当合理地处理城市与周边生态系统之间的人为干扰,避免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第六、美学原则城市规划需要将美学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因为城市本质上是由人创造的一种人文景观,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将景观美学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小组“反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小组“反规划”

B.反思规划方法——理性建设规划的谬误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几十年来城市规划在中国被当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 延续和手段,即:先预测人口和经济发展趋势及规模,确定城市性质,然后根据国家规 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确定城市的各类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规模,再应用一个理想的城市 空间模式, 进行城市的空间布局。
大纲
理论出背景
理论具体介绍 ---关于生态基础建设 ---关于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基本步骤 “反规划”案例研究 总结
0. 引言 寻找“土地之神”
0.1 四点思考
思考之一:国土生态安全乃头等大事。
思考之二:“超人"意识和虚拟世界导致灾难临头。 思考之三:文化遗产价值的再认识。 思考之四:科学技术是干什么的? 有了科学技术, 还缺什么?
b.对理性发展规划本身的质疑
a)城市系统具有作为理性对象的先天缺陷 城市和城市发展是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国际范围来说,关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的总体 规划的理性模式本身就不科学。人类的知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在解决复杂问 题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没有一个决策过程完全符合理性的原则。人类并不需要完全的信息和 同时考虑所有可能方案后再作决策。人类并不追求最优, 而是追求满意的,并且基本上是可行 的途径。 b)理性规划的实践教训 不管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赖特的“广亩城”、还是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在其 还是理论的时候都是那样天衣无缝、令人向往,但付诸实践的时候却都浮现种种弊端。
a.市场经济挑战传统规划方法 a)来自实践的置疑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划制定、审批和执行程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城市规划模式需要改变。 b)困惑中的探索 进入市场经济后,建立在规模估算基础上的规划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以“规模 一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愈来愈不适应市场经济多变的需 求。规划师们徒劳地试图在老的体系内改进自己的工具 ,而对规划基础的改变浑然不知。 规划和管理的重点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 ,转向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关键基础 设施的合理布局。包括:推行四线管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绿线,紫线,蓝线,黄 (城市交通线)。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5、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 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 及各项建设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6、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对局 部地区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 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7、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 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 事实所作的安排。
--精品--
纽约
--精品--
重庆
--精品--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内涵
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内容: 1、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 2、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组合; 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基础设施的综
--精品--
(三)、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统一: 1、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2、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 (四)现代城市空间理论: 1、区位理论; 2、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3、地租与竞租理论; 4、邻里单位与居住小区; 5、行为空间理论; (五)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
--精品--
霍华德田园城市
--精品--
概念规划
--精品--
第二节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合安排; 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设施; 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精品--
城市规划的任务: 1、从整体利益出发,合理、有序配置城市空
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运作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确保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原则,确保各项
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 控制的区域。 2、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 发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3、开发区: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 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 的统称。

城市规划前沿讲座-反规划讲义

城市规划前沿讲座-反规划讲义

10)廊道空隙影响原理:廊道内的 空隙对物种运动的影响取决于空 隙的长度和物种运动的空间尺度, 以及廊道与空隙之间的对比度。
11)踏脚石连接度原理:在廊道间 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踏 脚石(小缀块)可增加景观连接度, 并可增加内部种在缀块间的运动。
12)河流主干道廊道宽度原理:河流 主干道两旁应保持足够宽的植被带, 以控制来自景观基底的溶解物质, 为两岸内部种提供足够的生境和通 道等。
15)环路和多选择路线原理:在廊道网 络中,多选择路线或环路可减少廊 道内空隙、干扰、捕食者和捕猎者 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动物在景观 中的运动。
“反规划”——建立一个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 城市建设规划的刚性框架。 生态基础设施——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 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城市和居民获得持 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城市扩张和土 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 • • • 生态基础设施作为自然系统的基础结构 生态基础设施作为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 廊道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 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健全和保障生态服务功 能的基础性景观格局
13)河流廊道宽度原理:维持两岸高 地的植被,提供内部种生境;要保 证沿河流方向至少有非连续性(如梯 状)植被覆盖,以减缓洪水影响,并 为水生食物链提供有机质,为鱼类 和泛滥平原稀有种提供生境。
14 )网络连接度和环回度 (circuitry) 原 理:网络连接度 ( 即所有结点通过廊 道连接的程度)和网络环回度(即环状 或多选择路线出现的程度 ) 可表示网 络的复杂程度,并可作为对物种运 动的连接度的指标。
缀块 (patch)
廊道(corridor)
缀块 (patch)、 廊道 (corridor) 和基底 (matrix)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设计,确定城市的布局、结构、用地、交通、环境等各项要素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下面将详细介绍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原理。

1.人本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们的需求和福祉为出发点,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美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2.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该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3.综合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要素,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城市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有机联结。

4.适度集约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尽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选择扩张空间相对较小的区域进行城市化发展,避免无序蔓延和土地浪费。

同时,应该推广高层建筑和集约型用地的建设,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5.合理分区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以便在各个区域内实现相应的发展目标,同时确保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连接和交流。

6.先行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应该聚焦城市的发展前沿和长远目标,预测未来需求,提前规划,以便在城市快速发展时能够尽量避免问题和障碍。

同时,应该注重规划与实际的结合,随时修正和调整规划方案,以适应城市的实际情况。

7.社会参与原则:城市规划应该鼓励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充分听取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和意见,形成共识,实现民主决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运用这些原则,以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部分

当代城市: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导致: 大都市连绵区
二、城市的概念
劳动力配置(就业)结构变化(%) 非农产 业
展 2002年 1964年 级 美时 美 次 元 元 ① 0 1 2 3 4 5 6 7 8 9 0 <70 70②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1000 1500 >2000 <350 35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4000 5000 7500 >10000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导致:工业城市、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 Ratzel: 地理学上的城市, 通方便环境的、 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 屋的密集结合体” 屋的密集结合体”。
3、城市的法律定义 (1)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瑞典、丹麦: 澳大利亚、加拿大: 澳大利亚、加拿大: 法国、古巴: 法国、古巴: 美国: 美国: 比利时: 比利时: 日本: 日本: 200人 200人; 1,000人 1,000人; 2,000人 2,000人; 2,500人 2,500人; 5,000人 5,000人; 30,000人 30,000人。

反规划

反规划
“反规划”理论 反规划”
反规划理论
1.什么是反规划 2.反规划和传统规划的区别 3.反规划包含的内容
#
1.什么是反规划
反规划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 景下提出的,主要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方法论。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也不是不规划, 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的系统的景 观规划途径,是在规划程序上实现逆向的规划过程。 本质上讲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 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 的一种应对策略。
“反规划”以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建立在自然过程、生 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分析基础上,以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 的。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把绿地作为实现“理想”城市形态和阻止 城市扩展的“工事”,而绿地本身的存在与土地生态过程缺乏内在联系。
②次序不同: 次序不同:
“反规划”是主动的优先规划。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被动的滞后的。
#
提出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实现“反规划”的可能性, 以及实现“反规划”对于中国城乡建设的影响和意 义何在。
#
#
③功能不同: 功能不同:
“反规划”是综合的。 传统规不同: 形式不同:
“反规划”是系统的网络。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零碎的。
#
3.反规划包含的内容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中一些系统性 问题的一种反思;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 规划方法的反思;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首先以生命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 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 规划。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上体现的是一个强 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的“底”,它定义了未来城市空间 形态,并为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松绑。

城乡规划中的“反规划”理念研究

城乡规划中的“反规划”理念研究

城乡规划中的“反规划”理念研究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应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快速增长,同时还要考虑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城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环境问题作为重点研究的问题,因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必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

一、“反规划”理念的具体含义“反规划”理念,是一个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一种方法,对一个城市进行规划,首先应该从设计的方面进行着手,这种方法并不是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中,主要是对城市的整个规模进行预测,利用国家所规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均用地的面积进行规划,然后在土地进行具体的编制,然后进行分布和布局,这种传统的规划方法有很多不利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对城市建设的边界以及城市的主要区域和一些重点土地利用“红线”进行明确的划分。

同时对一些绿地利用红线划定其主要的规划规模和方向。

没有把大地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联系,使其规划缺乏了整体性。

2.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并且变化是非常快的系统,城市的用地规模以及从人口分布的情况上看,很多因素是很难进行预测的,因此,城市规划的总体趋势是相对落后的。

并且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是一直处在被动的位置。

同时,在城市进行规划前,进行超前规划,使得一些土地被空出来,这样就浪费了很多土地资源。

3.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以城市的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然而,城市的一些绿地和一些生态景观就成为了点缀,这样就导致整个自然过程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规划的宗旨并不是在建造上下功夫,同时还要让人们对周围的没有被列为建设用地,进行适当的保护,因为,城市的发展和规模是不断变化的,其用地的规模也在发生变化,城市的规划离不开自然和生态景观。

因此,面对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就要利用新的思维方式,确定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适应城市规划中的各种变化。

城市规划原理1.4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吴志强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4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吴志强 城市规划原理

不同时期的规划基于其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认 识水平持不同的价值观,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技术的进步,永续发展 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
的基本价值观。
第三节 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 基本价值观
1、永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形成
永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被称为 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
强调城市不是站在自然环境的对立面的一个人工 环境,它应该成为自然整体系统中间的一个部分,它 不再是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费者”,而应该是生态 系统循环中间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以理性和智慧最大 可能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费,更应该能够成为自然资 源和能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场所。
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
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健康与安全;方便与效率;公平 与平等;美观与有序;环境与资源等等。尽管这些价值观 表述不同,但基本价值观是一致的,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 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这 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假如规划学科脱离了这个底线, 学科发展就会轻浮,规划学科必须坚持底线上的课题开展、 学者培养和组织投入。
人与人的社会和谐
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 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社 会集团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
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强调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延续性,保护文化遗 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运用并使之 成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新的科学技 术运用之间的协调。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它主要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限制”
1、永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形成

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反规划”理念

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反规划”理念

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反规划”理念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入手,主要就城乡“反规划”的设计理念如何融入到城乡规划建设中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而使“反”规划真正达到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目的。

关键词:城乡规划;反规划;设计理念我国自改革开放已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张也显示出惊人的速度。

在计划经济及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城市发展的速度较慢,传统的规划理论虽未将保护自然环境提到很高的意识议程上,但城市的缓慢扩张尚未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再不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问题来对待的话,城市必将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

1.“反规划”的概念“反规划”(Anti-planning)一词最初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俞孔坚、李迪华,2002)一文中,它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工作方法有许多弊端,包括:第一、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第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闲置。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三、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级的。

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标题: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案和政策。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它们是城市规划的基石,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整体规划1.1 统筹规划:城市规划应该统筹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1.2 保护环境: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3 人性化设计: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生活需求和舒适感,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功能分区2.1 合理布局:城市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的功能特点和需求,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确保城市功能的互补和协调。

2.2 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公共交通等,保障城市居民的出行便利和交通安全。

2.3 公共设施:城市规划应该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三、密度控制3.1 建造密度:城市规划应该控制建造密度,避免过度密集造成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保障城市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2 绿地比例: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绿地比例,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3.3 人口密度:城市规划应该合理控制人口密度,避免人口过度会萃导致社会问题,保障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四、历史文化保护4.1 保护遗产: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传承城市的文化底蕴。

4.2 文化活动:城市规划应该促进文化活动的发展,建设文化设施和场所,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4.3 文化融合:城市规划应该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创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促进城市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五、社会参预5.1 民意调查:城市规划应该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民意调查和公众参预,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期望。

03305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

03305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二,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三,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

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一:古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反规划理论

反规划理论

(4)游憩景观安全格局 :本研究中,游憩被当作人
在景观中需要克服阻力的一个过程,湿地、森林、水体和文 化景观是游憩活动的源或吸引物。基于这些景观元素的游憩 价值评价和可达性、以及游憩源之间的空间联系,建立游憩 景观安全格局。
规划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格局
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格局
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格局
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1)洪水安全格局 :在不设防洪堤坝的前提下,如何避

免洪水灾害和进行雨洪管理。通过水文过程的模拟,判别洪水安全格 局,它们由关键性的低洼地、湿地、河流网络和湖泊、潜在的湿地和 滞洪区构成
(2)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通过选择指示物种,
基于地形和地物图,进行适宜性分析,判别现状和潜在的栖息地。同时,利 用GIS模型和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栖息地之间的关系,规划一个景观 生态网路,这便是一个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

功能不同
“反规划”是综合的,包括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 文过程(如文化遗产保护、游憩、视觉体验)。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单一功能的,如沿高速 公路布置的绿化隔离带,缺乏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文 化遗产保护、游憩等功能的考虑。

形式不同
“反规划”是系统的,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 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 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零碎的,往往是迫于应 付城市扩张的需要,并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部分来规划 和设计,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考虑,尤其缺乏与大地肌体 的本质联系。


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绿色文化遗产廊道是集生态、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 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景观元素,包括河流峡谷、运河、 道路以及铁路沿线。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与同样 重要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一起,构成城市与区域尺 度上价值无限的宝石项链。这同时又是无机动车穿行的慢 步道和自行车走廊,它将是未来市民的生态休闲与文化教 育及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 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 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 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 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 在溶解。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 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 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反规划

反规划
战略-7 无机动车绿色廊道
29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规划战略
战略-8 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30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规划战略
战略-9 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31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规划战略
3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规划战略
战略-10 建立乡土植物繁育基地
如同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
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
2
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
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传统方法背景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
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
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已显诸多弊端
立在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分析基础上的,以 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的。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把绿地作为实现“理想”
城市形态和阻止城市扩展的“工事”,而绿地本身的存 在与土地生态过程缺乏内在联系。
13
反规划原理与传统规划的区别
“反规划”是主动的优
先规划。在城市建设用地 规划之前确定,或优先于 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4
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
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弊端之一 城市与区域的整体有机性: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
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甚至连 绿地系统也是一个在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 项规划。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 机的系统。
6
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弊端之二
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 这些生态服务包括: 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应该尊敢和赛待前科学时 代留 下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并从中获得 经验和启示,另‘方而,必须从田阋牧歌 式的怀旧中苏 醒.不要指嗜过往的“神灵” 能解决当代的生态安全问题。
0.3 放下斩杀大地“女神”的屠刀, 重构新的土地伦理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 授等在《北京宪章》中描绘道:我们的时 代是个 “大发展 ” 和 “大破坏” 的时代我们 不但抛弃了袓先们用 生命换来的彰显和谐 人地关系的遗产即大地上 那允满诗意的文 化景观 ,也没有吸取两方国家城市发展的 教训, 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 地的关系 。大地的自然系统即一个有生命 的 “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 底的摧残。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中国快速城 布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挥霍和牺牲自 然系统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的。而这些破 坏本来是可以通过明智的规划和设计来避 免,包括:大地破碎化、水系统瘫痪、生 物栖息地消失。
c 逆向的规划程序。以土地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 名义做规划,并非开发商利益。
d 负的规划成果。 强制性不发展区域及其类型和控制强度——城市的 “底”和限制性格局发展区域——可变化的“图” 留给市场完善。
A.反思中国城市形态
> 2001.12.7 北京一场降水量不足10mm的降雪导致大面 积交通瘫痪…… > 2002.11.16起,“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国家 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国民也蒙受心灵阴影… > 2004.2.27 四川简阳沱江出现大规模死鱼,简阳市自来 水受严重污染…… > 2001.7.10 北京非特大暴风雨导致交通瘫痪(如今,北 京看海是常事)……
0.4 “超人"的力量不能替代 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
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 ,她不但 具有生产功能,她还有消化和自净能力, 同时她还能自我调节各种自然的盈余和 亏缺。
增强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和 免疫力, 妙方不在于用现代“高科技” 来武装自己,而在于充分发挥自然系统 的生态服务功能,让自然做功,增强土 地生命系统的免疫力。
0.5 再造秀美山川,五千年难得之机遇——“反规划"途径建立生态安全格局
这个地球给人类以足够的空间生活,我们并不是没有土地用来建城市,而是往往在不 合适的地方,用不合适的方法来建城市。灾难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没有做到“设计遵从自 然”。 所以,根本的出路在于尊重自然过程,通过对自然过程和灾难过程的科学分析,建立一个 安全的生态格局,它以全面而完整地维护大地生命系 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为目的,而非 单一目标功能为目的。
因此,当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设计一种景观格局,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 建立一个战略性的自然系统的结构,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 性,同时给城市扩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前科学时代的“神灵”难保当代城市 人的生态安全,近现代工业铸造的“超人”也不能使 我们免于自然灾难,只有将全面而完整的科学知识和理念与新的土地合理的有机结合才是 当代国土生态安全的“土地之神”,由她来引领我们 进行国土生态安全的设计。
1.一种思想方法——“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 施
1.1关于“反规划”
有了科学技术, 还缺什么?
0.2 充满“神灵"的土地—— 灾难经验演绎文化景观
约4000年前,一幕震撼人心的惨剧 场面:在一侧墙角,一个妇女怀中抱着 幼子,双膝跪地,仰天呼号,祈祷救世 主出现,在黄河岸边的喇家遗址中,一 双惨烈的尸骨,记载了一场突然袭来的 灾难,凝固了将人类在自然面前无助和 对超感知的“神”的企望北京大学教授夏 正楷等人的研究揭示,正是一起包括洪 水、山洪和地震在内的大规模群发性灾 害事件,导致喇家遗址的毁灭。
关于 “反规划” 途径的案例学习研究与探讨
对于“反规划”的概述
“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的无序扩张背景下,由北京大学 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俞孔坚教授和李迪华博士提出的一种等同于“控制”规划的方法, 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生态规划途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可以称为 “逆规划”或“负规划”。它是一种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 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规划的方法论。
0.6 视洪水为"朋友”的伦理一“反规划”实践
2003年,在进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之前, 浙江省台州市邀请北京大学进行城市 生态安全格局规划I规划提出可能受到海潮侵袭的区域,并建议作为不建设区域。 在台州市的生态安全格局中,除了为海潮预留了一个安全的缓冲带以外,还为城市预留了 一 个“不设防”的城市洪水安全格局:一个由河流水系和湿地所构成的滞洪调洪系统。 把洪水当作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对抗的敌人。并将其与生物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及游憩系 统相结合,共同构建了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就像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社会经 济服务一样。它成为国土生态安全的保障,并为城市持续地提供生态服务。 0.7 “神”的复活,人也将永续
大纲
理论提出背景 理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介绍
---关于生态基础建设 ---关于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基本步骤 “反规划”案例研究 总结
0. 引言 寻找“土地之神”
0.1 四点思考 思考之一:国土生态安全乃头等大事。 思考之二:“超人"意识和虚拟世界导致灾难临头。 思考之三:文化遗产价值的再认识。 思考之四:科学技术是干什么的?
提出背景: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
“反规划”概念:a 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
b 是一种生态的景观规划途径,“逆规划”或“负规划”
c 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 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
主要含义: a 反思城市状态。表达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状态的一种反思
b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对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
快速城市化对当代中国人居环境的以下几大挑战:
挑战之一:关于区域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及城市扩张
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不明智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使得大地生命机体的机构和功能受到严重 摧残,具体表现为大地景观破碎化、自然水体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 大量丧失。
规划师不是绝对的环保主义者,但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依然是职责所在,这在本质上 是空间格局与质的问题,而非简单的量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