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滨水空间调研报告

重庆滨水空间调研报告
重庆滨水空间调研报告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背景 (3)

1.2研究特点与方法 (3)

1.2.1研究特点 (3)

1.2.2研究方法 (3)

第二章从相关理论看待滨水空间 (4)

2.1从图底关系看滨水空间 (4)

2.1从设计心理学看滨水空间 (5)

第三章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5)

3.1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5)

3.2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6)

3.3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原因 (8)

第四章解决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措施 (8)

4.1解决措施 (8)

4.1滨水空间的指导思想 (9)

4.1滨水空间的工作原则 (9)

第五章总结与概括 (9)

摘要: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在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外对于滨水区景观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初期,城市许多城市在滨水区开发中仍然存在着来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滨水空间问题措施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远景设计研究院发现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现今滨水景观的主要类型有一下几种:生态保护型规划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修复型规划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游憩型规划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

1.2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1.2.1研究的特点

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有对滨水空间多层面的剖析,如滨水区域的建筑、道路以及景观的研究。也有从不同尺度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探讨,如从城市总体规划尺度出发或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研究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而本文将重点放在滨水空间与水体、城市的联系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即避免将滨水空闯与周遭环境隔离而单独进行考虑的情况,从而找到滨水空问与水体、城市在深层次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前人的经验借鉴,并运用现代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念,试图找到滨水空间与河流、城市有机联系、和谐发展的道路。在尺度上,本文主要在滨水空间的尺度上进行研究。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 一: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借鉴。分析作者对多个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滨水城市进行了研究,收集资料,为进一步的

研究提供了条件。二: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综合了城市规划,利用环境学.社会学以及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借鉴国内外关于滨水城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三: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运用所获得的原理对几个滨水空间的实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得到的理论进行检验。

第二章相关理论看待滨水空间

2.1从图底关系看滨水空间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的图面分析中应用广泛。这是一种一般将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实体,它考察建筑肌理的围合与尺度关系,指导设计师们明确城市设计的方向。它又与个人知识美学与个人心理相关,又与人的视觉感官联系,是可以通过视觉简易研究得出结论的有效设计及分析方法。通过进行图底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掌握城市二维空间关系,有时可以推论出三维空间效果,这种“图底分析”在鲜明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时,它还表达了城市的第四维空间――文化概念。

空间形态的分析可借由抽象成平面

几何形式进行,最普遍的方法有“图底关

系”分析法。图底关系是基于建筑体量作

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作为虚体(底)

所占用比例关系的研究。由建筑实体和空

间虚体构成的主要“空间领域”代表城市

格局或城市肌理,并通过增加、减少或改

变组合的空间几何形式来阐述建筑和空

间之间的关系。图底理论是用来描绘虚实关系的图形工具,是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和秩序的平面视图的二维抽象。图底理论作为研究空间形态最为直观简化的方法论,有助于本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形态模式的提炼建立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层面分析特别适用于空间形态领域。借助于形态单元的分类分解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列出重要的形态塑造特征或特征组别。滨水空间形态由用地功能、道路交通、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四大层面控制,其中用地功能是本研究空间分类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从剩余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图底关系分析法,分层分解滨水空间形态,挖掘形式组织规律。进行

图底关系的分层分析,分类归纳提炼出健康导向下的滨水空间形态模式。模式图解重在表达滨水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形式特点与平面组织规律,各类模式针对其服务人群各有其适用特点与健康效应,不存在优劣之分。

2.2从设计心理学看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美好宜人的视觉景观有助于安抚和放松人们的精神,改善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相关研究表明,人类越接近自然,心态就越健康,人会从对自然元素的欣赏中获得正面的情绪。心理学家指出这是因为现在的人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过大,对自然的亲近、获得视觉美感是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能够帮助调整心态。压力表现为担忧、恐惧、忧虑甚至愤怒,同时会引发一系列身体机能的变异,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及与此相关的免疫力下降等。发表于全世界各类科学杂志上的25份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观赏某些城市中的自然元素仅仅3分钟,就可取得诸如降低血压、减慢心跳、放松肌肉等的显著功效。因此,观赏并亲近城市中的自然景物不但能够减轻压力、消除疲劳,还能改善身体健康指数。滨水区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城市人接触自然最直接便捷的渠道。水边美好的视觉景观激发了人类观水、近水、亲水的天性,也易于缓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产生的紧张、焦躁、疲惫等不良情绪。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滨水区,特别是海滨地区广阔的地平线、蓝色的天空和周期性的波涛声,对人而言具有消除精神紧张、调节心理矛盾、稳定情绪的作用。临床观察资料也证实。当人看到水景时,人体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加,血压稳定,大脑皮层可得到有效的休养,食欲增加,睡眠显著好转。由此可见,滨水空间以水为代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物使其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的功效不容忽视。

第三章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3.1 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一)重庆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丰富。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中与地表水体接壤的特定空间地段,是城市市区

中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资源集中、

空间吸引力强的区域,是最具生态、景

观、经济、文化和公共价值的空间资源,

一般分为水域、岸线、陆域三个部分。

(二)城市滨水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各滨水城市未开发或开发利用不充分的滨水空间广阔,开发潜力巨大。

(三)城市滨水区规划日渐完善。

重庆各地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滨水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种法定规划中都将滨水区作为重

点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

全方位控制。在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各地还

编制了涉及滨水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

市园林绿化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蓝线规划、

滨水区域城市设计及景观规划等多种类型

的规划,对法定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城市滨水区规划实施初见成效。

在滨水区各项规划调控指导下,各城市逐步

开展了绿化和公共空间营造、建筑立面整

治、景观建设等工作,既改善了城市环境,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兼顾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加强了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又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滨水区开发项目获得多项荣誉,提升了城市知名度。综合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仙女湖风景区晋升为融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5A级旅游区。

3.2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滨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滨水空间资源总体上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做好利用水的文章。滨水区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江河沿岸的道里区,江河南岸道外区段未能较好的开发,还

有70% 的城市滨水区未被开发利用;而一些县

城的滨水区开发利用程度更低。同时,各地的

滨水区的规划建设程度不平衡,既有功能高度

复合的滨水区,也有功能单一的、以居住为主

的城市生活岸线和被工业仓储等占据的生产岸

线,还有尚未进入城市开发范围的荒置地段。

(二)滨水区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

主要空间载体,,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滨水空间

的公共价值。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的城市过分强调短期效益,沿江黄金地段被超强度开发,建筑又高又密、无序建设、管理失控;阻碍了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与滨水生态空间的有机结合;公众滨水景观视线被遮挡;地产开发对滨水绿地的挤占现象不断出现;滨水空间的私人化倾向严重;滨水空间的不良开发强化了社会不平等的趋势。一些城市滨水区公益型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项目建设的很少,有的还将原有的公益型公共设施拆除建成高层住宅。所以,中心城区滨水区的开发,不仅是“空间问题”,更是“公共问题”,滨水空间的公共价值在于必须满足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对公众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一些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没有运用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兼顾的方法,仅注重局部的、重要的、即将实施的地区,整体性、系统性不强,导致滨水区出现功能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和经济因素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对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仅仅局限在景观风光带上,没有将滨水区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公共利益、历史文脉等综合起来,作为复合空间问题加以综合考虑,导致滨水区整体功能欠缺。

(三)滨水区规划调控和实施不到位。

一些城市特别是县城还没有编制滨水区开发利用规划,缺乏整体策划和调控,导致有些城市滨水区荒置或建设无序。

在规划编制中,滨水区规划的主导思想也有待于

进一步改进。有些城市没有用崇尚自然、回归自

然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指导滨水区建设,而是以

粗俗劣质的人工设计取代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同时,滨水区规划的实施还常常受到“长官

意志”、各种利益集团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违反

规划的建设屡禁不止。一些城市在滨水区规划建

设过程中严重缺乏对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尊重,

随意破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富有地方风貌特色的景观和建筑。

(四)滨水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

滨水城市中心城区大多在江河单侧建设,滨水区多数位于城市的边缘,功能以工业仓储为主。因此,区域内的道路、桥梁、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帐较多。特别是城市腹地与滨水区交通联系不紧密,缺乏方便、快捷的交通,不利于居民到达滨水区。

(五)滨水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一些城市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江河,导致城市水系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水体。有些城市滨水区建设硬质化倾向严重,部分滨水区还存在破坏、占用水体的现象。很多城市江河沿线的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滨水区的环境处于一种脏、乱、差的

境地。

3.3影响滨水空间主要原因

(一)是滨水城市规划建设开发理念滞后。

滨水空间资源优势,促进城市的综合开发,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是当今先进的城

市经营理念。

总体而言,重庆各级城市对滨水城市规划

建设重视不够,还未充分认识到滨水区的综合

价值,多数市县没有提出明确的利用城市滨水

空间资源的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缺少“水概念”,没有“水文章”,更少“水品牌”,以水兴业,以业兴城的意识不强。在谋划城市滨水区建设上,过分强调水的灾害性,而忽视了水的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提高防洪能力而片面围墙筑堤,用大坝把水隔离在外,降低了滨水区的可达性。有的城市还将城区内河道填死,严重影响了亲水环境景观。在滨水区开发建设上,对创造条件开发建设滨水区还存在各种畏难情绪,工作上还处于有什么条件上什么项目的被动状态。

(二)是制约滨水城市规划管理的体制矛盾比较突出。滨水区规划建设综合性强。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能确定各自的规划,但这些规划互无联系,有的甚至互相矛盾。绝大多数滨水城市没有建立统一的滨水区规划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决策协调机制,形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

第四章解决滨水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4.1解决措施

(一)深化认识,把滨水空间作为我省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充分认识滨水区开发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一要转变传统观念、统一思想,将滨水空间城市规划与振兴地区经济、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二要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统筹规划,努力提高滨水空间水平。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建设方针,整合水资源保护、防洪、

航运、文化、休闲、交通、旅游等各类开发利用规划,增强滨水区的整体功能。

(三)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滨水城市开发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为促进滨水城市开发创造良好环境;明确滨水城市建设的运营主体,以市场化开发为主导,解决融资、土地置换、产业培育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滨水区开发新格局。

4.2滨水空间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优势,认真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水兴业,以业兴城,改善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搞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进而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4.3滨水空间的工作原则

根据发展实际,搞好滨水区的规划建设要遵循“三统一、一快、一慢”的原则,即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条件成熟地段加快开发建设速度,争取尽早见到成效;条件不成熟的滨水区段要“慎规划慢建设”,防止发生一哄而上,破坏宝贵的滨水空间资源。

第五章总结与概括

在重庆主城区滨江区域发展绿色住区是可行且有利的,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重庆山地滨水城市的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优劣势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手段,设计符合标准的绿色城市。

xx湖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xx湖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xxx湿地公园考察 报告 院别: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XX年11 月05 日 平西湖场地设计分析报告 一、场地设计总述 场地设计从广义的所指对象来看指对基地内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进行设计;从工作内容上看,

场地设计可以看做是包括用地选择,项 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建筑物,交通,绿 化,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布局及交通,绿 化和工程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活动。 场地的构成要素: 1、建筑物、构筑物 通常是核心要素,对场地起控制作用。 2、交通系统 道路、停车场、广场等构成交通系统。主要解决场地内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场地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程系统

指工程管线及工程设施、工程构筑物。 4、绿化 在场地景观营造,植物是及其重要的元素。首先是生态所要求的,二是环境品质即景观性所要求的——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 5、环境设施 ①公共系统设施(标识、休息、游乐、卫生、交通、照明、商业等) ②景观系统设施(景观小品、雕塑、植物景观灯) 二、平西湖概况 白龟山水库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心市区西南约6公里处的白龟山水库,是一座碧波浩淼的人工湖泊,既有湖的秀姿,又有海的气魄,取名"平西湖",是人们游憩览胜之所。 (一)地理位置分析 平西湖,又名“白龟山水库”,

位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本干上,大坝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 距市心9公里,东经112°50′

至113°15′及北纬33°40′至 33°50′之间,因拦河坝和顺河坝 (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 名。上游有昭平台水库,控制区间 流域面积1380平方公里。白龟山水库,因拦河坝和顺河坝(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名。 (二)自然状况分析 平西湖坝长1.64公里,高23.6米,顶宽6米。散落在荡漾碧波的十几座沙洲,星星点点,若隐若现,时沉时浮,闪现灿灿银光, 组成有名的白龟沙洲。北岸绿荫丛掩映着工人疗养院,沿湖而建,各式建筑依山临水,风格迥异,颇具水乡风味。 (三)自然资源分析 平西湖周围环境绿化面积 大,湖内鱼类品种繁多,根据对

重庆大学城商业调查报告

重庆大学城商业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重庆大学城概况 1、重庆大学城区位 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虎溪镇和 陈家桥镇,地处中梁山脉与缙云山 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 人口50万左右,建设总投资约300 亿元,是西部新城率先启动的第一 个功能片区,以教育科研为主,是 重庆市重要科教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和重点工程。按照“五城”(教育 城、科技城、人才城、文明城、生态城)、“四化”(现代化、国际化、网络化、生态化)的理念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大学城。 2、重庆大学城院校规模及人口 自2005年大学城开城以来,已有7所高校先后投入使用,目前入驻学生达到8万人,到2015年,14所高校全部建成,师生规模25万人。

3、区域交通 目前,重庆大学城已经形成了一横五纵的交通线路,区 域交通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此外,规划中的地铁一号 线和双碑隧道已经动工,预计将在2012建成,届时, 将大大缩减大学城与主城其他区域的距离。 4、周边产业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是重庆市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园区总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区20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西部新城的城市中心区)10平方公里。产业区由芯片制造园、封装测试园、软件园、应用产品园、科技创新区和生活配套区组成。目前,IBM、惠普、方正等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入驻西永微电产业园。按规划,到2015年,西永微电园将实现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标。园区产业人口也将达到8万人。 小结 大学城所在的西永组团是重庆市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沙坪坝区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重庆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园将产生带来的消费人群,拉动区域内的商品房住宅和商业的需求。同时,轨道交通和配套的逐步完善,将增加西永组团的辐射范围。 ——第一部分完——

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调研及案例分析

滨水空间调研 ——昆明市盘龙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快乐的家园,沿河开山修筑游览大道,边坡岩石裸露,自然植被被破坏,把原本漂亮的自然河流掩埋,而把水道变成暗渠,原有空间变成了道路和建筑,再加上过量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的许多城市河道景观失去了其应有价值,自然形态的河流被裁弯取直,被填埋、切割、覆盖,被裹上水泥外衣,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为此,我们对昆明市盘龙江的局部河道进行了调研。 一.盘龙江简介 盘龙江作为昆明的母亲河横贯整个昆明,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孕育了异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盘龙江文化。盘龙江东流穿蟠龙桥、三家村至松花坝水库,出库后经上坝、中坝、雨树村、落索坡、浪口、北仓等村,穿霖雨桥,经金刀营、张家营等村进入昆明市区,过通济、敷润、南太、宝尚、得胜、双龙桥至螺狮湾村出市区,经官渡区南窑川南坝走陈家营、张家庙、严家村、梁家村、金家村至洪家村流入滇池。从其主源到滇池全长95.3km,径流面积903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57亿m3,河道流域高程为1890-2280m,径流面积最宽处为23km,最窄处为7.3km。 盘龙江自松华坝水库流出,将要流到昆明市区的小菜园立交桥至

北河埂一段,旧时叫八大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八大河是昆明学生们春夏的好去处。 云南大学、民族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冶金工校、昆明地质学校、昆卅中、昆七中的师生以及附近一些小学校高年级的学生和教师,都把八大河视为天然的游泳馆,那个时代的盘龙江水,清澈见底,盘龙江上的船家和盘龙江沿岸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都是取自江中之水。 二.区位分析 我们这次调研的位置是昆明市油管桥附近的盘龙江地段,区域附近有环城北路,交通便利,周围还分布着居住小区,人流集中,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 区位分析图

龙湖u城市场调研报告

2012级房地产职业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 龙 湖 U 城 市 场 调 查 报 告 系部名称营销系 班级名称营销与策划1班 学生梁梦蝶、赵钰韬、周凌云、王浩指导教师费文美

摘要 龙湖地产择址大学城,继东桥郡、睿城、花千树之后,2010年再著鸿篇——龙湖U城,汇就龙湖16年开发精髓,再谱大学城风尚生活华章龙湖U城占地886亩,背靠缙云山脉,紧邻重大、川美、重师及引地铁1号线和轻轨7号线,大学城、微电园、台资信息园、物流园、城市中心区5大片区环伺。为了解消费者对房屋的需求,以及龙湖U城开盘以来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从而进行了本次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研法,选择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及陈家桥区域,调查的方式采用不定点拦截发放问卷,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最后运用excel表格进行问卷数据录入及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朋友介绍以及报纸广告了解龙湖U城的,其中18-31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居多,他们购买住房的因素为满足居住要求及改善住房条件的这类消费者占大多数,其中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消费者居多,根据调查显示他们的职业为公司职员以及务农的消费者居多,出行工具大多以私家车与公交车为主,地理位置、产品价格、周边配套是他们购买住房主要的因素。

目录 一、背景简介 (1) 二、调研目的 (1) 三、调查方法 (1) (一)调研对象 (1) (二)数据来源 (2) (三)调研实施过程 (2) 1、调研方法 (2) 2、调研区域 (2) 3、调研时间 (2) 4、调研结果 (2) (四)数据处理方法及工具 (2) 四、调研结果 (2) (一)企业市场现状 (2) (二)市场环境分析 (3) (三)产品分析 (3) 1、龙湖U城简介 (3) 2、龙湖U城的广告语分析 (5) 3、消费者对龙湖U城的认知分析 (5) (四)竞争者分析 (6) 1、金科廊桥水乡 (6) 2、宝嘉花与山 (6) (五) swot分析 (7) 1、优势 (7) 2、劣势 (7) 3、机会 (7) 4、威胁 (7) 五、结论与建议 (7) (一)调研结论 (7) (二)总结 (11) 六、调研的不足 (11) 七、附件 (13)

关于武汉市汉口江滩的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市汉口江滩的调研报告 随着各国逐渐加强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力度,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重点。传统的滨水地区,它们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与城市中心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正因为位于水体边缘,滨水区成为滨水城市的主要资源和吸引力之一。 武汉江滩地处两江交汇的城市中心滨水地带, 地跨江汉区、汉阳区、武昌区、江岸区等区, 过去主要承担城市防洪防汛的作用。从2002 年至今, 武汉江滩工程已陆续获得整治和初步开发, 汉口江滩最先建设完毕, 成为武汉中心城区一道亮丽的滨水风景线, 是全国江滩开发的样板工程。武汉江滩包括四大板块: 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和汉江江滩, 他们大致沿着长江、汉江的两岸走向分布, 在空间上呈向右边倾斜的“人”型。目前, 主要是汉口的沿江大道、武昌的临江大道的临江一侧的大部分江滩获得初步开发, 其余地段处于正在建设或规划之中总的来说, 武汉江滩工程基本上已全面展开, 沿江滩涂资源获得初步开发利用, 在广大市民中颇受好评。随着开发范围的不断扩大, 江滩工程在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变城市面貌、展示城市品位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有望成为武汉市的城市名片。因此我选择了以武汉江滩为对象进行调研。武汉江滩为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部分与武昌江滩重合)的总称。其中汉口江滩设施最为齐全名气也最大。

汉口江滩公园是对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的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公园。三年内我曾于武汉居住数月,数次游历武汉四处江滩。四处江滩,以汉口江滩公园为优。 汉口江滩沿街的历史建筑 汉口江滩附近建设初期,建筑风格比较统一,大都是 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而后数年,汉口江滩的开发引 起附近房地产开发热潮,原有的建筑被高楼大厦所替 代。在去年十月二十三日时游览发现汉口江滩公园存 在以下问题: 1、滨水轮廓线无序、松散和单调乏味,层次不够 丰富;大体量的建筑打破了江滩自然的轮廓线。 2、忽视地方特色,缺乏传统的延续,可识别性较差。 沿江大道历史建筑部分被遮挡,文脉的传承不够;张 拉膜式景观小品缺乏地域性特色。 3、滨水利用空间较为单一,应使滨水开放空间的利 用立体化。 4、亲水性较差,滨水游憩设施不够完善。

场地调研报告PPT

场地调研报告P P T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目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周边环境 3、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 3 ) 交通流线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1)构成要素(2)停车空间分析 3、建筑物 (1)建筑概况(2)地形处理 (3)建筑构造及朝向 (4)辅助设施 (5)缺陷 4、景观空间分析 (1)建筑外围景观 (2)建筑内部庭院 三、综合分析 四、对场地设计的认识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场地位于华中科 技大学校园内,附近 区域可以大致划分为 运动休闲区,教学区 和学生生活区,所选 场地---西十二教学楼 位于教学区内,比邻 运动休闲区。场地沿东西向展开,占地面积约23920平方米(以西十二教学楼周围道路为界作为所选场地界限)。 2、周边环境 场地周边建筑有 院系教学楼和一些小 工厂,稍远处有图书馆

和宿舍楼。北面有运动 场,东边有休闲的广场。 其中,宿舍楼、操场、 图书馆的使用人群是 全校师生,人流量较大, 而印刷厂和院系楼,人流量较小。从周边场地的使用功能来分析,可将场地周边大致划分为闹区和静区。 3、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 类: 学生:来到场地的学 生一般集中在上下课高峰 期,平常的时间点会有零 零散散来自习的同学。主 要的活动是上课、自习,也有少部分在周围绿地休憩。 工作人员:包括老师、清洁工等 外来人员:场地的外来人员包括了在学校闲晃和旅游的人员以及家住学校的教职工家属,以及附近居民。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考虑到校园生活特色,有时间波动,故分时段分批次进行了观察统计。分别选取工作日和周末两个不同日期,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对场地活动人群进行观察与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画出如下示意图(因上下课高峰人数无法计量,此处数字仅表示各时段的大体数量关系。下午及晚上与上午类似,分上课高峰期及上课途中两个阶段,下图只列出早上的数据)。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工作日人流量主要集中在上下课高峰期,其余时间段分别有零零散散去自习的人,以及在旁边绿地工作及休闲的人。 我们观察到,早上第一波上课高峰,人流主要来自于寝室和操场方向;第二波上课高峰主要来自寝室和操场方向以及西五教学楼和图书馆方向。下午也分两波上课高峰,情况同上午类似。晚上主要为自习的同学,活动比较自由。 人数统计情况示意 人数统计折线示意图 篇二:校园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目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历史变迁 3、周边环境 4、人流分析 5、路径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规划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规划 2007-12-03 18:20:02 一、问题的提出 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城市兴起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滨水空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山水生态城市概念被提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和讨论。水体作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流动因素,人们对其在城市生态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而滨水空间则成为人们为实现城市和自然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城市规划工作者正试图将这一部分城市空间规划成既能符合自然生态功能又能促使现代城市发展的协调区。笔者通过参与编制温州市汇昌河水上公园规划,进而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改造规划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总结。 二、温州城市滨水空间的演变过程 温州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山水古城,建成选址时倚江、负山、通水的依据和东庙、南市、西居、北埠的布局风格,充分说明温州水乡城市布局特点。从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和民国二十六年城厢街巷图也能体会到温州古城水乡风貌的特色。城市滨水空间不外乎两种类型,其一是公共的(开敞的)空间,其二是封闭的空间,温州城市的滨水空间类型以前者为主。从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以前),这一阶段城市滨水空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空间。城市周边地区山水自然衔接,山与水交融,形成山水城市的大格局,如松台山与九山河,海坛、华盖、积谷山与东环城河;2、经济空间。古城的南市和北埠均是以江河航运功能为依托,形成城市滨水商贸、运输繁华的经济活动空间;3、生活空间。城内街巷并水而置,形成路水互借的空间格局,由此而成八字桥、信河街等城市滨水生活空间。第二阶段(解放初——“文革”后期)由于现代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温州经济由过去的手工作坊,商贸经营为主逐渐向机器工业时代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小巷、小河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老城内的小河被逐渐填埋,取而代之的是马路、建筑,这一时期城内的滨水生活空间基本消失殆尽。由于温州经济仍然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南市、北埠的滨水经济空间自然得以保存,而滨水生活空间有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挤占的现象,如当时的望江路即是城市的北埠,又是市民休闲交往的滨水空间。第三阶段(改革开发以后),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经济和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

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公园调研报告范文

公园调研报告范文 人的行为心理与公园设计分析 ——以焦作市龙源湖公园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公园建设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代的公园设计更加关注人性化,强调人的活动与需求,主张依据人的活动需求与心理来进行公园的空间形态布局以及各种服务设施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律和环境心理,这样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满足各种人群需求的高品质公园,本文以焦作市龙源湖公园为例,浅析了人的行为规律与环境心理在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心理环境心理公园设计龙源湖公园行为心理学 主要是分析人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等)与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力图运用行为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人在场所中的活动及人们对环境的反映,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是设计师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公园设计者不仅要抽象地关怀人, 更应该关怀具体的人,依据不同特点的 使用者,为他们创造满意的环境。

龙源湖公园为焦作市的一个综合性 公园,整个公园以龙源湖为中心,周边 设置有入口广场、大面积的草地、亲水 平台、雕塑小品、健身器材等各种游憩 场所和服务设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 不同需求,所以每天都吸引着大批市民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 一、市民的行为、心理特点 1.1市民的心理特征 公园作为一个城市的公众开放场所,其容纳的人群具有大量性、复杂性等特点,不同的人群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公园里的人群进行分类,再对其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公园里的人群按其年龄可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儿童。老年人是公园使用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可

基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_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概要

表1 古黄河楚地文风景区存在的问题 张鑫磊张彧王云翔曹隽 基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景区景观设计 【摘要】在对宿迁地区历史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古黄河历史文化特色进行了论述,探讨历史文化与滨水空间的关系,及如何在滨水景观中传承历史文化。现以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景区景观规划为例,对该地的资源现状作了调查,剖析今后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对历史文脉进行归整、再现,最后讨论滨水景观设计对历史古迹及文化再现的重要性和宿迁滨水城市发展的特色之处,以期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发扬和构建地域文化特色。 【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文化;规划设计城市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充分认识城市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城市、把握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对整个城市文化特色的展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今每个城市都非常关注城市特色的展示,人们自然对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体现也愈来愈关注,特别对城市河流、水道的文化特色期待也就愈来愈多。因此,城市特色、历史文化与滨水空间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塑造,再度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 1规划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1.1背景分析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国内外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城市都有着水的文化积淀。宿迁城市水网密集,滨水区建设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黄河 公园、运河公园、湖滨新城等。这些都是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构成城市整体架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城市滨水空间在城市的产生、选址、发展和繁荣的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文化特色就是指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其地域文化与其景观空间的完美结合,是人们认知一个城市并对这个城市所体验的形象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概括。 宿迁素有“西楚霸王”故里、 “杨树之 乡”的生态城市,历史悠久,运河文化、西楚文化积淀深厚。现今宿迁古黄河结束以往通航、行洪的历史使命,将担任体现宿迁滨水城市特色的新使命。近几年宿迁市政府首先从古黄河清污和驳岸整治开始,经过精心规划和多年的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1.2现状分析 楚地文风景区位于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内,紧邻宿迁学院,周边有项王路、黄河南路、厦门路、富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相连,面积121.3公顷。 目前古黄河成为宿迁城市的一条景观河道。经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古黄河两岸在社会经济、用地布局、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沿河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表1。 但是宿迁古黄河也有很多潜在的优势条件。它不仅是宿迁城市的主要水脉,还是西楚文化的源泉,是宿迁先民的摇篮。

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重大项目建设事关**市跨越发展大局。为了认真分析研究该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推进该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发挥市人大代表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增势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的统一部署,……月中旬,****,深入该市乡镇、部门和企业,对该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座谈,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该市重大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应予重视,加快发展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做法与成效 进入“十一五”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咬定“全面奔小康、苏北进五强”奋斗目标,持续实施“工业立市、城镇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紧紧围绕“硅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四大百亿板块,积极融入*****型产业布局,主动对接港口发展、服务临港产业,坚持量质并举、效益优先原则,始终突出“突破重大项目”这一工作主题,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突破年”、“质量提升年”系列活动,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年该市共有过亿元(1000万美元)重大建设项目**个,

其中,过10亿元项目**个。竣工投产(运营)或部分投产(运营)项目**个。在建项目共计总投资**亿元,当年完成投资**亿元,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在重大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亿元,增长3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15.5%;实现财政收入**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分别增长49.2%和31.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位居苏北市市前列。截至**年*月底,该市共有过亿元(1000万美元)在谈、签约、在建重大项目**个。其中在谈项目**个,签约项目**个,在建项目**个。在建项目累计计划总投资**亿元,当年完成投资**亿元,累计完成投资**亿元。 一是工业项目优势凸显。截至7月份月,该市在建过亿元重大工业项目50个:…………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等一批过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实现投产或部分投产;…………等一批项目快速推进。 二是基础设施项目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景观带已初具形象,已完成景观绿化10万平方米,…………等*个重点景观项目竣工投运,…………等**多个新景观项目即将完工,…………等**个子项目加快推进;……工程扫尾基本完成,一、三、四、五组团景观工程已完成竣工初验;…………工程加快建设,……全部竣工,…………段已开工建设,…………段已完成招标工作。以“三城同创”为抓手,全力推进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城中村”改造、街巷改造、老城区提档升级有序实施。以新区行政办公中心主轴为重点拉开城市框架建设,着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完成体育馆、市民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0817762.html,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作者:赵娜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9期 摘要:滨水地区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世纪的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在发展动因、规模、区位、功能和目标上都呈现出一定的新趋势, 滨水地区的建设已不能只从形象的改善、景观的整治着眼, 而更应该从城市生态、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整个建设过程。这样, 不仅可保证滨水地区建设的良性发展, 而且可使这一地区真正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就此,本文探讨了基于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一些特点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生态开敞自然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 人们一方面是追求自然、渴望回归大自然, 而另一方面是对城市中自然要素的漠视, 甚至肆意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 伴随而来的是现代城市病的蔓延。水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度被人们遗忘的城市滨水地区正日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的热点。滨水景观设计也成为了热点的话题。我们从分析滨水开敞空间的特点入手,来讨论如何进行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 (一)滨水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 1. 自然性 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城市中滨水的地带一般包括有城市的水体、绿化、植被等, 是自然群落的集中地, 自然特性明显。 2. 兼容性 滨水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的交错区, 是水陆两种自然环境交界融合的区域。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 兼有水陆两种气候的特征 3.生态性 滨水地区的生态是一种独特的系统,从纯生态角度来讲, 河流地区水域和陆域环境构成了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水中生长着各种藻类、水生昆虫、鱼类、虾类和蟹类等; 水边陆地上长着植物、昆虫、鸟类等多种生物。河流地区对于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于城市滨水风光带调研报告

关于城市滨水风光带规划设计的调研报告 (-)长沙市湘江风光带 湖南长沙湘江风光带位于长 沙市湘江大道,沿湘江南起规划 中的长沙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 月亮岛北端,总长为26公里。湘 江风光带建于1995年,至今已有 将近二十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十 余个休闲健身广场、绿化带以及 历史文化景观组成,集防洪、观 光、旅游、休闲、健身等功能于 一体,为长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 闲游憩的场所。湘江风光带景观 模式包括有生态型景观模式、商业型景观模式、文化型景观模式、休闲型景观模式、综合型景观模式。长沙市湘江风光带规划设计特色:以休闲长廊和雕塑为主景,配以形式各异的小广场、景观小品、灯光亮化等配套设施,丰富的植物种类,合理的植物配置方式,充分体现了湖南的自然风光。这里不但是游人观光小憩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晨练晚游的佳境。湘江风光带景色优美,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要素,包括湘江八景,和新建的杜甫亭和各种雕塑、景观。

杜甫江阁,属于园林仿古建筑,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临湘江为湘江风光带的一部分,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气势雄伟的 杜甫江阁,突显了深厚的长沙 历史文化。杜甫江阁主楼的文 化工程主要围绕杜甫与长沙、 杜甫在湘所创作的诗歌以及杜 甫对湖湘文化产生的影响而设计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整体环境的布置,来营造出最佳的历史文化氛围,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达到融知识性、休闲性于一体的效果。长沙湘江风光带很好的将景点与便利的交通结合在一起,使市民和到此的有人能够很方便的休闲和观赏景点。夜晚风光带建筑的灯光也成了湘江边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景色。 在长沙湘江风带光中,还有许多比较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存在。景区主体广场相联,特色景点相串,园林风格统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水平台延伸至江边,风帆广场内的活动风雨无阻;沙滩广场,欢声阵阵;夜游湘江,心旷神怡;现代冷雾,人间仙境;空中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场地调研报告

目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周边环境 3、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 3 ) 交通流线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1)构成要素(2)停车空间分析 3、建筑物 (1)建筑概况(2)地形处理 (3)建筑构造及朝向 (4)辅助设施 (5)缺陷 4、景观空间分析 (1)建筑外围景观 (2)建筑内部庭院 三、综合分析 四、对场地设计的认识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场地位于华中科 技大学校园内,附近 区域可以大致划分为 运动休闲区,教学区 和学生生活区,所选 场地---西十二教学楼 位于教学区内,比邻 运动休闲区。场地沿东西向展开,占地面积约23920平方米(以西十二教学楼周围道路为界作为所选场地界限)。 2、周边环境 场地周边建筑有 院系教学楼和一些小 工厂,稍远处有图书馆 和宿舍楼。北面有运动 场,东边有休闲的广场。 其中,宿舍楼、操场、 图书馆的使用人群是

全校师生,人流量较大, 而印刷厂和院系楼,人流量较小。从周边场地的使用功能来分析,可将场地周边大致划分为闹区和静区。 3、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 类: 学生:来到场地的学 生一般集中在上下课高峰 期,平常的时间点会有零 零散散来自习的同学。主 要的活动是上课、自习,也有少部分在周围绿地休憩。 工作人员:包括老师、清洁工等 外来人员:场地的外来人员包括了在学校闲晃和旅游的人员以及家住学校的教职工家属,以及附近居民。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考虑到校园生活特色,有时间波动,故分时段分批次进行了观察统计。分别选取工作日和周末两个不同日期,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对场地活动人群进行观察与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画出如下示意图(因上下课高峰人数无 法计量,此处数字仅表示各时段的大体数量关系。下午及晚上与上午类似,分上课高峰期及上课途中两个阶段,下图只列出早上的数据)。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工作日人流量主要集中在上下课高峰期,其余时间段分别有零零散散去自习的人,以及在旁边绿地工作及休闲的人。 我们观察到,早上第一波上课高峰,人流主要来自于寝室和操场方向;第二波上课高峰主要来自寝室和操场方向以及西五教学楼和图书馆方向。下午也分两波上课高峰,情况同上午类似。晚上主要为自习的同学,活 动比较自由。 人数统计情况示意 人数统计折线示意图 篇二:校园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目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历史变迁 3、周边环境 4、人流分析 5、路径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3、空间序列 4、阴影关系 三、尺度与人群行为分析 1、视线与人群行为分析 2、高宽比、围合感与人群行为分析 四、场地人群及活动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五、综合分析六、问题总结 写在前面的话:

重庆滨水空间调研报告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背景 (3) 1.2研究特点与方法 (3) 1.2.1研究特点 (3) 1.2.2研究方法 (3) 第二章从相关理论看待滨水空间 (4) 2.1从图底关系看滨水空间 (4) 2.1从设计心理学看滨水空间 (5) 第三章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5) 3.1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5) 3.2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6) 3.3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原因 (8) 第四章解决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措施 (8) 4.1解决措施 (8) 4.1滨水空间的指导思想 (9) 4.1滨水空间的工作原则 (9) 第五章总结与概括 (9)

摘要: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在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外对于滨水区景观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初期,城市许多城市在滨水区开发中仍然存在着来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滨水空间问题措施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远景设计研究院发现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现今滨水景观的主要类型有一下几种:生态保护型规划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修复型规划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游憩型规划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 1.2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1.2.1研究的特点 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有对滨水空间多层面的剖析,如滨水区域的建筑、道路以及景观的研究。也有从不同尺度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探讨,如从城市总体规划尺度出发或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研究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而本文将重点放在滨水空间与水体、城市的联系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即避免将滨水空闯与周遭环境隔离而单独进行考虑的情况,从而找到滨水空问与水体、城市在深层次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前人的经验借鉴,并运用现代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念,试图找到滨水空间与河流、城市有机联系、和谐发展的道路。在尺度上,本文主要在滨水空间的尺度上进行研究。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 一: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借鉴。分析作者对多个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滨水城市进行了研究,收集资料,为进一步的

城市公园景观调研报告

以金鸡湖广场及周边绿地景观为例 城市公园景观调研报告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论文 姓名 孙雨静 1120122230 史心怡 1120122209 沈 烨 1120122217 司 竹 1120122227

调研概述及目的:对金鸡湖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在对现有资料的大概了解 上进一步体会城市公园景观在城市中所发挥的的重要意义。将对公园景观总体布局的宏观把握与对景观要素的设计手法、广场道路尺度规划的微观局部相结合,展开分析调研。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化,空间尺度,植物配置,金鸡湖 正文: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的绿洲,它是城市居民进行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美化城市面貌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均有积极作用。而同样的,作为一个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在顺应自然,营造生态空间的同时,其总体布局和空间形式,以及尺度把握,无疑也是我们值得推敲和借鉴的。 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即苏州古城区和新区以东,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苏州中心地带。(图1-1)金鸡湖地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占地约12平方公里,为园区的城市湖泊公园。金鸡湖具有无以伦比的风景资源,占地约7平方公里,其环湖地区可以开发成为一个临水的区域性现代休闲娱乐空间。 图0-1 园区中轴线布局 Ⅰ因地制宜环境引导下的总体布局及规划理念 金鸡湖是在苏州市东区——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心部位,其水域面积7.38km2,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还大1.88km2,定位是开放的城市湖泊公园,因而它必须符合园区的总体规划,园区的总体规划是将中新合作的70km2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均遵循如下规划布局原则,即从北往南依次为工业区、居住区、中心商贸区、居住区、工业区,东西向以苏州干将路的延伸线为中轴线,而金鸡湖正像串在这根轴线上的一颗明珠。设计师在对湖岸周围地块进行一定的分区以后,开始了“创造性保护”的规划。 1969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它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把景观

重庆大学城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学实习

一.前言 1.实习目的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们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并逐步掌握了许多地质知识(如地球的圈层特征及形态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生命起源于地质年代学、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下流水地质作用、重力地质作用等),然而我们学习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老师提供的一些插图上,掌握的并不完备与全面,为了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自然中的地质形态联系起来,以更好的理解某些地质现象,最终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我们走出了校园,在大学城周围进行了本次地质调查。 2.时间 2013年10月26日15:00-17:00 3.地点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西门外侧歌乐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通往璧山县的山间道路以及周边的房屋施工工地。 二.实习内容 2.1大学城所见的岩石类型 由于大学城周围是沉积岩地区,所以岩石均为沉积岩大类,本次地质调查,见到了两种沉积岩——砂岩和泥岩。除此以外,在施工工地,还看到了岩浆岩大类的花岗岩的石材。(1)砂岩 上图为地质调查中我们带回来的一块砂岩标本。 粒度为2~0.0625mm的颗粒含量在50%以上的碎屑岩叫砂岩。砂岩分布很广,有重要的经济和地质意义。砂岩的碎屑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和岩屑,还有少量重矿物。在大多数砂岩中,石英是最主要的岩屑,它是最稳定的组分,长石和岩屑在表生条件下易受破坏,为不稳定组分,故常以石英含量或石英与长石+岩屑的比值代表岩石的成分成熟度。砂岩中的填隙物除粘土杂志外,还常见钙质、硅质、铁质等胶结物。 砂岩石机械沉积作用的产物,砂粒在流水搬运的过程中又是最活跃的组分,故砂岩中各种层理和层面构造发育,许多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主要发育于砂岩中。某些砂和砂岩本身就可作建筑材料,并常含有金、铜、锡石、锆石、独居石等矿产;孔隙度好的砂岩是良好的储集油、气、水的岩石,是石油、水文和工程地质工作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砂岩标本为灰色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长石。结构为碎屑结构,构造为层理构造。 (2)泥岩 泥质岩亦称粘土岩,是粒度<0.0039mm、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多数泥质岩是由母岩风华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物质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水盆地中,以机械方式沉积而成。有少数由水盆地中的交替SiO2与Al2O3直接凝聚形成的自生粘土,以及由火山灰蚀变成因的粘土岩或粘土矿物。泥质岩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类沉积岩,可占沉积岩总量的60%左右。 泥质岩的矿物成分复杂,除主要成分粘土矿物外,还有陆源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粘土矿物常见的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陆源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云母及少量长石。自生矿物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铁、锰、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硅质化物,硫化物,以及磷灰石、石盐、海绿石等。这些自生矿物含量虽少,但它们可影响粘土岩的性质,又能反映粘土岩的形成条件及其生成后所发生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