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标准

胸外科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标准
胸外科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标准

目录

第一章胸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1)

第一节胸部外伤 (1)

第二节食管癌 (4)

第三节贲门癌 (17)

第四节贲门失驰缓症 (18)

第五节食管裂孔疝 (19)

第六节肺癌 (20)

第七节支气管扩症 (28)

第八节慢性脓胸 (29)

第九节肺结核病 (31)

第十节纵隔肿瘤 (33)

第十一节电视胸腔镜诊疗常规 (36)

第十二节电视纵隔镜术 (40)

第二章胸部手术前后处理 (45)

第三章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 (47)

第一节胸腔闭式引流术 (47)

第二节纤维(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 (48)

第三节支气管造影术 (50)

第四节胸部CT针吸活检 (51)

第五节颈部前斜角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52)

第六节支气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 (52)

第七节环甲膜穿刺术 (53)

第八节食管扩术 (54)

第四章常用临床技术操作 (56)

第一节胸膜腔穿刺术 (56)

第二节腹腔穿刺 (57)

第三节心包腔穿刺术 (58)

第四节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 (59)

第五节腰椎穿刺术 (62)

附录一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 (64)

附录二压疮诊疗与护理规 (70)

附录三心肺复诊疗规 (72)

第一章胸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胸部外伤

一、肋骨骨折

【定义】

肋骨的连续性中断称之,分单根和多根肋骨骨折,常由外伤引起。

【诊断】

(一)病史:有胸部外伤史。

(二)体格检查:

1·骨折处有压痛,胸廓挤压痛,有时可能们及骨擦感。

2·严重肋骨骨折(特别合并血气胸者)有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紫绀,脉搏增快,血压降低。

3·如有胸膜、肺损伤,胸壁可们及皮下气肿,合并血气胸可出现气管移位,患侧呼吸音减弱,叩诊鼓音 (气胸)或实音 (血胸)。

4,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见伤处胸壁塌陷,有反常呼吸运动。

(三)辅助检查

l·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了解肋骨骨折的部位、围以及有无血、气胸。如骨折在肋软骨处,X线片不一定能显示,如临床上疑有骨折应按骨折处理。

2·胸部CT检查:有助于肋骨骨折定位和血气胸的诊断。

【治疗】

(一)单纯性肋骨骨折:胸壁软组织仍保持完整,--般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骨折本身无特殊处理,治疗上以止痛为主,防止肺部并发症。

止痛方法有:

1.局部封闭:用1-2%普鲁卡因在骨折部位作浸润注射,每日1-2次。

2.肋间神经阻滞:用1-2%普鲁卡因作肋间神经阻滞,每条神经用量3-5ml,围除骨折处肋间神经外,并包括其上、下各一条肋间神经,每日1-2次。

2胸外科分册

3.胶布固定:先清洁胸壁皮肤、剃毛。用7-8cm宽的胶布,在病员深呼气末,自脊柱向前贴在骨折部胸廓上,胶布前后端均应超过中线至少5cm,依次自下而上作叠瓦状敷贴(上、下胶布重叠1/3),贴粘围包括断肋上、下两条肋骨,一般固定两周。

(二)多根肋骨双骨折:

1.包扎固定法:以厚敷料垫铺于骨折部位,压紧后用宽胶布固定,并用胸带捆扎。 2.骨折固定法:骨折端可用钢丝扭住或钢板螺丝钉固定。

3.胸壁外固定牵引法:在局麻下以不锈钢丝或布巾钳穿绕胸壁软化区的肋骨作持续牵引固定1-2周,骨痂形成后拆除。

(三)开放性肋骨骨折:彻底清刨,切除挫伤严重的胸壁软组织,异物和碎骨片;切除骨折端小段肋骨,以免骨断端摩擦疼痛 (应保护骨膜),合并胸膜破裂者须做胸腔闭式引流术。

【治愈标准】

1.症状减轻。

2.局部压痛减轻。

3.无其他并发症存在。

二、血胸

【定义】

胸膜腔积血称之血胸。

【诊断】

(一)病史:

有胸部外伤史。

(二)体格检查:

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增快,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叩诊浊音,呼吸音降低。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可明确血胸围,或是否合并肋骨骨折,气胸,金属异物存留等。

第一章胸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3 2.胸腔穿刺:抽出积血,即可确诊。

【治疗】

(一)非进行性血胸:一般少量血胸可自行吸收,不需穿刺抽吸,若积血量较多而病情稳定者,应早期进行胸膜腔穿刺,抽取积血,促使肺膨胀,改善呼吸功能,但每次抽吸量不宜超过10OOml,必要时给输血等治疗,为了便于观察有无进行性出血,宜早期行闭式胸腔引流术,有效地排净胸腔积血,促使肺膨胀。

(二)进行性血胸:闭式胸腔引流量持续3小时,每小时超过2OOml,即有进行性出血;首先输血,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时剖胸探查,寻找出血部位,予以止血处理。

(三)凝固性血胸:最好在出血停止后数日剖胸,清除积血和血块,以防感染或机化。对机化血块一般在伤后4-6周进行纤维组织剥除术。

(四)血胸感染按脓胸处理。

【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体温、血象正常。

3.胸腔积血已抽尽或经引流排出。

4.X线检查示胸膜腔无积液,肺扩良好。

三、气胸

【定义】

胸腔积气称之气胸。

【诊断】

(一)病史:

有胸部外伤史。伤侧胸痛,胸闷,呼吸困难。

(二)体格检查:

1·胸膜腔有大量气体,可出现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紫钳,脉搏增快,血压下降,气管移向健侧,伤侧叩诊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2·开放性气胸可见胸壁创口与胸膜腔相通并有气体进出创口的响声。

4 胸外科分册

3·力性气胸的病人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休克,气管移位,可有皮下气肿。

(三)辅助检查

l·X线检查:可见伤侧肺萎陷,纵隔向健侧移位,有时合并血胸。

O以上)。

2·胸腔穿刺:抽出气体。力性气胸时有高压气体向外冲出(测压力在+l5cmH

2【治疗】

(一)闭合性气胸:少量气胸,肺萎陷在30%以下,症状轻微者,可暂时观察,待其自行吸收,肺萎陷超过30%或症状较重者,应行胸腔穿刺抽气。

(二)开放性气胸:胸壁有穿入性的伤口,应立即用厚实敷料搭封盖,包扎,然后积极作清创缝合,并作胸腔闭式引流。

(三)力性气胸:应立即于胸膜腔插入穿刺针排气,然后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器官组织损伤严重者应作剖胸术进行处理。

【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胸壁伤口愈合。

3.X线检查:气体消失,无积液,肺扩良好。

四、严重的胸外伤

如支气管断裂、进行性血胸应剖胸手术治疗,肺挫伤应呼吸机支持治疗。

第二节食管癌

1 围

本指南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地市级、县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二级)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胸外科胸腔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及相关制度

胸外科胸腔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及相关制度一、本专业人才结构与收治病人情况 胸外科现有医师8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开放床位数37张,近5年累计完成胸腔镜手术270余例,其中开展有肺大泡切除术、肺活检术、肺楔形切除术、脓胸清理术等,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近5年内未发生胸腔镜手术相关的医疗事故。 二、手术室及相关科室 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专科内镜护士,有一套高清胸腔镜系统和配套器械,能满足胸腔镜诊疗工作的需要。麻醉科配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全麻呼吸机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能够满足各类胸腔镜麻醉必须的设备、设施,具备胸腔镜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专业科室及专业医师,对各类并发症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强。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专人管理,符合要求。 三、技术管理: (一)严格遵守胸外科疾病诊疗规范、胸腔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胸腔镜镜诊疗技术开展由科主任、主任医师决定,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胸腔镜诊疗技术由科主任、主任医师决定,术者由胜任技术要求的副主任医师以上担任。术前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术后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胸腔镜手术前,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加强胸腔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胸腔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五)将准予开展的胸腔镜手术上报上级部门备案。 四、人员培训 每年派1-2人到国内著名大学及国内大型医院学习培训微创内镜技术, 不断提高自己的胸腔镜技术水平。 五、胸外科已开展胸腔镜诊疗技术目录 1气胸处理; 2肺大疱切除; 3胸膜摩擦; 4胸膜切除或胸膜固定; 5巨大肺大疱切除; 6肺减容术; 7肺叶切除术。

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制定与更新管理规定

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制定与更新管理规定 一、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制定与更新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有效、合法、规范。 二、各临床科室应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结合我院现有资源,制定本专业主要病种的《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操作规范》。 三、医院各科室应根据医学的发展需要,定期对临床指南及规范进行更新与改进,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的指南及规范,具体工作由科室主任负责,在本科室内落实完成。新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应先培训、后执行。 四、严格规范临床指南/规范的临床准入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使用的新临床指南/规范,首先需由本专业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实用性评定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临床实践,经科室集中讨论和科主任同意后,填写“临床指南/规范更新申请表”交医务科,由医务科抽调医疗质量与管理委员会至少3名相关专家进行评估。 五、医务科负责收集、整理各临床科室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定制成册,并负责对各科室的培训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至少每两年组织对各科室的《诊疗

指南》与《操作规范》进行重新修订。 六、医务科应为各部门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操作规范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七、各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原指南/规范存在缺陷,应及时进行修改,并提供充分的修改理由,如卫生部、卫生厅或权威医疗机构的修改依据。 八、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制定与更新批准程序及监管规定:1.首先由专业科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遵循新的临床指南/规范的临床实施原则,制定、更新本院的相关疾病诊疗指南/规范,提交医务科审核,医务科组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 2.各科室申报材料完善后15个工作日内,由医务科组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评审,并出具评审报告及建议。 3.通过审核的更新版临床指南/规范,科主任负责在科室落实执行,并由医务科负责督导和检查落实情况。

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咳嗽 二、眩晕 三、中风 四、不寐 五、胸痹 六、肋痛 七、胃痛 八、水肿 九、淋证 十、消渴 十一、腰痛 十二、郁证 十三、内伤发热 十四、痹症 十五、汗证 十六、泄泻 一、咳嗽 咳嗽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辩证分型治疗】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自,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止嗽散(《医学心悟》)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稠或黄,咳时汗出、口渴,头痛,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伤寒论》)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苇根。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呛咳、喉痒、咽干痛。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干,头痛,身热。舌苔薄自或薄黄,质红少津。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组成:桑叶、杏仁、豆豉、南沙参、大贝母、梨皮、栀子。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减,痰粘稠,食后或进肥甘厚味加重。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组成: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予、白芥子、菜菔子。 (2)痰热郁肺 主症:咳嗽气粗l,痰多质稠或黄,咯吐不爽。胸胁闷胀,隐痛,身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统旨方》)加减。 组成:黄芩、山栀、桔梗、贝母、知母、桑白皮、瓜蒌、甘草、橘红、茯苓。 (3)肝火犯肺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而赤咽干,痰少难出。胸胁胀痛,与情志有关,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敬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组成:黛蛤散(验方)青黛、海蛤壳。泻白散(《伤寒论》)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4)肺阴亏虚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带血,声嘶,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午后颧红,盗汗神疲。舌红少津,脉细数。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 第九章心律失常 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十一章脑出血 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 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 一、气管插管 二、机械通气 三、电除颤 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五、清创缝合术 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 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 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 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现场急救顺序为: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

新版胸外科技术操作目录及规范-新版-精选.pdf

《胸外科技术操作目录》 1.胸腔闭式引流术 2.胸腔穿刺术 《技术操作规范》 见下一页

胸膜闭式引流术考核表 考生姓名:考号: 项 目 内容要求分值扣分评分要点 操作前准备核对患者,了解病史,测生命体征,阅读影像片或超声检查, 确定有置管指征,排除禁忌 10 不全面酌情扣分 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引起的感觉取得同意及合作,签署 同意书 5 体位:一般取半卧位 5 置管部位标记: 气胸引流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 液胸引流取患侧腋中线第7、8肋间 10 注意要作标记 物品准备:胸外切缝包、无菌手套、注射器、麻醉用药、消毒 用品、胶带、胸引流管、胸引流瓶(注入生理盐水) 10 物品准备是否齐全;胸 引流瓶注生理盐水是 否符合标准 操作程序与步骤洗手,戴口罩、帽子 5 开包检查:打开胸外切缝包,戴无菌手套,观察灭菌指标卡达 标准色,检查包内物品是否齐备 5 开包过程注意无菌操 作 消毒、铺巾:用0.5%的碘伏棉球在切口周围皮肤由内向外消毒, 范围15cm,2-3遍,铺洞巾 5 局部麻醉:核对和抽取麻药,用2%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的上 缘的置管点自皮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5 注意核对麻药与会抽置管:做一长约2cm的皮肤切口,插入血管钳分开各肌层,再 沿肋骨上缘进入,最后分开肋间肌进入胸膜腔,置入较大的有 侧孔的橡胶管。引流管插入胸腔的长度一般不超过4-5cm,外 端连接到胸腔引流瓶的接管。 15 观察与调整:若胸引管内水柱高出水面4-10cm并随着呼吸上 下波动,表示引流管通畅;若水柱不动,提示不通,需要改变 引流管方向和深度。 10 未观察者扣10分缝线固定引流管:缝合、固定引流管于胸壁,盖以无菌纱布, 胶布固定。 5 置管后问诊交流,观察引流情况,嘱患者卧床休息,测生命体 征。书写记录。 5 器械及医疗垃圾的处理。 5 注:口述处均可考官提醒 总分:考官:

消化内科诊疗的指南和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1、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呼吸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气管/ 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专业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 临床科室。 (1)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综合性医院设有呼吸相关疾病专业组,专科医院设有呼吸疾病相关科室。 (2)每年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不少于500 例。 2. 呼吸内镜工作室。 (1)满足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工作要求,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等。开展内科胸腔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具备满足无菌手术条件的内镜诊疗室或手术室。 (2)配备满足呼吸内镜诊疗工作要求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吸氧装备、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3. 开展全身麻醉(含基础麻醉)下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设有麻醉科或具有麻醉专业医师,具备呼吸内镜相关的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并发症的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三)有经过呼吸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 三级医院,开展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近5 年内累计完成呼吸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1000 例,其中包括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累计不少于100 例,或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附件2)不少于200 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 具备满足危重病人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临床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1. 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医师,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与开展的呼吸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 床专业。 (2)具有 3 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目前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相关工作,累计参与呼吸内镜诊疗技术操作不少于50 例。 (3)经过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2. 拟独立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医师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开展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 5 年,取得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 年以上。累计独立完成呼吸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300例;其中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100 例。

放疗肿瘤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放疗肿瘤内科分册 、八、亠 刖言 为规范我院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使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我院组织各专业带头人、专家、技术骨干,于2013年编写了《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为适应医 学的进步,我院今年在《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3年版)的基础上,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人民军医出版社),结合我院的实际,重新编写完成《临床诊疗指南》

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容丰富翔实,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先进性、指导性的鲜明特点,供我院医疗专业人员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参照使用。 由于水平所限和编写时间紧迫,2016年版《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难免存在疏漏和问题。请大家在临床实践中认真总结,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再版时补充修改。 医务部 2016年6月 目录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节肺癌诊疗指南...................................... 第二节胃癌诊疗指南....................................... 第三节孚L腺癌诊疗指南 ................................ 第四节肝癌诊疗指南....................................... 第五节胰腺癌诊疗指南.................................... 第六节结直肠癌诊疗规范.................................... 第七节宫颈癌诊疗指南........................... 第八节食管癌诊疗指南........................... 第九节恶性淋巴瘤诊疗指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8 12 17 30 23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A—14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管理

生效日期 2016.09 题目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管理制定日期 2016.09 页数 1/2 1 目的:为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规范的优质 服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管理坚持合法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原 则。 3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包括: 3.1 各类《临床诊疗指南》; 3.2 各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3.3 各类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3.4 《护理操作常规》; 3.5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指导细则; 3.6 其他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技术规范。 4 医院临床诊疗工作和技术操作时应严格按已制订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 作规范》、专业学会诊疗指南及《护理操作规范》、《护理实践指南》等规范执行。 5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的版本应及时修订更新,并结合医院现有的资源,保证 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6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编辑或修订更新应参考: 6.1 卫生行政部门最新颁布的诊疗规范或指南; 6.2 专业学会最新制订的诊疗规范或指南; 6.3 国内外医学进展与循证医学。 7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修订时原文引用汇编时应注明出处、版本编号、使用日 期,应注明生效日期、修改日期和历次修订日期。 8 各专业科室自行制订临床工作指南/操作规范,应设立指南规范编辑委员会,主编为 科主任,副主编为主治医师、护士长,编委为相关医师、护师,编辑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8.1 负责本科室临床医疗、护理、医师分册编辑、校对、排版工作。 8.2 负责本科室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本专业特殊技术操作常规进行编辑、校对、 排版成册工作。其中通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由护理部统一制订。临床药物应 用指南由药剂科统一制订。 8.3 负责本科室临床诊疗指南/操作规范、护理常规修订更新工作。

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支气管造影术

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支气管造影术 【适应证】 1.支气管扩张症,明确支扩的类型、范围、部位。 2.肺部肿瘤。 3.原因不明的咯血者。 4.其它胸部疾患:如支气管狭窄、阻塞、受压等。 【禁忌证】 1.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 2.有明显的造影剂过敏者。 3.近期有大量咯血者。 【方法】 造影前摄胸部正、侧位平片,了解肺部疾患发生的部位,并行碘过敏试验,造影在带有遥控 (或有录像装置)的X线机上进行。 1.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插管支气管造影法:用1%地卡因喷咽喉麻醉后经鼻腔插入纤支镜,进行纤支镜的常规检查、活检,刷检,随后经纤支镜的“活检孔”置入导引钢丝 (退出纤支镜),在导引钢丝引导下插入F,心导管,在透视下把心导管放置在左或右支气管口处,经心导管注入1%地卡因或2%利多卡因2~3m1,1~2分钟后缓慢注入76%泛影葡胺至支气管呈灌注性充盈,立即摄片(或连续录像)。若需对侧支气管造影,待病人咳出

造影剂后(注意不要脱管),在透视下把导管放置在另一侧主支气管注入造影剂,摄胸片。 2.经鼻导管插管造影:用1%地卡因喷咽喉麻醉后经鼻腔插入 F16导尿管(剪除末端闭塞部)至气管,随后经导尿管插入F7心导管(退出导尿管),在透视下把导管放置在左(或右)主支气管口处,然后注药、造影,摄片。 3.经纤支镜选择性支气管插管造影法:在纤支镜明视下,经“活检孔”插入塑料管至怀疑有病变的肺段支气管,然后注入造影剂,摄胸片。 【注意事项】 泛影葡胺是水溶性碘剂,具有粘性小,流速决,有刺激性特点,所以(1)在造影中病人要密切配合,情绪安定;(2)注入造影剂前应先注入适量的地卡因或利多卡因,以减少呛咳;(3)要控制造影剂的注入速度,支气管灌注满意时需立即摄X线片;(4)避免导管插入过深,否则造影剂易扩散至肺泡;(5)造影侧的支气管宜位于较低位置,一般摄斜、侧位二片;(6)造影剂的剂量一般每次注入76%泛影葡胺10~2Oml,但应以电视屏上支气管充盈灌注为准。

关于修订诊疗指南和制定操作规范的通知.docx

关于修订诊疗指南和制定操作规范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贯彻落实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 年版)第 4.2.2. 3 和 4. 5.2. 1 条款,根据我院《制定 和更新临床诊疗规范和操作规范的管理规定》,现将我院修订 诊疗指南和制定操作规范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去年我院编印了《临床诊疗规范》丛书,通过试用,发现该规范存在缺乏权威性和适用性、格式不一等问题,已 不能满足现在临床工作需要,故决定予以全面修订。目前, 尚无本院各学科的技术操作规范,故决定予以全面制定。 二、我院去年编印的《临床诊疗规范》更名为《临床诊 疗指南》。 三、修订诊疗指南和制定操作规范的原则: 1、权威性:依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是国家卫计 委,下同)、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2、先进性:如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发 布了最新的《诊疗指南》或《操作规范》,各学科要及时组 织更新和修订本学科的《诊疗指南》或《操作规范》。3、适用性:( 1)各学科《诊疗指南》的疾病种类、诊 疗技术、用药范围等和《操作规范》的操作项目、操作要求 等要符合本院、本学科实际;(2)操作性强,好培训、好执

行。 4、稳定性:《诊疗指南》或《操作规范》保持一定的稳 定性,不要随意变动。 四、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 1、临床医技科室:负责制订和上报本专业的《诊疗规 范》和各种诊疗操作的《操作规范》。 (1)科主任:①负责确定本专业的《诊疗指南》的疾 病种类和《操作 规范》的操作项目: 《诊疗指南》的疾病种类包括: A. 本科室的前 10 种疾病;个住院重点疾病;个住院重点手术病种;个单病种疾病。 《操作规范》的操作项目是指本科室常用的技术操作项 目。 ②负责指定《诊疗指南》或《操作规范》的各个编写人; ③负责《诊疗指南》或《操作规范》的审核和定稿;④负责 召开科室会议,讨论通过本学科制定或修订的 《诊疗指南》或《操作规范》并上报医务部。 ( 2)编写人: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编写要求,负责 完成科主任分配的《诊疗指南》或《操作规范》的编写任务。 2、医务部:负责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批准 各学科报来的《诊疗指南》或《操作规范》。 五、修订《诊疗指南》和制定《操作规范》的格式:

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

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章心力衰竭0 第一节慢性心力衰竭0 第二节急性心力衰竭3 第二章心律失常6 第一节窦性心律失常6 第二节房性心律失常11 第三节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18 第四节室性心律失常25 第五节心脏传导阻滞37 第三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45 第四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48 第五章高血压63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63 第二节继发性高血压66 第六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9 第一节稳定型心绞痛69 第二节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1 第三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4 第四节其他临床类型的冠状动脉疾病77 第七章心脏瓣膜病81 第一节二尖瓣疾病81 第二节主动脉瓣疾病85 第三节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88

第四节多瓣膜病92 第八章感染性心内膜炎96 第九章心肌疾病103 第一节原发性心肌病103 第二节特异性心肌病110 第三节心肌炎117 第十章心包疾病121 第一节急性心包炎121 第二节缩窄性心包炎122 第十一章梅毒性心血管疾病124 第十二章血管疾病128 第一节主动脉夹层128 第二节大动脉炎130 第三节周围血管病132 第十三章肺血管病135 第一节肺栓塞135 第二节肺动脉高压140 第十四章心血管内科临床技术操作144 第一节胸膜腔穿刺术144 第二节腹腔穿刺145 第三节心包腔穿刺术146 第四节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148 第五节腰椎穿刺术151 附录一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154 附录二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161 附录三心肺复苏诊疗规范164

第一章心力衰竭 第一节慢性心力衰竭 【概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至严重阶段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功能障碍及神经体液调解的改变,常伴呼吸困难、体液潴留、运动耐受性降低和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①呼吸困难:肺淤血所致,依病情不同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②疲劳和虚弱;③咳嗽,多为干咳;④夜尿和少尿,前者见于心衰早期,后者由心排出量显著减少所致,提示预后不良,⑤胃肠道症状,系由于腹内脏器淤血和水肿,可出现上腹不适、饱胀感、畏食、恶心、呕吐和便秘等。此外,还可有迟钝、记忆力减退、思维紊乱,甚至产生精神症状,尤多见于老年患者。 2.常见体征①心血管检查有心脏增大、第三心音(S3)或第四心音(S4)、奔马律、交替脉;②可出现静脉压升高表现,如颈静脉明显充盈、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③肝肿大;④体液潴留超过正常体重(干重) 5%以上可出现外周水肿,先见于足踝部和胫前部,卧床者的腰骶部,严重者有腹水和全身水肿。 3.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超声、核素心室造影和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心肌活检等;实验室检查如检测血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等,有助于明确心衰的病因,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N 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已证实有助于心衰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4.心功能不全程度的评估采用NYHA分级法,分为I-IV级。 【诊断要点】

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纤维

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纤维(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 【适应证】 1.诊断方面: (1)原因不明的咯血或血痰需明确诊断及出血部位。 (2)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咳嗽,气道阻塞、声带麻痹、呼吸困难需查明原因者。 (3)胸部X线片发现块影、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或痰瘤细胞阳性而胸片无异常,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 (4)肺弥漫性病变或周边性病变需通过纤支镜行肺活检。 (5)需作叶、段支气管选择性造影者。 (6)肺叶切除前后检查,以确定切除范围及判断手术效果。 (7)长期气管切开留置导管者定期观察气管粘膜情况。 (8)疑诊结节病,肺蛋白沉积症等疾病需作肺泡灌洗检查。 (9)可用于胸膜腔内检查。 2.治疗方面: (1)对大量分泌物而无力咳嗽或引起肺不张者,协助吸痰有利于肺复张及加强通气。 (2)可用于支气管或肺内病变局部注入药物。 (3)对肺癌患者行局部激光照射治疗。

(4)清除气管内较小的异物。 (5)对咯血不止的患者通过纤支镜送入前端带气囊的导管填塞止血。 【禁忌证】 1.绝对禁忌症: (1)极度衰弱不能耐受者。 (2)有严重心脏病,心律紊乱,主动脉瘤及血压高于21.3/13.3KPa(160/1O0mmHg)。 (3)有严重呼吸功能不全,PaO2低于6.65kPa者。 (4)有严重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 (5)肺动脉高压,肺部病变疑为动静脉瘘及肺化脓症者均不宜经纤支镜行肺活检。 (6)精神不正常不能配合操作者。 2.相对禁忌症: (1)新近有支气管哮喘或正在大咯血者宜缓解后两周再进行检查。 (2)新近有支气管、肺急性感染者,待炎症控制后再作检查。 (3)对肺大泡患者应持慎重态度,避免发生气胸。 (4)有上腔静脉阻塞,静脉压甚高,呼吸困难明显者。 (5)较大的气管异物者 (一般活检钳难以取出)

胸外科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标准

目录 第一章胸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1) 第一节胸部外伤 (1) 第二节食管癌 (4) 第三节贲门癌 (17) 第四节贲门失驰缓症 (18) 第五节食管裂孔疝 (19) 第六节肺癌 (20) 第七节支气管扩症 (28) 第八节慢性脓胸 (29) 第九节肺结核病 (31) 第十节纵隔肿瘤 (33) 第十一节电视胸腔镜诊疗常规 (36) 第十二节电视纵隔镜术 (40) 第二章胸部手术前后处理 (45) 第三章胸外科常用操作技术规 (47) 第一节胸腔闭式引流术 (47) 第二节纤维(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 (48) 第三节支气管造影术 (50) 第四节胸部CT针吸活检 (51) 第五节颈部前斜角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52) 第六节支气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 (52) 第七节环甲膜穿刺术 (53) 第八节食管扩术 (54) 第四章常用临床技术操作 (56) 第一节胸膜腔穿刺术 (56) 第二节腹腔穿刺 (57)

第三节心包腔穿刺术 (58) 第四节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 (59) 第五节腰椎穿刺术 (62) 附录一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 (64) 附录二压疮诊疗与护理规 (70) 附录三心肺复诊疗规 (72)

第一章胸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胸部外伤 一、肋骨骨折 【定义】 肋骨的连续性中断称之,分单根和多根肋骨骨折,常由外伤引起。 【诊断】 (一)病史:有胸部外伤史。 (二)体格检查: 1·骨折处有压痛,胸廓挤压痛,有时可能们及骨擦感。 2·严重肋骨骨折(特别合并血气胸者)有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紫绀,脉搏增快,血压降低。 3·如有胸膜、肺损伤,胸壁可们及皮下气肿,合并血气胸可出现气管移位,患侧呼吸音减弱,叩诊鼓音 (气胸)或实音 (血胸)。 4,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见伤处胸壁塌陷,有反常呼吸运动。 (三)辅助检查 l·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了解肋骨骨折的部位、围以及有无血、气胸。如骨折在肋软骨处,X线片不一定能显示,如临床上疑有骨折应按骨折处理。 2·胸部CT检查:有助于肋骨骨折定位和血气胸的诊断。 【治疗】 (一)单纯性肋骨骨折:胸壁软组织仍保持完整,--般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骨折本身无特殊处理,治疗上以止痛为主,防止肺部并发症。 止痛方法有: 1.局部封闭:用1-2%普鲁卡因在骨折部位作浸润注射,每日1-2次。 2.肋间神经阻滞:用1-2%普鲁卡因作肋间神经阻滞,每条神经用量3-5ml,围除骨折处肋间神经外,并包括其上、下各一条肋间神经,每日1-2次。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三章脑梗死 第四章脑出血 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章急性脊髓炎 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八章帕金森病 第九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章癫痫 第十一章面神经炎 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腰椎穿刺术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就是一种反复发作得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得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

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得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得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得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她类似得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得1项 (1)恶心与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得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得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得先兆,先兆得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与-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 (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 (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 3、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 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作规范(42册)1、急诊医学分册 2、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3、普通外科分册 4、眼科学分册 5、放射肿瘤学分册 6、核医学分册 7、病理学分册 8、手外科分册 9、整形外科分册 10、口腔外科分册 11、心血管病学分册 12、超声医学分册 13、消化内镜学分册 14、小儿外科学分册 15、肿瘤学分册

17、烧伤分册 18、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形象技术分册 20、计划生育学分册 21、妇产科分册 22、呼吸病学分 2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24、肠内肠外营养学分册25、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 26、美容医学分册 27、神经学分册 28、精神病学分册 29、神经外科分册 30、激光医学分册 31、辅助生殖技术和精子库分册32、骨科学分册 33、心血管外科分册 34、胸外科学分册 35、肾脏病学分册 36、麻醉学分册 37、重症医学分册 38、疼病学分册 39、结核病分册 40、护理分册

42、儿科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48册) 1、急诊医学分册 2、肾脏病学分册 3、手外科学分 4、精神外科学分册 5、神经病学分册 6、烧伤外科学分册 7、器官移植学分册 8、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9、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分册 10、免疫学分册 11、胸外科分册 12、心血管外科分册 13、心血管分册 14、小儿外科学分册 15、小儿内科分册 16、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17、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 18、妇科学分册 19、疼痛学分册

20、血液学分册 21、重症医学分册 22、肿瘤外科学分册 23、整形外科学分册 24、美容医学分册 25、眼科学分册 26、病理学分册 27、癫痫病分册 28、创伤学分册 29、传染病学分册 30、场外场内营养学分册 31、妇科病学分册 32、辅助生殖与精子库分册 33、风湿病分册 34、放射肿瘤学分册 35、放射学检查分册 36、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37、激光学分册 38、护理学分册 39、呼吸病学分册 40、核医学分册 41、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册

心脏介入规范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07年7月,我部印发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7〕222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和规范化管理工作。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满足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提高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服务可及性,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重新评估,严格掌握标准,将取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报我部备案。要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定期组织考核评估,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及时取消资质并向社会公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7〕222号)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同时废止。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1年版)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制定与更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管理规定

制定与更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管理规定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重庆市X X X X X 关于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规范我院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及我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要求,制定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二、组织架构 组长:业务院长 副组长:医务科主任三甲办主任信息科主任 成员:医务科副主任三甲办副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 三、任务及责任分解 (一)组长:负责督查及协调。 (二)医务科、三甲办:负责协调和督促各科按时完成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负责收集、整理各临床科室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定制成册,并负责对各科室的培训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三)信息科:为各科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操作规范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四)临床科室主任: 1.各临床科室应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制定本专业主要病种的《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

《操作规范》,要求与本院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应先培训、后执行。 2. 临床科室负责定期对本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与考评,有培训及考评记录。科室负责人结合被考核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及实际手术水平,对其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并作为授予相应手术(操作)权限的依据。 3. 各科室至少每两年对本科室《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进行重新修订一次。 4. 各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原指南/规范存在缺陷,应及时进行修改,并提供充分的修改理由,如卫生部、卫生厅或权威医疗机构的修改依据。 四、考核措施 对于未按期完成《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或未组织 培训与考评的科室,按照《XXXXX院科两级考核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以未完成指令性任务进行考核。 五、本规定从下文之日起执行。

医院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管理规定

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管理规定 一、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制定与更新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有效、合法、规范。 二、各临床科室应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结合我院现有资源,制定本专业主要病种的《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操作规范》。 三、医院各科室应根据医学的发展需要,定期对临床指南及规范进行更新与改进,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的指南及规范,具体工作由科室主任负责,在本科室内落实完成。新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应先培训、后执行。 四、严格规范临床指南/规范的临床准入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使用的新临床指南/规范,首先需由本专业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实用性评定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临床实践,经科室集中讨论和科主任同意后,填写“临床指南/规范更新申请表”交医务科,由医务科抽调医疗质量与管理委员会至少3名相关专家进行评估。 五、医务科负责收集、整理各临床科室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定制成册,并负责对各科室的培训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至少每两年组织对各科室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进行重新修订。 六、医务科应为各部门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操作规范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七、各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原指南/规范存在缺陷,应及时进行修改,并提供充分的修改理由,如卫生部、卫生厅或权威医疗机构的修改依据。

八、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制定与更新批准程序及监管规定: 1.首先由专业科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遵循新的临床指南/规范的临床实施原则,制定、更新本院的相关疾病诊疗指南/规范,提交医务科审核,医务科组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 2.各科室申报材料完善后15个工作日内,由医务科组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评审,并出具评审报告及建议。 3.通过审核的更新版临床指南/规范,科主任负责在科室落实执行,并由医务科负责督导和检查落实情况。 4.根据国内外权威指南和有关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制定与更新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临床指南/规范。由医务科监督管理。 九、本规定从下文之日起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