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原理》课程论文
通信原理论文

通信技术发展综述(2015级电信二班王杨林)摘要:近几十年来,通信行业迅速发展。
我们从1G快速发展到4G,5G风暴也近在眼前。
我们见证了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
几十年前砖头手机“大哥大”,不仅价格昂贵通信质量也极其差,携带也很不方便。
经过短短数十载的发展我们习惯用智能手机,体验各种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无人超市、智慧城市、无人驾驶技术、智慧医院等等都是通信与垂直行业的有机结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科技世界。
本文将阐述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世界通信技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这一历程。
关键字:通信、智能、科技、发展、历程。
abstracts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Our rapid development from 1 g to 4 g, 5 g storm is imminent. We have witnessed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wor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ades ago brick phone \"big brother\", not only expensive communication quality is also very poor, also is not very convenient to carry.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we use smart phones, experience a varie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ings us convenience. No supermarket, the wisdom city, self-driving technology, wisdom, hospital and so on are all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vertical industry for us to create a beautiful wor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ead the review of wor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gether from scratch, from simple to complex of this course.引言:科技引领社会的变革,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各种的便利。
数字通信基本原理论文

数字通信基本原理一数字通信系统二语音信号的数字化三.几种常见码型四.时分多路复用五PCM帧结构六.PCM高次群七.定时与同步一数字通信系统㈠信号信号可用来传输信息。
信息可用语言、文字、图象等表达,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表达信息的语言文字不便于直接传输。
因此在近代科学技术中,常用电信号来传送各种信息,即利用一种变换设备把各种信息转换为随时间作相应变化的电流或电压进行传输。
这种随信息作相应变化的电压或电流就是电信号。
由消息转换成的电信号可分为两类: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时间和幅度都连续的信号。
数字信号是指时间和幅度都离散的信号。
如图1-1电压10 0时间a.模拟信号b.数字信号1-1 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的模型㈡数字系统以数字信号的方式来传输消息的通信系统,叫数字通信系统。
典型的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如图1-2。
1-2 典型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信源即是发信者。
通常的信源指电话机、摄象机及各种数字终端设备。
信源编码的作用是对信号进行编码,去除或减少冗余度,把能量集中起来缩窄占据频带,从而提高数字传输的有效性。
例如进行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A/D转换),PCM编码。
信道编码。
由于传输信道上噪声的干扰,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可能会发生差错,导致信息传输质量下降。
为了在接收端自动检出错码或纠正错码,使差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可在信源编码后的数字信号中按一定规律加一定数量的数字码(监督码),形成新的数字信号,这种新的信号间的关系形成较强的规律性,使收端可检查或纠正差错。
信道编码是将信息比特变换为适合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它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数字传输的可靠性,即改善系统的误码性能。
信道和噪声:信道指传输信号的通道。
按传输媒质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类。
有线信道包括明线、同轴电缆、光缆等。
无线信道包括微波中继、卫星和各种散射等。
信道在传输中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通常把所有的噪声干扰都折合到信道中,成为一个等效噪声源。
通信原理课程论文

目录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的传递更是越来越广泛和快捷,现代通讯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因为数字通信不仅能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功能。
PCM 编码就是一种将模拟信号数字化以及数字信号模拟化的实现过程,编码过程就是将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后变为数字信号的过程,译码是其反变换。
本文通过仿真软件MATLAB 强大的仿真功能实现了其编译码的过程,通过编译码图形对比分析了误差,并提出了进一步缩小误差的方案。
PCM 原理常应用于现代语音通信中。
工程概况PCM 的概念是在1937年法国工程师维纳斯提出。
PCM ——脉冲编码调试是一种将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编码变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
PCM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是先对模拟信号进行抽样、量化、编码,经过信道和新稻种的干扰后再进行译码再经过低通滤波器输出信号。
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是概念上最简单、理论上最完善的编码系统,是最早研制成功、使用最为广泛的编码系统,但也是数据量最大的编码系统。
PCM 的编码原理比较直观和简单,下图为PCM 系统的原理框图:图中,输入的模拟信号m(t)经抽样、量化、编码后变成了数字信号(PCM 信号),经信道传输到达接收端,由译码器恢复出抽样值序列,再由低通滤波器滤出模拟基带信号m(t)。
通常,将量化与编码的组合称为模/数变换器(A/D 变换器);而译码与低通滤波的组合称为数/模变换器(D/A 变换器)。
前者完成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变换,后者则相反,即完成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变换。
PCM 在通信系统中完成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功能,它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完成:抽样、量化、编码。
分别完成时间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
根据CCITT 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A 律和μ律方式,我国采用了A 律方式,由于A 律压缩实现复杂,常使用 13 折线法编码,采用非均匀量化PCM 编码。
数字通信论文范文3篇

数字通信论⽂范⽂3篇电⼦式互感器数字通信技术论⽂1电⼦式互感器数字同步技术分析在整个采样值传输时序分布结构当中,MU中对于采样信号进⾏数字化处理过程当中时延问题能够借助于信号调理时延予以处理,在此基础产⽣A/D转换过程中的时延问题。
这⼀时延在经过FIR滤波器群延时处理之后会⽣成与MU采样信号数字化处理时延相对应的数据处理时延,并在以太⽹控制器进⾏信号发送以及报⽂传输的过程当中产⽣与之相对应的时延。
从这⼀⾓度上来说,在电⼒系统各类型设备电压及电流信号⾃产⽣直⾄处理完成的全过程当中,⾼阶FIR滤波器装置所对应的群延时问题是数据时延问题最为严重的⼀个阶段。
假定整个数据采样周期的时间设定为50us,与之相对应的⼀般性64阶结构FIR滤波器装置所涉及到的群延时间则表现为1.5ms以上。
从这⼀⾓度上来说,仅仅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插值运算是⽆法针对电流及电压信号在采集、传输⾄处理全过程中所产⽣时延问题予以有效控制及补偿的。
在这⼀背景作⽤之下,应当采取⼀种特殊的两极同步处理⽅式,即⾸先借助于数字移相器装置针对相位滞后信号进⾏前移处理,进⽽在应⽤动态化⼆次拉格朗⽇插值计算的⽅式实现这部分滞后信号的精确性相位同步处理。
在这⼀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下两个⽅⾯的问题。
(1)⾸先,在数字移相器进⾏滞后信号迁移处理以及相位均衡的过程当中,由阻容⽹络以及运算放⼤器装置所构成的整个超前移相很明显,模拟移相器连续传递函数的取值同图1中所⽰的电阻值R以及C均存在密切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对拉普拉斯变换复变量参数的引⼊与替代处理能够获取与系统连续信号对应模拟⾓频率以及拉普拉斯变换复变量虚部参数相关的移相器频率特性传递函数。
在针对相拼特性进⾏深⼊分析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图1中整个模拟移相器在进⾏数据同步处理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移相读数始终维持在0°~180°范围之内。
进⽽通过对校正系数的调节与计算,能够在均⽅差最⼩原则的处理作⽤之下获取频域⽅差函数作⽤之下个点的min参数,最终能够获取数字同步处理中所需要的全通滤波器最优化解。
《通信原理》范文

《通信原理》范文通信原理依托于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通过将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的形式来实现远距离传输,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它是对信号传输、噪声抑制、调制解调等过程进行建模和分析的科学方法的总和。
通信原理的核心是信号传输的过程。
信号传输可以分为模拟信号传输和数字信号传输。
模拟信号传输是指通过连续的模拟波形来传输信息,而数字信号传输则是将信息转化为离散的数值序列进行传输。
通信原理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传输信号,以及如何对传输过程中的噪声进行抑制和纠正。
它包括了信号调制与解调、信道编码与纠错、多路复用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在信号调制与解调方面,通信原理研究如何将信息信号转化为适合在传输媒介中传播的信号。
常见的调制技术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是指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发展和改进,直接影响着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和容量。
另一方面,在信道编码与纠错方面,通信原理研究如何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
常用的编码方式有奇偶校验、海明码和卷积码等。
通信原理还研究如何在接收到有错误的信号时,进行纠错处理以恢复原始信息。
纠错码的设计和应用是提高通信系统抗干扰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多路复用是指将多个信号通过同一传输媒介进行同时传输的技术。
它是提高传输效率和容量的关键手段。
通信原理研究如何通过时分复用、频分复用、码分复用等技术,将多个信号在时间、频率或编码上进行划分,以实现有效的多路信号传输。
通信原理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为各类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指导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原理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从传统的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再到如今的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通信,通信原理始终是通信技术研究的基石。
总之,《通信原理》涉及的内容繁多,其中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纠错、多路复用等方面的知识。
数据通信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伴随着电信体制的改革及电信市场的全面放开,数据通信业务市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篇一《数据通信中4G技术的应用》摘要:在信息技术一次又一次重大变革之后,4G技术诞生,并且在数据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通信连接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本文首先对4G技术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其在数据通信方面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4G技术;数据通信;应用14G技术的概念和特点1.1概念第四代移动通信以及其技术,我们简称其为4G技术,是在3G 以及WLAN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发展而得来的。
4G技术的特点在于非对称数据传输能力可以达到2mb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是高速数据业务得到更好的实施,还可以将码间干扰问题化解。
并且如果在很高速率下进行数据传输的话,那么利用单载波传输数据的时候需要设计的均衡器可能要上百个,这项工作是非常繁重的。
不仅要将码间干扰的问题解决掉,还要将复杂度降低,并且为数据传输的效率提供保证,因此应用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智能天线技术,这项技术对空时多址技术进行了借鉴,以不同的信号传输方式来有效的区分同频率信号,对信号覆盖的范围进行调整,主波束和准用户之间对准,旁瓣和准干扰信号彼此对准,保证提供给所有用户的通信信号都是足够优质而理想的。
再次是多用户检测技术,我们将某一时段内对某信号进行了占用的全部用户均看做有用信号,借助码元等就可以去联合检测单个用户信号并保证其检测的质量,也就是先接收数据,然后对一系列信息处理措施进行综合的利用从而处理这些数据,最终联合检测了多用户信号。
最后是MIMO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将若干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位置,从而提供复用以及分集增益,引入了MIMO技术以后无线系统的容量以及覆盖的范围均可以得到大范围扩增,并且可以通过空间分集来有效的改善无线信道性能,最终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提升上来。
2数据通信中4G技术的应用1.1应用于电子商务中在我们大力推行4G通信技术的时候,电子商务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上快速支付、信息化服务以及各种定制的个性化服务等都是因此而诞生的。
通信原理论文

目录前言 (1)工程概况 (1)正文 (1)3.1设计目的和设计意义 (1)3.1.1设计目的 (1)3.1.2设计意义 (2)3.2基带信号传输系统的设计内容及原理 (2)3.2.1软件介绍 (2)3.2.2数字基带信号介绍 (2)3.2.3设计内容 (3)3.3程序设计与仿真结果 (5)3.3.1仿真结果 (5)3.3.2结果分析 (6)致谢 (6)前言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它的主要缺点就是设备复杂并且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数字系统的设备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大大降低,同时高效的传输压缩技术以及光纤等大容量传输介质的使用正逐步使带宽问题得到了解决。
因此,数字传输方式日益受到欢迎。
通信原理计算机仿真实验,是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
仿真工具是MATLAB程序设计语言。
MATLAB是一种先进的高技术程序设计语言,主要用于数值计算及可视化图形处理。
特点是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图形、图像处理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极易使用的交互式环境中伪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学科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编程工具。
运用MATLAB,可以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进行较为全面地研究。
为了使本科类学生学好通信课程,我们进行了试点,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针对通信原理的很多内容进行了仿真工程概况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采用Matlab仿真实现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研究。
首先要求对Matlab软件有着较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掌握一些Matlab软件的基本函数的书写以及用法,对Matlab软件进行绘图仿真,例如:用Matlab软件仿真输入数字信号的波形。
同时利用Matlab软件也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验证,在Matlab软件下分析相关仿真图形然,与书本上的仿真图形进行对照分析和比较。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的技术对我们通信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
正文3.1设计目的和设计意义3.1.1设计目的熟悉无码间串扰的时域和频域条件,掌握典型的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系统——升余弦滚降系统。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论文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数字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也可作为相关电类专业的选修课。
当今信息社会里,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离不开信息的传输,而数字通信是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因此“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也应不断变革,适应技术发展需要,同时兼顾所属行业应用特色。
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在许多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1,2]作为通信工程专业承上启下的一门重要课程,数字通信以学生前期必修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路分析、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光纤通信等电类课程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后续其他电类选修课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打下基础的作用。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能够尽快引导学生完成从专业基础理论课过渡到专业选修课阶段,结合电力行业特色,从课程内容安排和实践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作为通信工程专业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既不能与前期课程内容有过多重复,又需要为后续课程做好引导作用。
因此,合理的课程内容安排,可以在较短学时内使学生从中受益最大。
1.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更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认真研究本课程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理顺前后课程之间的关系,搞好相关课程的重组和整合。
为避免冲突和重复,处理好与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衔接部分,如信源编码一章中的pcm部分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已详细介绍,而图像编码部分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内容有重复,故留作将来“数字图像处理”选修课中详细介绍,这里只做简单介绍。
数字通信系统与各课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为了适应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不断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及时删除陈旧、落后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M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系统的构成
(二) PCM30/32 路系统帧结构 帧:抽样时个路信号每轮一次抽样的总时间, 也就是一个抽样周期。
一帧码流中含有帧同步码、复帧同步码、各路 信息码、信令码、警告码等。其 PCM30/32 路系统 帧结构图如下
其中 (1) 30 个话路时隙: TS1~TS15; TS17~TS31。 (2)帧同步时隙:TS0 偶帧 TS0:发送帧同步码,0011011; 奇帧 TS0:发送帧失步对告。 第五章 数字信号复接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传输介质的传输能力,要有不 同的话路数和不同速率复接,形成一个系列,由低到高 逐级复接,这就是数字复接 (一) 数字复接的方法及系统构成 (1)数字复接的方法分为同步复接和异步复接。 (2)数字复接系统的构成
不同幅值的信号经过具有压缩特性的放大器后对小 信号的幅度有较大的放大作用,而对大信号的幅度则 有压缩作用。这样在对经过放大后的取样小信号进行 量化时,就使小信号的量化误差相对减少,信噪比得 到改善,如果放大作用大,则改善的程度也大;至于 大信号经压缩、量化后,信噪比将降低,结果使话音 信号在整个动态范围内的信噪比基本上相差不多,且 都能满足规定的要求。 国际上允许采用两种折线形压扩特性: 13 折线 A 律压 扩特性和 15 折线 u 律压扩特性,美采用 u 律,我国 与欧洲规定采用 A 律。 (四) A 律 13 折线编码、解码 1、 编码的概念 编码是将模拟信号样值变换成对应的二进制码 组。从概念上讲,编码过程可以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 的过程来类比。 2、 A 律 13 折线编码方法 PCM 编码的方法类似于天平称物体重量。首先要提供 一套大小不等的判定值,既各段起始电平和段内标准 权值,以便与抽样值进行比较。 判定值的确定规律和提供方法: (1) 极性码 ������������ ≥ 0 ������1 = 1;
(五) 数字通信系统
1、数字通信 信源发出的信息经变换处理后,送往信道上的是数字 信号的通信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典型的数字通信 系统的组成如图
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模型
2、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信息传输速率:用每秒传输的信息量来衡 量。单位:bit/s。 (2)符号传输速率:单位时间内所传输的码元 的数目。单位:波特。 (3)频带利用率:单位频带内的传输速率。 在比较不同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时, 单看它们的传输速率是不够的,还应看在这样的传输
(二) 数字基带传输 数字基带传输,一种不搬移基带信号频谱的传 输方式。未对载波调制的待传信号称为基带信 号,它所占的频带称为基带,基带的高限频率 与低限频率之比通常远大于 1。 很老的一种数据
传输方式,一般用于工业生产中。服务器—终 端服务器—电话线—基带—终端,ISO 中属于物 理层设备。 (三) 数字频带传输 所谓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是对基带数字信号进 行调制,将其频带搬移到光波频段或微波频段 上,利用光纤、微波、卫星等信道传输数字信 号。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系统主要有光纤数字 传输系统、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和数字卫星传输 系统。 (1)频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频带传输系统有两种基本结构,如下图。
寄存读出和线性解码网络输出相应的 PAM 量化信号。 第三章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 (一) 语音压缩编码的概念 语音压缩编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给定编码质量、编 码延时及算法复杂的条件下,如何降低语音编码所需 的比特率。 (二) 语音压缩编码的分类:波形编码、参数编码、混合编 码。其中波形编码是出现较早且成熟的语音编码技术, 波形编码包括:自适应增量调制(ADM) 、自适应差 分编码调制(ADPCM) 、自适应预测编码(APC) 、自 适应子带编码(ASBC)自适应变换编码等。 (三) DPCM 系统原理框图 自适应差分编码调制(ADPCM)是用预测编码的方法 来压缩数据的,它结合了 ADM 的差分信号与 PCM 二 进制码的方法,是一种性能比较好的编码方式。要想 了解 ADPCM,首先就要了解 DPCM。 DPCM 就是考虑利用语音信号的相关性找出看反映信 号变化特征的一个差值进行编码的。 其 DPCM 的系统原理图如图
第一章 概述
(一) 消息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 以简要的 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 最 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二) 信息 从信息的观点来看,本体论层次(无条件约束的层次,纯 客观角度)信息的定义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认识论 层次(站在人类主体的立场上来编码的优点, 采用线性技术构成声道模型。 它不只传输预测参数和清浊音信息, 而且也同时传输预 测误差信息。 第四章 时分多路复用及 PCM30/32 路系统 数字通信在实现多路通信时是采用时分制多路方式,如 何实现时分制多路通信是非常重要的。 (一) 时分多路复用 所谓的时分多路复用(即时分制)是利用各路信号 在信道上占有不同的时间间隔的特征来区分各路信 号的。 其 PCM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系统的构成为:
第六章 数字信号传输 (一) 传输码型 不同的码型具有不同的功率谱结构,码型的功 率谱结构应适合于给定信道的传输特性和对定 时时钟提取的要求。 1、 常见的传输码型 (1) (2) (3) (4) (5) 单极性不归零码(NRZ) 单极性归零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AMI) 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 传号反转码(CMI 码)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论文
《数字通信原理》的课程已经结束。这本书共有六个章节。其主 要章节有: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语音信号编码——脉冲编码调制 (PCM), 第三章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 第四章 时分多路复用及 PCM30/32 路系统,第五章 数字信号复接——PDH 与 SDH,第六章 数字信号传 输。 学了《数字通信原理》这本书的课程,让我对数字通信有了一点 了解。
主体表述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 (三) 信号 信号是运载消息的工具,是消息的载体。从广义上讲,它 包含光信号、声信号和电信号等。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 表达信息的语言文字不便于直接传输。 因此在近代科学技 术中, 常用电信号来传送各种信息, 即利用一种变换设备 把各种信息转换为随时间作相应变化的电流或电压进行 传输。这种随信息作相应变化的电压或电流就是电信号。 由消息转换成的电信号可分为两类: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时间和幅度都连续的信号。 数字信号是指时 间和幅度都离散的信号。如下图
速率下所占的频带宽度。 即:
或
符号传输速率 (Bd / Hz) 频带宽度
信息传输速率 (bit / s / Hz) 频带宽度
第二章 语音信号编码 目前通信业务主要有电话业务和图像(传真、电视)业 务等,这两种通信业务的信源信息都是在时间和幅度上 均匀连续的模拟信号,要实现数字化的传输和交换,首 先要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电话信号的数字化称 为语音编码,图像信号的数字化称为图像编码。 (一) 语音信号编码的基本概念 所谓语音信号的编码指的就是模拟语音信号的 数字化,即信源编码。 根据语音信号的特点及编码实现的方法,语音 信号的编码可以分为三大类, 1、波形编码:对信号的波形进行的编码。 2、参量编码:提取语声信号的一些特征参量, 对其进行的编码。 3、混合编码:介于波形编码和参量编码之间的 一种编码。既在参量编码的基础上,引入了一
(三) 量化 量化是把信号在幅度域上连续取值变化为幅度域上 离散取值的过程。 量化可以分为: 1、 均匀量化 量化分级间隔相等的量化方式为均匀量化,均匀量化 也称线性量化,它把输入的取样值的范围划分为若干 等距离的小间隔,每个小间隔叫做一个量化级。当某 一输入的取样值落在某一间隔内时,就用这个间隔内 的中间值来近似地表示这个取样值的大小,并以此值 输出。这样大信号和小信号的绝对误差相同,而对小 信号来说,相对误差(噪声)很大,也就是说信噪比 小,不能满足语音信号的传输要求。 (注:信噪比为 输出的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信噪比越大,说明 通信质量越好) 2、 非均匀量化 非均匀量化(又称非线性量化)就是使用不等的量化 级差(间隔) ,小信号分级密,量化级差小;大信号 分级疏,量化级差大。或者说量化间隔△随着信号幅 值的减小而缩小,使信号幅值在较宽的动态范围内的 信噪比都能达到指标规定的要求。 非均匀量化是利用压缩和扩展的方法来实现的。
DPCM 的系统原理图
(四) ADPCM 前面学了 DPCM 的工作原理,但为了进一步提高 DPCM 方式的质量,还需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即自适应措施。 语音信号的变化是因人、因时而不同的,为了能再相当 宽的变化范围内得到最佳的性能,DPCM 也需要自适应 系统,在这里的自适应包括自适应预测和自适应量化, 即 ADPCM。 (五) 参量编码 参量编码根据对语音形成的机理分析, 着眼于构成语音 生成模型。 (六) 混合编码 混合编码多以线性预测编码(LPC)为基础,依据对激 励信息的不同处理,混合编码方法主要有:多脉冲线性 预 测 编 码 ( MPLPC ) 、规则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RPELPC)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C) 、低时延的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LD-CELPC) ;混合编码结合了波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的模型
(四) 通信系统模型 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称为通信。 我们知道信息可 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近代
通信系统也是种类繁多、 形式各异, 但可以把通信系统概 括为一个统一的模型。这一模型包括: (1)信源:信息的发出者。 (2)变换器: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 上传输的信号。 (3)信道:信号的传输通道。 (4)反变换器:与变换器的功能相反。 (5)信宿:信息传送的终点。 (6 ) 噪声源: 在终端和通信过过程中的噪声的总和。 其通信系统的模型如下图
������������ ≤ 0 ������1 = 0。 取绝对值:is I s (2) 幅度码 编码规则:若������������ ≥ ������������������ ,则������������ = 1 若������������ ≤ ������������������ ,则������������ = 0 判定值的确定:������������2 , ������������3 , ������������4 第一次对分点是 128 △; 第二次对分点是: 512 △(a2=1)和 32 △(a2=0) ; 第三次对分点是: 1024 △(a2=1,a3=1) 、256 △ (a2=1,a3=0)、 64 △ (a2=0,a3=1)、16 △ (a2=0,a3=0) 。 ������������ ≥ ������������������ ,编为 1 码; ������������ ≤ ������������������ ,编为 0 码。 经过 3 次比较,完成段落码的编码。根据段 落码编码,确定了段落起始电平������������������ 和段落的 量化间隔∆������ 3、 A 律 13 折线解码 解码的作用是把接收到的 PCM 信码还原成解码电 平。 接收到的 PCM 串行码通过串/并变换记忆电路 变为并行码,并由记忆电路记忆,通过 7/12 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