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勇军·案例解析(问题教学法)
如何进行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3)案例问题事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进
行筛选,通过情景与细节的描述,对案例问题产 生、解决过程中的环境、人物活动的描述,有针 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是案例反映主题 所包含的各种问题的事件。
(4)问题解决的效果。案例不仅要说明问题
的产生、解决的过程,还要交待问题解决的结果。 如教学的思路、教学的过程的描述,还要交代教 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 , 包括学 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 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5.要有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 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 可供学习,而更多的则是反映弊端,需要对症下 药地进行分析。
三、教学案例分析的技巧和方法
案例分析是在记叙事件的基础上,评价分析案例反映 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对案例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行为、 过程、结果的反思,梳理利弊得失,总结成败的原因 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揭示事件的启示意义及其价值。 评析可以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如教育学、心理学、社 会学等)切入,进行理论阐述,也可以有感而发,就 事论事。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比如同样 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 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 和科学的规律。评析贵在具有独到的思考,能够从纷 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
3、[案例描述]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 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 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 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 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 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 把握,学生会吵闹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 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 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人教版选修5“芳香烃”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效果最优化囡 。该模式强调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 , 三者之 间有怎样 的包含关 系?用示意图表示 。
。 , 1
( 设计意图: 体验有机物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建构有机物“ 结构决定性质, 性
质反映结构 ” 的化学观念。 ) 6 苯和苯的同系物如何鉴别 ? . 苯环对 甲基的影 ( 设计意图 : 进一步体验基 团之 间的相互作用 ,
简单 莳验证性实验, 在“ 盛 思考与交流” 让 中,
和发展历史中去追寻原 因。
一
、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历史【 1 ]
11 82年瑞典 化学家 贝齐 里乌斯根据实 验现象 最先提 出了金属活动顺 序 。后来 , 国化学家贝开 俄 托夫在进行大量实验和系统研究之后 ,于 16 85年
中国 大陆
美 国
“ 九年级化学” 2 0 06
‘ yi l c ne ‘ s a Si c” P c e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诞生与发展
口 陈花 蕊 占小红
( 东师 范 大 学化 学 系 , 海 华 上 20 6 ) 0 02
金属 活动顺序 表是 中学化学判 断溶液 中金属
由表 l可 以看 出 中国和美 国教材 金属 活动顺
的置换顺序 , 即金属活动性的判 断依据 。 然而 , 通过 序表 中金属活动性 : a Na C > ,而英 国和新加坡教材
面对问题之 时 , 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以期达到解决 问 科本 身的观念建 构 , 同时对实验 能力 的要 求大大加 题的思维活动历程啪 。问题是打开思维 、 唤起想象 的 强。 笔者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在必修 2 已有的知识、
雷勇军·案例解析(问题教学法)
关于问题教学的思考宜昌市二中雷勇军一、什么是问题教学?(一)问题教学的历史渊源1.我国问题教学的思想渊源(1)《学记》《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失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此可见,《学记》不仅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的方法——“提问”是关于教法的问题,“回答问题”是关于学法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在问题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善问”。
(2)《论语》《论语•述而》:“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论语》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以及引导的合适时机。
2.国外的问题教学思想渊源一般认为,国外问题教学的最早渊源应该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后来经过卢梭、杜威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建构主义的兴起,问题教学最终确定下来。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新思想的“产婆”,去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真理。
为此,他在教学中采用问答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教育目的。
(2)卢梭的问题教学思想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写道:“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1](P.223,280)这表明他反对给学生教授现成的知识,重视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发现学问。
(3)杜威的问题教学思想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J.杜威认为,思维的自然规律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所谓“实验逻辑”的反省的思维。
它是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
反省思维是由疑难的或不确定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两端之间的全过程。
教师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
教师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引言: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一、选择合适的案例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需要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学生背景相适应的案例。
合适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相关性:案例应与所讲授的知识点或学科内容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质量: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质量和可信度,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和细节,以便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3. 多样性: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案例,包括真实案例、虚构案例、历史案例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1.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针对案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分析案例,互相交流思路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批判思考:1. 引导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对立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分析问题:让学生从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挑战他们的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四、培养综合素养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1. 实际应用:将案例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提问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引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启发式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案例,分析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0人。
这节课的主题是《动物世界》。
在课前,教师已经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动物的信息,并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三、案例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
2. 启发式提问(1)教师展示一只孔雀的图片,问:“孔雀为什么会开屏?”学生回答:“因为孔雀想要吸引雌孔雀。
”教师追问:“那么,为什么孔雀要吸引雌孔雀呢?”学生陷入思考,有的回答:“因为孔雀开屏很漂亮,雌孔雀喜欢。
”教师继续追问:“除了漂亮,还有其他原因吗?”这时,一位学生回答:“孔雀开屏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壮,让雌孔雀知道它能保护自己。
”教师点头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引导:“那么,其他动物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呢?”(2)教师展示一只大象的图片,问:“大象为什么用鼻子卷东西?”学生回答:“因为大象的鼻子长,可以抓住东西。
”教师追问:“除了卷东西,大象的鼻子还有其他用途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大象可以用鼻子喝水、吹风、扇扇子……”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3. 学生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动物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2)动物的行为对它们有什么意义?(3)我们可以从动物的行为中学到什么?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动物,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动物行为。
四、案例分析1. 启发式提问的应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动物行为的原因和意义。
教师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
教师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作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广泛运用。
这两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巧妙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
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材中实际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1 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1.2 提出问题在讲解案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案例,并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3 激发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意见和观点。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2.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法是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在运用问题解决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 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应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这些问题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2.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3 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完成任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教学法与问题解决法的结合应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可以相互结合,共同应用于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带有挑战性的案例,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问题解决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全国浙教版信息技术高中选修1新授课第二节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优秀教学案例
在分组时,我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施验证等环节,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反思与评价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会展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网络购物时遇到的维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信息技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方法。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设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具体来说,我将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如网络购物时的信息安全问题、智能家居设备的故障排查等。引导学生置身于这些情境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问题解决需要有系统、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尝试。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案例评析(继续教育)
案例评析(继续教育)案例评析【评析教师】张军(北京市第八中学,特级教师)杨健(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李宁宁(北京市第八中学,中学一级教师)【评析文本】1. 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新课程不是要求所有的课都创设情境导入,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或者有一定难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接受比较容易,增加学生的兴趣,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合理地创设情境。
图像处理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内容比较困难,适合进行情境导入。
但是如果教学内容直接去讲授就可以很容易讲清楚,那就不用去创设情境。
把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情境引入,让学生有亲近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孙雪梅老师展示上节课做好的电子信封,提问信封上还缺少什么,引入本节课内容。
杨立明老师提问学生,在寒假照的照片有没有什么需要修饰的,引入图像处理的新课。
这两位老师的情境导入都是非常合理和恰当的。
2. 授课模式符合新课程杨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百度百科对Photoshop 软件的发展历程、版本历史和主要功能进行查询。
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有效性。
活动二是请同学们分组利用互连网对 Photoshop 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查询,然后试着简单说出其含义或特点。
在这两个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再进行提炼和升华,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符合新课程的授课模式。
3. 注意跟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两节课中,孙雪梅老师和杨立明老师跟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很丰富的,在课堂上跟学生比较亲近,有亲和力,这样做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只有学生对老师有好感才能认真听课。
4. 通过知识迁移、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画图软件中的功能迁移到 Photoshop 软件学习中,让学生树立了信心,教师通过画图软件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设计了活动三,让学生来探索 Photoshop 中的画笔工具,利用画笔来创作一幅简单的作品。
教育案例分析作答方法(2篇)
第1篇在教育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篇关于教育案例分析作答方法的详细阐述。
一、案例分析的定义案例分析是一种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案例背后的教育规律和问题,从而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分析的作用1.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拓展学生的视野: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领域、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
4. 促进教育工作者反思: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案例分析作答方法1. 熟悉案例背景在作答案例分析之前,首先要熟悉案例背景。
这包括了解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信息。
通过对案例背景的了解,可以为学生分析案例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 提取关键信息在熟悉案例背景的基础上,要善于提取关键信息。
关键信息包括案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教育现象等。
提取关键信息有助于学生把握案例的核心内容。
3. 分析案例问题分析案例问题是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问题类型:根据案例中的教育现象,判断问题属于哪一类教育问题,如课程问题、教学问题、评价问题等。
(2)问题原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师素质、学生特点等方面入手。
(3)问题影响:分析问题对学生、教师、学校及教育整体的影响。
4. 提出解决方案在分析案例问题的过程中,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创新性。
以下是一些提出解决方案的方法:(1)从教育理念入手:根据案例中的教育现象,提出符合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作者:刘银鹏来源:《学周刊》2021年第13期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语文课程是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教师必须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才能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滞后性,也可以满足新时代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非常适用于语文阅读课堂。
因此,教师应该将阅读课程与问题教学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应用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3-0139-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1.13.069隨着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的落实和深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努力为学生探求更广阔的发展路径,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
问题教学法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打造更生动的阅读课堂。
下面我们就针对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展开简单策略分析。
一、采用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产生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助燃剂。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阅读教学。
课堂导入是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关系着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状态。
虽然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还十分薄弱,但是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产生疑问也乐于探索谜底,这一心理特征值得教师加以利用。
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时,不妨从课堂导入环节寻找突破口,将具体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相整合,积极采用问题导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语文阅读兴趣,也能为阅读课堂开一个好头,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教案中的实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教案中的实例分析与解决方案教案编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能够指导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行动,还能够促进对教学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案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评价方式不全面等。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对教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案例分析在某高中生物教案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存在问题。
教案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在进一步分析教学目标时,我们发现这一目标过于宽泛,不具体,不易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外,教案中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存在问题。
教师在板书设计上缺乏重点,教学内容排布杂乱,逻辑性不强。
综上所述,这个教案存在目标设置不清晰、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目标细化工作将其具体到各个层次。
例如,可以将“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化为“能够描述典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解释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等具体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之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通过先导导入、知识讲解、实验示范、学生实践等环节,有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习活动的展开。
此外,教师在板书设计上应突出重点内容,排布整齐、清晰,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多样化评价方式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全面性,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外,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实验报告、观察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举一反三,通过对教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教案中的实例分析与解决方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作者:卢永凯来源:《学周刊》2020年第10期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实践,从而了解生物知识本质,掌握其学科特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原理解决日常遇到有关问题的能力。
因而高中生物教师应利用问题教学法有效开展生物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生物;应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0-0051-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0.10.025在目前教育环境下,问题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因其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改善学生在学习求知过程中的惰性,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通过现有资源发现、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生物学习实质并以此实现对生物原理的灵活应用,通过问题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学习成绩。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中,各高中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不断创新。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虽然在我国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与创新,但从社会的发展和现状来看,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为受传统思维理念的束缚,大多数教师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遵循着讲授为主的原则,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非常少,这就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生物学科更没有兴趣和爱好。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缺乏吸引力,更收不到真正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课堂安排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占据着主体性地位,整个课堂学习时间大都是由教师掌握着,但是因为在传统思维理念的束缚下,教师的思想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使学生只是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而没有实践的时间,更缺乏真正的自主探究,这样的理论缺乏实践的支撑,根本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中,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案编写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解决
教案编写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解决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指导时所编写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的编写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教案编写中,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解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分析案例教学和问题解决在教案编写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两种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在教案编写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一种以真实或虚构的案例为基础,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教案编写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运用案例教学:1.引入案例:在教案开头或适当的位置,引入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分析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案例中的问题、关键信息和分析过程,并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3.讨论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案例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4.解决问题:根据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设计相应的练习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教案编写中嵌入案例教学的元素,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问题解决在教案编写中的应用问题解决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案编写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运用问题解决:1.引出问题:在教案开头或适当的位置,提出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2.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理清问题的关键信息和解题思路,并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解决问题:设计相应的练习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思维灵感——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应用探析
激发思维灵感——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应用探析
刘素侠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本文就"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应用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从问题情境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优化及课文内涵引导探究三方面具体阐述了笔者的思考与建议.
【总页数】1页(P187)
【作者】刘素侠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高级中学,河南,永城,4766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激发思维灵感在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应用分析 [J], 巴特孟克;
2.激发思维的灵感——浅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课改时期推进“问题教学法” [J], 庄志武
3.灵感思维探析--试论历史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 [J], 齐虎田;齐芳
4.灵感思维探析——试论历史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 [J], 齐虎田;齐芳;;;
5.扩散思维,激发灵感——小学五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J], 黄宝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效追问引领思维深度发生
有效追问引领思维深度发生作者:王优娟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1期王优娟前不久,听了学校老师的同课异构《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颇有感触。
这篇课文节选自萧红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两位老师教学课文第13 自然段时,分别是这样处理的:教学案例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第13 自然段。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园子?生:自由。
师:哪一句直接告诉我们是自由的?请画出来,齐读。
课文围绕这句中心句,写了哪些园中之物是自由的呢?生:花、鸟、虫子是自由的。
生:倭瓜、黄瓜、玉米是自由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遍。
课堂效果:学习这一段,老师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园子的活泼和灵动。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然停留在低阶能力、低阶学习和低阶思维的层次上,所有问题缺乏挑战性,缺乏思维的张力,学生的学习没有真正地发生。
教学案例2:师:“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那样的自由快乐,那园子里的景物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13 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13 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表现出了园中之物的自由?)交流1:从“……就像……”这个句式看出鸟儿、虫子很自由。
交流2:“ …… 愿意…… 就……”写出了倭瓜、黄瓜、玉米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没人管它们,很自由。
交流3:“ 一会…… 一会……”写出了蝴蝶也是自由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很自由,无拘无束。
师:作者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写出了园中之物的自由。
老师也写了一段关于园内景物的描写,谁来读读?生:(读)“倭瓜长藤了,沿着花架往上攀,一直爬到了房顶,再挂下来,随风摇摆,甚是婀娜。
黄瓜也开花了,这儿一朵,那儿一朵,怎么开,都很美,她们仰着黄色的小脸,向着和风点头。
从三则教学案例看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
从三则教学案例看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
刘智强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研究(江西师大)》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都很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出现了一些优秀曲问题情境设计方案,也有一些情境设计只是讲究外面的包装,看似很新、奇、亮,但不知道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刘智强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从三则教学案例看教师回应幼儿中存在的问题 [J], 周霞;李春雨
2.基于对活动素材的有效研读——透过教学实施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案例 [J], 彭文其;
3.回归生活设计有效活动——八年级思想品德《男生女生——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案例设计与评析 [J], 雷凯红;方晓波
4.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与时事新闻的教学案例设计\r——以\"从'中美贸易争端'看'工
业区位选择'\"为例 [J], 周静;杜楠
5.浅谈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有效途径 [J], 邵潇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分析
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分析
陈军
【期刊名称】《小学科学(教师版)》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古语云:"问则疑,疑则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问不成学。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问答互动的过程,有效地课堂师生互动问答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发散思维,促进教与学的协调综合发展。
而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对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特别是课堂问与答的有效性把握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有深度的提问,只是把英语当成简单的语言知识来讲授,英语课堂提问大多流于形式,一般都是为了问而问,问题显得无效、无意义、枯燥,久而久之,这样的英语课堂不能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页数】2页(P86,98)
【作者】陈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与实施
2.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与实施
3.聚焦课堂有效提问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4.科学提问,打造高效课堂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5.有效提问启发思维——刍议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抓住问题特性开展案例教学
抓住问题特性开展案例教学抓住问题特性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特点是抓住问题本身的特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阐述抓住问题特性开展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一、案例一:如何提高中学英语阅读理解质量?1.问题描述对于中学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是学好英语的重要环节之一。
但是,由于语法结构、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改进和提高。
2.问题特性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问题特性:(1)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提高阅读理解的质量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语法、词汇、语言表达能力、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2)问题具有普遍性在中学阶段学习英语的学生大多都会面临英语阅读理解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因此,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适用范围广。
(3)问题需要动手实践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多读多思考多练习来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3.抓住问题特性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抓住问题特性:(1)分析和总结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梳理出问题的特性和相关因素,明确问题的难点和挑战点。
(2)挖掘案例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到一些相关的案例来进行教学。
这些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够反映出问题的核心特点和解决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通过案例学习,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例如让学生模仿案例中的语言结构、阅读技巧等,鼓励学生练习多读多写,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案例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1.问题描述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素质。
但是,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扰和难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引导。
2.问题特性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问题特性:(1)问题涉及到心理、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与他们的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都有关系,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问题教学的思考宜昌市二中雷勇军一、什么是问题教学?(一)问题教学的历史渊源1.我国问题教学的思想渊源(1)《学记》《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失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此可见,《学记》不仅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的方法——“提问”是关于教法的问题,“回答问题”是关于学法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在问题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善问”。
(2)《论语》《论语•述而》:“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论语》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以及引导的合适时机。
2.国外的问题教学思想渊源一般认为,国外问题教学的最早渊源应该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后来经过卢梭、杜威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建构主义的兴起,问题教学最终确定下来。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新思想的“产婆”,去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真理。
为此,他在教学中采用问答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教育目的。
(2)卢梭的问题教学思想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写道:“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1](P.223,280)这表明他反对给学生教授现成的知识,重视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发现学问。
(3)杜威的问题教学思想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J.杜威认为,思维的自然规律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所谓“实验逻辑”的反省的思维。
它是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
反省思维是由疑难的或不确定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两端之间的全过程。
在这两端之间,思维过程有 5个形态或步骤:①疑难或问题的发现;②确定疑难的所在和性质;③提出假设,作为可能的解决方法;④演绎假设所适用的事例;⑤假设经试验证实而成立为结论。
如果在第五个步骤中,假设不适合于所有的事例,那么结论不能成立,思维循着尝试—错误—成功的原则,另换一个假设,反复试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后来杜威把这一过程修订为:①暗示;②问题;③臆说;④推理;⑤试证。
可见,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这三位教育家虽未明确提出问题教学理论,但他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可视为问题教学的思想渊源。
这些教学思想对目前我国的教学改革有着很大的启示。
(二)问题教学的定义问题教学最早是由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育科学院院士米•依•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在他的两部著作《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1972)和《问题教学基本的理论问题》(1975) 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了详细地论述。
他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2]前苏联教育家列尔耐尔也较早地对问题教学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他认为“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3](P.118)《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关于问题教学的定义是:“根据‘实验逻辑’的‘反省思维’学说,教师针对儿童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P.390)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关于“问题教学法”的解释是:“通过设置情境,提出、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5](P.163)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关于“问题式教学”的解释是:“它是在一般不改变教材内容,不打乱教材体系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并使其接受后成为自己的问题。
其目的不仅在于引起学生注意与兴趣,更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P.717)上述国内外关于“问题教学”的定义都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此,我们认为上述定义存在如下局限:1.“师传生授”的师生观。
“提问的主体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忽视由学生提出问题。
2.“教教材”的教材观。
提问立足于消化、吸收教科书中所包容的历史知识,呈现封闭的结构。
3.“轻过程”的结果观。
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价环节。
综合、“修正”上述观点,可以这样界定“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创造学生主动、平等、民主的学习情境,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适时评价。
从而培养问题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到高中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创造出恰当的学习环境,围绕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重难点,根据学段及相应的认知水平,补充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补充史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筛选问题并进行问题分类,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分类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的教学模式。
二、如何进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根据上述有关高中历史学科问题教学的界定,我们可以按以下基本流程来进行问题教学模式操作:“读·提·筛·解·评”。
“读”指学生读教材和补充材料;“提”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筛”指师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解”指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筛选的问题;“评”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或评价。
在具体进行问题教学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1.合理补充历史材料是问题教学的前提。
史料教学是源于英国的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即“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
”[7]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共识。
而问题教学也离不开史料的补充,没有恰当史料的补充拓展,“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在实际教学中,补充史料存在这样一些局限:(1)“有些摘编材料缺乏学术的严谨性,存在较大随意性”。
[8](2)“把史料教学理解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手段,或引入史料作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标志,只求形式,不重实效。
”[9](3)“把史料运用当成呈现教材各个叙述的一种引证,让学生感受历史教材的真实性”[10](4)“忽视学生的知识储备,无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最终使史料成为一种‘摆设’,甚至是‘负担’”。
[11](5)以繁冗的史料取代鲜活的史实,使得历史课堂思辨有余,生动不足,忽视精彩的历史课堂需要从故事情节中展现历史的内在精神。
[12]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补充史料呢?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原则:(1)客观真实,严谨规范客观真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虽然我们很难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一点。
我们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其中,对口述史料和第二手史料要尤其加以甄别,将这些史料和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确认其客观真实性。
同时,我们更应该避免补充引用和摘编史料时断章取义,而丧失其客观真实性。
我们在补充引用这些史料时,要按照学术规范,严谨操作,不可随意而为。
这既是科学的要求,也为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榜样。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课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选择史料时围绕教学重难点,力求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历史课堂教学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问题。
我们围绕重难点选择典型第一手或二手史料,加以编辑整理,深化拓展教材。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利用教材和补充史料,围绕课标的中心内容思考、发问,进而去解决问题。
这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否则,即使补充了再多材料,学生提了再多问题,也于事无补。
(3)根据历史知识类型,挖掘史料价值。
按心理学分类,历史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陈述性知识,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概念”;其二为程序性知识,如“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的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13]……历史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历史事实“是什么”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事实类知识,如“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等;另一类是历史概念、历史原理等概念类知识,如“自然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对于第一类历史知识,由于教材编写的相对成熟、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师不可能“另起炉灶”,也没有必要大量补充史料进行教学。
这些知识的掌握,是看学生能否回答某种事实“是什么”的问题。
此类历史知识习得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因此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历史知识的保持成为这类历史知识教与学的主要问题。
对于第二类历史知识的学习,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要知道知识的内部联系,以及新旧知识的关系。
如果不论对象,滥用史料教学,难符其实。
[14](4)关注学情,激趣思辨学情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学生的年龄、年级、班级层次、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知识储备等。
中外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
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5]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应该注重历史进程中生动、形象、典型、富于启迪、具有感召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16]。
我们选择补充的史料既要“生动、形象、典型”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要“富于启迪”,也就是说要求思辨性,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5)预设问题、逻辑清晰。
我们无论补充何种史料、多少史料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否则我们补充的史料就没有“魂”,就是一盘散沙,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