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标准化PPT

合集下载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共40张PPT)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共40张PPT)
沉积速率研究可以分析盆地沉积物的充填历史,为 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叠置样式研究、可容空间分析提供资料。
沉积速率系指单位时间沉积的沉积物厚度。对于层序地层
学研究来说,应该求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的原始地层厚
度,这就要求做盆地埋藏史分析。目前,用于盆地埋藏史分
析的方法有沉积速率法,回剥法和岩石骨架纵坐标法,其中 回剥法是最常见的方法。所谓回剥法就是忽略地层横向拉 伸等问题,认为单位地层在埋藏过程中其骨架厚度不发生 变化,然后从地层分层出发,依据孔隙度与深度关系,自 新到老逐层进行压实校正,恢复各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 的地层厚度,进而确定各地质时期的沉积速率
关系,赋予地震层序地质年代意义
特征、预测不同层序或不同体系域有利的生储盖层分布 和有利的成藏组合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地质特征 和实际资料情况确定层序地层学研究流程。层序地层学 工作流程的制定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既能反映层序地 层 理论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又能反映工作流程的实用 性。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基础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的
相对变化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沉降 分析
1,沉积速率分析
2.古气候分析
3.构造沉降分析
1.沉积速率分析
(7)结合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建立研究区 层序地层模式并进行计算机模拟,进而确定层序与生储 盖层、非构造圈闭之间的关系,总结成藏特点和油气藏 分布规律,指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提供油气勘探部 署意见
目前,用于盆地埋藏史分析的方法有沉积速率法,回剥法和岩石骨架纵坐标法,其中回剥法是最常见的方法。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ppt课件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ppt课件
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地质 特征和实际资料情况确定层序地层学研究流程。 层序地层学工作流程的制定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即既能反映层序地层 理论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又 能反映工作流程的实上用超顶性超下超。层序地层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基础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速率的差异,可以发生海进、海退以及海岸线
的停滞不动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2)区域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
区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是在掌握区域地
质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那些穿过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盆地地形带的高分 辨率地震测线构成区域地震测网。地震剖面应具有清楚的 海岸上超记录、较为简单的构造变形和较充足的控制井
图上,以反映各个层序的地质时代范围、各层序相对接触
关系及其空间展布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4)确定海平面相对升降周 期,确定海岸上超的垂向 分量即海岸加积量及其与 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进 而确定同一层序内各个海 岸上超点处的海岸加积量 以及它们的累计量,即这 个层序的海平面相对上升 幅度。测定该层序的最远 上超点与上覆另一个层序 的最低海岸上超点之间的 海岸加积量,并以此作为 海平面下降的幅度,然后 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得出 各层序的海平面相对变化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曲线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的相对变化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 沉降分析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西伯利亚板块
拉张型盆地:大兴 安岭-武夷山以东(松 辽盆地、渤海湾盆地、 东海盆地、珠江口盆 地)
太平洋板块板块向下俯冲
印度洋板块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挤压型盆地:贺兰山-龙门山-哀牢山以西
4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西伯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在中国大陆西部形成南南西-北北东方向 的挤压构造应力场,形成北西西向褶皱山系与内陆沉积盆地相间分布的构造 格局。二者之间以断层为界,以断块山及山前拗陷盆地为特征。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第一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一、盆地类型及结构
➢陆相盆地自成体系、类型多、结构复杂
❖裂陷盆地(大陆内裂谷盆地、……) ❖聚敛盆地(山间盆地、陆内前陆盆 地、…) ❖叠合盆地(不同时期不同成因的盆地
在同一地域上叠置发育) ❖克拉通内凹陷陆盆内地前陆盆地
7
大陆内裂谷盆地 拗陷盆地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缓坡:三角洲、河流沉积;陡坡:风成沙丘; ③高水位期:泥岩。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26
➢2、受地形和气候控制的层序地层模式
❖高盆缘型(湖盆沉降速率>沉积速率)
A段:炎热潮湿、降雨量大。 缓坡:河流、三角洲;陡坡:水下扇;湖盆中部:厚层泥岩夹浊积岩。
B、D段:亚热、半潮湿、半干旱,湖盆缩小。 缓坡:河流、沙丘;陡坡:冲积扇。
❖Newark模式: ❖物源不足,层序厚度小,泥质含量多;
①以低位、湖侵体系域为主,高位体系域不发育。 ② 低水位及湖侵期:中心:厚层泥岩;
盆缘:冲积扇、河流、三角洲。 ③高水位:深湖泥岩、三角洲。
❖Fundy模式: ❖气候干旱,物源不足,层序厚度小,富含蒸发岩,
①以低位、湖侵体系域为主,高位体系域不发育。 ②低水位及湖侵期:厚层泥岩夹蒸发岩;

13章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PPT课件

13章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PPT课件

力流沉积岩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
11
母岩(source rock)——主要是指早于该沉 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和较老的沉积 岩。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从地球发展历史的 角度来看,沉积岩的母岩应该是岩浆岩。
12
2. 沉积岩的分布
面积:陆地面积的大约3/4为沉积岩所覆盖,而海 底的面积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6
海51井
InL167主测线地震地质解释剖面
7
NEE
8
海外河地区过海30-海53-海9-海42-海5-海19井(E-W向)地震反演剖面图
第一节 沉积岩和沉积岩石学
一、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1. 基本概念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
变质岩、沉积岩)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 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 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7
沉 积 (岩 按和 氧岩 化浆 物岩 百的 分平 含均 量化 )学 成 分
18
3)结构构造的特点:
沉积岩的结构类型和特点取决于其形成方式
由机械搬运和机械沉积形成的沉积岩具有: “碎屑结构”(由机械破碎的陆源碎屑组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结构”(由火山喷发的碎屑组成的岩石) “泥状结构”(由化学风化形成的陆源粘土组成的岩石) 由机械作用形成的内源岩具有“粒屑结构” 由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结晶粒状(晶粒)结构” 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生物结构”
25
二、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 1. 概念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 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 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陆相层序地层学》课件

《陆相层序地层学》课件
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陆相层序地层学将进一步拓 展研究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对陆相沉积 盆地复杂地质过程的认知水平。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02
陆相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01
02
03
04
层序
地层记录中具有全球对比 性的海平面变化周期性层 段,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 基本单元。
地球物理学
地震勘探和测井等方法在陆相层 序地层学中广泛应用,地球物理 学为陆相层序地层学提供了重要 的技术和手段。
石油地质学
石油工业是推动陆相层序地层学 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石油地 质学与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结合有 助于提高石油勘探和开发效率。
03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陆相沉积环境分析
气候环境
分析沉积时古气候特点,如干、湿、冷、暖等, 对沉积物的影响。
陆相层序地层学
目录
• 陆相层序地层学概述 • 陆相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 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实例 • 陆相层序地层学展望
01
陆相层序地层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陆相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研究陆相沉积 盆地中层序地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其 与油气聚集关系的学科。
特点
注重研究陆相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格 架,分析不同尺度下的层序形成与演 化,探讨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形地貌
研究沉积时的地形起伏、地貌类型及演变,对沉 积体系和沉积物的影响。
水动力条件
分析水动力条件如流速、流向等对沉积物搬运和 沉积的影响。
陆相沉积体系研究
河流沉积体系
研究不同类型河流的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及演化规律。

层序地层学-第5章-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课件

层序地层学-第5章-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课件
酸盐不发育
3.气候控制作用
气候决定了气温、降雨量、大气圈湿度和风,从而决 定了水的盐度和水的循环。热带海洋浅水比中纬度温 带海洋具有更高的饱和度,这个差异影响了碳酸盐沉 积物的产率、稳定性和早期成岩的潜力。
气候还决定了沉积层序中的沉积物类型。在干旱气候 和水体循环较局限的环境下,在陆棚上的盆地、泻湖、 潮上坪等环境会产生蒸发岩沉积物。若陆源沉积物供 应点邻近碳酸盐台地,那么气候的差异将会影响硅质 碎屑沉积物供给的类型。潮湿气候利于河流、三角洲 硅质碎屑沉积物的沉积,而干旱气候利于风成硅质碎 屑沉积。
III型层序: 海侵体系域(TST) 高水位体系域(HST)
2 Ⅰ型层序界面
当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 率大于碳酸盐台地或滩 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 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 边缘时,就形成了碳酸 盐岩的I型层序界面。l型 层序界面以台地或滩的 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 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 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 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常见的岩溶识别标志
1 古岩溶面常是不规则的, 纵向起伏几十至几百米。岩 溶地貌常表现为岩溶斜坡和 岩溶凹地。 2 地表岩溶主要特征为出现 紫红色泥岩、灰绿色铝土质 泥岩以及覆盖的角砾灰岩、 角砾白云岩的古土壤。风化 壳顶部的岩溶角砾岩往往成 分单一,分选和磨圆差。碎 屑灰岩的碎屑如鲕粒、生物 碎屑常被溶解形成铸模孔等。
碳酸盐岩沉积物多是在沉积环境中原地生长的。大部分碳酸 盐岩沉积物是由生物产生的,其中不少是光合作用的副产物 (Schlager,1981) 。因此,这种生成过程取决于光照程度。随 着水深增加光照程度迅速降低。高碳酸盐产率主要分布在海水 100 m以内的水体中,因为该深度内悬浮着大量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生物。有意义的是,在 10 m水深附近,碳酸盐产率最高,而 在 10~20 m内锐减。这种碳酸盐产率的狭窄深度限制,是碳酸 盐产率能否与海平面变化保持同步的重要因素。显然,碳酸盐 产率受控于水体深度或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实际上,相对海 平面变化控制了可容空间的变化,也影响了水体盐度、营养成 分、温度、含氧量及水深等因素的变化,从而最终控制了沉积 层序的构型。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ppt课件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ppt课件

HST
LST TST HST
◇是在海平面由相对上升转变为相对下降时期 形成的,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大于可容空间
增加的速率。
◇ 底界为最大海泛面,顶界为层序界面。
三角洲沉积是典型沉积类型。
34
35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5)陆架边缘体系域
◇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 margin systems
tract,简称SMST)是与Ⅱ型层序边界伴
第二章
Vail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1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
1.层序地层学定义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
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
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 间相互关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
2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受益于地震地 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沉积 学的发展。 ◇岩性地层学无益于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生的下部体系域(海平面相对上升或静止);
◇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
36
37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5、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1)准层序
准层序(Parasequence)
临滨 滨外陆棚 前滨
4 3
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
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
临滨
2 1
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
序列。
临滨
慢 中 快
43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7、凝缩层(Condensed section) ◇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00a)、 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 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

层序地层学的标准化课件

层序地层学的标准化课件
案例二
建立国际通用的层序地层学术语体系,统一术语的用法和定义,避免因语言差异造成的误解和混 淆。
案例三
制定统一的层序地层学数据格式,如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利用数 据资源。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要点一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趋势
要点二
层序地层学面临的挑战
04
层序地层学的应用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是层序地层学应用 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地层层序 、沉积环境、古水流等特征,可以预 测油气藏的位置和分布规律,提高勘 探成功率。
层序地层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主 要应用于盆地分析、烃源岩评价、储 层预测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等方面。
矿产资源调查
层序地层学的标准化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层序地层学概述 •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 层序地层学的应用领域 • 标准化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层序地层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研究地层有序性及其成因、演化和应用的学科。
地球化学分析
测定岩石中的元素含量、同位素组成等,了解地球化学演化 过程。
古生物分析
鉴定古生物化石,了解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演变。
数值模拟与预测
数值模拟
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地层形成、演化 过程,预测未来地质变化趋势。
预测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地层分布、资 源储量、地质灾害等做出预测,为地 质勘查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从传统地层的分类和对比,而现代层序地层学则引入了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 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更深入地揭示了地层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 的拓展,层序地层学将继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层序地层学(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第三章)

高位体系域形成期间,随着相对海平面上升
速率的降低,潮汐作用也随之降低,煤、越岸沉
积、泻湖、湖泊沉积减少,三角洲沉积和河道砂
体发育连片
整理课件
3)体系域类型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关系
整理课件
I型层序地层样式为预 测层序内沉积体系类型及 叠置样式提供了概念模型, 为预测有利的烃源岩、储 集岩和盖层的分布以及有 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 发挥了指南作用
依赖于河流规模和河网疏密程度,较粗粒的
深切谷充填物可呈单一河道,也可呈网状河道分
布,但总的来说侧向变化快、常被低位或海侵体
系域的泥质沉积物所包裹,易形成能富集油气的
岩性油气藏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2)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 面,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 层序组构成。其水体向上不断加深,依次堆积的较新 的准层序向陆方向上超在层序边界之上。
层序地层学
彭军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整理课件
讲 课 提 纲
绪论
第—章 层序地层学理论框架
第—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海相层序地层学
第—节 碎屑岩层序地层样式 第二节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样式
高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上升末期及下降早期
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可容空间增长小于沉积物供 给速率时形成的。
它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其下部以加积准层
序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 向下超于海侵体系域顶面之上。高位体系域是以 一个或多个加积式准层序组,继之以一个或多个 具前积斜层形态的前积准层序组为特征。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
海侵 风化壳
MFS
HST
Coal
TST
MRS & MRS
MFS
21
PY33-1-1
HNR
T
23.8
HNR T
25.5
MRHSNR
T 26.5
HNR
MRS-MFS重叠, TST几乎缺失
MFS & TRS
T
MRS
向 上 坡变 度细 变 化 不向 连上 续变 粗
SU of FSST
HNR
FR
LNR
T HNR
FR LNR
圣诞树型(组合)
PY33-1-1井
突变界面
渐变界面
SB2 SB1
HNR:粗粒沉积物总体向盆地迁移; T:粗粒沉积物快速向陆地迁移
LNR:粗粒沉积物总体向陆地迁移
BY6-1-1-1
LW3-1-1
FR:粗粒沉积向盆地迁移;
HST向上变粗 渐变漏斗状GR曲线
浊积或风暴
浊积
或风 暴
HST→FSST,突变;斜坡半深水(深 灰色泥岩夹浊积或风暴沉积砂岩)→滨 海(薄层浅灰色砂泥岩)
FR 强制海退
CC*-由Posamentier及Allen(1999_定义;CC**--由Hunt和Tucker(1992)定义
SU(subaerial unconformity) ----陆表不整合
河流
间断7Ma
滨海
SU
侵蚀谷河流充填砂体
浅海
河流
突变
河流
河流
突变
河流
根土岩
海进侵蚀面(TRS)
向上变 细的沉 积趋势
河流相
河口湾
河流相
滨海
陆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体系域,因为体系域是储层研究中工业制图的基本单 元。 研究步骤:→沉积趋势→堆砌样式→沉积成因类型→体系 域→层序
要求: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运用
6
3.1 统一体系域 界面
1)层序地层向高分辩层序地层 学发展;基准面变化周期替代 海平面变化,术语和内涵发生 转变,因为基准面变化曲线更 能准确描述时间段与体系域的 沉积成因关系。 2)在基准面变化曲线中,Vail 的海平面快速下降起点成为基 准面下降起点。
16
T
MRS
向 上 坡变 度细 变 化 不向 连上 续变 粗
SU of FSST
HNR
FR
LNR
底 为 突 变 界 面
FR底 为 渐 变 界 面
海 平 面 ( 低 )
SB2
17
5. 体系域
沉积趋势→堆砌方式 →沉积成因类型→体系域
18
SU of HST
T
HNR
顶 置
退 覆
SU of FSST
前 积
2)持续前积坡折点为快降起点?否!为最低点。
3)快降后先发育盆底扇?
否!阶段模糊,不能适应深水扇研究需要。 5
3、“标准化” 是发展方向
目的:便于业内交流; 方法:统一体系域,4种类型体系域具有相同的沉积成因
类型:海进,高位正常海退、强制海退、低位正常海退。 发展趋势:层序界面应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淡化模式、
内陆架,河流相为主;中陆架,外陆棚泥→前三角洲泥粉砂→滨浅海砂泥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 论
(简要介绍)
1
1、发展过程
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
层序地层学
(P.R.Vail)
层序
沉积层序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沉积层序
沉积层序
沉积层序
成因层序
T-R 层 序 (海进-海退层序)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2
(Cross,1988)
层序 模式
地质事件
沉积层序 Ⅱ
海进结束 海退结束 水位下降
结束 水位开始
下降
层序界面 体系域界面 体系域内部界面
沉积层序 Ⅲ
沉积层序
成因
T-R

层序
层序
水位下 降结束
海进结束
时间
水位开始 下降
结束海退
3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2.1 Vail-Haq模式
4
2.2 Vail-Haq模式: 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2、三大流派,五种独立模式
1)沉积层序:有4种独立 模式;Vail和Haq以HST的 SU&CC*为层序界面;Van和 Hunt以HST+FSST的SU&CC** 为界; 2)成因层序4分,以MFS为 界; 3)T-R层序为两分,正-到 三角表示,以MRS为界; 4)从3分到4分发展已经成 基本共识: LST分为FSST(l-HST, eLST)和LST。 Vail和Haq的LST没有明确 分两期。
从而,4分体系域, 界面统一。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 离超

口 湾
三角洲平原

正常 制海
海退
退
正常 海
退
河流
河 口 湾
滨 海
陆 棚
三角洲前缘相顶 强制海退底面
非海相环境
滨海到陆棚相变化面 海退期海底侵蚀面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海相环境
HST
沉 积 层 序
时间间断



LST
Vail-Haq模式(Ⅱ)
顶 超 上 超 前 积
上 超 顶 置离 超 退 覆上 超前 积
海 平 面 ( 高 )
T
HNR
FR
LNR
调 整 沉 积 上 超
海 平 面 ( 低 )
上 超 退 积
下 超 削 截
南海样式(模式Ⅳ)持续前积的最远点为海平面下降最低点,并非快降起点
SB2
1)海退无沉积?肯定有,FR已公认,与深水扇密切相关。
滨海
11
SU
侵蚀谷河流充填砂体
浅海
河流
突变
河流
河流
突变
河流
根土岩
12
海进侵蚀面(TRS)
海侵 风化壳
13
MFS
HST
Coal
TST
14
MRS & MRS
MFS
21
PY33-1-1
HNR
T
23.8
HNR T
25.5
MRHSNR
T 26.5
HNR
MRS-MFS重叠, TST几乎缺失
15
MFS & TRS
与HST顶不整合 对应的整合界面
HNR 高位正常海退 T 海侵
LNR 低位正常海退
FR 强制海退
CC*-由Posamentier及Allen(1999_定义;CC**--由Hunt和Tucker(1992)定义
10
SU(subaerial unconformity) ----陆表不整合
河流
间断7Ma
强制海退沉积4个成因单元构成
基准面变化
上升
时间
井剖面位置 R
前积准层序组
井剖面 测井响应
基准面变化率
下降
R
沉积速率 时间
退积准层序组
盆地方向
加积准层序组
R
海退
海进
事件
海岸平原砂与泥岩 陆棚泥岩
浅海砂体
沉积速率
单个准层序 R= 可容空间增加速率
由岸线基准面变化和沉积作用相互作用定义据O.:Catuneanu等,2002,2009
退 层

HST TST 沉
积 层 序
时间间断
基准面变 化曲线
海 进 -海 退 变化曲线
成因层序
向上变粗
海进相
冰川消融很快而结冰很慢:海平面升快而降慢 向 上 变 细 G S -成 因 层 序 ; D S -沉 积 层 序 ;
升 海进
降 海退
海退相
T R -海 进 海 退 层 序
7
3.2 取共同点
层序均由海进,低位、高位正常海退,
层序界面
SB2
沉积成因类型
强制海退开始 海进结束 海进开始
强制海退结束
强制海退开始
HST
TST LST
FSST 或 E-LST
E-HST FRST
SU及CC*与 对H应ST的顶整不合整界合面 MFS 最大海泛面
MRS 最大海退面
CC**
与FSST顶不整合 对应的整合界面
SU
海退中的 陆表不整合面
SU&CC*
海 平 面 ( 高 )
FR
LNR
海 平 面 ( 低 )
沉积趋势→堆砌方式 →沉积成因类型→体系域
底 为 突 变 界 面
FR底 为 渐 变 界 面
SB2
海进沉积:向上变细,退积,上超于SB的SU之上;海岸位于上超点附近; T 滨岸相含砂或底砾岩;外陆棚,底常为洪泛泥岩;常见钟型、圣诞树型GR曲线
TST 高位正常海退沉积:向上变粗(可有多个半旋回),前积,下超于MFS;
1)当基准面上升速率>沉积速率时,发生海进; 2)当基准面上升速率<沉积速率时,发生海退。
8
准层序
9
4. 层序界面
SU of HST
T
H N R
SU of FSST
FR
LN R
海 平 面 ( 高 ) 海 平 面 ( 低 )
基准面
时 间
完 整 旋 回



底 为 突 变 界 面 地质事件 体系域
FR底 为 渐 变 界 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