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六套卷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六套卷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一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填空题(30 分)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和(3 分)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和(3 分)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和。

(3 分)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和。

(3 分)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带中,局部之上,岩层空隙之中的水。

(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作用。

(3 分)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

(2 分)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和。

(2 分)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和的补给。

(5 分)10.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和。

(2 分)二.是非判断题(每题 3 分,共15 分)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

()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4.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 D. A 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

A 水文因素,B 气象因素,C 地质因素,D 人类活动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20 分)4.1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 ”表示地下分水线)。

(5 分)观1甲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砂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粘性土图4-14.2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目录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第十章孔隙水 (40)第十一章裂隙水 (42)第十二章岩溶水 (45)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 水文地质学 》复习题A

《 水文地质学 》复习题A

《水文地质学》复习题A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规律以及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3、潜水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4、承压水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5、含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6、隔水层隔水层是指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7、渗透系数渗透系数是表征岩石透水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它表示在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岩石的水量。

8、水力梯度水力梯度是指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9、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动态是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10、地下水均衡地下水均衡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地下水的补给量与排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填空题1、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下水)。

2、地下水的赋存形式主要有(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等。

3、影响地下水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气象因素)、(水文因素)、(地质因素)、(地形因素)等。

4、常见的地下水化学成分有(主要离子成分)、(气体成分)、(胶体成分)、(有机成分)等。

5、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

6、达西定律的表达式为(Q = KI A),其中 Q 表示(流量),K 表示(渗透系数),I 表示(水力梯度),A 表示(过水断面面积)。

7、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含水层之间的越流)等。

8、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排泄)、(向地表水排泄)、(蒸发排泄)、(人工排泄)等。

三、选择题1、下列岩石中,属于含水层的是()A 页岩B 泥岩C 砂岩D 板岩答案:C2、潜水的自由水面称为()A 含水层顶板B 含水层底板C 潜水面D 隔水顶板答案:C3、渗透系数越大,说明岩石的透水能力()A 越强B 越弱C 不变D 不确定答案:A4、地下水的温度主要受()影响。

水文地质学基础_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水文地质学基础_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水文地质学基础_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海洋与大陆之间、海洋内部之间的水分交换都称为大循环。

参考答案:错误2.弱透水层顺层方向不传输水,在垂向上能够传输水量。

参考答案:正确3.在河间地块潜水含水层排泄区打井,通常井越深,井中水位。

参考答案:越高4.达西定律中的过水断面是指包括砂颗粒和空隙共同占据的面积。

参考答案:正确5.因为钾离子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和易被植物所摄取,故地下水中钾离子的含量要比钠离子少的多。

参考答案:正确6.地下水中常见的主要7种离子是因为这些元素在地壳中含量高。

参考答案:错误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主要有()。

参考答案:径流和蒸发与蒸腾8.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补给来源、补给量和补给条件9.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盆地中心,可以通过挖沟排水或植树,降低地下水位,改变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以达到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目的。

参考答案:正确10.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

参考答案:正确11.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通常可以获得黄河水的补给。

参考答案:正确12.脆性岩层中发育的构造裂隙其导水性通常好于塑性岩层中的构造裂隙。

参考答案:正确13.可溶岩包括()。

参考答案:卤化物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14.垂向发育的岩溶形态,如溶蚀裂隙、落水洞、溶斗和竖井只发育在非饱和(或包气带)系统中。

参考答案:错误15.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应该根据行政区划来进行。

参考答案:错误16.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就是等于含水系统的补给资源量。

参考答案:错误17.在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资源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补给资源也需要动态评价。

参考答案:正确18.不合理开发地下水会减小河流的基流,甚至导致河流断流。

参考答案:正确19.人类活动改变地下水的天然动态是通过增加新的补给来源或新的排泄去路。

参考答案:正确20.层状结构的可溶岩层,岩溶发育通常在隔水岩层的上层面。

水文地质期末试题库 及答案

水文地质期末试题库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2、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4、孔隙度: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5、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如岩盐、石膏、石灰石和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下会产生的空洞。

6、重力水:距离固体表面更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

7、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8、透水度:表征岩石透水性的定量指标9、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0、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1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12、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3、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之中的地下水。

14、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裂隙基岩中的地下水。

15、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16、达西定律: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Q等于流速V与过水断面w的乘积。

17、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18、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

19、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20、地下水动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水位,水量,水温)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地下水动态。

二填空题1、与水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有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透水性。

2、按含水介质类型给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3、地下水的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其他补给来源(如人工造水库,灌溉,坑池蓄水,井孔灌溉等)。

4、水文循环有关的水文因素有:径流。

5.按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资料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资料

《⽔⽂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资料计算题:1.根据下⾯某⼀地下⽔⽔样的⽔化学资料,试求以下问题:(1)试求该⽔样的矿化度。

(2)写出库尔洛夫试,并分析地下⽔化学类型。

2.某潜⽔⽔源地开采区为正⽅形,边长为15㎞,区域⾯积为225㎞2,多年平均降⽔量为600㎜/㎡,降⽔⼊渗系数为0.21,开采区西部和北部约160㎞2的地区,地下⽔埋深2~3m ,蒸发强度0.00005m 3/㎡·d ,其它区域⽆蒸发,南、西部为补给边界,单宽流量:5m 3/m ·d 和10m 3/m ·d ,北、东部为隔⽔边界,⽔源地开采为40万m 3/d ,潜⽔含⽔层平均⽔位80m ,含⽔为中粗粒砂,渗透系数为25m/d ,重⼒给⽔度为0.15,其下伏承压含⽔层侧压⽔位为90m ,两含⽔层间有⼀厚度为10m ,垂向渗透系数为0.0002m/d ,弱透⽔层(亚粘⼟)且有较密切⽔⼒联系。

(1)计算该⽔源地潜⽔含⽔层的补给量补,排泄量排;并进⾏⽔量均衡计算,确定该⽔源地是正还是负均衡。

(2)按⽬前⽔源地开采强度,计算该⽔源地潜⽔含⽔层年平均⽔位变化情况。

NW3达西定律、越流公式4.有效应⼒原理:',解释15.4中地下⽔引起的岩⼟体变形与位移如:地⾯沉降、滑坡1)孔隙⽔压⼒变化;'2)地下⽔对岩⼟体不连续⾯的滑润3)地下⽔改变粘性⼟的强度4)地下⽔流引起的渗透变形⼀、⽔⽂地质学研究的是:地下⽔在与岩⽯圈、地幔、⽔圈、⼤⽓圈、⽣物圈和⼈类活动相互作⽤下,其⽔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对各各个圈层产⽣的影响,从⽽服从于⼈与⾃然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对象:地下⽔3.地下⽔圈:从地表到地幔带各圈层所构成的具有⼀定⽔⼒联系的统⼀的含⽔整体。

4.地下⽔的基本功能:1)宝贵的⾃然资源:a)供⽔⽔源:地下⽔分布⼴泛,变化稳定,⽔质良好,便于应⽤,是理想⽔源。

b)液体矿床:富含某些盐类和稀有元素具有⼯业和医疗使⽤价值,地下⽔热能的利⽤。

《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自然界的地下水1、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彼此密切联系,经常不断互相转化。

这种彼此转化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与地下水的关系:水循环的一部分渗入地下,转换成地下水。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和径流。

3、岩石是空隙性: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颗粒组合而成的,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空隙: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受力破裂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水流长期溶蚀扩展而形成的空隙4、松散岩石孔隙率的大小有关的因素:①岩石的分选性②岩石的密实程度③岩石颗粒形状④岩石的胶结程度;通常情况下颗粒越小,岩石越疏松,分选性越好,磨圆度和胶结度越差,孔隙度就越大。

5、岩石中各种形式的水及其特点:①气态水:即水汽存在于未饱水的岩石空隙中。

②结合水:在岩石颗粒的静电吸附能力的作用下,水分子能牢固地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水分子薄膜,这层水膜就是结合水。

③毛细水:赋存在地下水面以上毛细空隙中的水。

④重力水:重力影响大于吸引力,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的水。

⑤固态水:当岩石的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储存于岩石空隙中的水便冻结成冰,从而形成固态水。

6、持水性越强的岩石,给水性与透水性不一定越强。

7、容水性指岩石空隙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理论上等于孔隙度。

持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颗粒越小持水度越大。

给水性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容水度减去持水度。

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性能,主要与岩石的孔隙大小有关。

8、粘土的孔隙度比粗砂大,但粘土是不透水层粗砂是很好的透水层,为什么?因为粘土属细颗粒土,细颗粒土由于结合水占据了大部分空隙,粒间孔隙极小,地下水流动阻力极大,所以透水能力差。

9、为什么岩石颗粒越大,越均匀,透水性越强?因为岩石颗粒越大,越均匀,颗粒之间的空隙便越大,地下水流受阻力较小,水从中透过的能力就越强。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一.选择题1.描述饱水带中的水体特点错误的是:()A) 饱水带中都是重力水。

B) 饱水带中的水体是连续分布的。

C) 饱水带中的水体能够传递静水压力。

D) 在水头差的作用下,饱水带中的水可以发生连续运动。

2.正确地描述包气带特点及包气带水存在形式的是:()A) 包气带是固、液、气三相并存介质。

B) 包气带岩石空隙中都被水充满。

C) 包气带当中的地下水是连续分布的。

D) 包气带当中不存在重力水。

3.描述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错误的是:()A)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都含水。

B)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透水能力来划分的。

C) 弱透水层是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D)粘土层一定是隔水层。

4.有关潜水和承压水的描述正确的是:()A) 潜水和承压水是根据含水介质类型来划分的。

B) 潜水和承压水之间是不能相互转化的。

C) 潜水和承压水是根据埋藏条件进行划分的。

D) 潜水都发育在浅部松散沉积物中。

二.填空题1.地下水在地表以下的垂直分布分为两个带,它以为界,其上称为;其下称为。

2.含水层是指能够并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3.地下水分类主要是根据与来进行划分的。

4.潜水是地表以下,中第一个具有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

5.潜水位就是潜水面上各点的。

6.潜水等水位线是相等的各点连线。

7.承压水是充满于2个之间含水层中的水。

不具有,具有。

8.承压高度(承压水头)是钻孔中到之间的距离。

三.判断题:(正确:T;错误:F)1.包气带是地下水面以上的固、液、气三相介质带。

2.包气带水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水、毛细水和气态水。

3.包气带水的垂直分带划分为两个带,即土壤水带和毛细水带。

4.包气带水的赋存和运移受毛细力与重力的共同影响。

5.饱水带中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是二相介质。

6.饱水带中的水都是重力水。

7.饱水带中,按是否含水以及透过和给出水的能力将饱水带岩层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

8.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就是代表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题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题

一、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1、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2、查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3、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二、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介质特征及埋藏分布.2.查明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渗流参数,为地下水资源定量评价和开采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地下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等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资料.4. 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成分,为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提供资料.三、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共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四个阶段。

2. 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区域水文地质勘察阶段、详细勘察阶段、开采阶段。

四、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1.水文地质测绘是认识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是水调查的第一步工作。

根据一定的精度要求,在地表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进行实地的观察、测量、描述、综合分析,并将它们绘制成图件,总结出该地区水文地质规律。

2.水文地质测绘成果是布置各种水文地质勘探、试验、动态观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

五、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1.确定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与相互联系;2.确定主要含水层(带)及其埋藏和分布情况,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3.查明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4.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5.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水文地球化学环境;6.概略评价各含水层(带)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7.查明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六、干旱半干旱、山间河谷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七、地下水资源的特点1、系统性:是指由一定的地质结构组织而成的、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统一整体。

2、流动性:地下水是流体,是动态资源,在补给、径流、排泄的过程中,不断循环流动。

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4、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5、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6、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7、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8、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9、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10、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1、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12、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13、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14、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15、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6、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17、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18、潜水含水层厚度: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

19、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

20、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

21、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22、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23、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24、承压含水层厚度: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

25、承压高度:揭穿隔水顶板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26、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

27、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目录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第十章孔隙水 (40)第十一章裂隙水 (42)第十二章岩溶水 (45)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2、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3、花岗岩属于()A、酸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基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4、燕山构造阶段属于()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

5、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A、笔石;B、珊瑚;C、半淡水鱼;D、三叶虫。

6、岩层产状要素包括()A、走向、厚度、倾向、倾角B、走向、倾向、倾角C、走向、厚度、倾向D、走向、层面、倾角7、下面关于断层的表述正确的是()A、断层是由断层面、断层线、端盘、断层带、倾角等几部分组成的B、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C、平推断层是断层的两盘基本没用垂直位移,断盘岩层只沿断层线方向有水平移动D、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8、“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壳以( )A.水平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B.水平和升降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C.升降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D.构造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9、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将地下水分为哪三种类型()A、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B、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C、气态水吸着水和重力水D、毛细水、薄膜水和重力水10、降水渗入系数不受下面哪些因素的影响()A、地表土层的岩性和土层结构B、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C、降雨量大小D、开采量大小11、滨海地区的供水应寻找和开采哪类地下水()A、表层潜水B 深部承压水C、浅部承压水D、含水透镜体12、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不包括下面()A 、大气降水和凝结水B、地表水人工导水和储水工程C、含水层之间D、矿物结构水13、下面那种松散岩石的给水度最大()A 、砾石B、砂C、粉砂D、粘土14、潜水等水位线不能解决哪些问题()A、决定潜水水流流向,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B、评价水质C、计算潜水的水力坡度,估算埋藏深度、含水层岩性或厚度变化D、确定地下水和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15、地下水补给方式不包括下面哪一种方式()A、大气降水、凝结水B、地表水、人工导水工程和储水工程C、含水层之间D、矿物结构水16、饱水带孔隙中的水主要以哪几种形式存在()A、重力水B、重力水、结合水和气态水C、重力水、结合水和毛细水D、重力水、毛细水17、河谷冲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不具有哪些特征()A、含水层沿整个河谷呈带状分布B、含水层水质均匀、水质较好、水质埋深浅C、主要靠大气降水、河水和两岸的基岩裂隙水供给D、具有承压水的特点18、我国对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时,一般不包括下面哪些()A、水的物理性质和水中普遍盐类成分B、水中有毒物质和各种细菌C、水中放射性元素D、水的来源19、海洋与大陆间的水分交换为()A、大循环B、小循环C、内循环D、外循环1.画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的埋藏立面图?简述各自的概念及特点?答:(1)上层滞水是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至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水文地质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补给。

2、可溶岩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下水的硬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下水中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下水的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灾因子等方面。

6、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泄。

8、一般情况下低矿化度的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

9、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收入项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下水的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水文地质学(专升本)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专升本)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专升本)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水文循环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岩土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容空间和传输通道,可分为三类,即:孔隙、裂隙和溶穴。

结合水区别于普通液态水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抗剪强度,即必须施一定的力方能使其发生变形。

饱水带的岩(土)层,按其传输以及给出水的性质,可划分为:含水层、隔水层和弱透水层。

含水系统是由隔水或相对隔水边界圈围的,内部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赋存地下水的岩系。

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饱水带中弱透水层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

9.凹的改为凸的18.将“无机盐”改为“溶解性无机盐和有机物的总称”19.将“升高”改为“升高时”,将“降低”改为“降低时”20.将“脱硫酸菌”改为“硫酸盐还原菌”21.将“沉积水”改为“沉积岩水”判断题:1.正确2.错误,降雨强度越大,地下水入渗补给强度并不一定会增加3.正确4.错误,溢流泉属于出露泉5.错误,潜水埋深越小,蒸发反而越小,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也越小6.错误,泉的数量不一定能反映含水层的透水性和补给条件7.正确8.正确9.错误,地下水抬升只会对地下水储量产生影响,不会对地下水能量产生影响10.正确填空题:11.将“水去盐留的蒸散排泄”改为“水去盐留的蒸发排泄”12.将“活塞式入渗”改为“静态入渗”13.将“泉”改为“地下水流出口”描述裂隙水的流动。

等效多孔介质是指将裂隙水系统看作是由许多相互连接的小孔隙组成的,通过将各个小孔隙的渗透率和孔隙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一个等效的多孔介质。

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裂隙网络比较复杂,但是裂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好,且裂隙尺度分布比较均匀。

此外,等效多孔介质方法还需要进行实验验证,以确定裂隙参数的准确值。

线方向,机械能逐渐增加,因此在垂直断面自上而下水头愈来愈高;所以,HDHC4)抬高一侧水位后,分水岭会向低水位一侧偏移,因为水流会从高水位一侧向低水位一侧流动,导致低水位一侧的水头增加,从而使得分水岭向该侧偏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
A、岛弧;
B、丘陵;
C、裂谷;
D、盆地。

2、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3、花岗岩属于()
A、酸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基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4、燕山构造阶段属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5、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
A、笔石;
B、珊瑚;
C、半淡水鱼;
D、三叶虫。

6、岩层产状要素包括()
A、走向、厚度、倾向、倾角
B、走向、倾向、倾角
C、走向、厚度、倾向
D、走向、层面、倾角
7、下面关于断层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断层是由断层面、断层线、端盘、断层带、倾角等几部分组成的
B、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C、平推断层是断层的两盘基本没用垂直位移,断盘岩层只沿断层线方向有水平移动
D、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8、“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壳以( )
A.水平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B.水平和升降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C.升降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D.构造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9、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将地下水分为哪三种类型()
A、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B、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C、气态水吸着水和重力水
D、毛细水、薄膜水和重力水
10、降水渗入系数不受下面哪些因素的影响()
A、地表土层的岩性和土层结构
B、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
C、降雨量大小
D、开采量大小
11、滨海地区的供水应寻找和开采哪类地下水()
A、表层潜水B 深部承压水C、浅部承压水D、含水透镜体
12、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不包括下面()
A 、大气降水和凝结水B、地表水人工导水和储水工程
C、含水层之间
D、矿物结构水
13、下面那种松散岩石的给水度最大()
A 、砾石B、砂C、粉砂D、粘土
14、潜水等水位线不能解决哪些问题()
A、决定潜水水流流向,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
B、评价水质
C、计算潜水的水力坡度,估算埋藏深度、含水层岩性或厚度变化
D、确定地下水和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15、地下水补给方式不包括下面哪一种方式()
A、大气降水、凝结水
B、地表水、人工导水工程和储水工程
C、含水层之间
D、矿物结构水
16、饱水带孔隙中的水主要以哪几种形式存在()
A、重力水
B、重力水、结合水和气态水
C、重力水、结合水和毛细水
D、重力水、毛细水
17、河谷冲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不具有哪些特征()
A、含水层沿整个河谷呈带状分布
B、含水层水质均匀、水质较好、水质埋深浅
C、主要靠大气降水、河水和两岸的基岩裂隙水供给
D、具有承压水的特点
18、我国对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时,一般不包括下面哪些()
A、水的物理性质和水中普遍盐类成分
B、水中有毒物质和各种细菌
C、水中放射性元素
D、水的来源
19、海洋与大陆间的水分交换为()
A、大循环
B、小循环
C、内循环
D、外循环
1.画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的埋藏立面图?简述各自的概念及特点?
答:(1)上层滞水是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至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它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下渗时,受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的阻托滞留聚集而成。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称为潜水;潜水的特征:
由于潜水面上一般无稳定的隔水层存在,因此具有自由表面;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较高处向潜水位较低处流动,流速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水力坡度;潜水通过包气带与地表相连通,大气降水地表水等通过包气带直接渗入补给潜水,因此分布区与补给区是一致的。

潜水的水位、流量和化学成分随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4分)
(2)承压水是指充满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其主要特点是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存在,没有自由水面,水体承受静水压力,与有压管道中的水流相似;往往水面在承压含水层之上,承压水与外界联系较差,与地表直接联系大部分被隔绝,所以它的埋藏区和补给区不一致承压水埋藏深度一般都较潜水大,水位、水量水温、水质受水文气象影响较小,因此富水性好的承压水层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但其稳定水位高于或接近地表,为开采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4分)
2.简答从山前到平原洪积物中地下水的一般规律。

见教材
4.简述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答:在河流相的垂向剖面中,下部为河床亚相,常为河流相沉积的主体,一般厚度较大,主要由河床滞留砾岩、砂岩(边滩或心滩)组成,因位于河流相剖面的下部,又称为底层沉积;剖面上部为堤岸亚相与河漫亚相,称为河流相的顶层沉积,主要由粉砂岩、粘土岩等细粒沉积组成。

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组合所组成的垂向剖面下粗上细的结构称之为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5.某地区有一承压完整井,其半径为0.32米;含水层为沙卵石,厚度为42.3米;
影响半径为350米;抽水实验结果为:
S1=1.2m Q1=5400 m3/d ;S2=2m Q2=9000 m3/d ;S3=2.5m Q3=11250 m3/d
试求出渗透系数K。

(12分)
解: (1) 根据三次抽水实验结果作Q-s 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基本成曲线关系如图(省) (4分)
因此可以直接利用关系式:
K=0.366Q(lgR-lgr) / (4分)
=0.366×5400×(lg350-lg0.32) /(42.3×1.2)
=118.32m/d (4分)
2. 写出达西公式,及各项的物理意义,其中渗透系数物理意义及其影响因素?(8分)
答:(1)Q=K.h/L.A 或Q=-KAdH/dx (2分)
K ---渗透系数dH/dx—水力坡度A—渗流过水断面
渗透系数物理意义:当水力坡度为1时的地下水流速。

(2分)
(2)它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空隙大小和多少),而且和水的物理性质有关,如果孔隙性好透水性就好。

(2分)
其适用条件为Re=ud/r <1~10 (2分)
4.某地一承压完整井,含水层为粗砂层,已知含水层厚度为25米,井孔半径为40cm,含水层渗透系数为40m/d. 如果按影响半径为400米;潜水含水层的厚度为18米,井内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为12米时,井的每秒出水量为多少升?(13分)
解:承压完整井:Q=2.73KMs/lg(R/r) (4分)其中:M——含水层厚度M=25米r——井孔半径r=40cm
K——渗透系数K=40m/d R——影响半径R=400m
s=H-h=18-12=6m, (2分)
Q=2.73KMs/lg(R/r)=2.73×40×25×6/lg(400/0.4)
= 5460 m3/d=227.5 m3/h.=63.2L/s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