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

合集下载

《世界中古史》-第四节 中世纪盛期的文化成就

《世界中古史》-第四节 中世纪盛期的文化成就

❖ “历史上或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无论是雅典还是埃及— —都从未像今天的巴黎那样拥有如此多的学生。造成这种局 面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巴黎的美丽,而且在于国王菲利普和他 的父亲授予学者的特权。在这个伟大的城市里,‘三艺’ (语法、修辞和逻辑)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与音 乐)、教会法与民法、以及医学的学习都备受尊崇,但是, 人们狂热地簇拥在那些讲授《圣经》或探讨神学问题的教师 周围。”
学位的年限甚至延长到13年,因此一般来说只有40岁以后才能获得博士学位。事 实上,学校也规定博士学位不授予低于35岁的人。学位成为表明一个人学识多寡 的标志和事业成功的基石。
5、大学的学生与老师
中世纪大学学生通常来自富裕之家,年龄差异很大,行为放荡不羁(“歌里亚德文 学”——大学最早的校园文化)
大学师生的的流动性
3、商业复兴和城市复兴:欧洲12世纪文化复兴的中心主要是 城市和宫廷
❖欧洲中世纪 早期文化中 心分布图
(选自Mortimer Chambers ed., We s t e r n Experience, McGraw-Hill, 1995, p.237.)
(二)中世纪“大学”的内涵
1、定义(universitas—— university): “那些‘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教授’的求知青年,就像后来乔叟笔
世俗学校(主要是南欧城市的公立学校)
世俗学校的学生最初都是富家子弟,他们在那 里学习文科,文学修养在当时被看作身份和 地位的象征。世俗学校在13世纪获得迅速发 展,并逐渐脱离了教会的控制。学生都是世 俗信徒,老师也通常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不再用拉丁语而是用各自国家的俗语从 事教学。
世俗教育的兴起是西欧历史上极其重
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听书”、作笔记和课堂辩论)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文
化运动,它强调人文主义和重视个人才能和创造力,对艺术、文学、
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改革宗:改革宗是16世纪欧洲基督教改革运动的一个派别,
它由约翰·加尔文发起,信仰奉行“恩典论”和“先知、祭司、君王
三职”的理论,强调信仰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3. 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维斯特伐利亚条约是1648年欧洲三十年
战争的终结条约,它实现了欧洲列强的权力平衡,保障了各国主权和
宗教自由。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的
一场以机器制造为主的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它对现代世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干草人绿色革命:干草人绿色革命是指墨西哥农学家诺
曼·博洛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农业改革模式,它通过引入
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和化肥、农药等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幅
增长。

6. 坦桑尼亚飞行医生:坦桑尼亚飞行医生是指20世纪50年代
至70年代间曾在坦桑尼亚活跃的一批医生,他们利用轻型飞机或汽车,到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护飞行,为当地居民送去健康和希望。

7.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发生的
一场政治运动,它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打倒“资产阶级思想”和“旧
文化”,实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和动荡。

8. 共和国恐怖:共和国恐怖是1793年至1794年间法国大革命
时期的一场政治迫害运动,它由雅各宾党发起,旨在清除反对革命的“内部敌人”,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惨剧。

世界中古史——问答论述题

世界中古史——问答论述题

问答题1.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和意义原因:1)日耳曼内部发生的变化引起的:B1-2世纪, 日耳曼人氏族社会迅速解体,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加剧,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是各部落间的战争成为掠夺性战争, 像邻人掠夺财富, 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 这种卑劣的动机是大迁徙的动力。

2)匈奴西迁和罗马帝国的衰落是引起氏族大迁徙的客观因素。

意义: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 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日耳曼人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 摧毁了腐朽反动的罗马奴隶制帝国, 为垂死的西欧注入新的生命力, 为封建制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起了解放者的作用。

还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罗马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2.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西欧封建制度,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交叉, 两种社会历史因素相互综合的结果。

特点:1)形成了以劳役剥削为主的庄园制2)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等级制3.法兰克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封建化的过程和历史意义如何——见笔记4.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1)城市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把西欧社会从原始简陋的农业状态中解脱出来, 是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生机勃勃。

城市的再生产过程改变着客观条件和生产者自身, 造就新的力量和观念, 成为反天主教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2)对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乡村的自然经济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3)在城市的支持下, 英、法等国家先后形成了等级议会君主制。

逐渐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4)改变了中古时期的阶级构成, 使阶级斗争发生新的变化。

市民和农民阶级一起, 构成了封建社会内部巨大的反抗力量, 为推翻封建制度, 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拓了道路。

5.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及其影响十字军东侵是中世纪的世界性的战争, 是西欧教俗封建主对近东的侵略战争。

这次战争历史之长, 涉及的国家和社会阶层之广, 地理范围之大, 历史上是空前的, 影响深远的。

《世界中古史》中世纪盛期欧洲

《世界中古史》中世纪盛期欧洲
1、城墙:burg、burgh、borg、bouough-bourgeois、 burgher 2、广场:市场、民兵集结地、游行、公共庆典与仪式场所 3、公共建筑:教堂、市政厅、城堡 4、造币厂、兵工厂
中世纪法国城市
中世纪法国城市
14世纪意大利小城——卢卡(Lucca) (注意林立的碉楼)
1157,
农业生产的增长;
海盗活动的结束;
政治的稳定以及人口的增加等共同促进了商业的复兴
二、 贸易的种类
小型地方贸易:农奴或自由农民在那里出售过剩的粮食或鸡蛋
远程贸易:公路、桥梁建设大大促进了陆路贸易的发展;从11世纪 开始,欧洲人逐渐把地中海变成他们大范围贸易的中转站。热那 亚、比萨、威尼斯已经完全清除了地中海的穆斯林船队,就像罗 马时代一样,两岸的贸易可以畅通无阻。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 从有利可图的地中海贸易中繁荣起来。北欧不断增加的人口则为 东欧的丝绸、香料、糖等奢侈品提供了市场。而意大利人捷足先 登,成为这一广阔贸易的中间商。到11世纪,欧洲经济已经表现 出明显的复苏。
二、农业革命的影响: 农业产量的提高 与人口增长 农业经营多样化和专业化(棉花、葡萄); 处女地的开垦导致了农奴制的衰微 ; 促进城市的增长(原料、人口): 贵族生活精致化
中 世 纪 欧 洲 农 村 生 活 作图 景 : 农 舍 、 教 堂 、 劳
第二节 商业革命与城市的复兴
一、贸易复兴的背景:
• 四、欧洲城市复兴的历史意义
•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城市从西欧农业社会中兴起,就像农业经济的汪洋大海中 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些岛屿成为商品经济的发源地和支撑 点,推动着商业货币关系的发展,逐渐辐射影响周围的农 村,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商品经济网,开始改变了 西欧农业社会原始简陋的面貌。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一、东亚封建国家大乘佛教佛教派别。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

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

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

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新罗时代。

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

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

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

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593年,日本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

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

(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墨洛温王朝,或梅罗文加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年),是一个在欧洲中世纪的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相传以创立者克洛维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的名字命名。

其领地包括大部分高卢,也就是现今的法国,统治时期间于公元5世纪至8世纪之间,最终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查理(法语、英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拉丁语:Carolus Magnus,(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作查里曼,查里大帝,卡尔大帝。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年-814年),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于罗马,后人称其查理曼。

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

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他引入了the Great)同时也是英格兰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 Great)名号的君主。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

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

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

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给下级,也要求他们提供骑兵。

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

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

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

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

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世界中古史 内容

世界中古史 内容

世界中古史内容世界中古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时期的众多事件和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世界中古史的重要内容。

一、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文明。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兴起。

二、古代文明的辉煌在世界中古史的早期阶段,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古希腊文化的兴起古希腊是世界中古史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对后来的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以及雕塑和建筑艺术都是古希腊文化的杰作。

四、罗马帝国的兴衰古罗马帝国是世界中古史的重要一章。

它从共和国时期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统治着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

然而,罗马帝国在三世纪后期遭遇了危机,最终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并最终被各种外部压力所灭亡。

五、佛教的传播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

在中古时期,佛教传播到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有广泛的信仰者。

六、伊斯兰教的崛起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7世纪的阿拉伯地区。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在短短几十年间就成功地将伊斯兰教传播到整个阿拉伯半岛,并形成了伊斯兰帝国。

伊斯兰教的崛起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是世界中古史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下,国王和贵族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实际权力。

农民则是封建制度下的最底层,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

总结起来,世界中古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时期的众多事件和变革。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世界中古史课件

世界中古史课件

费尔南德·布劳代尔
布劳代尔通过对中世纪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改 变了对中世纪历史的看法。
安妮·克利恩
克利恩的女性史研究揭示了中世纪女性在政治、 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角色。
迁徙与帝国建立
未被征服的部落
丝绸之路
从欧洲大草原到罗马帝国的入侵, 未被征服的部落改变了欧洲大陆 的政治格局。
迁徙和贸易的网络通过丝绸之路 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文明联系 在一起。
世界中古史课件
探索世界中古史的奇妙旅程。了解中古史的定义、时间范围、地理范围以及 主要事件和发展,以及背后的历史学家和学派。
中古史的定义
中古史是指古代时期和近代时期之间的历史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元476年到1453年。
中古史的时间范围
中古史涵盖了世界各地从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到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的时期。
中古史的地理范围
中古史涉及到世界各地的许多文明和帝国,如欧洲、亚洲、非洲和中东。
中古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
1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崩溃标志着中古时期的开始,
伊斯兰帝国的崛起

2
为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铺平了道 路。
伊斯兰帝国的扩张为中东和北非带来了
文化、科技和贸易的繁荣。
3
拜占庭文艺复兴
拜占庭帝国在文化、科学和艺术方面取
中国的帝国建设
中国的统一和帝国的建立在中古 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1
基督教的传播
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影响了文化和宗教的发展。
2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的引入改变了数学和科学的计算方式。
3
凯尔特艺术
凯尔特艺术在欧洲的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示了中古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世界古代史(中古部分)概述

世界古代史(中古部分)概述

751年,伦巴德人攻陷拜占庭控制的拉
文那总督区,威胁教皇控制的罗马公 国。于是丕平利用此机取得了教皇支 持,被选举为国王,这即为加洛林王 朝。而教皇则利用丕平来对付伦巴德 人的进攻。756年,丕平远征意大利, 迫使伦巴德人把拉文那总督区和潘塔 波利斯(五城区)割让给教皇,而他 也获得了大量赔款,这件事历史上称 为丕平献土,它从此奠定了教皇国的 基础。
中世纪的庄园
返回
三、加洛林帝国的形成、发展和 分裂 在法兰克封建化形成的过程中, 世俗封建主的权力日益扩大,而 从七世纪中期开始,王权大大削 弱,朝政大权逐渐落入宫相手中, 国王则被称为“懒王”。宫相原 为王室财产的总管,这时就成为 王国政府的首脑,独揽内政、外 交大权。

当时宫相由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
3、日尔曼诸王国的建立 (1)西哥特王国(419-711年),
419年建国,507年成为西班牙国家, 711年为阿拉伯人所灭。 (2)勃艮第王国(440-532年),原 住勃伦霍姆岛,后进入高卢东南部建 立国家,532年为法兰克王国兼并。 (3)法兰克王国,481年建国。
(4)汪达尔王国(439-534年),原住匈牙利
随着自由民经济的逐渐减少和大地产的不
断增长,同时由于国王无条件分赠特实行采邑制,他把一些贵族与教 会的土地没收后,作为采邑封给将领和官 吏,采邑的领受者必须服兵役,受封者被 称为“封臣”或“附庸”,对封主要承担 义务,如不承担义务,封主有权收回采邑, 受封者死后,采邑交还给封主,其继承者 如果愿继续从前的关系,必须重新履行受 封仪式。
公元前二世纪,日尔曼人开始与罗马人冲突,高
卢变为罗马之行省后,日尔曼人开始在多瑙河、 莱茵河与罗马为邻,但双方相持局面并没维持多 久。随着罗马日趋衰落,军事力量不断削弱,而 日尔曼人已逐渐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 阶段,不断向罗马边界冲击,罗马边境危机由此 产生。在公元最初几世纪,日尔曼人的社会生产 力得到长足发展,使原始公社迅速解体,部落首 次权力增大,掠夺战争使贵族大发其财。所以, 早在民族大迁徙之前,罗马经济文化生活的某些 因素已经侵入日尔曼社会,而日尔曼人或为罗马 服兵役,或作为同盟者,或被俘为奴而大批进入 罗马帝国,这样就发生了两种人、两种社会制度、 两种文化互相接触彼此影响的历史过程。

世界中古史 课件

世界中古史  课件

二、城市的兴起
1、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起源,西方有多种理论:罗马 城市论,马尔克起源论,市场起源论,庄园起源 论,堡垒起源论。
罗马时代的城市是政治、宗教中心,经济意义不 大。
西欧新兴的城市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如威尼 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
6)法兰克人的迁徙 中欧→高卢,481年建国。
7)东哥特人的迁徙 潘诺尼亚→ 489年在意大利北部、中部建 国,554年为拜占廷所灭。
8)终点568年 伦巴德人的迁徙 潘诺尼亚→意大利北部(568-774年) 。
怎样认识这一时期的西欧社会?
符合广义封建社会概念,但西欧封建制度 尚未形成。
黑暗时期,也是西欧新文明的形成时期: 基督教会摆脱国家政权,独立发展,造成 西欧独特的、政教分立的二元化结构。
2. 黄春高:《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 社1999年版。
3.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4. 艾因哈特:《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5.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一卷,中世纪, 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6. 穆尔:《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版。
始进入资本主义(近代)时期。
二、世界中古史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世界史与外国史的结合 2、以西欧为基本发展线索 3、上古是一个个文明点,而中古则是一个个文明
区 4、中古时期是划分为地区的世界 5、中世纪是信仰的世纪 6、观念的转变
三、学习世界中古史的现实意义
统依然存在,并从败落的城镇向广大农村发展。 在广泛的传教过程中,教会和修道院获得了大量
教产。 5~11世纪以前,教皇的权力一直受很大制约。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

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

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

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

“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

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

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

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世界中古史简答题

世界中古史简答题

1.与世界上古史相比较,世界中古史有哪些特点?如何学习世界中古史?1)世界中古史是划分区域的世界史:从文明点到文明区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从闭塞到开放、从分散到整体。

2)中世纪是封建主义发展的时代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封君封臣、封土、王权与领主权✓中国:封建专制、封建大一统✓西欧:分权与分裂、王权有限3)中世纪是信仰大发展的时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4)世界中古文明是内源性与外源性混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拜占庭文明、法兰克文明2.简析古典帝国衰落的原因。

(1)内因---古典帝国后期,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社会分裂,奴隶制下奴隶劳动成本低廉,哲学家与工匠相分离,生产萎缩,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2)外因---国内阶级斗争加剧,游牧蛮族趁机入侵,引起游牧民族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

入侵不仅破坏社会生产,也进一步加剧了帝国内部矛盾。

总之,古典帝国的衰落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衰败。

3.简述民族大迁徙对东亚和西欧的不同后果。

在东亚,从公元1世纪东汉帝国击败了北匈奴开始,匈奴开始西迁。

匈奴西迁后,中原王朝北方得到了安定,鲜卑等民族在匈奴故地崛起。

公元3至5世纪,中国北方各族开始南迁,进入中原地带。

从4世纪初到5世纪中叶,北方五个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进入南方的农耕世界,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后果。

另一方面,他们学会了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有利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在农耕地区定居下来的各部族逐渐走向农耕文化,他们为农耕世界带来了新活力,促进封建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中亚细亚,恹哒人入侵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的文化。

对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桥梁作用。

在欧洲,匈奴西迁深入到了欧洲腹地,迫于匈奴西迁的压力,欧洲开始了民族大迁徙。

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由此大量涌进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促进了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有无领主制说法不一,但主要盛行土地国有制,国王和天子代表封建主阶级集体掌握着灌溉系统以及占有和分封土地的权力,别人无权分封。在土地国有制下,往往同时存在贵族和寺院的土地私有制。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
跨越式即直接过渡式,指原始社会解体以后越过奴隶制社会阶段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英国、德国和罗斯国家(9世纪)等属于这种形式。
各国封建社会的衰亡有革命式、改良式等。
革命式可以尼德兰、英国和法国为代表,他们各自通过1566、1640和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改良式可以德国、俄国和日本为代表,他们通过18、19世纪的改良和改革,极其缓慢的向资本主义过渡。
世界中古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要划定一个适合所有国家封建社会的起止年代是困难的。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奴隶制社会崩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阶级斗争,在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的。西欧是在西罗马帝国末期,由于奴隶、隶农的暴动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共同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在西罗马帝国领土上所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互相影响综合,渐渐发展为封建制度。
关于世界中古史内部的分期,我国史学界曾经采用过三分法,即分为早期(5到11世纪)、中期(11到15世纪)和晚期(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以与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相适应。这种分期法对西欧合适。
我们主张以15世纪末为界限,即以开辟新航路和初步形成世界市场为标志,分世界中古史为上升和下降(没落)两个阶段。
我国,一般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世界中古史的开端,而以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为终结。有些学者主张其结束应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前,也有人主张应结束在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 欧美和西方国家的史学家一般以15世纪末为世界中古史的下限。
本课程以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前(1500年)为下限
一、世界中古史的内容和分期
世界中古史 又称世界中世纪史。中世纪一词,最初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专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间一段时间,大约相当于5—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弗拉维奥·比翁多(1388—1463),在其30卷《罗马帝国衰亡后的历史》里,专门论述472—1440年间的历史,第一次把中世纪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意大利历史学家贾巴蒂斯塔·维科(1668—1744),在他1725年发表的《论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中,把人类历史分为神权时代、英雄时代和人权时代。所谓英雄时代,主要指中世纪。从此,中世纪一词被西方学术界广泛采用。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从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考察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奠定西方中世纪史的基础。西方学者的中世纪史历来以西欧为对象,不包括拜占廷、俄罗斯、阿拉伯及其以东地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世界中世纪史。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论国家》等著作中,也使用中世纪一词,但赋予新的科学内容,专指封建社会。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封建主阶级(集体或个人)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
西欧盛行领主制,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分封土地,彼此结成以土地为纽带的阶梯式的封主、封臣关系,而且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行政司法)结合,封建主往往领有对农民的统治权。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庄园解体,领主制被地主制取代。
个体性小生产,生产规模狭小、效能低,生产者主要是为自己和家庭的直接消费,被地主剥削去的部分也主要供他们直接消费,不是为了出卖。只有在生产的东西满足消费以后还有剩余的时候才拿去出卖,所以商品经济还处于形成过程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东方的封建社会里,一开始工商业就比较发达,但多官办(供皇室和贵族消费),生产者大多不是自由劳动者,城市主要是政治或军事中心。西方起初工商业不发达,但后来发展快,多民办,生产者主要是自由劳动者,城市主要是经济中心,市民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