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整理
婚姻制度血缘婚: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关系,排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群婚:原始群婚是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关系伙婚:伙婚又称亚血缘婚,伙婚制家庭亦即普纳鲁亚家庭。
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另一群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男女之间互称“亲密的伙伴”普纳鲁亚家庭: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姐妹,与其他集团的一群男子互相集体通婚,丈夫们互称“普那路亚”;同样,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兄弟,与其他集团的一群女子互相集体通婚,妻子们也互称“普那路亚”。
由这种婚姻关系产生的家庭形式,称为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指原始社会时期,成年男女双方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属于个体婚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指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通过社会、政治的媒介,建立了带独占同居性质的牢固持久的婚姻关系。
具有不可离异性和男权至上的特点,形成以父系家长母权制:指按母系或女子血缘关系计算继嗣关系和继承财产关系的氏族、家庭制度父权制:指男性统治,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家庭领域,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导民婚配:管理婚姻的官员(大司徒、媒氏等)用婚姻的礼仪去教化百姓,帮助他们及时嫁娶,以减少社会上的怨女旷夫。
倘若男三十、女二十尚未婚嫁,政府就要督促其婚配嫁娶有媒:封建聘娶婚把媒妁之言作为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媒聘的履行做了严格规定。
凡是不经过媒人沟通而自由结合者,都属不法,社会不予认可父母之命:父母之命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备条件,子女的婚姻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才可以嫁娶同姓不婚:西周重要的婚姻政策。
西周,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唐代,同姓共宗禁止婚配;明、清法律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则开禁媵妾:媵指陪嫁的女子,古代诸侯娶妻,女方多以兄弟之女和新娘的妹妹为随嫁,即媵。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2070年至约约1600年,夏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传说中的夏王朝创始人为禹。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时期实行农业经济和专制等制度,商朝灭亡后,周朝取代了商朝。
3. 周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4. 春秋时期:即西周末年至战国初年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国家政治逐渐分裂,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竞争和战争。
5. 战国时期:即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七雄(秦、楚、魏、赵、韩、齐、燕)之间长期争霸,最终结束于秦国统一中国。
6.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的首都是咸阳,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制度,修建了万里长城等重大工程。
7.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刘邦建立了汉朝,进一步巩固了秦朝所建立的统一局面,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8. 三国时期:即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争霸相互争夺,从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变革的时期。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两晋(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政权先后建立,中国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0. 唐朝: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
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採集、狩猎为生。
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係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陝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佈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陝西龙山文化、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薑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
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五帝之首。
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
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
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如下:
史前时代: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这段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这三个时代。
春秋战国: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
秦汉: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这四个时期。
隋唐五代: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这四个时期。
宋元明清: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这四个朝代。
中国史 名词解释
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①平均地权;②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广事变: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因脑溢血猝死,蒋介石决意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两广问题,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陈济棠先发制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举兵反蒋。
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广事变”,也称“六一事变”,是两广地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向蒋介石的公开挑战,在客观上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逼蒋抗日,具有积极作用。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战役。
在百团大战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终止了。
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们从八路军身上对中国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秦土协定》1935年6月,中国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简称《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
协定要求中国从察哈尔省撤军,解散排日机构,并向日本道歉。
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察哈尔省的大部分地区内容1、从察哈尔撤军;2、解散排日机构;3、对日表示遗憾,并处罚责任人;4、自6月23日起,在两星期内完成以上各点;5、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
张北事件:1934年10月27日,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八人,未经报告中国有关部门,即以“旅行”为名,由张家口前往多伦,路经张北县到城时,被当地中国守军盘查后放行。
张北事件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华北事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 尊王攘夷" 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 、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考研历史_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郭店楚简: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 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余个,全部为先泰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葵丘之盟;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的大国,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国势日渐强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参加。
会盟约定:成员国不计前嫌,言归于好,不乱筑河堤,不囤积粮食,不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
葵丘之盟以后,齐桓公作为盟主,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开创了春秋时期霸主的先河。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井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时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始于公元前260年,源于秦赵两国对韩的上党地区之争,战争历时三年。
战争初期,由于赵将廉颇运用避战坚守的策略,秦军进攻年余未果。
随后,秦国运用反间计,除去赵将廉颇,取而代之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帅。
而秦军则以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白起作为最高统帅,战争的走向发生了变化。
此时由于秦国的外交策略得当,没有国家对赵国施以援手,秦军则在秦王的鼓励下,一鼓作气击溃赵军,最终赵国投降,赵军四十余万人被秦军坑杀,从此国力不振,秦国则走上了统一六国的道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葵丘之盟: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声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还规定同盟国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
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2. 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
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晋军救宋。
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
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打破楚军。
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3. 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4. 弭兵之会: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5. 秦霸西戎:秦穆公统治时期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
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今河南洛宁西北)时,遭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
秦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转而西向,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
周襄王为此还曾派特使祝贺,此后秦在西方取得“霸西戎”的地位。
6. 吴越争霸: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进行的争霸战争。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长孙博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元谋人: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
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3.蓝田人: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80万年到60万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其化石包括下颌骨、头盖骨各一具以及若干牙齿,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类个体。
在元谋人、蓝田人的遗址,都发现了同时期的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
4.北京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北京人的生活年代较为分散,约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之间。
总体来看,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平均身高也较矮,但四肢尤其是上肢已与现代人相当接近。
在北京人所居洞穴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的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
洞穴中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还能保存火种。
5.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发掘。
距今约1.8万年,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他们的体质形态已明显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小型石器较多。
石箭镞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弓箭。
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6.原始群:从猿到人过度时期的古猿群体。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序言1.巫山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巫山发现猿人牙齿四枚,下颌骨一块。
考古学家将其定名为“巫山猿人”。
经测定,“巫山猿人”距今为201至204万年。
“巫山猿人”是我境内最早的猿人化石。
第一章1.殷墟殷墟是我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
商代从盘庚迁都至此,直到商朝灭亡,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
商朝灭亡后,殷都逐渐成为废墟,后人称“殷墟”。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位置的最早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殷墟的发掘,证实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
并且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第二章1.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因不满国家削弱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诛晁错”为由发动的叛乱。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中国古代史下册名词解释
一、名词1、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初李世民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变。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竺民苎秦王。
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战功卓越,大大威胁了李建成的地位。
太子为巩固自己位,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
双方结党营私,斗争愈演愈烈。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苎先发制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发变夺权,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之后,李渊被迫交出实权,李世式即位,是为唐太宗。
2、《唐律疏议》:唐朝刑律及其注疏的合编。
高宗时,命长孙无忌等人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永徽三年(652),又对《永徽律》做了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永徽四年,《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
《唐律》共12篇,502条,贯穿着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封建法律的修订都具有重大影3、胡蓝之狱;明初的胡惟席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余人。
胡惟庸飞扬跋扈,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撞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
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
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
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控告蓝玉“谋反”并严刑拷打成案。
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15000人。
4、“二王八司马”事件:称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时发生的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
永贞元年(805)正月,顺宗即位后,叔文、王任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哗、陈谏、凌准、程异等十人,着手进行改此削弱宦官的势力。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 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国史名词解释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
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担任教育工作,并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
中国共产党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
共招收了六期学生。
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0事件”。
是1926年3月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1926年3月20日,开始执行反共政策的蒋介石,设计将中山舰调出广州,随后又以该舰未接命令擅自移动为名诬其阴谋暴动,随即下令逮捕该舰长、中共党员李之龙,并展开一系列的清共行动。
史称此为“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
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
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0、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中興的時代。少康是夏代第六個王,其祖父太康屍位逸樂,被東方有窮氏所取代,史稱“太康失國”。少康憑藉方30裏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鬥爭,最終消滅了寒促,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11、盤庚遷殷
商朝自中期以來,王室內部連續發上王位紛爭,前後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稱“九代之亂”。在此期間商朝多次遷都,盤根繼位以後政局混亂,姐姐麽安頓尖銳,他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次遷都于殷。但貴族品名都反對遷都,盤庚一面勸說貴族,一面東河人民,強行把都城遷到殷地。遷殷後,”行湯之政“,證據才穩定下來,這回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發展,從此知道商亡再未遷都。
25、相地衰征
齊國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剝削方式已經不能維持,為擺脫這種困境,齊桓公任用管仲於西元前 686年開始改革,實行“相地而衰征” ,即按土地美惡分等差徵收實物稅(租)井田制雖未完全遭到破壞,但廢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這一改革是剝削方式的大變化,導致了分散的個體農民經濟出現。這個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31、胡服騎射
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強大起來。滅掉了中山國,解除了林胡、樓煩對趙國北部的侵擾。趙國因此成為唯一可以和秦國爭雄的國家
32、長平之戰
西元前260 年發生的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雖然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但由於趙國的陣前換將,極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再加上趙括的錯誤指揮,最後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從此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了。
孫臏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孫臏用減灶的方法迷惑了龐涓。龐涓一見大喜,認為,兵士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結果中了齊軍的埋伏。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刎。太子申被生擒。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白瓷:以邢窑所烧白瓷质量最高。
邢窑时与浙江越窑齐名。
邢瓷特点:类银类雪,釉白而微闪淡黄或淡青。
胎质厚而细腻。
瓷质坚硬。
器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足。
器型多样,光素大方,不施纹饰。
器底多如璧形的宽圆圈,称“玉璧底”。
1、唐三彩,一种低温铅釉陶器。
因为它经常彩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
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唐三彩。
制作方法:用经过精练的白粘土为胎,分两次烧而成。
先将陶坯入窑素烧至1100℃左右,然后在陶坯上施彩釉烧至约800℃即成。
唐三彩只是一种俗称,其实它的釉色有深绿、浅绿、蓝、黄、白、赭、褐等多色。
唐三彩主要用于做随葬用的明器。
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要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大类。
2、五代时的柴窑:其器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绝,被目为
古代瓷器之冠。
3、宋五大名窑:汝、钧、哥、官、定。
(也有宋代十大名窑之说_即北方的定窑、汝窑、
官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以及南方的哥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4、釉里红:是指以铜的氧化物作颜料,在白色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
焰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5、。
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
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
6、“清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
纹的釉下彩瓷器。
7、成化窑突出的成就是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其法是在胎上先用“苏泥勃青”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地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
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名“斗彩”。
成化斗彩鸡缸杯
8、紫砂器
在陶器制作方面,明代最突出的成就是紫砂器。
紫砂器是用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紫砂泥制成的无釉细陶器。
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
紫砂器不挂釉,充分利用陶泥的本色,以显出质地美。
上面多施以浅刻,以刀代笔,线条自然流畅。
紫砂陶以造型取胜,特别是紫砂壶,式样繁多,造型精巧9、“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为主体图案的玉器,陪衬以莲荷水草。
“秋山玉”
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虎多作伏卧回首状。
10、玉琀:通常作蝉形,含在死者口中,希望死后能像蝉那样高洁、蜕变,以求来世再
生
11、痕都斯坦玉器又称“印度语”或“莫卧儿玉”
12、清代玉器的制作地,有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13、南青北白:北方地区邢窑以白瓷著名,有类银似雪之称;南方地区以烧制青瓷出名,
越窑青瓷冰似玉
14、《桐荫仕女图》,这是一块做玉碗取坯后剩下的废材,取其玉质温润,在造办处当
差的苏州玉匠利用废材,精心设计制造的一个玉山子。
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亦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用籽玉表面赭色的皮部做桐、蕉、山石。
15、绿沉漆:它是一种暗绿色漆。
如物沉在水中,其色深沉静穆,故名“绿沉”。
雕漆、
金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
纹的技法。
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宋代金漆有描金、戗金、滴粉销金等方法。
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描绘花纹,亦称泥金。
戗金,以黑漆为地,以针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填以黑漆为地,以针刻出花纹,在花纹中上漆后填以金粉,源于战国漆器的针刻技法。
滴粉销金系用粉质原料在已制作完成的器身上,滴注成凸线花纹后,再涂上泥金或贴上金箔。
16、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有五种: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
山顶、攒尖顶等形式。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歇山顶亦叫九脊殿,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悬山顶又称挑山式。
前后有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其特点就是屋檐一直延伸到山墙之外,用来保护山墙。
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
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
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
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
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17、蒿山寺塔;位于河南登封蒿山南麓蒿岳寺内的砖塔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
座砖塔,也是阁楼式塔最早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