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1. 介绍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支持呼吸系统功能受损或无法正常工作的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气道内吸引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之一。

气道内吸引技术的标准操作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制定了相关的团体标准。

2. 深入探讨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1)操作规范和流程: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标准的操作规范可以降低操作中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2)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熟悉各种吸引器材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气道内吸引的步骤和技巧等。

(3)感染控制和预防:在进行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和预防的相关标准,包括洗手、戴手套、清洁吸引器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做好感染控制和预防工作,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总结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做好感染控制和预防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在重症监护单位中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支持呼吸系统功能受损或无法正常工作的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气道内吸引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之一。

它能够有效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促进呼吸道通畅,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氧合和通气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减少操作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2021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标准解读(全文)

2021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标准解读(全文)

2021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标准解读(全文)《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由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和呼吸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研讨、共同制定,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发布,标准编号:T/CNAS 10-2020。

一、制定背景气道内吸引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正常通气最直接有效且最根本的方法,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频繁的操作之一。

研究显示,如果气道内吸引的时机、方法等选择不当,会造成多种不良后果,如气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人工气道梗阻、感染等,影响患者康复。

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行业标准等对气道内吸引指征、吸引方式、吸引管选择和操作要点等内容的描述不尽相同。

为实现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同质化和标准化,中华护理学会重症和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在全面了解全国护士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现状的基础上,起草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以期进一步指导、规范护士的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降低该操作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吸引指征及吸引方式评估、吸引(吸痰)管选择、操作要点,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

三、主要内容(一)按需实施气道内吸引在基本要求中,本标准重点强调“应按需”而非“按时”实施气道内吸引,明确给出吸引指征,体现了专业、精准评估的重要性;提出虽然是按需实施吸引,但评估的间隔时间需要有最低要求,应至少每2h通过肺部听诊等方式评估一次气道内吸引指征,以免主观观察干扰客观评估结果;并且要求在评估中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肺部听诊的能力。

(二)确定适宜的吸引方式吸引方式存在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

开放式气道内吸引指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的连接断开后,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气道内进行吸引的方法;密闭式气道内吸引指将吸引装置与呼吸机结合,允许患者在呼吸机不断开的情况下,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进行吸引的方法。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解读ppt课件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解读ppt课件

阐述该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重要性
气道内吸引技术能够防止气道阻塞,确保有效的气体交换,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同时,通过清除气道分泌物,有助于减少肺部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应用场景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呼吸科等临床科室。适用于需要机械通 气的患者,如呼吸衰竭、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等。在这些 场景中,气道内吸引技术是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手段。
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步骤讲解
详细讲解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 引技术的操作步骤,包括设备准 备、病人体位调整、吸引技术实
施等。
实战操作
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战训练,让 医护人员真实操作,体验实际操
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分析经典案例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01
02
03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 例,包括操作成功和操作 失败的案例。
提出持续学习与提升的建议和期望
建议
对于从事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 技术的医务人员,建议持续关注国内外 最新研究进展,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鉴相关经验, 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VS
期望
希望通过持续学习与提升,使更多医务人 员熟练掌握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 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 加安全、高效的气道管理服务。
• 吸引时机的选择:应在呼吸机呼气末进行吸引,以最 大程度减少肺不张和缺氧的风险。
• 操作过程中的患者耐受度:操作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 舒适度和安全性,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针对操作中的可能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吸引力不足
应检查吸引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吸引管是否通畅,如有堵塞应及 时更换。

气道异物麻醉专家共识解读 [自动保存]

气道异物麻醉专家共识解读 [自动保存]
• 种类:有机类多于无机类
• 部位:80%以上位于一侧 支气管内(右侧多于左 侧)
• 死亡率:
– 500 ~2000例/年(美国),入院后 死亡率3.4%
– 国内报道入院后死亡率0.2 % ~ 1%,尚缺乏入院前死亡率的资料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生理学 四、诊断 五、病程 六、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 七、麻醉前评估 八、麻醉前准备 九、麻醉方法 十、麻醉监测 十一、常见并发症处理 十二、结语 十三、诊疗流程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生理学 四、诊断 五、病程 六、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 七、麻醉前评估 八、麻醉前准备 九、麻醉方法 十、麻醉监测 十一、常见并发症处理 十二、结语 十三、诊疗流程
• 广义(解剖):自口或鼻开 始至声门及声门以下所有 呼吸径路上的异物,按解 剖位置分为:
– 鼻腔异物 – 声门上(声门周围)异物 – 声门下及气管异物 – 支气管异物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生理学 四、诊断 五、病程 六、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 七、麻醉前评估 八、麻醉前准备 九、麻醉方法 十、麻醉监测 十一、常见并发症处理 十二、结语 十三、诊疗流程
鼻腔异物(多见于小儿)
• 异物位置浅、存留时间短、容易取出 时——经面罩吸入七氟醚,保留自主 呼吸
• 异物位置深、存留时间长、取出困难、 估计手术操作中有出血或异物进入气 管等风险时——置入可弯曲喉罩或插 入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不合作的 小儿以七氟烷吸入诱导后开放静脉, 合作的小儿直接开放静脉,静脉诱导, 丙泊酚或七氟烷维持
• 原则上SPO2 >95%
• 结束后,小儿侧卧,继续面罩吸氧至苏醒
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案(2)
——右美托咪定方案
• 诱导同上
• 右美托咪定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解读护理课件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解读护理课件

05
问题与解答
技术问题解答
技术问题1
如何正确使用吸引设备?
解答
首先确保吸引设备的性能良好,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 作。使用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引压力, 避免过大或过小,以免造成损伤或吸引不彻底。
技术问题2
如何判断气道内痰液的量?
解答
观察患者的呼吸音、痰液的量和粘稠度等,以及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如咳嗽、呼吸困难等。同时,可以通过听诊器 听诊肺部来判断痰液的量。
护理问题2
如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解答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定期消毒呼吸机管道和设备。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和湿化器。同时,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护理问题3
如何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
解答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情况等,以及实验 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计划,并随时调整。
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特别是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排痰困 难的患者。
注意事项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吸引方式;避免过度吸引,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 异常及时处理。
02
操作流程解读
准备阶段
01
02
03
评估病人情况
了解病人病情、意识状态 、呼吸频率、痰液量及黏 稠度等,以便确定吸引的 时机和吸引方式。
准备吸引用具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吸引 管、吸引头、连接管和负 压吸引器等,确保吸引用 具清洁、干燥、无菌。
解释沟通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气道内 吸引的必要性、操作过程 及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 的理解和配合。

成人气道分泌物吸引的专家共识(张建凤)

成人气道分泌物吸引的专家共识(张建凤)

都是以30为界的.样本数>=30就是大样本、小于30呢 就是小样本
双 盲:医生和病人双方都不知道病人所属的对照组。
单 盲:将样本病人随机分为以下三组,病人不清楚自己所属的组别,医生知道病人所属 组别。 第一组是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用来观察病人疾病在没有治疗情况下的自愈效果。 第二组是安慰剂组,给病人吃没有治疗成分的“假药”,用来观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对疾 病的影响。 第三组是治疗组,给病人吃真药,观察这种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治疗效果。
当患者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均可应用封闭式吸痰
【28】 : (1)呼气末正压≥10cmH2O; (2)平均气道压≥20cmH2O; (3)吸气时间≥1.5s; (4)吸氧浓度≥60%; (5)患者吸痰≥6次/d; (6)断开呼吸机将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7)气道传染性疾病患者(如肺结核等)
7、封闭式与开发式吸痰
1、封闭式吸痰与开发式吸痰相比:能降低肺塌陷的发生率,尤其是在肺塌陷的高 危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中更明显。 2、在氧需求和(或)呼气末正压需求高的患者中应用,能降低氧合下降的程度.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封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相比,能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吸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7、封闭式与开发式吸痰
6、肺复张手法
推荐意见6:采用简易呼吸器做肺复张操作不良反应较多,不 宜使用(推荐级别:D级)
推荐意见6: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患者,吸痰 前后采用呼吸机做肺复张操作,可减少吸痰过程中氧合降低的 程度和肺塌陷的发生(推荐级别:C级)
思考:用呼吸机做肺复张,如何做?
7、封闭式与开发式吸痰
推荐意见5:吸痰前后应常规给予纯氧吸入30~60S(推荐级别:C级)
6、肺复张手法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文档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文档
• 间接损伤 存留的异物导致炎症反应、感染、 气胸 可由手术操作损伤、正压通气压力过高、患者屏气导致胸腔压力增高等因素诱发。
1~1bar,1岁以上小儿压力设置为,通气频率为20-35次/分钟,以胸廓起伏来判断通气量是否足够。 若异物进入更深的支气管内,除轻微咳嗽或憋气外,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肉芽形成等 成人一般不会导致气道完全梗阻,可采取控制通气的方案;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
定义
• 广义上讲,所有自口或鼻开始至声门及声 门以下所有呼吸径路上的异物残留都可以 称之为气道异物(airway foreign body) 按解剖位置分为:
鼻腔异物(nasalforeign body); 声门上(声门周围)异物(supraglottic foreign body);声门下及气管异物 (subglottic and trachea foreign body); 支气管异物(bronchialforeign body)
• 4.人员准备 • 5.麻醉方案的确定和沟通
麻醉方法
• 一般按照气道异物的位置和术前是否有明显呼吸 窘迫选择不同麻醉方法 术前有明显呼吸窘迫或高 度怀疑异物嵌顿在声门周围或声门下时,尽可能 保留自主呼吸;术前无明显呼吸窘迫、考虑异物 在一侧支气管时,可使用肌松剂控制呼吸。此外, 还需考虑患者年龄、异物是否容易取出、耳鼻喉 科医师操作是否熟练、麻醉医师自身经验等因素。 若患者因异物阻塞总气道有明显发绀、意识不清 等表现是,应立即由耳鼻喉科医师插入支气管镜 取出异物或将异物推入一侧支气管,条件不具备 时也可由麻醉医师尝试气管插管
需注意实施表麻需在足够的麻醉深度下进行否则易引起喉痉挛、屏气等不良事件 难点在于麻醉医师和耳鼻喉科医师共用一个狭小气道麻醉要保证充分的通气和氧合,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争取平稳快速的苏醒。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作风险。
02
提高气道内吸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指南对气道内吸引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其预防进行了详细阐述
,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气道内吸引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03
推动气道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指南对气道管理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相关领域
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气道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发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 ,易导致细菌入侵和感染,使用气道内吸 引可及时清除痰液和细菌,预防呼吸机相 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效果 。
气道内吸引在支气管肺泡灌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气道内吸引在支气管肺泡灌洗中应用效果显 著,可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和局部细菌,有助 于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
详细描述
03
气道内吸引指南核心内容 解读
患者评估与准备
患者评估
在实施气道内吸引前,需要对患 者进行评估,包括病情、意识状 态、呼吸道通畅程度等,以确定 是否适合进行气道内吸引。
患者准备
在进行气道内吸引前,患者需要 做好准备,包括取下义齿、口咽 通气道等,以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
吸引装置的选择与连接
吸引装置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 引装置,如电动吸引器、手动吸引器 等。
吸引装置连接
将吸引装置与吸引管连接,确保连接 紧密、无漏气。
吸引方法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按照吸引方法的步骤进行操作,包括打开吸引器、插入吸引 管、实施吸引等。
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保持吸引管通畅、避免损 伤气道黏膜、避免过度吸引等。
02
气道内吸引概述
气道内吸引的定义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草案)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草案)
10
液较多的患者中,经鼻吸引可降低插管率、减少窒息的发生 率口“。经鼻吸引困难时或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可建立并 通过口咽通气道行气管内吸痰。 推荐意见11: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经鼻气管吸痰可 降低插管率(推荐级别:D级)。 11.支气管镜吸痰:使用支气管镜在可视的条件下吸 痰,能较好地避免气道损伤,且能在气道检查的同时进行气 道内分泌物吸引,尤其是对常规吸痰不畅的患者临床效果更 好”…。由于支气管镜吸痰费用较贵,操作繁琐,限制了在吸 痰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12:支气管镜不宜常规应用于气道分泌物的 清除,可用于常规吸痰效果不佳的患者(推荐级别:D级)。 编写组成员:段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 症医学科);梁宗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 科);王辰(中日友好医院);李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 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葛慧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属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韩晓彤(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 治疗科) 参考文献
management in the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comparison of standard assessment and
an
acoustic secretion
detectorf J].Respir
Care,20t1,56:596-603,
[2]刘晓伟,刘志.不同通气模式下吸痰对呼吸力学和氧气交换的 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751-755. [3]Jubran
[1]Lucchini
A,Zanella A,Bellani G,et a1.Tracheal secretion
cmH:0;(2)平均气道压≥20 cmH20;(3)吸气时间≥1.5
8;(4)吸氧浓度i>60%;(5)患者吸痰/>6次/d;(6)断开呼吸 机将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7)气道传染性疾病患者(如 肺结核等)。但需注意:(1)封闭式吸痰影响呼吸机的触 发。291;(2)不能降低VAP的发生率口…。封闭式吸痰管每日 与2 d更换[31 J、每日与7 d更换。3…,VAP的发生率、病死率、 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因此, 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Et更换,当出现可见污染时应及时更 换p…,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 推荐意见7:吸痰过程中,封闭式吸痰可降低肺塌陷和 低氧的程度,降低吸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荐级别: A级)。封闭式吸痰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对VAP的发生 率无影响(推荐级别:A级)。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更换, 当出现可见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推荐级别:B级)。封闭式吸 痰管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最长可7 d更换(推荐级别: D级)。 7.吸痰时间:吸痰时问越长,吸痰导致的肺塌陷和低氧 也越严重。吸痰时间宜限制在15 S以内¨…。 推荐意见8:吸痰时,吸引时间控制在15 s以内(推荐级 别:D级)。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解析与临床应用PPT课件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解析与临床应用PPT课件

适宜湿化标准与评估方法
适宜湿化标准
保持人工气道通畅,分泌物稀薄易排出;患者呼吸平稳,无呼吸困难、窒息等 表现;肺部听诊无痰鸣音或干啰音。
评估方法
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咳嗽排痰能力、肺部听诊等临床表现;监测人工气道内的 温度和湿度变化;定期检查血常规、胸片等指标,评估肺部感染情况。
02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现状与挑战
04
临床应用策略与效果评价
针对不同病情选择合适湿化方法
轻度呼吸道干燥
对于轻度呼吸道干燥的患者,可 以选择使用蒸汽湿化、雾化加湿 等方法,以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
润。
中度呼吸道干燥
对于中度呼吸道干燥的患者,在 蒸汽湿化、雾化加湿的基础上, 可以考虑使用温湿化器或人工鼻 等装置,以提供更持续、稳定的
湿化效果。
失败原因二
气道温湿化护理不到位。如未使用加热湿化器或热湿 交换器进行气道温湿化,导致气道粘膜干燥、纤毛摆 动功能受损。改进建议:加强气道温湿化护理,保持 气道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展趋势一
智能化湿化护理设备将得到广泛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湿化护 理设备将能够更精准地控制湿化液量、温度和湿度,提高湿化护理的效果和安 全性。
注意事项一
保持湿化装置清洁
01
提示
02 定期清洗、消毒湿化装置,避
免污染。
注意事项二
控制湿化液温度和速度
03
提示
04 根据患者耐受度和病情调整湿
化液温度和滴入速度,避免刺 激或窒息风险。
注意事项三
观察患者反应并及时处理
05
提示
06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等生
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 理。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有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

然而,在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气道内分泌物的积聚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合适和安全地操作气道内吸引技术对于确保患者的呼吸顺畅至关重要。

1.2 研究背景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学科的不断进步,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该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仍然是一个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中华护理学会制定了团体标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定义和范围,详细阐述其操作步骤以及设备使用注意事项。

同时,还将重点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关键要点,包括安全性考虑、操作流程细节以及风险及应对措施。

此外,本文还将涉及到职业规范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如尊重患者权益、保护患者隐私信息及数据安全以及尊重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信任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提供给护理人员和相关从业者一个指导性文件,帮助他们正确且安全地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注:以上内容为普通文本格式回答,请确认是否满足要求。

2.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2.1 定义和范围: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是指在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成人患者中,通过特定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用专门设备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分解物和其他可能存在的异物或堵塞物清除,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2.2 操作步骤:为了正确地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1)确认医嘱并核对患者身份;2)准备所需设备和材料,包括导管、抽引器、生理盐水、湿化器等;3)检查设备完整性与消毒情况;4)向患者及相关人员解释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和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给患者带来危害。

建立人工气道,特别是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受限,口腔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受气囊阻隔滞留于气囊上方,会形成气囊上滞留物。

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气囊上滞留物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病原的重要来源。

因此,管理好气囊是降低VAP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

气囊管理的目的:气管导管设置气囊这一装置的目的在于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部分泌物进入肺部,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现临床使用可吸引式气管导管进行持续或间断声门下吸引是一种新的可靠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方法。

一、气囊概述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气囊压力是气囊是否损伤气管粘膜的重要因素。

气囊位置:气管插管、气切套管和喉罩上的气囊位置。

指示球囊以充气管与气囊联通,可通过指示球囊为气囊充气和监测气囊压力。

气囊的种类依据气囊内压的大小及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为:低容高压型气囊(LVHP)、高容低压型气囊(HVLP)及等压气囊。

由于高压易造成气管黏膜坏死,现较少采用,目前临床多采用高容低压气囊的气管导管。

气囊作用固定导管;封闭气道,保证潮气量;预防口腔和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误吸或VAP。

气囊使用并发症当气囊充气不足,则导致漏气、误吸等;气囊压力<20cmH2O时,口咽部分泌物和胃内容物沿着气囊皱褶及气管壁进入肺部,而引起VAP。

这是导致VAP发生的一个独立致病因素。

若气囊充气量过大,气囊压过高会影响气道黏膜供血。

气道内分泌物吸引

气道内分泌物吸引
4.患者:平卧,必要时头转向一侧,加大氧流量 至6-8L/min,2-3min
评估
1.患者病情、意识、呼吸及痰液阻塞情况, 脉氧或听诊有无痰鸣音 ,痰液粘稠度,痰 液的量
2.口、鼻腔黏膜,有无鼻中隔弯曲,是否有 义齿、气管情况,
3. 患者的合作程度、心理反应,并解释操 作目的
4.负压吸引器的性能、电源电压、各管连接 情况、调节压力
[7]张春舫,任景坤。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M].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91.
痰液粘稠度
护士每次吸痰前应先评估痰液的粘稠度, 对粘稠痰液采用气道湿化等形式,降低痰 液粘稠度,并选择适宜的负压,使之既可 有效吸净痰液,又能避免吸痰导致的低氧 血症和气道损伤。
痰液粘稠度进行分度: I度(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吸痰后
[18]肖俊良.经口鼻腔气道内有效吸痰的技巧 [J].全科护理,2012,10(9):2545
经口鼻腔吸痰技巧
3.适宜途径: 1)有鼻腔狭窄、鼻腔病变、颅底骨折者,
适宜经口腔吸痰。 2)有口腔病变、张口困难或不太配合咬管
者,适宜经鼻吸痰 3)经口吸痰时,借助张口器或嘱其张开嘴、
增多所致 6.呼吸机监测面板初夏锯齿样流速或压力波形,
排除管路积水或抖动等引起
吸痰时机/时间
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时按需吸痰(推荐级别: B级)[1]
吸痰时间10-15s/次,间隔3-5min 痰液吸净:听诊胸骨上窝痰鸣音消失 [2]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呼吸治疗学组.成人气道分泌物 的吸引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 吸杂志,2014,37(11):809
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
痰液粘稠度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 ppt课件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 ppt课件

• 文献报道经X线检查约 56%气管插管患者的声门下 与气囊之间的间隙有积液存 在,大多在3-- 15ml 左右。
• 推荐意见9:声门下吸引可 减少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 通气时问(推荐级别:A级) 。
• 9.口腔吸引:
• 持续口腔吸引可减少VAP 的发生率、延迟VAP的发生时 间。在翻身前给予口腔吸引, 亦可减少VAP的发生率。
• 推荐意见12:支气管镜不 宜常规应用于气道分泌物的清 除,可用于常规吸痰效果不佳 的患者(推荐级别:D级)。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 识(草案)》(2019)要点

人工气道是保证其道通常的有效手段,在抢
救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工气道
的建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和破坏机体正常的
• 三、影响气囊密闭性的因素
• 推荐意见7: 当患者的气道压 较低或自主呼吸较弱以及吸痰时, 宜适当增加气囊压;当患者体位改 变后,宜重新测量气囊压(推荐级 别:E级)。
• 四、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
• 推荐意见8: 为预防VAP发生, 应定期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尤其是气 囊放气前(推荐级别:A级)。清除 气囊上滞留物可采用带声门下吸引的 人工气道(推荐级别:A级)。以进 行间断吸引(推荐级别:D级)。
• 7.吸痰时间:
• 吸痰时间越长,吸痰导致 的肺塌陷和低氧也越严重。吸 痰时间宜限制在15 s以内。
• 推荐意见8:吸痰时, 吸引时问控制在15 s以内 (推荐级别:D级)。
• 8.声门下吸引:
• 声门下吸引可有
效地清除积聚在气囊 上方的分泌物,降低 VAP的发生率、延迟 VAP的发生时间减少 抗生素的使用,缩短 机械通气时间。
• 2.吸痰前生理盐水注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意见3:选择吸痰管时 ,其管径不宜超过人工气道内径 的50%,有侧孔的吸痰管吸痰效 果优于无侧孔的(推荐级别:D级 )。
• 4.吸痰负压的选择: • 吸痰的负压越大,吸痰效果 越好,但所造成的肺塌陷、气道损 伤也越严重。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 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吸痰时所用 的负压为- 80—— - 120 mmHg, 少部分报道可至- 200mmHg。对 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负 压,以达到清除痰液的日的。
T型套管
连接吸引器
接人工气道
负压控制钮
接呼吸机
注水孔
冲水孔
吸 痰 管 及 薄 膜 防 护 套
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各方面的比较
项目 方式 时间 吸痰效果 开放式吸痰 患者暂停机械通气 较长 不能很好把握吸痰管、插入 深度,易造成气道粘膜损伤 及吸痰不彻底 产生大量含菌微粒,污染各 种物品表面易造成空气污染 和交叉感染 不易耐受,易烦躁,容易引 起胸闷,气急,剧烈呛咳及 呼吸困难等表现 增快,易因暂停脱机缺氧致 使心律失常 短暂 能确切吸痰深度,可减少气道粘膜 损伤及定位痰液多的部位行彻底吸 痰 不造成空气污染,且能避免吸痰引 起的交叉感染 易耐受,稍烦躁,无明显胸闷气促 及呼吸困难,有呛咳 增快,不会因脱机缺氧致使心律失 常 密闭式吸痰 患者持续机械通气

推荐意见4:吸痰时负压控 制在- 80- -120 mmHg,痰液黏 稠者可适当增加负压(推荐级别 :C级)。
• 5.吸痰前后患者给氧:


在吸痰操作前后短时给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 可减少吸痰过程中氧合降低以及由低氧导致的相 关并发症;仅在吸痰前给患者短时吸入高浓度的 氧,可使吸痰过程中低氧风险降低32%;吸痰前 后均给氧,可使低氧风险降低49%,联合肺复张 可使低氧风险降低55%。 最常用的高浓度氧是100%的纯氧,维持30-60 s 。肺复张操作可通过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实现 。
• 1.吸痰适应证:
• • • • • 吸痰操作能导致患者气道黏膜机械性损伤和肺容积降 低,因此不必要的吸引应尽量避免。 当患者出现氧饱和度下降、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 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呼气末二氧化碳升高 等临床症状恶化,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时; 人工气道出现可见的痰液; 双肺听诊出现大量的湿啰音,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 所致时; 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或)压力波 形,排除管路积水和(或)抖动等引起时,才进行吸引。
污染程度
耐受程度
心率

• • • • • • •
当患者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均可应用封闭式 吸痰: (1)呼气末正压≥10 cmH2O; (2)平均气道压≥20 cmH2O: (3)吸气时间≥1.5s; (4)吸氧浓度≥60%; (5)患者吸痰≥6次/d; (6)断开呼吸机将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7)气道传染性疾病患者(如肺结核等)。
吸痰不当的后果
气管粘膜损伤 缺氧加重 肺不张 肺部感染 心律失常 支气管痉挛 气道栓塞 人工气道栓塞

推荐意见1:不宜定时吸 痰,应实施按需吸痰(推荐 级别:B级)。
• 2.吸痰前生理盐水注入:
• 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稀释黏稠的痰 液,增加痰量的排除。但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吸 痰前注入生理盐水并未增加痰液量,反而使氧合 降低。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吸痰 前注人生理盐水不增加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的 发生率,一项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可减 少VAP的发生率,但另一项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结果表明VAP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 3.吸痰管的选择:
• 吸痰管是气道分泌物吸引的主要用品之一, 不同样式的吸痰管所产生的效果亦不相同。有侧 孔的吸痰管在吸痰时不容易被分泌物阻塞,其效 果优于无侧孔的吸痰管,并且侧孔越大效果越好 。吸痰管的管径越大,吸痰负压在气道内的衰减 就越小,吸痰效果也就越好,但吸痰过程巾所造 成的肺塌陷也越严重。当吸痰管的管径超过人工 气道内径的50%时,将显著降低气道内压力和呼 气末肺容积。

推荐意见5:吸痰前后应 常规给予纯氧吸人30- 60 s (推荐级别:C级)。
• 采用简易呼吸器做肺复张操作不良反应较多: • • (1)气道峰压不容易控制,有时可高达96 cmH2O ; • (2)输送的氧浓度不能达到100%; • (3)潮气量控制不佳,有三分之一的医护人员不能输 送足够的潮气量; • (4)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患者中,采 用简易呼吸器做肺复张操作,因呼气末正压的丧失,反 而导致肺泡塌陷,使患者氧合降低。在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急性肺损伤患者中,采用呼吸机做肺复张操作, 可减少吸痰过程中氧合降低的程度和肺塌陷的发生。
武汉市第五医院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是指患者咳嗽能力降低而 不能有效排除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 容物及其他异物,需外界吸引下排除,以保持气 道的通畅。 • 人工气道的建立致使上气道原有功能丧失, 尤其是大量镇静剂的使用,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咳 嗽能力。因此,在咳嗽能力差,尤其是建立人工 气道的患者中,气道分泌物的吸引已是医务工作 者必须掌握的常规技术之一。

一项系统综述结果表明,目 前的研究尚不能确定吸痰前注入 生理盐水是否有益。对物理治疗 师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在气道分 泌物黏稠而常规治疗措施效果有 限时,才应注入生理盐水以促进 痰液的排除。

推荐意见2: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 可使患者的氧合降低,不宜常规使用 (推荐级别:C级)。患者痰液黏稠且 常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时,可在吸痰 时注入生理盐水以促进痰液排除(推 荐级别:E级)。

推荐意见6:采用简易呼吸器做 肺复张操作不良反应较多,不宜使用 (推荐级别:D级)。对于急性呼吸 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患者,吸痰 前后采用呼吸机做肺复张操作,可减 少吸痰过程中氧合降低的程度和肺塌 陷的发生(推荐级别:C级)。
• 6.封闭式与开放式吸痰:
• 封闭式吸痰因无需断开呼吸机,在吸痰过程 中保证了持续的通气和氧合。封闭式吸痰与开放 式吸痰相比,能降低肺塌陷的发生率,尤其是在 肺塌陷的高危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中更明显。在氧需求和(或)呼气末正压需求高 的患者中应用,能降低氧合下降的程度。一项荟 萃分析结果表明,封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 ,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吸痰所致心律失常 的发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