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

合集下载

《认识比》PPT课件 (共23张PPT)

《认识比》PPT课件 (共23张PPT)


3 3: 4 4:3
4 4

10.5:3
3.5
11
6
11 6
信息窗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 。
头长与腿长的比大约是1∶4 。
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 。

宽和长的比值接近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一幅画的主体部分约占画面的0.618,令人赏心悦目。
莫扎特每一段钢琴协奏曲,第 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节拍数的比值 几乎与黄金比完全一致。
挫折的名言 1、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2、 “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胜挫折的名言 1、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2、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3、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 4、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歌德 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1、 请记得,好朋友的定义是:你混的好,她打心眼里为你开心;你混的不好,她由衷的为你着急。 2、 要有梦想,即使遥远。 3、 努力爱一个人。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不付出,却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 4、 承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美好的东西往往不会变为现实。 工作座右铭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 反省不是去后悔,是为前进铺路。 3、 哭着流泪是怯懦的宣泄,笑着流泪是勇敢的宣言。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国学经典名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青春座右铭 1、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2、把手握紧,什么也没有;把手伸开,你就拥有了一切。 3、不在打击面前退缩,不在困难面前屈服,不在挫折面前低头,不在失败面前却步。勇敢前进! 4、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5、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激励向上人生格言 1、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2、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3、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我们应该尽可能抓住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5、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 6、打击与挫败是成功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激励自己的名言 1、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2、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3、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4、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5、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6、有识有胆,有胆有识,知识与胆量是互相促进的。 7、体育锻炼可以(有时可以迅速)使人乐观(科学实验证明)。 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素。(注意:传统观念认为勤奋和机会是成功的要素,但是经过统计学和成功人士的分析得出,乐观是成功的第三要素) 9、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10、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认识比小学数学教案

认识比小学数学教案

认识比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用“比”的形式表示大小关系。

2. 掌握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3. 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

教学重点:1. 认识比的概念。

2. 掌握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比进行简单的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数字卡片。

3. 比较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讨论哪个大、哪个小。

2. 引导学生思考物品的大小关系,并介绍“比”的概念。

二、讲解比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简单解释比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 让学生观察物品的大小关系,并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

三、学习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不同大小的比,并让学生模仿。

2. 教师示范如何用“比”表示大小关系,学生跟读。

四、练习比的运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几组物品,让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大小关系。

2. 学生进行比较并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写下答案。

2. 教师批改答案,纠正错误。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比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练习比的运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比的概念,能够用“比”的形式表示大小关系。

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还存在混淆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的情况,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认识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1。

谈话导入: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32岁,我家里有个8岁的儿子,我是余杭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班级吗?(男、女生人数)2。

我的年龄和儿子的年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每两个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你能用算式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列算式并说算式表示什么?)3。

像这样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

(揭示课题,初步认识比)4。

哪些算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理解比的意义)5。

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比。

1。

在生活中我们还遇到过这样的比,(出示图片)你知道2∶ 1表示什么意思吗?尝试说。

2。

请你来试一试,下面的水和甘蔗汁如何调配?3。

你现在知道2∶ 1表示什么了吗?4。

师生共同讨论5 ∶ 1和1 ∶ 1的含义。

5。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比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三、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1。

比除了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其它的关系。

我们来看图,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快多少?(列式计算)2。

汇报。

根据算式列出比。

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40∶2表示什么呢?3。

你能用比来表示骑车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骑车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45∶3)4。

根据下面信息写出比。

苹果3千克15元。

总价与数量的比是()一个打字员5分钟打字500个。

打字总个数与时间的比是()四、理解比的意义。

1。

关于比你知道了什么?举例生活中的比。

(足球比赛中的3∶2,是比吗?)2。

《认识比》比和比例PPT课件

《认识比》比和比例PPT课件

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关系可表示为:
像这样的 表示方法,
1:3,读作1比3。
叫做比。
叫做比号。
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可表示为:
3:1,读作3比1。
5比4 写作:5:4
书写时,应先写比号前面的数, 再写比号后面的数,顺序不能颠倒。
环卫工人用6千克白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 调成比较浅的蓝色涂料。
说一说
白色涂料的质量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质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质量的比是:6:3,读作6比3。 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质量的比是:3:6,读作3比6。
6:3=6÷3=2
3:6= 3= 1
62
3:6= 3= 1
62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叫做比值。
3 :6 =
1 2
分有 什么关系?
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
(1)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量(或数)的一种关系;除 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一个数。
(2)表示方法不同。 比(:b≠a:0)b(;b分≠数0)a(;b除≠法0)a÷。b b
(3)结果表示不同。 除法一般要求出商;比只有要求 计算比值时,才通过计算求出比 值;而分数本身就是一个数值, 无需计算。
总结:求两个数的比的比 值,就是用比的前 项除以后项。
练一练
1. 红红、丫丫、亮亮和聪聪做偷懒练习,每人投了10 次。成绩如下表。写出他们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的比。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认识比
-.
教学目标

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

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

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

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直接基础。

但是学生对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还未完全上升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层次,认知结构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完善,容易混淆“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本作品由Authorwear软件制作,通过视频、文字、表格、动画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知识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比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中国最美丽的桥”——扬州五亭桥的风景图片,想看吗?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认识比【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六年级上册 西师大版

认识比【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六年级上册 西师大版

认识比(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概念,能正确读写比。

2.能将比表示为分数形式。

3.能通过比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4.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重点1.比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2.比的大小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能将比表示为分数形式。

2.能通过比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四、教学内容及分析1. 比的概念和读写方法1.通过展示两个物体并要求学生进行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比的概念。

2.使用实物或图形表示比,让学生掌握读写比的方法。

2. 比的大小关系的应用1.通过图形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比的大小关系。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比的大小关系的应用,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使用实物或图片进行比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比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2.积极互动法:通过让学生进行比的操作和互相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效果。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游戏活动等方式,运用比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看到或听到过什么比,并要求他们简述其表达的内涵,达到引导认知的目的。

2. 讲解比的概念和读写方法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比的展示,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3. 比的大小关系的概念和应用1.通过图形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比的大小关系。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比的大小关系的应用。

4. 进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能力通过练习和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5.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比的概念和读写方法,还能通过比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运用比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教学方法和过程也得到了实际操作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完善。

下一步教学可以更加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相关培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2(2)这篇数学教师评课稿文章“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2(2.13KB)”由xx为您整理,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研活动评课中参考。

具体评课用语范文如下:《认识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汪小波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朱玉茹校长所主持的“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计,出示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朱玉茹校长所主持的“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

汪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1、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2、比怎么读?怎么写?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习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

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习:1、辨一辨。

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通用25篇)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通用25篇)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通用2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评课稿吧,一篇什么样的评课稿才能称之为优秀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篇1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当前,针对概念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分散、孤立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

对许多学生来说,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基于此现状,我校数学教研组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使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此次教学活动是由周萍老师和希晓老师共同完成,先是周萍老师上角的初步认识,然后组内进行评课,修改,然后由希晓老师在修改后的基础上继续上《角的认识》这一课。

两节课共同亮点:1、两节课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找角,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特别是在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中,都引导讲解得很到位,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两节课中,教师都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

首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在各种感官的协调、合作下认识角。

其次,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同桌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认识比的教案

认识比的教案

认识比的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在数学的初中教学中,认识比的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掌握比的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理解数值大小、数量关系以及进行数值比较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比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比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掌握比的性质和性质间的关系;▪ 理解比的含义,能够进行比的计算。

2. 能力目标:▪ 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自信心;▪ 培养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的准确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抽象概念的形象化表示和实际应用的转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5分钟)▪ 教师以生动的故事或实例将学生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来解释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 教师通过具体的计量活动,如测量学生身高、体重等,帮助学生比较大小,并引出比的性质。

第三步:运算规则(15分钟)▪ 教师以绘制计量表格为例,演示比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运算规则。

▪ 教师设计比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运算规则。

第四步:比的性质(15分钟)▪ 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比的性质,如比的前项加减相等,则后项也加减相等。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归纳比的性质,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第五步:综合应用(15分钟)▪ 教师设计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分析比较商品价格、提高比较能力等。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练习和讨论,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第六步:拓展与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更多的比的性质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比的连续变化等。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正确写出比,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本数学知识,对于比的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求比、写比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正确写出比,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正确写出比,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2.教学难点:求比的方法,比的写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感知比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求比、写比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的概念、求比、写比的方法。

2.学习素材:准备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学生分享对比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比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发现求比的方法。

2.学生尝试求比,教师巡回指导。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写比的方法。

2.各组汇报写比的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巩固(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求比、写比的掌握情况。

2.教师讲解答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拓展(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

《认识比》教学设计(通用)

《认识比》教学设计(通用)

01课程背景与目标Chapter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学生认知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理解和掌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02教学内容与方法Chapter教学内容比的概念比的性质比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将比与除法、分数等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的性质和应用。

0102030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式,探究比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新课学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巩固练习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观察与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与分享实践与应用03教学资源与环境Chapter教材资源辅助教材教科书练习册、习题集等,用于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教学挂图视频资源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比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过程。

PPT 课件包含比的定义、性质、运算等内容的演示文稿,用于课堂讲解。

音频资源与比相关的音频讲解或录音,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

多媒体资源实验器材与场地实验器材实验场地网络环境与技术支持网络环境稳定的互联网连接,方便学生在线查找和获取与比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技术支持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用于展示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或教学管理系统,支持学生在线学习和提交作业。

04学生学情分析Chapter学生已有知识经验0102学生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0102学生个体差异与特殊需求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反馈才能熟练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

问题问题应对策略应对策略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05教学过程实施Chapter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讲解概念,理解本质比的定义详细讲解比的概念,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等。

《认识比》PPT课件

《认识比》PPT课件
先试着完成下表,然后再归纳。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
÷ 除号
—分数线
除数

分子
分母
分数值
“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乒乓球女团决赛中,北京 队以总比分3:0横扫山东队,实现三连冠。” 根据这则Βιβλιοθήκη 息,小红认为: 比的后项可以是0。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 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人体中有趣的比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 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 脚长和身高的比是1:7 血液和体重的比大约是1:13 成年男子肩宽和头长的比是2:1
黄 金 比 你知道芭蕾舞演员为什么要踮着脚尖跳 舞吗? 通常人的下半身和身高的比值是0.58,许 多艺术家认为: 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 底的距离≈0.618,这是最完美的人体,踮起 脚来,这个比值就接近0.618。 0.618这是一个有趣的数,按这个比设计的 造型十分美丽,因此又被称为黄金比。其实 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
÷ 除号
—分数线
除数

分子
分母
分数值
数学真奇妙
人体中的数学奥秘
前不久,一家珠宝店发生了一起失窃 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 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 印,经验丰富的侦察员量了量脚印的长, 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 面有什么奥秘吗?
我们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你是怎样理解这 个1∶7的关系的?如果脚长是25cm,那么身高多少呢?
3∶4 4∶3
3 4 4 3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认识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比进行数量的比较。

2. 学生能够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比的概念。

2. 比较数字大小,学习用比来表达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数字大小比较,复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2. 概念解释通过示例引入“比”的概念,告诉学生“比”的意思是“多少比多少”。

3. 比较数字大小通过图片展示和实物比较,引导学生用比来表达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一张图片上有8个苹果,另一张图片上有5个苹果,我们可以说“8比5多”。

4.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用比来表达两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有一叠书和一盒铅笔,让学生用比来表达哪个多一些。

5. 拓展将比的概念拓展到不同领域,如体重比较、年龄比较等。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用法。

6. 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10本书,小红有6本书,小红有小明的几分之几的书?7. 归纳总结通过讨论和分享,总结比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强化学生对比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数字图片或实物比较的图片2. 实物比较的实物,如书、苹果等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教师布置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比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开展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对于比的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强,但在应用比进行数量比较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多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鼓励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比 》精品课件

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比 》精品课件
数学来源于生活!
冬 冬
王 阿

9份 水
1份 蜂蜜
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 9:1 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 1:9
妈妈用9.6元买了3千克苹果。 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数量=单价
9.6÷3=3.2 元/千克
9.6︰ =9.6÷3 =3.2 元/千克 3
路程÷速度=时间 53.3÷8.2=6.5 分钟 路程︰ 速度=时间 53.3︰8.2 =53.3÷8.2 =6.5 分钟
总价︰数量 = 单价 路程︰速度 = 时间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两个数的比
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比 除法 分数
前项 被除数 分子
联 后项
除数 分母
系 比号
除号 分数线
比值 商
分数值
不能为0
体育比赛
农家生活
电视广告
舞蹈表演
16 : 9
电视屏幕长和宽的比
用量少 1 : 4
去污强 1 : 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360÷90=4(米) 360︰90=360÷90=4(米)
较大数÷较小数 = 几倍 较小数÷较大数 = 几分之几
较大数︰较小数 = 几倍 较大数︰较小数 = 几分之几
总价÷数量 = 单价 路程÷速度 = 时间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两个数相除
用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来配。
1 :4 :2 : 2
时间短 1 : 4
省力气 1 : 4
省水电 1 : 4
用量少 1 : 4 ( 活力28洗衣粉 )和( 普通洗衣粉 )用量的比是 1:4。
去污强 1 : 4 ( 普通洗衣粉 )和(活力28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比是 1:4。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认识比》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认识比》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40-41页。

教材简析: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人体为素材,简明地呈现了头长、臂长、腿长、身高等数据信息,借助“赵凡的头部长和身长有怎样的关系呢”等问题,引入对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比的概念实质,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化简比。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3.了解人体中有关数据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练习本。

课前交流:师:听说我们班的数学学的很棒,老师出几道口算题考考你们,抢答,站起来抢答,答完后坐下。

12÷10= 64÷4= 2.5÷5=30÷10= 18÷30= 42÷4=师:通过测试,发现同学们的数学确实学的很棒,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学好吗?生:有。

一、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学生举手,教师指明交流自己的测量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赵凡同学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多媒体出示信息窗1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赵凡的身高160厘米,头部长25厘米,臂长66厘米,腿长88厘米等。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1:赵凡身高是他头部长的几倍?生2:赵凡臂长是头部长的几分之几。

生3:赵凡身长比头部长多多少厘米。

教师将求倍数问题板书,求差问题口头解决。

师:像这样求倍数、几分之几的问题,除了用算式表示,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比》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并能够进行比的简单运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运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

2.让学生掌握比的简单运算方法,能够进行比的加减乘除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求比的方法。

2.比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比的求法和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物品的比较、身高的比较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进而引入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教学卡片,展示一些比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比的特征和求比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际例子,求出相应的比,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比的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比的运算规律,如比的加减乘除法则,并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比的特征和运算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比的特征和运算方法。

《认识比》PPT课件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

《认识比》PPT课件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
返回
认识比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名称

组成部分
前项
意义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除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返回
返回
认识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叫做
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
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后项不能是0。比有两种
情况:同种量的比和不同种量的比。
2.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结果叫做比
值。比值和比都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如既
可以表示1:4又可以表示1:4的比值。
这个比的比值。


比值可以用分数
表示,也可用小
数或整数表示。
返回
认识比
试一试
李兰和张丽所用时间的比是( 4∶5 );
张丽和李兰所行路程的比是( 240∶200);
李兰和张丽所行路程的比是( 200∶240 );
张丽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240∶5 )。
返回
认识比
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联系: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
份糖,所以右杯糖水更甜。
返回
认识比
1. 填 空 。
变式题
我校六年级(2)班有男生31人,女生23人。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31︰23),比值

是(
)。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23︰31 ),比值

是(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材分析1.结合已有知识和体会明白得比的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又能够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如:一班人数和二班人数的比等。

整数中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分数中的一个数量是另一数量的几分之几,都能够看成是两个同类量的比。

另一种是两个(相关联的)不同类量的之间的相除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一种新的量。

如:路程与时刻的比表示速度,质量与体积的比表示密度等。

传统的教材只强调两个同类量的比。

考虑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在日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且只认识同类量的比,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比的概念。

因此,教材引导学生分两步明白得比的意义,先教学两个同类量的比,再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学生对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关系比较熟悉,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几、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因此,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会动身,组织学生认识比的活动。

例1教学两个同类量的比,教材创设了妈妈预备早餐的情境,通过提出能够如何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会。

学生能够从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等角度描述2杯果汁和3杯牛奶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两个量还能够表示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

同时教学比的读法、写法,比的前项、后项等有关知识。

试一试通过配制洗洁液的情境,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所含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比,同时,教材还启发学生用分数表示两种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如此,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体会动身,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比,既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建立比的概念,又有利于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例2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路程与时刻的关系,指出也能够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刻的关系,并通过提问两个数的比能够表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路程和时刻的比表示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对此有什 么看法? 比的含义是两个数相除, 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里的 比不是相除,只是计分的一种 约定俗成的表示方式,这个 3:0不是一个比,也就不存在 前项和后项 。
练一练 1. 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是( 3∶4 ),
比值是( 3 )。 4
空白部分和涂色部分的比是( 4∶3 察、细心体 验,一定能感受到数学的 美、生活的美。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妈妈早上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2比3 记作2∶3;3比2 记作3∶2。
“∶”是比号,比号前面的 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 叫做比的后项。
试一试
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 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 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和水的比.(蓝色部分 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
2 3
,仍读作“2比3”
你能用表格整理出“比”与“除法”、 “分数”之间的关系吗?
名 称 比 前项 相 互 联 系 ∶(比号) 后项 区 别 比值 一种关系
除 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 数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思考: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中,叶郑 成同学以3∶0战胜了时顺。”根据 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 是0。
1︰ 1.73
10︰ 17.3
25厘米
◆人的脚长和身高的比约是1
: 7。


0.618
黄金比
全 身 下 半 身
下半身的长度 ∶全身长度 ≈0.618
人的动与静的比应该保持0.618的关系,大致 四分动、六分静,这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8厘米 12厘米
小知识 在17世纪,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 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 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间的小短线去 掉,用“ : ”表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认识
东台市梁垛镇小学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
妈妈早上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 数量之间的关系?
牛奶比果汁多1杯, 相差关系 果汁比牛奶少1杯。 2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3 ,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3 。 倍数关系
2
妈妈早上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成:
两个数的比可以 表示什么?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 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 的商叫做比值。
你能说出例1、 例2中各个比的比值 分别是多少吗?
试一试
(3 ) 3∶5=( 3 )÷( 5 )= (5 )
注意: 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 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然用比的读法来读。
例如:2:3也可以写成
练一练
⒉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笔记
本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10.5∶3), 比值是( 3.5 ).
( 11 ) ⒊ 11÷6 =( 11 )∶( 6 )= ( 6 )

7 8

练习十三
黄色部分与圆面积的比是 3∶9 绿色部分与圆面积的比是 6:9
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 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身 高比是1 ︰173,对不对?如果不对, 你认为是多少呢? 100︰ 173
1∶8
1∶4
1∶3
1∶1
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 小伟用了20分。分别算出他们的速度, 填入下表。 小军 小伟 路程 900米 900米 时间 15分 20分 速度
60米/分
45米/分
速度=路程÷时间
你是怎么想的?
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