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共16页PPT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左翼文学运动
• 1、“左联”成立
•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沈端先(夏衍)、冯乃超、 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委。后 来,茅盾、周起应(周扬)等相继从日本回国,也 参加了“左联”。会议通过了理论纲领与行动纲领。 宣告:“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 “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因此,激进的文学青年认为,不但鲁迅人等的文学时代 “已经死去”,而且他们自己也“已走到了尽头,再不 彻底觉悟去找一条生路,也是无可救济了(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 。
• 4、这场论争的一开始就带有较浓厚的个人意气色彩、小团 体式的“战斗策略”以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离文学本体的“空谈”成分。
• 在激进文学青年的批判话语中不但有诸如“鲁迅这位老生 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搂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这样的人身讽刺(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更有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一位不得志的 Fascist(法西斯蒂)”这样的政治攻击(杜荃(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 )。
• 杜衡用“苏汶”的笔名以“第三种人”的身份,为 胡秋原辩护,(《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 辩》),他们并不否认文学的阶级性,但是“不是 一切文学都是有阶级性的”,强调文学表现是自由 的。
• 3、“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 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周作人、刘半农、章川岛、孙 伏园等。倡导一种无拘无碍自由自在表现作家个性的性灵 派文学,同时倡导幽默。
• 2、鲁迅、冯雪峰以及胡风、茅盾等商议后,另外提 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口号由胡 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中提出,引起了
• 这种“人身讽刺”和“政治攻击”当然是鲁迅所无法容忍 的。他很快进行了还击:“创造社前年招股本,去年请律 师,今年才揭起‘革命文学’的旗子”,“这艺术的武器, 实在是不得已,是从无抵抗的幻影脱出,坠入纸战斗的新 梦里去了”。即便是在握手言和之后的“左联”时期,鲁 迅仍不时地讽刺当年的激进青年“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 的面貌”,“中了才子+流氓的毒”( 鲁迅:《“醉眼”中 的朦胧》、《上海文艺之一瞥》)
• 遭到鲁迅、瞿秋白等批判。
第二节 抗战文艺运动及其文学
论争
• 一、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 形成
• 1、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当时负责“左 联”工作的周扬在日益高涨的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 下,于年底宣布“左联”自动解散,并提出“国防 文学”的口号,“号召一切站在民族战线上的作家, 不问他所属的阶层,他的思想和流派,都来创造抗 敌救国的艺术品,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 到抗敌反汉奸的总流”,推动了抗日救亡文学运动 的蓬勃开展。
• 在他们看来,鲁迅“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反映的 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 ;
• 叶圣陶“只描写个人和守旧的封建社会”,是“最典型 的厌世家”;
• 郁达夫“表现的愁苦与贫穷”是需要“申诉”和“悲哀” 的(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
• 茅盾“对于革命只把握幻灭与动摇”,“到处表现了病 态、病态的人物、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行动,一切都是 病态,一切都是不健全”,表现出“消极的投降大资产 阶级的人物的倾向”(钱杏邨:《批评与分析》 )。
• 3)“左联”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推动“文艺 大众化”,三次大讨论。
• 二、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 1、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 梁实秋倡导“人性论”,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 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文学与革命》 )。
• 2、“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 胡秋原提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 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 艺术的叛徒”( 《阿狗文艺论》 ) 。
• “京”、“海”之争:1933-1934
•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
• 杜衡《文人在上海》,鲁迅《“京派”与海派》,曹聚仁 《海派》
• 5、其他民主主义作家群
• 主要作家有巴金、老舍、李健吾、李长之等。
• 三、 “民族主义文学”
• 1930年6月,王平陵、潘公展、朱应鹏、傅彦长、 邵洵美、黄震遐、范争波等人,在上海发起“中国 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发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 言》,鼓吹以“民族意识”为核心的“民族文艺” 。 实际上推行国民党的“党治文化”与“党治文学”, 为国民党的政治服务。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前 锋周刊》、《前锋月刊》、《文艺月刊》等。
•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予以批评。
• 4、“京派”执着文学自身价值之文学观。
• 其主要成员为三部分人: 一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语丝社 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一批作家,如周作人、 废名等;二是新月社、现代评论派留下或与《新月》月刊 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沈从文、凌叔华等;三是清华、 北大等高校的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卞之琳、 李广田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
• 第一章 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 第一节 左翼文学的主导倾向与文学多元互补格局
的建构 •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革命文学论争 • 1、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 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犁的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倡导革命文学。 • 2、1927年冬成立,由蒋光慈、钱杏邨等组成的太 阳社,也于1928年1月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 相呼应,发表了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钱杏 邨的《死去的阿Q时代》等文章。 • 3、对“五四” 作家给予全盘否定,矛头直接指向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冰心等人。
• 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潮的高涨,也标志着党 对新文艺领导的加强。
• 鲁迅作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 重要讲话。
• 2、左翼文艺运动
• 1)各地成立分支机构,创办各种左翼文艺出 版物。 如《前哨》、《北斗》、《十字街头》 等。
• 2)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研究。 如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 义》、 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 命的浪漫主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