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共16页PPT资料
合集下载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联的历史贡献: 1、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2、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探讨创作方法。 左联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失误): 1、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2、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
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有: 1、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 2、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发生论争。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对本时期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两方面: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 2、中国革命的历程已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潮流直接 强力地介入文学,新文学的队伍随即在“革 命”和“人性”的旗帜下不断分化组合。
在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这 两种重要的文学主潮下,涌动着多元而复杂 的人的观念与文学话语:
其一,五四人文主义人学观
其二,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 与话语
作家独有的艺术世界 :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 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 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我们不能不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 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 素,这是当然的结论。”
声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 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
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
声
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音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 城人,笔名孟实 )的美学、文 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 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文学思潮》PPT课件

• 3.“中心作家”普遍学历不高,写作准备不足, 生活经验集中于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创作的 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 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 时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
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 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派 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
评点派,一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
——
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
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 (←)
★
新
红
学
派•
1921 年, 胡 适 发 表 了“ 红 楼 梦 考 证 ” , 把
《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
——
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
“新红学”。 (←)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 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 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 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 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 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 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 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 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 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 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 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 时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
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 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派 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
评点派,一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
——
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
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 (←)
★
新
红
学
派•
1921 年, 胡 适 发 表 了“ 红 楼 梦 考 证 ” , 把
《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
——
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
“新红学”。 (←)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 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 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 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 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 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 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 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 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 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 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6、40、文学思潮

【思考题】 思考题】
1、解释 、 文协” 孤岛文学、 战国策” “文协”、孤岛文学、“战国策”派 2、怎样理解《讲话》? 怎样理解《讲话》 3、 战争对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产生 、 了怎样的影响? 了怎样的影响?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统区文学 (一)辞旧迎新的时代 1.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2.进步文艺运动和群众性民主运动相结合 (二)进步文艺潮流 1.临近坟墓的黑暗事物的挽歌:讽刺文学盛行 2.黎明曙光的欢歌 二、关于“主观论”的论辩 (一)胡风的“主观论” 1.“主观战斗精神” 2.“精神奴役的创伤” 3.现实主义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相结合 ” (二)何其芳、邵荃麟、冯雪峰等对“主观论”的批判
舒芜也发表了《论主观》一文, 舒芜也发表了《论主观》一文,企图从 哲学理论上来支持阐发胡风强调主观精 神的意见。胡风、舒芜所谈的“主观” 神的意见。胡风、舒芜所谈的“主观” 概念是比较笼统的,特别是舒芜将“ 概念是比较笼统的,特别是舒芜将“主 提到决定性位置, 观”提到决定性位置,说成历史发展的 动力, 动力,这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 主义基本精神。 主义基本精神。
(二)理性沉思的文学 (1938.10-1944.9)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 化,人们的心理从初期的英雄主义和昂扬色彩 逐渐沉静下来, 逐渐沉静下来,开始理性的思考战争前途和民 族命运,出现了“新的苦闷和抑郁”,民族精 族命运,出现了“新的苦闷和抑郁” 神更加成熟和觉醒。表现在文学上, 神更加成熟和觉醒。表现在文学上,首先是爱 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一方面转向历史, 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一方面转向历史, 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的脊梁, 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的脊梁,发掘民 族的美德, 族的美德,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郭沫若(化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 孽》 。
给鲁迅扣上了一顶又一顶可怕得惊人的帽子。 诸如“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反革 命人物”、“资产阶级最良的代言人”、“戴着白 手套的法西斯蒂”、“中国的唐·吉诃德”,而且还 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
.
成仿吾 : 李初梨 : 蒋光慈 : 钱杏邨 : 彭康 :
.
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 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 与发展;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 第三类的人的观念与话语,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 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 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
同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深入到文艺理论 的许多基本问题,如文艺与现实,文艺的真实 性与倾向性,文艺的大众化与艺术质量以及作 品的现实性与其永久的艺术价值等关系问题。 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是不能用简单的肯定、否 定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认真细致的辩证分析, 每一个正确的命题,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会 变成谬误。有些左翼作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确出 现过错误。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评虽然出发点有问题, 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也有某些可取之处。 对纠正偏差不无裨益。
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 革命文学论争,引起 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 视,加强了对文艺工 作的领导,帮助革命 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大会于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 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 华汉、沈端先(夏衍)、 钱杏邨(阿英)、鲁迅、 画室(冯雪峰)、等40 余人。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 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 上的讲话》,随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 方面,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 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 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 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 的理论思想。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第五讲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左联”主要进行的文学活动: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传播与运用。 冯雪峰翻译介绍了列宁《托尔斯泰——俄罗斯革命的明镜》 《论新兴文学》。 鲁迅翻译介绍了《苏俄文艺政策》,普列汉诺夫的《艺术 论》。 瞿秋白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 《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了国 际文化研究会,以极大的努力输入苏联文学作品,高尔基的 《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维支《铁流》、萧洛 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等。易卜生、惠特曼、托尔斯泰、莱 蒙托夫、契科夫、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都得到了及时的介绍。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鲁迅 “拿来主义”——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形式上)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如前苏联 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方的作品等。 5.革命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6.“左联” 的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 阳翰笙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 会,地点在上海的霞飞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 都列名参加了左联。
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与创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为 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载的大量革命文学 作品和不少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论文、译文,及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文章 而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 太阳社在理论和创作上曾带有过激的偏向。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二、文学论争的特点: 1.论争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 文艺与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文 艺与生活的关系、时代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 系,而文学艺术内部关系问题、美学范畴问题却 未能得到全面的探讨。 2.每一个提上日程的争论问题,都未能充分展开,问 题的讨论显得浮光掠影。 3.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论争 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 过程中,不仅成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指导思想, 而且对众多追求革命的文学家产生巨大的引力, 构成30年代文学的主潮; 4.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也有不可 忽视的实绩,并在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对主流派文 学起某种补充作用。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不承认 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 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或民权的革命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五四文学革 命的性质,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 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错误的评价。如阿英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2)文艺思想存在片面的论断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 作方面存在宗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 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左联”的历史功绩
1、进行了反对国民党 文化“围剿”的斗争。 左联以文学为武 器,以刊物为阵地,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所办的刊 物有《拓荒者》、 《萌芽》、《十字街 头》、《北斗》等。
• 1935年,周立波受周扬委托写了介绍 “国防文学”的短文《关于国防文 学》。
• 1936年上海文艺界地下党正式提出
“国防文学”的口号。“国防文学” 口号提出后,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周立波
的拥护,一时间,报刊上倡导“国防
文学”的文章多了起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一个是“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
• 这一口号的真正提出者 是鲁迅。而发表文章谈 这个口号的是胡风。
肖楚女
沈泽民
邓中夏
其主张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 (1)初步接触到了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
• (2)提出了新文学的任务。 • (3)提出了应该参加“革命的实际活
动”,培养“革命的感情”的主张。 • (4)提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文学的联
合战线的主张。
第三阶段:1926——1927
• 1926年,郭沫 若发表《革命与文 学》一文,提出了 “无产阶级的社会 主义的写实主义文 学”的口号。尽管 当时有人著文响应, 但革命文学的讨论 并没有广泛展开。
17、第十六讲 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1937-194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 月日军占据上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变)后,日军进入租界。 日军进入租界。 被包围中的租界地区。 被包围中的租界地区。
1、戏剧 以“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 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 海剧艺社”最为活跃。 海剧艺社”最为活跃。 于伶的《夜上海》 于伶的《夜上海》、《花溅泪》、《大 花溅泪》 明英烈传》 阿英的《明末遗恨》 明英烈传》,阿英的《明末遗恨》等。
(3)作家主体意识强化,文学呈现个性 作家主体意识强化, 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 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 小说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小说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沙汀 的《困兽记》等;戏剧有夏衍的《法西 困兽记》 戏剧有夏衍的《 斯细菌》 宋之的的《雾重庆》 斯细菌》、宋之的的《雾重庆》、陈白 尘的《岁寒图》 尘的《岁寒图》等。
(三)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
胡风: 感受世界” 胡风:“感受世界”和“观念世界”相 观念世界” 生相克,使之深入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 生相克,使之深入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 于现实的热情,合而成之,即为“ 于现实的热情,合而成之,即为“主观 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
三、主要文学论争 文艺与政治; 文艺与政治; 民族化与现代化; 民族化与现代化; 客观真实与主观精神; 客观真实与主观精神; 个人追求与大众化等。 个人追求与大众化等。
(一)文艺与政治、生活关系的论争 文艺与政治、
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 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梁实秋《 与抗战无关” 梁实秋《“与抗战无关”》(“抗战八股”) 抗战八股” 沈从文《文学运动的重造》 沈从文《文学运动的重造》
(四)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 月日军占据上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变)后,日军进入租界。 日军进入租界。 被包围中的租界地区。 被包围中的租界地区。
1、戏剧 以“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 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 海剧艺社”最为活跃。 海剧艺社”最为活跃。 于伶的《夜上海》 于伶的《夜上海》、《花溅泪》、《大 花溅泪》 明英烈传》 阿英的《明末遗恨》 明英烈传》,阿英的《明末遗恨》等。
(3)作家主体意识强化,文学呈现个性 作家主体意识强化, 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 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 小说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小说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沙汀 的《困兽记》等;戏剧有夏衍的《法西 困兽记》 戏剧有夏衍的《 斯细菌》 宋之的的《雾重庆》 斯细菌》、宋之的的《雾重庆》、陈白 尘的《岁寒图》 尘的《岁寒图》等。
(三)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
胡风: 感受世界” 胡风:“感受世界”和“观念世界”相 观念世界” 生相克,使之深入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 生相克,使之深入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 于现实的热情,合而成之,即为“ 于现实的热情,合而成之,即为“主观 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
三、主要文学论争 文艺与政治; 文艺与政治; 民族化与现代化; 民族化与现代化; 客观真实与主观精神; 客观真实与主观精神; 个人追求与大众化等。 个人追求与大众化等。
(一)文艺与政治、生活关系的论争 文艺与政治、
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 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梁实秋《 与抗战无关” 梁实秋《“与抗战无关”》(“抗战八股”) 抗战八股” 沈从文《文学运动的重造》 沈从文《文学运动的重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PPT课件

30年代文学思潮
(1927-1937)
.
1
3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 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3、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及其 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 竞争,又共同丰富了这一时 期的创作。
1933年萧伯纳来中国,与宋庆玲、蔡元培、 鲁迅、林语堂、史沫特莱等在孙中山故居前 合影
3、《论语》派
散文流派,因1932年创刊的《论语》杂志而 得名,后又有《人世间》和《宇宙风》两个阵地。 主要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笔调”的幽默、性灵小品文写作。被鲁 迅批评为对黑暗现实和作家责任的逃避。
.
28
梁实秋(1903-1987)
梁实秋
原名治华,字实秋,原籍浙江杭县,
受拉普、纳普影响,视文学为政治传声筒,把鲁迅、茅盾 、郁达夫、叶绍钧、张资平都当做落伍者加以批判。 (3)1929年秋,中共江苏文委出面要求双方止停战。
.
7
(1893-1927)
(1899-1935)
(1895-1931)
恽瞿 代秋 英白
萧 楚 女
邓中夏(1894-1933)
第二行照片中人左起为:成仿吾(1897-1984)、张资平(1893-1959)、柔石
.
11
姚蓬子、周扬主编
蒋光赤主编
丁玲主编
鲁迅、冯雪峰主编
.
12
2.理论建设
(1)标举无产阶级写实主义,有其历史局限性。创造社宗依
拉普,鲁迅、茅盾介绍普列汉诺夫。
(2)1930年,左联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受拉普理论影响,
以唯物辩证法代替创作方法,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1933年,苏联清算拉普,周扬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
(1927-1937)
.
1
3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 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3、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及其 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 竞争,又共同丰富了这一时 期的创作。
1933年萧伯纳来中国,与宋庆玲、蔡元培、 鲁迅、林语堂、史沫特莱等在孙中山故居前 合影
3、《论语》派
散文流派,因1932年创刊的《论语》杂志而 得名,后又有《人世间》和《宇宙风》两个阵地。 主要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笔调”的幽默、性灵小品文写作。被鲁 迅批评为对黑暗现实和作家责任的逃避。
.
28
梁实秋(1903-1987)
梁实秋
原名治华,字实秋,原籍浙江杭县,
受拉普、纳普影响,视文学为政治传声筒,把鲁迅、茅盾 、郁达夫、叶绍钧、张资平都当做落伍者加以批判。 (3)1929年秋,中共江苏文委出面要求双方止停战。
.
7
(1893-1927)
(1899-1935)
(1895-1931)
恽瞿 代秋 英白
萧 楚 女
邓中夏(1894-1933)
第二行照片中人左起为:成仿吾(1897-1984)、张资平(1893-1959)、柔石
.
11
姚蓬子、周扬主编
蒋光赤主编
丁玲主编
鲁迅、冯雪峰主编
.
12
2.理论建设
(1)标举无产阶级写实主义,有其历史局限性。创造社宗依
拉普,鲁迅、茅盾介绍普列汉诺夫。
(2)1930年,左联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受拉普理论影响,
以唯物辩证法代替创作方法,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1933年,苏联清算拉普,周扬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
40年代文学思潮

什么是“孤岛”文学?
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日军
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由于 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期间产生 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对抗战时期战 斗和生活的记录。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 杂文和戏剧。杂文以唐弢为代表,带有强烈 的“鲁迅风”;戏剧以于伶和阿英为代表, 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歌颂爱国主义 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3.四十年代初延安的“杂文运动”(丁
玲、王实味、艾青、萧军)。
丁玲:《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罗烽:《还是杂文的时代》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萧军:《论同志的“爱”与“耐”》《杂文还废
不得说》
这些文章大多写于1941——1942年延安整风
第一节
环境:
四十年代文学概况
一、第三个十年(1937-1949)的文学
1.战争背景下文化中心散落、转移和重新汇聚
(上海、南京、北京——武汉、重庆——昆明、 桂林——香港); 2.政治的、军事的等意识形态色彩愈加浓厚; 3. 大部分作家在颠沛流离中从呼号走向了反思; 4.来自社会下层的现实呼声成为文学表现的重 点。
第二节 延座讲话及四十年代文艺思潮
一、延安整风前的文学背景回顾:
1.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日战争时期为广
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简 称“文协”。1938年 3月27日成立于武汉。发 起人包括文艺界各方面代表97人,由老舍主持 文协日常工作。文协成立会上,提出了“文章 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现实 斗争。“文协”在全国各地设置分会,创办了 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 物。 2.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有志文学青年涌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另一类观点是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 批判继承的合理成份,认为旧形式都是 封建“没落文化”,全盘肯定五四新文 学,忽视了新文学中确实存在与人民大 众脱节的弱点。 胡风等人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认为创 造新民族形式的必然与必要,同时,也 不应该排斥外来经验,强调了五四新文 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但对新文学与传 统文学的承续关系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 和重视。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 争
王实味等人在强调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 性的前提下,提出政治家的任务是“偏 重改造社会制度”,艺术家的任务“偏 重改造人的灵魂”。 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置疑。胡风 “主观战斗精神”是指创作主体对现实 的把握方式,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作 家在创作中必须保持强大的主观力量, 突破现实的表层,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 质,作家要突破和超越现实,作家必须 具备强大的主体精神结构。
40401937193719491949一战争对文化的制约一战争对文化的制约上海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后租界处于包围之中的特殊地区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为止诅咒黑暗否定腐朽的现实政治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193719371111194119411212一抗战初期的救亡文学一抗战初期的救亡文学1937719377193810193810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
(三)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 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 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 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在毛泽东的号召和指导下,直接推动了 “民族形式”的讨论。
在国统区也展开了民族形式的讨论,论 争的焦点主要是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 一方主要以林冰为代表,重视民间旧形 式,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 等文章中,提出了创造新民族形式以及 创造新民族形式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民间 形式,偏执处主要是强调民族形式的同 时,排斥了对外国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 借鉴,这与文学五四传统和文学发展的 实践是不符的。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此外,《讲话》还论述了党的文艺 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党 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 问题 —— 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指出 了延安文艺界“严重地存在着三风不 正的东西”,“需要一个切实的严肃 的整风运动”。
《讲话》具体针对解放区文艺工作 者与工农兵群众结合问题,文艺工作 者如何适应解放区环境问题和解放区 文艺工作中发生争论中所存在的各种 糊涂观念与错误认识问题,就文艺思 想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分析:
• 第一、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服务于政治”。 • 第二、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 首先是工农兵, “我们的文学艺 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为工农 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 所利用的”。
国统区40年代各种文艺问题、论争、困 惑的几个理论命题:
{
第一、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第二、现实主义的问题。 第三、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 简述
延安根据地—解放区文学思潮(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一般统称为“解放区文学”) 的生发环境,既与解放区的创建、巩固、 发展休戚相关,又与解放区文学所形成的 延安文艺思想的确立、泛化的过程有关。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以1942年延 安文艺界整风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地文化界大体有三种文化观念的存在: 1、政治的文化观念(属于中国共产党核心 领导层的文化观念)。
2、知识分子文化观念(具有的超前性特 点) 。
3、农民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 有着难以剥离的一体性)。
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过程中所召开 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 话》),是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过程 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1938年3月27日 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 郭沫若、茅盾、冯乃超、 夏衍、胡风、等45人 为理事,周恩来、孙科、 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由老舍支持“文协”日 常工作。 “文协”出版 会刊《抗战文艺》
40年代文学思潮

1 现实的参与:民族和民主两大主题
抗战初期,文学凸显战斗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暴露 出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 “文协”)在武汉成立,提出“文章入伍、文章下乡” 的口号。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8),及皖南事变(1941) 后,高昂激愤的社会情绪开始落潮,作家们开始更 冷静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危机重重的中国与人生。
提高农民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胡风(1902—1985,湖北蓟春人)文艺理论以
“主观战斗精神”为中心,特别强调创作的主体性 因素,主张“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 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
胡风文艺理论与鲁迅改造国 民性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 出鲜明的启蒙精神与知识分 子精英意识。他也受到厨川 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启发。
.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关系的论争 3.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4.关于《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讨论 5.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
“所谓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
民。” 革命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
以讽喻现实、暴露问题的文学形式张扬民主精神与社 会意识,成为很多作家自觉的选择。
张天翼、沙汀、袁水拍、陈白尘、丁西林、郭沫若等
文协会刊《抗战文 艺》“发刊词”提 出:“要把整个的 文艺运动,作为文 艺的大众化运动, 使文艺的影响突破 过去的狭隘的知识 分子的圈子,深入 于广大的抗战大众 中去”。
.
.
在动荡、苦难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族、时 代与个人三个命题——三种文学精神的激荡、 互渗与转换,驱动着4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成 与发展。
08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茅
盾:《论无产阶级艺术》
《文学者的新使命》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 《文艺家的觉悟》
鲁
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三:大革命失败后, 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革命暂时进 入低潮,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需 要从初期“混合型的革命文学”推 进到正面提倡“普罗列塔利亚文 学” 。
——[苏]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1)文学思潮是从特定时代的特定国家的作 家集团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 (2)文学思潮具有巨大的创作组织性和促进 作品的完整性的功能; (3)文学思潮有共同的创作纲领;
(4)创作的艺术和思想的共性促进作家的联 合和自觉,使共同的创作原则得以确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太阳社:1928年成立于上 海,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孟超、夏衍等。创办《太阳月 刊》。蒋光慈发表了《关于革 命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阿 英 (1900.2.6-1977.6.17)钱 杏 邨 , 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现代著 名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参加过五 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编 辑《太阳月刊》。1930年加入“左 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 创办《救亡时报》。“文革”受迫 害。1977年患癌逝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源自第一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倡导和论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一:早期共产党人的 倡导。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肖 楚女、瞿秋白、李求实、林育南(林 根)、沈泽民、蒋光赤等宣传初步的 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蒋光赤、沈泽 民等组织“春雷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因此,激进的文学青年认为,不但鲁迅人等的文学时代 “已经死去”,而且他们自己也“已走到了尽头,再不 彻底觉悟去找一条生路,也是无可救济了(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 。
• 4、这场论争的一开始就带有较浓厚的个人意气色彩、小团 体式的“战斗策略”以及脱离文学本体的“空谈”成分。
• 在激进文学青年的批判话语中不但有诸如“鲁迅这位老生 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搂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这样的人身讽刺(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更有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一位不得志的 Fascist(法西斯蒂)”这样的政治攻击(杜荃(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 )。
• 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潮的高涨,也标志着党 对新文艺领导的加强。
• 鲁迅作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 重要讲话。
• 2、左翼文艺运动
• 1)各地成立分支机构,创办各种左翼文艺出 版物。 如《前哨》、《北斗》、《十字街头》 等。
• 2)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研究。 如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 义》、 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 命的浪漫主义》等。
•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予以批评。
• 4、“京派”执着文学自身价值之文学观。
• 其主要成员为三部分人: 一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语丝社 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一批作家,如周作人、 废名等;二是新月社、现代评论派留下或与《新月》月刊 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沈从文、凌叔华等;三是清华、 北大等高校的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卞之琳、 李广田等。
• 二、左翼文学运动
• 1、“左联”成立
•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沈端先(夏衍)、冯乃超、 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委。后 来,茅盾、周起应(周扬)等相继从日本回国,也 参加了“左联”。会议通过了理论纲领与行动纲领。 宣告:“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 “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京”、“海”之争:1933-1934
•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
• 杜衡《文人在上海》,鲁迅《“京派”与海派》,曹聚仁 《海派》
• 5、其他民主主义作家群
• 主要作家有巴金、老舍、李健吾、李长之等。
• 三、 “民族主义文学”
• 1930年6月,王平陵、潘公展、朱应鹏、傅彦长、 邵洵美、黄震遐、范争波等人,在上海发起“中国 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发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 言》,鼓吹以“民族意识”为核心的“民族文艺” 。 实际上推行国民党的“党治文化”与“党治文学”, 为国民党的政治服务。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前 锋周刊》、《前锋月刊》、《文艺月刊》等。
• 3)“左联”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推动“文艺 大众化”,三次大讨论。
• 二、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 1、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 梁实秋倡导“人性论”,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 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文学与革命》 )。
• 2、“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 胡秋原提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 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 艺术的叛徒”( 《阿狗文艺论》 ) 。
• 在他们看来,鲁迅“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反映的 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 ;
• 叶圣陶“只描写个人和守旧的封建社会”,是“最典型 的厌世家”;
• 郁达夫“表现的愁苦与贫穷”是需要“申诉”和“悲哀” 的(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
• 茅盾“对于革命只把握幻灭与动摇”,“到处表现了病 态、病态的人物、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行动,一切都是 病态,一切都是不健全”,表现出“消极的投降大资产 阶级的人物的倾向”(钱杏邨:《批评与分析》 )。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
• 第一章 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 第一节 左翼文学的主导倾向与文学多元互补格局
的建构 •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革命文学论争 • 1、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 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犁的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倡导革命文学。 • 2、1927年冬成立,由蒋光慈、钱杏邨等组成的太 阳社,也于1928年1月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 相呼应,发表了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钱杏 邨的《死去的阿Q时代》等文章。 • 3、对“五四” 作家给予全盘否定,矛头直接指向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冰心等人。
• 杜衡用“苏汶”的笔名以“第三种人”的身份,为 胡秋原辩护,(《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 辩》),他们并不否认文学的阶级性,但是“不是 一切文学都是有阶级性的”,强调文学表现是自由 的。
• 3、“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 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周作人、刘半农、章川岛、孙 伏园等。倡导一种无拘无碍自由自在表现作家个性的性灵 派文学,同时倡导幽默。
• 2、鲁迅、冯雪峰以及胡风、茅盾等商议后,另外提 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口号由胡 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中提出,引起了
• 这种“人身讽刺”和“政治攻击”当然是鲁迅所无法容忍 的。他很快进行了还击:“创造社前年招股本,去年请律 师,今年才揭起‘革命文学’的旗子”,“这艺术的武器, 实在是不得已,是从无抵抗的幻影脱出,坠入纸战斗的新 梦里去了”。即便是在握手言和之后的“左联”时期,鲁 迅仍不时地讽刺当年的激进青年“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 的面貌”,“中了才子+流氓的毒”( 鲁迅:《“醉眼”中 的朦胧》、《上海文艺之一瞥》)
争
• 一、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 形成
• 1、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当时负责“左 联”工作的周扬在日益高涨的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 下,于年底宣布“左联”自动解散,并提出“国防 文学”的口号,“号召一切站在民族战线上的作家, 不问他所属的阶层,他的思想和流派,都来创造抗 敌救国的艺术品,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 到抗敌反汉奸的总流”,推动了抗日救亡文学运动 的蓬勃开展。
• 4、这场论争的一开始就带有较浓厚的个人意气色彩、小团 体式的“战斗策略”以及脱离文学本体的“空谈”成分。
• 在激进文学青年的批判话语中不但有诸如“鲁迅这位老生 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搂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这样的人身讽刺(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更有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一位不得志的 Fascist(法西斯蒂)”这样的政治攻击(杜荃(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 )。
• 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潮的高涨,也标志着党 对新文艺领导的加强。
• 鲁迅作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 重要讲话。
• 2、左翼文艺运动
• 1)各地成立分支机构,创办各种左翼文艺出 版物。 如《前哨》、《北斗》、《十字街头》 等。
• 2)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研究。 如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 义》、 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 命的浪漫主义》等。
•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予以批评。
• 4、“京派”执着文学自身价值之文学观。
• 其主要成员为三部分人: 一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语丝社 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一批作家,如周作人、 废名等;二是新月社、现代评论派留下或与《新月》月刊 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沈从文、凌叔华等;三是清华、 北大等高校的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卞之琳、 李广田等。
• 二、左翼文学运动
• 1、“左联”成立
•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沈端先(夏衍)、冯乃超、 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委。后 来,茅盾、周起应(周扬)等相继从日本回国,也 参加了“左联”。会议通过了理论纲领与行动纲领。 宣告:“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 “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京”、“海”之争:1933-1934
•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
• 杜衡《文人在上海》,鲁迅《“京派”与海派》,曹聚仁 《海派》
• 5、其他民主主义作家群
• 主要作家有巴金、老舍、李健吾、李长之等。
• 三、 “民族主义文学”
• 1930年6月,王平陵、潘公展、朱应鹏、傅彦长、 邵洵美、黄震遐、范争波等人,在上海发起“中国 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发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 言》,鼓吹以“民族意识”为核心的“民族文艺” 。 实际上推行国民党的“党治文化”与“党治文学”, 为国民党的政治服务。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前 锋周刊》、《前锋月刊》、《文艺月刊》等。
• 3)“左联”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推动“文艺 大众化”,三次大讨论。
• 二、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 1、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 梁实秋倡导“人性论”,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 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文学与革命》 )。
• 2、“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 胡秋原提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 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 艺术的叛徒”( 《阿狗文艺论》 ) 。
• 在他们看来,鲁迅“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反映的 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 ;
• 叶圣陶“只描写个人和守旧的封建社会”,是“最典型 的厌世家”;
• 郁达夫“表现的愁苦与贫穷”是需要“申诉”和“悲哀” 的(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
• 茅盾“对于革命只把握幻灭与动摇”,“到处表现了病 态、病态的人物、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行动,一切都是 病态,一切都是不健全”,表现出“消极的投降大资产 阶级的人物的倾向”(钱杏邨:《批评与分析》 )。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
• 第一章 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 第一节 左翼文学的主导倾向与文学多元互补格局
的建构 •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革命文学论争 • 1、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 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犁的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倡导革命文学。 • 2、1927年冬成立,由蒋光慈、钱杏邨等组成的太 阳社,也于1928年1月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 相呼应,发表了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钱杏 邨的《死去的阿Q时代》等文章。 • 3、对“五四” 作家给予全盘否定,矛头直接指向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冰心等人。
• 杜衡用“苏汶”的笔名以“第三种人”的身份,为 胡秋原辩护,(《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 辩》),他们并不否认文学的阶级性,但是“不是 一切文学都是有阶级性的”,强调文学表现是自由 的。
• 3、“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 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周作人、刘半农、章川岛、孙 伏园等。倡导一种无拘无碍自由自在表现作家个性的性灵 派文学,同时倡导幽默。
• 2、鲁迅、冯雪峰以及胡风、茅盾等商议后,另外提 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口号由胡 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中提出,引起了
• 这种“人身讽刺”和“政治攻击”当然是鲁迅所无法容忍 的。他很快进行了还击:“创造社前年招股本,去年请律 师,今年才揭起‘革命文学’的旗子”,“这艺术的武器, 实在是不得已,是从无抵抗的幻影脱出,坠入纸战斗的新 梦里去了”。即便是在握手言和之后的“左联”时期,鲁 迅仍不时地讽刺当年的激进青年“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 的面貌”,“中了才子+流氓的毒”( 鲁迅:《“醉眼”中 的朦胧》、《上海文艺之一瞥》)
争
• 一、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 形成
• 1、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当时负责“左 联”工作的周扬在日益高涨的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 下,于年底宣布“左联”自动解散,并提出“国防 文学”的口号,“号召一切站在民族战线上的作家, 不问他所属的阶层,他的思想和流派,都来创造抗 敌救国的艺术品,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 到抗敌反汉奸的总流”,推动了抗日救亡文学运动 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