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绪言
现代文学思潮(2)
第一章绪论一所指及研究对象1 时间:与现代文学一致,指二十世纪前半叶(五四到1949年)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思潮。
它代表着现代文学的魅力。
2 内容:大陆学术界认为它是指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的总和,有两种理解:广义上,指1919到1949年间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狭义上,指五四以后到1949年间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主张。
两种研究格局:一是从理论主张出发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创作研究,揭示思潮的内涵和特点;二是对各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有特点的文学主张研究。
思潮不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所有的,是舶来品,指思想或意识的一种倾向。
文学思潮是指在文学中包容的思想倾向,指由文学的两种形态(理论形态和创作形态)所显示出来的在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并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思想倾向,这种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不涉及价值取向。
成为文学思潮的条件: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有较为明确、大约相同的文学主张;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或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在文学领域以理论或创作形态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3 研究对象:思想倾向。
理论形态是重点,其倾向的规范较严谨,创作中相对比较多义,因为作品中的倾向性往往不只是一种,并且有些思潮是有理论而无创作,或创作不成气候,如林纾的复古主义,而有创作无理论的思潮不存在,弥洒社(缪斯社)宣称不谈主张只创作,但实际不然。
4 思潮与流派的关系:文学流派是在文学主张、创作方面倾向大致相同的创作主体。
流派一定有思潮的内容,思潮不一定以流派的形式出现,如个别人的主张有影响创作了潮流却不属于任何流派,就像鲁迅的创作。
它们的研究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思潮主要研究思想倾向,流派既研究思想倾向,也有艺术倾向与风格。
丹麦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研究了各种倾向与创作的成就。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及特征1 本质:是在特定时空中以文学形式表现出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文化思潮,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后者范围太宽泛。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二版) 王庆生、王又平目录
主 编 王庆生 王又平 副主编 王晖 孙基林 严辉
目录
绪言 第1编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期的文学 第2编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文学 第3编 21世纪初期的文学 第4编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学
第1编
一、20世纪50至70年代中期的文学概况 二、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三、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小说 四、“干预生活”的小说 五、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 六、长篇小说的丰收 七、政治抒情诗的盛行
十四、朦胧诗及其他 十五、散文的新变 十六、报告文学的跃动 十七、话剧的振兴
第3编
一、21世纪初期的文学概况 二、持续深化的现实主义小说 三、底层写作中的小说 四、新生代小说 五、依托于影视、网络的小说 六、在纷争中分化与重组的诗歌创作
七、归于平静的散文创作 八、跨文类的纪实文学创作 九、市场主导下的话剧创作
第4编
一、台湾当代文学思潮 二、台湾小说 三、台湾诗歌 四、台湾散文 五、台作品 八、澳门文学
八、叙事诗的发展 九、反映时代变革的散文 十、历史剧和现代生活剧
第2编
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文学概况 二、“伤痕—反思—改革”小说 三、城市小说 四、乡土小说 五、历史小说 六、军旅作家和军旅小说
七、知青作家和知青小说 八、“寻根”和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 九、先锋作家和先锋小说 十、女性作家和女性小说 十一、新写实小说 十二、“归来诗人”的诗 十三、现实主义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言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6.《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著,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4年版。 • 7.《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 8.《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李扬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5年版。 • 9.《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陈思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 10.《当代文学研究》,洪子诚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 年版。 • 1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12.《中国当代文学史· 史料选》(上下册),洪子诚主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 13.《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洪子 诚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
•
•
2.性质:
中国当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间中 国现代文学的继续和发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 着中国革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与此相适 应的中国当代文学,因而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 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而台、港、澳文学则带有资 本主义和殖民地性质。 • (1)她在政治上接受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从事文 学活动、进行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指导思想。 • (2)她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 • (3)新中国的作家坚持真实地、历史地、在现实的变革 和发展中反映生活,自觉地把革命现实主义即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作为最根本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六、对《当代文学史》教材的认识
• 1.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 2. 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 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 文学史》(1917-1997)(下册) • 4.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派、女性文学等多个方向。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性,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呼唤个体的解放和人性的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强调个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的碰撞。
莫言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体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真实感,追求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写。
余华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活着》等通过对农民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现代派文学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
席慕蓉是中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雪落香杉树》等通过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长恨歌》等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呼唤女性的觉醒和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13 1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演变▪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其一,它可以在现实基础上适当虚构,但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现实生活,这是现实主义的基础。
其二,现实主义应该具有高度的艺术形象性,它包括宏观的艺术形象与微观的艺术形象,即广为人知的典型化理论。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要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现实主义的深化和恢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90年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21世纪的“新写实主义文学”。
▪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1、从“乡土”转向都市▪2、网络媒介拓展了现实主义文学空间▪博客▪新写实文学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有新变化,隐私文学、猎奇文学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组成部分。
隐私文学涉及婚外恋、第三者、毒品等敏感话题,往往痴迷于自传性或半自传性书写,侧重表现与女性身体和性相关的种种体验,毫无保留地展示女性和男性的隐私。
如安顿的《绝对隐私》、棉棉的《盐酸情人》、九丹的《乌鸦》等。
▪市井猎奇文学内容涉及娱乐、美容、时装、汽车、科技、生命、星球等,侧重于探索奥秘、追踪谜案,尤其是灵异空间、人类奥秘等。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一)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儒家重视仁爱,墨家强调兼爱,基督教宣传博爱,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吸取了这些营养,同情弱小者,热爱整个人类,表现人的本质,探寻人的发展道路;重视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既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又探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复杂关系;淡化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重视人类的一些共性;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的价值与品格,突出人道主义精神。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阶段▪朦胧诗阶段▪人的价值阶段(永恒的、超阶级的人性)(《女俘》、《如意》、《爱,是不能忘记的》、《迷人的海》、知青小说)▪对当代人问题探讨的小说:《内奸》、《月食》、《小贩世家》、《美食家》、《芙蓉镇》▪大体分为几类:1)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注、对于婚恋情感主题的开掘、对被贬抑了多年的人的价值的称颂、对人的低位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文学发展历程,它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探讨其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变革。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文学思潮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性、自由和情感,倡导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女神》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旧传统和旧道德的反叛和批判。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代表作品有废名的《边城》、沈从文的《长河》等,这些作品通过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代表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文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代表作品也各具特色。
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学思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当代文学史(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
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 在北京的党的政治局和政府的国务院的观点着手考察中国‛。
( [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 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4页。)
1.“主观战斗精神‛说
2.“精神奴役创伤‛说
3.“到处都有生活‛说
4.“世界进步支流‛说
观点的分歧:
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 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 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 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 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旧红学
自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产生以来到1919年 ‚五四‛以前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 ‚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评点派,一 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 言大义,广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 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真事、历史上 的真人相通之处。
新红学
(2)机关刊物
第一次文代会后,《文艺报》和 《人民文学》相继创刊,作为全 国文联和全国文协的“机关刊 物”。
新体制的组织建设
(3)作家身份
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干部”。
作家干部化的实质是对作家实行 “政治分层”,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根据政治 原则,甄别作家的思想政治立场, 确定其文艺思想、创作倾向的 “类型”与“等级”,对权利实 行重新分配。
二、文艺批判运动和文化领导权的巩固
毛泽东在《讲话》中曾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 之一”。 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强调“批评是实现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 的重要方法”。 1950年5月,文艺界开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 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建国初期三大文艺批判运动:1951年开展的电影《武训传》批判、 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 1953~1955年持续开展的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当代文学思潮
当代(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建国十七年的文学运动一、关于历史系统的把握•文学主题——表现工农兵,歌颂工农兵。
•感情特征——充满自豪感,主人公感。
•艺术追求——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
二、第一次文代会(1949.7.2—1949.7.19)1、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2、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局限:•1、照搬延安文艺经验,简单化,教条化。
•2、忽视文艺自身规律,仅强调文艺服务于政治,导致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低估国统区文艺成就,有宗派主义倾向。
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传》从摄制到展开讨论的过程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分为上下两集。
2、负面影响:(1)开了用政治解决文艺问题的先河。
(2)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3)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一文学观念的权威地位。
四、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4年)•《红楼梦》研究有两派,•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称为“旧红学派”,后来,•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派”。
五、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胡风及其文艺思想简介(1902~1985)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可以认为是胡风文艺思想的精髓。
2、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六、文艺界的短暂春天(“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界的新气象)1、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当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文艺思潮
文毛 代泽 会东 上与
周 扬 在 第 一 次 上周 作恩 政来 治在 报第 告一 次 文 代 会
意义:
实现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确 立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地位;确定了未来文艺工作的 路线和方针,揭开了新中国文艺的序幕。
缺陷:
未能对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为核 心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必要的发展;未能团结广大的 作家群体。
晚年的胡风与夫人梅志
3、严重教训
反“胡风集团”斗争是人民共和 国第一个政治大冤案,它开了动用专 政手段处理学术问题的恶劣先例,一 大批文艺工作者受到了肉体和精神上 的巨大伤害,留下了血的教训。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派 ”斗争
(一)“双百方针”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 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并界定其 内涵是: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宗璞红豆诗歌邵燕祥贾桂香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话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电影海默洞箫横吹三反右派斗争及其恶果1反右派斗争的大致经过1957年中共中央开展的开门整风运动引起了群众新的大鸣大放的热潮导致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反右派运动
中国当代文学
主讲 谭 解 文
被批判的文艺理论观点主要有:
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 写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深化论、反火药味论、 有鬼无害论、反题材决定论、时代精神汇合论、 离经叛道论。
被重点批判的文艺作品:
小说——《刘志丹》(李建彤)、《三家巷》 (欧阳山)、《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电影——《红河激浪》、《早春二月》、《北 国江南》、《舞台姐妹》、《兵临城下》、《林 家铺子》、《红日》、《逆风千里》;
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
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是 200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增杰,关爱和。
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描述近现代中国文学思潮,以一个新的视点、从救亡社会思潮以及绵延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对文学思潮影响的角度,来进一步探寻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中国近现代是中国历史发生天翻地覆变革的时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时期。
洞悉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变动的惊涛骇浪,也就可以读懂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促成这一文学转折的多重因素。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绪言共22页文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现代文学发生期思潮与作品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文学对中国 影响的四位代表人物
3.尼采 攻击一切偶像的精神与张扬的超我, 吻合了五四彻底反传统的精神。 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 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 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 理论(超人,即为通过努力对自身 原始的属性进行超越,进而成为趋 近于完善之人的人。强调其中精神 的重要作用 )
人道主义
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人道主义是起 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 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 界观。 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在 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 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 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 “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 用。即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 感兴趣;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 义”、“慈善行为”。
1.易卜生 个人主义、《玩偶之家》对夫权家庭的批 判、对于妇女平等自由权利的重视
成为倡扬个性主义的旗帜。 解决的是现代中国人的解放、妇女解放、 女权问题。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文学对中国 影响的四位代表人物
卢梭《忏悔录》 宣扬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的人生态度,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然本 性。 袒露自己本来面目的真诚与勇气 自我暴露,对中国道德掩映下的人性进行挑 战、批判假道学,提倡真诚的自我剖析
抗日战争文学运动 解放区文学运动
19世纪末到1917年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 二十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在 此基础上,才有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 发展 政治上:种族革命,推翻封建王朝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阶层 崛起(商人与工人) 文化上:具现代思想的新知识分子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是指1949年7月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到二十世纪末 (1949-1999)在中国文坛上产生的文学 思潮。从广义上说,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应 包括在这个时间段内大陆、台湾、香港、 澳门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而目前的中 国当代文学思潮所指的仅是在这个时间段 内大陆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因此,这 是一种狭义的当代文学思潮。
六、《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使用教
材及主要参考书:
• 1、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 2、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 3、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2005年版。
• 4、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
四、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原则
• 1. 动态性原则。
•
所谓动态性,就是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来研究当代文学
思潮的沿革,要把握当代文学思潮变动不居的个性。
• 2. 整体性原则。
•
所谓的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
•
一是要以文学发展为参照系,围绕着文学发展来研究
和理清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要研究处于文化嬗变中
的文学思潮,它既包括对以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为背景的
• 第二种分法:
• ①革命现实主义独尊期(1949—1976);
• ②启蒙主义文学精神回归期(1977年- 1989);
• ③走向多元共生的时代(1990~);
• 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三、当代文学思潮的总体特征
• 1. 由一元向多元的逐步开放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概念与分期:
• 1. 概念: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是对中国当代(1949—2000)
所发生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整体发展和状况的描 述。当代文学思潮在学理上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
• ⑴、文学思潮不单是研究文学创作,而且也研究 文学理论,它是在理论与创作的结合点上研究在 文学理论的倡导之下所形成的创作潮流,因此, 文学思潮既是理论史又是创作史。当代(1949- 1999)所发生的文学思潮主要包括理论思潮和创 作思潮。
• 13、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 2002年版。
• 14、孙桂荣:《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十六讲》,山东文 艺出版社,2009年版。
• 15、陈美兰:《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
•
课后拓展
• 一、知识点:
• 1.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概念、特点。
• 2.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原则。
• 5、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 学出版社,2001年版。
• 6、刘增杰:《云起云飞: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透 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 7、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册)》,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 8、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研究,又包括对文学内部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创
作和文学接受的研究。
•
二是需要用历史家的眼光,要对文学思潮发展的演变
作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分析,既要把握其宏观的走势和流
向,又把握其微观的丰富性。
• 3. 历史的原则。
•
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把历史放在当
时的语境之下来考察,而不是单纯地用今人的价
• 9、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 10、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 11、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 1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绪言
一、文学思潮的概念及其特点:
1. 概念:
•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
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和
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 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
文学思潮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具有
多样性和动态性、美学和历史学、理论形
态和非理论形态、整体性等方面的特征。
• ⑵、当代文学思潮,主要是描述在“当代” (1949—2000)所发生的文学尤其是文学理论思 想的潮流。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就是要 研究在中国当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段中,文学思潮 发生的背景、思潮的大致概貌以及走向;研究文 学思潮在当时整个的社会文化潮流中的地位和相 互的影响。
• ⑶、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延续。 不但是时间向度上的延续,在思想本质上更有着 巨大的钩连。因此,学习和研究当代文学思潮应 打通现代和当代,应将20世纪中国文学看作一个 整体。
• 2. 文学思潮与文学思想、文学流派和创作 方法的区别:
• ⑴、文学思潮在概念上比文学思想要宽泛得多, 在社会上是否形成广泛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的长 短,是区别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的重要标志。
• ⑵、文学思潮也不同於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 ①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
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着的作家集团,出现 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 • ②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所依据 的总的原则,这种总的原则并不一定依附於某一 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 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 3. 文学思潮的因素:
• ⑴、内在因素:指影响思潮形成的文学本 身的因素:如某种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文学观念等。
• ⑵、外在因素:指影响思潮形成的文学本 身之外的因素:包括特定时期的社会变动、 政治经济变革、某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 或哲学思潮等。
• 4. 文学思潮的特点:
• ①文学思潮和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密 切联系。
• 二、思考题:
• 1.简述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特点。
• 2.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 本书在关注政治对文学影响的外部因素 的同时,对创作主体的自身因素也进行了 深入思考,并由此推导出“20世纪中国文 学发展的内耗机制”问题。作者认为, “与其说是客观环境导致了中国文学的徘 徊不前,倒不如说是中国作家创作过程中 的内耗机制和意识的自我缠绕导致了中国 文学发展的反反复复”。
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去苛责历史。
• 如对待“文革”文学和文艺,对待90年代后出现 的文学思潮 都不能简单地肯定和否定。
• 4.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
当代文学思潮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复杂性、
动态性,构成了文学思潮研究理论的多元性,方
法的多样性和形态的丰富性。(社会学、心理学、
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宗教学,西方
• ②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为基础。
• ③文学思潮常常表现为文学运动和文学创 作潮流。
• ④文学思潮必定带来创作和理论的发展。
• 5. 研究文学思潮的意义:
• 文学思潮的起伏递嬗是文学史上常见的 现象,研究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可以便 於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文学的特性及文学 的发展规律,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和 时代的关系,从而推动文艺学的发展。
• 第一种分法:
• ①一元化时代的文学思潮(1949年-1989) • 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1949年-1966) • 革命现实主义的病态繁荣期(1966年-1976) • 革命现实主义的后发展时期(1979年-1989) • ②多元化时期的文学思潮(80年代中期以来/90
年代以来)
• ——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 出版社,2004年版。
• 2. 鲜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
• 3. 强烈的思想论争或政治论战性。
• 4. 思潮化倾向。
•
•
当代中国文坛独特的结构和制度决定了当代文学思
潮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⑴、文学理论和创作极度密切的关系;
• ⑵、文学思潮少有自发产生的,基本上是自觉
•
的、自上而下提倡的;
• ⑶、由于思潮基本是自觉的,所以是理性的。
• 2. 分期: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分期基本上同于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它同样经历了十 七年、文革时期和新时期三个阶段。但在 分期上,目前学界多倾向于以1985年(或 1989年)为分界线,将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以革命现实主义 文学思潮为主导的一体化时代(1949- 1985/1989);和多元共生时代(1990~)。 也有以文革结束(1976.年10月)为界的, 将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划分为三个时期。
现代方法论中的系统论、原型批评、符号学研究、
结构主义研究、文化批评研究等都成了文学研究 的方法和工具,出现了方法的多元化。)
五、对两种《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教材的介绍:
• 1.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 本书资料翔实,论说明晰。对每一个 文学思潮产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特点都 做了充分的梳理说明,持论客观、公允。 缺陷是反映当代文学思潮的时段小(仅为 30年:1949—1979),未能反映出新时期 文学思潮的全貌。整体来看,本书可作为 该课程参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