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左翼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他在《文艺与革命》中明确指出,“一切文艺固是 宣传,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革命文艺“要先 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
ppt课件
10
《创造月刊》(2卷5号, 1928年12月)发表批判茅 盾的文章。
茅盾发表了《从牯岭到东 京》、《读〈倪焕之〉》 等文章,批评他们排斥文 艺表现小资产阶级将会失 去读者,造成革命文学的 衰亡。
创造社创刊《文化批判》,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期8号 起,也明显地表现出政治“突变”的倾向。
1928年2月《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上李初梨的《怎样
地建设革命文学》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向 第二个十年过渡的宣言。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真正的革命文学时期。
ppt课件
3
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1)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标示新文学的 无产阶级方向;
(2)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沈泽民、蒋光慈等在1920年代初期提倡革命文学。 其中沈泽民、蒋光慈还组织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 专门提倡革命文学。
(3)1920年代中后期,茅盾、郭沫若都写了一些 文章,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场革命阵营内部的文学思 想的论争。
通过对革命文学性质、对象、功能、特征等问题 不同的辨析和讨论,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影响。
特别为加强革命作家的团结和文艺界的联合准备 了条件。
ppt课件
12
(四)“左联”的成立:
1929年上半年,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论争基本结
第二个十年的中国 现代文学
ppt课件
1
第一讲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人文 主义文艺思潮

第六章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六章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于是,引起了一场近两年的关于“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的一方是创造社、太阳社。 另一方是鲁迅,后又有茅盾。
论争中,太阳社、创造社同人,意气用事, 像“骂战”。
鲁迅则一方面肯定创造社、太阳社同人提倡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功绩,另一方面也切实地指 出了他们理论的弊端: (1)脱离中国革命的实 际空谈。(2)作家立场“翻筋斗”似的突变。 (3)混淆了文艺与宣传的不同。鲁迅指出,一切 文艺固是宣传,但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文艺 有自己的规律(三闲集文艺与革命)。(4)创作 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如鲁迅批评冯乃超的剧本: 妓女:我再不怕黑暗。偷儿:我们反抗去!(三 闲集文艺与革命)
总之,其缺点是三个方面: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组织上的排他主义; 创作上的公式主义。
三、“左联”的成立及历史功绩 左联”
1、左联的成立: 、左联的成立: 以创造社、 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等三部 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 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年 月 日在上海 成立。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成立。 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阳翰 笙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地点 在上海的霞飞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都列名参加了 左联。
6)开展文艺思想斗争 ) A、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 B、批判新月派及其人性论 、 C、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胡秋原、苏汶(杜衡) 、 D、对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与闲适文学进行了批 、 判 E、批评朱光潜、沈从文等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 、
鲁迅在会上做了著名的《 鲁迅在会上做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 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五、第三代诗人 ①“第三代诗人”主要指以韩东等人为代表的 “他们派”,以周伦佑等人为代表的“非非派” 和以李亚伟等人为代表的“莽汉派”等青年诗 人群体。从艺术观念上看,他们与先锋小说家 有接近之处,都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强调 对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②“他们派”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口语化”, 并提出“回到诗歌”、“诗到语言为止”的口 号;“非非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文化的怀疑 和反叛,对“非崇高”和“非理性”迷恋的姿 态;“莽汉派”以“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的 反文化姿态出现在诗坛,主张用鲁莽、嘲讽、 随意而放肆的口语摧毁“优美”、解构“崇
三、寻根小说 基于80年代中后期当代中国的深刻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转型,并受海外 “新儒学” 以及拉美魔 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触动,许多中国作家试图将自己 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 之中,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 和艺术形式,于是出现了“寻根文学”思潮。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三王”和《遍 地风流》,莫言的“红高梁家族”,郑义的《远 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寻根文学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反思特点,这是启 蒙思潮本身的特点。但它并不固步自封,而是广泛 借鉴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特别是一些后发达 国家文学的成果,使之比传统文学思维更具开放性。
3、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形成争论焦点的几 乎都是属于纯粹理论性问题,如文学批评方法、文 学的主体性、小说艺术创新、文学寻根等。文学从 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二、80年代后期几个重要的文学论争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 பைடு நூலகம்观念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成为文学界的热 点话题。 2、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 一场讨论。 3、从1985年开始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 文化寻根热。 4、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 引发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第六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六章左翼文学思潮

经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
是人性的解放,大约使十年之后阶级
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成了
革命文学家。”
冯雪峰说得更具体,他说,五
四文学革命“这一时期,思想革命 一般地所依据的是一般进步的科学 “由于大革命的激荡,无产阶级的 革命理论和史的唯物论,成为新思
观点和资产阶级的进步民主思想”,
想中的主潮”。
文艺发展的关系;国际文化大气候与
中国现实的变化;作家自身的思想修 养与思维特征,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 阅历等等。
从“影响”来看,当时影响中国“左
翼”文学思潮的外来影响主要有:苏联的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日本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运动,以及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和发展了的以苏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文论(如普列汉诺夫、列宁、卢那卡尔
这种崭新的文学思潮,以“左联” 同人所理解和借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阶级论的基础上 确立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意
识形态性、价值取向——革命与文学,
无产阶级与文学,将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要求历史地化为了反对反动派统治
的具体实践。

从“共时”性来看,这一股文 学思潮的形成,“实际上是20世
至于作家自身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是清醒的现实 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在复 杂环境中比较清醒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的事实及两者的关系;而创造社、太 阳社的诸位,头脑常发热,小资产阶
级的性格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冷静地
分析现实问题,而将国外的新理论一
味着搬过来。

至于像殷夫、叶紫,也因为各 自的经历、思想的不同,各自走 自己的路,在执着地艺术追求中,
些创作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大大地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

洪灵菲介绍
洪灵菲(1902—1933)
原名洪伦修,字子常,常用笔名还有林曼青、林荫 南、李铁郎等。生于广东潮安。1922年考入广东高等师 范学校,曾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沙基惨案发生后,他 做了大量组织和宣传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遭反动 政府通缉,流亡香港、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等地。 同年冬抵达上海,先后在中共泸西区委、江苏省委宣传 部和全国反帝大同盟工作,并在中华艺术大学任教。此 时开始创作自传长篇小说(流亡)以及《前线》,《转 变》等作品,多以革命斗争为题材,表现小资产阶级和 工农群众的觉醒。同时与戴平万、杜国庠等组织我们 社,出版《我们》月刊;并翻译了高尔基的《我的童 年》等作品,写了一些短文,论述文学与政治、文学与 阶级、文学与群众的关系。1930年3月“左联”成立,他 是发起人和7个常委之一。1933年奉调到北平中共中央驻
(一) 左翼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的探讨
• 三次转变:“革命浪漫蒂克”——“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 “五序 《地泉》”: 1932年左翼文学理论
家瞿秋白、茅盾、钱杏村、郑伯奇四人同 时为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作序,加 上作者的自序,共有五篇序言 。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此外,“左联”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 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三、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
• 第一,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普列汉诺夫、卢那 察尔斯基、拉法格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著作。
• 第二,对苏联文艺理论和创作的翻译。冯雪峰和鲁迅曾分 别译过苏联的文艺政策。另外,许多苏联文学名著也纷纷 被译成中文,如高尔基的《母亲》《我的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 《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及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等。

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

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

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如果概括地看待文学史,它实际主要是由两个文学运动组成的。

首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它扭转了从《诗经》到晚清文学的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向,赋予了中国文学适应变革的现代化特征;另外是中国的左翼文学运动,它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上起来,却在许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五四”新文学的价值目标和思想选择,而转向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我们现在称之为50~70年代文学的“当代文学”,实际是此前左翼文学思潮在新的、特殊语境中的一个发展。

它的发展方向、文学原则和政策,在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文艺观,早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就翻译和传播到了中国。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规范了从解放区文学到当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根本特征。

值得提出的是,虽然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都是在外国文学的下发生的,但在“文学接受”的方式上,又有着显著差别:五四文学革命的眼光是全球化的,它所受的影响是多元的,因此它始终不以一种统一的为目标,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其发展中发挥了直接而显著的作用。

左翼文学一开始就是以寻求和确立统一的文学指导思想为目标的,因而“批判”和“论争”成为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标志和特征,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本文无意对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作比较,也不着眼于对左翼文学思潮进行考察性的清理。

它感兴趣的,是居于左翼文学思潮核心地位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与中国现代性是什么样一种关系;思潮“传播者”的身份与思想认同,它又是怎样把这些因素带入当代文学中去的;当代文学核心概念中的“左翼”特征,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决定作用,等等。

一“批判理论”与现代性有人把50~70年代文学概括为“战歌”和“颂歌”的文学,根据在于它对“旧社会”和“旧文化”所持有的批判色彩。

实际上,“批判理论”正是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思潮中的“核心理论”。

“左翼”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思潮

一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 人民,当然不愿意向着帝国主义 阵营,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 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倾向 社会主义、提倡革命文学等,就 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至于作家自身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是清醒的现实 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在复 杂环境中比较清醒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的事实及两者的关系;而创造社、太 阳社的诸位,头脑常发热,小资产阶 级的性格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冷静地 分析现实问题,而将国外的新理论一 味着搬过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影 响也是复杂的,既有鲁迅、瞿 秋白、茅盾等正确的接受,也 有钱杏邨等从概念出发,要求 写光明、写本质的片面理解。
(关于这些问题,可参考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从国际大“气候”及中国现实政 治革命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大气候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红色30年。 苏联、东欧的新型社会形态的出现, 形成世界两个阵营对立的格局,即帝 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 而中国国内也进入到了由无产阶级单 独领导革命的时代。
②社会剖析派。茅盾、沙汀、张天翼 等为代表。
③风俗派。
A、以艾芜为代表的异域风情派;
B、以萧军、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 的“东北风情”派。over
Hale Waihona Puke 其次, 创作成就更是辉煌。 随着对“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的清除,迎来了创作的丰收。鲁 迅的杂文、茅盾的小说、丁玲、 叶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 张天翼等作家作品的出现,将 “左翼”文坛点缀得灿烂闪光。
缺点。根本的缺点是:重视了文 学的阶级性,忽视了文学的个性; 注意了文学的现代性和民族化的讨 论,却事件得不够。“文以载道” 的旧观念在不自觉中有所抬头。这 一些都影响了后来的抗战文艺和解 放区的文学思潮的发展。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2、作品分析:王一生,从下 棋悟出人生之道“生不可太 胜”。崇尚道家文化。 艺术形式:叙事练达,文字 新颖。
第五节 富有创新性的现代派与先锋小说 一、现代派小说: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 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导致了西方哲学 和其它人文思想的进入,极大地影响了 当时的文学观念、创作模式和理论批评。 1985年后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 的小屋》等。
(二)孙甘露的语言实验:
1、作者简介:1959年7月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荣 城,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我是少 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是典型的“先锋派”。
2、他把语言当作最高事件, 自觉而坚定的语言 实验,超越了时代,让写作变成一次“反小说”的 修辞游戏,令人们望而却步。1988年发表的中篇 小说《请女人猜谜》,被视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九十年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 小说集《访问梦境》、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 等。
他的早期作品注重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 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达到了 自然与感觉的奇妙和谐。《红高粱》具有 明显的新历史主义倾向,野史、民间化明 显。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开始 文体实验,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 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 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 色彩。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一、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曙光》1977年; 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徐迟《哥德 巴赫猜想》1977年9月。预知了文学春天的来 临,启示文艺形式与取材要有新的突破,继 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拓与创导的人文 精神。 二、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资源: 古代传统文化资源:更讲究文化的成绩;现 代传统的文化资源:更讲究民主与科学的进 取,“五四”文化传统;世界的文化资源。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
上节内容回顾
• 1、30年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现在哪四 个方面? 思潮的分流;流派的多元;题材的拓展;个 性的凸现
• 2、30年代文学从文学形态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左翼文学和后五四文学
第二节 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述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 二、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三、 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四、 左翼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 左翼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的探讨
• 三次转变:“革命浪漫蒂克”——“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 “五序 《地泉》”: 1932年左翼文学理论
家瞿秋白、茅盾、钱杏村、郑伯奇四人同 时为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作序,加 上作者的自序,共有五篇序言 。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鲁迅
• 焦点:“人性”
阶级性
• 结果:“左联”的批评界对文学的阶级性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存在一定时代局限。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3、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 • 双方:“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
汶(杜衡) 瞿秋白、鲁迅、冯雪峰、周 扬 • 焦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实质 • 结果:“左联”的批评界对团结“同路人” 和暂时处于中间状态的作家有了初步认识。
现代书局
创造社后期的文学转向

1927年底,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等人归国,以
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革新创造社,实现创造社的文学转向,
把革命文学推向新阶段,即无产阶级文学阶段。
• 创办刊物:
创造月刊,1928年2月1日—1929年1月
文化批判,1928年1月15日—5月,出5期
思想月刊,1928年8月15日—12月,出5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 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 以说, 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合力构成了30 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除了体现在各种文体 的全面开花、不同风格流 派的竞相涌现外, 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大力建设和文艺新思潮 的广泛借鉴上。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 ○各种文体共同发展 ○小说流派纷呈和创 作潮流分野 ○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 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 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 仅小说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诗歌、戏剧、散 文等领域也成绩斐然。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 学思潮
1927年前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 结束,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 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出现的革 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 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深入和发展。
第一节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 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 讽喻体
○废名、萧乾的小说 ○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 ○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 派, 虽然没有正式结社, 但围绕着《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季刊》、 《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 支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 主要包括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 凌叔 华、林徽音等。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列主义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论断,在这样一个 重要的历史背景下,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也开始获得迅速深入的发展。
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
1、 1979年,正式发表了周恩来1961年 《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 上的讲话》全文,此文成为新时期文艺界思 想解放运动的指导性文献。 2、 1979年5月,中共中央转解放军总政治 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 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
《纪要》。至此,“文艺黑线专政论”被彻 底推翻。 3、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文艺界知识分子 得到平反,对当时被批判的作品给予了公 正评价。 4、 1980年9月,党中央对“胡风反革命 集团”一案予以平反昭雪。 5、1980年,包括《收获》《当代》《十 月》《钟山》等十多个大型文艺刊物纷纷 创刊或恢复出版。
六、关于“重写文学史”
1988年前后,文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 的口号,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的深刻变革而 导致的。 具体动因: 1、建国后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 文艺的审美评价功能的削弱。 2、新时期现代西方文论的大量涌入,各 种文艺价值观念、概念的更新转型。
3、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文学”向内转”的 倾向、文学的主体性的讨论等。 强调文学史写作的审美思维,强调文学 史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是“重写者” 们的共识。
刘再复在他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提出了 一个“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尊 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 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 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从创造的主体性出发,作家的创作是 超越一般需求而升华到自我实现的精神境 界的活动,以此在创作实践中,主体性表 现为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即主体对 世俗观念、时空界限及“封闭自我”的超 越,在超越中作家的精神主体进入充分自 由的状态。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各流派

京派 论语派 新月派 “自由人” “第三种人” 共同特征:1、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一部 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2、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




左联和新月派及梁实秋的思想论争: 左联和新月派的论争,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 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了思想论 争: “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 张闻天,以哥特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 义》:批评了左联领导对“第三种人”、“第三 种文学”的否认;批评了文艺只是“政治的留声 机”的理论
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 意义:
主要观点: 1、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 旋乾转坤的力量 2、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 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3、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 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滓的自封的无产 阶级 革命文学家 意义:鲁迅的这些观点,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是对革命文学的重要理论贡献。特别是强调革命文学要 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强调“一切宣传却并 非全是文艺”,对革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文学与革命的关系而言:A、左联宣称革命文学 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都是符合列宁的 思想的;B、左联把文学事业和党的其他事业刻板 地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文学的革命的“工具”作 用,忽视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的艺术特征,只 是为政治斗争服务,产生了消极影响 就文学与群众的关系而言:A、左联文学要“替千 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 思想的;B、但是,片面反对白话文,主张用俗话, 在靠拢群众的同时又使得文学降低了自己的艺术 格调,对文学发展不利。

新左翼文学思潮的内涵和外延

新左翼文学思潮的内涵和外延

新左翼文学思潮的内涵和外延摘要:新世纪以来,“新左翼文学”思潮兴起,对它的研究因其当下性、时代感强而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集中论述新左翼文学思潮之所以能够称为思潮的原因以及它的内涵与外延这些问题。

关键词:新左翼文学;思潮;底层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2-02一、新左翼文学的出现能不能被称为“思潮”?之所以说“新左翼文学”形成了一股文学思潮,自然有着充分的理由。

文学史家所说的文学思潮,往往是指“在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形成倾向和潮流的创作意识和批评意识。

它有一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作基础,有一定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想作指导,有一批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来具体体现。

一方面,“底层写作”和韩少功、张承志、张广天等人的文学实践在新世纪以来的广泛影响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具体在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的层面上,“底层写作”的相近性则更是毫无疑问,实际上在近一段时期对于“底层写作”的批评性意见很多都集中在它们之间的相近性方面(比如情节的雷同和对“苦难”的大量书写等)。

至于韩少功、张承志和张广天等人,他们的风格或有差异,但他们在创作理念、精神内核特别是在对革命记忆的精神回访方面,却又有着相当的一致。

第二个方面,近几年来王晓明、蔡翔、孟繁华、韩毓海、旷新年、邵燕君、李云雷等批评家和作家曹征路、刘继明等人的具有“新左翼精神”的文学批评,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这些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实际上也相当紧密地联系于近些年来思想文化界的“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对中国的种种论述,还曾是有关作家比如曹征路和刘继明所明确承认的思想资源。

实际上,韩少功、张承志、张广天、王晓明、蔡翔、韩毓海和旷新年等人,还往往被认为是“新左派”的重要成员。

在上面的意义上,“新左翼文学”之作为思潮,实际上相当典型。

在新世纪中国的文学背景中,还没有哪一个文学现象或文学潮流具有如此典型的思潮性特征和如此宏大的文学阵营,更没有哪一个现象或潮流具有如此广泛和深入的社会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作品的公式化、概念 化表现在:
①人物的概念化;
②情节的公式化;
③描写的理想化。
第三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 成就 缺点 特色

成就是巨大的 首先是理论成就。经过论争,经 过自我净化,特别是经过鲁迅、瞿秋 白、茅盾、冯雪峰、周扬、胡风等的

努力,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内容,我
取得了令文坛瞩目的成就。他们 是以“单纯”而获得成功的。

创作方面的复杂性,我这
里主要讲一讲公式化、概念化 的问题。(成功的、健康的后面讲。)

这种倾向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以 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
曲(包括《深入》、《转换》、 《复兴》)和蒋光慈的一些作品
(如《最后的微笑》、《冲出云
围的月亮》等)为代表。
论,却事件得不够。“文以载道”
的旧观念在不自觉中有所抬头。这 一些都影响了后来的抗战文艺和解
放区的文学思潮的发展。

特色:
(1)理论相对成系统,并形成了

不同风格的理论批评模式。
如茅盾的“客观写实的批评模 式”;瞿秋白的“政治与艺术相统一”
的批评模式;胡风的“以创作主体为
中心的批评模式”等。
(2)创作丰富多彩,流派众多。概括 起来有: ①革命文学派。叶紫、丁玲、殷夫等 为代表。特点是:理性色彩、历史意识、 现实眼光结合在一起。 ②社会剖析派。茅盾、沙汀、张天翼 等为代表。 ③风俗派。 A、以艾芜为代表的异域风情派; B、以萧军、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 的“东北风情”派。
些创作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大大地
淡化了革命文学中的“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而作为这股思潮主 将的鲁迅,还有瞿秋白、茅盾等的创 作,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如鲁迅、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小说。
形成这种复杂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呢? 这个问题本身也很复杂,它涉及
的问题很多,诸如:外来影响与中国
观点和资产阶级的进步民主思想”,
想中的主潮”。
这种崭新的文学思潮,以“左联” 同人所理解和借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阶级论的基础上 确立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意
识形态性、价值取向——革命与文学,
无产阶级与文学

从“共时”性来看,这一股文 学思潮的形成,“实际上是20世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
第六章 “左翼”文学思潮
这是一股于20世纪20年代 末兴起,在30年代得到长足 发展的文学思潮。它终止于 20世纪30年代后期,即抗战 爆发。
第一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实质
这股文学思潮是在中国现代的阶 级阵营与政治阵营分化与明朗化的 特殊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激进的、革 命的文学思潮。 它的“激进”性在于:将社会 主义条件下才适应的文学,从苏联 照搬于正蔓延着深重苦难的中国, 并在中国文坛大力提倡。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红色30年。 形成世界两个阵营对立的格局,即帝
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
而中国国内也进入到了由无产阶级单
独领导革命的时代。
一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 人民,当然不愿意向着帝国主义
阵营,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
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倾向 社会主义、提倡革命文学等,就
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over
们后来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体系,基本是继承了他们的。

其次, 创作成就更是辉煌。
随着对“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的清除,迎来了创作的丰收。鲁
迅的杂文、茅盾的小说、丁玲、
叶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 张天翼等作家作品的出现,将
“左翼”文坛点缀得灿烂闪光。
缺点。根本的缺点是:重视了文
学的阶级性,忽视了文学的个性; 注意了文学的现代性和民族化的讨
这股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 乃至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它还直接影
响了抗战以后到“十七年”中国 文学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复杂内容及其原因

这种复杂的内容可以从两个层次 上来看: 一个层次是,从理论形态来看, 在“左翼”文学思潮中,既有带“左” 倾特点的文学理论与主张,又有真正 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当时文 艺实践结合第极有成效的文艺思想。 而在这两种理论形态中,本身的构成 内容也是复杂的。前者,以创造社和 太阳社为代表,后者,以鲁迅、瞿秋 白、茅盾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影 响也是复杂的,既有鲁迅、瞿
秋白、茅盾等正确的接受,也 有钱杏邨等从概念出发,要求 写光明、写本质的片面理解。
(关于这些问题,可参考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从国际大“气候”及中国现实政 治革命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大气候 苏联、东欧的新型社会形态的出现,
第二个层次是,从创作实践 看,在带“左”倾特色的思潮影 响下,文学创作出现了“革命罗 漫蒂克”的创作倾向,以华汉 (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和 蒋光慈的一些作品为代表,包括 郭沫若的诗集《恢复》等。但这 一派的创作中的情况又是复杂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创作外,又
出现了像殷夫、叶紫等人的创作。这
因为,创造社同人多为留学日本 的学生。后来回国而积极倡导“革命
文学”的朱镜我、冯乃超、李初梨等
人,就是留学日本的学生。这种影响 既表现在观念上,也表现在思维方式 上。

如创造社的“全面文化批判”的 观点、抛弃个性主义,由浪漫主义转 向革命文学的倾向等,就与日本福本 主义的思想十分一致;他们混淆中国 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将马克思主义 与西方民主主义,将革命文学与五四 新文学对立,审查作家的思想意识, 分裂作家队伍,以及“新写实主义” 主张的提出等,都与日本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思潮有联系。
它的“革命”性在于:在否定了 五四以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绪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创 作倾向。鲁迅在《草鞋脚· 小引》中曾
经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
是人性的解放,大约使十年之后阶级
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成了
革命文学家。”
冯雪峰说得更具体,他说,五
四文学革命“这一时期,思想革命 一般地所依据的是一般进步的科学 “由于大革命的激荡,无产阶级的 革命理论和史的唯物论,成为新思
斯基等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国“左翼”
文学理论的直接和重要的来源。而这些理
论本身也是复杂的。
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及产生 的理论直接左右了中国“左翼”文学思潮 的“革命文学”的主张,如强调文学的阶 级性等;苏联的“拉普”(俄罗斯无产阶 级作家联合会)所提出的“唯物辩正法的 创作方法”,就直接被太阳社、创造社的 同人拿了过来。至于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思潮,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左翼”文学 思潮与运动。从历史的情况看,日本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思潮的影响,似乎更直接些。
文艺发展的关系;国际文化大气候与
中国现实的变化;作家自身的思想修 养与思维特征,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 阅历等等。
从“影响”来看,当时影响中国“左
翼”文学思潮的外来影响主要有:苏联的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日本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运动,以及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和发展了的以苏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文论(如普列汉诺夫、列宁、卢那卡尔
纪20——30年代国际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在中国的反映,也是世界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从“历时”性看,这一文学思潮, 是五四时期,早期共产党人文学思想 的发展。它在总体方向上与早期共产 党人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 与整个五四文学革命有一致性。这个 一致性在于:在思想倾向上,都注目 于反帝反封建,在文学的本源上都注 目于人。只是正如鲁迅所说,五四时 期注目的是人性、个性的解放,这一 时期注目的是“阶级”的解放。
至于作家自身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是清醒的现实 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在复 杂环境中比较清醒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的事实及两者的关系;而创造社、太 阳社的诸位,头脑常发热,小资产阶
级的性格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冷静地
分析现实问题,而将国外的新理论一
味着搬过来。

至于像殷夫、叶紫,也因为各 自的经历、思想的不同,各自走 自己的路,在执着地艺术追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