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概述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2014-02-17 13:03:56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欢迎来到宁夏教师招聘网,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宁夏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或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4、图式:是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最初的图式来源遗传。
5、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
6、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7、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三章学习理论★1、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本文旨在介绍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深受潜意识的影响,通过分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可以揭示人的行为和研究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华生、斯金纳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研究和发展。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技术。
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思维过程对研究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派关注个体的思维结构、记忆、注意力等心理活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研究和教学的理论和模型。
社会文化学派社会文化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四阶段,以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为核心。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因素对个体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由皮亚杰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了解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知识简介。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可以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发展水平。
请注意,本文没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
由于研究者对心理实质的见解不同,因而对于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存在分歧。
分歧的焦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同时也有人试图调和对立观点而提出了折中的看法。
下面扼要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K.Bühler)等为代表,从生物发展来看心理发展,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参见朱智贤,1980)。
比如,霍尔认为胎儿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量。
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
人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
环境、文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马斯洛,1987)。
从上述观点来看,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其中的作用。
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从感知动作图式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依次建构起新的图式,如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以至运算思维图式等。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的心理基础、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便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
下面将对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的发展过程、规律和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儿童发展、青少年发展和成人发展三个阶段。
1. 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成长过程。
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儿童发展的关键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
2. 青少年发展:青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阶段。
青少年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理论有阿道尔夫·霍夫曼的身份形成理论和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3. 成人发展:成人发展指的是从青春期结束到晚年期的成熟过程。
成人的身心健康、自我认同和生活满意度都与其成人发展密切相关。
成人发展的重要理论有克劳斯·皮斯特莱克的传统发展理论和列维森的长寿发展理论。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学习的过程、方式和效果。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造主义。
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强调外界刺激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建立联系而形成的。
常见的行为主义理论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
2.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思考、记忆和理解进行的,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心理过程。
常见的认知主义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3. 构造主义:构造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主动构建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常见的构造主义理论有荷兰心理学家范赖克的概念建构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德鲁的个案研究法。
三、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每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初中教育心理学教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教育心理学教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案概述:教案主题:初中教育心理学教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案类型:心理学教案适用对象:初中教师字数:2000字教案内容:一、引言在进行初中教育教学活动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知识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初中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初中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1.初中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意义初中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初中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2.初中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1)身体和生理变化:初中阶段是一个身体发育迅速的时期,学生处于青春期,伴随着身体、生理的变化,如个子的快速增长、性征的出现等。
(2)认知能力的提升: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变为抽象思维,具备了更好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自我意识的形成:初中生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身份认同,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
(4)情感和社交发展:初中生的情感和社交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同伴关系、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三、教师在初中阶段的心理指导1.倾听与沟通: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扰和问题。
2.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3.培养自信心:教师应鼓励学生,给予肯定和认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发挥潜能。
4.关注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四、总结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通过初中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行为表现,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理学作为⼀门独⽴学科,并有⽐较系统的论述是⽐较晚的,⼀般认为它产⽣于20世纪初期。
现在仅就美国、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理学发展概况,简要介绍如下。
⼀、美国教育⼼理学的发展美国是19世纪才兴起的国家,⼈⼝⼤都是外来移民,早期⽂化并不发达。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的科学⽂化的发展是⼗分突出的,有的甚⾄超过西欧许多早期发展的国家。
⼼理学也不例外。
⼼理学家詹姆斯(W.James,1840—1910)是美国新⼼理学先锋,也是美国最早的⼼理学家,他曾致⼒于将⼼理学引进教育领域。
他的名著《对教师的谈话》(1899),阐明对学⽣进⾏观察、提问和交谈,获得有关学⽣诸如观念、兴趣、情感和价值观等⽅⾯的知识,可以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霍尔(G.S.Hall,1844—1924)和卡特尔(J.M.Cattell,1860—1944)是稍后于詹姆斯的美国早期⼼理学家,他们⼆⼈是冯特(W.Wundt,1832—1920)的学⽣。
霍尔的《青年⼼理学》(1904)和卡特尔主编的《⼼理学评论》(1890—1903)、《科学⽉刊》(1915)等,都涉及到有关教育⼼理学的问题。
还有教育家、哲学家杜威(Dewey,1859—1952),他曾极⼒将⼼理学的研究应⽤于教育问题。
这些⼈虽然还不是教育⼼理学家,⽽他们的思想和著述都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美国教育⼼理学的发展。
但是,奠定美国教育⼼理学发展基础的是桑代克。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理学》,这是美国第⼀本以教育⼼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桑代克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扩⼤为三⼤卷的《教育⼼理学》,引起许多⼼理学家的注意。
这三⼤卷的第⼀卷论⼈的本性,第⼆卷论学习⼼理,第三卷论智慧、疲劳和个别差异。
该书出版后30年间的美国同类著作,⼏乎都是师承桑代克的体系,⽆⼀部能超越其范围者。
美国在20年代以前,除桑代克这部三⼤卷著作以外,也还有⼀些教育⼼理学著作,其内容多是以普通⼼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01讲初中生发展的概述、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目录1.初中生发展的概述2.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3.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初中阶段正好出于个体的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到来,使初中生在生理上产生急剧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外部特征上,也表现在内部机能上。
(一)身体的发展1.身高;2.体重;3.身体形态,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即第二性征。
具体表现为:男生主要是喉头突出、音调变低、上唇出现胡须等;女生主要是音调变尖、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等。
4.身体机能(1)心脏功能的发展;(2)肺功能的发展;(3)肌肉力量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一,存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第二,运动需要显著增强;第三,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第四,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初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学习活动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学习内容上,科目明显增多,内容加深,开始学习学科的基本规律,学科体系也接近科学。
学习方法上,不仅要在课堂上善于听讲、记笔记并积极参加老师的教学活动,还要在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预习工作。
学习动机上,出现新特点:第一,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增强;第二,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态度上,初中生能认真、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注重作业质量,但对作业的认真态度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此外,初中生对待分数的态度要更加客观和正确。
学习兴趣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兴趣的范围扩大;第二,兴趣出现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有的初中生有偏科现象,第三,学习兴趣的深刻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某种现象的原理感兴趣;第四,学习兴趣的自觉性增强。
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初中生感觉发展的特点是:①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②听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③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发展。
教育心理学 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教育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
学生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心理的发展学生心理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心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认知、记忆、思维、创造等心理活动。
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中包括注意力的选择、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思维的运用和创造力的发挥等方面。
三、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
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行为与行为问题学生行为与行为问题是指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行为与行为问题涉及到学生的纪律、人际关系、品德发展等方面。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与行为问题,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
五、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是指学生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六、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对其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实现自我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从他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在发展心理学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包含着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成长期间的心理发展以外,还要研究个体走向衰老和死亡时期的心理变化。
本书作为教育心理学教材,着重从前一种意义上来研究心理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同一切事物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是,心理发展又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
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
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心理因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
因此,心理发展过程就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
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
说它们是连续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可能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少,而有变化的心理因素其变化也是在前一阶段中逐渐孕育形成的;说它们是不同质或不完全同质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质变。
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发生得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但一般说来,这些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各个阶段的次序也是不会颠倒的。
有些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而忽视在一定年龄阶段上某些心理因素在短期内迅速变化;另外,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过分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差异,而把心理发展过程看作是不连续的,这两种观点都不全面。
实际上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并不排斥某些心理因素在一定年龄阶段的迅速变化。
例如,在言语发展上,儿童的言语从一岁到一岁半时,以单词句为主,其内容大多是反映生活中的需要,言语交际能力发展缓慢;一岁半以后,在短期内就出现了大量的双词句。
根据布雷因(Braine)对一个儿童言语发展的研究,从一岁半开始,儿童每月双词句的发展数量分别为14、24、54、69、350、1 400,到两周岁时,双词句的总数是2 500,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言语交际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大为提高。
但是,这种突发性的改变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经过相当时间的积累才得以达到的。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方面。
婴儿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机体,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这时他已经具有了心理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是由遗传所决定,但是心理素质只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心理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实现心理发展,还必须有后天因素的作用。
心理发展的后天因素有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神经系统的发育仍然是物质基础的进一步发展,而心理活动是一种机能,对这种机能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影响,教育则是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客观环境,特别是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机械的、单向的,而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儿童出生后,首先以本能活动的形式接触外界事物,各种事物不断地反映在儿童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状态。
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事物日益增多,儿童心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儿童以他已有的心理状态为基础,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去应付外界事物,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儿童的心理就会随着环境和教育
的影响而不断得到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第二,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第四,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在,但已相对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