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探索研究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探究的前提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探究的过程应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果应倡导个性多元,探究的模式应追求形式多样。在小学语文课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还应该处理好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探究学习与语言实践之间的关系、探究式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一)探究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探究”,《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而《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是:“求索知识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集、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由此可见,探究学习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一位一年级的老师在《小鱼的梦》的教学中这么组织学生对生字“鱼、巴、把”书写的探究:“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三个生字,现在我们来研究研究怎样才能把这三个字写得漂亮。我建议大

家先在小组里跟同学讨论讨论,然后写一遍试试。”

案例2:六年级《两块银元》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已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对这个故事,大家认为还需要深入研究那些问题?

生1:我有一个问题:既然茶壶确实是孙老汉自己打破的,为什么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一定要赔给他两块银元呢?我看可以不赔。

生2:可是他是为两位首长倒茶才打破的呀,我认为该赔。(学生一阵争论)

生3:老师,我看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两块银元到底该不该赔。师:(点头)你们看怎么研究?

生4:我们可以分两组辩论。

前述案例1中的问题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的;而案例2中探究的问题则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由此,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提出探究问题的途径:一是由教师或教材直接提出;二是由学生加工、澄清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形成问题情境;三是学生从提供的一组问题中选择而形成问题情境;四是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显然,四种不同的方法学生自主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具体的教学法中采用何种方法提出问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的熟练程度而定。一堂语文课中探究的问题宜少不宜多、宜整不宜散。

(二)探究的过程:强调自主合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也十分重要。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悟,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也有助于激发各自的灵感,促使更深层的理解与体验。(三)探究的结果:倡导个性多元

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还要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多元化的感悟,甚至提出相对立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如前述案例2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我军战斗力”这一问题,教师首先“故作愚笨”,提出了“我军战斗力不强”的反面观点,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在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观点时,教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欣赏,促进了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案例3中对于“银元该不该赔”的争论,教师更是敢于放手,使学生在完全对立的辩论中,充分地张扬了个性,并又最终达成了统一的认识。

(四)探究的模式:追求形式多样

语文课上的探究式学习是否也一定要经历问题、验证、解释、评价、交流等步骤?本人以为:我们的理解尽可以再宽泛些,探究教学的模式完全可以是多样化的。从学生合作的程度看,可以是自主独立式的探究,也可以是合作研讨式的探究。两者有机结合则效果更佳。

对学习方式的评价,并不能用“好”或“不好”进行简单判断,而更要关注它对于学生的年龄、能力,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只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语文课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4]罗星凯、李萍昌著:《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惟存教育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