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

合集下载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加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植物化学保护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病虫害控制方法,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病虫害防治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植物化学保护的理论培训,学习了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作用机理、常用化学农药的分类及特点、病虫害防治原则等。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农药的安全使用、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知识。

2. 实习过程(1)农药样品鉴定实习的第一周,我们主要负责农药样品的鉴定。

通过观察农药的外观、气味、溶解性等特征,判断农药的种类和成分。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通过农药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以确保农药的质量和效果。

(2)农药配制与施用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学习了农药的配制方法,掌握了不同农药之间的混配规律。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田间病虫害情况,选择了合适的农药和施用方法。

通过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方式,将农药施用到农作物上,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病虫害调查与监测实习的第三周,我们进行了田间病虫害调查与监测。

通过调查不同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掌握了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昆虫计数器、显微镜等工具,对病虫害进行准确监测。

(4)实习成果总结与交流实习的最后一周,我们对实习成果进行了总结,撰写了实习报告。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习交流,分享了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了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化学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农药的基本知识、配制方法、施用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原则。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植物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农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植物化学保护试验指导

植物化学保护试验指导

实验二十、植株生长量的测定指示植物在药剂处理过的土壤中或混药的水溶液中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植株的生长量,如禾本科植物可测量叶子长度,阔叶植物可测量叶面积;或将地上部分切下称其鲜重。

抑制光合作用的除草剂常用这类方法。

1、去胚乳小麦幼苗法去胚乳小麦幼苗法也是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1964年建立的生测方法。

这是一个测定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的专一方法,与测定这类除草剂的其它生测方法(如番茄法、燕麦法)相比,它具有操作简便、测定周期短等优点。

选择饱满度一致的小麦,浸种2h后,排列在铺有湿滤纸或纱布的搪瓷盘内,在20℃左右进行发芽。

培养3-4天后苗高2-3cm,精选高度一致的幼苗,轻轻取出以免损伤根部,然后摘除胚乳,在水中漂洗后作为指示生物。

以直径4.5cm,高5.0cm的小玻璃杯作为测定容器,每杯放入不同浓度的药液3ml和稀释10倍的培养液6ml,每杯插入上述去胚乳小麦幼苗10株。

在温度21~26℃左右,光照下培养6~7天,测定小麦苗的株高,以株高抑制率来表示除草剂活性。

培养液配方如下:硫酸铵3.2g 磷酸二氢铵2.25g 硫酸钙0.8g 氯化钾1.2g硫酸镁1.2g 微量元素0.01g其中微量元素组成为:硫酸亚铁10g、硫酸铜3g、硫酸锰9g、硼酸7g 硫酸锌3g将上述配方加入1L水中,使用时再稀释10倍。

2、番茄法取20×120mm的试管,编号。

将供试药剂用培养液稀释成一系列梯度浓度溶液,每只试管加入10mm。

严格挑选生长健壮,大小高度一致的具2片真叶的番茄幼苗,将主根及子叶剪掉,称鲜重后插入试管,每管2~4株,在漫射光照射下,25℃左右培养2周,然后再取出称重。

培养期间应每天补加蒸发的水分。

以生长抑制率来评价活性,求出EC50,比较活性。

生长抑制率(%)=100⨯-对照每株净增重量处理每株净增重量对照每株净增重量番茄法适合于脲类及均三氮苯类光合作用抑制剂的生物测定,方法灵敏,但培养周期较长,其间要每天补足水分,比较麻烦。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试验指导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试验指导

农 药 学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二○○三年十一月编 者 骆焱平 杨 叶前言本实验指导是在九七年编写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根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二OO二年制定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修订的。

该书在原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增加实验项目、补充并修改部分内容后完成。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农药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农药的配制方法和鉴别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技术,即利用有害生物(或称靶标生物),如昆虫、螨类、病菌、线虫、杂草、鼠类等对农药的反应来测定农药的毒力和药效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

本书以《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为理论基础,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强的技术课程。

通过实验,可验证、巩固和充实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病虫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在生产和科研上合理利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开发新农药,新剂型,新的施药方法。

本书可作为《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与加工》等课程的实验指导。

因此更名为《农药实验指导》。

本实验指导的任务是:1、采取实验教学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掌握实验中的一般技术。

2、注意与有关学科的配合,如昆虫学、病理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学科的衔接。

3、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尽管我们付出了许多汗水,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逐步完善。

化保教研组二○○三年十一月目录实验须知 (1)第一部分农药的基本知识……………………………………………………实验一波尔多液的配制 (2)实验二石硫合剂的配制 (3)第二部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技术……………………………………………………实验三孢子萌发试验法 (4)实验四抑制菌圈法 (6)实验五生长速率测定法 (8)实验六抑制菌丝产生孢子囊及释放游动孢子试验 (10)实验七杀菌剂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测定(离体叶片法) (10)实验八新杀菌剂防治橡胶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13)实验九杀虫剂触杀作用毒力测定………………………………………………16实验十杀虫剂熏蒸作用的测定 (17)实验十一杀虫剂胃毒作用毒力测定 (18)实验十二杀虫剂内吸作用的测定………………………………………………21实验十三有机磷杀虫剂对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 (22)实验十四杀虫剂对螨类的毒力测定 (25)实验十五杀虫剂对植物的药害试验(植株施药法) (26)实验十六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28)实验十七几种有机农药的鉴定方法 (28)第三部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参考文献………………………………………………………………………………附录………………………………………………………………………………实验须知本实验课程是以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杂草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昆虫、病菌、杂草、农药等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课程。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实习,我们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对植物化学保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前的准备: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参观农药生产车间,了解农药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学习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包括喷雾、喷粉、种子处理等;学习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和技术。

3. 实习报告的撰写:根据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和观察,撰写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内容、实习过程、实习成果和实习体会等方面。

三、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实习计划进行了参观和学习。

在农药生产车间,我们了解了农药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学习了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

我们还学习了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和技术,了解了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化学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学会了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和技术。

我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化学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农药使用和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六、建议和展望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实习中,可以增加实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

同时,也可以邀请农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者来进行讲座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指导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指导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指导(适用于植物保护专业)目录前言 (1)第一章田间病虫害发生及化学防治情况实地调查 (2)一、目的和要求 (2)二、调查内容 (2)三、撰写调查报告 (3)第二章农药田间药效试验 (4)一、目的和要求 (4)二、药效试验内容 (4)三、药效试验的基本要求 (5)四、药效试验类型 (5)五、田间药效试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6)六、药效调查与评判 (7)七、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10)八、田间药效试验实例 (10)第三章种子处理 (21)一、目的和要求 (21)二、种子处理技术 (21)三、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 (21)四、种子包衣(Seed coating) (21)第四章农药销售及农药使用现状调查 (24)一、目的和要求 (24)二、调查方法 (24)三、撰写调查报告 (24)第五章实习作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成绩考核..............................................................................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野外实习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实习是植物化学保护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调查田间作物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巩固和提高有关农药应用的基础知识,并提出有效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对所见到的田间和保护地的病虫害种类、发生的原因、程度等做出分析;学会田间病虫草害的调查方法,掌握田间药效试验设计、农药常用的施药技术、实验结果调查分析方法及田间药效试验报告的撰写,了解目前农药研究开发的趋势及我国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情况。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案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案

农学专业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案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农学院植保教研室实验一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制备一般由农药厂或化工厂制造出来的未经加工的农药产品统称为原药。

固体的原药叫原粉,液体的原药叫原油。

一、实验目的:掌握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原理及方法。

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组成成分、物理性状及使用特点。

二、实验材料及试剂六六六、敌敌畏、多菌灵、呋喃丹、高岭土、肥皂粉、乳化剂、苯、二甲苯等。

三、实验仪器粗天平、研钵、60目、200目标准筛、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移液管、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粉剂制备(制备2%六六六粉剂)粉剂(dust)系用农药原药和填料,经过机械粉碎而成的粉状混合制剂。

粉剂的规格标准为细度要求95%粉粒可通过200号筛目,水分含量不超过1.5%,pH值为6-8。

原料配比(a.i)实验用量六六六2份高岭土100份将过200目筛的六六六称取实验需用量,并称过200目筛的高岭土实验用量,置研钵内,混合研磨均匀,即成。

注:该法制备粉剂,要特别注意所用填料密度和比重应与所用的高浓度粉剂尽量保持一致,否则,当喷粉时可能会造成填料粉粒与药剂粉粒分离,即先喷出和后喷出粉状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不一致。

2、可湿性粉剂(制备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系用农药原药、湿润剂和填料,经机械粉碎而制成的粉状混合物制剂。

它易被水湿润,可分散和悬浮与水中,供喷雾使用。

其标准为粉粒细度要求99.5%通过200目筛,水分含量不超过2.5%,湿润时间要求小于1.5min,悬浮率达50%以上。

原料配比(a.i)实验用量叶蝉散25份茶枯粉10份肥皂粉1份陶土(干燥)加足到100份实验用量,分别称取过200目筛的各原料置研钵内,充分研至混匀,即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注:其与粉剂制备不同之处为粉碎(研磨)时间较粉剂长,转速要慢,若原药受热易软化,要间歇作业,“慢工出巧活”。

它与乳油相比,由于该剂不含二甲苯等有机溶剂而利于环保,降低成本,而且具有包装运输方便,安全等优点。

植物保护实验报告(3篇)

植物保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艺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

2. 熟悉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识别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植物病虫害的形态、症状和病原体,学习识别病虫害的方法,并掌握防治技术。

实验材料:1. 病虫害样本:菜粉蝶、蝗虫、直翅目、鞘翅目等。

2. 植物叶片:小麦、玉米、水稻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培养皿、镊子、剪刀等。

实验步骤:一、病虫害识别1. 观察菜粉蝶、蝗虫等昆虫的外部形态,记录其形态特征。

2. 观察植物叶片的病斑、虫害症状,记录症状特征。

3. 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等。

二、病虫害防治1. 根据病虫害的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3. 观察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病虫害识别结果1. 菜粉蝶:体长15-20毫米,翅面有白色斑纹,幼虫为绿色,以叶肉为食。

2. 蝗虫:体长20-30毫米,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

3. 直翅目:体长10-20毫米,体色为黄褐色或绿色,以农作物根部为食。

4. 鞘翅目:体长5-10毫米,体色为黑色或棕色,以农作物叶片为食。

5. 植物叶片病虫害:小麦白粉病、玉米矮花叶病、水稻纹枯病等。

二、病虫害防治结果1. 菜粉蝶:采用生物防治,利用瓢虫等天敌进行捕食。

2. 蝗虫: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3. 直翅目:采用物理防治,利用捕虫网进行捕捉。

4. 鞘翅目:采用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等天敌进行防治。

5. 植物叶片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熟悉了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植物化学保护教案

植物化学保护教案

《植物化学保护》教案一、植物化学保护的内容植物化学保护是应用化学农药防治农林及城市环境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和保障安居生活的一门科学,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如何充分发挥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的有效性,尽量避免和防止三R问题的出现,以及保护环境。

同时需阐明农药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剂型特点和施用方法,环境对农药的影响等等。

这门科学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杂草学、遗传学、气象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许多分支学科。

二、植物化学保护的目的要求植物化学保护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掌握主要农药的理化性质、剂型加工、作用机理及合理使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以便在生产上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因地制宜,高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独立进行科学试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本课程总学时70学时,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28学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参观农药工厂等放到教学实习中安排。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知识,能独立设计化学防治实验方案,能解决农作物化学防治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安排。

2.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学科范畴、定义。

3.了解植物化学保护的发展简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4.了解植物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化学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存在的问题及克服的办法。

5.介绍怎样学好植物化学保护,参考书目和文献。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化学保护的兴趣。

2.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整体印象。

3.植物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4.植物化学保护优缺点的理解和记忆。

5.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研究应用进展与发展趋势。

教学用具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制备,熟悉各种加工剂型的质量鉴定方法,掌握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和大田药效的设计。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深化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使学生能充分巩固和熟练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一: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制备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农药主要剂型的加工方法,了解各加工剂型的组成成分、物理性状与使用特点,掌握农药助剂的作用与功能。

重点:乳油、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难点:各加工剂型中助剂的选择。

实验二:农药常用剂型的物理性状测定方法及质量鉴定(3学时)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主要农药剂型的物理性状、技术指标,掌握各技术指标的测定方法。

重点:可湿性粉剂的湿润性测定、液剂表面张力测定、乳化分散性能测定。

难点:表面张力测定和乳化性能测定实验三:杀虫剂触杀作用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理解杀虫剂触杀作用的原理,掌握触杀作用的测定方法和致死中量的计算方法。

重点:毛细管微量点滴器的使用、Potter喷雾塔的操作。

难点:致死中量的统计计算实验四:杀虫剂内吸作用的测定和杀虫剂对植物的药害实验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农药内吸毒力测定的基本原理,掌握内吸作用测定的基本方法及结果计算,掌握药剂对植物药害实验的方法和药害典型症状的辨别。

重点:涂茎法和灌根法实验五:杀虫剂对高等动物急性口服毒性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农药毒性测定的意义,掌握农药急性毒性测定的方法重点:农药对小白鼠急性口服毒性测定方法与LD50的计算难点:农药的喂食实验六:新农药的毒力作用方式的设计与测定本实验的教学要求: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新近开发农药(实验开始前一周公布农药品种)的特性,设计相应的毒力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掌握新农药毒力测定的设计原则、常用测定方法及结果计算。

重点:毒力测定方法的设计难点:新农药毒力测定方法的选择实验七:杀菌剂毒力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杀菌剂经典和现代的生物测定技术及结果分析方法。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实验一农药制剂的配制及其质量鉴定目的要求学习农药几种常用制剂的加工方法、质量要求与有关使用的物理性状。

一、西维因(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及粉剂1.实验用具粗天平、研钵(或球磨机)、铜筛(40、60、80、200号筛目)、铜(或钢)圈[内径20mm(标准应为50mm)、宽6mm、边厚2mm],量筒、水浴锅、80目金属筛、平口刀、秒表。

2.材料原药西维因(或多菌灵)原粉填充料酸性陶土湿润剂茶籽粉或纸浆废液的固化物粉末、洗衣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加工方法1)配合量25%西维因(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西维因(或多菌灵)原药(以其中有效成分含量计算)25%茶籽粉(或纸浆废液的固化物粉)l0%洗衣粉1%酸性陶土加至100%5%西维因(或多菌灵)粉剂西维因(或多菌灵)原药(以其中有效成分含量计算)5%酸性陶土加至100%2)操作把已烘干的陶土、原粉和茶籽粉(或纸浆废液的固化物粉)分别在研钵(或球磨机)中粉碎,通过200目筛,按上述配合量比例称重,再放入研钵(或球磨机)中充分混和即成可湿性粉剂。

而按上述操作并按粉剂配比称重而少加茶籽粉或纸浆废液的固化物粉和洗衣粉的则为粉剂。

4.粉剂、可湿性粉剂和原粉的湿润性能的鉴定1)沉降速度的比较在四支l00ml圆口径的量筒中各注入70ml清水,分别用角匙取少量经粉碎过筛的西维因(或多菌灵)原粉、自己加工配制的西维因(或多菌灵)粉剂和可湿性粉剂以及由工厂生产的西维因(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于相同时间分别投进各支量筒的水面上,观察被湿润及分散快慢情况,解释所出现现象的原因?2)湿润性能的测定(铜圈法) 取圆形滤纸(直径11cm)一张,对折为四,剪出直径为4cm的圆滤纸四张。

取圆形滤纸一张置于玻璃板上,放上铜圈后,使药粉通过100目筛网均匀降落于铜圈内,填满铜圈。

用一平口刮刀将高出铜圈的粉刮去至成平面,并用毛笔把铜圈外围的粉末扫净,轻轻取出铜圈,在小滤纸上就留下一块扁圆形的粉饼。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试验指导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试验指导

农 药 学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二○○三年十一月编 者 骆焱平 杨 叶前言本实验指导是在九七年编写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根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二OO二年制定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修订的。

该书在原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增加实验项目、补充并修改部分内容后完成。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农药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农药的配制方法和鉴别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技术,即利用有害生物(或称靶标生物),如昆虫、螨类、病菌、线虫、杂草、鼠类等对农药的反应来测定农药的毒力和药效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

本书以《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为理论基础,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强的技术课程。

通过实验,可验证、巩固和充实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病虫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在生产和科研上合理利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开发新农药,新剂型,新的施药方法。

本书可作为《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与加工》等课程的实验指导。

因此更名为《农药实验指导》。

本实验指导的任务是:1、采取实验教学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掌握实验中的一般技术。

2、注意与有关学科的配合,如昆虫学、病理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学科的衔接。

3、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尽管我们付出了许多汗水,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逐步完善。

化保教研组二○○三年十一月目录实验须知 (1)第一部分农药的基本知识……………………………………………………实验一波尔多液的配制 (2)实验二石硫合剂的配制 (3)第二部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技术……………………………………………………实验三孢子萌发试验法 (4)实验四抑制菌圈法 (6)实验五生长速率测定法 (8)实验六抑制菌丝产生孢子囊及释放游动孢子试验 (10)实验七杀菌剂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测定(离体叶片法) (10)实验八新杀菌剂防治橡胶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13)实验九杀虫剂触杀作用毒力测定………………………………………………16实验十杀虫剂熏蒸作用的测定 (17)实验十一杀虫剂胃毒作用毒力测定 (18)实验十二杀虫剂内吸作用的测定………………………………………………21实验十三有机磷杀虫剂对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 (22)实验十四杀虫剂对螨类的毒力测定 (25)实验十五杀虫剂对植物的药害试验(植株施药法) (26)实验十六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28)实验十七几种有机农药的鉴定方法 (28)第三部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参考文献………………………………………………………………………………附录………………………………………………………………………………实验须知本实验课程是以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杂草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昆虫、病菌、杂草、农药等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课程。

化保实验指导

化保实验指导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实验一烟剂的配制及发烟质量的检查烟剂在林木保护方面应用较广,使用较方便。

烟剂是由药剂、供氧的氧化剂,燃料及消燃剂等组成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入一些物质,能使发出的烟成为我们所需要的颜色。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般烟剂的加工配制方法,了解衡量烟剂质量的标准。

一、实验材料架盘天平、研钵,纸袋、分样筛、引线、塑料管、烧杯、玻棒、牛角勺、称量纸。

敌敌畏、百菌清、硝酸铵、硝酸钾、氯化铵、硫脲、氯酸钾、木粉、滑石粉。

二、配制方法(一)百菌清烟剂的配制配比:百菌清4g、滑石粉5g、硝酸铵31g、硫脲2g、氯化铵21g、氯酸钾l0g、木粉l7g将上列成份分别研碎,过60~80目筛,然后充分混合均匀,装入纸袋,插入引线。

(二)敌敌畏插管烟剂的配制采用塑料管中装上DDVP,并封口,可以避免敌敌畏烟剂易自燃。

易挥发的缺点。

配方:硝酸钾36g、氯酸钾l0g、氯化铵34g、木粉20g、敌敌畏l0ml(装塑料管内并封口),将上列成份分别研碎混匀后装入纸袋作为供热剂,将塑料管插入供热剂中,再插入引线,即制成敌敌畏插管烟剂。

三、烟剂燃烧质量的观察将制备的烟剂合并为1000g或500g一袋,待傍晚时到安全的地方点燃,注意观察以下各项,并记录。

1.是否容易点燃2.燃烧过程中有无明火?烟雾的颜色和发烟量的大小,观察烟云运动的方向及规律。

3.记录烟剂燃烧时的温度,以及发烟时间。

4.残渣的质地和颜色,扒开后有无余火。

四、思考题1.比较几种烟剂的燃烧情况并写出报告2.在制备烟剂时要注意什么问题?3.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有那些,如何克服。

实验二喷雾器的使用和喷雾质量的检查一、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常用小型喷雾器的工作原理、性能、使用方法及喷雾质量检查。

二、实验材料3MF-2型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东方红-18型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利农HD400背负式喷雾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手持压缩喷雾器手持喷雾器玻片、镁条、解剖镜(带测微尺)、镊子三、实验步骤(一)氧化镁玻片的制备将破片水平架起,用点燃的镁条放在玻片下,使放出的氧化镁蒸汽均匀地沉积在玻片上,制得氧化镁玻片备用。

植物化学保护

植物化学保护

经鉴定,我们组为
二级
三、 水分散粒剂的加工流程
常见的水分散粒剂的制作工艺有湿法和干法两种,其中干法工艺是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加 工手段
1.湿法工艺 加水混合(槽型混合机) 挤压造粒(筛分整粒) 流化烘干 筛分 包装。 2.干法工艺 粉碎 造粒 烘干 筛分 包装
本次实验采用原始的人工挤压造粒法,具体操作详见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
主讲人:石鹏
制作:金程远 技术指导: 左逊
~2010.12.6~ 这一天, 我们比同龄人更早一步, 走上“农业工作者”的岗位 开始了不一样的“农业之旅” 我们从这里走向成功~~
概况
实验地点: 资环院楼、杀虫植物标本园(俗称1号楼)、先正达公司、宁 西实验基地 实习时间: 2010年12月6日至今 指导老师: 曾鑫年、潘汝谦、黄继光
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计算公式:
死亡率 (%) 处理组死亡虫数 供试虫数 100 %
对照组死亡虫数
校正死亡率
(%)
处理组死亡虫数
供试虫数
100 %
三.饵剂取食率试验
在透明塑料餐盒的内边缘先涂一层爽身粉,然后将200头的蚂蚁放入塑料餐盒中。待蚂蚁正 常活动时,在塑料餐盒底部分别放置0.5g的毒饵和火腿肠及浸水棉球,并使三者呈三角形状。 然后将塑料杯置于白瓷盘中,24h后计算饵料和火腿肠剩余量。重复3次。
外出参观学习
12月16日,亚残会丼办第四天,在残障人士在 赛场上完美演绎亚运精神的时候,广州迎来了强降 温,而我们秉性亚残精神,顶着凛冽的寒风,发扬 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到了宁西实验基地和先正达公 司,经过一番参观学习后,受益匪浅,更激起了我 们的求知欲。
回去!
附:部分外出自行调查结果

生物测定(植物化学保护)

生物测定(植物化学保护)
玻片浸渍法
1.3 玻片浸渍法
步骤:
⑴贴双面胶:将双面胶带剪成2cm长,贴在载玻片的一端; ⑵粘虫:用小毛笔选取健康的3~5d龄雌成螨,并将其背 部贴在胶带上(注意螨足、触须及口器不要被粘着),每片粘 20~30头。 ⑶饲虫:放于干净塑料盒(或大培养皿)内,并放入湿棉 球保湿,加盖置于20~30℃温度下; ⑷镜检:经4h后,在双目解剖镜下逐个检查,如有死亡 个体应挑出弃去,重新粘上健康雌螨。
据试虫种类不同,主要方法有: A.将试虫(如黏虫、家蚕)直接浸入药液中,或将试
虫放在铜笼中,再浸液。 B.将试虫(如蚜虫)放入附有铜网底的指形管中(直径
2.5cm,长3.0cm)然后浸人药液中。 C.蚜虫、红蜘蛛及介壳虫等,可连同寄主植物一起浸
入药液。
1.2 浸渍法 Dipping Method
“后续”步骤 浸液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去多余药液; 移入干净器皿中并提供饲料,置于处理前的饲养环境中; 隔一定时间(5h,24h或48h)观察记载死亡情况,计算 死亡率(或校正死亡率)求得致死中浓度,单位mg/L。
微量点滴仪
微量点滴仪
微量点滴仪
千分尺微量点滴器
毛细管点滴器
毛细管点滴器
毛细管点滴器
Burkard Hand Microapplicato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urkard Auto Microapplicator Drop sizes from 0.1 to 1 µl and 1 µl to 10 µl in ten equal steps
BURKARD 公司产 POTTER 精密实验室喷雾塔
1.2 浸渍法 Dipping Method
原理: 直接将药液施于昆虫体表,测定杀虫药剂穿透表皮引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

实验七杀虫剂胃毒作用毒力测定基本原理:昆虫在取食正常食物的同时将药剂摄入消化道,经肠壁细胞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而使昆虫中毒。

它利用昆虫的贪食性,因此要尽量避免药剂与昆虫体壁接触而产生其它毒杀作用。

测定方法有(1)液滴饲喂法;(2)口腔注射法;(3)叶片夹毒法。

一、叶片夹毒法基本原理:在两叶片中间均匀地夹入一定量的杀虫剂,饲喂目标昆虫,药剂随叶片被昆虫取食,然后由被吞食的叶片面积,计算出吞食的药量。

优点是可以减少目标昆虫与杀虫剂的接触,避免发生触杀作用,操作方便,结果比较精确。

叶片夹毒法只适用于植食性的,取食量大的咀嚼口器目标昆虫,如粘虫、蝗虫.玉米螟等。

l、实验材料:药剂:90%敌百虫溶剂:丙酮试虫:菜青虫或斜纹夜娥幼虫:30~50头用具:培养皿30~50个,木塞钻(口径2cm),微量注射器10微升1支,浆糊或明胶生物材料:甘蓝叶、蓖麻叶等。

2、实验方法:用木塞钻制成直径2cm的圆心叶片60片,把圆叶片放在湿润的培养皿中待用。

夹毒叶的制备:用丙酮将敌百虫稀释成有效成分为0.1%的药液,用微量注射器吸敌百虫丙酮液10微升,均匀滴在叶片上,计算出每张圆叶片药量(mg/厘米2)。

用浆糊(或明胶)涂在无药的圆叶片上,两相对合,即成夹毒叶片,同时制备不夹毒叶片2~4片作对照。

每培养皿中放一片,另放一团湿棉花或湿水草纸一小块保湿,然后编号。

采回的试虫先饥饿数小时,每头虫称重,每培养皿放一头虫,饲喂夹毒叶片。

3、结果观察及计算:观察试虫取食情况,控制食叶量一部份虫食叶片1/3,一部分虫食叶片1/2,一部分食叶片3/4或全部叶片。

然后取出剩余的夹毒叶片,饲喂新鲜叶片,经3-24小时后,检查死亡率。

食量的计算:将剩余的叶片放在直径2cm的方格纸上,计数被吃去的方格数(1毫米2/1格),然后按每张圆叶片上的总药量,计算每一方格的剂量,即可求出取食药量。

从而求得每头虫单位体重所取食的剂量(mg或微g/g体重)。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实习的第一阶段,我们首先对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

植物化学保护是指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措施,它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多种农药的使用。

在这一阶段,我们详细学习了各类农药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分组进行了田间实践。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亲自配制了不同浓度的农药溶液,并针对不同作物的病虫害进行了喷洒。

通过实践,我们观察到了农药对病虫害的即时效果,并对农药的覆盖范围、渗透能力有了直观的认识。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根据天气条件和作物生长阶段调整农药的使用量和喷洒时间。

第三阶段,我们重点学习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在实验室里,我们使用了现代仪器对作物样本进行了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这一过程让我们认识到了合理使用农药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

我们在实习的第四阶段进行了总结讨论。

每个小组分享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就如何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这次讨论,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植物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使用农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掌握先进的植物保护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通过本次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
实习的学时数曾做过多次调整 ,其中在 2 0 0 4 — 2 0 0 5 学年 ,课程总学时 8 5 ,实验课 2 5 学时;2 0 0 5 — 2 0 0 6 学年 ,课程总学时 7 8 ,实验课 1 8 学时;2 0 0 6 — 2 0 0 7 学年 ,课程总学时 7 2 ,实验课 1 2 学时 ,平均分两 学期完成 ,每学期实验课 只有 6 学时 ;从 2 0 0 8 — 2 0 0 9学年开始 ,课程总学时 7 2 ,实验课调整为 l 8 学
收稿 日期 :2 0 目:植 物保护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研 究项 目资助. 作者简介 :梁巧兰 ( 1 9 6 8 一) ,女 ,甘肃 崇信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 事植物化 学保护教 学与研 究工作.

1 1 4・
梁巧 兰:《 植物化 学保 护》 课 程 实验 教学改革与探 讨
的重点 放 到培养学 生 的综 合能力 上具 有重 要意 义. 1 传 统 实验教学 中存在 的 问题 1 . 1 实验 教 学 学时设 置 不合 理 。理论 教 学和 实践教 学脱 节
随着课程设置的改革 ,甘肃农业大学 《 植物化学保护》 教学大纲 中,对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和生产
可 能有 自己的想 法 ,所 测 数据 及 实验 报 告 几 乎千 篇 一 律 ,这样 既影 响 了学 生对 技 能 的掌 握 ,也 难 以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 ,教学实习模式单一 ,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 ,即实习前 ,指导教师 讲述实习 的内容 、操作方法与步骤以及报告格式等 ,学生按照设定的套路 ,机械地完成操作 ,缺少积 极主动的思考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 . 3 实验 实习教学管理 、考核 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过去往往因为依附于课程理论教学 ,缺乏科学合理 的评价与管理标准 ,实践教学质量管 理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管理不规范 、不到位. 实践教学应达到什么标准 ,如何去监督 、执行 ,在实施过程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生 自己设计和 完成 。
改善。病虫 “ 专防” 田防治次数减少 , 化学农 学技术学 院
】 5— 2
对于更好地 学习植物化 学保护课 程具有非 就需要 及时 了解外 界 田间病 虫害 的发 生状 决 了外 出务 工户和无 劳力户病虫 防治后顾 以便调整 实验对象 与实验时 间。另外 , 之忧 , 同时增加 了务农 农民的收入。我们的 常重要 的作用 , 学 生学 习植 物化 学保 护 况 , 是
21 -9 00 0
方法 交 流
《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周小毛 任新 国 刘祥英

要: 本文从 实验 内容 、 实验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对《 植物 化学保护 实验》 课程 的教学改革进行 了有益尝试和实践。 教 学改革
二、 流安排学生准备相关实验 轮
关键词 : 植物化 学保护 实验课程
学生感到 自己书本上学的东西能够应 以保证 实验 时获得 合 乎要求 实践 , 教学 , 学生 的基 础 知识 与实践 技能 不断 种子 播下 去 , 使 以取得最好 的实验效果 。 提高 , 植物 化学保 护 实验 教学 的一 项重 的供试 作物苗 , 是 用到实践 中,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基 本知 识 和进 行 操 作 技 能训 练 的 必 需环 植物化 学保护实验 还需要做好充 分 的准备 教学 紧密联系生产 实际 ,每 年与有关 部门
如做药 害实验 , 要提前一个 月将作 物 联 系合 作 , 排一次专 业化防治试验 , 安 通过 节 。如何开展好 植物化 学保护实验 课程 的 工作 ,
《 植物化 学保护》 是植物 保护专业 的主 干课程 和专业 课 , 植 物保 护体 系 中的重 是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
由原药、乳化剂、抗冻剂、 共乳化剂、溶剂、水组成。
实验二 农药常用剂型的物理性状测定方法及其质 量鉴定
乳油的质量标准
• 有效成分含量(不低于规定含量)
• 外观(应为单相透明液体,无可见悬浮物或沉淀) • 乳化稳定性(上无浮油,下无沉淀,200倍,30度) • 酸、碱度(符合规定的要求)
• 水分含量(<0.5%)
实验五 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
• 触杀毒力测定的方法有点滴法、浸液法、药 膜法、喷雾法及钢丝圈法等。
棉铃虫:3龄幼虫 点滴位置:中胸背板
实验方案设计
• 浓度设置 根据预实验结果设置5-6个浓度 • 药液配制 根据原药纯度配制母液,再稀释
成所需浓度。 • 实验操作步骤 • 结果检查 检查方法 • 数据处理
外观为松散粒状产品,由原药、载体和助剂组成。
是粉剂及其他农药剂型的补充。
• 人与机械难以进入的茂盛作物田块 • 高毒农药低毒化(克百威、涕灭威、甲拌磷等)
• 避免药害
3 水乳剂(Emulsion in water)
又称为浓乳剂(concentrated emulsion),是指将 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先溶解在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பைடு நூலகம் 中,然后再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一种热力学不稳定分散 体系。
实验一 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制备
1 乳油(EC)
是农药基本剂型之一。由农药原药按规定的比 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在加入一定量的农药专用乳化 剂而制成的均相透明油状液体;加水能形成相对稳
定的乳状液。
乳油的主要成分:
原药、溶剂和乳化剂,助溶剂、增效剂、渗透 剂、稳定剂等
10%氯氰菊酯EC的组成
2 颗粒剂(granule,GR)
• 热贮稳定性(有效成分分解率应小于规定量) • 低温稳定性(低温贮存后,仍符合上述各项要求) • 表面张力、接触角等(应符合规定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十、植株生长量的测定
指示植物在药剂处理过的土壤中或混药的水溶液中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植株的生长量,如禾本科植物可测量叶子长度,阔叶植物可测量叶面积;或将地上部分切下称其鲜重。

抑制光合作用的除草剂常用这类方法。

1、去胚乳小麦幼苗法
去胚乳小麦幼苗法也是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1964年建立的生测方法。

这是一个测定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的专一方法,与测定这类除草剂的其它生测方法(如番茄法、燕麦法)相比,它具有操作简便、测定周期短等优点。

选择饱满度一致的小麦,浸种2h后,排列在铺有湿滤纸或纱布的搪瓷盘内,在20℃左右进行发芽。

培养3-4天后苗高2-3cm,精选高度一致的幼苗,轻轻取出以免损伤根部,然后摘除胚乳,在水中漂洗后作为指示生物。

以直径4.5cm,高5.0cm的小玻璃杯作为测定容器,每杯放入不同浓度的药液3ml和稀释10倍的培养液6ml,每杯插入上述去胚乳小麦幼苗10株。

在温度21~26℃左右,光照下培养6~7天,测定小麦苗的株高,以株高抑制率来表示除草剂活性。

培养液配方如下:
硫酸铵3.2g 磷酸二氢铵2.25g 硫酸钙0.8g 氯化钾1.2g
硫酸镁1.2g 微量元素0.01g
其中微量元素组成为:
硫酸亚铁10g、硫酸铜3g、硫酸锰9g、硼酸7g 硫酸锌3g
将上述配方加入1L水中,使用时再稀释10倍。

2、番茄法
取20×120mm的试管,编号。

将供试药剂用培养液稀释成一系列梯度浓度溶液,每只试管加入10mm。

严格挑选生长健壮,大小高度一致的具2片真叶的番茄幼苗,将主根及子叶剪掉,称鲜重后插入试管,每管2~4株,在漫射光照射下,25℃左右培养2周,然后再取出称重。

培养期间应每天补加蒸发的水分。

以生长抑制率来评价活性,求出EC50,比较活性。

生长抑制率(%)
=
100

-
对照每株净增重量
处理每株净增重量
对照每株净增重量
番茄法适合于脲类及均三氮苯类光合作用抑制剂的生物测
定,方法灵敏,但培养周期较长,其间要每天补足水分,比较麻烦。

3、燕麦法
将土样烘干。

过lmm筛后。

加入除草剂,使土壤水分达到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

取200g土装人底部带孔的玻璃皿中,播种已催芽露白的燕麦种子10-12粒,出苗后,定8株苗,每天从底部灌水,保持原来的重量,于光照下培育14d后,测定植株地上部鲜重与干重,或幼龄叶片数及第2、3叶片的重量,计算IC50。

本法适于测定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如阿特拉津、西玛津以及取代脲类除草剂的活性,淋溶及持效期等。

前者灵敏度0.05-0.1ppm,后者为0.1-0.3ppm。

此外,也可测定幼苗的含水量、水提取物的导电性及中性水溶性物质重量及其占干重的百分数。

由于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引起植物蒸腾作用下降(气孔关闭引起的),而根系吸水不受影响,因此,在鲜重与干重明显下降之前,植物体内含水量反倒明显增加。

因此,可用幼苗含水量作为生测指标一
此类除草剂也使植株体内中性水溶性物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干鲜重下降前明显下降,因而可以测定中性水溶性物质(糖)的含量为生测指标,比测定干鲜重更为
灵敏。

4、叶鞘滴注法
Tarlor和Loader(1984)为了筛选有效的防治野燕麦的除草剂混剂,设计了一种快速,简便的除草剂生测方法——叶鞘滴注法。

当正常生长的燕麦长至1叶1心时,在第一叶张开的叶鞘里滴加10ul供试的一定浓度的除草剂。

24-48h后,切下2㎝长的一段,插入清水洋菜培养基。

再经24h(此时对照叶片伸长约11~13㎜)取出测量每一剂量处理的叶片延伸长
度,并评判除草剂活性。

5、萝卜子叶法
将萝卜籽插入整滤纸的培养血中,加适量水,加盖后在27℃培养箱中黑暗培养30h,从幼苗上切下子叶备用。

在盛有用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不同浓度的除草剂(5-10 ml)溶液中放入10片大小均匀的子叶,加盖后在25-27℃
温室或生长箱中。

光照强度为2 000—3000LX的光照下连
续培养3d后。

称鲜重并测定叶绿素含量,计算IC50。

本法适于测定触杀性及影响氮代谢的除草剂。

6、再生苗侧重法。

将生长均匀一致的10株香附子块茎移植到盆钵中。

二周后生长正常时,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草甘磷处理香附子叶,
一周后剪除香附子茎叶(距上表1cm),再过一个月左右测
定再生苗的鲜重,这样可反映传导性除草剂对地下部分再
生能力的抑制程度。

也可用玉米做试材,将玉米将播种在统一型号盆钵中,当
幼苗3叶期时喷施草甘磷,24小时后剪去叶片,一周后测
定再生苗的鲜重,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再生力。

7、茎叶浸渍法:
该法适用于茎叶处理剂的筛选和测定。

方法是取一个底部带孔的啤酒杯,装满潮湿细土(肥沃土壤较好)后压实,再用塑料薄膜包住整个杯上并用橡皮筋扎紧,以防止倒置浸药时杯中土壤散落。

其后在薄膜上沿杯边缘戳若干孔穴。

每穴播入2-3粒供试植物种子并用土覆盖好,然后从底部渗入水保持土壤湿润。

供试植物长至2-3叶期时进行间苗,每穴保苗1株苗。

待植物长至需要大小时,进行浸药处理。

浸药时间各处理之间力求一致。

药剂处理数天后可揭去薄膜。

实验二十二杀菌剂保护作用和治疗作
用的测定
本试验法是属于第二大类的试验方法,是用病菌寄主植物
的叶片或果实来测定,比孢子萌发试验法、抑制菌圈法、
生长速率法等更接近田间实际情况。

保护作用的测定原理是先在供试叶片或果实上喷供试药
液,自然干燥后,在叶片或果实上接供试菌保湿培养一定
时间检查结果。

治疗作用的测定原理是先在供试叶片或果实上接供试菌保
湿培养24小时让病菌侵入进去但还没有表现出症状。

然后
喷洒供试药液,药液干燥后保湿培养一定时间检查结果。

[供试菌种]:香蕉炭疽病菌(纯培养7天)
[供试药剂]:75%百菌清WP:1000;100ppm
50%多菌灵WP:1000;100ppm
[实验材料]:束针镊子三角板
烧怀量筒移液管
蜡笔棉花保湿箱
吸耳球小玻管φ5mm。

[供试作物]:香蕉果实(成熟度适中)
[操作方法]:
l、香蕉的准备:从田间采摘大小老嫩一致的香蕉果实,用清水洗净凉干备用,可以使用乙烯利催熟。

2、供试菌饼的制备:用φ5mm的灭菌小玻管打菌饼,菌饼要完整无缺且不拖尾巴。

3、药液的配制:
4、保护作用的测定:每支香蕉刺分上中下3个点(深浅一致,等距离),用束针刺伤香蕉的表皮,然后用镊子夹棉花球沾取不同浓度药液均匀涂抹在香蕉上,对照涂清水,自然凉干后,在刺伤部位接菌饼,(菌丝一面朝下,棉花保湿),每处理接种3条香蕉,处理好后的香蕉四周放湿棉花条,再放入保湿箱中保湿培养3-7天检查结果。

5、治疗作用的测定:每支香蕉分上中下3个点(深浅一致,等距离),用束针刺伤香蕉的表皮,然后在刺伤部位接供试菌饼(菌丝一面朝下),四周放湿棉花条并放入保湿箱中保湿培养24小时后,取出凉干,用镊子夹棉花球沾取不同浓度药液均匀地涂在香蕉上,对照涂清水,待药液干后,再放在保湿箱中保湿培养3-7天,待对照全部发病即可检查结果。

[结果检查]:
l、视察各种点发病情况,求发病率或量病斑直径大小(十字交叉量仅平均值)再按分级标准计算发病严重度,根据发病率或病情指数求防治效果。

发病率(%)=
100

接种点
发病点数
病情指数=
100
)
(




最高级值
接种点数
该病级值
病级斑点数
防治效果(%)
=
100
)
(
)
(
)
(

-
发病率
对照组病指
发病率
处理病指
发病率
对照组病指
病斑分级标准:
0级:病斑直径为0
1级:病斑直径在5mm以下
2级;病斑直径在5~15mm以下8级:病斑直径在15~25mm
4级:病历直径在25~35mm
5级:病斑直径在35mm以上
2、观察每个处理的药害情况,药害程度可用下列符号来示:
无药害(-)
药害轻(+)
药害中等(++)
药害严重(+++)
根据病情和药害情况,最后综合分析各种药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