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PPT.ppt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PPT

中药药理学PPT

清热药
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痰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 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中药药理学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机体、环境
第一节 药物因素
品种与产地:正品、道地药材 采收与贮藏: 炮制: ↓毒性或副作用;↑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制剂与煎煮方法:剂型 --- 药物体内过程、不同药理作用 阐释传统煎煮方法;分煎、合煎现代研究 配伍与禁忌:七情;君、臣、佐、使; 有效成分
提取 – 筛选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50-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面临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
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理学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

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临床试验设计
设计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以评价中药活血化瘀药对 各种瘀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综合疗效评价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如症状改善、生化指标、影像学 检查等,全面评估中药活血化瘀药的临床疗效。
05
中药活血化瘀药的毒副作 用与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
01
02
03
04
消化系统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 。
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抗肿瘤增殖
活血化瘀药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 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转移
活血化瘀药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转移 ,降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风险。
04
中药活血化瘀药的现代研 究进展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药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通过现代分离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 相色谱法等,对中药活血化瘀药中的有效成 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明确其化学结构。
结合现代药物设计和合成技术,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活 血化瘀新药,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 活血化瘀药的国际化发展,提升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THANK YOU
感谢观看
VS
益母草还可以用于治疗肾炎水肿、静 脉炎等疾病,能够利尿消肿,促进血 液循环。
03
中药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 用机制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抗凝血作用
活血化瘀药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 环,预防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
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 善微循环障碍,缓解组织缺血、 缺氧状态。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 瘀药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祛虫药 外用药及其他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
第四章中药毒理学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 概念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桥梁学科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中药药理学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温热药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 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20世纪 90年代
面临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理学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动物实验:
寒凉药、温热药
中药药理学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对植物神经

系统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

统的影响
础?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寒证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大鼠痛阈值 大鼠脑内 和惊厥阈值 TH活性
寒凉药 寒证模型
中药药理学
动物实验: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耗氧量
体温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中药药理学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中药药理学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止血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温热药
不同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学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4. 基础代谢 临床: 热证、阴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寒证、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低
药学(中药学)
医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本草学
中药药理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 20-40年代
陈克恢 -- 麻黄碱 -- 拟肾上腺素 提取 – 筛选
20世纪 50-80年代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新用途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中药药理学
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 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中药药理学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 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 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 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 泻、止血。
中药药理学
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
中药药理学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 泻下、止血
中药药理学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
统↑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中药药理学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中药药理学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药理学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三章 安神药
中药药理学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解表药 泻下药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