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PPT
清热药
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痰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 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中药药理学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机体、环境
第一节 药物因素
品种与产地:正品、道地药材 采收与贮藏: 炮制: ↓毒性或副作用;↑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制剂与煎煮方法:剂型 --- 药物体内过程、不同药理作用 阐释传统煎煮方法;分煎、合煎现代研究 配伍与禁忌:七情;君、臣、佐、使; 有效成分
提取 – 筛选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50-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面临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
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理学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3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14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
1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18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19
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 (1) 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 的经济增长点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26
7、开发新药源、寻找新药材、发掘药物新 用途 如:变野生人参为家种,虫草的人工栽培,
寻找犀角、虎骨、牛黄代用品, 变非中药为中药,扩大用药范围….. 以上开发研究必须在药效学试验验证条 件下进行。
13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14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
1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18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19
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 (1) 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 的经济增长点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26
7、开发新药源、寻找新药材、发掘药物新 用途 如:变野生人参为家种,虫草的人工栽培,
寻找犀角、虎骨、牛黄代用品, 变非中药为中药,扩大用药范围….. 以上开发研究必须在药效学试验验证条 件下进行。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课 件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效学
游离脂 温性药:挥发油、甾醇类、黄酮类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景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景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中药药理学精心整理PPT课件
(1)泻下 有效成份:结合型蒽苷、番泻苷A作用最强 作用特点:泻下作用与炮制有关
寒积便秘无效
泻下机制
大部分
口服
结合型蒽苷
小肠
小部分
肝脏
大肠
细菌水解
转化
苷元
苷元
苷元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神经丛,促进肠蠕动泻下 大黄酸抑制Na+-K+-ATP酶抑制水份吸收溶积增大泻下
保肝:
1)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经细胞再生 2)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 3)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缩短凝血时间; 3)降低抗凝血酶活性; 4)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血液凝固; 5)收缩受损局部血管。
2、改变血液流变性
1)大黄可升高血浆渗透压,组织水 分向血管转移,血液稀释,血液 粘稠度降低,改善微循环障碍;
2)服用大黄后可见全血粘度降低, RBC压积降低。
抗菌抗病毒
有效成分:游离苷元 作用特点:为广谱抗菌药、常见致病菌有效。
一、 概述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功能与主治 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
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
咽肿、肠痈,痈肿疔疮
瘀血经闭,跌打损伤
主要成份
1、蒽醌衍生物 结合型蒽苷(蒽醌苷,双蒽酮苷):泻下 游离型蒽醌(大黄酸,大黄素):抗菌 2、大黄多糖、鞣质,没食子酸等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胆:
促进胆汁分泌、疏通胆管、促进胆囊收缩、 松驰奥狄氏括约肌。
保护胃粘膜
1)促进 PGE合成 2)抑制胃酸 分泌 3)抑制幽门螺杆菌
抗急性胰腺炎
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
利尿、改善肾功能
1、利尿 有效成份:大黄素、大黄酸。 作用机制 :抑制Na+-K+-ATP酶,Na+重吸收减少。
寒积便秘无效
泻下机制
大部分
口服
结合型蒽苷
小肠
小部分
肝脏
大肠
细菌水解
转化
苷元
苷元
苷元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神经丛,促进肠蠕动泻下 大黄酸抑制Na+-K+-ATP酶抑制水份吸收溶积增大泻下
保肝:
1)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经细胞再生 2)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 3)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缩短凝血时间; 3)降低抗凝血酶活性; 4)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血液凝固; 5)收缩受损局部血管。
2、改变血液流变性
1)大黄可升高血浆渗透压,组织水 分向血管转移,血液稀释,血液 粘稠度降低,改善微循环障碍;
2)服用大黄后可见全血粘度降低, RBC压积降低。
抗菌抗病毒
有效成分:游离苷元 作用特点:为广谱抗菌药、常见致病菌有效。
一、 概述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功能与主治 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
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
咽肿、肠痈,痈肿疔疮
瘀血经闭,跌打损伤
主要成份
1、蒽醌衍生物 结合型蒽苷(蒽醌苷,双蒽酮苷):泻下 游离型蒽醌(大黄酸,大黄素):抗菌 2、大黄多糖、鞣质,没食子酸等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胆:
促进胆汁分泌、疏通胆管、促进胆囊收缩、 松驰奥狄氏括约肌。
保护胃粘膜
1)促进 PGE合成 2)抑制胃酸 分泌 3)抑制幽门螺杆菌
抗急性胰腺炎
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
利尿、改善肾功能
1、利尿 有效成份:大黄素、大黄酸。 作用机制 :抑制Na+-K+-ATP酶,Na+重吸收减少。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2
二、共同的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
刺激性泻下: 化学性刺激:大黄、巴豆 容积性刺激:芒硝
润滑性泻下 : 火麻仁、蜂蜜
中药药理学
3
2.利尿
以峻下遂水药为表现突出
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等均有较强 利尿作用,大黄蒽醌有轻度利尿作用
中药药理学
4
3、抗病原微生物
●大黄、芦荟: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
素 抑制:多种致病菌,某些真菌、病毒及阿米 巴原虫
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中药药理学
16
利尿、改善肾功能
1、利尿 有效成份:大黄素、大黄酸。 作用机制 :抑制肾脏髓质Na+-K+-ATP酶,
Na+重吸收减少,排出增加。
中药药理学
17
2、用于尿毒症(氮素血症)
(1)泻下作用对尿素原料―Aa吸收减少; (2)Aa合成蛋白质肝肾组织合成尿素; (3)抑制肌蛋白分解,血中Aa浓度下降; (4)促进血肌酐(BCrea)和尿素氮(BUN)排出; (5)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
2、大黄多糖、鞣质,没食子酸等
中药药理学
10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泻下 有效成份:结合型蒽苷、番泻苷A作用最强 作用特点:泻下作用与炮制有关
寒积便秘无效
中药药理学
11
泻下机制
结合型蒽苷
口 服
小肠
小部分
肝脏
转化
苷元
大 部
大肠
分
细菌水解
苷元
中药药理学
12
• 结合型蒽苷未经小肠吸收直达大肠,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 用下水解成苷元,苷元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神经丛,促 进肠蠕动而泻下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本次课件将介绍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历程、作用原理、分类、实验技术 和剂量效应关系,以及现代医学与中药的结合。
中药药理学的历程和发展
中药药理学由古老的验方经验逐渐发展,现代技术的介入使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统的中药药 理学主要依靠人的感官来判断中药的效果。
经验积累
基于中药临床验方的经验积累。
现代医学特点 更关注病因 以药物、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
中药药理学的前途和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将继续发展,包括中药的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制药技术的引进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中药药理 学也将继续与现代医学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药质量标准化
逐步淘汰假冒伪劣药材和中 成药。
临床应用推广
中药正式纳入医疗体系,临 床应用逐步推广。
现代科研
现代技术的运用,如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等,对中药药理学发展很有帮助。
现代化
相比烹调式的中药制法,现代化制药技术应用在中药制剂上,使中药的药效更稳定、规范、 安全。
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原理
中药是通过其所含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这些成分能够影响 人体的代谢、调节免疫系统和其他生理过程。
分子生物学方法
包括PCR、 Western Blot、 克 隆技术等,对中药药性分子机 理的研究有较大的帮助。
生物成像技术
用于研究中药药效与诊断中的 图像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的剂量效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是药物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药药理学中,不同剂量下中药对人体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1
药理效应
药物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药药理学中,不同剂量下药物呈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气味疗效
某些中药的气味本身就具有一定 的疗效。
本次课件将介绍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历程、作用原理、分类、实验技术 和剂量效应关系,以及现代医学与中药的结合。
中药药理学的历程和发展
中药药理学由古老的验方经验逐渐发展,现代技术的介入使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统的中药药 理学主要依靠人的感官来判断中药的效果。
经验积累
基于中药临床验方的经验积累。
现代医学特点 更关注病因 以药物、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
中药药理学的前途和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将继续发展,包括中药的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制药技术的引进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中药药理 学也将继续与现代医学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药质量标准化
逐步淘汰假冒伪劣药材和中 成药。
临床应用推广
中药正式纳入医疗体系,临 床应用逐步推广。
现代科研
现代技术的运用,如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等,对中药药理学发展很有帮助。
现代化
相比烹调式的中药制法,现代化制药技术应用在中药制剂上,使中药的药效更稳定、规范、 安全。
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原理
中药是通过其所含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这些成分能够影响 人体的代谢、调节免疫系统和其他生理过程。
分子生物学方法
包括PCR、 Western Blot、 克 隆技术等,对中药药性分子机 理的研究有较大的帮助。
生物成像技术
用于研究中药药效与诊断中的 图像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的剂量效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是药物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药药理学中,不同剂量下中药对人体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1
药理效应
药物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药药理学中,不同剂量下药物呈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气味疗效
某些中药的气味本身就具有一定 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现代医学
水湿: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消化功能 低下、变态反应性疾病、肾病、代谢 异常、慢支的痰积、胸水、腹水、水 肿等。
6
主要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半边
莲、车前子、通草、木通、萹蓄、瞿 麦、金钱草、茵陈等均具有不同程度 的利尿作用。其中猪苓、泽泻较强。
7
利尿机理
• 猪苓、泽泻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 吸收;茯苓素抗醛固酮;泽泻增加心 钠素(ANF)的含量等。
• 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 退黄药。
3
水机
津
水液
胃脾
肺
清 肾阳气化 肾
尿 膀胱 浊
4
病因病机
• 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 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 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 三焦水道失畅,水湿停聚。
• 水湿致病,或泛滥于全身而水肿; 或侵犯脾胃而为温阻;或同其他外 邪(加湿热)相夹杂,湿热熏蒸而 发黄。
21
(4)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 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 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含量。
22
2. 其他药理作用
(l)抗肿瘤
• 茯苓多糖与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抑 制存小 活鼠 时实 间体 。瘤S180生长,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
• 茯胞抑苓 和 制多 人 作糖 慢 用对 性 。体 骨外髓培性养白的血小病鼠K5腹62细水胞型增肉殖瘤有S1显80细著 • 茯殖苓 有素 显对 著体 抑外 制培作养用的。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增
15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 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清 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
16
(1)利尿
• 利尿作用受动物种属、给药途径等影 响。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 肾性和合性水肿病人作用显著。
• 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 的化学结构,可能是醛固酮受体拮抗 剂。
32
(1)利尿
• 健康人服猪苓煎剂8g(4次),6小时尿 量与尿中氯化物分别增加62%与54%, 具有利尿作用。
• 影响利尿作用的因素:采收季节、动 物种属、给药途径、炮制等。
8
2. 抗病原微生物
• 茯苓、猪苓、茵陈、金钱草、木通、 萹蓄、半边莲等具有抗菌作用;车前 子、茵陈、地肤子、萹蓄、木通等具 有抗真菌作用;茵陈抗病毒。
9
3. 利胆保肝
• 茵陈、半边莲、玉米须、金钱草等具 有利胆作用。
• 泽泻、茵陈、猪苓、垂盆草等有保肝 作用。
17
(2)免疫调节
• 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的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免疫器官胸腺、 脾脏、淋巴结的重量;增强正常小 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 对抗免疫抑制剂醋酸可的松对巨噬 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对抗 60Co照射引起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 减少;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
18
• 特异性免疫: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 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 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PFC) 明显增多。
• 茯苓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机理可能与其诱导产生IL-2有关。
19
• 茯苓素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 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 能。但对PHA、LPS和ConA诱导的淋 巴细胞转化及对小鼠血清抗体及脾细胞 抗体产生能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23
作用机制
• 茯苓多糖提高宿主的免疫系统功能及 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如改变肿瘤细胞 膜磷脂生化特性)两个方面。
24
茯苓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 的核苷转运而抑制肿瘤细胞DNA合 成,并提高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 因子(TNF)的能力,增强杀伤肿 瘤细胞作用。
25
(2)抗中毒性耳损害
• 豚鼠灌服茯苓煎剂,连续10天,可明 显减轻肌内注射卡那霉素所致的耳损 害。
14
药动学
3H-茯苓聚糖小鼠灌胃,药时曲线符合 开放二室模型。
大鼠静脉注射3H-茯苓素,药时曲线符 合二室模型,分布相半衰期为0.32小时,消 除相半衰期为1.43小时。3H-茯苓素静脉注 射后,56.7%肾排泄,肠排泄为33.1%,有 肝肠循环。静脉注射后组织中的放射剂量 以肝、肾、肺含量最高。
1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1.了解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分类,掌 握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茯苓、泽泻的主要有效成分、 功效、药理和临床应用。
3.了解猪苓、茵陈的主要药理作用。
2
第一节 概述
• 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 药物。
• 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 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 痹等水湿证。
26
• 茯苓还具有抗菌,促进造血功能、镇 静等药理作用。
27
小结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相关的 药理作用为利尿、免疫调节、抗肝硬 化、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以及镇静等 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茯苓素、茯苓 多糖等。茯苓抗肿瘤、抗中毒性耳损 害等作用,则是茯苓药理作用的现代 研究进展。
28
现代应用
1.水肿 2.婴幼儿腹泻 3.精神分裂症
29
猪苓
30
化学成分
猪苓多糖(glucan)、猪苓酸A、 猪苓酸 C(poly-prorenic acid A、 poly-prorenic acid C)、角甾醇 (ergosterol)。
31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 泄泻、淋浊、带下。
• 茯苓素对IL-2的产生呈剂量依赖性的抑 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其免疫抑制作 用的机理之一。
20
(3)抗肝硬化
脂采低用蛋复白合膳因食素、(饮皮酒下)注刺射激C建C立l4大、鼠高 肝硬化模型,在肝硬化形成后,皮下 注射茯苓醇5ml/kg(含茯苓醇75mg), 连续3周,给药组实验动物肝硬化明显 减轻、肝内胶原含量降低、尿羟脯氨 酸排出量增多,说明茯苓醇具有促进 实验性肝硬化动物肝脏胶原蛋白降解, 促进肝内纤维组织重吸收作用。
10
4. 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
• 茯苓多糖和猪苓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 瘤作用,能抑制多种实验性移植性肿 瘤的生长。
• 二者还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 性免疫功能。
11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2
茯苓
13
化学成分
β-茯苓聚糖(β-pachyman),约 占干重的93%。
三萜类:茯苓酸(tumulosic acid)、茯苓素(poriatin)、茯苓醇。
现代医学
水湿: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消化功能 低下、变态反应性疾病、肾病、代谢 异常、慢支的痰积、胸水、腹水、水 肿等。
6
主要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半边
莲、车前子、通草、木通、萹蓄、瞿 麦、金钱草、茵陈等均具有不同程度 的利尿作用。其中猪苓、泽泻较强。
7
利尿机理
• 猪苓、泽泻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 吸收;茯苓素抗醛固酮;泽泻增加心 钠素(ANF)的含量等。
• 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 退黄药。
3
水机
津
水液
胃脾
肺
清 肾阳气化 肾
尿 膀胱 浊
4
病因病机
• 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 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 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 三焦水道失畅,水湿停聚。
• 水湿致病,或泛滥于全身而水肿; 或侵犯脾胃而为温阻;或同其他外 邪(加湿热)相夹杂,湿热熏蒸而 发黄。
21
(4)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 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 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含量。
22
2. 其他药理作用
(l)抗肿瘤
• 茯苓多糖与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抑 制存小 活鼠 时实 间体 。瘤S180生长,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
• 茯胞抑苓 和 制多 人 作糖 慢 用对 性 。体 骨外髓培性养白的血小病鼠K5腹62细水胞型增肉殖瘤有S1显80细著 • 茯殖苓 有素 显对 著体 抑外 制培作养用的。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增
15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 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清 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
16
(1)利尿
• 利尿作用受动物种属、给药途径等影 响。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 肾性和合性水肿病人作用显著。
• 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 的化学结构,可能是醛固酮受体拮抗 剂。
32
(1)利尿
• 健康人服猪苓煎剂8g(4次),6小时尿 量与尿中氯化物分别增加62%与54%, 具有利尿作用。
• 影响利尿作用的因素:采收季节、动 物种属、给药途径、炮制等。
8
2. 抗病原微生物
• 茯苓、猪苓、茵陈、金钱草、木通、 萹蓄、半边莲等具有抗菌作用;车前 子、茵陈、地肤子、萹蓄、木通等具 有抗真菌作用;茵陈抗病毒。
9
3. 利胆保肝
• 茵陈、半边莲、玉米须、金钱草等具 有利胆作用。
• 泽泻、茵陈、猪苓、垂盆草等有保肝 作用。
17
(2)免疫调节
• 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的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免疫器官胸腺、 脾脏、淋巴结的重量;增强正常小 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 对抗免疫抑制剂醋酸可的松对巨噬 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对抗 60Co照射引起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 减少;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
18
• 特异性免疫: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 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 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PFC) 明显增多。
• 茯苓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机理可能与其诱导产生IL-2有关。
19
• 茯苓素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 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 能。但对PHA、LPS和ConA诱导的淋 巴细胞转化及对小鼠血清抗体及脾细胞 抗体产生能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23
作用机制
• 茯苓多糖提高宿主的免疫系统功能及 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如改变肿瘤细胞 膜磷脂生化特性)两个方面。
24
茯苓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 的核苷转运而抑制肿瘤细胞DNA合 成,并提高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 因子(TNF)的能力,增强杀伤肿 瘤细胞作用。
25
(2)抗中毒性耳损害
• 豚鼠灌服茯苓煎剂,连续10天,可明 显减轻肌内注射卡那霉素所致的耳损 害。
14
药动学
3H-茯苓聚糖小鼠灌胃,药时曲线符合 开放二室模型。
大鼠静脉注射3H-茯苓素,药时曲线符 合二室模型,分布相半衰期为0.32小时,消 除相半衰期为1.43小时。3H-茯苓素静脉注 射后,56.7%肾排泄,肠排泄为33.1%,有 肝肠循环。静脉注射后组织中的放射剂量 以肝、肾、肺含量最高。
1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1.了解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分类,掌 握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茯苓、泽泻的主要有效成分、 功效、药理和临床应用。
3.了解猪苓、茵陈的主要药理作用。
2
第一节 概述
• 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 药物。
• 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 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 痹等水湿证。
26
• 茯苓还具有抗菌,促进造血功能、镇 静等药理作用。
27
小结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相关的 药理作用为利尿、免疫调节、抗肝硬 化、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以及镇静等 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茯苓素、茯苓 多糖等。茯苓抗肿瘤、抗中毒性耳损 害等作用,则是茯苓药理作用的现代 研究进展。
28
现代应用
1.水肿 2.婴幼儿腹泻 3.精神分裂症
29
猪苓
30
化学成分
猪苓多糖(glucan)、猪苓酸A、 猪苓酸 C(poly-prorenic acid A、 poly-prorenic acid C)、角甾醇 (ergosterol)。
31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 泄泻、淋浊、带下。
• 茯苓素对IL-2的产生呈剂量依赖性的抑 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其免疫抑制作 用的机理之一。
20
(3)抗肝硬化
脂采低用蛋复白合膳因食素、(饮皮酒下)注刺射激C建C立l4大、鼠高 肝硬化模型,在肝硬化形成后,皮下 注射茯苓醇5ml/kg(含茯苓醇75mg), 连续3周,给药组实验动物肝硬化明显 减轻、肝内胶原含量降低、尿羟脯氨 酸排出量增多,说明茯苓醇具有促进 实验性肝硬化动物肝脏胶原蛋白降解, 促进肝内纤维组织重吸收作用。
10
4. 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
• 茯苓多糖和猪苓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 瘤作用,能抑制多种实验性移植性肿 瘤的生长。
• 二者还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 性免疫功能。
11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2
茯苓
13
化学成分
β-茯苓聚糖(β-pachyman),约 占干重的93%。
三萜类:茯苓酸(tumulosic acid)、茯苓素(poriatin)、茯苓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