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共32页文档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地下水质量评价
任务八地下水水质评价五、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必须在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质监测和试验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
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水质,有时也考虑地质环境。
地下水质量评价按时间划分: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预测评价)。
通常,地下水质量评价即指现状评价。
地下水质现状评价:是根据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所做的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1、地下水质量的分类标准评价地下水质量的现行标准是《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07)。
其中常规指标39顶。
根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ΠI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IV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V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有时也有以地下水天然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
背景值:就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有关组分的天然含量。
它的明显特点是:区域的差异性,随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而变。
所以,背景值是指同一环境水文地质单元或含水系统而言。
对于具有一定历史的城市和工业区,一般可采用历史水质法确定,或选择与城市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对照区,进行采样分析和调查统计确定背景值,用以代替城市或工业区的背景值。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评价因子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类:I、常规组分:即构成地下水化学类型和能够发映地下水性质的常见组分,主有K+、Na∖Ca2∖Mg2∖HC03∖S032∖CL∖N02∖NO;、NH「、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DO、COD等。
环评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
表1-1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备注: “+”为有利影响;“-”为不利影响;“1”为轻度影响;“2”为一般影响;“3”为严重影响;c 长期影响;d 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1)建设项目分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
(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表1-3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览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
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核评级办法范本
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核评级办法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测防治水安全工作的管理,确保其质量和效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地测防治水安全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水文测绘、水利工程勘测、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项目。
第三条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主要目的是规范地测防治水工作的质量要求和评估方法,以保证工作质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第四条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评级主要目的是对地测防治水工作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第五条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评级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A 级、B级、C级、D级和E级,其中A级为最好等级,E级为最差等级。
第六条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评级按照以下指标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一)工程质量:包括工程设计、施工水平、设备性能等因素。
(二)管理水平:包括工程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因素。
(三)效益评价:包括防治水效果、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
第二章质量标准化要求第七条地测防治水安全工作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包括但不限于《防洪标准》、《地下水资源评价标准》等。
第八条地测防治水安全工作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一)符合规划要求:保证工作的开展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划要求。
(二)合理设计:保证工作的设计科学合理,满足防治水的需要。
(三)施工标准:保证工作的施工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四)设备配置:保证工作所需设备的配置合理,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第九条各项工作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不能违反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条地测防治水安全工作应周期性进行自身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三章考核评级办法第十一条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评级由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考核评估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该委员会由相关专家和行业代表组成。
第十二条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评级分为定期评估和临时评估两种方式。
第十三条定期评估按照年度进行,主要评估内容包括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评价。
地下水分级
地下水分级首先,地下水可以根据水质的优劣分为优质地下水和劣质地下水。
优质地下水是指水质清洁,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地下水资源。
这种地下水一般采自深层岩溶水或含水层水,水质清澈透明,无异味、杂质和微生物污染,适合直接饮用和生活、饮食等方面的用途。
而劣质地下水则是指水质较差,含有大量溶解性离子或矿物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不能直接饮用,需要经过处理或净化后才能进行利用。
其次,地下水还可以根据其矿化度的不同进行分级。
一般来说,地下水的矿化度主要是由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浓度来确定的。
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地下水可以分为淡水、软水、硬水和咸水等不同类别。
淡水是指矿化度低于1000毫克/升的地下水资源,适用于饮用、灌溉等多种用途;软水是指矿化度在1000-2000毫克/升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适用于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等方面;硬水是指矿化度在2000-3000毫克/升之间的地下水资源,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而咸水则是指矿化度超过3000毫克/升的地下水资源,一般不能直接利用,需要进行处理或淡化才能利用。
此外,地下水还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
地下水中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主要离子成分、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等,这些成分的不同可以影响地下水的适用性。
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地下水可以分为酸性地下水、碱性地下水、含铁地下水、含氟地下水等不同类别。
酸性地下水是指水质中酸性物质含量较高的地下水资源,如硫酸、硝酸等,对土壤和水源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碱性地下水是指水质中碱性物质含量较高的地下水资源,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对土壤和作物有一定的碱化作用;含铁地下水是指水质中铁含量较高的地下水资源,可能会导致水质变浑浊、生锈等,需要进行处理后才能利用;含氟地下水是指水质中氟含量较高的地下水资源,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要进行处理或淡化后才能利用。
综上所述,地下水的分级是根据其水质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不同类别的地下水适用性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用途选择适合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利用。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11页/共59页
3.2试验外推法
类型 直线型 抛物线型 幂函数型 对数型
野外常见的 Q—S 曲线
表达式
说明
Q qs s AQ BQ 2 Q As B
q 为单位涌水量(m3/dm) 在s / Q Q 坐标系中为直线。A、B 为待定系数。 在 1gQ—1gs 坐标系内为直线。
Q A B lg s 在 Q—lgs 坐标系中为直线。
单位储存量法
第5页/共59页
开采试验法-第二种情况
第6页/共59页
近似直线下降
单位储存量法
• 用开采情况下抽水稳定、水位下降较均匀时,任
意时段内的水量均衡:
Q抽
Q 补
F
S t
• 式 中 : F 为 水 位 下 降 1m 时 储 存 量 的 减 少 量 , 简 称 单 位 储 存 量
(m3/m);S 为Δt时段的水位降深(m)。
降。因此,有保证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应控制在 2600-2700 m3/d 之内。
水位恢复计算表
时段(月 水位恢复值
日)
(m)
s (m / d ) t
平均抽水 量(m3/d)
采用公式
7.2-7.6 19.36
3.87
0
Q补
F
s t
补给量 (m3/d)
2798
7.21-7.26 平均值
19.96
3.33
25880 23 5 253
1841.2
m3 / d
t补 rT补 0.7 112 88.6 日
•
求
补
给量 Q补
。
(F
分' st析 Q当抽 )
地T雨多(年2588水0 文1气1.7象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一、地下水评价等级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规定的III类建设项目。
本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
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水文地质条件1)地层项目厂区所在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该组地层为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分述如下:(1)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
碎石含量约25%~44%,粒径一般20mm160mm,间隙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
系平场修路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2年。
(2)粉质粘土(Q4di+ei)黄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薄不均。
(3)砂岩(J2s)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钙质胶结,少量黄褐色强风化砂岩为钙泥质胶结。
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较硬岩。
砂岩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岩层,强风化砂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破碎,强风化砂岩取渗透系数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砂岩渗透系数为0.174m/d,为弱透水岩层。
强风化砂岩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著,岩层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富水性较中等风化砂岩好,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富水层。
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山东)
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
第一条矿井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矿井必须有足够的经过正规院校学习或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正常工作装备,并设有专职的地测部门和地测副总工程师。
受水害威胁的矿井必须有按要求配足探放水钻机。
2、地测部门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3、在考核期内未发生重大直接责任事故。
第二条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总分在90分及以上;
二级:总分在80分及以上;
三级:总分在70分及以上。
第三条考核评级办法(具体见附表):
1、以矿为单位对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进行考核评级.
2、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实施逐年逐级达标。
已达标的矿井每年要复查,根据复查得分决定该矿井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升、降级。
3、考核评级计分采用扣分方法,各单项及小项的最低分为零,不出现负分。
第四条因地测防治水责任事故死亡1人,矿井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降一级扣5分,得分不得超过下一级的最高分。
死亡2人,取消评级资格。
第五条本考核办法有关技术考核的依据如下:
1、有关上级部门和煤炭行业所颁布的各种现行的有关规程、规定、图例等.
2、煤炭工业技术政策。
3、其他有关经过上级部门批准的技术文件.
附表:
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分办法
附表
煤矿地质测量部门设备仪器配备参考表。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5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5.1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以后简称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根据下列条件进行,即: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以后简称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
其分级判据见表2。
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见表3。
5.2 表2及表3的具体内容5.2.1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5.2.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5.2.2.1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a.持久性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b.非持久性污染物;c.酸和碱(以pH表征);d.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5.2.2.2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5.2.3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是指地面水体的大小规模,本标准具体规定如下。
5.2.3.1 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大河:≥150m3/s;中河:15~150m3/s;小河:<15m3/s。
5.2.3.2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为:当平均水深≥10m时:大湖(库):≥25km2;中湖(库):2.5~25km2;小湖(库):<2.5km2。
当平均水深<10m时:大湖(库):≥50km2;中湖(库):5~50km2;小湖(库):<5km2。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在初步查明地下水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采 用物探、单孔抽水试验取得 的数据和参数,选用均衡法、 解析法等适当的计算方法, 对区域或水源地的资源量进 行概略计算。对于泉源水源 地,则应根据它的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多年气象观 测资料、流量动态访问资料 和1年以上丰、枯季节流量 观测结果,确定泉水的允许
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连续3年 以上开采和动态观测资料,宜以水文 地质单元为基础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相关分析 和评价,进一步修正完善地下水渗流 场的数学模型。在水质有明显变化的 情况下,还应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 的数学模型。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 根据连续15年以上泉水流量观测数据, 进行频谱及频率分析计算,建立泉水 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或 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 开采量及其误差。在水文地质条件难 以查明或尚未查明的条件下,连续开 采5年以上、动态趋于稳定,采用计 量统计的实际开采量,可达到A级允 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 应用
研究程度
范围
在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后,
采用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 测、野外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计算地下水流 场范围内不同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根据水文 地质概念模型,建立均衡法、数值法等求解的 地下水数学模型。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适当 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开采方案和枯水年组合系 列,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和对比, 预测地下水开采期间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 可能出现的变化。在水质可能有明显变化时, 宜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的数学模型。根据多 年降水量的变化和含水层的调蓄能力,按要求 的保证率,评价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对于泉 源水源地,应根据泉水多年流量观测及访问资 料,进行频率分析,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 采量。还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泉水流量观 测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和系统理论分析计算, 建立泉水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和 数学表达式,预报泉水的允许开采量,评价预 报可能出现的误差。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需 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前者枯水 期、后者平水期,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的稳定
XX煤矿地下水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类别为Ⅲ类项目区,其中Ⅰ类区的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Ⅱ类区的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二级
1.工业场地(Ⅰ类区)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工业场地(Ⅰ类区)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见表2-4-2。
表2-4-2 Ⅰ类区评价工作分级判定指标表
2.矿田开采区域(Ⅱ类区)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矿田开采区域(Ⅱ类区)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见表2-4-3。
表2-4-3 Ⅱ类区评价工作分级判定指标表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工程》(HJ619-2011),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按照HJ610的要求初步确定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基于煤矿采选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特征,根据评价区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与水文地质问题,煤炭开采在不直接影响具有城镇及工业供水或潜在供水意义的含水层时,或评价区内不涉及集中供水水源地等地下水敏感保护目标时,适当降一级确定煤炭采选工程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
本露天煤矿煤层之上无稳定的富水含水层,煤矿开采不直接影响具有城镇及工业供水或潜在供水意义的含水层;评价区及周边没有地下水敏感保护目标,评价区内不涉及集中供水水源地等地下水敏感保护目标。
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工程》(HJ619-2011),本煤矿可适当降一级确定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
综上所述,本煤矿环境评价类别为Ⅲ类项目区,其中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5218—19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原则以及类别和级别的名称、定义、划分条件、用途和代号。
2(2 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资源各个勘查阶段,是各个勘查阶段设计书编制、工作部署、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报告编写的重要依据,也是地下水资源量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制定地下水开采计划、规划的重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GB13908 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3 总则3(1 为了适应地下水资源勘查设计、报告编写、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国民经济计划、规划以及水资源开采分配等方面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3(2 制定本分类分级的原则是:根据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同时考虑我国目前地下水开采技术经济及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不同级别地下水资源用途的差异性:与勘查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的对应性:与其他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的一致性;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与我国过去分类分级的继承性;与国际分类分级的可比性。
3(3 根据我国当前开采地下水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现行法规的规定,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将地下水资源分为两类:能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和尚难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允许开采资源与能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是同义词。
允许开采量是允许开采资源量的简称。
3(4 根据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允许开采量划分为5级,分别用大写的英文A、B、C、D、E 5个字符华表;尚难利用的资源可分为3级,分别用英文字符Cd、Dd、Ed代表。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如表1所示。
表1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表级地下水资源总量别类别探明资源量推断资源量预测资源量能利用的资源 A B C D E (允许开采量)尚难利用的资源 Cd Dd Ed 3(5 地下水资源的级别与勘查阶段基本对应。
地表水地下水分级
3
3
3
13
简
3
3
3
3
3
3
3
3
2121212
地下水Ⅱ类建项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敏感和不敏感的大大强为一级,无大大强敏为三级,对于较敏感的大和中规模区,各个评价因子根据程度分别赋值3、2、1,四项因子赋值相加,总和大于等于9,即为一级。
排水规模
水位变化
较敏感2
不敏感1
敏感3
强3
中等2
弱1
强3
中等2
弱1
强中弱
2
2
2
2
2
3
3
3
6、6
从左到右
中
1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1、9
简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7
5k
-
1k
复
1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1、9
从左到右
中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7
简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12
从左到右
1k
-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演示
地质、水文地质在保护区划分工作 中的重要性
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地下水污染途径和程度也不一样。 1 包气带特性:厚度 岩性 物理化学特性 生物降解特性
2 含水层特性:厚度 岩性 渗透性 物理化学特性 生物降解特性 3 地下水特性:径流强度 流向 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
现在是33页\一共有34页\编辑于星期五
需要注意的问题
具体到某个具体水源地时,必须根据水源地的实际情 况进行调整
同时要加强地对水源地的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划 分半径不合理时,及时进行范围校正。
现在是34页\一共有34页\编辑于星期五
现在是23页\一共有34页\编辑于星期五
地下水水位 100天的迁移距离
水源开采影响区
开采井 包气带 包气带
含水层
地下水流向
现在是24页\一共有34页\编辑于星期五
参数的获取 本次保护区划定所需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
有效孔隙度和给水度等主要通过利用前人成果,从已 有资料中获取。
对于个别需要通过室内或野外试验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 地段,可参阅水文地质手册有关章节测定水文地质参数。
现在是6页\一共有34页\编辑于星期五
地下水分类
按埋藏条件分
潜水:饱水带中 包气带
第一个具有自由水 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水:充满于
两个隔水层之间的
含水层中的水
饱水带
上层滞水
局部透镜体状隔水层 潜水水位
承压水测压水位 潜水含水层
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
隔水底板
现在是7页\一共有34页\编辑于星期五
潜 承水压特水征 特征
岩溶水:储存于可溶性 岩石溶穴中的地下水
现在是9页\一共有34页\编辑于星期五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一、地下水评价等级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
本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
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水文地质条件1) 地层项目厂区所在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该组地层为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分述如下:(1) 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
碎石含量约25%~44%,粒径一般20mm~160mm,间隙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
系平场修路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2年。
(2) 粉质粘土(Q4dl+el)黄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薄不均。
(3) 砂岩(J2s)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钙质胶结,少量黄褐色强风化砂岩为钙泥质胶结。
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较硬岩。
砂岩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岩层,强风化砂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破碎,强风化砂岩取渗透系数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砂岩渗透系数为0.174m/d,为弱透水岩层。
强风化砂岩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著,岩层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富水性较中等风化砂岩好,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富水层。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评价
级别
包气带防污性能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污水排放量
水质复杂程度
一级
中
易
较敏感
大
复杂一简单
中
复杂一中等
小
复杂
不敏感
大
复杂
中
较敏感
大
复杂一中等
中
复杂
强
易
较敏感
大
复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级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他组合
三级
小-中
小-中
较敏感-不敏感
弱-中
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评价
等级
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一级
小-大
小-大
敏感
弱-强
中等
中等
较敏感
强
大
较敏感
中等-强
大
大
较敏感
弱-强
不敏感
强
中
较敏感
中等-强
小
较敏感
强
二级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他组合
三级
弱
不易
不敏感
中
简单
小
中等一简单
中
易
不敏感
小
简单
不敏感
中
简单
小
中等一简单
不易
较敏感
中
简单
小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评价参照〕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2021年1月目录1总论 (3)1.1编制依据 (3)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技术标准及技术导那么 (3)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1.2地下水环境功能 (3)1.3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评价执行标准 (3)保护目标 (3)1.4地下水评价等级 (3)评价工作定级 (3)评价范围 (5)1.4.2.1Ⅰ类建设工程 (5)Ⅱ类建设工程 (5)Ⅲ类建设工程 (5)2拟建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6)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3.1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7)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3.2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4.1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预测范围 (13)预测时段 (13)预测因子 (13)预测方法 (14)预测模型概化 (14)4.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评价范围 (14)评价方法 (14)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6)5.1建设工程污染防治对策 (16)5.2环境管理对策 (17)6评价结论与建议 (18)1总论1.1 编制依据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及技术导那么〔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12 月26 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21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那么地下水环境?〔HJ610-2021〕;〔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GB50027-2001〕;〔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