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合集下载

《渔家傲秋思》释义及习题

《渔家傲秋思》释义及习题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1、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著有《范文正公集》2、塞下:边地。

3、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4、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5、边声:边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6、角:军中的号角。

7、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8、长烟:荒漠上的烟。

9、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10、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霜重。

11、寐:入睡。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军营的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思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和战士头发花白,洒下眼泪。

●整体感知: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了作者和守边战士决心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上下阕的内容。

答案:上阕写景,描绘边地荒凉的秋景(塞下秋景)。

下阕抒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3、全词的感情基调慷慨悲凉,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诗句理解: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⑴塞下秋来风景异。

①词的第一句点明了地域是塞下(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

全词围绕“异”字分别写了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等三个方面的景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情感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赏析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这是一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

”这都是从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

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渔家傲·秋思》全文及译文

《渔家傲·秋思》全文及译文

《渔家傲·秋思》全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渔家傲·秋思》全文及译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及译文《渔家傲·秋思》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渔家傲秋思》句子详细解析

《渔家傲秋思》句子详细解析

《渔家傲秋思》句子详细解析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译文】边境上秋天以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解析】“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2.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翻译】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解析】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戒备森然,暗示敌强我弱。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译文】喝一杯陈旧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解析】“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燕然未勒归无计”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这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

【译文】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解析】夜寒霜重,笛声凄然。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解析】“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

1 / 1。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怀词。

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上阕写景。

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

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

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

下阕抒情。

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

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

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范仲淹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⑤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

羌管⑦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④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写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简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鉴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鉴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鉴赏《渔家傲·秋思》是北宋政治家、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风光的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写出了边塞秋季的风光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提醒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到达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局部,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2分)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2分)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答复。

(2分)“异”统领的景物有: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分)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C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它提醒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

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提醒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6.(3分)参考例如: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意思-赏析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意思-赏析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意思|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作者:佚名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

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由范仲淹创作,又名《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原文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原文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异作者:范仲淹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⑤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

羌管⑦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④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峰。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写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边境上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白,战士洒下眼泪。

【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范仲淹的优秀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的优秀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的优秀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并引出下句“衡阳雁去无留意”。

“无留意”是词人情感的聚拢点,表面上是写雁,实际是写人。

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呢。

此时,“四面边声连角起”,角声凄厉,令人心寒。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收束上阕,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观。

“千嶂里”写延州周围的环境,这里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而延州就处于层层的山峦包围之中。

“长烟落日孤城闭”句,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壮丽风光以及安稳牢固的边防。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它环绕着“孤城”;而“落日”的余晖又照耀着“孤城”中,所以,“城”虽只有一座,却不显得孤独无依。

不过,城不孤独,人却是孤独的。

特别是在这苍茫的环境中,在凄厉的声声号角中,在落日长烟的孤城中,人就倍加怀念家乡的温馨。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浊酒和“万里”家乡,对比悬殊,更加突出乡愁之重,区区一杯酒,哪里能抵得了浓厚的乡愁。

不过,国家边疆未平,还未报效国家,归乡就无从谈起,只有任乡愁缠绕在心头。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扩展阅读:范仲淹的诗歌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

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

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的意境

范仲淹渔家傲的意境

范仲淹渔家傲的意境范仲淹渔家傲的意境《淹渔家傲》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的意境,欢迎参考阅读!《渔家傲· 秋思》(宋)范仲淹(yan)塞下秋来风景异,衡(héng)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

意境解析范仲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行星。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

他的《渔家傲·秋思》成为“宋词中第一首边塞词”,意境宏阔,气象雄奇,气势豪迈,沉雄悲慨,清新刚劲,被称为“北宋奇葩,词坛异帜”,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他藉此走进中国文学史,成为不朽的绝唱。

今人唐圭璋称其词“有境界,有气魄,豪迈沉雄”,誉之为苏辛两家的先驱,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它以独特的风格成为北宋词坛最灿烂的篇章。

一、豪放雄浑,风景壮阔之大气势“塞下秋来风景异”,总起全诗,边境上秋天风景全异,是南北季节变换的不同的异样,也是边疆秋景令人惊异。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从视觉上突出背景的大气,塞上朔风劲吹,群山重重,落木萧萧,烟气渺渺,千山耸立,孤城紧闭,描摹出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边塞风光,塞上粗犷峥嵘的环境形成空间上的大气,边塞特异的风景成为人物活动壮阔的大背景。

四面的边声,是风吼、马嘶.号角声,以动态声响写听觉,从听觉写出边疆的肃杀和紧张的气氛,这是边塞声音的异,这种“边声”是中原所没有的。

紧张肃杀的战地风光,雄浑壮阔的背景,奇异的塞上风光,使作品呈现出景象苍茫,意境深远,豪放大气.雄伟壮阔的境界,为作者英雄气概的展示提供了抒情的背景,作者的这种气象开阔的大境界具有强烈边塞雄风的作品,成为是北宋豪放诗词派的先锋,引导宋词走向壮美豪迈的风格。

二、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大悲壮范仲淹“先天下之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思想和志士节操,成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一个的标杆,成为历代知识分子为民兴利除弊的不竭精神动力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者】范仲淹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文学赏析】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势态的严重。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
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而感人。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全篇造句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说是大手笔。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本文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描写的景致一样. 主题:本诗写边塞秋天之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忧国思乡的情怀~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

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