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质课《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4f8d277eff9aef8951e0645.png)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是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运动现象,熊老师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使这节课生动、活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整个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时间安排合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节课的特色: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运动为情境,同学们在观察物体运动同时用手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向,再让学生说说物体的运动状况,从而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新课导入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学生带入生活实际,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这样不仅便于引入本节课研究的问题,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情趣,使教学过程的展开有了一个较为积极的心理平台。
其次,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如电梯、推抽窗,缆车、风车、转椅、陀螺的演示,清楚的给学生展示了物体的运动现象,为小结出两种运动方式打下基础。
再次,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使这节课容量大,环节紧扣,教后效果明显。
三、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熊老师先通过学生观察房子的平移,再出示格子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推出房子的平移时应找出对应点,再确定平移的距离(几格)从而使学生正确的掌握平移的特点。
四、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消化。
本节课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三角形上下平移巩固练习,蜡烛和小鱼的左右平移实际操作,在练习纸上填写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拓展练习,《请你欣赏》这样安排有层次,有坡度,同时设计了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图案,尽量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从探究新知——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共同分享,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最新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最新平移和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f5cfc8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3.png)
二年级数学(下)《平移和旋转》评课稿《教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高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游老师的这节平移和旋转充分展现了以下几个亮点:(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火车、摩天轮、木马等图片。
让学生按照运动轨迹分类。
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展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然后教师又举例子如:流水线操作平台、转动的风扇、拉抽屉、行驶的汽车、风车、时钟等这些物体,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平移,哪些物体是旋转。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
引导学生探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在这些学习中,不仅强化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活动。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
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
于是老师让学生运用手势比划(画直线、画圈)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让学生站起来“向左平移两步”、“原地转两圈”去亲身体会物体平移时,物体本身方向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平移旋转》评课稿(精选6篇)
![《平移旋转》评课稿(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463a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9.png)
《平移旋转》评课稿《平移旋转》评课稿(精选6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移旋转》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移旋转》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谢老师的二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的一节课,在课上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和灵活的思路带领学生在游园中学习了这一知识。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
谢老师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
现在就把我听了的感受说一下:1.在开课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时,教师播放了游园中的一些游乐项目,让学生边看边用手势表示一下,以观察直观的去感知平移和旋转。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
教师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在教学平移、旋转的现象时,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
使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并引出了课题。
2.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移动小姑娘的图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重点理解平移的,在通过学生回座位的这一过程来区别其的不同,教师真是善于扑捉课堂的动态,把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并从生活中去发现平移与旋转,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练习起来。
3.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
在这一环节上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平移的教学,让学生观察一个点的平移动态过程,并让学生说出这个点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使学生学会找一个点平移以后的对应点。
《平移和旋转》评课
![《平移和旋转》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f80c5e3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b.png)
《平移和旋转》评课《平移和旋转》评课4月16日听了谢老师的《平移和旋转》,整个这节课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师生互动真实,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一、好的方面。
1.课前积极准备。
本节课重点是让生观察后想象、体会,再操作运用。
为此,教师收集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谢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
老师出示缆车、转盘、大摆锤、跳楼机、激流勇进、龙卷风等。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动方向。
认识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这样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为学生的直观理解,比较想象打下了基础。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学生作业纸的准备和使用。
2.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
体现在观察图片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上台表述知识;联系生活大胆举例;主动操作、比较。
3.教师主导作用得当。
表现在教师语言组织的简洁性、有效性,耐心倾听学生发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与学生互动自然等。
4.教学流程清晰。
先是引导对平移、旋转的直观理解,接着是举例、判断,然后是平移方法和过程。
5.注重学法指导。
如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引出概念,又回归生活实践;不同平移方法比较;学生操作时的细心指导、示范等。
二、相关建议。
1.平移、旋转现象直观理解后可让学生比较异同点。
2.作业纸的运用教师可深入到学生中了解真实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的指导。
3.平移方法应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比较,对学生的思维碰撞教师应积极引导,可用视频展示台进行有效评价。
4. 图形平移了几个格和画出图形平移后的位置是难点,如果能在电脑上出示格子图,图形大一些,然后再平移,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从整体看图形移动了几个格不太容易,而看一个点或线移动了几个格更容易一些,学生会不会更容易掌握一些?。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精选5篇)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0412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f.png)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平移和旋转》评课稿《平移和旋转》评课稿4篇《平移和旋转》评课稿1曾老师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有趣生动、贴近生活、互动有序、令人印象深刻,现就本课的进程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初步建构数学概念在教学进程中曾老师提供大量感性生活素材,如在新课伊始情境图中出现的电梯、摩天轮、风车、转转椅、缆车、滑滑梯等;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及自身的体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渗透在直观的生活素材中;使学生在感性的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的乐趣。
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新课中曾老师还创造性的把平移和旋转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手势动作来呈现,在增强新知趣味性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平移和旋转运动方式的不同所在,从而初步构建起新知模型,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二)多种感官协同感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
在生活中平移、旋转的现象虽很普通,但它们的特点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用语言表述却是一件难事。
在这一方面,曾老师别出心裁的通过让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并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在这一进程中,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新知的完整建构。
(三)鼓励尝试发现、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独立思考、尝试发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
在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平移图形的进程中,(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
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空间,并让学生尝试想办法自己验证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通过小组内交流讨论及师生互动交流分析,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最后通过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本课难点。
二年级下《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二年级下《平移和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cbd3e1d4d8d15abf234e2f.png)
二年级下《平移和旋转》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看了潘老师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也知道了像这类型的课应该这样上,那么我就以潘老师的这节课,谈谈以下几点看法:1、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这节课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潘老师收集一些图片,比如银行的自动门、电梯、汽车行驶、风扇、风车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课堂上,潘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中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
比如在数学移图时,潘老师先让学生整个图平移,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的掌握移图的方法。
而且整个环节都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3、通过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
整堂课中,潘老师十分重视实践活动,比如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自动门、电梯、风扇、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在画移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的奇妙,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做数学”。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和旋转现象》评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和旋转现象》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9b609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d.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和旋转现象》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平移和旋转现象》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运算方法,培养空间思维和观察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应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平移的概念和方法;–旋转的概念和方法;–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呈现一张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探究:老师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用手指进行简单的平移和旋转操作,并观察变化后的图形。
–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给定的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操作,并记录下操作的步骤和结果。
–总结归纳:学生自主讨论和总结,归纳出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验证。
–实践应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应用平移和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制作对称图案、摆放家具等。
–拓展延伸: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探究平移和旋转的其他应用领域,如地图导航、舞蹈动作等。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评价学习的效果,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和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学工具:–图片或实物:用于导入和示范,让学生观察和猜测。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a8e3eb65ce050877321328.png)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三篇导读:本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姚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
老师出示汽车、电风扇、风车、时针等。
让学生说出哪种是平移现象,哪种是现象。
这样做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
姚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
姚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的困难。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姚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然后通过对小三角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5661a5edd88d0d232d46a52.png)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评课稿有幸听了张老师《平移与旋转》这节课,这节课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受益匪浅。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把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研究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可以称为平移或旋转;二是研究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我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同学们也曾亲身经历过。
张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乐场为切入点,分别出示了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和升降梯的图片,还有课本上的六幅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
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张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
其中张老师选取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
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了“独立探究、限时讲授、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孩子们及时内化了新知。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
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动态演示了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三角形的平移,以此验证之前的探究结果,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了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练习的乐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5d0ef4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8.png)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明确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作为核心素养的构成,三会的核心指向思维发展,这里的“会”实际上是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xxx教师执教的这节课体现了“三会”中的“两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眼光”主要表现有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及其所表达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与规律。
通过数学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好日常生活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便是能够有意识的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的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并能解释其合理性”。
这就要求教师实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本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生活素材,学生经历了实物图片、动图、视频等不同方式所带来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每一次的学习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特征,最终达到学生能利用平移和旋转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教师设计学习活动一:1、观看微课视频:观察“缆车、滑梯上的男孩、风车、观光梯、大转轮、钟表的指针”的运动方式,并用手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2、完成学习单活动一,给这些运动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请学生观察动图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模仿出这些现象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和用身体语言表现,对平移和旋转进行初步感知。
给动图中的现象进行分类实则是利用学生对它们运动的方式的感知对平移和旋转做出的辨析。
在学生汇报分类时,师生共同总结出平移的运动轨迹是直线型,旋转则是围绕一个点或者一个轴进行运动的。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6b00d8b8f67c1cfad6b8b5.png)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篇一:平移和旋转评课稿《平移和旋转》评课稿固隆中心小学苟彩艳《教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高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魏老师的这节平移和旋转通过直接多媒体课件展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然后教师举例子如:门、风扇、窗、汽车、风车、时钟等这些物体,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平移,哪些物体是旋转。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
引导学生探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在这些学习中,不仅强化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
于是老师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更深刻的理解。
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呢?老师运用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机会,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及确定的方法,有的是看整个图数,有的是看格子数,有的是看某一个点来数,让学生观察体验,让学生在图上找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的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总结了平移的参照物。
总之这节课中,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体验中学习数学,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评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ae06c48804d2b160b4ec0e5.png)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一)把微课引入课堂,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把微课引入课堂是本课的一大特点,微课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突破视觉限制,突出教学要点,使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建立空间概念,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一目了然。
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一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采用了现代化手段,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肖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
老师出示汽车、电风扇、风车、时针等,让学生说出哪种是平移现象,哪种是现象。
这样做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
肖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
肖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的困难。
(四)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肖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然后通过对小三角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66473151e79b89680226bd.png)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评课稿三篇篇一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姚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
老师出示汽车、电风扇、风车、时针等。
让学生说出哪种是平移现象,哪种是现象。
这样做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
姚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例外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
姚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确凿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的困难。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姚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然后通过对小三角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胜利的体验。
平移与旋转的评课稿
![平移与旋转的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dd0fb2a8e9951e79a892705.png)
平移与旋转的评课稿在由“几何初步”向“图形与几何”的变革中,《平移与旋转》是一个崭新的内容。
本节课曾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润物细无声”。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
平移与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与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
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
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
因此曾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与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价值。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平移与旋转虽随处可见,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
于是曾老师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学习,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平移是直线运动,旋转是绕着一个点运动。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老师先是出示平移后的物体,让学生说平移了几格,学生有说2格,3格,五格的……这时并没用急着揭示,而是让学生思考要想验证是否正确要怎么办,同学马上想到了可以去数一数。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bc51a99844769eae009eda9.png)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姜申群今天很有幸学习了虹桥二小周丽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这节课生动有趣,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令我印象深刻。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把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研究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可以称为平移或旋转;二是研究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我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同学们也曾亲身经历过。
周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乐场为切入点,分别出示了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和升降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周老师以童趣的小蚂蚁搬运食物为模型,依次呈现小蚂蚁运豆子、小蚂蚁运薯条和小蚂蚁运三角形饼干的场景,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
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周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
其中周老师选取的松树图、蘑菇图、电脑图和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
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了“独立探究、限时讲授、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孩子们及时内化了新知。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
最新平移与旋转教学评课优质
![最新平移与旋转教学评课优质](https://img.taocdn.com/s3/m/77d8fef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7.png)
最新平移与旋转教学评课优质平移与旋转教学评课篇一平移与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开展来说,那么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与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
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根底。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实在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
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
因此曾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确实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与旋转,在此根底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价值。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严密联络。
这个目的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开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的。
平移与旋转虽随处可见,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
于是曾老师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缺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开展详细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更深化的理解。
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学习,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平移是直线运动,旋转是绕着一个点运动。
学习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间隔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打破难点呢?老师先是出示平移后的物体,让学生说平移了几格,学生有说2格,3格,五格的……这时并没用急着提醒,而是让学生考虑要想验证是否正确要怎么办,同学马上想到了可以去数一数。
曾老师让每一位学生利用学具在格子图上摆一摆,移一移,数一数,这样的操作给孩子的思维带来了火花,从而让学生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间隔及确定的方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通过学生的猜想,摆,移,观察,考虑,反响,很容易的就得出了选好观测物,找对应的点或变来确定平移的间隔,甚至有同学还发现,这个物体所占的格子数量加间隔的格子数量即使评议的间隔。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f69282567ec102de2bd8940.png)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12月9日下午我校三年级周峰老师执教了一节教研课《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2014年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相对于旧版教材,教学难度降低了。
周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数学的本质进行思考,从新“四基”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晰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周老师的教学,努力做到了用生动方式来诠释深刻,无论是开始创设的欢欢观看青奥会所见的生活情境,还是后面平移旋转的设计活动中都充满了乐趣,努力让学生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具体体现在下面几方面:1、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中选取大量的、儿童熟悉的学习材料,如火车的运动、电梯的运动、国旗的升起,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平移和旋转,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概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平移和旋转”是属于描述性概念教学。
周老师借助丰富多样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内涵。
如用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悟它们的外延。
这样,从感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体验、理解概念,并建立表象。
从而达到不用理论性语言的表达和记忆,学生能深刻地烙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特别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时,学生列举的例子很多,如关窗户、关门等形象的描述其运动样子。
3、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理解和认识平移和、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周老师在本课中设计了比较多的体验活动,如玩平移: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让学生平移到右上角,再平移到右下角。
玩转盘:让学生将指针A旋转一圈、旋转四分之一圈,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e5cf5fcb52acfc788ebc99d.png)
今天很有幸学习了xx二小周xx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这节课生动有趣,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令我印象深刻。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把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局部,一是研究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可以称为平移或旋转;二是研究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我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周老师以童趣的小蚂蚁搬运食物为模型,依次呈现小蚂蚁运豆子、小蚂蚁运薯条和小蚂蚁运三角形饼干的场景,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
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周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
其中周老师选取的松树图、蘑菇图、电脑图和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
在此环节中充分表达了“独立探究、限时讲授、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孩子们及时内化了新知。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到达教学目标的。
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动态演示了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三角形的平移,以此验证之前的.探究结果,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了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练习的乐趣。
周老师从学生的知识根底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表达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
《平移与旋转》评课稿
![《平移与旋转》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f66e194a0116c175f0e48d0.png)
《平移与旋转》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能参加这次活动我深感荣幸,今天我有幸聆听了覃社英老师的《平移与旋转》一课,收获颇多。
《平移与旋转》是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0、31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秦老师的这节课准备充分、认真研读教材、找准目标及教学的深度和难度、重难点突出,教学效果好,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见解。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于低年级的特殊孩子来说,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是较抽象的,不易理解。
教学中,秦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首先,秦老师用游乐园的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游乐项目的分类中,不知不觉让学生感知了平移与旋转,并对概念进行了精简的概括,润物无声;因而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然后再让学生亲身感受平移与旋转的区别,并用纽扣动手操作两种现象。
秦老师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美,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二、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教师主导作用得当。
主要体现在观察图片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积极上台表述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大胆举例,主动操作比较平移与旋转。
教师的组织能力强,语言简洁有效,板书整洁、条理清晰,耐心倾听学生发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与学生互动自然等,都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学流程清晰、注重学法指导教学中,秦老师首先利用游乐场项目引导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直观感受,接着分类概括平移与旋转,然后进行亲身体会感受平移与旋转,再是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最后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总结并延伸知识。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通用10篇)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16972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c.png)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通用10篇)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篇1“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从生活中选取了学生所熟悉的喜欢的学习素材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平移与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在这节课中处理的很好。
通过多媒体把同学们带到生活中的事物这一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用动作或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方式。
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理解,谢老师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对平移、旋转的理解,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并结合课件,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观察体验。
然后让学生到前面展示,同时全班展开交流。
在这个环节上,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学生明白了移图、移线、移点,移动前后的对应点。
特别是对于一格的认识上,点的到位,抓的实在。
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在这个环节上,谢老师还特别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她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抓的特别的实,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尝试动手操作、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从课件使用情况看,本节课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课件,并且将其应用到课堂上,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记忆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优质课《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周三我们工作室举行王苏伟老师省优质课磨课活动,王老师的课堂可谓是精彩纷呈,亮点迭出。
王老师在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王老师的课精彩有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使孩子们深深体会到我们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有趣的。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孩子们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前导入,王老师与孩子们聊一聊:暑假我们是去哪儿玩的?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争相与同学分享是去哪里玩的。
王老师放中有收,孩子们回答完后王老师接着说,我们连云港也有很美的景点,如海滨浴场、花果山、西双湖等,使孩子们知道我们家乡也是很美的。
其中有一位孩子说儿童乐园有滑滑梯等,王老师对孩子说:“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你是怎么滑下来的吗?”我觉得这句话问的好!
课前复习王老师出示了孩子们喜欢的大风车,并问:为什么风车是宝宝的最爱?引出风车运动时才是孩子们的最爱,很自然的引出:物体的运动。
二、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借助操作的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手脑并用,
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思维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发展。
王老师布置了小组活动,要求明确,并在活动前请孩子们认真阅读小组活动的要求,培养孩子们认真读题的好习惯。
孩子们用手中的材料,照样子做一个转盘,每名组员轮流让指针运动,其余组员仔细观察,并交流指针做什么运动。
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了,在玩中学习新知,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好几得呀!三、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王老师的课件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大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我都被王老师的精美课件深深吸引,更何况是孩子们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小组活动时播放的舒缓、沁人心脾的音乐,使人感觉特别舒服。
我是不会制作课件的,看到这样精美的课件真是羡慕不已呀!
四、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王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非常好,引导得很到位。
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孩子们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孩子们在
活动中学习、提升。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王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自然,与孩子们亲切交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