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公开课《分数与整数相乘》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分数与整数相乘》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分数与整数相乘》评
课稿
昨天,在马站中心小学听了韩菲老师讲授的分数与整数相乘。

这部分内容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

韩老师注意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来引入。

首先通过一道文字题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并明确算式中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的位置。

然后复习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右边的算式中三个加数都相等,使学生初步看到计算时只需要把三个分数的分子相加即可,而分母不变。

这就为下面学习分数乘整数做好准备。

然后韩老师通过例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使学生明确,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布,做3朵绸花就用3个3/10米绸布,可以用加法计算。

然后对照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说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从已学过的分数加法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之后说明进行计算时能够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并说明约分时的书写格式。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课堂上体现出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的的意识。

2 .重点难点确定准确、处理难点的方法、手段合理得当。

3 .各教学环节分配合理,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4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时间充分,体现主体意识。

5 .课堂教学组织有方,反馈矫正方法灵活,应变能力强。

6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相信学生。

小学数学教研组公开课《百分数应用题》自评稿及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研组公开课《百分数应用题》自评稿及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研组公开课(百分数应用题)自评稿及评课稿(百分数应用题)自评稿今天我给大家讲了百分数应用题,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应用题。

课标明确指出,这节课沟通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联系。

教学重点是掌握有关求百分率得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开始我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说说单位1量。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每题中条件与问题关系,我让几个学困生来答复,随后我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例四,引导学生把例四与复习题一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叫了几个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大家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人人都想试一试,特得是我们班的学困生马晓宁都做出来了,这与我在平常教学中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又关系,并且,在这时我和大家对每一个解法进行评价,紧接着我又出例如五,一个工厂由于采纳新工艺,现在每件产品本钱是60元,比原来降低了百分之20,原来每件产品本钱是多少?学生纷纷用不同方法解题,经过商量,学生解决了问题,课堂气氛生动。

百分数的应用评课稿横河镇完小教师陈振龙今天有幸听了六年级两位教师执教的(百分数的应用)的课,受益匪浅。

这两节课各有特色:李老师的课表达了“实〞,一步一个脚印,环环相扣,循循善诱,注重了细节。

宋老师的课表达了“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面我就宋老师的课重点作一粗且的认识。

本节课上得扎实有效,可以说是“实〞中求“动〞, “动〞中有“新〞,“新〞中“务实〞,环环相扣,水到渠成.一、教学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数学味教学知识X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

宋老师从本地实际出发,让学生研究的是学生极其熟悉的列车提速问题、旭东超市搞活动等问题,学习素材具有现实性。

学生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时,感到亲切有趣,在处理信息、猎取知识的过程中,可觉察、可研究、可探究的东西处处皆有,真实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夯实〞双基宋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围绕着学生的思路,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去调控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在教师对学生不断的关注中,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学生共同书写着一段段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生成的精彩.从教学环节看,既灵敏而又放开,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在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觉察题中的关键句子,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子,而后深刻分析解题过程,最后通过一系列有趣有用的练习设计,使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与突破,极大的建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坚实地夯实了双基,这也又一次说明了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被动的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在教师有意创设给予学生展示矛盾的认知冲突中,在学生争辩中掌握了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生活中的比》评课稿《生活中的比》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

“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算、分数的意义及差不多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而《生活中的比》又是整个章节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成效会直截了当阻碍到后面几节课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紧贴学习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

整个教学活动充分表达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参与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

那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同时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因此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能够分为人一辈子、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究、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能够积存40多则材料。

假如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杨老师在这一节课中要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遵循“导问题——思问题——解问题”这一差不多框架设计每一个问题,学生问题解决和创新表达的欲望强烈,能联系实际,及时迁移并运用比的有关知识。

同时,课件制作精美,能够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的同时有效辅助学习目标的达成。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公顷》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公顷》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公顷》评课稿昨天上午我听了朱鹏丽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这节课,感觉收获颇多。

一、这节课我的收获,也是这节课的特色1、朱老师的新课引入的很好。

《认识公顷》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

我们都知道每单元的第一节课不好讲,既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由旧入新过度到新授课内容。

朱老师先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通过习题对旧知识进行巩固,接着展示绿博园图片,使学生意识到要测量绿博园的面积用已有的面积单位不合适,引出矛盾,切入新课。

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很自然。

2、构建合理,层次清晰。

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首先是借助资料,初步感知公顷。

用图片展示了天安门广场、世博园、布达拉宫、杭州西湖,让学生通过看。

读,初步感知这些知名景点的面积都用到了公顷。

接着让学生认识1公顷的含义。

通过计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

通过习题,巩固练习公顷与平方米的转换。

三是感知1公顷的大小,从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1公顷的大小。

3、本节课朱老师设计理念新颖,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真正体现了“数学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公顷不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用身边的物品来感知。

朱老师利用我们平时上操的操场,有5个这样的操场约为1公顷,我们校园的面积约为3公顷。

这样比较好的突破了这个难点。

4、朱老师很了解学情。

在计算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前,先回顾了相关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补充了多位数乘多位数、多位数除以多位数的知识。

这一点很有必要,这是4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需要用到。

另外,朱老师的课堂语言简练,板书简单明了,讲课的逻辑性很强,在此我不再一一评价,总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二、我的建议课堂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

一节课或多或少会有遗憾。

对于这节课我提两点建议。

1、课堂语言可以活泼一些。

三年级数学公开课《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公开课《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公开课《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评课稿
听了牛鹏丽老师的三年级数学课,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本课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共同探究,获取数学知识。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1.整体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牛老师从教材儿童游乐园的情景入手,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情境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 通过让学生计算,2x4,200x4,2000x4让学生从中发现这类题的规律,再通过4x5,40x5,400x5,4000x5,让学生知道积后面的零的个数和两个因数的末尾的个数的和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经历计算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不足点:
1.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回答问题的集中在几个学生。

2.在教授10x4=40的计算算理时,老师的解释不到位。

小学数学公开课《画角》说课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画角》说课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画角》说课评课稿一、说教材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2、量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

(重合、找点、连线)(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2、让学生质疑问难。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求平均数》评课稿
赵玉芳
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
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数学公开课《四边形》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四边形》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四边形》评课稿《四边形》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去概括认识四边形。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 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例 2 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殊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朱老师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立足学生起点,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细节;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四边形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接触到,从学生的起点来看,学生或者多或者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朱老师从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四边形吗?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了自己所认为的四边形。

接着朱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寻觅四边形。

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判断,在判断中学生对于四边形的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如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图形,有八个角、 8 条边的,有弯的边的。

通过这一个动手过程学生总结出四边形是有 4 条直边, 4 个角的。

学生肯定了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并且把已有经验上升到更加数学化、层次化的内容。

应该说学生更易接受,更易掌握四边形的概念。

2、通过寻觅生活中的四边形,升华学生生活体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珍贵资源。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朱老师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在理解了四边形的概念以后,寻觅校园场景的四边形,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在学生不仅有了自己原先体验的知识,会更加明确一些看似四边形实际上不是四边形的图形。

通过寻觅生活中的四边形,升华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3、通过同桌合作交流沟通已有知识,发散学生思维;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同桌合作将四边形进行分类,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原先的分类知识,学生根据不同的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进行分类。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店铺整理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以供参考。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篇1今天上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是两个数的比率。

因此,百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它的本质属性。

而学好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好百分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结合课后老师们的评课发言,我总结自己的看法如下:一、陆主任:吴老师对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

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地进行抽象、概括。

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比较结果的方便出发,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里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然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这各表示什么,思考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抽象并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并通过找关键字、词,强调百分数是比率,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百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二、王会标: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百分数的意义,二是百分数的写法,吴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

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

三、蒙祥军: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我们将以乘法分配律为主题,向学生们生动呈现这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实例演示来巩固孩子们的理解。

以下是本次公开课的评课稿。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堂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公开课。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则,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用到。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巩固所学知识。

【一、概念介绍】首先,我们来给同学们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法则,它指出乘法可以对加法进行分配。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 + b) × c = a × c + b ×c。

【二、性质探究】接下来我们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我们先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感受一下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例子1:让我们计算一下(2 + 3) × 4和2 × 4 + 3 × 4的结果。

同学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进行括号内的加法运算,再进行乘法运算,最后比较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等。

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例子2:我们继续来看一个实际的问题。

小明买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他还买了3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2元。

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小明购买苹果和橙子的总价格。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计算呢?【三、实例演示】现在我们通过实例演示,进一步巩固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实例1: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5 + 6) × 2的结果。

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括号内的加法结果,再乘以2。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并将结果告诉我。

实例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小明在超市里购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15元。

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评课稿本文旨在对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进行评课,评估其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和教学效果。

通过对公开课的评价,旨在找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该公开课拟围绕“周长的认识”主题展开教学。

通过引入生活实际例子,如围墙、花坛等,激发学生对周长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此外,公开课设置了适当的练习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然而,教学内容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公开课内容较为简单,更多地是强调了周长的计算,缺少对周长概念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建议在教学中增加对周长概念的阐述,并引入一些复杂例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中。

二、授课方法在授课方法方面,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借助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过,公开课中的教师授课时间较长,学生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建议教师可以更多地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效果在教学效果方面,公开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会了计算周长的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周长计算技巧。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公开课内容的掌握仍不够深入,对周长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此外,公开课中缺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更偏重于计算技巧的传授。

因此,建议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7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7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7篇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篇一!本次联片教研活动在仁河中心校的精心组织和四位承担公开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组长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就四位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指正。

总体呈现五大亮点: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四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成熟。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上午四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数学课评课稿优秀5篇

数学课评课稿优秀5篇

数学课评课稿优秀5篇数学评课稿篇一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

所以设计时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循序渐进,再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通过生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在“行为跟进”教学研讨活动姚老师执教了一堂数学活动:《图形宝宝》。

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

在环节设计中,姚老师首先出示引出三角形和正方形,巩固两种图形的特征,接着引入颜色的认识,激发孩子往下学习的兴趣。

接着姚老师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孩子知道如何给图形宝宝按颜色分类,让孩子在自主的实践中探究颜色、形状,然后给图形宝宝分类。

最后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如何给图形宝宝分类,并在找朋友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活动中由于姚老师亲切的教学语态,加上为孩子营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厚,对于活动的目标达成度也是较好的。

从整堂活动来看:1、教师选材合适,课程设计不错,内容丰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师运用电教教学手法,使幼儿对图形、颜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扩展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

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在这堂课中,幼儿对图形、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环境中,能大胆的动手去操作。

去尝试分类,发展了他们的。

操作能力和探索欲望。

大部分幼儿都能用目测的方法说出物体的形状、颜色。

幼儿在操作环节中更好的体现了他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4、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0篇)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0篇)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xx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

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教师先是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收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

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通过操作实践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面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初步认识》评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初步认识》评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初步认识》评课稿评课稿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

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

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

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

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

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

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

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

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小学数学评课稿(13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13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品(13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篇1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

主要有以下特点: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师在课的开始,借助“兄弟两个分苹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再如,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

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3、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建构“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数学公开课评课从3月12日—4月18日共听了20位数学老师的课。

不难发现为讲好这节课老师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确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

下面我就这20 节课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老师们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

很多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的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

如:刘爱兰老师和大张艳丽老师都是讲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她们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物品的价格,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到学好小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张艳丽老师讲课的那天是3月12日,正好是植树节,她讲的课题是《年、月、日》。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接下来便出示一张3月12日的日历。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然后揭示课题:年、月、日。

这样的谈话目的性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与新课衔接自然。

当然也有一些情境创设的不那么完美,每每设计一节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设怎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

但有的老师课前谈话或活动针对性不强,甚至绕来绕去不知要干什么,致使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有些课上甚至没有了练习的时间,这样的导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形式,有不如没有。

导入部分宜间接明快,也可以直接导入。

如:胡丽娟老师讲的《找规律》一课,当出示情境图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

尹秀华老师的《乘法分配律》、石磊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都是在复习中分别出现了一些算式、一组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分数,不知不觉中生成了本节课的课堂资源,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视课题需要,还要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死板硬套。

二、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我们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上。

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更是一节课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下面就这些环节进行点评。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几何概念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老师围绕角的度量这一主题,通过清晰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角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应用技巧。

首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了学生对角的兴趣。

在课堂中,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各类与角有关的图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角所在的位置以及角的大小。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角,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接着,老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

老师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用度数和弧度来度量角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呈现,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度量方法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在讲解中,老师注重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度量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重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方法时,老师使用了投影仪播放了一段与角度量相关的动画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使学生对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同时,老师还充分利用了课堂黑板和教学实例,通过手写演算和示范解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在课堂中,老师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老师安排了多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与角度量相关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共同探索解题的方法,并在课堂结束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

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教学的总结和归纳环节,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学生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

同时,老师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肯定,并对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解题策略提供了指导性的回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色。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优秀14篇)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优秀14篇)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优秀14篇)数学评课稿篇一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

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

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

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

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

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

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

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听课有感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听课有感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听课有感评课稿星期三听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堂课,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也是帮助孩子们的思维由加法向乘法拓展的一个转折点。

因此谢琦把教学目标侧重于乘法是如何产生的、乘法的意义以及怎样的加法才可以变成乘法上来。

围绕着以上的思路,谢琦老师是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第一,在引入部分,要求孩子们快速记录加法算式,并算一算。

通过前三个算式作铺垫,在第四个算式时我特意只报了一个加数,让孩子们去猜,另一个加数会是几?为什么?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相同加数,并且通过老师想报100个7相加,促使孩子们去思考,如何使这类题变得简洁,这就让乘法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还介绍了乘法的一些相关知识。

这些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容易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第二,本课的重点,也就是如何让有相同加数的加法变成乘法。

这里我引入了三幅图,分别是两间小房子、四棵树、三堆圆。

希望孩子们从图中能直观的意识到乘法是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这里我通过圈个数,写相同加数,让孩子们感受到几个几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来表示,还可以用更简洁的乘法来表示。

无论是加法还是乘法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从根本上消除了某些孩子对学习乘法的畏惧之心。

第三,练习的安排,也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落实。

“熊猫图”、“秋千图”都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相同加数求和的问题。

让孩子们先通过写加法算式、再说出由几个几相加,最后写出乘法算式,这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可以及时巩固孩子们刚形成的学习成果。

接下去的一组练习是判断是否所有的加法都可以变成乘法。

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逆向纠错的过程,它及时打破了一些孩子知识上的负迁移。

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可以变成乘法。

第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我通过掌声、数本子来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让他们去说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并配合一些图片来拓展他们的思路,这正符合了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川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师公开课评课稿
毛学阳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

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

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

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