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合集下载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摘要: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其气候对于城市建设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上海的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长时间跨度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上海的气候特点明显,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 引言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约为17°C,年均降水量约为1200毫米。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气候格局和时间变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上海的气候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2.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上海的气候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一般而言,上海市区气温较高,湿度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而市区以外的农田、水系等地区,气温较低,湿度较小。

此外,上海的气候还受到东海、太平洋暖流等水体的影响,使得沿海地区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大。

3. 上海气候时间变化近年来,上海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是气温的升高。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上海的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并且炎热的夏季越来越长。

其次是降水的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

这可能导致城市水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上海的台风频率也有所增加,给城市带来了更大的防灾压力。

4. 影响因素分析上海的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可避免,并且对上海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其次是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建设、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对周围的气候造成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风速减弱等。

最后是自然因素。

上海位于沿海地区,海洋热力、海流等自然因素也会对其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

5. 结论上海的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以及自然因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海的气候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引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以期提供理论与实务指导。

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进行建模描述的方法,旨在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帮助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目前常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有马尔可夫链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和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等。

1. 马尔可夫链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统计模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状况。

该模型假设土地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只与当前状态有关,与历史状态无关。

马尔可夫链模型简单、易于计算,但不考虑历史的影响因素,模拟结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 细胞自动机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是一种基于空间交互的模型,将城市土地划分为若干个细胞,并根据细胞之间的交互规则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该模型考虑了空间布局的影响,可以较好地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

然而,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参数设置较为复杂,对数据的要求较高。

3. 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是一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区域统计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与变化趋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式,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这种模型同时考虑了驱动因素的作用,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结果,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驱动因素,对于把握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耕作、建筑、采矿、林业、城镇建设等。

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则是指土地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和影响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时空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也在逐渐变化,即从最初的农业、牧业、渔业发展到工业、城市化等现代经济活动的利用方式。

同时,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主导特征也不尽相同,比如在20世纪初,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产业,土地逐步用于农业生产,而到20世纪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土地利用的主导地位。

(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一般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地理、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也显得十分明显,在不同地域内,土地利用的主导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二、驱动力分析(一)人类活动驱动人类的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类对土地的活动主要通过征地、改造、建设等方式进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等都是人类活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需要不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引导人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经济发展驱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用地的大幅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因此革新诸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经济模式,加大农村、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土地的利用与利益分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规划等众多因素。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的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与规律。

一、时空特征的概念与意义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指的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对时空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原因和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1. 时间维度城市土地利用的时间维度是指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随时间推移的过程。

在城市化初期,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

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2. 空间维度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维度是指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一般而言,城市土地利用呈现出由内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核心区的土地利用主要以商业和住宅为主,而城市边缘区则以工业和农业为主。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也逐渐呈现出多中心化的趋势。

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土地需求的增加,促使城市向外扩张。

此外,不同人口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会带来对住宅和服务设施的需求增加。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商业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城市向外扩张。

同时,经济发展也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对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3. 政府规划政府规划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起到了引导和定向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格局。

上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演变路径探索

上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演变路径探索

上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演变路径探索
吴冠岑;章聪颖;刘静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35)2
【摘要】为了推动上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采用资料分析法,深入研究上海市土地整治向全域综合整治转变的演变历程和成功经验。

结果表明,自2010年组建市级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以来,上海市十分注重土地整治的综合性和生态保护,开展了多个市级土地整治项目。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的明确,上海市依托市级项目的基础积极申请部级试点,并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和可复制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引,探索出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引导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

未来,上海市仍需继续根据试点区域特点丰富实施模式,积极创新政策,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并切实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吴冠岑;章聪颖;刘静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4
【相关文献】
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机制探索与实现路径——以松江区泖港镇试点为例
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路径探索——以浏阳市永安镇为例
3.新时代背景下上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探索
4.辽宁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路径探索
5.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联动路径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摘要:采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结果表明,2000-2009年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是影响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由城市化发展带动。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驱动力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据统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了城市用地面积的不断加大,加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城市面积扩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由2000年的16 221.00 km2增长到2009年的30 138.00 km2,不到10年的时间增加了13 917.00 km2,年均增长1 546.33 km2。

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在国家实施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转非”的政策背景下,其供给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有限的。

由此造成城市土地尖锐的供需矛盾。

与此同时,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却又屡见不鲜,例如人均城市用地远高于国家标准,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等。

利用方式的粗放不仅加剧了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而且消减了城市土地应有的价值[1]。

因此,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就成为了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改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试图通过评价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以及对比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土地集约水平,来寻求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趋势以及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差异,并结合全国整体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对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驱动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土地利用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不少地区需要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从而导致农用地被转用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田的面积也会因为规模化经营而减少。

这些经济因素使得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扩张、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从而使得土地被用于建设居民住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此外,人口多样化的需求也会促使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适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只能用于保护性利用或者不适宜用于人类活动,因此很少被开发利用。

四、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等政策来推动农地的集约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开发,以优化土地使用效益。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对于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部分土地被转用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引发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等。

六、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一些地区需要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城市研究| 91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up Areas from Compact City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周新刚 傅韵同 郎 嵬 李默涵 ZHOU Xingang, FU Yuntong, LANG Wei, LI Mohan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使用与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紧凑城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对于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蔓延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上海市1995—2015年建成区的时空分析,挖掘建成区扩展演变规律。

基于重力模型建立紧凑度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剖析紧凑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一是上海市建成区紧凑度先降低后升高,主城区紧凑度高于郊区;二是上海市主城区和郊区紧凑度变化受人口、产业、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时,提出紧凑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响应。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is to utilize land use properly andimplement the compact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developing compact c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urban problems in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induced by urban sprawl.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through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Shanghai from 1995 to 2015.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 a compactness index system is examined to quantify th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ompactness is explored. First, the compactness of urban built-up areas in Shanghai declin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compactness of the main urban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burbs. Second, the compactness of Shanghai's main urban areas and suburbs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ome measures of compact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responses are proposed.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作者简介周新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傅韵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郎 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副教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李默涵(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国土空间规划;紧凑城市;时空演变;土地利用扩展;上海市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mpact cit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land use expansion; Shanghai文章编号 1673-8985(2021)01-0091-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10114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0 引言紧凑城市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控制城市蔓延,保护郊区开敞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1]。

小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

小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

小析上海市近 摘要^从1.人口职业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市化的 发展变化情况。

(以下所有数据来整理自上海市统计局颁布的30年城市化进程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方面分析上海市城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1.人口地域空间聚集与人口职业转变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及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户緖人口 (万人)城镇化率1980 1152 1146. 52 61.3 1985 1233 1216. 69 63.8 1990 1134 1283. 35 67.4 1995 1414 1301. 37 70.8 2000 1608. 6 1321.63 74.6 20051890.26 1360. 26 84.5 20102302.661412. 4288.9海市人口变化3000 2000 1000[囲畀』0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是30年来户籍人口有所増加,而常住人口翻了一番.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有大虽外来人口迁入.人口密度大幅度增加。

这说明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吸引力.吸引大 竝外来务工人员。

□常住人口 (万 人)■户籍人口上海市城镇化率(滋分析:上海市在现代中国诸多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是走在前列的.1980年起步时间较早,发展迅速。

如2000年以及2000年到2010年实现了两个跨越式的进展。

城市化的速度将诚今已处于城市化的后期,缓。

2 •产业结构改变上海市30年各五年规划时期的产业结构上海市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时期(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垂期六五”时1 871. 2474.20 1 349. 98447. 0623. 89期七五”时3 162. 79132. 52 2 105. 23925. 0429. 25期八五”时8 017.61213.47 4 698. 27 3 105. 8738. 74期九五”时19 157.33365. 769 434. 909 356. 6748. 84期十五”时34 965. 87412.4116 507. 9718 045. 4951.61期卜一五”时69 348. 55535. 4229 846. 9538 966.1856. 19城镇化率(%上海市产业结构J■<—t.r -1. . I II .时期 ”时期七五 八五九五 五十五"六五"时期产业结构口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口第三产业45 000 40 000 35 000 30 000 25 000 20 000 15 000 10 000 5 000六五A第三第三产业 第L 业72%廿一五”时期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2010年.农业产值所占比垂从4WF 降至1%而第二产业比車的下降与第三产业比重的显著増加, 体现了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与城市转型。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研究一、前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也在不断变化,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时空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城市扩张型变化:城市向外扩张,新的城市用地得到开发,并逐渐形成新的城市区域。

2. 内部重组型变化:城市内部不断重组,老旧城区得到改造,新的建筑用地得到开发并投入使用。

3. 内部调整型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城市功能的调整得到改善。

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各种类型、比例、分布情况等。

这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土地利用扩张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张通常体现为城市的向外扩张。

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张情况,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为城市规划和控制城市扩张提供数据支持。

3. 土地利用调整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调整是对城市功能和资源的优化,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调整情况可以了解城市功能的调整、资源的优化情况等,为城市规划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四、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变化分析: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历史数据支持。

2. 现状变化分析: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分布情况,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依据。

3. 未来趋势分析:对城市土地利用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城市土地利用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五、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对城市经济产生影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影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城市扩张、农田减少的现象,还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修复、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等问题。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与趋势。

时空特征是指土地利用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从时间上看,中国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业是主导经济的重要部门,农田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导致农田面积的减少。

同时,自然保护区和造林工程的推进也使得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增加。

从空间上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早,城市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较大。

而西部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土地利用压力较小,变化较为缓慢。

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背后的驱动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政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首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农田的减少也是城市扩张必然带来的结果。

其次,政策因素也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限制农村建设用地、鼓励土地整理和耕地保护等政策措施,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变化。

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这也促使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此外,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

土地退化、生态灾害等环境问题,催生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工程建设的需求,从而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202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202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202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日期】2022.07.28•【字号】沪规划资源用〔2022〕264号•【施行日期】2022.07.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202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沪规划资源用〔2022〕264号各区规划资源局、各派出机构:根据《自然资源部开发利用司关于202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相关准备工作的函》(自然资利用函〔2022〕78号)、《202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及汇总分析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的相关要求,开展本市202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要求按照自然资源部要求,开发区评价按照“一年一次监测统计、五年一次全面评价”工作周期开展,2022年度本市将兼顾各级政府批准的各类产业园区,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工作,形成监测统计成果,开展省级审核评价、汇总分析和省级成果公示工作,并报部备案。

二、调查时点和范围本轮监测统计的时点为2021年12月31日,监测统计对象分为两类,包括:第一类产业园:《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以下简称《公告目录》)中各类开发区,及《公告目录》发布后新设立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

我市除上海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明确不需监测统计外,现有64个开发区纳入监测统计范围,包括19个国家级开发区,45个省级开发区(见附件1.F.1)。

第二类产业园:由本市各级政府批准设立,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具有稳定的管理机构和明确的空间范围,办理过土地征转等用地手续的园区,结合上一轮全面评价的备案成果,本年度参评的第二类产业园共计113个(见附件1.F.2)。

本轮监测统计范围为第一类产业园的批准范围、实际管理范围和第二类产业园的实际管理范围。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城市土地利用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变迁的重要体现,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影响因素、变化分析和预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多样性、时空交错、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多样,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运输区、公共服务设施区等。

时空交错表现为城市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组合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复杂性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政策变化等。

动态性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着持续不断的变化,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政策变化等。

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各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需要逐步扩大,给城市土地利用带来新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随着人口增长,城市住房需求增加,会导致住宅区的扩张,商业区的增加,交通运输区的增加等。

2. 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之一。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活动、人口迁移、投资和就业机会等,从而使城市土地利用不断变化。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化范围的拓展和城市的向外扩张,这会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也相应改变。

3.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往往需要不断扩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会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如城市的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不断扩大。

4. 城市规划和政策变化城市规划和政策变化也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之一。

城市规划和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很大的。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利用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利用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利用上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可追溯到19世纪末。

然而,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源的聚集。

城市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上海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世界级工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的经济中心。

这也引发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和跨省市的人口迁入。

人口的集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上海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由于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田和自然资源被消耗,导致土地供给不足。

同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展的过程中,土地的使用效率也存在问题。

首先,高密度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的大量消耗。

大型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土地,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高层建筑更是对土地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土地使用效率低下是一个显著问题。

一方面,由于规划和用地管理的不足,土地被浪费在一些低效益的项目上。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供需关系紧张,土地价格的上涨使得一些空置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解决方案和展望为了解决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有效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避免无序建设。

同时,要完善土地使用权的制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其次,应加大土地节约和再利用力度。

在城市建设中,要选用节约土地资源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旧城改造和土地再开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老旧建筑资源。

上海市土地使用现状图(2012年)详细说明

上海市土地使用现状图(2012年)详细说明
上海市土地使用现状图(2012 年)详细说明
1、数据来源及注意事项
上海市土地使用现状图(2012 年)是根据 2012 年底上海市土地
利用情况,通过与规划口径用地标准对接转换而来,仅供研究参考使
用。具体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差别:(1)与传统规划口径用地划分标准
的差别。主要有:幼托、小学、中学用地记入公共设施用地,社区服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 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 施等用地。
仓储用地 W
道路广场用 S 地
水域
E1
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 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 车场等用地。
江、河、湖、海、水库、水渠等水域。
其它建设用 / 地
村镇居住用 E61 地其它农用地 E
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
地以及社区服务设施用
地。
绿地
G
工业用地 M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 防护绿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 的公用地。
特殊用地 D
对外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 T 地
特殊性质的用地。
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 市对外交通运输及附属设施等用地。
市政公用设 U 施用地
以农村住宅为主的用地。 除以上各大类用地之外的用地。
2012 年新增审批建设用 地无具体地类,统一归入 此类。
3、各类现状用地面积
用地分类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 工业用地 特殊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仓储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其它建设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 村镇居住用地 总建设用地 其它农用地 水域
务设施用地记入公共设施用地等。(2)还存在部分地块的使用性质与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
目前对地观测系统 中空间信息获取 、存储管理 、更新 、分 析和应 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G s 主要 用于 实时、快速地 P 提供 目标的空间位置 ;R 用于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 目标 s 及其环境 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 .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
化 ,及时对 G f s数据进行更新 ;G 则是对 多种来源的时 f s 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集成管理 、动态存取 ,为空间数据 的管理提供平 台。3 s 技术在土地 资源管理 中的应用过程 ,


| | 。
该 方法是利 用两个不 同时间的遥感 影像 ,叠加对照 ,
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 系 构建 了 以遥感影像和土地现场巡视为动态监测手段 .以 Gs为数 I
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范围,并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变
化图斑及变化类型。该方法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 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的比较 .
基于遥感影像术 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 具有客观 、 全面、经济、快速的特点。应用 3 技术能够快速地获取 s
33 . 掌握现状 、预测未来 、辅助决策 对全市土地利 用变化情况进行模拟 、分析和预测 ( 图
验 既利 用了遥感影像客观 、全 面、准实时的特点 ,又发 挥 了现场巡视实时快速的特点 ,确保及 时发现土地利用的
动态变化情况 。

图 1 系统 总 体 框 架
3 基于 “s 3”技术的上海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 统
基 于 3 技术 ,上海市开发、建设了以遥感影像和 S 土地现场巡视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 ,以 GS为数据操 I 作和管理平台 , G s为外业测绘手段 , 以 P 以市—— 区县——
街道 ( 乡镇 )三级网络平台为依托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系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因素分析——以三明市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因素分析——以三明市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因素分析——以三明市为例曾真;吴天杰;陈凌艳;何天友;郑郁善【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9)1【摘要】通过ArcGIS与InVEST模型对三明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合生境质量贡献率的测算,将各类用地类型的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对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内的生境质量进行驱动力分析,深入探寻影响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在三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森林始终占据着最大面积比,超过总面积的7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更为显著。

(2)2000、2010、2020年三明市的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80649、0.80654、0.77488,生境质量水平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3)三明市的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以高质量生境区域集聚和低质量生境区域集聚作为主要集聚特征。

(4)耕地、草地、人造地表向森林转换是生境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森林向耕地、草地、人造地表转换,耕地转为人造地表是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5)在生境质量驱动力分析中,自然环境相关因子的总影响力高于社会因素相关因子的总影响力,NDVI的影响力在8个因子中最高。

任意2个因子的组合对于生境质量的影响力均高于单一因子。

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的认知,对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总页数】9页(P228-236)【作者】曾真;吴天杰;陈凌艳;何天友;郑郁善【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相关文献】1.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2.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3.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4.2000-2020年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境质量时空动态演变——以武汉城市圈为例5.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地形梯度效应研究——以三明市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90至2020上海土地开发利用类型

1990至2020上海土地开发利用类型

1990至2020上海土地开发利用类型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全球重要的都市,其土地开发利用类型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以下是1990至2020年上海土地开发利用类型的概述。

1990年代,上海的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居民用地。

这一时期,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工业区和工业园区在城市周边建立,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居民用地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进入21世纪,上海的土地开发利用类型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商业用地和绿地的开发得到了加强。

大量的购物中心、写字楼和公园在城市中出现,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到了2010年代,上海的土地开发利用类型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园区和创新园区的建设成为了新的开发重点。

同时,为了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住宅区的开发也得到了加强。

1990至2020年上海的土地开发利用类型从工业和居民用地向商业、绿地、科技园区和住宅区的多元化发展。

这反映了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预示着上海未来将朝着更加绿色、智能、宜居的方向发展。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关于规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中农用地变更有关问题的通知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关于规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中农用地变更有关问题的通知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关于规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中农用地变更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公布日期】2007.08.17•【字号】沪房地资〔2007〕483号•【施行日期】2007.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关于规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中农用地变更有关问题的通知沪房地资〔2007〕483号各区县房地局、市信息中心(成果办)、市测绘中心:为加强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管理,规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工作,确保土地管理统一工作底版的准确性,现就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市房屋土地测绘中心(以下分别简称“市信息中心”、“市测绘中心”)在按照《关于印发《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工作程序》的通知》(沪房地资[2007]176号)实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时,涉及农用地现状变更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新增建设用地引起的农用地、耕地变化(一)新增建设用地属已批建设用地1、在建阶段市测绘中心实地调查后,应按照建设用地批文范围确定建设用地图斑界线,计算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变化;同时,对土地勘测定界报告书中的地类汇总数据进行核查,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交市信息中心实施变更。

市测绘中心在核查时发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农用地或耕地数与土地勘测定界报告书中的数据不一致,应书面报告市局权籍管理处。

市局权籍管理处将会同土地管理处、综合规划处等相关部门核处。

2、竣工阶段市测绘中心对建设用地进行核查,实地测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在建设用地批文范围内的,保留原图斑界线;超批文范围的,按实地确定图斑界线,计算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变化,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交市信息中心实施变更。

市信息中心在实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变更的同时,应将超建设用地批文范围建设的用地数据提交市执法总队核处。

(二)新增建设用地属未批先用建设用地市测绘中心实地测量建设用地范围,计算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变化,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交市信息中心实施变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区包括上海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全市面 积 6 340. 5 km2 , 其中陆地面积 6 218. 65 km2 , 水面面 积 121. 85 km 。 1. 2 研究方法与手段 土地利用分类采用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分类
2
体系。在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中, 根据土地的利用方 式, 将其分为 6 个一级类型和 22 个二级类型[ 11] 。研 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水田、 旱地、 城镇建筑 用地、 乡村居民建筑用地、 河流、 湖泊、 池塘、 滩涂、 海 涂、 林地、 疏林地、 桑茶果园及草地等。
第 3期

军, 等:
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59
8. 659) 。相比而言, 上海市 2000 年土地利用程度发 生了显著变化, 尤其市辖区。1985 年和 2000 年上海 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位于 300 与 400 之间 , 这表 明上海市土地利用程度自本文研究时段起已经处在 农业用地级与城镇聚落用地级之间。农业用地类型 和其他非城镇用地类型向非农业用地类型的转变是 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 2. 2 上海市土地利用格局及变化过程分析 上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农业用地类型向非 农业用地类型的转变为主。由城市化所引起的城市 用地扩张更为显著 ,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上海 市市辖区周边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如插页彩片 3 所示。 从插页彩片 3 可以看出 , 1985~ 2000 年上海市 总体上处于空间的急剧扩张时期, 城市空间扩散基 本以圈层式空间扩散为主 , 90 年代浦东开发战略改 变了城市发展的 南北轴为主、 东西向为辅 的城市 空间扩张格局, 东西向的轴线作为城市扩张的重点 被大大强化, 进而形成以浦东为主, 东南西北同时扩 张的新的城市扩张格局。 上海市在空间上的扩张存在着各向异性。上海 市城市扩张主要发生在浦东新区、 宝山区和闵行区 , 城市扩张带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在上海市周边 地区 , 非农业用地类型向城镇建筑用地和乡村居民 地的转变 , 亦是郊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方向。 围海造地和海涂开发是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 两个重要特征。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 上海城乡建 设用地不断增加 , 耕地日益减少, 向海涂要地已成为 上海市缓解用地矛盾的一个主要途径 , 围海造地主 要发生在市辖区、 崇明和南汇等地。 2. 3 上海市用于自然资源和环 境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土地利用程度综合 指数越高 , 则表示该地区的人类活动越频繁, 人类对 环境的影响就越大。人文驱动力是该区域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000 年与 1985 年相比 , 上 海市土地资源变化更加趋于城镇聚落用地级 , 土地 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人文驱动力如何驱动土地利用 朝着利用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 将是本文讨论重点 之一。 2. 3. 1 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驱动因子分析 政策因素在城市化所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中起 着不可低估的 作用。随 着我国改 革开放政 策的进
资料来源 : 上海统计年鉴 2000
经济 的高 速增 长 吸引 了大 量的 外来 劳 动力。 监测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遥感数据能够客观地反 1985 年 , 上海市迁入人口 18. 29 万人 , 迁出 12. 99 万 映出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 人, 机械增长率为 4. 4 ; 1999 年 , 上海市迁入人口 23. 87 万人, 迁出 14. 98 万人, 机械增长率为 6. 8 外来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加大城市对市政基础设施建 设的需求, 加剧了耕地向其它非耕地土地利用类型 ( 特别是 城镇 建筑 用地和 开发 区 ) 的 转变。 1985~ 1999 年 , 上海市基础建设投资由 118. 56 亿元增加到 1 856. 72 亿元, 增加了 15. 66 倍。 研究表明, 交通条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起 到了内因作用, 转化为城镇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与 距交通干线的距离有 一定关系 。 1985~ 1999 年 , 上海市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由 1 294 万 m2 增加至 6 393 万 m2 , 增加了近 4. 94 倍, 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长 度由 1 265 km 增加到 5 204 km, 增加了 4. 11 倍。道 路面积的扩张促进了交通干线附近的耕地向其他土 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 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1985 年的 173. 39 亿元 增加 到 1999 年的 1 590. 38 亿元; 人 均居住 面积由 1985 年的 5. 4 m 增加到 1999 年的 10. 9 m , 相当于 城市居民住宅面积由 1985 年的 6 570. 13 万 m 增加 到 1999 年的 14 313. 01 万 m , 净增加面积大约为 7 742. 88 万 m2 。人口增长和人均居住面积的扩大同样 也加剧了耕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速率。 需要指出的是,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一个相当 复杂的过程 , 同时受到自然、 社会、 经济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 这些因素彼此交互, 相辅相成。另外, 由于 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 不同区域的土地 利用驱动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因此 , 必须在把握 各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土地 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L a = 100
i=1
Ai
Ci
( 1)
1
1.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区域概况
式中, L a 为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A i 为研究区域内第 i 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 ; C i 为 研究区域内第 i 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 n 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量化指 标体系是一个从 100~ 400 之间连续变化的指标, 即 , La [ 100, 400] , 该指标反映了土地利用程度的高低。 借鉴刘纪远先生 1997 年的土地利用分级体系[ 12] , 考 虑到上海市特殊的经济状况, 池塘产业是农村经济 收入的主要手段 , 所以将池塘划入农业用地级内。
收稿日期 : 2002- 07- 12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 KZCX1- Y - 02 和 KZXCX2- 310 资助
2
2. 1
结果与分析
上海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经计算, 1985 年上海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为 314. 629, 2000 年 为 323. 288( 比 1985 年增 加了
行 , 自 1985 年以来 , 上海市的发展大致 可以分为二 个阶段 : 第一阶段( 1985~ 1991 年 ) , 1984 年国家宣布开 放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后 , 1985 年又 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洲划为经济开 放区; 1990 年中央赋予上海浦东新区以比特区更优 惠的政策, 使其成为长江三角洲内无特区之名而有 特区之实的重要开发区。 1990 年上海浦东的对外开 放 , 使上海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热点, 大量的资金和人 口向上海集聚, 使得城市原有的工业职能一方面在 引进外资实现高度调整, 加速向资本、 技术、 人才、 信 息等各种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 迈进的同时 , 另一方面在地域上不断向外扩散 , 加剧 了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进程。 第二阶段 ( 1992~ 2000 年) , 自 1992 年邓小平南 巡讲话以来 , 进一步解放思想 , 加速了由传统的计划 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 开始进 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经济的高 速发展加剧了周边耕地及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向城镇 建筑用地的转变。 2. 3. 2 上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表现。上海市 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地区, 人文作用深深影响着土 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研究上海市土 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 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 机械增长率、 第一、 二、 三产业人数、 第一、 二、 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居住面积、 固定投资、 基础建设 投资、 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和吸收外资总额等人 文因子。通过多次逐步因子分析, 剔除那些对显著 度有 较大影响 但非主 要影响因 子的变量。研究发 现 , 第三产业从业人数、 人均居住面积、 建成道路面 积和吸收外资总额可以更好地解释上海市土地利用 变化中格局变化过程与人文因子的相互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 , 上海市作为国际金融大都市的 地位日益显著, 外资注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鲜血液 ( 见表 1) , 第三产业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重点。1985 ~ 1999 年, 第三产业 GDP 由 121. 59 亿人民币增加到 2 000. 98 亿人 民币 , 第 三产 业在 GNP 中 的比 重由 1985 年 26. 26% 增加到 1999 年的 49. 59% , 第三产业 成为上海经济 新的增长 点。与此同 时, 1985~ 1999 年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 203. 37 万人增加到 342. 12 万人, 增长率为 68. 23% 。开发区的兴建是土地利用 类型转变的直接表现。
n
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 。区域 土地利用是一个人地关系相互耦合的系统 。越来 越多的研究表明,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 于经济、 技术、 社会及政治的变化[ 4~
10] [ 3]
。客观地把握
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式 , 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基础。上海市的高速 经济发展过程为人们揭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 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条件。
第 3 期 , 总第 53 期 2002 年 9 月 15 日






No. 3, 2002 Sept. , 2002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
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 南京
军1 , 江
南2 , 于雪英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