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足病的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患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所导致的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而引发的。

有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0.9%-14.5%,糖尿病足的复发率高达31.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1.古代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在《灵枢·痛疽》中曾记载“愿尽闻痈疽之形……发于足趾,名脱痛。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这是对糖尿病足最早的记载。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首次提出了糖尿病足好发于肢体的末端。

晋代皇甫谧在《刘涓子鬼遗方》首次提出脱疽的病名,沿用至今。

在唐朝王焘《外台秘要》中曾记载“消渴病,即发痫疸”,提出了消渴病足是消渴病的并发症。

这些记载都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合并痫疽有着较多的认识。

2.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唐汉钧[认为消渴病足的病因为为素体脾虚,或着长期饮食不节,进而导致损伤脾气,或者年老体弱者,脾气日渐衰弱,更或者长期的情志不调,劳欲不节,进而伤及脾土,导致脾的运化失司,水湿不化,湿浊内生,最终导致脾不能正常的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得散,湿浊郁久生热,阻于肌凑,则发为溃疡,且缠绵难愈。

杨博华认为糖尿病足的主因为素体的脾肾阳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营血停滞于脉中,不能儒养四肢,复感受风寒湿热等毒邪的侵犯,侵袭血脉,脉络瘀阻,瘀久而化热,更或热盛肉腐者,日久成脓,最终导致足部的病变。

3.1内治法王军等其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血两虚型以及热毒湿盛型三型。

气阴两虚型的治则为益气养阴,和营解毒。

方以脱疽1号:玄参30g,丹参30g.牛膝20g黄芪60g.人参10g,石斛30g,紫花地丁30g白芍45g等加减;气血两虚型的治则为补益气血、和营解毒,方以脱疽2号:黄芪60g, 肉桂10 g,茯苓15g,川芎12g生地30g,皂刺60g, 党参30g,当归15g,白术15g,赤芍20g白芍45g,紫花地丁30g等加减;热毒湿盛型的治则为清利湿毒、和营解毒,应用脱疽3号:知母20g,黄柏20g,黄芩20g,牛膝15g,玄参20g,远志12g,白花蛇舌草30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30g等加减。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探讨了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讨论了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患者的疗效。

我们还介绍了临床研究的方法、结果和进展。

在我们展望了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以及临床研究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这些研究为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成药、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治疗、疗效、方法、结果、进展、前景、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的健康问题。

据统计,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药物的副作用、饮食控制的难度等。

中成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成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和使用。

中成药在调节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对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相关的临床研究也在逐步展开。

本文旨在对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从而为进一步推动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验证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否具有显著的疗效,是否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相关代谢指标,以及是否可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发生风险。

研究还将探讨中成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中成药在长期治疗中的耐药性和安全性。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糖尿病足溃疡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和血液循环受损,进而产生溃疡。

这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足溃疡是由于气血不畅、瘀阻络脉所致,因此采用外治法来治疗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验证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研究要求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0例,男女不限,年龄在40~70岁之间。

2. 分组情况: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外科治疗。

3.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包括中药外敷、针灸、艾灸等。

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外科治疗,包括清创、消毒、伤口包扎等。

4. 治疗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面积、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5. 安全性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三、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观察,观察组患者的溃疡面积显著减小,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疼痛缓解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

并且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安全性良好。

四、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能够改善病患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中医外治法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手段之一。

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六、展望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已经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总结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临床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

研究发现,中成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具有一定疗效并且安全性较高。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上的潜在作用和发展方向。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进展,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研究成果,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下降导致的高血糖症状。

据统计,全球约有4.16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患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临床试验设计,评估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比较其与常规药物治疗的差异,并探讨其潜在的治疗机制。

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对比研究,我们希望能够确切地了解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治疗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旨在为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促进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2. 正文2.1 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是研究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2型糖尿病中成药治疗的临床研究中,临床试验设计需要循规蹈矩地进行,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研究设计需要确定清晰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糖尿病足的中医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9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l 7 l 1 0 — 0 1 4 4一 o 3
1 糖 尿 病足 古代 文献 记载 ③ 寒湿 阻 滞证 : 症见 患肢发 凉 皮温 降低遇 冷则 痛得 热则 舒 趾尖 及 糖尿 病足 是糖 尿病 的严 重 并 发症 , 历 代 医家 对其 f l 缶 床症 状 、 病 因 足底部 溃烂 流脓 血 , 可见 间歇 性 踉 行 , 舌淡 苔 自腻 脉沉 细 而 迟 。④ 阳
而截 肢 , 严 重影响 患者 的 生活质 量 。因此 , 如 何促进 糖尿 病足愈 合 , 降低截 肢 率是 当前人 们研 究 的 重点 , 而 中医 药在 治疗糖 尿 痛 足 方 面具 有较 大优 势。 为探 索 中医药在 糖尿 病足 中的治 疗作 用 , 本 文就 近 几年 来对糖 尿病足 的 中医研 究进 展及 治 疗情 况作 一总 结 。 综 述如 下。 关键 词 : 糖 尿病 足 ; 传统 医学 ; 药物 治 疗 ; 研 究进 展 : 综述
1 / 3患者 足坏疽 发 生前 未发 现有 血糖增 高 , 损伤 为本 组 患者 最 常见 的 闭塞 的状 态 , 改 善患 者症 状 。本 研 究首 次提 出了化 腐再 生法 治 疗糖 尿 诱因, 重 症病 例多 合并 症 多漏诊 率高 , 预后差 , 糖尿 病足病 知识 严 重缺 病足 的理论 基 础 , 丰 富 了糖 尿病 足 内治 法 。前 列 地 尔 属 于高 效 生 物 乏, 糖 尿 病患 者 中血管 病 变神经病 变 和感染是 导致 糖尿病 足坏 疽 的三 活性 物质 , 其主 要成 分为 前列腺 素 。 个 主要 因素 。合 并神 经病 变使其 足 的感觉 减退或 消失 j 在此 基础 上造 张建 平 等经 静脉 注射 给 药后 可于机 体 内毛细 血管 , 小动 脉及 发 成 足损伤 , 故 不定 期进 行 足检查 并有 效足 护理 , 可 预防许 多足 溃疡 , 对 生病 变 的主动 脉血 管壁 等处 分 布 , 其 作 用 为 扩 张血 管 增加 血 流 量 , 改 血管 病 变 , 依 其病 变程 度行 血 管重 建 手 术或 内科 保 守治 疗 , 另 外合 并 善组 织缺 氧缺 血情 况 , 抑 制血 小 板 聚集 , 有 效 降低 血液 黏 稠 度并 缓 解 感 染者依 培 养结 果 予敏感 抗菌 药物局 部换 药等 治疗 。 高凝 状态 , 改善 机体 微循 环及 神 经 损 害 , 下降 动 脉粥 样 化 脂 质斑 发 生 2 . 1 . 1 本虚 : 气 阴两 虚 、 脾 肾虚弱 、 肝 肾气 虚 、 脾 胃气 虚 、 气 血 亏虚 气 阴 率 等此外有 研 究显示 , 前 列地 尔 也 属 于环 化 酶激 活 剂 , 可 促进 周 围神 两虚: 气 阴 亏虚 则经 脉失 养 , 脏 腑受损 , 阴损 及 阳 , 阴阳俱 虚 , 虚则 无力 经再 生能 力及 神经 肌 肉接 头功 能重 建 , 使 已经发 生的神 经肌 萎 缩情 况 抗邪, 湿 热之 邪则 乘 虚人 足 , 阴虚则 内热 , 热 盛则 肉腐 , 肉腐则 为脓 , 消 得 到控 制并延 缓病 情进展 , 可替代 (部 分 )神 经生长 因子作 用 。 渴 病痈 脓 而致 。脾 肾虚 弱 : 消渴 日久 , 久 则 脾 肾俱虚 , 脾 气虚 弱 , 水 湿 李 春霞 使用 山莨 菪 碱 联 合 胰 激 肽 原 酶 治 疗 糖 尿病 足方 法 , 将 运 化失 常 , 湿邪 浸淫 , 湿热 蕴结 、 腐蚀 筋 肉 、 足部 坏疽终 成 。脾 胃气虚 : 8 O 例 患 者 随机 分 为对 照组 和 观察 组 , 每组 4 O例 , 对 照 组 在 常 规治 疗 消渴 日 久, 脾 胃气 虚 , 津血 疏布 失调或 运行 障碍 , 津停 为痰 , 痰 在经 络 , 的基础 上 , 口服胰激 肽 原酶 , 1 2 0 I U / 片, 3片/ d , 治 疗 时 间 1个月 , 观察 滞 十血 中 , 直接 阻滞 脉 中气血 的运行 , 致使 局部 血滞为癖 。气 血 亏虚 :一 组 在对 照组 的治疗 基础 上 , 将1 0 m g的 山莨菪 碱 溶 于 2 5 0 m l的生 理盐 消 渴 日久 , 脏腑 功 能失常 , 气血 生化失 源 , 不能濡 养肢体 , 气虚 血滞 , 致 水 中 , 静 脉滴 注, 每 天 1次 , 治 疗 时 间 1个 月 。观 察 组 总 有 效 率 湿 癖痰 毒 化生 , 败坏 肢体 。 9 0 . O %, 对 照组 4 7 . 5 %, 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0 . 0 5 ) , 两组 均 未 出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研究近况

【关键词】糖尿病足;中药疗法;综述文献1 病因病机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血痹、脱疽等范畴。

其本在肝肾阴虚、营卫不足,其标在血瘀、热毒、痰湿[2]。

史奎钧认为df是在消渴病脾肾虚弱、气阴两虚的基础上,瘀血、痰湿、热毒积聚,或阳虚湿毒陷于下之变证,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痰湿为标[3]。

邓铁涛[4]认为df是在心、脾、肾功能虚衰的基础上,因不同外来伤害致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而形成。

刘玉坤等[5]认为df是消渴日久,耗伤气阴,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瘀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染邪毒,以致肉腐骨枯所致。

沈璐等[6]认为是在消渴阴虚基础上合并毒盛、气虚、阳虚,在病变过程中,由于阴虚而致津液不足,血液运行不畅,痰阻脉络而有瘀血。

安峻青[7]认为是肝之阴血亏虚,阴虚生内热,肝失疏泄,气血瘀滞,瘀血阻络,气血久郁而化热,热瘀相合,血腐肉烂,发为脱疽。

刘辉等[8]认为df是由于脾运失常,痰湿内停,阻遏气机,气滞血瘀,久而化热,热盛肉腐,耗伤气阴,而致本病。

阙华发等[9]认为高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肝肾之气渐衰,素体消渴,水亏火炽,火毒炽盛,热灼营血,瘀血阻滞;又消渴之人,多喜食膏粱厚味,而致湿浊内生,湿性滞下,湿热互结,复因感受外邪及外伤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失畅,络脉瘀阻,四肢失养;瘀久化火蕴毒, 热毒灼烁脉肉、筋骨而发为坏疽、溃疡。

仇绍晨[10]认为df则是由消渴日久,气血亏虚,正不胜邪,脾气不足,肌肤失养,而致溃疡。

王钢柱等[11]认为消渴足部病变的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阴虚、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有关。

诸因致肝郁化火,耗气伤阴,病久及肾,肾阳虚衰,复感湿热毒邪,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诸如麻木疼痛,四肢发凉、肉腐、筋烂骨脱等。

并提出血瘀证贯穿消渴足部病变始终的观点。

2 治疗2.1 内治法马平均等[12]运用自拟解毒化瘀汤治疗糖尿病足97例。

基本方:大黄、黄连、金银花、连翘、桃仁、赤芍药、壁虎、地龙、穿山甲、水蛭、全蝎、延胡索、红花、丹参、当归、川芎、娱蚣。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概况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有效控制率低下,我国以Ⅱ型糖尿病为主,仅靠单纯的西医治疗是不足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是理想的途径。

中医诊治关键在于辩证论治,对于糖尿病中医证型各家也有多种认识和分型,最普遍较多的以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湿热困脾、血淤脉络5型。

通过中医的分型诊断对社区糖尿病进行中医证型的横断面调查,了解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构成情况,结合西医生化指标,评价糖尿病证型流行现状,为更有效的全面规范的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

标签:Ⅱ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由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在糖尿患者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2010年3月《新英格兰杂志》公布糖尿病患病率9.7%。

寧光教授2010年统计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

我国2型糖尿病占93.7%[1],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有效治疗[1],知晓率仅有1/3。

1 糖尿病中医证型概况1.1糖尿病”消渴”病机认识1.1.1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消渴”的病机有了明确的论述,《景岳全书》也做了进一步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明确提出了肥胖、饮食高热量食品过度的病因,这是现代糖尿病最大的一个致病因素之一。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1.1.2消渴病历代被医家认为是阴液亏损、燥热内生所致,治疗主用养阴生津润燥为主法。

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基本病机共识是阴虚内热。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传统的”三消理论”受到挑战,尤其对糖尿病患者的初期阶段,患者无任何体征多由体检发现,“湿热致消”学说愈来愈受到重视。

李明哲[2]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症状如神疲乏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爽、脘闷腹胀、苔腻等均可因湿热蕴结所致。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内容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严重,可能导致截肢甚至 危及生命。因此,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综述近年 来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 部疼痛、感觉异常、溃疡和坏疽等症状。其危害包括但不限于截肢、慢性疼痛、 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下降等。因此,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和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 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中药内服外,中医外治法也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 医外治法主要包括中药外敷、针灸、推拿等。其中,中药外敷可以通过皮肤吸收 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 方法也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缓解疼痛等症状。
然而,中医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中医治疗的效果受到个体 差异的影响较大,疗效不稳定。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辨证施治,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中医外治法的使用也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皮肤状 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在西医治疗方面,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主要包括消炎、抗感染和促进溃疡愈 合等方面。首先,消炎治疗是基础。炎症反应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因素之 一,因此,通过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激素等抗炎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等症状。其次,抗感染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免疫力下降,容易导致感染,因此,医生通常会根据患 者的病情,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最后,促进溃疡愈合也是治疗的 关键。对于已经形成的溃疡,医生会采取各种方法促进溃疡愈合,如使用生长因 子、清创换药等。
在糖尿病足的诊断和评估方面,西医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和实 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和评估。中医则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手段进行诊 断和辨证,侧重于整体调节和个性化治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近况

2 1 辨 证论 治 : . 汪玉芳 等 将糖 尿病足 辨证 分为 5型治
疗 : 血阻滞 , 瘀 络脉不通 型 , 用活 血化瘀 、 通络止痛法 , 此法 适于糖尿病足 的早期 , 正气 不亏 的患 者 , 可选 用血 府逐瘀 汤加减 ; 瘀血 阻滞 , 阴虚内热型 , 用活血化瘀 、 阴清热法 , 滋 此法用于消渴 日久 , 相火亢盛 , 邪热 旺盛者 , 选 四物 汤合 方 知柏地黄汤及 四妙勇安 汤加减 ; 瘀血 阻滞 , 湿热 内蕴型 , 用 活血化瘀 、 清利 湿毒 法 , 此法 用于 湿热 内蕴 、 毒 聚结 、 热 气 血 壅滞 者 , 方选 大黄磨 虫 丸合 三妙 散及 五味 消毒饮 加 减 ;
证选方 加减 : 阳虚 血瘀 型 , ① 治以 当归 四逆 汤合 桃红 四物
汤化裁 ; 阳虚寒疑型 , 以桂 附八 味丸合 阳和汤化 裁 ; ② 治 ③
毒瘀互 结 型 , 以 四妙勇 安汤合 五 味消毒饮 化 裁 ; 瘀血 治 ④ 阻络 型 , 以血府逐瘀 汤 合苓桂 术甘 汤化 裁 ; 治 ⑤气 血两 虚 型, 治以十全大补 汤化 裁 。3 0天 为 1个疗 程 , 续 治疗 2 连 个疗程后 , 总有效率 9 . % 。赵红心等 治疗糖 尿病肢 端 57 坏疽 2 O例 , 在降糖 药格列美脲 片控制 血糖 的基础 治疗上 ,
个 重要 因素。贾建东 认为糖 尿病足坏 疽发病 与气虚 、 阴 虚、 血瘀及热 毒关 系 最 为密 切 , 其病 机 的 特点 是 “ 以虚 为
本, 以瘀为变 , 以热为现” 。史奎钧 认为糖 尿病足 是在消 渴脾 胃虚弱 、 气阴两虚 的基础上 , 瘀血 、 痰湿 、 热毒积 聚 , 或 阳虚 、 湿毒 陷于下之变证 。
阻型 : 治宜祛湿 通 络 , 气健 脾 , 用参苓 白术 散加 减 : 益 方 薏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一、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机制1. 调节胰岛功能:中成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主要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多种中成药中含有对胰岛功能有益的成分,如草果、苦瓜、五味子等。

2. 保护胰岛细胞:研究表明,一些中成药具有保护胰岛细胞的作用,可以减少胰岛细胞的损伤,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

这些中成药中包含的化合物能够提高胰岛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应激对胰岛细胞的损害。

3. 调节血脂代谢: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脂代谢紊乱,容易出现高脂血症。

一些中成药中含有对血脂代谢有益的成分,如茯苓、山楂、红曲米等,可以调节血脂代谢,减少血脂对胰岛功能的影响。

1. 降血糖效果显著: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一些中成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降血糖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

这些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

2. 保护胰岛功能:一些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具有保护胰岛功能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

这些中成药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 改善血脂代谢:部分中成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1. 输血的并发症: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患者的输血并发症,如:传染性疾病、配型失配、输血反应等。

2. 减少重建的风险:部分中成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减少患者的重建风险。

3. 提高生活质量: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成药的临床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样本小、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等,需要加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糖尿病足;综述文献2 对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近年中医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研究比较多,各医家看法各有见树。

邓铁涛教授认为糖尿病足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毒阻塞、肢端失养所致[5] ;王素云等[6]认为糖尿病足的基本病机为气虚阴亏燥热,病久则燥热灼血而致血瘀,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亦可致血瘀,瘀血阻滞脉络,阳气不能传达于四肢以温煦肌肉、筋脉,则发为糖尿病足;刘辉等[7]认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病机为脾运失常,痰湿内停,气滞血瘀,久而化热耗伤气阴;安峻青[8]认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病机为肝之阴血亏虚,阴虚生内热,肝失疏泄,气血瘀滞,瘀血阻络,气血久郁化热,热瘀相合,血腐肉烂,故发为脱疽;李新民[9]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肾水亏损,火毒内生,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所致。

熬雪仁等[10]认为本病的发生在于脾胃两虚,气阴不足,血脉运行不畅,脉道血瘀。

浙江著名中医史奎钧则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痰湿为标[11]。

3 糖尿病足中医药治疗的现状中医理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本指导思想,针对糖尿病足的复杂病情,大多数医家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内外并治的综合治疗方法。

3.1 中医内治法 3.1.1 分期、分型论治范冠杰等[12]用中医分期辨治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应用内治法时,将入选患者按照症状分为早、中、晚3期。

早期患者中属气阴两虚、脉络不和型者用增液承气汤加味;阳虚血瘀型者用四逆散加减。

中期患者属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热毒炽盛、胃肠结热者用四妙勇安汤加味;肝胆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晚期属肝肾阴虚、痰阻血瘀型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者用右归丸加减。

同时与654-2组作对照,取得了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阙华发等[13]以扶正活血法为主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71例。

其内治法主要以分期论治,扶正活血之法贯穿始终。

急性发作期用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减;好转缓解期用补阳还五汤合四妙丸加减;恢复期予以补阳还五汤合人参养荣汤加减,总有效率达90.1%。

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

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

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实践证明,也成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随着国内外对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的关注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已表明中药复方在治疗Ⅱ型糖尿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重点讨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

一、Ⅱ型糖尿病的中药治疗Ⅱ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优势,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中药以及中药复方可以在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等方面得到应用。

二、中药复方在Ⅱ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1. 复方田七钩藤汤该方是从田七、钩藤、丹参、白茅根、血竭、枸杞子等药物中选取中药复方,科学地组合而成,可通过改善胰岛素的代谢、稳定血糖水平、抗炎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发挥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效果。

据相关研究表明,复方田七钩藤汤对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显著作用,可以有效减少血糖、尿糖、尿蛋白等临床表现,降低病情的进展性和损伤性。

2. 复方降糖丸复方降糖丸主要由五味子、黄芪、熟地、枸杞子、川芎、白芍、细辛、丹皮、山药等药物组合而成,可以调节生理节律,保护胰岛细胞,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而发挥良好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降糖丸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血清血糖水平、尿糖水平和血液脂质水平等,同时可以缓解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理学症状。

3. 复方丹参降糖片复方丹参降糖片由丹参、淫羊藿、细辛、菊花、山桑子、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改善糖耐受度、抗氧化、抗炎症等多重作用。

一项实验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复方丹参降糖片组在降低HbA1c、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三、中药复方在治疗Ⅱ型糖尿病中的安全性传统中药多次被证实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功效,然而在其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许多临床研究来确保其安全性。

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由Oakley于1956年首次提出,1972年catterau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糖尿病足属中医“筋疽”、“脱疽”等范畴,是糖尿病日久,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瘀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受外邪致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肉腐骨枯所致。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有较大的优势,笔者整理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就糖尿病足中医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l.内治法1.1分型论治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治疗方案意见并不统一。

沈远东﹡根据糖尿病足病程分期及坏疽类型的不同,将本病分为湿热毒盛、筋腐肉烂证(多见于湿性坏疽),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多见于干性坏疽),以及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多见于后期);刘大芳﹡将本病分为寒凝血瘀、脉络瘀阻及正虚邪恋三个大型,而其中脉络瘀阻型又分为血瘀型、瘀热型、瘀毒型、湿热型及热毒炽盛型,各分型问交叉、重叠成分较多,临床辨识有一定难度;李晓燕﹡根据临床体会,侧重于抓主证,将本病分为寒湿阻滞型、瘀血内停型、湿热炽盛型及气阴两虚型;而2011年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糖尿病足的辨证论治则强调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将本病分为湿热毒蕴、筋烂肉腐,热毒伤阴、瘀阻脉络,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肝肾阴虚、瘀阻脉络,以及脾肾阳虚、痰瘀阻络五个证型。

各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虽不尽相同,但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却有着高度的共识,其中正虚不外乎阴阳气血亏损,邪实不外乎寒、湿、热、毒、瘀、痰。

基于这样的认识,可将本病的常见证型归纳如下。

1.1.1瘀血内停型多见于坏疽前期,肢端早期缺血,出现下肢无力、怕凉、间歇性跛行,皮肤营养障碍,毫毛脱落,趾甲增厚,皮肤瘙痒,干而无汗,双足皮肤干燥、龟裂、骈胝形成,足部皮色苍白或发暗有瘀斑,趾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或异物感,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现状研究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现状研究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现状研究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并发症,是因为下肢远端神经养分异样和差异水平的四周血管病变而招致的足部变化、溃疡与深部组织毁坏[1]。

糖尿病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糖尿病兼并神经病变,使足部神经阻碍,兼并四周血管病变,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

在此基础上,足部创伤合并感染致使发生溃疡、坏疽,甚至截肢[2-3]。

国际报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糖尿病足占糖尿病的 14%,糖尿病足是招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大并发症之一。

近几年来各个地区各大病院采纳中西医的医治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医治和护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糖尿病足患者减轻了苦楚、提高了生存品质。

本文就近几年来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治疗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足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兼神经病变以及各种不同水平末梢血管病变而致下肢感染、溃疡构成或深部组织毁坏,是糖尿病病人常有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为足部麻痹、受凉,呈现肿胀或发黑、感触减退、疼痛、皮肤深溃疡、坏疽,招致抗感染力减退,伤口愈合缓慢,有时甚至没有办法愈合而截肢。

2 糖尿病足发生原因2.1 血糖管制不良有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足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长时间血糖管制欠佳。

血糖管制不良者产生神经病变和截肢的危险性较大,因为长时间血糖管制欠佳,糖代谢异样引发脂代谢混乱,呈现肢体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变化,起糖尿病足。

2.2 末梢神经病变机体感觉神经迸发病变时,可使糖尿病病人足部无法感触,对各种冷、热甚至疼痛都不敏感;运动神经受损以致足部形态变化;自主神经受损时,糖尿病病人的皮肤枯燥、易裂,最终造成溃疡。

2.3 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迸发血管病变时,就会造成部分缺血、循环差、阻塞景象,当供血的动脉阻塞,便构成足部坏疽。

2.4 感染感染是糖尿病病人迸发糖尿病足病变的诱因。

在四周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基础上,因为保护措施不得力,如日常习惯中的轻微创伤、修剪趾甲过短而引发出血、医治足癣不妥等,均易导致足部感染。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理论和临床研究成果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理论和临床研究成果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理论和临床研究成果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李沛金2020年12月5日在江苏宿迁《第四届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论坛》上的发言稿今天,首先感谢《第四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论坛》组委会给我提供与大家共同探讨解决糖尿病足有效防治这个问题的机会,我也将自己10数年来在糖尿病足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但愿本人今天的观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中医药同仁们,大家携手协作,共同努力,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方面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一、糖尿病足简介糖尿病足,是一个被西医界公认的世界性医学难题,对于目前占世界医学主导地位的西医药来说,除了截肢以外并无任何疗效确切的方法,所以,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责任就落在了我们中医药同仁们的肩上了,大家认同吗?据流行病学数据,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上升到11%左右,截至2019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就高达近1.2亿人,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近年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报道,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足患者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截肢率为5.1%,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死亡率高达11%,而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死亡率高达22%。

二、传统中医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认识领先世界1、传统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领先世界早在至少2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千古奇书《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就有关于糖尿病(消渴病、脾瘅)的记载(原文):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热或湿热)。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另外:对糖尿病这个问题,我们有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今天没时间讲,如下次有机会再讲吧。

2、传统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领先世界《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就有类似于糖尿病足的记载: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截肢率、高病死率的特点。

1999年WHO对DF的定义是: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临床表现为:肢端疼痛、感染溃疡或坏疽。

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综述如下: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脱疽的范畴。

王璐认为本病的发生多见于消渴日久,耗伤气血,氣阴两虚,肌肤失养,复感六淫之邪、外伤所损,湿侵毒蕴,郁久化热,湿毒下注于足发为本病。

王秀芝认为DF多为消渴日久,久病多瘀,…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认为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DF病机关键。

刘彦认为DF的发病机制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阴、阳虚,标实多为瘀血内阻、寒凝经脉、湿热内生、热毒炽盛。

总之,诸多医家多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气血虚损,标实多为瘀血、湿热、痰饮、热毒为患。

2 中医辨证论治2.1 中医分期论治:岳新[1]将DF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

急性期又分为毒瘀互结、肉腐筋伤型和湿热下注、瘀血阻络型。

分别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四妙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缓解期分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气血亏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型,分别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托里消毒散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阳和汤或真武汤加减。

岳仁宋等将DF分为三期:早期血痹期,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治疗大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中期脉痹期,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疗法则,以四逆汤为基础方;晚期阴疽期,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以阳和汤作为基础方。

方豫东等[2]采用清法治疗本病,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分别选用陈兰花冲剂、除消通脉冲剂,同时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和局部清创。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足病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足病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足病的研究概况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的特殊病变,其主要原因是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等多种诱因综合所致,其病理基础是动脉和小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脉管狭窄、阻塞,以致所支配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造成坏疽或溃疡经久不愈。

众所周知,糖尿病会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寿命,因而防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成为全球医学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难题及挑战,近些年,中医药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对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病因病机糖尿病足在古代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属于“消渴”、“脉痹”、“脱疽”等范畴。

糖尿病足的病机目前多认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责之气滞、瘀血、热(火)毒、寒凝、湿热、痰浊等。

刘玉坤[1]等认为糖尿病足是消渴日久,耗伤气阴,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疲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染邪毒,以致肉腐骨枯所致。

汪玉芳等[2]认为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是由瘀而致,正虚血瘀,脉络痹阻,热毒血瘀,肉腐筋烂。

瘀血不只是糖尿病足的一个病理产物,同时也是糖尿病足并发感染及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秀芝[3]认为糖尿病足多为消渴日久,久病多瘀,久病必虚,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热毒灼烁脉肉、筋骨而发为坏疽溃疡,而成脉痹、脱疽。

气阴两虚为其本,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炽盛为其标,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病机关键。

综合各家之己见,多数认为2型糖尿病足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阴亏虚,瘀血内阻,寒凝经脉,外感湿热。

中医内治1辨证分期论治:奚九一[4]将本病分两期:急性发作期:辨证属于湿热证,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中药陈兰花冲剂(茵陈、泽兰、苦参、黄连、黄柏、山桅等);(2)好转缓解、恢复期:辨证属于气阴两虚,气血不足证,治宜益气养阴,调补气血,涤痰活血通脉,可选用黄芪、制首乌、当归、生地、党参、白术、鸡血藤等为主,痰瘀阻滞脉道重者,可加僵蚕、蜈蚣、全蝎、土鳖虫、水蛭、穿山甲等虫类药物。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功能减退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慢性病。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接近4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由于2型糖尿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残疾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

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理、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理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中药对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组织胰岛素敏感度、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等进行调节,有效控制血糖增高,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1. 调节胰岛素分泌中成药可以通过调节胰岛功能,促使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更加平稳。

中成药还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减少胰岛素的耗竭,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2. 提高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中成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抗氧化作用,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3. 抑制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部分中成药可以通过抑制肝脏中糖异生酶的活性,减少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

1. 参芪降糖胶囊参芪降糖胶囊是以人参和黄芪为主要药材,制成的一种中成药。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参芪降糖胶囊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

参芪降糖胶囊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糖尿病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参芪降糖胶囊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和微循环,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苦瓜素片苦瓜素片是以苦瓜为主要原料提取的一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降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苦瓜素片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苦瓜素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β细胞的损伤,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并且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胰岛细胞功能不全和胰岛素抵抗。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药物,其中中成药也被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本文将对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 降糖药物的研发:许多中成药以其降糖效果著称,例如苦瓜、五味子等。

临床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并减少胰岛素抵抗。

这些中药还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的代谢异常。

2. 胰岛素替代疗法:中成药中有一些能够增加胰岛素分泌的成分,例如野葛根、知母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激活胰岛素释放途径,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从而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临床研究发现,这些中成药在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4. 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常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例如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等。

临床研究发现,中成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不同中成药之间的疗效差异较大,部分临床研究结果存在争议。

中成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中成药进行科学评价和合理使用仍存在困难。

由于临床研究条件的限制,目前的临床研究往往以小样本、短时期的观察为主,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中成药的药理作用机制,通过大样本、长时期的观察,评估中成药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还应加强中成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寻找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策略。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2级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2级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2级的临床分析
谢敏崇
【期刊名称】《现代医院》
【年(卷),期】2011(011)009
【摘要】目的探讨西医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足2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wagner分级法确诊的糖尿病足2级患者60例,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采用西医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的综合疗法,然后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观察组血清IgG,CD4 /CD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1),且以糖尿病足部感染组下降更为显著,而IgA、IgM、C3、C4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治愈11例,明显好转14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药物联用胰岛素、庆大霉素、山莨菪碱处理创面可有效治疗糖尿病足神经-缺血性溃疡.【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谢敏崇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分析 [J], 田止学
2.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分析 [J], 黄柏平
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8例临床分析 [J], 岳玉;王驭;赵春苗;刘秀秀;汪升早;马文淑
4.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临床分析 [J], 莫小文
5.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分析 [J], 田止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足病的研究概况
发表时间:2015-06-24T16:14:07.9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作者:赵瀚微陈文阁[导读] 综合各家之己见,多数认为2型糖尿病足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阴亏虚,瘀血内阻,寒凝经脉,外感湿热。

赵瀚微陈文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34-02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的特殊病变,其主要原因是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等多种诱因综合所致,其病理基础是动脉和小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脉管狭窄、阻塞,以致所支配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造成坏疽或溃疡经久不愈。

众所周知,糖尿病会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寿命,因而防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
成为全球医学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难题及挑战,近些年,中医药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对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病因病机糖尿病足在古代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属于“消渴”、“脉痹”、“脱疽”等范畴。

糖尿病足的病机目前多认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责之气滞、瘀血、热(火)毒、寒凝、湿热、痰浊等。

刘玉坤[1]等认为糖尿病足是消渴日久,耗伤气阴,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疲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染邪毒,以致肉腐骨枯所致。

汪玉芳等[2]认为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是由瘀而致,正虚血瘀,脉络痹阻,热毒血瘀,肉腐筋烂。

瘀血不只是糖尿病足的一个病理产物,同时也是糖尿病足并发感染及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秀芝[3]认为糖尿病足多为消渴日久,久病多瘀,久病必虚,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热毒灼烁脉肉、筋骨而发为坏疽溃疡,而成脉痹、脱疽。

气阴两虚为其本,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炽盛为其标,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病机关键。

综合各家之己见,多数认为2型糖尿病足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阴亏虚,瘀血内阻,寒凝经脉,外感湿热。

中医内治1 辨证分期论治:奚九一[4]将本病分两期:急性发作期:辨证属于湿热证,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中药陈兰花冲剂(茵陈、泽兰、苦参、黄连、黄柏、山桅等);(2)好转缓解、恢复期:辨证属于气阴两虚,气血不足证,治宜益气养阴,调补气血,涤痰活血通脉,可选用黄芪、制首乌、当归、生地、党参、白术、鸡血藤等为主,痰瘀阻滞脉道重者,可加僵蚕、蜈蚣、全蝎、土鳖虫、水蛭、穿山甲等虫类药物。

范冠杰等[5]分三期七型辨证论治糖尿病足,主要有早期,气阴两虚、脉络不和型;阳虚血瘀型。

中期,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热毒炽盛,胃肠结热型;肝胆湿热。

晚期,肝肾阴虚、痰阻血瘀型;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

2 辨证分型论治河南省中医院分寒凝血癖、阴虚血滞、湿热蕴结、热毒内炽、气血两亏等5型辨证施治;广州省中医院分为癖血阻络、阴虚毒盛、阳虚寒凝、气血两虚等4型辨证施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寒凝血癖、湿热下注、热毒炽盛、气阴两虚等4型辨证施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分阴虚寒凝、血癖阻络、气滞血癖、气虚血癖、湿热蕴结、热毒炽盛、气血两虚、气阴两虚等8型论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分癖血阻络、阴虚毒盛、阳虚血痪、气阴两虚等4型辨证施治。

中药外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其以特殊的方法和显著的疗效,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

临床上多采用中药泡洗足部及中药外敷创面。

刘天[6]观察局部外用黄油纱(含黄芩、黄柏、地榆等成分)治疗糖尿病足皮肤生长期的疗效,证实其抑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促进局部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进而为促进创面愈合提供必要条件张峰等[7]采用化疲通脉汤泡洗双足并配合血管扩张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足,方中当归、生地、黄芪养血活血,赤芍、川芍、桃仁、红花、牛膝、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脉,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独活、白芷、防风、蝉蜕、透骨草祛风胜湿通络,细辛温经活血,麻木偏重者可加海桐皮,增强祛风通络之功;疼痛偏重者加川乌,麻黄温经止痛,综合全方活血化瘀通脉,温经祛风通痹,外洗治疗3-5天后,双足疼痛、麻木、烧灼感明显减轻,足温上升,夜间能够安静人睡,其疗效奇特显著。

专方专药魏艿等[8]采用将军通络胶囊(膏儿茶、乳香、麻黄、葛根、水蛭、地龙、追地风、全蝎等)配合西药降糖治疗本病150例,结果治愈116例,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 1%。

荆丰德[9]将3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养血通痹汤(黄芪、桃仁、红花、当归、桑枝、木瓜、乌梢蛇、徐长卿、鸡血藤等)口服。

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组87 5%,疗效差异明显。

魏学兰等[10]选择散剂的剂型,选用小檗碱、青黛、冰片、甲硝唑等中西药物调配成,连黛消疽散0治疗糖尿病坏疽者28例,坏疽总数36只,结果15例痊愈,11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92 86%。

小结与展望糖尿病足是一种虚实夹杂的复杂病证,它的发展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漫长过程。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足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采用了内治、外治、针灸、食疗、情志疗法等综合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但纵观历年文献,其报道尚缺乏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和统一诊断、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因而也缺乏公认统一的治疗方法。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应遵循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统一中医的病名、证候分型和分期,加大对有效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足的,积极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的机制研究,从而高效、速效地治疗糖尿病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1]刘玉坤,长兴中,李健东,等.愈足胶囊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31.[2]汪玉芳,项磊,胡四平.糖尿病足从瘀论治的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10):9-10[3]王秀芝.四妙糖足康治疗糖尿病足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2):177-179.[4]王娟,张如峰,李进峰.奚九一教授诊治糖尿病足经验[J].陕西中医,2(X)7,28(3):321.[5]范冠杰,吕仁和.分期辨证为主治疗糖尿病足及其对下肢动脉超声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9):520-523.[6]刘天,刘晓霞,魏爱生,等.玉红膏外敷治疗糖尿病足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1,39(5):118.[7]张峰,邵玉霞.化癖通脉汤外洗治疗糖尿病足105例[J].山东中医杂志,207,26(6):356257.[8]魏艿,李瑞岭.将军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足15例[J].陕西中医,2008,29(4):427-428.[9]荆丰德.养血通痹汤治疗糖尿病足2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36.[10]魏学兰,赵连杰,关玲.连黛消疽散治疗难治性糖尿病足坏疽2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230-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