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平等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八年级政治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虽然见死不救的行为应该遭到谴 责,但是它不是法律规定 的义务,从目前来看,见义勇为 还只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 不具备法律的约束力。
杭州团市委要求每一位在校的高中生为社会义 务服务60个小时。杭州学军中学将此纳入高中毕业 的考核范围,如果学生社会实践学分不足,将影响 其高中毕业。 目前,这一规定已实行了4年左右,学军中学成 为对社会实践管理最为严格的学校之一。 实习岗 位:打字、扫地、巡逻 。
*38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美德? *为什么人们对他们的行为都给予高度赞扬? *他们的行为受到法律强制了吗?这种义务和法定义务 有哪些不同呢?
2006年3日15点30分, 一辆牌号为赣GA2540的 中型面包车与一辆牌号 为赣G07731的出租车在 位于九江市庐山路信华 游乐中心旁边的十字路 口相撞,面包车侧翻在 地,车上两人被摔出车 外,司机被卡在变形的 车头内动弹不得,奄奄 一息。更令人惊讶的是, 一个装满了百元大钞的 黑色塑料袋摔出后破裂, 里面的钞票撒满了大 街……
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科 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方案》。作为本次奖励制度改 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决定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500万奖金中50万元属获奖个人所得,450万 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 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学工作者; 或者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 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在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同时,还设立“中华 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奖”,保留了原有的“国 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和“国 家技术进步奖”。后三项奖的奖金上调为一等奖9 万元、二等奖6万元。
案例 分析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有: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事业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如何理解国家民族政策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如何理解国家民族政策如何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基本要求刚要;我们都是来自新疆,大家都知道新疆本身就是在执行着民族政策的一个区域,那么作为一个新疆人,我是怎么理解自治区这个词的那?所谓的民族政策又是什么那??它对我们新疆,对我们新疆人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那?所谓的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
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民族政策要求地方正文:我们都知道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而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那?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才对?1.民族平等(1)民族平等的含义:它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各民族在所有领域平等;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什么是民族平等_具体内容有哪些
什么是民族平等_具体内容有哪些 民族平等是指⼀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那么你对民族平等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民族平等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什么是民族平等 所谓民族平等是指⼀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
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民族的问题上,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针和政策,概括起来主要就是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活的⼀切⽅⾯,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相同的义务,反对⼀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提出 民族平等是⼀般民主要求的⼀个重要内容。
但在私有制社会⾥,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民族关系,⼀般说来是不平等的。
因为建⽴在⽣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制度,是造成⼀般的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
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英国的T.莫尔和意⼤利的T.康帕内拉早就指出私有制是⼀切社会贫苦的根源,并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J.-J.卢梭⼜进⼀步对国家和⼈权问题作过论述。
他们的学说虽然是唯⼼主义的,但却具有明显的⾰命性和民主性,从⽽为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争取民主⾃由,建⽴民主共和国的民主⾰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民族平等要求创造了思想前提。
在西⽅资产阶级民主⾰命中,美国的⾰命具有浓厚的反对英国民族压迫的性质。
1765年“反印花税法”⼤会的议决案就反映出北美殖民地居民(即美利坚⼈)要求与英国本⼟的居民(即英吉利⼈)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权利的⽃争。
民族政治常识
一、民族平等政策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5.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民族团结政策1.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3.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意义?)(1)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理念。
民族团结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和谐,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各民族共同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中,各个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他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指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内统一的目标。
中国一直将维护祖国的统一作为最高的国家利益。
尽管中国有多个地区存在历史和民族差异,但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并巩固国家的统一。
实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一直倡导着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友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并为各个民族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同时,通过坚定不移的政策和努力,中国政府也在推动国内的区域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加强各地之间的互联互通。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国国家建设的基石,任何破坏这一目标的行为都将受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和制止。
通过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中国将实现更加稳定和繁荣的社会,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教学目的:1、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理论的主要内容2、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平等的政策主要参考书:1、《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1998年3、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一、民族政策概述(一)什么是民族政策?政策研究被作为思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民族政策属于社会的公共政策范畴。
民族政策,顾名思义,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实施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政策历来是党和政府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特定的统治集团的民族观和他们的利益要求。
(二)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与党和政府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上的政策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说来,可以将其分为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两大类别。
政策原则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思路。
政策措施则是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些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着性。
该体系还可以从宏观、微观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二、民族平等的含义和基本内容(一)民族平等的理论渊源民族平等来源于提一般的平等原则。
平等作为一种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关系的概念,作为一种政治口号,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提出来的。
但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出现最早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奴隶制的等级划分;平等最初是针对公民的特权而言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作为人都应该拥有相同的权利是平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从人类平等思想的连续性看,它经历了一个将奴隶排除于人之外到承认同一社会等级内部的平等再到由理性所决定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样一个认识上的深化过程;从平等思想的传播看,它由最初个别思想家的一种思想观念逐渐成为公众舆论,再成为一项司法原则。
各民族一律平等
32
第三,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 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刑事诉 讼中要保证诉讼参加人依法享有的诉 讼权利。
第四,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 必须同样地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 相应的法律制裁。
30
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三种权益关系: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作为 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 益、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 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
31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涵义
第一,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都是统 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 并且承担同等的义务。
11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 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 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 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
12
主张对于各民族之间发展上的客观差 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应该持科学的态度, 认为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 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这 些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天生的。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民族平等的含义 第二节 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维护法律尊严
2
第一节 民族平等的含义
一、民族平等的理论来源 民族平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引
申于一般的平等原则。
3
从西方平等思 想发展的连续性看, 平等经历了一个将 奴隶排除于人之外 到承认同一社会等 级内部的平等再到 “天赋人权”“人 人生而平等”这样 一个认识上的逐渐 深化过程。
25
通过立法程序确认民族平等的权利 和义务,是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平等 权利和合法权益的第一步。其内容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权利的授予, 二是防止权利的被侵害。 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名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论述题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是:(1)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的民族观.中国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民族理论,从而把握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弄懂它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而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了解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思路,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3)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民族研究的各门具体学科一般都只是从某个侧面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的研究,所揭示的只是民族发展的某些个别方面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不然,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进行概括,所揭示的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答: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工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民族分化多是由民族迁徒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同.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突变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段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试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答: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族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纪社会发展程度高度、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课题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行为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各个民族的公民不得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实行特殊保护,这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合理内涵.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从权利的主体而言,集体权利是民族共同体集体享有的民族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大到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在实践中,民族的集体权利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权利往往要通过公民个人的权利表现出来的.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是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主要内容:(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答: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答:(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方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想结合的方针.(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护士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相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答: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如下:(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性.(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但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语言文字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几笔词汇、语言结构、使用习惯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旧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词汇逐渐淘汰,而代表时代脉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使语言文字在内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有时代感.(4)民族语言的交融性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语言将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语言词汇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一特点无疑取决于民族间日益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这一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彼此学习语言文字的现象增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也增多.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样子,并在衢州自愿的基础是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的、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人事并被摈弃.(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岑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方式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方式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方式习惯就行超前预测,以此使近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认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答: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自己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你认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关键是什么?
有序政治参与,前提是要具备公民意识――是维 护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自觉性,是有权 利义务对等、权利责任对等的理念。具有公民意识, 才能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路路教授看来,相对于 历史上有关社会成员的其他称呼,例如“臣民”、“子民” 来说,公民享有不容侵犯的权利,诸如知情权、参与权、表 达权、监督权等等,同时也承担与权利相对应的义务。
陈良宇
汉族,1946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19 80年4月入党,1963年8月参加工作,解 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建筑系结构专业毕业,大学学 历,工程师。
02.10-02.11 上海市委书记、市长 02.11-03.2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市长 03.2-06.9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中共中央决定给予陈良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 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根据目前调查的情况,陈良宇涉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使用社保资金、 为一些不法企业主谋取利益、袒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 务上的便利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严重违纪问题,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
1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1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是什么怎么样中国追索兽首文物遭敲诈持有人要求达赖回西藏随着23日巴黎佳士得公司拍卖中国圆明园兔首鼠首铜像日子的到来中国律师团组织的追索国宝行动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神经也吸引了全世界众多媒体的关注
保证公民监督权――国家进一步疏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 及保障渠道,把选任官员、评议官员、重大决策、行政收费 标准等进行公示,加强公众对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监督。许 多地方开展的“万人大评议”、“行风热线”,让公共权力 受到更多制约。 如今,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更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建设, 打造网上民意表达平台,为公民“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开 辟了更新、更方便的渠道。 你能行使监督权吗?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
公基常识考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基常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要求国家法律给予同等的保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包括司法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平等)和守法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既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又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监督权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申诉权。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4.取得赔偿权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5.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6.人身自由人身自由。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的住宅权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7.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财产权。
我国民族平等特征的完整表述
我国民族平等特征的完整表述
我国民族平等特征的完整表述可以概括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平等交往。
同时,我国政府积极推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和妥善处理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此外,我国民族平等特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语言文字平等。
各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文字进行教育、管理等活动。
2. 民族文化平等。
各民族在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国家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3. 民族地区平等。
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地区享有平等地位和权利,自治地方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自治权。
4. 民族宗教平等。
各民族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国家保护各民族的宗教自由和宗教文化传统。
5. 民族公民平等。
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均享有公民的平等权利和义务,都可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并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我国民族平等的多方面内容,反映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
宪法学第八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问题解析
宪法学第八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问题解析一、公民、人民、国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在我国,取得公民资格的条件只有一个,即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公民这个概念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曾有过不同的含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公民的词义日趋一致,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其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如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公民和国民、人民是同义词,均指一国的全体成员,而且在宪法中常常是交错使用。
在我国,国民和公民的概念只是不同时期的提法,含义一致。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曾使用了人民和国民两个概念。
1953年颁布了第一部选举法,我国在法律中首次使用了公民一词。
从此,我国宪法和法律在提到个人的法律地位时,就一直使用公民的概念,而未再使用国民的术语。
在我国公民和人民则是两个概念,其区别为:其一,范畴不同。
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
划分人民的标准是随着革命性质和革命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标准。
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时期,凡是赞成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
现阶段,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则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而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它是依据法律来确定的。
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公民。
其二,范围不同。
人民的范围小,仅指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处于主人翁地位。
公民的范围大,指社会全体成员,即凡具有国籍的自然人,不论在政治上属于敌人还是属于人民,都是公民。
其三,后果不同。
第七课_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
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婚姻自由权
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权力
被唤醒的公民权利意识
• 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断地落实一项又一项大大小小 的公民权利。 • 但是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诉求的实现,竟然 是通过互联网。 • 是的,互联网正在迅速、深刻、全面地改变着人类社 会,而在中国,它的意义更是非凡。 • 一方面,它强大的信息传播,急速唤醒了人们的权利 意识,另一方面,权利的落实仍要借助互联网。最牛 钉子户,华南虎照事件,书记还乡事件,黑砖窑事件, 天门城管打死人事件等等,每一件,都让我们在通向 公民社会的路上迈进一步……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 人权是指人按其本性所应当享有的在社 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 享有和应当享有 首先,人权是一种权利; 其次,人权指的是人的权利; 最后,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其主要特性。
• 西方:人权是个人体验和自由,而不是集体权 利,是人由于其人的属性而具有的公民权利、 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否认“集体人权”的概 念。 • 亚非新独立国家:不仅有个人人权,也包含集 体的人权和自由。 • 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来讲,最大的人权问题 是民族自决权; • 对已经摆脱殖民统治的新独立国家而言,最紧 迫的人权问题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 而且经济及社会权利同公民政治权利是互相依 赖、互相支持的,充分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保障 是实现人类尊严和保障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的 物质条件。
黑暗的中世纪---神裁法 如热铁神裁法:让罪犯手握 灼热的铁器走一段路,以手是否被灼伤 来判断是否有罪;冷水神裁法:把罪犯 捆绑起来,扔到水中一段时间,以是否 被淹死来定其是否有罪
九年级政治 民族平等的表现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具体表现如下:
1.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
我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必须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要认识到彼此的共同点,尊重彼此的差异,互相同情、帮助,建立起兄弟般的关系。
2.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
3.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九年级政治所提到的民族平等表现为各个民族的平等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享有和发展,其中包括了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中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享有。
同时,这种平等不仅表现在对各个民族的平等对待上,也表现在对各个民族的平等尊重上。
总之,九年级政治所强调的民族平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之一。
第七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各民族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
(一)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维护法律 尊严的具体表现,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公民的 义务。 (二)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 (三)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民族关系上出现 的问题。
13
6
(二)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 特殊原则
1.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 2.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 存在着种种差距。 3.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 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 别之上的特别保护。 4.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 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 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 7
4
第二节 国家保障各民族 的合法权益
• 一、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一般原则 (普遍原则、特殊原则) • 二、我国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 • 三、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保障机制(行 政、司法等)
5
一、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一 般原则
(一)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普遍原则 1.国际上有许多关于少数民族或者少数人群 体权利的国际法文件和规定。 2.保障少数民族免遭歧视和侵害、保护他们 的平等权益问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所 关注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还成为了国际人 权体系中对现存普遍人权标准的补充。
9
第三节 维护法律尊严
• 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二、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 三、各民族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
10Leabharlann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了以下三种权益 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 1.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 2.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 3.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 体之间的平等权益。
第七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团结的六个相互内容
民族团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不仅对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民族团结的六个相互内容是:
一、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意味着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不应有任何形式的歧视。
二、民族和谐。
民族和谐包括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与沟通,这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增进友谊,推动民族团结发展。
三、民族自尊。
民族自尊是指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的尊重,他们应当自豪于自己的民族,热爱民族,积极参与民族发展。
四、民族文化共享。
民族文化共享是指民族之间要互相欣赏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尊重彼此的传统价值观,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五、民族统一。
民族统一是指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彼此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六、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他们要通过相互尊重、理解和共融的方式,建立起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发展。
总之,民族团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不仅对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六个相互内容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我们要积极推动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共同谱写民族的辉煌。
民族政策常识问答(答案)
民族政策常识问答复习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什么是中华民族?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开创的,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
在这个国家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逐渐形成、强化。
“中华民族”一词虽是20世纪初出现的,但凝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对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特点的总结和概括。
3.中华民族有哪些特点?(1)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特别悠久。
(2)各民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3)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很广(4)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4.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政治上的向心力。
中国各民族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中国”的概念不是只指某一个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而是把众多民族都包括在中国的范围之内。
(2)经济上的互补性。
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把各民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3)文化上的多样性。
中国多民族的结构决定了文化上的多样性,而文化上的多样性又如同政治上的向心力、经济上的互补性一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总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什么是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7.1《促进民族团结》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促进民族团结》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对国家民族政策的认同感。
2.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包容心态,促进学生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品质。
2.通过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和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责任意识:1.使学生明确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青少年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难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在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
2.如何引导学生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提问学生从歌曲中能感受到什么?歌曲中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民族构成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2.展示一些各民族特色服饰、舞蹈或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些民族,并提问学生对这些民族的了解有多少?激发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团结。
(二)讲授新课1.我国民族大家庭概况(1)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讲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如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等,同时强调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平等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
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
因为“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换言之,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
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
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并且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就必须考虑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单纯强调“一把尺子量到底”,其结果只会是无法平等。
对于少数民族权益特别保护的特殊原则,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具体表现为优惠政策和措施。
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
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
为此,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
如材料所述。
这些特殊性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
实践证明:这些特殊性原则具体化为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和实施之后,已经充分显示出促进各民族权利平等、共同发展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