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员选任看范仲淹的廉政思想
从官员选任看范仲淹的廉政思想
尔 。故知县两任 ,例升 同判 ;同判两任 ,例升知 州。奈何在下之时 ,饰身修名 ,邀其清举 ;居上之
后 ,志满 才乏 ,愆于 素持 ?……故 贤愚 同等 ,清浊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致 。此乃 朝廷 避怨 于上 ,移虐 于下 ,俟 其 自败 ,
民何 以堪 ?… …近年诸 处郡 长 ,以赃致 罪者数 人 ,
人”l 6 ] 。而当时与民休戚攸关 的地方官员往往 “ 不
加选 择 ,非才 、贪 浊 、老 懦者一 切 以例除 之 ,以一 县 观 一 州 ,一 州 观 一路 ,一 路 观 天 下 ,则 率 皆 如 此 。其 间纵 有 良吏 ,百无一 二 ”『。 由于 朝廷 对州 7 I
县 地 方 官 黜 陟 难度 很 大 , “ 廷 以黜 陟 郡 长 为难 朝
“ 有 能 之吏 ,退 不 才 之 官 ,去 冗 食 之 人 ,谨入 进
岂止 数 人 而 已乎 !虽 转 运使 、提点 刑 狱 ,职 在访 察 ,其如位 望相亚 ,怨仇 可敌 ,非致 败露 ,鲜敢 发
明。宜 乎论道 之 间 ,激扬 天下 。” 其结 果是 天下 赋税 未均 ,狱讼不 平 ,盗 贼猖 炽 ,民不聊生 。基 于 这种情 况 ,范仲淹 大声疾 呼 ,朝廷要 立 即采 取措施
6 04)。 1 6 0
在 中华 民族 几千 年 的文 明进程 中 ,形成 了许 多 优 秀 的文化 传统 ,为 我们后代 留下 了宝 贵 的精 神财 富。早在 先秦 时 ,儒 家创始 人孑 子就大 力提倡 “ L 仁 者 爱 人 ”“ 己 以安 百 姓 ”。孟 子 也 提 出 “ 民 ” 修 仁 “ 仁政 ”“ 民为贵 、君 为轻 ” “ 民同忧乐 ”等 ,体 君
为官 员应 该具 备 “ 善 ” “ 能 ” “ 廉 廉 廉敬 ”“ 正 ” 廉 法 等 各 个 方 面 , “ 方 舒惨 ,百 姓 休 戚 ,实 系 其 一
做一名范仲淹式的组工干部
做一名范仲淹式的组工干部——重读《岳阳楼记》有感近日重读了一下《岳阳楼记》,感触颇深,被作者范仲淹优美的文笔、胸怀天下苍生的精神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深深地触动,于是上网查阅了范仲淹的生平简介,从他的成长历程和轶事典故中,我看到了一个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的光辉形象,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忠诚、敬业、爱民、清廉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每位组工干部学习。
忠诚的品质忠诚是一个人对上级无限拥护,并甘愿为之奉献一切、牺牲一切。
范仲淹一生仕途多舛,多次被提拔又多次被贬谪,但无论身处何位,人在何方,他都能端正心态,服从朝廷的安排,并且兢兢业业,从不消极懈怠,这体现了他高度负责、无限忠诚的精神。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大气谦诚、严谨细致、正派公道、团结和谐”的要求,我们必须向范仲淹学习,更加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克服私欲,排除干扰,以绝对的忠诚和扎实的工作为党委的决策服务,当好参谋助手。
敬业的精神成功的关键在于任务执行者敬业的程度,有一句名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已;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组织部门应该说并没有特别专业、特别精深、难度系数特别高的工作,只要肯学习、肯吃苦、肯钻研、愿意做都能做好,遇到一点困难就绕道而行,唯恐避之不及是绝对做不好工作的。
我们学习范仲淹,就是要学习他不畏困难、毫不抱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执政一放就造福一方的敬业精神。
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必须做好党员、干部、人才的表率,组工干部要将敬业精神作为立身之本,积极思考问题,不被动应付,主动寻找解决办法,不推诿扯皮。
要常思领导之急,常解群众之困,立足本职岗位,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完成好工作。
爱民的情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取得重大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为组工干部,最大的党性就是坚决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最好的品行就是为人民群众奉献一切,公而忘私;最真的表率就是敢于让干部群众向自己看齐,堪为楷模。
从官员选任看范仲淹的廉政思想
从官员选任看范仲淹的廉政思想
李勇先
【期刊名称】《杭州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范仲淹善择官长、选贤任能、厚禄养廉、严于考核的选官思想,对于今天践行科学发展观、搞好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6页(P175-180)
【作者】李勇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范仲淹廉政思想的历史思考
2."进亦忧,退亦忧"——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3.论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4.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
5.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诗人范仲淹与政治改革的思考
范仲淹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他的政治改革思想而闻名。
在中国历史上,范仲淹被誉为一个伟大的政治改革家,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深思熟虑的观点和策略。
范仲淹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忧虑,并提出了一些政治改革的建议。
让我们来看看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思考。
范仲淹的早期生活和政治生涯范仲淹的背景与教育范仲淹于1017年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
他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非常聪明,年轻时就展示出卓越的才华。
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官僚体系。
范仲淹的政治生涯范仲淹在政府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他的才华和能力受到了重视。
他被任命为各级官员,包括县官、州官和府官。
范仲淹以其清廉的作风和谦虚的态度而受到普遍认可。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是对国家的状况感到担忧,并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改革。
范仲淹对政治改革的思考对官僚制度的反思范仲淹对中国的官僚系统产生了强烈的批评和反思。
他认为当前的官僚制度存在腐败和不公平的问题,官员们更关心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
范仲淹主张官员应该廉洁奉公,并为人民谋福利。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官员应该以道德品质为标准来选拔和评估。
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建议范仲淹认为,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他对当时的教育体制表示不满,认为它过于注重经院哲学和经典文化,而缺乏实用性和现实性。
范仲淹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实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对税收制度的思考范仲淹对当时的税收制度也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税收的重担主要由农民承担,而富人和地方官员却很少缴纳税款。
范仲淹建议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实现公平和平衡,减轻农民的负担,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对集权制度的质疑范仲淹对北宋时期的集权制度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腐败和滥用,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
范仲淹主张建立一种分权制度,限制官员的权力,并增加人民的参与。
对军队改革的设想范仲淹对军队制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
总结范仲淹的公共伦理思想
总结范仲淹的公共伦理思想范仲淹(1017-1097),字文宾,号子先,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是北宋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范仲淹以其杰出的才华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享誉一时,他的公共伦理思想极具影响力,被誉为“公众伦理的典范”。
本文将从他的政治伦理思想、教育伦理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范仲淹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现在他的从政生涯中。
他对官员廉洁奉公的要求非常严格,坚决主张官员要以身作则,推行清廉政治。
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要求官员要把民众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的幸福和荣华利禄放在其次。
范仲淹还主张官员要重视广纳良才,鼓励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以推进国家的进步。
他在《舆情表》中说:“国家有难,当以时舆传心,舍死忘生”,这表明了他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忧虑和忠诚。
范仲淹的教育伦理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育理念,认为德行是教育的核心,只有有德者才能有功,才能有资格发言。
他主张教育要讲究德行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良好道德。
范仲淹还反对科举制度过度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人才的德行,主张以品德为基础进行选拔,重视实践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
他在《岳阳楼记》中说:“故当局者抑为之用,当依本职,如从盗贼罪人休戚与共,则不至若此矣。
”这表明了他对教育者在选拔人才中应秉持正义和慎重的态度。
范仲淹的家庭伦理思想强调了家庭和睦、亲情良好的重要性。
他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范仲淹自述“家贫贱,不能教子”,体现了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他主张父母教育要以身作则,以德化子,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格。
范仲淹还主张儿女要孝敬父母,他自己就是父母的榜样,他在孝敬父母方面表现出色,多次写信回家询问父母的疾病,给予父母物质和精神的关怀和支持。
综上所述,范仲淹的公共伦理思想体现在他的政治伦理思想、教育伦理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中。
他主张官员要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教育要讲究德行培养,以品德为基础选拔人才;家庭要和睦,重视家庭教育和亲情。
范仲淹的政治理念
范仲淹的政治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德治国:范仲淹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
他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主张君主应该以德行引领全国人民。
勤俭节约:范仲淹提倡勤俭节约,认为国家和人民都应该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他反对奢侈浪费,强调只有保持勤俭节约,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关注民生:范仲淹非常关注民生问题,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解决人民疾苦为己任。
他主张实行仁政,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公正廉洁:范仲淹认为政治家应该公正廉洁,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主张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惩治贪污腐败,保证公正廉洁的政治环境。
强化教育:范仲淹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提升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他主张在全国推广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这些政治理念体现了范仲淹对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关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总第106期)Jou m al of t he Par t y Sch ool of C PC Z he r 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4,2010(Sum,106)文史教育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闫德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范仲淹,一生俭廉勤政、忧国忧民。
范仲淹的这种廉政思想是与其清贫的青少年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宋代的世风国情密切相关的。
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集中体现廉政思想的“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范仲淹;廉政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4—0108—0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尤以贤相名将著称于世,其生平经历主要在政治方面。
回观其从政之路,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崇高的忧乐观,而其忧乐观的形成基础和价值核心是其影响当朝、垂范后世的廉政思想。
一、范仲淹廉政思想概述1.坚守俭廉是范仲淹的为官操守。
入仕后的范仲淹继续坚守着青少年时期的那份清苦,保持着俭朴清廉的品质。
当他从人仕的第一个职位广德军司理参军离职时,“贫止一马,寮马徒步而归”。
范仲淹为官一生都是清廉如此的。
据《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下称《言行录》)记载,范仲淹入仕做了吏部员外郎出任各地,至官居参知政事(副宰相),直至去世,凡十年间,未增加一名仆役。
不仅如此,由于范仲淹一生奔波各地供职,长期居无定所,直到死也没有为自己营造一所“安乐窝”。
《言行录》载:范仲淹晚年镇守杭州,其子弟见时下很多退休士大夫、文人高士都在洛阳筑“安乐窝”颐养天年,就力劝他也在洛阳置地修园,“以为逸老之地”。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他对为官之道的独特见解。
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作为一位官员的为政之道。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他以洞庭湖为起点,逐渐引领读者进入岳阳楼的美景。
这种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远近为法”的原则。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位官员,必须具备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思维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不满足于局限于岳阳楼的美景,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诚信为本”的原则。
范仲淹强调官员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信守诺言。
他注重与人建立真诚的关系,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信只有通过真诚和信任,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作为一位官员,范仲淹注重与下属、同事和民众的沟通和合作,将诚信作为自己为官之道的核心价值。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鼻孔里都是闻不到味道,心中却能感受到世间百态。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位官员,首要的是关心民生,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
他强调官员应该多与人民接触,倾听人民的声音,关心人民的利益。
只有真正了解人民,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为人民谋福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屈子之哭,可乘之舟也。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历史为鉴”的原则。
范仲淹深知历史的重要性,他通过引用屈原的故事,告诫后人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进取。
他认为官员不能只看眼前的问题,更要关注长远的发展。
范仲淹自己也是学贯古今,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烟波江上使人愁,千里悲秋常作客。
论范仲淹廉政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经验
论范仲淹廉政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经验论范仲淹廉政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经验姚康康①摘要:范仲淹是廉洁从政的典范,其“先忧后乐”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经典,在当时,是儒家文化在士大夫身上的高度体现,对于今天践行科学发展观、搞好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范仲淹;廉政思想;历史意义;当代经验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却留下了显赫的功名,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思想,至今仍砥砺后人,催人奋进。
他为官清廉,为政爱民,严以律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下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范仲淹廉政思想形成的基础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朱姓人家,虽然世态炎凉,家庭成长艰辛,但感恩、孝顺的品格使他对养父一家充满眷顾,《长山县志》记载说:范仲淹“性至孝,虽改姓还吴,仍念朱氏顾育恩,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官者三人”[1]②。
至于对于家族中人,范仲淹也是充满“仁义”之心。
皇佑元年,他倾其毕生之积蓄,在祖籍购置义田千亩,用以接济家族中穷苦百姓,钱君倚《义田记》说:“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显贵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2]1③。
有爱有仁有义,才可能保持做人之本,进而局庙堂之高才能善待百姓,敢于坚持为官原则。
推而广之,对于天下苍生,范仲淹不忘做官之旨,体现的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爱大仁大义精神。
在范仲淹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一生告诫自己生不能为良相,则为良医。
强烈的人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一生对于百姓怀着深厚的感情,能够一次次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敢作敢当,以对待家人和亲族的感情来对待天下苍生,才能“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范仲淹这种思想典型体现为推己及人,由爱家人,爱生民,进而爱整个国家。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臣和军事家,他在岳阳楼上所写的《岳阳楼记》一文中,不仅展示了他对于岳阳楼的景色的赞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楼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为官者的期望和要求。
范仲淹在文中写道:“臣心思煌煌,斗志激激,六年之间,赋诗百篇”,这句话展示了他对于为官的热情和使命感。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名官员,不仅要有才华和能力,更要有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热情和决心。
他自称“臣”,显示了他对于身份的认同和责任感。
范仲淹在文中还提到了官员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写道:“使童子识字,就令有所学;使有所学,就令有所行。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行为的重要性。
官员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更要有正确的行为和品德。
他进一步指出:“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无愧于天地。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官员应有的正直和廉洁之心。
官员要以良心为依归,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范仲淹在文中还提到了官员应有的勤奋和努力。
他写道:“岳阳楼北楼,临江而建,楼高七十二尺,阳朔四面,引江入楼,与江上水平。
”这句话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官员应有的远大目标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范仲淹还写道:“夫人之不修妇人之义,不习女子之行,而学于斯,何不可乎?”,他通过对楼中女子的赞美,强调了女性应有的坚强和内外修养,并借此来敦促官员们要有自律和自我要求。
范仲淹在文中还借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于忠诚和为国家尽忠的态度。
他写道:“江陵道中,盖有数楼者,皆显于江表”,这句话强调了岳阳楼在江表的显赫地位,也隐含了官员应有的忠诚和为国家尽职的责任。
范仲淹进一步写道:“愿与天地精神,共长久而无忧。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安宁和人民安康的期望,也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担当和使命感。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对楼中人物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为官者的期望和要求。
作为一名官员,范仲淹要求官员们要忠诚、正直、勤奋,具备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2017党员干部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范仲淹专题片心得范文汇编 精品
2016党员干部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范仲淹专题片心得范文汇编2016党员干部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范仲淹专题片心得为深化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内涵,提升学习效果,近日,我镇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范仲淹专题片。
通过观看,进一步加深了历史渊源、文化典故、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认识,了解到范仲淹家规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到“十德”文化背后的廉政思想,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按照“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的主题思想,结合当前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做好表率,做党的忠诚卫士,做群众的贴心人。
一是做“守纪律”的表率,以实际行动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工作必须时刻保持自我约束意识。
所有腐败分子,都是因为对党纪国法的认识淡薄,抵受不住各种诱惑,放松自身要求造成的恶果。
提高自我约束意识,首先要构建正确的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
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我们要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争取最大的利益,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要努力学习,认真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放松学习,思想停滞,就会分不清是非;要在实际行动中提高反腐倡廉的能力,自觉抵制金钱、人情等对自己的影响。
对基层群众提出的事要做到热心办、马上办、努力办,尽心竭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坚持不懈地做实事,以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让手中的权力真正为群众所用,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是做“讲规矩”的表率。
“无规矩不成方圆”。
党的各项法纪条规,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保障,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切实提高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做到法纪条规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人在做,天在看,党纪国法党是永远悬在党员干部头上的一把刀,只有做到遵规守纪,不破坏“规矩”,真正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做到严于律己,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从而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管住自己的欲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慎始、慎微、慎欲,才能始终不渝、心定志坚,拥有心底无私宽阔天地。
范仲淹的忠诚与清廉
范仲淹的忠诚与清廉范仲淹,字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忠诚和清廉为后世所敬仰。
他为官一生,始终秉持着忠诚的原则,并以清廉的作风为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忠诚于国家范仲淹忠诚于国家,一直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他先后担任过枢密副使、翰林学士等重要职务,以真诚的心情为国家和皇室服务。
他深知担任政治职务的责任重大,所以他始终努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力量。
在范仲淹担任枢密副使期间,北方辽国频繁侵扰边境,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面对困境,范仲淹不畏艰险,他毫不犹豫地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包括加强防御、培养军事人才等,最终有效地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安全。
二、清廉为官范仲淹始终坚持清廉为官的原则,他秉持公正和道义,从不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他所在地方的官员贪污腐败,但范仲淹毫不为所动,他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廉洁的底线。
范仲淹曾担任过知制诰、知府等职务,他兢兢业业,任期内的政绩出色。
他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还极力整顿官场风气,惩治贪污腐败的行为。
他提倡廉洁自律,身体力行,为后世官员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三、忠诚与清廉的结合范仲淹的忠诚与清廉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他的忠诚源于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也是对人民的关心与担当;他的清廉是忠诚的具体表现,清廉为官使他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范仲淹的忠诚与清廉的结合,为后世树立了正确的为政之道。
他的忠诚和清廉是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体现,也是一种崇高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范仲淹的事迹启示着我们,追求政治理想和道义准则的同时,必须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总结范仲淹的忠诚与清廉是他为政的重要品质。
他坚守忠诚的原则,始终为国家效力;他秉持清廉的作风,维护廉洁为官的底线。
他的忠诚和清廉不仅为自己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也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范仲淹的事迹告诉我们,政治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始终保持廉洁的作风,用忠诚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范仲淹的清廉
范仲淹的清廉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江苏吴县人。
早年家贫,历尽坎坷;少年发奋读书,立志报国济民。
进入仕途后,致力思君报国,以卓越的才能治理地方,造福百姓;文韬武略,建立功勋;积极谏君,整顿吏治;忧国忧民,推行新政;潜心学问,笔耕不辍,一生几度沉浮,始终保持着清白本色。
范仲淹认为,如果一个官吏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穷”,则可以免除政权颠覆之祸。
范仲淹一生“忍穷”,以自己的清廉自律为代价,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百姓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范仲淹为官几十年,官职遍历朝中重臣、地方要员,但他一生清廉守正,持俭忍穷,乐善好施,以至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但是,其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操守却为世代所景仰。
范仲淹从小遍历磨难,养成了他坚忍执着和耐贫吃苦的性格,也坚定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少年求学读书饱受儒家、佛家思想熏染,使他树立了坚守清贫、守正为官、看淡荣辱的品格和忠君济世的信仰操守,这些因素,促成了范仲淹为官、为人作风的养成。
首先,他自己做到了清廉。
范仲淹自从走入仕途,便出淤泥而不染,恪守官箴,操守淳正,以身作则。
他从不迷恋于富足,从不觊觎不义之财。
他在长山求学时,认识了一个能把水银烧成白金的术士,那人把炼白金的秘方告诉了范仲淹,并赠给他一斤白金。
当时正是范仲淹穷困之时,他每天只吃两块凉粥,这一斤白金也不是小数,可范仲淹却一点也没动,更没动炼金术的方子,而是把白金小心翼翼地包好放了起来。
事隔十年后,范仲淹做了官,找到了那名术士的儿子,对他说:“你父亲有神奇的技术,能把水银制成白金,在他死的时候,你还小,便把一块金子交由我保管,现在你已长大成人,这块金子应当还给你。
”只见范仲淹拿出一个包裹打开并把金子交到术士儿子的手里,签封和当初一样。
范仲淹讲求“三不欺”,他认为做人、做官、做事要上不欺骗君主,下不欺骗老百姓,中不欺骗自己的良心。
范仲淹为官清廉的故事
范仲淹为官清廉的故事
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领袖,以其清廉正直的品德而闻名于世。
范仲淹的为官生涯充满了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范仲淹是如何展现他崇高的清廉之道的。
范仲淹在任官期间,主张廉洁奉公,恪守法律。
他任职山西太原时,面对当地官员的广泛腐败和贪污行为,他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来整治腐败现象。
范仲淹放宽了告发的渠道,允许百姓直接向他举报官员的贪污行为,他还成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严肃处理腐败案件。
范仲淹以身作则,他自己不收受一丝一毫的财物,以公正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
范仲淹的清廉举措在太原广泛传播,为政府重建了声誉,恢复了人民的信任。
范仲淹也注重培养一支廉洁而高效的官僚团队。
他将选拔干部的标准从出身权贵转变为以才干和品德为依据。
他要求官员要严格遵守纪律,任何侵犯法律和廉洁的行为都不会被容忍。
范仲淹坚持公开透明,鼓励公众监督政府工作,使政府行为得到广泛认可。
范仲淹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他的清廉不仅体现在治理方面,他还以正直而负责任的态度处理政治事务。
范仲淹经常直言不讳地向君主进言,坚持真诚而艰难的道路,以捍卫人民利益和社会公正。
他的政见和改革主张虽然曾经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也证明了他毫不妥协的个性和对于廉洁公正的执着追求。
范仲淹为官清廉的故事通过历史的长河流传至今。
他的为政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范仲淹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榜样,告诉我们只有坚守正义,始终为人民利益着想,在为官之路上才能有所成就。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个人,让我们以范仲淹为榜样,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范仲淹看政绩观
从范仲淹看政绩观
范仲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政绩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在担任地方官员时,他时刻关注民生,采取各种措施改善百姓的生活。
例如,他主持的“庆历新政”改革,重点解决宋朝的冗官、冗兵和冗费问题,这些都是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直接影响百姓的生活。
他还提倡“以德治国”,认为政治家应以品德高尚为首要任务,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其次,范仲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始终认为,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在地方任职时,他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不畏权势,不惧困难,勇于担当。
他曾经说过:“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哉!”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于社会治理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范仲淹的政绩观还体现在他的清廉自守、勤政爱民上。
他一生清廉自守,不贪不腐,秉持公心,这也是他能够获得百姓信任和爱戴的重要原因。
他始终认为,为官之道就是要清廉自守、勤政爱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综上所述,范仲淹的政绩观主要体现在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清廉自守、勤政爱民等方面。
他的这些思想和行动对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范仲淹所写的关于清廉的古诗词
范仲淹所写的关于清廉的古诗词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范仲淹写过不少关于清廉的古诗词,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
范仲淹的古诗词中,关于清廉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反腐败、崇廉节俭、严于律己、任人唯贤等方面。
首先,范仲淹的诗词反映了对腐败的批判和呼吁。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到:“若夫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诗的意思是指官员应该严守廉洁,不贪污受贿,为国家民众做出贡献,而不是追逐职位和私利。
其次,范仲淹的诗词强调了崇廉节俭的重要性。
在他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诗抒发出对大自然的感慨,也暗喻了官员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刻了解并关心人民的困苦和需求,重视物力的节约,不滥用公款,并能将这种观念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中。
其三,范仲淹的诗词还呼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到:“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句诗表达了范仲淹对自己操守的要求,让自己在官场中守纪律、守规矩,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因为官员的操守不仅仅关系到个人,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范仲淹的诗词还强调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道:“臣心何敢忘如此,负责以告怀。
”范仲淹认为,应该重用贤能之士,不分地域和出身,而是以才能为标准,任用适合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繁荣。
总的来说,范仲淹所写关于清廉的古诗词,反映了他对腐败现象的批判,呼吁政府官员崇尚廉洁节俭,严于律己,并注重任人唯贤。
这些诗词体现了范仲淹质朴深沉的个人品质与对社会和政治道德的高度关注,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范仲淹廉洁的故事
范仲淹廉洁的故事
范仲淹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文学家,他以其廉洁的品德而著称。
在任官期间,范仲淹经常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说:“我是一个官员,不能接受贿赂。
”他认为,作为官员,应该以公正和廉洁的态度来处理公务,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利益诱惑。
有一次,范仲淹举报了一位贪污的官员。
这位官员很生气,想要报复范仲淹。
但范仲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为人民服务。
范仲淹的廉洁品质在他的家庭中也很有名。
他的家人经常向他请托,希望他能够给他们一些特殊的优惠。
但范仲淹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
范仲淹的廉洁品质不仅深受人们的尊重和崇敬,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地讲述和传颂他的故事,以激励后人坚守廉洁的品德。
- 1 -。
试析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与廉洁现状
试析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与廉洁现状从登第出仕到卒于徐州,范仲淹居官长达30余年,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贤相良吏。
他所到之处,廉洁自律,位高禄厚却贫陋终身,赢得了后世的崇敬,他的忧患意识与廉洁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标签:清廉;俭约;忧患意识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也是史上从未受过訾议的官吏。
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中,他恪守官箴,所至之处,两袖清风,是古代社会难得的廉吏。
范仲淹之于后人最大的贡献,也许并不在于他的政绩和文采,而是他对古代忧患意识振聋发聩的总结,即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同时也培育了一种更加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种清廉俭约、济困扶危的品德,对于今天的反腐倡廉仍有借鉴意义。
一、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关心社稷民生,几乎是古代有良知的“士”阶层的共识,他们为民请命,奔走疾呼,为社会的健康风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钱穆先生曾说“士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上医医国,其以疾人”曾是先秦以来士人的理想,“相”和“医”工作虽不同,却以为民造福为人生目的。
范仲淹承继这传统,把不为“良相”即做”良医”作为自己一生的愿望。
范仲淹在少年时期,家庭困窘。
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中记载说:“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益自刻苦。
”这种底层的生活经历,使得范仲淹更多地了解了社会的真实情况,他曾自称“出处穷困,忧思深远,民之疾苦,物之情伪,臣粗知之”。
①这也许就是其忧乐思想最初始的自然社会背景。
范仲淹青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范文正公年谱·引·遗事》谓:“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五年寒窗,博览群书,苦志探讨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曾自题《睢阳学舍书怀》的诗云:“瓢思颜子心还在,琴遇钟期恨即消。
但使斯文大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②表明以颜回自喻,甘于清贫,砥砺志节。
范仲淹廉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范仲淹廉政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 一代名臣范仲淹在黑暗的统治下不怕牺牲、忧国忧民、清正廉洁、改革弊政、以民为本。
他推行有利于解决民族矛盾的民族和谐政策,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乐观;以天下黎民为己任的远大抱负,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 范仲淹;廉政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 d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70-3一、范仲淹廉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一)固国安邦、忧国忧民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进士范仲淹,“虽位高禄而以贫终其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他也教育他的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他的母亲去世,服丧在家的他也未忘国事,写下了著名的《上执政书》,同时他又提出了十八字方针“固邦本、厚民力、重民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他呼吁朝堂上的官员应该心忧天下、固国安邦。
尽管他直言进谏的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但是他并没有妥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的。
陕北地区乃至于整个大西北,自古以来就是边塞要地,是关中平原乃至中原地区的屏障。
从“三代以还,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凌中国,被于胃洛”,在宋代整个延安地区,是西夏与宋代常交兵的地方,所以北宋对这一地区的防御可谓是重中之重。
而此时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疆,采用了清野固守的策略,增加了宋军的战斗力扭转了战局,同时,“假士兵弓手之千,以置屯田为守之利也”,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环庆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强,宋夏之间的被动局面扭转,双方重签合约,二十年间双方和睦相处,极少战事。
范仲淹在数年的边关生涯中加强了北宋的西北边防,进而改善了陕北兵民的生活状况。
(二)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在中国的历史上,范仲淹最受人称赞的一面就是秉公无私、廉洁自守。
清正廉洁是范仲淹一生的志向,更是他为官从政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为官之人必先崇尚节约清廉之洁,统治者应该只有廉洁秉公了,才不至于冒法受赃,侵略百姓,才不至于与民争利,正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出发,范仲淹极力提倡为官之人的俭约清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官员选任看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在先秦时,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大力提倡“仁者爱人”“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也提出“仁民”“仁政”“民为贵、君为轻”“君民同忧乐”等,体现了朴素的廉政思想。
所谓廉,就是清廉、俭朴。
所谓政,就是公平、公正。
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官员的廉洁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儒家经典《周礼》认为官员应该具备“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等6廉,意思是说官员要有善良能干、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的品德和能力。
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认为廉洁是从政者必备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他指出:“如今做官,须是凭地廉勤。
”守官者要“律己公廉,执事勤谨,昼夜孜孜,如临渊谷”,这些都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
尤其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兢兢业业,勤政为民,“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自身廉洁,不谋私利,“以严明驭吏,使不得欺,于是民皆受其赐”,天下想望其风采,“为政所至,民多立神祠画像”,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他的“先忧后乐”精神对于今天践履科学发展观,搞好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从范仲淹对官员的选任看范仲淹的廉政思想。
一、善择官长所谓“择官长”,主要是择郡守、举县令,改革地方人事制度。
在宋代官僚制度中,知州、知县“亲民官”权力很大,包括一方军、民、财政、刑法等各个方面,“一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其人”。
而当时与民休戚攸关的地方官员往往“不加选择,非才、贪浊、老懦者一切以例除之,以一县观一州,一州观一路,一路观天下,则率皆如此。
其间纵有良吏,百无一二”。
由于朝廷对州县地方官黜陟难度很大,“朝廷以黜陟郡长为难者,官有定制,不欲动摇,惧其招怨谤而速侥幸尔。
故知县两任,例升同判;同判两任,例升知州。
奈何在下之时,饰身修名,邀其清举;居上之后,志满才乏,愆于素持?……故贤愚同等,清浊一致。
此乃朝廷避怨于上,移虐于下,俟其自败,民何以堪?……近年诸处郡长,以赃致罪者数人,皆贯盈之夫,久为民患。
如此之类,至终不败者,岂止数人而已乎!虽转运使、提点刑狱,职在访察,其如位望相亚,怨仇可敌,非致败露,鲜敢发明。
宜乎论道之间,激扬天下。
”其结果是天下赋税未均,狱讼不平,盗贼猖炽,民不聊生。
基于这种情况,范仲淹大声疾呼,朝廷要立即采取措施“以救之”,而“救之之术,莫若守宰得人”。
北宋至宋仁宗时,地方官吏冗滥现象已经显现。
官吏冗滥不仅成倍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也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行政效率。
当时石介就曾说:“郡守、县令,滥也。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清晰地认识到自赵宋建国80年来,“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
”“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早在仁宗天圣五年(_027年),范仲淹就在《上执政书》中指出当时赵宋王朝已处于“泰极者否”之势,只有“变”才能“通”“久”。
要实现国泰民安,就必须“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
“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也”。
“夫举县令,择郡长,以救民之弊者,何哉?某观今之县令,循例而授,多非清识之士。
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拘己;少壮者耻州县之职,则政多苟且,举必近名。
故一邑之间,簿书不精,吏胥不畏,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堕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
以一邑观之,则四方县政如此者十有七八焉,而望王道之兴,不亦难乎!”在奏章中,范仲淹将郡县官吏的腐败作风及其对国家的危害揭露得淋漓尽致。
可见“官吏不廉则曲法,曲法则害民”。
只有“县令长既得其才”,才能“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社会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若县令郡长一变其人,乃可诏书丁宁,复游散之流,抑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
以《周礼》司徒之法约而行之,使播者艺者以时以度,勤者惰者有劝有戒,然后致天下富之寿之。
彼不我富、不我寿者岂能革之哉!此则厚民力、固邦本之道也。
”范仲淹认为“厚民力,固邦本,非举县令、择郡长则莫之行焉”。
故在书中,范仲淹提出了“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遴选举,崇教育,养将材,实边备,保直臣,斥佞臣”等主张。
宋仁宗庆历年间,冗官、冗费、冗兵等“三冗”问题日益突出,兵冗员滥,官僚机构庞大,徭役繁重。
范仲淹说:“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轻,政事不举。
”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而其根源在于政治腐败。
人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现状,“进有能之吏,退不才之官,去冗食之人,谨入官之路”。
范仲淹面对当时“中外苟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群盗渐起”的局面,看到了宋代官僚制度已到了“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的地步,认为要使国家摆脱危机,就必须清除腐败,使政治清明。
而要使政治清明,就必须从整顿吏治开始。
宋仁宗庆历三年(_043年)九月,范仲淹拜为参知政事,奉宋仁宗手诏,条陈当世急务_0条:“一曰明陟黜,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覃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
”范仲淹的建议很快得到宋仁宗的采纳,并推行全国,并由范仲淹全面主持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而其中“择官长”整顿吏治就成为庆历新政改革的核心内容。
范仲淹在奏疏《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闻先王建侯,以共理天下。
今之刺史、县令,即古之诸侯……故历代盛明之时,必重此任。
”但到了当今,“乃不问贤愚,不较能否,累以资考,升为方面。
懦弱者不能检吏,得以蠢民;强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
邦国之本,由此凋残。
朝廷虽至忧勤,天下何以苏息!”只有谨择官长,“庶几得人”,才能“为陛下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于赋敛,各获安宁,不召祸乱,天下幸甚”。
后来范仲淹又再进前所陈十事,再次提出“择官长”的重要性。
认为“举转运使、提点刑狱并州县长吏,将以正纲纪,去疾苦,救生民也”。
新政之初,范仲淹执政,锐意进取,“患诸路监司不才,取班簿视之,每见一人姓名,以笔勾去,以次更易”。
富弼曰:“公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除监司官外,范仲淹又请诏中书枢密院通选逐路转运按察使自择知州,知州择知县,凡老病不能履政,或不学无术、昏庸腐败不称职者一律免官,对于贪赃枉法者严加惩处。
诏令发出后,“老病昏昧之人望风知惧”。
二、选贤任能范仲淹非常重视有才能的官员,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一生尽最大努力去发现、奖掖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国家效力,让百姓蒙福。
“国家诏令程式,天下一体。
能政之处,民必蒙福。
谬政之下,民必受弊,非国家法令之殊。
”他在天圣三年(_025年)《奏上时务书》中首次提出改革思想,认为“先王建官,共理天下,必以贤俊授任,不以爵禄为恩”,朝廷应以科举取士,“革赏延之弊”。
如果官场腐败,吏治败坏,“肆贪残于一郡一邑,害良民千万家”。
他说:“某又观今之郡长,鲜克尽心。
有尚迎送之劳,有贪燕射之逸。
或急急于富贵之援,或孜孜于子孙之计。
志不在政,功焉及民!以狱讼稍简为政成,以教令不行为坐镇,以移风易俗为虚语,以简贤附势为知几。
清素之人,非缘嘱而不荐;贪默之辈,非寒素而不纠。
纵胥徒之奸克,宠风俗之奢僭……有恤鳏寡,则指为近名:有抑权豪,则目为掇祸。
苟且之弊,积习成风。
俾斯人之徒共理天下,王道何从而兴乎!”范仲淹尝作《选任贤能论》,认为:“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对于贤能评价的标准,或者说求之之道则“不可一端”。
在范仲淹看来,宽而栗(性宽洪而能庄栗)、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而恭(悫愿而恭恪)、乱而谨(乱,治也。
有治而能谨)、扰而毅(扰,顺也。
致果为毅)、直而温(行正直而气温和)、简而廉(性简大而有廉隅)、刚而塞(刚断而实塞)、强而义(无所屈挠,动必合义),这些都是官吏贤能的表现,如果能“彰厥有常”,“明九德之常,以择人而官之,则政之善”。
故“求人之道,非一端也”。
如前御史台主簿张讽“文学懿赡,履行纯雅,未升科进,有才称”。
邓州南阳县主簿李厚“素有文行”,知光化军、屯田员外郎李宗易“素负词雅,居常清慎,有静理之才,无躁进之迹”。
知绛州、职方员外郎向约“能专儒学,谨官业,廉贫恙游,慎静寡过”“约为通判,备见操守。
后来累次为郡,皆有理绩”。
此二人皆“堪任清要”。
也就是说官吏有操守,不躁进,履行纯雅,廉贫苦节,有治理之才,这在范仲淹看来都是有才能的好官。
范仲淹一生以发现、培养、提拔人才为己任,他尝向朝廷推荐过许多人才。
如举欧阳修“文学才识,为众所伏”。
举著作佐郎、通判天雄军张方平“富于文学,复有才用”。
举京西提点刑狱、尚书祠部员外郎、充集贤校理彭乘“博学不倦”。
举润州观察推官许渤“在乡曲时,众推孝行;登仕宦后,自守静节”“授初等职官数任,别无过犯,至今犹是初等。
清心至行,不求闻达。
复通经术,长于论议,苟非叩击,似不能言。
”举知泾州、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滕宗谅“词才公器,周于致用。
曾出圣选,擢在谏司。
当时同列之人,并已清显”。
举工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润州张昪“筮仕以来,清介自立,精思剧论,有忧天下之心:纯诚直道,无让古人之节。
朝野推重,臣所不如”。
举试将作监主簿张问“文学履行,有名于时”,兖州仙源县寄居孙复“素负词业,深明经术”,“心通圣奥,迹在穷谷”。
这些在范仲淹看来都是有经世之才的人。
经范仲淹推荐的官员,很多都成为宋朝的栋梁之才。
对于有才能的官员,范仲淹一反以往论资排辈的升迁制度,对于“凡有善政异绩,或劝农桑有美利、鞫刑狱雪冤枉,典物务革大弊”的官员完全不受磨勘年限的限制,提前晋级,或越级提拔。
如果官员有过犯,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即使资格再老也不能升迁,甚至延长其磨勘考核年限。
他在《奏重定臣僚转官及差遣体例》中,特别强调官员升转要“无赃私罪”,方行磨勘转官。
如果“文武臣僚善政异绩,可为众范:或劝课农耕,厚获美利;或差鞫狱,累雪冤枉,或在京监当库务,能革大弊,因省得钱物万数多者,委所属保明闻奏,量事迹大小,特与改官”,则“不隔磨勘,或升阶差遣”,即不受磨勘年限的限制,可非时进秩。
即其幕职州县官未该磨勘,而有上项劳政者,“亦与比类升擢”。
如果官员在任内有犯私罪或赃罪者,则延长磨勘年限。
“磨勘年限内犯私罪并公罪曾降差遣者四周年,有入己赃罪者五周年”,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贵族子弟充塞铨曹,与孤寒争路”,做到正本清源,不让“脏污不理,苛刻害民”的奸贪之徒混入官僚队伍之中,使为公论所允“洁己爱民,显有善政,得百姓心如倚父母者”,“清心至行”,“清介自立,有忧天下之心”者得到重用。
“如此举择,则诸道官吏庶几得人,为陛下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于赋敛,各获安宁,不召祸乱.天下幸甚。
”以此达到国家大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