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受众对媒介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本文从受众群体的分化、受众个体化趋势的增强、受众对传统媒介的印象改变、受众思维方式的改变几方面入手,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介技术;受众;个体化;群体现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播科技手段的不断提升,新媒介的形式从原有的卫星电视、网络论坛到现在的微博、微信、各类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媒体,毫不夸张的说,新媒介技术已经掌控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变革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传统习惯。

下面本文将从当前受众所受到的影响入手分析,阐述新媒介技术的新影响和新特点。

(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分化受众群体媒介的发展进程就是新媒介技术不断涌现、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过程。

比如由于电影的产生,使受众群体分化成以电影院为集团的各类群体;电视的出现又将受众锁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里;而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比如MP4、IPAD、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

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的,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 我”,而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1]因此,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使原本受众的大群体、中群体、小群体逐渐分化为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型受众群体。

(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受众的个体化趋势明显受众熟知的大众媒介运行方式是“点对面”的传播,在这个流程里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处于控制地位,受众大多数时候被动接受,互动方式极其有限,受众的个体化需求受限。

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等媒介的线性传播所带给受众的强制性最为明显。

而互联网的出现,连接了媒介与受众,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效应和所衍生的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和“点对点”模式应运而生。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的影响分析作者:刘畅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受众对媒介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本文从受众群体的分化、受众个体化趋势的增强、受众对传统媒介的印象改变、受众思维方式的改变几方面入手,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介技术;受众;个体化;群体现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播科技手段的不断提升,新媒介的形式从原有的卫星电视、网络论坛到现在的微博、微信、各类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媒体,毫不夸张的说,新媒介技术已经掌控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变革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传统习惯。

下面本文将从当前受众所受到的影响入手分析,阐述新媒介技术的新影响和新特点。

(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分化受众群体媒介的发展进程就是新媒介技术不断涌现、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过程。

比如由于电影的产生,使受众群体分化成以电影院为集团的各类群体;电视的出现又将受众锁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里;而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比如 MP4、IPAD、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

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的,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 我”,而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1]因此,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使原本受众的大群体、中群体、小群体逐渐分化为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型受众群体。

(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受众的个体化趋势明显受众熟知的大众媒介运行方式是“点对面”的传播,在这个流程里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处于控制地位,受众大多数时候被动接受,互动方式极其有限,受众的个体化需求受限。

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等媒介的线性传播所带给受众的强制性最为明显。

而互联网的出现,连接了媒介与受众,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效应和所衍生的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和“点对点”模式应运而生。

论"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论"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传播方式 、 传播 内容 以及传播效果都有其 自身的特殊性 。
1传 播 媒 介 的 改 变 、
者在 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互动沟通的方式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交媒体而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正通 过社交媒体相互分享时事新闻 ,与他们身 处地球另一端的亲朋好友保持沟通联络。 社交媒体 ( oi da 指允许 人们 Sc l i ) a Me 撰写 、 分享 、 价 、 评 讨论 、 相互 沟通 的网站 和技术平 台。 阶段主要包 括 S S 社 交 现 N ( 网站 ) 微博 、 坛等。 、 论 简而言之就是社会
易在 这短短 的 10字 当中找到重 要 的信 4 息, 提要式 的新 闻越来 越精炼 , 同时更加
强调新 闻价值。 社交媒体信息言简 意赅 的 特性 ,使人们不需要 花费大量 的时间 , 就 能够在短时间内判 断信 息是否有价值 , 是 否值得一读 , 从而可 以在较短 的时 间内获
得更多的信息。
特别是促 成从单 向线 性传播模 式 到节 点
互 动模 式 的转 变 。 种 理 念 也 必 将 对 今 后 这 的新 闻 产 生 进 一 步 的 影 响 。 如 当 前 “ 例 短 讯 式 新 闻”和 “ 流 式 新 闻 ”的产 生 表 明 交
社交型媒体 由于 内容简短 , 不用经过
大 脑 的深 度 思 考 , 可 以 直接 将 所 见所 闻 就
3 传播 方 式 的 改 变 、
麦 克卢汉认为 : 任何媒介对 个人和 “ 社会 的任何影 响, 都是 由于新的尺度产生 的 ; 们的任何 一种延伸 , 要在我 们 的 我 都 事务中引进一种新 的尺度 。 0 介 即是 ” 媒 讯 息的观点 表明媒介 形态本 身就是 一种
化媒体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体 。

媒介与受众

媒介与受众

媒介与受众-------浅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1.报纸、杂志、电台、电影媒介时代,媒介单一化,受众若要获取信息只能选择这些单一的媒介,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此期间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媒介也一度作为战时的宣传工具。

媒介的影响力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并且迅速产生传播者想要制造的传播效果,而受众无力抵制媒介的影响,只能按照传播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

媒介威力巨大,受众孤立无援、在媒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功能独特地新媒介逐渐涌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新媒介所开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丰富个人生活而设计,大众更多地感受到它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交流工具,有些人花在媒介上的时间甚至多于与朋友、家人的相处时间,在这些人看来,媒介的出现及发展并非是在腐蚀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混乱,相反它是温和的,大众传播工具越来越丰富,受众甚至可以主动地选择、运用媒介来获取信息,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受众对媒介主动、积极的使用,而并不关注媒介对受众产生的负面效果。

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媒介内容不断丰富,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介,媒介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似乎又回到了大众社会理论时期的那种状态;不同的是,公众在面对众多媒介和信息时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媒介的影响力是通过受众对它们的自由选择表现出来的,因而媒介技术倾向于个人化方向发展,如数字电视、电子邮件等技术媒介的出现,媒介并不能强制我们去认同它的观点,相反受众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响媒介内容的采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似乎又处在“有限效果论”时代。

新媒介越来越倾向于与受众的互动或是提倡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网络技术地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媒介的作用力也越发明显,人们更多地通过这种新的媒介方式进行人际交流、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大众传播中将逐渐蕴含人际传播的内容,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谁影响谁的层面,而是朝着相互影响这一更为复杂的层面发展,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媒体和受众的关系的重新审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因特网等媒介技术进一步成熟,信息内容不断的丰富,公众不仅有了平等接受信息的机会,而且积极地寻求信息为己所用,在面对同一信息时不同地受众有不同的解读,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选择性。

浅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浅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浅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作者:陈雅雯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9期摘要:媒介与受众,是传媒行业两个核心要素,前者影响着传媒质量,后者决定了传媒效果,应给予深入的分析探讨。

基于此,本文以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就二者的交互关系、扩展关系、约束关系进行分析,再以此为基础,分别论述媒介与受众三类关系的概况,并就其提升策略进行探讨,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受众;交互关系;约束关系媒介是指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受众则是指传媒活动中的定向和非定向信息接受群体。

在传媒活动中,媒介和受众是执行环节和执行效果的两个核心考量因素。

为求进一步发挥媒介的作用,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效果,首先应加强对二者关系的分析、研究提升策略,本文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探讨。

一、媒介与受众的交互关系交互关系是媒介与受众的基本关系,即无论传播内容存在何种差异,都必须经过交互行为,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

以电视广播作为媒介,受众需要观看电视节目,才能了解传播内容。

寻求提升交互关系在传媒活动中的有效性,可借助两个关键手段,即市场调查和可交互性的提升。

如各地网络媒体企业,市场调查可采取责任制度和周期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市场分析部门,该部门人员实时通过互联网进行热点捕捉,了解民众当前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可能最大程度发挥热点优势的媒介开展传媒活动。

假定民众较为关心娱乐新闻,可利用网页作为媒介,尝试进行传媒活动。

可交互性的提升,是指在进行传媒工作时,革除传统模式下交互性不足的弊端,以更具交互价值的方法,实现与受众的互动,提升交互体验。

如现代电视媒体普遍尝试应用公众号与观众进行后台互动,观众可以将观看电视节目时的感受、对互动话题的想法实时发送至电视节目栏目组的微信后台,之后由栏目组选取其中一部分,交给主持人,实现实时交互。

这一方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能够直接提升传媒作业的有效性。

二、媒介与受众的扩展关系扩展关系,是媒介与受众关系的一种延伸化体现,是指媒介在进行传媒工作时,目标受众之外的受众群体也受到传播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包括两种途径,一是直接途径,二是间接途径。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外国语学院083班龚秋霞内容摘要:纵观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媒事业飞速发展,作为信息传播接收的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心理选择和接受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受众选择媒介的内外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媒介;受众;选择;影响因素正文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目前社会已由原来的信息匮乏,供不应求的状态转入信息的膨胀,汹涌而来的状态,当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潮,再也不能照单全收,受众要麽理智的操纵自己选择的标准网筛从中挑出有用的信息;要麽就是将自己的宝贵时间,精力都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一,什麽是受众?目前,随着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完善,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传播效果的产生和大小始终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受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什麽是受众?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

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

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

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

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外国语学院083班龚秋霞内容摘要:纵观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媒事业飞速发展,作为信息传播接收的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心理选择和接受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受众选择媒介的内外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媒介;受众;选择;影响因素正文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目前社会已由原来的信息匮乏,供不应求的状态转入信息的膨胀,汹涌而来的状态,当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潮,再也不能照单全收,受众要麽理智的操纵自己选择的标准网筛从中挑出有用的信息;要麽就是将自己的宝贵时间,精力都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一,什麽是受众?目前,随着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完善,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传播效果的产生和大小始终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受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什麽是受众?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

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

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

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

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媒介效应新闻报道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媒介效应新闻报道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媒介效应新闻报道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新闻报道是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其具有直接影响读者和社会的能力。

媒介效应是指新闻报道对个体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介效应新闻报道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问题。

一、信息选择与认知偏差媒介效应新闻报道的第一个影响是对读者信息的选择和认知产生偏差。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通过选择性报道和语言表述的引导,往往会强调某些信息,而忽略或减弱其他信息,从而影响读者对事件的认知。

此外,媒体还可能因个人立场和利益关系,对信息进行删减、篡改或歪曲,进一步扭曲读者的认知。

二、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媒介效应新闻报道的第二个影响是对读者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会通过呈现特定的观点和立场,引导读者对事件的态度和价值进行塑造。

此外,媒体还会通过情感化的表述方式,激发读者的情绪和共鸣,进一步影响其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塑造力使得新闻报道成为宣传和舆论操控的工具。

三、社会行为的导向与影响媒介效应新闻报道的第三个影响是对社会行为的导向和影响。

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往往会强调事件的负面影响,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情绪化反应,从而导致社会行为的不稳定和恶性扩散。

同时,媒体还可能通过对特定行为的宣传和赞扬,引导读者模仿和效仿,从而对社会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媒体效应新闻报道对读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一方面,新闻报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使读者了解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事件。

另一方面,媒体的选择偏好和信息呈现方式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影响其对事实的判断和理解。

此外,时下的网络媒体报道往往更加追求触动读者情绪和获取点击量,可能忽视新闻准确性和客观性,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不平衡和误导。

为减少媒介效应新闻报道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需要加强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读者在接受新闻报道时应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辨别信息真伪,多角度对比报道,避免被媒体观点所绑架。

媒体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与关注

媒体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与关注

媒体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与关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强大的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中,媒体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与关注变得日益重要。

媒体通过报道和言论塑造公众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和观点,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群体与主流社会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媒体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并解析其中的问题。

首先,媒体对弱势社会群体的关注在社会问题解决和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如,很多媒体关注贫困地区的社会问题,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这些地区的困境,促使社会各界关注并采取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

媒体对弱势社会群体的关注可以促进公众关注社会正义和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媒体对少数群体的关注可以促进社会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少数群体往往面临各种歧视和边缘化。

媒体对这些群体的报道和关注可以增加公众对不同文化、种族和性别群体的了解和认同,消除偏见和歧视,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氛围。

然而,媒体在关注和报道不同社会群体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媒体偏见问题。

媒体报道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利益、政治立场和公众需求等。

因此,媒体在关注和报道社会群体时可能存在偏见,有时会过度强调某些群体的负面形象,忽视其正面或多样化的方面。

这种偏见报道容易导致公众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加深,进而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冲突。

其次是媒体关注度不平衡问题。

媒体在选择关注的社会群体时往往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更愿意报道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能够引起公众兴趣的群体。

这导致一些社会群体的问题和需求被忽视或较少被关注。

例如,一些边缘化的社会群体、残障人士或老年人等群体往往得到的关注较少,导致他们的需求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解决。

此外,媒体对社会群体的关注与社会经济地位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媒体往往更愿意报道和关注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富裕阶层。

这导致一些社会群体,如农民工、低收入群体等在媒体的报道中被较少关注,其问题得不到足够的曝光和解决。

新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影响分析

新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影响分析

I学Tttfflffl ACADEMIC FRONTIERS►新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影响分析□文/杨峥蝶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播进入了全新时代。

受众地位的变化便得媒介的传播发展与受众变得更加密不可分,媒介对受众产生了多重影响,媒介在给受众带来了全面体验和参与的同时,也弓I发了错误的效仿、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

媒介在提供信息内容和与受众互动的同时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矽一、媒介与受众的关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地位发生了变化,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步取代了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受众在当下的传播模式下,集消费者和生产者为-fro受众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的发展离不开受众对媒介内容的加入和反馈,同时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和参与到网络活动之中,媒介与受众互相发展、互相作用。

媒介内容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和社会变动的重要途径,媒介的推送内容和平台设置等都对受众生活和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受众提供了传达信息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与此同时,媒介的反馈机制能够让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体验进行”打星”和评论,通过受众的反馈,以改进媒介内容的生产和质量。

此外,受众的”双重地位”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媒介内容生产的部分很大程度上都与受众兴趣和关注领域有关。

二、媒介对受众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人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新媒介传播环境里。

新媒介及其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

(-)媒介对受众生活的影响1.开放的参与平台提升了受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媒介创造了更为开放的媒介交互平台,受众可以从多方面获取信息从而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像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客户端都提供了公开留言和转发等板块,当一种新政策在线上发布时,受众能够及时进行接收,并通过开放的公共平台对“时政热点”进行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了解政治事件并参与讨论,对政治生活的联系Mim主动。

浅谈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受众对媒体的影响手段

浅谈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受众对媒体的影响手段

《浅谈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受众对媒体的影响手段》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新闻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以山东的报刊为例,《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时报》、《半岛都市报》等都市生活类报纸因其信息量大、新鲜及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而深受读者青睐,多宣传报道好人好事、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使广大受众在阅读、收听、观看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新世纪以后,新闻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

报刊、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无论是对整个社会,还是对于我们普通的受众(包括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方面,又有消极的一方面。

具体来说,新闻媒体对受众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受众提供大量的信息。

受众之所以接触新闻媒体,首要目的就是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

只有掌握了大量丰富的信息,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每日的天气情况,任何风吹草动,都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产和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以山东的报刊为例,《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时报》、《半岛都市报》等都市生活类报纸因其信息量大、新鲜及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而深受读者青睐。

而山东电视台的《生活帮》栏目,大量报道观众关心的事、群众身边的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宣传、赞扬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曝光生活中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揭露各行业损害群众利益的黑幕,从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跻身全国电视台民生类节目的前列。

第二,为受众传播知识。

新闻媒体虽然不是教科书,但是它所传播的信息和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以及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展,社会科学上的新探索、新观点,能使受众不断了解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自己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网络媒介对观众认知及行为的影响研究

网络媒介对观众认知及行为的影响研究

网络媒介对观众认知及行为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介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媒介对观众的认知以及行为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网络媒介对观众认知及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媒介对认知的影响1.1 信息获取网络媒介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平台,为观众提供了无限的信息来源。

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资讯、娱乐活动等等。

这些信息的状态及内容多种多样,对观众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网络媒介上的信息真伪难辨,信息源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很多观众可能会从互联网上获取一些错误的信息而根据其所得出的结论做出相应的行动,这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因此,正确辨别信息真假,了解其来源和真正的意义,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

1.2 思维模式网络媒介还会改变观众的思维方式。

网络媒介上的文章、视频等资讯形式多种多样,从传统的文字到图片、音频、视频等,都随时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多样化的资讯呈现方式使得观众从单一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思考模式也有所转变。

然而,多元化的思考方式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由于观众可以从多种角度获得信息、分析问题、评估现象,他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思考方式所影响,导致对一个主题的深入思考不足,思维模式随着外部因素而变化。

1.3 互动与社会性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介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社会性。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媒介直接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这种互动性不仅对传递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社会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过多的社交网络活动可能导致观众自身的焦虑和疲劳。

此外,由于社交网络中的许多信息都是个人分享和发表的,其真实性以及价值更是难以辨别,观众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困扰和干扰。

二、网络媒介对行为的影响2.1 时间利用网络媒介已经成为很多观众时间利用的重要途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兴的信息媒体形式为观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新媒介对于当代受众的影响分析

新媒介对于当代受众的影响分析

新媒介对于当代受众的影响分析摘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使用,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的新媒介传播环境里。

新媒体传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受众、互联网、信息一、新媒体特点介绍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

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①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

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

“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

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

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二、新媒体对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新媒介环境下,媒体在传播观念、采访报道方式、发行传输方式乃至其物质存在形式及其与受众的关系上都带来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摘要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

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它的发展趋势和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以便可以更好的改善和发展大众传播。

关键词:大众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绪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始终带动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之一,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工具,是现代社会娱乐和教育的提供者,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最广阔的信息系统。

一、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众传播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二、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从整体而言,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而大众传播体制又反作用于政治体制,它对于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进行舆论监督等发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文学院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班级:1502姓名:马金平学号:150322130204一.媒介概念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往往指买家和卖家或者其它两者之间交接的工具。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

《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

”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也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间,从中介入参与其中的活动或组织,表达一种组织形式。

二,媒介的分类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和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的。

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

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

”(龚炜,1988)有时它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

”(巴勒特,1986)有时它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

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

”“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

”(戴维·桑德曼等,1991)我们认为,媒介概念的混乱,会引起论述的混乱,而论述的混乱又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而混乱的理论是无法指导传播实践的。

麦克卢汉在媒介研究大师麦克卢汉笔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可以是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媒介均可以同人体器官发生某种联系。

媒体技术对观众行为的影响与分析

媒体技术对观众行为的影响与分析

媒体技术对观众行为的影响与分析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到互联网、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媒体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行为。

一、媒体技术对观众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现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

搜索引擎、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等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种变化使得观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推送的信息,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主动搜索和筛选。

例如,当人们对某个特定的主题感兴趣时,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能迅速找到相关的信息。

然而,这种便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信息的过载使得观众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此外,一些虚假、误导性的信息也更容易传播,给观众带来了困扰和误导。

二、媒体技术对观众娱乐消费行为的影响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观众的娱乐消费行为。

在线视频平台、游戏、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

观众不再局限于在固定的时间观看电视节目,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在线视频平台上随时观看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同时,互动式的娱乐形式,如游戏和直播,让观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娱乐体验。

但是,这也导致了观众娱乐时间的分散和过度消费。

许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一些不良的娱乐内容也可能对观众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三、媒体技术对观众社交行为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是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对观众的社交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让观众能够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保持联系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发布动态、评论、点赞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也可以及时了解他人的情况。

全媒体时代下媒介对受众的感官影响

全媒体时代下媒介对受众的感官影响
虚假信息或者无用的冗余信息O 5.2保持质疑的态度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结束前,或者信息本身未置可否
前,需存疑,不能妄下结论或者随意加以评论。在信息 本身来源不明,或者真伪有待考证的情况下,意见领袖 发挥的作用至趟要,跟风评论或者盲目转发,很容易
让不知情者或者普通的网民被待定信息的洪流卷走,形 成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大众能更直观、清晰地接收到同等时间内更为丰 富的信息,并能快捷、方便地再次传递,即单位时间内, 受众获取、制造、传播信息的能力在媒介技术的更新 迭代中得到强化。此外,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不断加 深,受众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五种感官体验都能够不 同程度得到提升。 1简述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 点,即“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他在经历
与CG技术完美结合起来。在这些数字技术出现之前, 观众是不可能看到两个威尔史密斯在同一个画面内进 行动作表演的,新的媒介平台、新的技术手段扩展了 人的想象,给予受众完全崭新的信息呈现 ,延伸了人 的中枢神经系统。
再比如电视行业的直播技术,使人与人之间的时 空距离骤然缩短,打破了旧的时空概念,可以实时看 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恰如麦克卢汉所说的“使人们重 新体验部落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整个世界
在传统媒体时代向全媒体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受 众对信息的感官体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整个信 息输出过程中,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提升 ,受众视听 结合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因而得到的信息愈发具体、 丰富,针对信息进行的解码过程也越来越短、越来越 快。恰如图]施拉姆模式所示,由于现代科技的介入, 使得信源、信号和信宿得以无限接近,相应的编码、
就是通常小于45厘米,甚至很多时候几乎是零距离。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和起床的第一 件事大多是拿起手机,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快 速、最便捷的媒介渠道。当手机进入卧室,与此相对 应的是,一种社交模式也进入了卧室。因此,无论是 从空间距离上看还是从时间上看,手机这种移动终端 媒介都在影响人的感觉中枢,使我们对它产生强烈的 依赖,此时手机就变成了人体的延伸,人们通过手机 来得知信息、查阅资料、感知时间、日常联络,大大 延伸了人体的功能。这也让人对手机这种移动通信设 备媒介的亲密程度远大于人们对以往固定媒介的亲密 程度与依赖程度。因而,导致现代社会中的公民过于 依赖手机,而移动手机搭载的海量信息会在不知不觉 中全面挤占受众的注意力,“蚕食公众的整块闲暇时

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选题思考

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选题思考

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选题思考
当今社会,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媒介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媒介技术,使媒介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之前的卫星电视到现在网络广播,从最初的E-mail、BBS到现在的博客、播客,新媒介技术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在我们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的媒介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就使了新技术与受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论文着重对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关系做进一步讨论。

分为以下几点:
一、新技术进一步分化了消费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
二、新技术颠覆了我们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形象,通过对媒介技术的利用,使受众更多自主性与选择性。

三、新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人们更加的独立于自己的小空间,疏于思考。

四、新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构建的方式,受众可以在多媒体中任意构建自己满意的形象、声音、画面。

五、新技术赋予并进一步增加了受众权利,受众也可以在新闻素材中选择第一手的材料,拥有更加真实的新闻事件。

六、等。

老师,以上就是我大致的思考,我感觉这篇论文其实也可以从双方面入手,就是谈新媒介技术与受众的关系,但是受众对媒介技术的
影响我不会扩展,就想到一点,就是新媒介技术是符合社会经济权利阶层的利益,是技术的需要,服务于工业和军事而发展出来的。

怕写不好。

那老师就麻烦你看一下这个论文是否可写,然后是从单方面入手还是双方面咱们再讨论呗。

谢谢老师啦。

媒介对受众认知的作用探析

媒介对受众认知的作用探析

媒介对受众认知的作用探析摘要媒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我们传达信息这样简单,它通过选择所要传播的内容、使用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的控制来达到影响受众认知的目的。

关键词媒介;信息;传播方式;舆论方向信息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对受众影响之大毋需多言。

从表象看,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作用似乎更多是体现在其传播信息的内容,例如天气预报提供的天气信息影响了受众出行、穿衣等活动,时政新闻提供的时事资讯使受众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值得关注的事(功利地看,这类信息对受众具体行为的指导作用并不大,不过至少为其在闲聊之时提供了谈资)。

从上两个例子看,似乎大众传媒,或者说媒介只是老老实实地做到了信息传达的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为受众服务,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知道,同一首歌被不同歌手唱出来,往往有着不同的感觉。

有的歌手还会将原歌依据自身特点进行改编,演绎出独特的风格。

有时一首改编成功的歌曲影响力还会超过原创,听众甚至不知道原歌的存在。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不同种媒体或同一种媒介的不同主体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和固定的受众定位,其选择最终呈现给受众的信息内容不可能完全一致,呈现方式也各有千秋,可见不同的媒介主体对受众作用效果也不同,媒介对受众认知作用的影响可见一斑。

本文试图以传播学与舆论学两大学科为基础,还原媒介对受众认知效果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效果,并比较分析两门学科在其中分别起到的作用。

首先从这两门学科的学科特性谈起。

作为社会科学新兴学科的传播学与舆论学,其产生都是多学科交叉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趣的是,传播和舆论这两个概念目前在定义层面都无一个确切参照,更多的都是依据于不同情况、为方便不同的研究做出的相近却又有着不可忽略的区别的定义。

这也导致我们谈到传播学和舆论学时总会觉得这是两个抽象的学科范畴,有迹可循的研究似乎更多是相关理论的提出论证与各种定性定量的调查实验。

就连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在创立之初也将这门学科称为学术研究的“十字路口”和“租界”,并指出:“总结像人类传播这样一个领域的困难在于它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班级:1502姓名:马金平学号:150322130204一.媒介概念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往往指买家和卖家或者其它两者之间交接的工具。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

《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

”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也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间,从中介入参与其中的活动或组织,表达一种组织形式。

二,媒介的分类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和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的。

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

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

”(龚炜,1988)有时它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

”(巴勒特,1986)有时它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

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

”“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

”(戴维·桑德曼等,1991)我们认为,媒介概念的混乱,会引起论述的混乱,而论述的混乱又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而混乱的理论是无法指导传播实践的。

麦克卢汉在媒介研究大师麦克卢汉笔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可以是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媒介均可以同人体器官发生某种联系。

媒介无时不有,无时不在。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施拉姆曾经赞扬麦克卢汉使得“媒介这个曾经主要是艺术家、细菌学家和大众传播学家才使用的词风靡一时”。

但是,这种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媒介理论忽略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正如美国学者切特罗姆所指出的:“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

虽然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他的历史学却难于置信地缺乏真正的人民。

”德弗勒德弗勒也从广义的层面建构媒介:“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种用来传播人类意识的载体或一组安排有序的载体。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对媒介的认识也有分歧。

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

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

””(巴特勒,1986)有时它与载体、渠道、讯息纠缠:“媒介就是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

”“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

在大众传播中,媒介(如报纸、书刊、电视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是具体的、真实的、有形的物质存在。

2.中介性媒介居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使传受双方通过它交流信息、建立联系。

3.负载性负载符号既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它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

4.还原性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保持所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原样,而不应该对符号做扭曲、变形和嫁接处理。

5.扩张性媒介不仅可以使传受双方产生关系,还可以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见所闻扩张开来为许多人所共享。

四.受众的角色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中接受信息的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

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五.受众的特点受众不是某种臆想的东西,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十分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客观现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这就决定了信息接受者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形貌、个性、兴趣、立场,都把自己划归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之内。

2.自主性受众不是大众传播者的“侍从”,可以任意驱使,而是某种意义的“主人”;不是大众传播者的敌手,专门揭短拆台,而是大众传播这一巨大工程的合作者。

受众同大众传播者一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和自己对信息作品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者所任意左右或支配。

他们虽处于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接受活动从来不是强制的、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不是盲从的,而是自主的。

3.自述性受众对信息作品内容的感知与认识不全由传者给定,面对各种信息,每一位接受者都会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理解与阐述,并据此进行再传播。

西方著名案例“比戈特先生”的漫画传播,即能充分说明受众具有很强的自行阐述的特点。

所以,如果说传播是传者的自由,那么“自述”就是受众的特权。

4.归属性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

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

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的群体。

而大众传播媒介也同样有意地把不同性质的各种信息分类集中传播给不同的接受群体,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证券报》、《足球》等报刊,和广播电视系统的“经济台”、“交通台”、“教育台”等都是。

六.受众心理1.受众的需要①人是有需要的动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说到底是满足各种需要。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正是受众那些尚未满足的,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规定了具体的特点的接受活动。

马克思还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同样,没有接受需要,就没有大众传播。

②需求各不相同需要是受众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③需要与传播受众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传播2.什么是外加动机和内发动机?外加动机是指由接受者以外的重要人物提出来的接受动机,接受信息的目的存在于接受活动之外。

内发动机是指由接受者本人自发产生的接受动机,接受信息的目的隐含在接受活动之中。

3.为什么说信息接受的真正原动力应该来自接受者本身?因为就信息接受的实质来说,它是以接受者为主体的一种独立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活动,而不是受外来力量的驱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活动。

因此,内发动机的作用应该大于外加动机的作用,并居于一切动机作用的中心地位。

外加动机也只有内化为受者的内发动机才能真正起作用。

4.什么是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表层动机往往是符合社会规划的,公众能够认同的、个体在明确承认后不会引来非议的接受信息的念头和意愿。

深层动机是一种深藏不露、秘而不宣的或者是连受众本人也不清楚的接受倾向和意念。

本来,动机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抽象意念和想法。

5.如何适应和引导受众的动机?①要根据受众的动机,采集、加工和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接受活动;②要在信息作品中适当渗透、融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优化受众表层动机,抑制其深层的不健康的阅听倾向和低级趣味,谨防为受众的深层动机所左右,失去传播主体的引导、控制功能;③要将信息作品的编码、制作水准瞄准一般的或中等水平的受众;④要适当地控制受众的动机强度,;⑤要适当地利用受众的外加动机,使其逐步转化为传播者所希望的那种具有积极、主导和增力作用的内发动机。

6.受众的心理效应是什么?受众的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受众的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六种:①威信效应。

这是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②“名片”效应。

这是指传播者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③“自己人”效应。

这是指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并在心理学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力。

④晕轮效应。

晕轮是指起风时月亮周围的晕圈。

晕轮效应是指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晕轮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多的圆圈。

⑤投射效应。

在接受活动中,当受传者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有关方面没有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而接受对象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义的特点,此时,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与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接受对象的涵义,这就是投射效应。

⑥从众效应。

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

7.受众的心理倾向有哪些?①共性心理。

这是指受众在信息接受中所具有的大致相同的心理活动倾向。

②个性心理。

受传者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惯与实践的不同,使其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形成了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心理特征,这就叫个性心理。

③顺向心理。

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和顺应传者或媒介意愿的心理活动倾向。

④逆向心理。

这指受众受某种预存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了与传播者的正确观点相抵牾的思想情绪或心理倾向。

七.媒介差异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些不同的新闻媒介所传递的不同的媒介符号群作用于读者,听众,观众不同的感受器,久而久之会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媒介的这种差异,就成为各种新闻媒介“扬长避短”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同时受众可以凭借大脑对作用不同感受器的媒介符号进行整合处理,并获得完整的认知。

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

受众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深深地根植与物质活动之中。

”①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

报纸上的文字图片等都是报纸新闻的载体。

报纸上的文字图片等刺激物经读者的视觉器官接受后的神经路大体这样:眼睛——大脑的视觉通路——大脑枕叶皮层——大脑皮层上的联合区2.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影响受众心理是媒介刺激在受众头脑中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