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措 结
施:
中央:废中书省和宰相,权 分六部
①宰相制度正式废除,君主专 果: 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时期 明太 祖 措施 职 权 特 点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 设置 密事物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 级别低, 侍从顾问 殿阁大学 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 很少参决政事 士 阁” 地位上升, 参与商讨 内阁产生 有衙署, 军国大事 参与机密事务 内阁发展 票拟权 地位更加重要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 秦 汉 实质 皇权 皇帝制度 汉承 三公九卿 秦制 内外 相权 朝制 中央 郡县制 郡国 制 州郡 地方 县 进程 建立 巩固 隋唐 三省 六部 制 州县 道州 县 宋 二府 三司 制 路州 县 元 中书 省 备注
君主 专制 中央 集权
行省 路府 州县
完善
加强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顶峰
“共治国事 ”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女真族: 奴隶社会 部落联盟
努尔哈赤
八旗
共 治 国 事
旗主:贝勒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皇 太 极
①1636年,皇太极将全部贝勒封王, 每旗又令设议政王大臣三员,组成 了共同议政形式,即议政王大臣会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 性质 不 职权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一级行政机构 参与决策 内侍机构 侍从顾问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3)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 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 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4.平定三藩之乱:三藩是指平西王(云南)吴三桂、平南王(广东)尚可喜、 靖南王(福建)耿精忠. 1673年康熙帝决定撤三藩。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 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试题分析】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 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 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 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 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 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 答案:A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特点、 影响。 2.备考策略:(1)明代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将 学习的重点放在这两个机构的权力和发挥的作 用上,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可以用“权力范 围无限大,决策权力无限小”来理解明代内阁和 清代军机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两者不过是君主 专制强化的工具。(2)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 政治制度的关系。(3)注意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如明、英的内阁等。
4.地方行政制度:朱元璋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碍于皇 权的集中。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司,掌刑 法;都指挥司,掌军事。三者合为三司,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5.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 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6.迁都北京:1421,明成祖(永乐帝)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
丞相一职在古代政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然而,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于是果断废除。
这一举措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但与此同时,皇帝的政务负担也大大增加。
为了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明朝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
内阁成员起初只是皇帝的顾问,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拥有了“票拟”权,即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
但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通过“批红”来决定是否采纳内阁的意见。
内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并没有改变皇权至上的本质。
在监察制度方面,明朝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负责监察百官,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监督六部。
这种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助于维护朝廷的政治秩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员们的谨小慎微和政治氛围的紧张。
明朝还实行了特务统治,设立了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
这些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侦察、缉捕和审讯等工作。
特务机构的存在虽然有助于皇帝掌控局势,但也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气氛和官员百姓的不安。
清朝建立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最初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的,后来成为了皇帝的核心决策机构。
军机处的官员都是皇帝亲信,他们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决策过程迅速而机密。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清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基本沿袭了明朝的行省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通过督抚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八股取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形式僵化。
这种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但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和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预习作业★★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整体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布衣为相 中外朝制度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 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 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 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 确答案为C项。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 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 是在两汉后期。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解析 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 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 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的表述不符 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 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目的: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
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务。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 而设置的刑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 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 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 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 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 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 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 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 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 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问题]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 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 的作用。 4.文字狱
中国通史——明清朝代的更替
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明清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统治时期。
明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这一时期,世界历史进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新旧大陆密切联系起来。
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从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清政府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未能与时俱进,取得与世界同步的发展。
中国从明朝中期以后逐渐落伍了。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他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
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约有八十万能工巧匠,参加了营建工程。
其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他主持了北京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等的设计营造,被誉为“蒯鲁班”。
北京城的布局突出了皇权。
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宫城又称紫禁城。
北京城高大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鼓楼、钟楼位于城北。
城内建筑严格保持对称,烘托出宫城庄严的气氛。
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墙相配,显得金碧辉煌,充分体现些封建皇帝的威严。
三、陕北起义明朝末年,天灾不断。
明朝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
三饷总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4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选官制度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 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 听命矣”。
庙号 年号 宦官 主管
四
英宗
正统
王振 司礼监
大 权
宪宗
成化
汪直 司礼监
阉
武宗
正德
刘瑾 锦衣卫
熹宗 天启 魏忠贤 司礼监
3、影响: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加强;
(2)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3)内阁制应运而生。
(4)导致太监乱政。
阅读材料: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 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 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即票拟), 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明朝三大臣) 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 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
权) ——全盛
明 内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参与
侍
机密
票 拟 权
从 顾
事务 决策
图
问
“部权尽归内阁”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本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 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 作用。
⑵皇帝政务繁忙,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 作了哪些改革造成的?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⑶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殿阁大学士
3、影响: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第6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河南省南阳市第五中学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答案:B
解析: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 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 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 方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 选B项。
5.[新高考借鉴][2021·辽宁卷,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 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 (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 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 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 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白寿彝《中国通史》 [解读] (1)史料一从“私人办公厅”“真正领袖”等信息理解内阁 的性质和作用。 (2)史料二从“谕旨诏令”“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理解军机处 的职能。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A
4 . [ 新 高 考 借 鉴 ][2021·天 津 卷 , 4] 明 初 “ 立 中 书 省 以 总 天 下 之 文 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 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 因是( )
明清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 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 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 形式: 从秦到元——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隋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宋朝:“二府三司”,宰相多人,进一步分割、削弱 宰相的权力
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
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 上起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 人心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解放 民主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其经济基础
清朝-----军机处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隋唐-----分散相权
汉朝
中朝
皇 权
外朝
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独大 皇 权 不 断 加 强
宋:二府三司制,再分相权 2、演变 元:一省两院制
二、丞相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 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 负责往下传达,“承旨遵办”。
•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 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 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 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认识:中国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式 有何新变化?
•明朝:内阁的设置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呈现的总趋势 趋势一: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 置的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2012年考纲:(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4课
背景 步入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p16历史纵横)
明 清 君 主 专 制 的 加 强
君主 专制 高度 强化
明强皇权新招出,六部直接隶属帝。 罢了丞相废中书,丞相制度永远弃。 成祖又把内阁立,大权都是皇帝理。 清初基本仿明皇,内阁六部议政王。 议政王,太张狂,康熙再设南书房。 内阁议政南书房,三足鼎立权归皇。 雍正还是不满意,又把军机处来立。 军机大臣膝跪地,上传下达传帝意。 中央机构全架空,君主专制达顶峰。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三、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过程
雍正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南 书 房 皇权得到扩大 康熙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到限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
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 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 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1、宰(丞)相制被废的原因:
根本原因: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废行省后,丞相权力过大;丞相胡惟庸骄 横跋扈,擅权专恣。 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后 丞相权力膨胀 矛 盾 皇权日益强化
皇令废并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2、宰(丞)相制被废的后果: 阅读p17“学思之窗” 谈谈宰(丞)相制被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参考意见: 相权辅佐皇帝又制约皇权,废相利于加强 皇权、防止权臣专权。 但造成了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时代, 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就会造成太监乱政。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
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
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 与中书先后上殿。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三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
提示:(1)根本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明太祖认为宰相制
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3)废除行中书省 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2.据材料二分析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区别。 (材料二信息: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权与君权、部 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
(材料三信息:魏源认为,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 用与否,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比较公平的。) 提示:(1)利: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破除了世家 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 一部分有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
管辖内军政要务。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决策、司法、行政 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①汉初:丞相集_________________ 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②武帝:重用身边侍从担任______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 中书省和门下省, 三省 体制。 逐步形成______ (3)隋唐时期。
【史论要旨】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 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于公开、公正。选 拔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 学。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等历史教训;宰相胡惟庸擅权。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表现: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制约皇权的宰相机制被废除,导致国家决策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素质,一旦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便极易致乱政。
⑵设立内阁(中央)背景: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导致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助理政务;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③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④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成其下属机构。
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或咨询、顾问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⑶废行省,设三司(地方)目的: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图片证史】——君权逐步强化是古代君臣关系演变的本质趋势【解读】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宰相内阁首辅地位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首脑,百官之首皇帝內侍顾问班子首脑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票拟权(无属官)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与皇权关系制约皇权,能一定程度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2、清朝——中央:设南书房(康熙帝);设军机处(雍正帝)⑴设南书房(康熙帝)影响: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元朝主要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等边疆的联系与控制,巩固了发展夺民族的统一国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可是说是明清时期了;明清时期业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弱时期;此时,封建制度仅仅依靠正常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了,从而只能依靠加强皇权的绝对化,控制人民的思想;朱元璋时,立时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六部的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秘密特务机构-东厂,西厂的设立更凸显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中央政府采取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皇权具有绝对的权威了;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进一步体现,里番院的设置业空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的控制管辖;清末的科举制度,也是为了选举官吏服务中央政府,加强皇权;文字狱兴起也对知识分子起了极大的摧残;此时,高强度的君主专制已经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当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情况;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积极的;能够有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有里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君权专制的过于集中,导致了腐败的出现,文化的衰败,并且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科技的发展;历史证明,地方割据会大大消弱中央集权,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又会造成政府财政危机,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虽然想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权力,可是又不能事事亲历亲为,还是需要放任权力给机构官员,而过于放任的权力又使得君王感到了威胁,这也是一个令封建统治者头疼的问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与发展总趋势两个基本矛盾:一个是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趋势:一个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一个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个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标志是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法制建设、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三个发展阶段: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5、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1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2秦汉至宋郡县、州县制;3元以后省府县制;2、具体内容:1周朝的分封制内容、作用;2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内容和作用;3金朝的猛安谋克制;4辽蕃汉分治制度南北双轨制;5元朝的行省制度;6明朝的废行省设三司和僧官制度;7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3、重难点剖析:1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他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2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则实行募兵制;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军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3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4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这就是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年间,贵州等宣慰司发动叛乱,明朝派军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改土归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大规模改土归流;其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三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2汉朝: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 熙 帝
设立南书房 三足 鼎立
议政王 大臣会 议
内阁
扩大皇权
a.设置目的、时间 地点、人选 b.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人员简单
军机处的 设立
c.特点:简、速、密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d.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结果
①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加强了皇权;
②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 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高度; ③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三)内阁的出现
1、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本课小结
目的: 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明朝 废除宰相制度 设立内阁制度
明清加强 措施: 君主专制
中枢分权 清朝: 设立军机处
作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早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过程 秦 汉至元 明清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特点
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 不断发展 积极方面
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严格控制 地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落后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 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 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问】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 一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哪些积 极作用?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 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 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渊阁:位于故宫文华殿北面,明成祖朱棣正式在此 设立内阁,使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乾隆以后,文渊阁成为皇家重要藏书地。
明成祖朱棣
课堂设问
思考: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
清代皇帝的批红 ——康熙御笔
后期(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怎样严重的影 响?
1、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 腐化。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东西方拉开差距
(1)西方
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演变
一、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
【史料阅读 情景再现】
①力役过繁,赋敛过厚。 ——《明史·周敬心传》 ②据统计,明太祖在位的洪武间(1368-1398), 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设问】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是什么?
【总结】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君主 专制,才能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 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 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 力也没有。 • 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达到顶峰。
问题探究: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的
对皇权没有制 约性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 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内阁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主要特点: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 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 作用: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 用,但对皇权没有制约作用;进一步巩固了 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归内阁”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侍 从 顾 问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皇 太 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 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 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
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 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 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 到很大限制。
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到新高度
(一)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行政) (监察)
三司
(军政)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Fra bibliotek(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②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措施
1380年,诛杀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
消极方面
2012.9
胡惟庸案大捕杀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 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 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 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 ——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的内阁、六部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3.雍正帝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努尔哈赤
八旗旗主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顶峰
“共治国事 ”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正式确立 明宣宗: 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扩大,“部权尽归内阁” ——全盛
议一议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 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宰相制 性 质 职 权
内阁制 内侍机构 侍从、咨询 直接由皇帝决定
一级行政机构 行政、决策 选拔任命 有一定制约
任职方式
对皇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