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收藏家温索普的传奇附其收藏的古玉
玩古界十位大伽,真是大开眼界了
![玩古界十位大伽,真是大开眼界了](https://img.taocdn.com/s3/m/ad85816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9.png)
玩古界⼗位⼤伽,真是⼤开眼界了⼀,仇炎之(堂名:太仓抗希斋)明成化⽃彩鸡缸杯(仇焱之旧藏)“藏瓷⼤王”——仇炎之,中国太仓⼈,多年在上海、扬州经营古玩⽣意,因其眼⼒极佳,收藏了⼤量的瓷器精品和⾼古青铜器,曾以1000港元捡漏明成化⽃彩鸡缸杯被传为业内佳话。
解放前移居瑞⼠。
民国35年以200万法币独资开设“仇焱记”(⼜名“仇焱之⽂玩会”)于嵩⼭路44号。
同年出任上海市古玩商业同业公会候补监事。
民国38年结束在沪经营活动,去⾹港、瑞⼠继续经营古代陶瓷。
仇炎之过世后,其后⼈委托苏富⽐公司拍卖。
苏富⽐抓住这个契机,将仇⽒藏品分三次在中国⾹港和英国伦敦推出。
两件明成化《⽃彩鸡缸杯》,⼀件被⾹港银⾏家马锦灿以528万港元中标,另⼀件被⾹港收藏家区百龄以418万港元竞得,创造了中国⽂物艺术品最⾼价位,拉开了国际上中国⽂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第⼀个⾼潮的⼤幕。
⽽2015年4⽉8⽇,⾹港苏富⽐春拍,明成化⽃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成交,创下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胡惠春(堂名:暂得楼)清代官窑单⾊釉瓷器(胡惠春旧藏)民国年间上海⼤收藏家——胡惠春,系上海著名⾦融家胡笔江之⼦。
少年时期由⽗亲聘请名师在家教授,接受中国传统教育。
中学毕业以后,进⼊燕京⼤学攻读地质学,然⽽他的兴趣却在⽂史与艺术。
⼆⼗七岁时,由于⽗亲不幸遇难,胡惠春继承⽗业,成为⼀个银⾏家。
中国现代收藏家的崛起,当在清末民初。
宣统时代,帝国败落,各种宫廷收藏御⽤之品,或以赏赐为名或因盗窃,⼤量流出宫外,随着溥仪的流亡,更加剧了⽂物的散失。
当时西⽅及⽇本的收藏家和古玩商热衷于收购这些从宫中散佚出的⽂物。
有些⼈⼠出于爱国之情,阻⽌祖国的⽂化遗物外流,不惜以重⾦收购。
胡惠春就是这个收藏群体中的⼀位,早在四⼗年代之初,他的收藏已为⼈所注⽬。
对⽂物的激烈争夺战中,出于⾃⾝爱好,同时更为了易于竞争,胡惠春先⽣决定集中搜藏明清官窑瓷器,作为他藏品的核⼼。
胡惠春先⽣的藏品中包括了不少晋、唐、宋、元、明的名品,单是清代官窑精品就达九⼗余件,可以说代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器⽣产⾼峰时期的作品。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史故事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115fd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a.png)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史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张千年的陶工,他生活在一个古老的村庄中。
张千年在村里是个很有名的陶工,他精通制作各种陶器,并且擅长在陶器上雕刻各种纹路和图案。
他最擅长的就是在陶器上刻制缠枝纹,他用极细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在陶器上刻出了一种被称为“中华缠枝纹”的图案,这样的图案至今仍被古今中外的人们所称颂。
有一天,张千年在采矿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块异常光亮的玉石,他惊讶地发现这块玉石竟然有着与他所刻制的陶器上的缠枝纹图案一样的纹路。
这让他非常震惊,他觉得这块玉石就像是上天赐予他的宝贝,他决定把它拿回家,好好研究一番。
回到家中,张千年决定利用这块玉石来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玉壶。
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利用他那熟练的陶器制作技艺,终于制作出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壶。
这个玉壶上刻满了他最拿手的缠枝纹图案,整个玉壶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使得它成为了村中无与伦比的珍宝。
在那之后,张千年的名声更是大噪,他所制作的玉壶因为那独特的缠枝纹图案而成为了许多王侯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而这件玉壶也因为它的美丽和神秘而流传了下来,在后人口口相传的同时也成了一个传奇。
然而,这并不是这块玉石的故事的结束。
相传在数十年以后,有一个叫做纳克苏斯的王国的国王得知了这个神秘的玉壶。
听说这个玉壶上刻有神秘的图案,他渴望拥有这样一件珍宝,便命人前去寻找这个玉壶。
那个玉壶在扬子江边的一处宫廷里被找到,并被带到纳克苏斯的国王那里。
纳克苏斯的国王得手后,便把这件玉壶放在了他的宫殿里,供人观赏和供奉。
但是奇怪的是,自从这个玉壶被放在宫殿里之后,国王的王国却不断陷入了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之中,人们开始认为这个玉壶是个不祥之物。
国王听闻这些传言也感到非常焦急,他决定把这个玉壶交还给原主人,希望能够净化自己的王国。
张千年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前往纳克苏斯的国王处,接过了他的玉壶。
而之后,他便把这个玉壶埋在了村子的一处密林深处,希望这样能够让那些不祥的事情远离自己的村子。
名家大IP都是超级“带货”王
![名家大IP都是超级“带货”王](https://img.taocdn.com/s3/m/33aaffe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7e.png)
拍场图解AUCTION ILLUSTRATION名家大IP都是超级“带货”王文:鱼一 图:本刊资料库一直以来,收藏界有这么一个怪现象。
一件同样的藏品,“名家旧藏”比普通藏家的藏品在拍卖会上价格高出很多旧藏”传承有序、真实可靠,蕴藏着的这些系统收藏脉络,让藏品本身增加了更多生动的故事,增加了藏品本身的含金量上出现了一些“超级IP”,如十面灵璧山居、玫茵堂、天民楼、养德堂、杨门、暂得楼、攻玉山房、乐从堂等超级名家旧藏成为拍场上的“香饽饽”,除了艺术水准的高低外,关键是藏家对于名人有很好的认知度化内涵及其颇具个人特色的艺术品。
从目前的交易状况来看拍卖公司已不能再单靠某件天价拍品来赢得市场口碑或者关注度香港葛氏天民楼藏瓷作为全球华人收藏之翘楚瓷系由葛氏父子两代人历经半个世纪蒐集而成花最为世人称道。
著名古陶瓷学者汪庆正先生曾这样评价天民楼收藏“这是世界范围内,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单位单位计算,天民楼仅次于‘Topkapi’(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属全球第三位。
造形简洁有力,又以苏麻离青绘缠枝番莲纹评:Rossi & Rossi画廊令人瞩目的珍稀艺术品收藏、丰富的展览,以及不断扩大的艺术覆盖面,巩固了他们在亚洲传统艺术领域成为世界领军人物的地位。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镂空龙纹环 来源创作年代尺寸成交价备注清 八大山人荷鹭图 立轴 水墨纸本来源山本悌二郎(1870-1937)为日本著名收藏家,历任台湾制糖株式会社代表等,活跃于日本政财界。
澄怀堂美术馆是展示山本悌二郎收藏的中国书画专一的美术馆山本年轻时收集近世儒家的遗墨,后得到内藤湖南、长尾雨山从史前青铜器到唐三彩,从北齐时的石佛像到当代中有看过他家收藏品的人,形容他家就如同一个“小故宫”。
此盘黑釉浓重且细腻,金褐鹧鸪斑洒落于上,优雅隽秀而酣最后一定让藏家赚得钵满盆满”。
明末 黄花梨折叠式镜台来源:香港苏富比2017年春拍创作年代:明末尺寸:15.5cm×28.3cm×28.5cm成交价:43.75万港元备注: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攻玉山房主人叶承耀,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于明式家具收藏,坚持“只收藏真品和精品,不要残品”的收藏标准。
高古玉收藏家王文浩的介绍
![高古玉收藏家王文浩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67e323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f.png)
高古玉收藏家王文浩的介绍青年高古玉收藏家王文浩刚刚出版的专著《中国古玉收藏与鉴赏》(4卷本)引起古玉收藏界的注意。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收藏家王文浩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高古玉收藏家王文浩的介绍但凡看过王文浩在央视《艺术品投资——专家鉴定室》节目以及他出版的玉器专著的人都知道:这个祖籍湖北的年轻人四代收藏,在古玉研究领域中小有名气。
好奇和探索永远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在起初的一两年里,王文浩总是不停购买玉器,不停研究加以对比,但无论从工艺、器形、玉料都和自家祖传的大相径庭,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这些所谓的“真品玉器”却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仿古玉器。
然而,这种假玉器,也使他逐渐对玉器的加工工艺、器形、材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为古玉的珍罕,加上当今盛世收藏,人们对古玉的收藏、鉴赏等一系列商业活动也悄然兴起,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真伪的辨别。
当很多人在这个领域中牟取利益的时候,王文浩最大的愿望却是做一个真正的百姓鉴赏家。
在古玉收藏和鉴别的道路上,他所走过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家传古玉的一点渊源,加上挚爱古玉的这份情怀,他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至明清的古玉上千件,可以说每一件玉器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段艰辛。
因为对中国古代玉器的热爱和对玉器的倾心收藏研究,王文浩几乎倾家荡产。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卖掉一些玉器改善一下窘迫的生活,他说,对于金钱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他宁愿把这些玉器留给后人,留给国家。
高古玉收藏前景玉器市场的现状即:古的不如旧的,旧的不如新的。
他认为这种状况短期内改变不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有可能改观。
但现在没有出路。
很多人买高古玉很盲目,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跟不上,容易挫伤积极性。
首当其冲,必须建立我们国家鉴定的体制。
其次,张宏明觉得今后高古玉除了现行文物部门的收藏外,也要从文物法的修改和博物馆法的设立上有个倾向,即国家收藏单位的一些重复品,可以逐步地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国有博物馆文物的处置走向社会渠道。
《女史箴图》英国人用25英镑捡的大漏
![《女史箴图》英国人用25英镑捡的大漏](https://img.taocdn.com/s3/m/69a8ebc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f.png)
《女史箴图》:英国人用25英镑捡的大漏1903年1月7日,来自约翰逊上尉(1870-1937)的一封信表明:大英博物馆需要支付25英镑给他购买一幅画卷。
是年4月8日,画卷拥有了大英博物馆现在的收藏编号。
没过多久,大英博物馆的研究者就知道他们捡了一个天大的“漏”:这幅售价25英镑的长卷,就是赫赫有名的《女史箴图》卷!虽然尚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
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卷轴画之一。
盖满历代皇帝印玺传奇有真有假以前不少人都相信《女史箴图》中历代皇帝的印玺确凿无疑。
人们这样解释其流传的路径:此卷在唐代为皇室收藏,后来被宋徽宗所得。
在汴梁城被攻掠之前,此画已流落到南方,后来成为南宋内府的收藏。
在宋金议和时,此画作为礼物送给金朝,成为喜爱汉文化的金章宗的宝物。
图上的“弘文之印”等印章以及尾纸的《女史箴》文,成为其显赫流传身世的证据。
《女史箴图》上的“弘文之印”,一直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印章,它与唐代宫廷的弘文馆有关。
但近年研究发现,它在北宋时期的作品上也出现过,故与唐代皇室无关。
“御书”、“宣和”、“睿思东阁”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印玺,“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1107-1187)的印玺。
但《女史箴图》中只有“睿思东阁”是真印。
“广仁殿”、“群玉中秘”是金章宗的印玺,而研究者认为画卷中的“广仁殿”是伪,“群玉中秘”是真。
因此画卷是否进入南宋和金内府都令人生疑。
而画后面尾纸的那段《女史箴》题跋,不少著录认为是宋徽宗所书。
实际上,它是仿学宋徽宗的金章宗的墨迹,因为题跋上钤盖的明代及其之前的收藏家印章与画心的并不一致。
到了清初,从梁清标开始,画心与题跋的印章开始重合。
收藏因传奇而更加增添了神秘和魅力,也因传奇而牵强附会。
在元代之前,关于此画的记载语焉不详。
早期的著录也并不丰富,《女史箴图》局部米芾的《画史》简略谈及了收藏者,《宣和画谱》则只记画名。
前代的印章可能被后来的人使用、甚至伪造。
古方谈古玉收藏鉴定
![古方谈古玉收藏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835a978984868762caaed520.png)
古方:玉器的收藏与市场《文物天地》编者按: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讲邀请著名玉器专家古方先生主讲玉器的收藏与市场。
古方先生1962年生于北京,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古玉鉴定专家卢兆荫先生。
1989年起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玉器考古发掘及鉴定工作。
1997~2000年为美国纽约大都会亚洲艺术部访问学者,研究馆藏玉器,并为公众作古玉鉴定工作。
目前就职于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员。
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玉器收藏的出现和古玩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
古玩出现在宋代,距今1000多年。
为什么宋代会产生古玩呢?有三个条件:第一,宋代离宋代人所认为的“古代”的下限至少有了一千年。
宋代时所认为的“古代”就是夏、商、周、秦、汉,最晚的就是汉代。
因为有古可玩,所以古玩才出现了。
第二,宋代有一个发达的文人官僚阶层,有钱,有权,又有品位,形成了一个玩古玩的群体。
第三,宋代的商品经济很发达。
而古玩也是一种商品。
宋代已经出现了经营古玩的人和店。
当时的古玩并不像今天有众多品类,宋代人的古玩只有三种:第一是青铜,第二是玉,第三是碑刻。
宋代人很有品位,玩到极致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宋代人玩玉器的书只有两本: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南宋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考古图》是我国研究青铜和古玉最早的著录,也是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上有开创之功。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专门集录器物铭文,并加以考释。
这两本书中著录的玉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汉代的玉器。
因为宋代没有考古学,不能辨认早于汉代的玉器。
当时的仿古玉仿的也是汉代的玉器。
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一座发达的城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东街北侧的潘楼酒店“每日自五更市台,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
大英博物馆的五件逆天文物,三件来自中国,那些流失海外的国宝
![大英博物馆的五件逆天文物,三件来自中国,那些流失海外的国宝](https://img.taocdn.com/s3/m/d7cb3db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0.png)
大英博物馆的五件逆天文物,三件来自中国,那些流失海外的国宝原创2021-01-14 17:43·脑洞乌托邦哈喽大家好!我是小乌,欢迎回到脑洞乌托邦。
2018年4月,一件精美绝伦的青铜虎蓥,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被以41万英镑的价格被拍卖,一时之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本来拍卖行拍卖文物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可巧就巧在,这件青铜虎蓥疑似是中国圆明园的流失文物。
虽然说无法确认虎蓥是不是当年英军从圆明园掠走的,但它是中国西周青铜器的这一事实确实千真万确。
当起初得知虎蓥将要被拍卖的这一事实时,国家文物局曾多次试图和拍卖行进行沟通,希望他们遵守国际公约,撤销这次拍卖。
不过,这一要求被坎特伯雷拍卖行无情的拒绝了,他们表示说,国际公约管不了100多年前的事。
幸运的是,最终拍的这件文物的一对老夫妻愿意无条件将文物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
同年12月11日,这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就在青铜虎蓥拍卖事件发生后没多久,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曾经对非洲的殖民罪行是一段“需要翻篇的历史”。
他认为,非洲的文化遗产,各类文物,不应该被困在欧洲博物馆里。
马克龙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在任期间势必将从非洲掠夺的文物,物归原主。
此话一出,让很多希望收回散落他国文物的国家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但与此同时,也让很多全世界知名博物馆瑟瑟发抖,其中就包括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
面对这样的道德压力,他们是不是也需要效仿法国,归还他国文物呢?大英博物馆总文物数超过800万件,其中有大量的海外文物。
最著名的埃及馆里珍藏7万多件古埃及文物。
还有引人注目的东方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
光中国文物的收藏就高达2.3万件,长期陈列展出的约有2000件,从商周的青铜器,唐宋壁画书画、到明清瓷器等等,应有尽有,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就带大家走近这座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历史博物馆之一,看看那些逆天文物背后的故事。
古玩收藏家的故事
![古玩收藏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145d40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74.png)
古玩收藏家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古玩收藏家应该最受国家法律、恪守收藏道德。
那么古玩收藏家的故事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玩收藏家的故事,希望对您有用。
古玩收藏家的故事1古玩鉴定家韩慎先,原名德寿,别号夏山楼主,北京人,长居天津。
幼承家学,喜好书画,有丰富的古文物知识,擅长书画、铜、玉、瓷等文物的鉴赏,兼好收藏。
他从十几岁起就涉足古玩市场,时间一久便对文物慧眼独具,最擅长发现珍品,以及从赝品中发现真迹。
1927年,韩慎先赴日本大阪举办他的个人收藏文物展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文物鉴定工作顾问、天津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等职。
一次,韩慎先在北京琉璃厂见到一幅元代大画家王蒙的《夏山高隐图》,此画纵149厘米,横64厘米,款署至正乙巳(1365)四月。
高山大嶂,气势雄浑,层层深邃而又层层推远;群树古松,林荫繁荟,村舍寺观,流泉相间,实中求虚、密而不塞。
纯为董源、巨然一派山水皴法,是王蒙难得一见之绢本山水真迹。
由于此图未见历代书画鉴藏著录,又王蒙传世皆是纸本,所以业内人士对此画褒贬不一,韩慎先则认定这是王蒙画中的真迹精品,果断地以重金买下。
不久,他又在天津友人家里见到清代王石谷临摹的《夏山高隐图》,马上用文衡山的山水画交换得到。
于是,他便以这两幅画的画题取“夏山楼”为斋名,自号“夏山楼主”。
张大千先生曾于1947年4月借临此图,后赠于红颜知己李秋君女士,是其平生精心摹古作品之一。
《夏山高隐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家一级文物。
韩慎先从赝品中发现的真迹不少。
许姬传先生曾到琉璃厂寻找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结果没有买到,但无意中在一家古玩铺中见到一张陈老莲仿元人双钩竹石的立幅。
这幅画的外表连轴头也没有,画上只有“洪绶”两个小字款,下方盖一方小印章隐在竹根旁边。
他将此画买下后,别人不相信这是陈老莲的真品。
许姬传先生就将其带到天津请韩慎先鉴定,韩当即定为真品。
从此韩慎先鉴定古书画之名,一时传遍南北古玩业,他的眼光与胆识也颇为同辈所推许。
大英博物馆115件高清古玉图大赏
![大英博物馆115件高清古玉图大赏](https://img.taocdn.com/s3/m/2ff51a3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a.png)
大英博物馆115件高清古玉图大赏大英博物馆以庞杂丰富的收藏傲立于世界顶级博物馆中。
近300年的岁月中,它收藏了来自全球数百万件人类文明遗产。
博物馆根据不同文明形态把这些瑰宝进行分类展出,用实物构建起一部浩瀚的世界发展史。
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栖身于大英博物馆中,包括玉器、青铜、书画、瓷器、造像、漆器、金银等项目。
外国人搞不懂,中国人为啥那么喜欢玉。
玉不就是石头吗?没错。
玉是石头,但石头不都是玉。
玉是中国的国宝。
“国”和“宝”两个字里都有“玉”。
大英博物馆里,除了中国展厅有玉器,还辟了一室,在33号b,专放中国历朝历代的玉器。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多年。
加上之前有传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
中国玉器的历史,已有八千年。
上海博物馆中的“玦”,属8000年-7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
大英博物馆中的这枚“玦”断了一半,但还可看出宽耳大眼的猪首,应该是红山文化的猪首龙,距今6000年-5000年。
在远古时代,玉是礼器,是用来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
玉璧是祭天的。
距今5200年-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玉璧。
小时候,读过“和氏璧”的故事,印象很深。
卞和为什么这么痴迷呢?献了两次玉,遭了两次罪。
第三次,才被认可,做成“和氏璧”。
和氏璧使我学到了2个成语。
秦昭王愿以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可见此璧“价值连城”。
蔺相如不辱使命,冒死带回玉璧,“完璧归赵”。
出廓璧,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钮。
战国时较流行。
可惜,此璧残了。
长了牙的玉璧,俗称“玉牙璧”,像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大名“玉璇玑”。
《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西汉孔安国解释:“在,察也;璇,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清末吴大澄怀疑它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
可是,这样的浑天仪在哪里呢?出土的都是孤件,边上都没有浑天仪。
3块玉璜,拼起来就是一件完整的璧。
中间突出一圈,第一次看到。
是“高领璧”。
湖北高古玉收藏第一人的介绍
![湖北高古玉收藏第一人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b4d530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3.png)
湖北高古玉收藏第一人的介绍他,是一位以草民自居的收藏家,自称是湖北高古玉收藏第一人,他就是余冬至。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湖北高古玉收藏第一人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湖北高古玉收藏第一人的介绍余冬至称:“北方雨水较少,土质干燥。
南方雨水较多,土质湿润。
土壤坏境、地势高低、都会对高古玉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同一个地域,同一时期出土的高古玉在沁色、风化层上都会有所区别”。
并根据自己40多年高古玉收藏经验,自己总结出了“十老九裂”这一心得,所谓十老九裂,就是只要是高古玉就上面就会有“自然的裂纹”,而这种“裂纹”是任何一块仿制品都无法复制的。
据介绍,余冬至从17岁开始收藏高古玉至今,已有40多年,其中也上过不少当,吃过不少亏,而这些从来不曾动摇他对高古玉的喜爱,他说“我现在如果在市场上看到品相较好的高古玉,只要价格能接受,我通常是有多少就收多少”。
余冬至称,自己曾赠送过一块高古玉给一位朋友,之后这块高古玉被拿到拍卖行,最后拍出了1千万的高价。
高古玉收藏价值国际上的著名拍卖行和大博物馆馆藏的玉器,都是以收藏中国高古玉为主。
而在国内,拍卖行对古玉的拍卖非常谨慎,一是高仿古玉防不胜防;二是国家明文规定,古玉拍卖必须是海外回流或有明确著录的才能上拍。
所以,拍卖行宁愿去选择量大而且流通不受限的书画、瓷器等古董,而对古玉拍卖不置可否。
小编采访了对古玉收藏颇有研究的几位藏家,发现他们对古玉的市场潜力,持完全相反的两种意见,一方认为“买旧不如买新”,即古玉的收藏价值不如新玉;另一方则认为,再过20年,国内高古玉可能会进入收藏的最佳状态,排在字画和瓷器之前。
一直以来,古玉在收藏市场如同被妖魔化的幽灵一般,谁也不能忽视它的地位与价值,但谁也不愿过度涉足。
正如成都资深古玉藏家何如先生所言:“不被社会所承认,不被市场所接纳,高古玉在经历千年的洗礼后,带着沧桑来到我们身边,却像弃儿一样流落街头和地摊”。
北京翰海早在2000年,就以264万元高价拍出红山文化兽形珏,创造出当时国内玉器拍品价格之最。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史故事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c6e1f2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c.png)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史故事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一件具有悠久历史的玉器珍品,它在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件玉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但关于它的故事却一直鲜为人知。
据传,这件玉壶最初是由一位名叫杨贵妃的宫廷贵妃所拥有。
杨贵妃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美丽女子,她以美貌和才华著称,深得唐玄宗的宠爱。
然而,在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迫自尽,这件玉壶也因此被遗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数百年后,这件玉壶重现天日。
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名叫刘全的农民在耕地时偶然发现了这件珍贵的玉壶。
他被玉壶的精美绝伦所吸引,决定将其献给当时的皇帝乾隆。
乾隆见到这件玉壶后,惊叹不已,他深知这件玉壶的价值和重要性,便重赏了刘全并将玉壶珍藏于宫廷之中。
这件玉壶以其独特的薄胎工艺和精美的缠枝纹饰而闻名于世。
薄胎工艺是一种高难度的玉器制作技术,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经验才能完成。
缠枝纹饰则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以枝蔓为主题,通过复杂的纹理和曲线表现出植物枝叶的优美形态。
除了其工艺和装饰之美外,这件玉壶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是明代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的高度和水平。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总之,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一件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价值的玉器珍品。
它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玉文化和历史。
探寻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
![探寻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https://img.taocdn.com/s3/m/47af79c8fd0a79563c1e72e5.png)
探寻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作者:张群来源:《华人时刊》2012年第12期与殷志强先生相识,纯属偶然。
一次在南京大学出版社谈书时,学术图书中心主任杨金荣编审与我谈起一个人,他就是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先生。
并送我一套3册近期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玉文化丛书:《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鉴玉甄宝———中国历代玉器鉴定通则》、《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
品读之中,感觉增长了不少知识。
特别是《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激起了笔者采访他的欲望。
从“斯坦福”玉、“赛克勒”玉到“旧金山”玉,他马不停蹄地遍寻中国玉器的倩影殷志强先生2008年岁末获得了一次赴美学习培训的机会,时间近一个月。
在这近一个月学习培训的业余时间里,他不辞辛苦跑遍了全美几个大的且十分有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寻访到近万件中国玉器珍品,并拍摄了2000多幅十分珍贵的玉器珍品照片,还搜集获赠不少相关的图书和资料。
虽然探寻的过程很累,别人以前也没有像他那样专门针对中国玉器珍品作过专程的探访,但殷志强先生觉得很值,因为他圆了自己一个几十年的探寻之梦。
正如殷先生所言:“我在短时间里从美国的西部飞到东部,能静下心来仔细端详、对话这些‘侨居’他国的‘中国骄子’,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接着,殷先生为笔者讲述了多个关于美国藏中国玉文化的故事……“斯坦福”玉的故事所谓“斯坦福”玉,即收藏在斯坦福大学博物馆里的斯坦福家族所收藏的中国古代玉器。
殷志强先生介绍,说到斯坦福其人其校其馆,这里还有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
老斯坦福曾担任过美国加州的州长。
1884年,老斯坦福和妻子珍妮带着子女在欧洲旅游时,独生儿子小斯坦福不幸感染伤寒而早逝。
悲痛万分的斯坦福夫妇回到美国后,即决定捐出2000万美元,同时还将农场以及斯坦福家族的藏品也捐了出去,并用捐出去的这笔钱建立一所大学来纪念他的儿子小斯坦福。
殷志强告诉笔者,斯坦福大学博物馆虽然展出的玉器不多,但却很有特色。
欧美收藏的几批重要中国古玉,你见过多少?
![欧美收藏的几批重要中国古玉,你见过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ff2e46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76.png)
欧美收藏的几批重要中国古玉,你见过多少?中国人尊玉、爱玉由来已久,这份真挚的情感也深深地打动了许多西方人。
因此,自20世纪初以来,有不少的西方收藏家痴迷于中国的玉器,开始收藏中国的古玉。
他们对玉器各有所衷,有的从矿物学角度出发,了解玉的硬度、结构以及特性后,为中国玉工的巧思、耐力而感动,如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富勒(Richard Fuller)先生;有的从唯美的角度衡量中国的艺术品,认为凡是美的实物,即使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仍然是美的,能吸引各方人士的青睐,如温索浦,他所收藏的中国古玉就是这种唯美观点的最好例证;更多的收藏家则是痴迷于中国的古老文化,经过广泛地旅行,认真的研究后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品,玉器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弗利尔、韩美林(Chaunce j. Haamlin)、皮尔斯白瑞(Alfred F. Pillsbury)、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等。
正是有这样一批实力雄厚、眼光锐利的收藏家,才形成欧美大量而又精致的中国古玉收藏。
一、温索浦藏玉温索浦所藏的艺术品范围很大,从欧洲的绘画、美洲前哥伦比亚时期的艺术到中国的青铜器、雕刻和玉器,而玉器在这艺术品的宝藏中,则占有特殊的地位。
据温索浦本人回忆,在他的床头,始终存放着几件玉器,供随时把玩,在曼哈顿的寓所中,温索浦先生专门为玉器设计了别致的盒子,摆放在显眼的地方。
1943年,温索浦先生去世,按遗嘱,玉器与其他所有的藏品一起捐献给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即现在的哈佛艺术博物馆。
二、韩美林藏玉韩美林先生以旺盛的精力和毅力,早年在经济上获得巨大成功。
后来,他倡议并负责兴建水牛城科学博物馆。
20世纪30年代,韩美林先生曾两次到中国,在中国旅行、居住三年之久。
此间,他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倾倒于中国精湛的工艺美术品,开始收藏中国的艺术品,包括瓷器、青铜器和古代玉器。
其中古玉达300多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达玉汉代。
六月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与您相约怀亲阁珍藏与其收藏之路
![六月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与您相约怀亲阁珍藏与其收藏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ae62f4c6551810a6f524869c.png)
六月怀亲阁珍藏高古玉与您相约怀亲阁珍藏与其收藏之路作者:溥炜来源:《中国收藏》2017年第05期怀亲阁主吕树英先生(1919-2000年)的收藏故事应从先生与家人暂居广州湾时说起。
广州湾原为法国租界,后于1946年归还中国。
二战期间,先生避居于此,并结识了一众好友,其中不乏有日后成为香港金融及地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先生与友人兴趣相合,上世纪50年代末,先生迁回香港之后会定期在铜锣湾会所举办“友爱”周会及月会,畅聊艺事,如同当代的兰亭聚。
先生好书画及高古玉,亦好岭南派盆栽,其子至今仍承此传统。
1988年,应当时美国农业部长 Richard E. Lyng 之邀,先生与其毕生好友伍宜孙以私人身份向美国人民捐赠了31盆盆景,这批盆景现藏华盛顿美国国家植物园。
先生的书画收藏多购自20世纪书画大家之手,包括谢稚柳(1910-1997年)、张善孖(1882-1940年)及张大千(1899-1983年)。
1981年,先生及夫人还曾应张大千之邀前往台北参观其盆景及玉石珍藏。
先生在他的各类收藏当中,尤其钟情高古玉器。
上世纪50年代末,先生开始涉足高古玉收藏,后于60年代结识了吴湖帆(1894-1968年)。
吴湖帆为晚清金石学家及《古玉图考》著者吴大澂(1835-1902年)之嗣孙。
藉此渊源,先生的藏玉理念亦颇受吴大澂的影响。
1983年,先生曾邀请著名玉石研究学者那志良(1908-1998年)参观其收藏。
那志良为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并曾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文物点查工作。
吕树英先生除了于1988年捐赠给美国一批盆景之外,其书画收藏亦于2011年在香港上拍。
而即将于6月现身拍场的高古玉器则是先生珍藏中的第三批,也将是最后一批,它代表着上世纪60至80年代香港的友集收藏哲学,或是目前香港所剩最后几个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私人珍藏之一。
|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 |中国古代先民典藏玉器之传统,自商周以降至今,源远流长。
汉及汉以前高古玉器,历来被奉为正统,市不多觅。
古玉界:文化期高古玉的味道(二)
![古玉界:文化期高古玉的味道(二)](https://img.taocdn.com/s3/m/03d1a4f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e.png)
古玉界:文化期高古玉的味道(二)大英博物馆藏,孤品。
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目前所见最高的良渚玉琮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大英博物馆藏,香港私人捐赠。
戴润斋旧藏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温索浦捐赠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美国大都会亚洲艺术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弧品。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弧品。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藏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美国史密森尼机构藏美国史密森尼机构国史密森尼机构藏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海外最杰出的一批中国古玉——温索浦收藏古玉欣赏!
![海外最杰出的一批中国古玉——温索浦收藏古玉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a4b664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1.png)
海外最杰出的一批中国古玉——温索浦收藏古玉欣赏!
作为上世纪初西方的著名收藏家,温索浦收藏的艺术品范围颇广,而玉器在他一生的收藏中,更是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他所收藏的玉器主要包括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高古玉。
其中以三组玉器最为突出:商周时期的礼仪用玉,商周时期的小型玉人、动物玉雕和战国时期洛阳金村玉器,很多为难得一见的孤品。
可以说,温索浦的中国古玉收藏是海外最为杰出的藏玉之一。
礼玉的斧、刀类约有50多件.动物形玉雕有牛头、人鸟形佩,金村玉器有虎形佩、龙形佩及玉杯、玉奁等,都代表了商周时期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温索浦唯美观点的反映。
温索浦的古玉收藏,一般的地方博物馆藏古玉都未必能与其匹敌。
是百年难出一人的古玉大藏家。
温氏藏玉多以礼器、圆雕动物、人物为主、很多为难得一见的孤品。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古玉界:古玉之魅,魅在其“味”,时间愈久,玩味愈浓
![古玉界:古玉之魅,魅在其“味”,时间愈久,玩味愈浓](https://img.taocdn.com/s3/m/b0fd9d0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0.png)
古玉界:古玉之魅,魅在其“味”,时间愈久,玩味愈浓
一、1840年 - 1900年。
二、1900年 - 1949年。
三、1980年至今。
1、毕晓普藏玉
2、温索浦藏玉
3、韩美林藏玉
4、皮尔斯白瑞藏玉
5、富勒藏玉
6、弗利尔藏玉
7、桑尼辰(Sonneschein)藏玉
8、布伦戴奇(A.Brundage)藏玉
9、安大略博物馆藏玉
10、欧特赞藏玉
11、包尔(Bahr)藏玉
汉人崇蝉,世人不解其意。
或喻高洁,或喻再生。
仔细想来,人生与苦蝉无异。
生于北土,蜕于南枝,四处飘零,不能自持。
生来攀高枝,逝去伴糟泥。
纵有万树繁花,到头来属于自己的只是一杯黄土。
人生与蝉何相似,黄泉路上相怜迟。
因恨口中含,盖悔醒悟迟。
古玉圣洁。
厄则不改其志,辱则不变其德。
温索普藏珍——哈佛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艺术
![温索普藏珍——哈佛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fdc7df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6.png)
温索普藏珍——哈佛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艺术
瞿炼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福格家族原本就经营美国和远东地区的船运和贸易,一八四三年后中国[五口通商],威廉.福格积极拓展中美贸易,他创立的[中国、日本贸易公司]在世界的重要港口,如纽约、伦敦、旧金山、上海、横滨等地都设有办事处。
威廉的妻子热爱艺术,夫妇俩去世后,遗产被分赠给美国的高校和慈善组织,哈佛分到许多亚洲古董和二十万美元的现款。
这笔钱被指定用于建造艺术博物馆的馆舍。
【总页数】14页(P140-153)
【作者】瞿炼
【作者单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91
【相关文献】
1.敏求藏珍:收藏家与珍本图书
2.褚墨藏珍传承文明——记满族收藏家李巨炎
3.藏珍数十万当代第一家——记中国酒标收藏家王华
4.藏海寻珍——’99中国民间收藏玉器展鉴识
5.广州市档案馆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牵手“民间藏珍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收藏家温索普的传奇!附其收藏的古玉一个温和专制主义者的哀愁:温索普和他的艺术收藏如果温索甫(Grenville L. Winthrop)地下有知,他会对母校哈佛大学将他捐赠的艺术收藏精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无动于衷吗?这显然有悖于他的初衷,而且他的固执也是个出了名的。
1943年,按照温索普的遗嘱,他毕生收藏的大约4000余件艺术品捐赠给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Fogg Art Museum)。
不过,温索普生前执意和哈佛大学校董会签了一纸不乏警示意味的协议,温索普认为自己的收藏应该无偿地用于哈佛大学师生的研习,但是哈佛大学无权外借任何一件他的捐赠品。
但凡发现一例违约,哈佛大学就得偿付高额违约金:向纽约市育婴堂捐赠十万美元。
即使在今天,十万美元也不算是个小数目,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当然,对于财大气粗的哈佛大学校董会而言,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十万美元还有些震慑作用的话,随着年代的推移,货币的贬值,它的威力也在慢慢褪色。
在恪守承诺六十年之后,哈佛大学终于违约了:2003-2004年,温索普收藏的精华部分——十九世纪法国、英国和美国绘画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法国里昂博阿美术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等地进行了年余的巡回展出。
由于温索普的坚持,也由于哈佛大学至少在半个多世纪中老老实实地履行了合约,温索普收藏一直隐匿在公众视野之外,只有少数有幸参观福格美术馆的人才有机会一睹这个罕见的艺术收藏的芳容。
而温索普在世时,他的收藏中的绝大部分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也罕有观众能获淮观瞻。
因此,这次巡展的策展人颇具匠心地拟定了展览名称“私慕(a private passion)”。
这个名称无论对于处在温索普直接掌控之下,还是处于惩戒性协议约束之下的哈佛大学管理的收藏都是很贴切的。
不过,巡展消息一出,有的艺术评论人立即做出了一个尖刻的批评,讥之为名为“私慕”,实为“公叛(a public betray)”。
哈佛大学是否依约向纽约市育婴堂赔偿尚不得而知,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委屈,当时,福格美术馆正在改造时期,库房空间紧张,借出藏品进行巡展本就是纾解改造压力的上佳之选,包括大英博物馆这样的顶级博物馆在内,大多数博物馆都采用过这种策略,为何舆论偏偏不放过哈佛大学和福格美术馆呢?这大概只能说温索普收藏实在是牵动了太多人的心了。
温索普收藏实在是个奇迹。
单论数量,总数在四千之上,在私人收藏中算是不小,但是众多公立收藏的藏品数目远在此数之上,不过论及质量,大概绝大多数收藏都无法望其项背。
至少在十九世纪欧洲和北美绘画、中国青铜器和玉器、玛雅文化雕刻等方面,温索普收藏远远超出很多国家级收藏。
温索普收藏是以《泉》闻名的法国画家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画作在法国之外的数量最多的一处,而且拥有最大一批英国诗人兼画家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作品。
温索普收藏的中国古玉可以和法国吉美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田野博物馆等收藏相媲美。
1943年,温索普收藏如约过渡到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时,哈佛学人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次年就有人急切地清点出这个收藏的家底。
哈佛大学瑞德克里夫学院茱莉亚·菲尔普斯(Julia Phelps)教授称,“仅言其精华,温索普收藏有中国石刻、自商代到公元十世纪的青铜器和玉器、若干早期弗兰芒绘画、一组文艺复兴时代和巴洛克风格的威尼斯绘画、数量庞大的十九世纪艺术品、以及欧洲之外的绘画作品。
而且,众多其他时代和国家的艺术至少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予以代表。
他的收藏范畴无疑是全球性的”。
2003年全球巡展的策展人直接称其为“迄今为止美国形成的最重要的,但可惜鲜为人知的收藏之一”。
何况,这个由四千件精品构成的艺术收藏的形成时间不过是短短的三十年。
更让人惊异的是,水淮如此之高的收藏是一个自我培养的收藏家在基本没有稳定的艺术顾问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热情、眼光和金钱,温索普无一不备。
温索普出身名门,他的家族可能算得上新英格兰一带最正宗的“蓝血”家族之一了。
温索普家族的历史几乎与北美殖民史同步,他的九世祖老约翰·温索普(John Winthrop)是马萨诸塞湾最早的殖民地总督,而他的八世祖小约翰·温索普则是康涅狄格殖民地的首任总督。
温索普家族世居麻省雷诺(Lenox),温索普的夏季庄园就在他的祖先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这里也曾经是他的艺术收藏的一个重要贮存地点。
他在世的时候,大部分夏季都是在麻省度过的。
温索普的另一半时间在纽约度过;他可能更能认同自己的“纽约客”身份。
温索普居住在非富即贵的曼哈顿上东城。
在位于东81街的公寓的大门上,他精心装饰了他的家徽。
出生时含着的“金汤匙”成了温索普收藏的最坚强的经济后盾。
与家族威望和财富相比,另一个“蓝血”渊源可能对温索普收藏有更直接的影响:温索普对艺术收藏的功用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哈佛大学的教育,他也以独特的方式回馈了哈佛大学。
温索普在哈佛大学主修法律,修习法律之前曾经以地理和艺术史为专业。
这是这位收藏家唯一有据可查的和收藏相关的训练。
他在处置收藏时的想法和做法,无疑都是哈佛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遗留的痕迹。
如果只从职业训练上考虑,温索普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哈佛大学教育的失败了。
温索普性格孤僻而内向,并不擅长与人相处,因此律师并不是他的理想职业。
1889年自哈佛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后,温索普仅仅执业数年,由于生意惨淡,意兴阑珊,1896年他便永久退休了,他的余生完全用于自己的艺术收藏、老家雷诺县的地方图书馆和纽约的慈善事业上了。
纽约从此少了一位平庸的律师,但是多了一位杰出的收藏家。
就个人生活而言,温索普的一辈子可能都不那么快乐,甚至他可能被视为这个“蓝血”家族的耻辱。
作为一个老式蓝血家族的家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专制主义者;而精英大学教育更强化了这个倾向。
他一贯深居简出,与外部世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即使是被外界认为和他关系密切的人也自感和他存在隔膜。
他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但是人们却猜不透他的真实想法。
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家庭——妻子和两个女儿,但是家庭却给予他始料不及的打击。
1892年,他和一位来自约克的姑娘结婚。
八年后,他的妻子返回娘家,再也没有回来——据猜测,她因为长期精神抑郁而自杀。
当时,他的两个女儿艾米丽和凯特分别是七岁和一岁。
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食肉被视为种种痛苦感产生的根源,于是他断然变成素食主义者。
从此,他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对女儿也更加关怀备至,以至干涉过多。
在雷诺庄园里,当他的两个女儿成年之后,他马上让人在自己的住宅周围加高篱笆,以免闲杂人等窥视;甚至,他买下庄园周围的小树林,更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然而,他的两个女儿最终做出了让他引以为奇耻大辱的事情,1924年,在温索普自雷诺返回纽约公寓的一个晚上,他的两个女儿双双私奔,艾米丽和他的司机,而凯特则是和庄园里的电工。
温索普的汽车被抛弃在离庄园不远的地方。
这个事件在纽约社交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
其实,两个姑娘走得并不远,而且结局也并不妙,私奔男女很快就劳燕分飞了,但是,温索普深感受到伤害,一辈子也没有原谅这两个私奔的女儿。
晚年孤独的温索普将所有心思都投入到艺术收藏之中。
他的专制主义风格也尾随而至。
对于纽约的收藏家群体来说,温索普是个隐者。
在很多情况下,他不借助任何艺术收藏顾问的专业知识,也不太与其他收藏家有什么往来,因此,熟悉温索普收藏的人屈指可数。
在十九世纪艺术品的收藏上,可能先后有几位艺术商人得到信任,为温索普收购和交易艺术品。
但是在东方艺术上,温索普似乎从未假手于人。
对于温索普而言,艺术品的最大价值是“美感”,而不是历史、文化或者科学价值。
而对于美感的判断,温索普指出,“美存在于任何国家的任何时代;关键是是否有训练有素的眼睛去发现它”。
淮确地说,温索普的眼光有些非主流,这导致他收集了一批很有异域风格的作品。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安格尔的著名的《土耳其嫔妃和奴仆》和《浴女》。
在这两幅著名画作中,安格尔借助他从未亲身经历过的的奥斯曼土耳其的生活,成功地为他一以贯之的对女性肉体的痴迷添加了异域情调和迷幻色彩。
温索普的中国艺术收藏以铜器和玉器为主体,也是这两个类别在西方最好的收藏之一。
与同时代其他的中国艺术收藏家不同的是,温索普没有认识到中国绘画的独特审美情趣,对于中国艺术的历史价值也兴趣寡然,因此,他没有和大多数人一样涉猎东方绘画,而是以一个“美”的爱好者的眼光发现了中国铜器和玉器之美。
他对中国特有的金属和玉石艺术的兴趣很可能是沿着对雕塑的审美情趣发展而来的,如果将他的中国收藏和朝鲜佛像收藏、玛雅雕刻和面具收藏结合在一起,也许我们就能发现温索普收藏在地域和主题上的一步步扩展。
如果在中国铜器收藏上,温索普不过是步人后尘的话,在玉器收藏上,他几乎算得上是最幸运的开拓者了。
西方认识中国的铜器和玉器深受著名的古董商人卢芹斋的影响。
自从1912年受托为巴黎赛努奇美术馆(Musée Cernuschi)组织中国玉器收藏起,卢芹斋一直执着地向西方的中国艺术收藏者推介中国古玉。
不过,直到1930年之后,温索普的名字才出现在卢芹斋的客户名单上。
而且,机会对他青眼有加:可能由于受到1927年入藏芝加哥田野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Chicago)的保尔中国玉器收藏(William Bahr collection)的影响,温索普向卢芹斋表达了收藏中国古玉的愿望。
机会其实在第二年就出现了,不过温索普直到1930年才看到这篇稀世珍宝。
1928年,洛阳城外邙山脚下一个叫金村的村落里,村民们发现了一组由八座以上的大墓组成的东周时代王室墓地,由于战乱原因,当地村民和古董商成功地逃避了政府的干预,在这里盗掘了整整六年。
这些大墓在被发现时保存完好,出土器物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不幸的是,除了极少数几件之外,金村器物在短短几年内就流向了国际市场,至今还收藏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多个收藏之中。
经过卢芹斋的斡旋,温索普获得了绝大部分金村玉器。
温索普收藏的中国铜器除了零星发布之外,尚未经过集中的研究和发表,所以我们至今也不能一睹这个收藏的全貌。
但是,几乎算得上是海外收藏的中国玉器中最精彩的温索普中国玉器收藏得到了一位极富盛誉的学者的研究,也算得上是件幸事了。
梅原末治、韩思复(Howard Hansford)等人先后研习过温索普的玉器收藏,不过哈佛大学执意邀请首任洛克菲勒讲座教授、中国艺术史大师罗越(Max Loehr)全面整理和发表这个收藏。
罗越以“安阳的五种风格”学说在当代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中占据了开山始祖的地位,哈佛大学希望他再作冯妇之勇,以温索普的中国玉器收藏为基础,创立国玉器研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