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课程论文
文化地理学论文
文化地理学论文文化地理学论文客家方言研究方言(dialect)就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就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就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就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就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客家方言属于就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研究客家方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以及她们的地理面貌与人土风情。
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部分、北部、福建西部、福建漳州南部的平与、南靖、云霄、诏安部分地方存在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使用客家方言。
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主要有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桃园、新竹、苖粟三县、四川、浙江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就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体系,内部差别不太大。
而虽然就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
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占汉族总人口的4、5%。
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
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
客家话由于分布区域广阔,且不少分布区就是丘陵与山区,交通不便,形成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
在方言划分上,中国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
中国大陆学界传统上将客家话分为南北两大片,各含若干片,每个片下细分若干小片。
台湾则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每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有关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学生姓名:王佳慧子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B1008学号:0114100825辽东学院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摘要:建筑的形成与自然气候环境有关。
主要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和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筑设计亦不尽相同,房屋的内外结构、高度、造型及建筑材料等亦大相径庭。
当今的建筑设计更考虑到国际先进性,务使建筑物的外形和色彩别具一格。
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多种多样,有冷暖、干湿、雨量、大风、暴雨、积雪和沙暴等气候的差异。
关键字:南北建筑差异;气候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居住都是人们考虑的重要基本生活条件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场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务。
建筑物的建造需与周围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防御室外反覆变化的天气,创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一、不同的建筑风格(一)北方建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较为平坦。
居民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普智、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区气候分界线,我国北方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环境,东北和华北气候环境有异,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
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
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文化地理学论文
透过地理看跨湖桥文化兴衰地理091班周舒云摘要:本文通过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成果,对跨湖桥遗址地区的古地理环境的演变进行粗略描述并且研究分析跨湖桥文化兴衰的原因,得出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以及跨湖桥遗址周围的地形加剧天文大潮的强度而使跨湖桥文化消失。
关键词:跨湖桥文化、地理学、兴衰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跨湖桥遗址的年代比文明于世的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体现出不同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其他考古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发现。
为了更加科学的了解跨湖桥人当时的环境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需要借助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成果,探讨跨湖桥遗址文化兴衰的原因。
1 跨湖桥文化的特点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约4km的原湘湖地区,先后进行2次发掘,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大发现[1]:1 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木榫构件,为距今7000a前河姆渡遗址的榫卯木构件,被认为找到了遗址构件的源头。
2 跨湖桥遗址的彩陶与黄河流域山西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彩陶,分属南北两大彩陶系统。
3 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从宏观上分析,至少可以说是钱塘江南北两岸地区的河姆渡—马家浜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源头4 跨湖桥遗址的绝对年代,经C-14测定并经校正后为距今8000多a ,比距今700a的余姚河姆渡遗址还要早1000多a。
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包括跨湖桥遗址和下孙遗址,为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之一,尤以中国最早独木舟的发现而饮誉考古界。
木榫构件的出现,后来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点。
2 跨湖桥遗址区域概况钱塘江从皖浙边界蜿蜒向东,经625公里,入杭州湾。
浙江北部的地理形势,被钱塘江—杭州湾切割成两块,北为杭嘉湖平原,南为宁绍平原,海拔多10米以下,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
平原向西,则进入孕育钱塘江水系的丘陵、山地[4]。
杭州对岸,120°04′22″E~120°43′46″,29°50′54″~30°23′47″N之间,就是萧山。
文化地理学 期末课程论文例文,结合文化现象分析称因
修水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美国作家爱默生如是说。
人类因文化的创造而富有内涵,文化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文明。
地域文化的差异又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形式。
我的家乡是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位于赣、湘、鄂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山水环绕的城市。
不像北方大气粗犷的中原文化,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秀气婉约,我的家乡文化独具一格,富有浓浓的南方山城文化色彩。
首先来谈谈家乡的物质文化。
什么是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及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即表现为物质文化,修水作为一个南方山城,地理上“八山半水一分田”是她的特征,较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样是富有特色的。
首先,从衣食住行上来说,修水人喜食大米,蔬菜及腊肉;穿着有着明显的四季特征。
从文化的物质变迁上来讲,从过去六、七十年代的“吃饱喝足”时代到现在的“平民珍馐”时代;从过去的“蓝衣黑裤”到现在的“彩旗飘扬”;从“吊脚楼、砖瓦房”到“商品房”,这些文化现象的变迁离不开我国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物流业等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
从地域文化特色上来讲,修水人喜饮茶,出产“宁红茶”;修水人偏爱油、辣的食品,特色小吃有“哨子”;在修河沿岸有一些富有特色的江南吊脚楼。
为什么修水有着这样的地域物质文化?首先自然方面,地形多山地,少耕地,适合发展茶林农业,而粮食则显得十分珍贵,受人喜爱,而崎岖的地形又为吊脚楼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使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吃辣御寒,服饰风格也各种各样。
人文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使得文化物质在发生着变革。
在精神文化上,修水可谓是独树一帜,宋代黄庭坚诗书双绝,齐名苏轼。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
”感叹人生之无奈;“玉堂端要真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
”对当时官场的揭讽......桃里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陈寅恪更成为中国近代与王国维并肩的国学大师。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相关推荐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课程要求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本科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要求以文化地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课程体系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自然、行为、政治等诸多内容,是高等学校地理学本科专业基础课。
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紧随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涵盖当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城镇一体化、新经济技术开发、旅游开发等诸多热点问题。
因此,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范围广、知识面宽、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知识。
在现阶段,综观各高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采取“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适应性的教学改革应围绕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将实践教学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
二、CDIO指引下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
适应性的课程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良好效果。
1.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突出“人才工程理念”。
人文地理学需要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宽口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GIS、测绘等实用技术教育的传输,还要使得学生具备人文历史、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基本素养。
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这是人文地理学在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贵州旅游地理文化年级:_______2013级______专业:______工商管理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2014年 6 月 18 日贵州旅游地理文化摘要贵州旅游资源丰富,首先对贵州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深入的分析,然后将民俗旅游和文化内涵相融合。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
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
正因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生态环境未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风光。
这里的人们更是与自然和谐信息,形成了人文与自然共同组成的特色风景区。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
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人与山、水、洞林、石相辉相应。
其中特具地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文化地理学论文.doc
文化地理学论文客家方言研究方言(dialect)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血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客家方言属于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研宄客家方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以及他们的地理面貌和人土风情。
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部分、北部、福建西部、福建漳州南部的平和、南靖、云霄、诏安部分地方存在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江西、广西、湖南、叫川等省也有使用客家方言。
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主要有江西南部、广两东南部、台湾桃园、新竹、苗粟三县、叫川、浙江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体系,内部差别不太大。
而里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屮古屮原话的特点。
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占汉族总人口的4.5%。
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丙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力代表的赣南客家话。
进一步,可以分力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
客家话由于分布区域广阔,且不少分布区是丘陵和山区,交通不便,形成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
在方言划分上,中国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
中国大陆学界传统上将客家话分为南北两大片,各含若干片,每个片下细分若干小片。
台湾则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毎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主要以梅县话为代表。
此语言历史悠久,20世纪被正式定名为客家话。
客家话的语言特征,在语音方面声母:发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并、定、群、从、澄、崇)声母字,不论平仌,大都变为送气清声母。
文化地理学导论课程演示文稿
文化地理学导论课程演示文稿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将重点介绍文化地理学的定义、特点以及一些实际案例,以增强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演化和影响的学科。
它将人类文化视为地理环境与社会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关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和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
二、文化地理学的特点1.综合性:文化地理学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如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以人为本: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类的文化行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关注地域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文化地理学致力于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4.理论与实践结合:文化地理学不仅仅关注理论研究,还着眼于实践应用,通过研究地域文化现象来提供对地域发展的科学指导。
三、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文化地理学重视实地考察,通过实地勘查、采集数据和与当地居民交流来深入了解地域的文化特征。
2.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了解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评价和态度。
3.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对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地域文化的分布规律和相关性。
四、实际案例: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中国的丽江古城为例,该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威胁到了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地理学可以通过研究当地社区的文化认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供对保护丽江古城文化景观的科学建议,促进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揭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地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文化地理学为地域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国文化地理结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结课论文题目:区域地理与江南文化精神的形成系别经济系专业会计学姓名学号 0 1 3 1 1 62012年12月17日区域地理与江南文化精神的形成摘要江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江南的地理环境对江南文化精神有着先天制约性,它独特的地理背景决定了江南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如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等等都区别于其他区域。
关键词:江南、地理、文化、影响因素1区域文化的形成区域文化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显现出来的,它包含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的总和。
一方面,它不断变易、逐渐丰富,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渐次展开而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并沉积;另一方面,它又相对稳定,始终保持着一些使之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品质。
而在此过程中,自然环境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限定,规定了这一区域文化精神的历史走向。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仅就汉民族文化圈而言,大体可以以淮河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文化区域。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的清辞丽句形象地概括了两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葱茏、清奇瑰丽,北方则土厚水深、雄浑阔大,在这样有着显著差异的自然环境中孕育成长的人文风气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
特别是唐宋以降,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也从‘开封——长安’东西向轴线彻底移向江南地区,最终落在‘杭州——苏州’南北向轴线上。
”也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
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这是史所稀见的。
”因此,文人学者提及“江南”一词之时,大多指称的即为东南地区,本文亦正复如此。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论文题目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学生姓名:冯川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营销与策划班级:四班学号:1042100428辽东学院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1.中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差异西北之人食陆畜,东南之人食水产汉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其传统食物结构是以植物性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果,外加少量的肉食。
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则是以肉食为主食。
从新石器时代始,我国进入农耕社会,人们的饮食以谷物为主。
但因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谷物种类有所不同。
我国存在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种不同的主食类型,前者以粟为主,后者以稻为主。
稻几乎是南方水田唯一可选的主食作物,而在北方旱地则有粟、黍、麦、菽等作物可供选择。
战国以后,随着磨的推广应用,粉食逐渐盛行,麦的地位便脱颖而出。
北方的小麦逐步取代了粟的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粮。
而南方的稻米却历经数千年,其主粮地位一直未曾动摇。
不仅如此,唐宋以后,水稻还不断北调。
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湖广足,天下足”的谚语,苏湖、湖广均盛产水稻。
这反映出水稻地位的重要。
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长很快,人均耕地急剧下降。
引入的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对我国食物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丘陵山区的重要粮食来源。
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谷食多、肉食少的食物结构,这在平民百姓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长期以来,肉食在人们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而在食品的动物原料中,猪肉、禽及禽蛋所占比重较大。
在北方,牛羊奶酪占有重要地位;在湖泊较多的南方及沿海地区,水产品所占比重较高。
直至今日,虽然我国食物结构有所调整,但仍保持着传统的食物结构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肉禽蛋奶的比重已有明显增加。
2.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其过重要作用1)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2)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3)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4)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5)天地人合一养生文化内涵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科学内涵。
文化地理学课程论文
南米北面——饮食的自然环境烙印中国饮食的地区差异是非常大的。
《史记》说:“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
”“楚越之地”,“饭稻羹鱼”。
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记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
”“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
”在口味方面,除了酸、甜、苦、辣、咸五味,还有麻、糟、香等。
有些地区爱吃臭味。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常到附近的火宫殿吃油炸臭豆腐。
1959年回长沙,又去品尝,说了一句:“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文化大革命”期间,火宫殿挂出大幅标语:“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喜好臭味,也是一种地方特色。
南米北面是我国饮食的主要区域差异之一。
南方盛产稻谷,主食以米为主。
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风味食品都用米制成。
北方盛产小麦,主食以面为首。
一面百吃,有蒸煮煎炸,烤烙炒拌多种加工方法。
天下面食,尽在三晋。
老舍称赞山西面食:“驼峰熊掌丰敢夸,拨鱼猫耳实且华”。
太原有十大面:拉面、切面、揪面、擦面、刀削面、拨鱼、剔尖、烙烙、柳叶、猫耳朵。
南方人认为面食只能当点心,当面点。
北方人认为米饭是吃不饱的,有“三十里糕,四十里面”一说,只有面食走长路不饿。
从前北京大户人家常用做面食考验厨师的手艺。
新厨师试工,不等主人吩咐,一连十天半月能天天做出不同的面点,就有资格掌灶做“大师傅”。
否则是个技术不高的“二把刀”。
童年在浙江镇海乡间居住,祭祖时用花卷和糖包。
南人不会做这类面食,从镇上食肆订购。
到北京后发现花卷和糖包是北人日常食品。
祭祖选用是慎终追远,不忘祖辈习俗。
从家谱中得知远祖在宋时从河南省沈丘县南迁浙东定居。
北方饺子南方鱼是南北除夕团圆饭的差别。
北方除夕守岁不可以没有饺子。
饺子,形状像元宝,读音同“交子”,在除夕子时进食有招财进宝和更岁交子双重吉祥意义。
明时饺子叫扁食,《明宫史》说:“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
文化地理学论文
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摘要:民族传统体育,就整个体育运动的项目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地区通行的,如人们常说的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是由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以及欧美娱乐活动项目发展起来的,有人称这类体育运动为西方体育体系。
另一类为东方不同民族特有的,如我国的导引、太极拳、武术,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都是从各自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健身、军事、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绵延复兴(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
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历史证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强盛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往往就是政策开放、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的时期。
固步自封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创新才是民族兴盛文化繁荣的契机。
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容乃大”,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结果,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和存在价值,促进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二)交流互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
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
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
中国地理文化结课论文
论中国地理文化之建筑文化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班级:工程管理一班姓名:姚兆一学号:02611116目录摘要 (2)一、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2)(一)北方建筑概述 (2)(二)南方建筑概述 (3)二、建筑南北差异及原因 (4)(一)南北建筑差异 (4)(二)差异产生原因 (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摘要中国建筑是中国南北差异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南北建筑的差异很明显,形成原因也有很多。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南北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建筑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些阐释。
中国地理的差异成就了中国多元的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
也成就了建筑的多样化。
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它的适应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
中国古建筑一方面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
其中,中国的南北建筑是南北文化地理差异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依据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南北建筑概述(一)北方建筑概述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一提起北方民居,大家自然会想到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地理】中国文化地理结业论文
【关键字】地理大学课程论文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姓名:系别:专业班级:学号:目录摘要 (3)关键字 (3)一、粗犷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4)1、位置范围 (4)2、地形特征 (5)3、气候特征 (5)4、饮食习惯 (5)关于鲁菜 (5)5、建筑风格 (5)6、综合论述 (5)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 (5)1、位置范围 (5)2、地形特征 (6)3、气候特征 (6)4、饮食习惯 (6)关于维扬菜 (6)关于川菜 (7)关于粤菜 (7)5、建筑风格 (7)6、综合论述 (7)三、结论 (7)参照文献 (8)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使得东西之间的经度范围相跨较大,南北之间的地区差异性显著。
故而,每个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对地理条件的分析,总结出地理条件对文化现象影响的相关结论,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饮食习惯、建筑风格Abstract: land area with a vast territory, making something between longitude range across a larger phas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each regio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med and adapted to the cultur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mmed up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 between.Key words:Landf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dietary habits, architecture style一、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1、位置范围自然: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黄海和渤海。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2024年文化地理学》这本书让我对地理学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了地理学和文化学的理论,探讨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首先,本书提供了对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分析和对当地居民文化的研究,作者揭示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沿海地区的渔民如何依赖于海洋资源生活,他们的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海洋元素,包括渔民的信仰、节日和娱乐活动等。
在山区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发展出与山地特点相适应的耕作和居住方式。
其次,本书着重强调了人类文化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案例的研究,作者展示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例如,大城市的建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堵车、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人类活动如何导致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崩溃,进而对人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认识到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世界各地的案例进行比较,作者突出了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作者对寒冷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居民文化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气候和地理环境对这些地区人类文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作者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思考。
首先,我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地理环境不仅仅是生存和生活的场所,更是塑造和定义人类文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我认识到人类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
地理环境不仅限制了人类的活动和发展,同时也被人类的行为所改变。
最后,我深刻意识到地理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性质。
地理学的研究需要借助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而文化学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论文
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论文情的寄托心的避风港—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XXX班级:2010级1班情的寄托心的避风港—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而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他在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而在他在创作的诗歌的同时,也将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表达出来。
从整体上看,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主要体现着两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可以借自然表情言志;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他们心的“避风港”。
关键字:山水诗托物言志归隐正文: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晋车骑将军、康乐县公谢玄之孙。
《宋书·谢灵运传》里记载“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出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于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山水诗人就这样诞生了。
如于洋云:“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划山水之词。
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者也。
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
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闭,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确开启了新的一代诗风,他把自然界的山水美景融入诗中,有意识地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用典丽富艳的辞采加以表现,从而引起山水诗创作的勃兴,也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的历朝历代诗人和他们的山水诗作。
因此清朝学者沈德潜、王士祯等人,现代学者朱光潜、林文月等,皆无庸置疑地认为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始祖。
文化地理学论文2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中华酒文化浅析中华文化之历史,酒文化贯穿其中,它着实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内涵,文人骚客更是在其浸染下留给后世诸多不朽之名篇,文章以此为基点,阐释了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希望以此给时人留下一点借鉴。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酒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催化剂。
从古至今酒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中的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不能排除的存在一部分。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丰繁,渗透了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因此,关于酒的故事经常会成为人们交流、谈吐的话题,大都以历代名人诗文中咏酒的名句、佳话为内容,这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又绵延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酒史(一)酒的起源酒的起源,我国古籍记载各不相同,一说源于轩辕黄帝,一说始于禹时仪狄。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历经了漫长的2000年,即由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启蒙期。
(二)酒的发展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历时1800年,这一段落为我国传统酒(三)酒的成熟从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宋朝,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成熟期。
(四)酒的提高第四段落是由公元1000年的宋朝到公元1840年清王朝的结束,历时840年,这一时期为我国传统酒的提高期。
(五)酒的变革从公元1840年一直到现在,为第五段落,是我国传统酒的变革时期。
二:酒文化与礼仪(一)酒的礼俗请酒斟酒敬酒劝酒饮酒祝酒谢酒(二)酒令—酒席上的助兴游戏(1)雅令:先推选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要根据令官的意令来出相应的诗句或对子,否则将会被罚酒。
这是最能考验饮酒者才思的一个项目。
(2)通令:有叫做俗令,行令方法主要有划拳,猜数,抽签,投掷等,通令很容易渲染酒宴的热闹氛围,但是就其划拳,猜数等喧哗,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与嘈杂。
初中地理文化地理(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文化地理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本文以初中地理文化地理为研究对象,从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文化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章旨在提高教师对文化地理教学的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化地理;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地理素养文化地理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揭示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还反映了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文化地理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文化地理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点,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提高地理素养。
人文地理与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视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讲解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分析各地资源、交通、历史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
历史文化与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历史文化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中,历史文化视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地文化传承与演变。
例如,在讲解我国各地民俗风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各地民俗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民俗风情与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民俗风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在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中,民俗风情视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例如,在讲解我国各民族民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民俗风情的角度分析各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特点,使学生领略到地理多样性的魅力。
教学策略与实践建议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效果,教师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实践建议:1.结合地图教学,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各地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文化地理学》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__2009级地理科学班学号:090204013姓名:刘知远
选课班级2009级地理科学班任课教师陈永林成绩_________
题目:
要求:
1、结合本课程相关知识,就文化地理学相关内容(如文化区、文
化传播、文化景观、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撰写一篇论文;
2、按照学术论文格式要求撰写;
3、可打印也可手写,打印统一用A4纸,字数在2000-3000字左右;
4、严禁有抄袭行为。
5、题目自拟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
年月日
大学文化生活形成与差异
—以赣南师院为例
摘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的物质基础。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鲜明文化特征。
在中国,南北差异尤其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频繁,人们交往日益密切,各色文化传播、发展、融合。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心理特征,在大学中交流碰撞,在大学的衣食住行中,处处体现。
关键字:赣南师院学生生活习惯文化现象形成背景
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的生存方式的不同类型,由此深刻影响到民族性格与特质,在我国突出表现为南北差异。
大学是思想交流的大熔炉,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生活文化。
一、大学生活文化中的文化现象形成与原因
服饰文化:
服饰变化与各地区人气质有关。
北方女人高大豪迈,穿衣服则多大红大紫,体现了大气的性格。
而南方女子温婉柔美,人皮肤天生白皙的多,再加上固有的细腰肥臀,所以喜欢穿简单清爽的衣服。
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西藏地区,日夜温差较大,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往往穿着比较有季节特色对服饰,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纵观南北,北方穿戴厚实,冬天开冷气,穿羽绒服。
这是由于北方冬季长,天气干冷决定的。
而南方由于温度较高,冬季不太冷,往往在秋装对基础上加上外套或者保暖内衣。
在赣南师院师院的校园中,现代人们对服饰往往呈现趋同化。
但是由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长期习惯了寒冷冬季对北方人对羽绒服与棉袄产生了习惯。
所以,在师院中,往往穿的厚的反而是北方人。
饮食文化:
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所谓“南甜北咸”,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在过去的北方,冬季寒冷,蔬菜难以生长,因此人们冬季保存蔬菜要利用“腌制”的手法,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四级不缺。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在师院,星星餐厅口味偏淡,辣味较少,食物切块细致而精美;而国味主打川菜;北二食物偏辣,口味偏重;而建峰则多肉食。
师院学生在选择餐厅的的时候,也体现出了地域特点。
(除却经济和卫生因素,单从口味考察)在星星餐厅,多为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学生;而北二最贴近赣南人喜食辣味的特点,口味重;川菜馆主要接纳的是四川等西南地区学生;而建峰餐厅则吸引了较多的西北地区学生。
云贵高原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较多的钙,所以要用酸来中和。
地理环境导致了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人特别爱吃醋。
“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见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
其实辣是潮湿气候的产物,四川盆地,中间低四边高,导致了湿气的堆积,过度的潮湿,毛孔闭合,人体内需要排泄的物质难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绪低落。
吃上一次麻辣火锅,冒一身大汗,身体和情绪都得到排解,十分舒服。
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气候过度潮湿的原因。
赣师还有清真面馆等,禁止吃猪肉。
这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有关。
建筑风格:
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北方除了夏季颜色明快,其它季节,环境都是冷色调,建筑的颜色必须鲜艳一些,感到不单调。
同时,北京作为皇城,自然是红色和黄色比较多,才能显示出天子的威严与霸气。
北方建筑气势恢宏。
同时因为少雨的特点,房顶较平。
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强调厚重、朴实,包括用材上,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为主的材料。
而江南则恰恰相反,气候温
和多于,每个季节都有花和绿色,夏季时间长。
所以,古代江南的建筑设计人,把建筑打造成冷色调。
建筑造型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所以,立面多为浅色,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钢结构等。
同时,由于南方多雨风大的特点,楼房多为尖顶便于排水,在乡下还见到骑楼。
在赣南师院的建筑中,以南方的风格为主,同时吸收北方的建筑特色。
赣南师院多湖水,小溪,亭台布与小溪与幽湖之侧。
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建筑之间畅漾。
各教学楼间一水相隔有以一桥相连。
杨柳承印,流水淙淙。
建筑依山势而建,常常藏于树木之后,别有情趣。
这是典型的江南温婉的风格。
同时建筑房顶都设有排水口,许多教学楼采用圆顶设计,便于排水。
与赣州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赣州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光热充足,冷暖变化显著,降水丰沛。
而多低山丘陵,产生如此建筑风格。
赣师的建筑也吸纳的部分北方风格。
如一教气势恢宏,大厅以巨大大理石柱支撑,体现了学校大气恢宏的一面。
出行特点: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江南多水流,河网密布,则多水运。
而北方水少平坦,古时则多骑马。
人们出行,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
在赣州,四季分明,夏季雨水充沛,冬季雨少。
因此学生出行,在春夏季女生的背包都会准备好伞以备不时之需;而冬季,伞则较少使用。
二、大学校园内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大学生较年轻,思想比较开放,因此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各区域乃至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大量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
大学娱乐生活中体现的文化融合:
平安夜送“平安果”。
这是典型的文化扩散。
随着思想交流,西方的圣诞节在中国特别是年轻人中颇为盛行,而平安夜,正是圣诞节的前一天。
而送苹果的行为,则是刺激扩散的一种。
平安夜送苹果,完全是中国人喜爱谐音的偏好在作怪。
西方的苹果是apple [ 'æpəl ],与平安夜Silent Night的发音八竿子打不着。
而在传入中国,Silent Night翻译作“平安夜”后,善于联想的中国人则想到了苹果。
有理由相信,这是某个苹果商传出的,为了经济效益而把圣诞节中国化的刺激扩散。
那些外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在中国本无渊源。
大学生们还热衷于庆祝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媒体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多的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独占鳌头占53.9%,欧洲影片占24.7%而中国影片只占4.7%,港台影片占16.7%。
喜欢西方影片与喜欢中国影片的人数比例接近4:1。
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
大学生对西方影片尤其是对美国影片的喜爱反映出西方的文化产品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之大。
美国文化正随着其电影大学生所认同,成为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
文化融合中的产生的问题:
许多学生对外来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分析不够理性,对于外国有盲目的崇拜,甚至产生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思想。
这是有这深刻原因的,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对西方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电视剧、小说和网络而非切身的经历和直接的体验。
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西方的认识种种是相当片面、表面和肤浅的。
出于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和西方资料的片面宣传以及一些人的煽动,产生了强烈的媚外思想。
对于老外或者外国货莫名的崇拜甚至以与老外交往为荣的的扭曲思想。
参考文献:
1 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51
2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