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个性倾向性.doc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的特征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内涵,理解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类型的划分3. 个性倾向性的内涵4.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5. 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2. 案例材料3.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个性的概念与特征,让学生了解个性的基本内涵。
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性的表现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与见解。
6. 实例分析: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
10.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加深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态度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和学术论文,以扩展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
第九章 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教学要求:1、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需要与动机、兴趣的关系。
2、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种类、需要的结构、兴趣的品质。
3、掌握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方法。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一般概述(一)需要的一般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需要的种类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随着人的生理的成熟,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使人的需要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学龄期前儿童:游戏学龄期儿童:做好学生少年期:独立自主、自尊和受人尊重、被集体接纳、获得地位青年期:友情、创新、升学、就业、自我完善等三、需要的结构(一)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例:“草窝里飞进金凤凰”、公务员职业成新宠、老科学家们的追求(二)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 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1)个人的需要主导需要必须与个人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发展阶段相一致。
(2)个人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2.必须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第二节动机一、什么是动机(一)动机的一般概念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例:考研的动机: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获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二)动机与需要其实,人的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但需要处于静态时,便不成为动机。
需要化为动机取决于两个条件:①某一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②客观上存在着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
动机与目的有联系,动机使人产生行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一种目的。
需要→动机→行动→目的↑←←←←←←←↓(三)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据动机的起源分)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2.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的、具体的动机(据动机的范围分)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3.长远的动机与短暂的动机(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分)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第九章 心理健康 重点
第九章心理健康
考点1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①智力正常;②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相匹配;③情绪稳定;④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⑤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⑥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⑦在遵循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实现个人动机,满足个人合理要求;⑧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
考点2心理健康活动
1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2.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4 .强迫观念: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岀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 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表现为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
考点3 成瘾行为
成瘾行为的特征包括生理性依赖、心理性依赖、社会性依赖、戒断症状。
考点4 导致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因素
导致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神经发育异常、中枢神系统感
染肿瘤与外伤、躯体疾病、创伤与中毒等。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识记: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识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第九章 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3、做一做:一、填空1、__________是个性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性与选择性。
2、____是个体积极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源泉。
3、从需要的对象来看,需要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4、____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它是行为的____原因。
5、从动机所起作用的主次、大小来看,动机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6、人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____、信念和______等。
7、____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性。
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_______态度。
8、从兴趣的起因来看,兴趣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二、判断1、个性倾向性反映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
()2、社会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需要。
()3、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4、辅助动机和主导动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5、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是交往动机。
()6、通常表扬比批评、奖励比惩罚可以更好地激起学习动机。
()7、兴趣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8、男女两性在兴趣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9、从根本上说,需要是兴趣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10、只有处于很高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做到自我实现。
()1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12、人们只会对那些符合自身需要并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事物感兴趣。
()三、选择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人的一切需要中,()需要是最优先的。
A、生理B、安全C、尊重D、自我实现2、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学习,这是属于()动机。
A、交往B、成就C、求知欲D、学习3、()动机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A、成就B、求知欲C、求得赞许 D 、学习动机4、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是一种()兴趣。
A、物质兴趣B、精神兴趣C、交往兴趣D、间接兴趣5、小张很喜欢游泳,但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从来不曾下过游泳池,这说明他对游泳的兴趣是()的兴趣。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第一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的概念及重要性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1.2 教学内容个性与个性的定义个性倾向性的类型:外向性、内向性、稳定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相互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的理解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应用第二章:个性心理学理论2.1 教学目标掌握几种主要的个性心理学理论理解各种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理论分析个体行为2.2 教学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阿德勒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班杜拉的理论认知理论:罗杰斯、马斯洛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理论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个性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看法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第三章:个性测试与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各种个性测试工具及其应用学会使用个性测试进行自我评估掌握个性测试结果的解释和应用3.2 教学内容常用个性测试工具:MBTI、Big Five、DISC等个性测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个性测试结果的解读和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个性测试工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个性测试,学会解读和应用测试结果课堂讨论:学生分享个性测试结果,讨论测试结果对自我认识的影响第四章:个性与心理健康4.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4.2 教学内容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积极心态、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自我暗示、心理放松、心理防御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练习,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心理调适方法,讨论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五章:个性与职业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职业规划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个性特点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发挥个性优势,避免个性弱点职业规划的方法:职业兴趣测试、职业价值观分析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及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职业规划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职业规划经验,讨论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第六章:个性与社交互动6.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社交互动的影响掌握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人际关系6.2 教学内容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个性特点对社交能力的影响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有效沟通、同理心、冲突解决等人际关系的提升: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及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社交互动技巧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社交互动经验,讨论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第七章:个性与领导力7.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领导力的影响掌握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领导力7.2 教学内容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个性特点对领导风格的影响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决策、团队建设、激励等领导力的提升:培养领导者的个性特质和技能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及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模拟演练法:学生进行团队领导模拟,练习领导技巧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领导力经验,讨论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第八章:个性与创造力8.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创造力的影响掌握激发创造力的方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创造力8.2 教学内容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创造能力的影响激发创造力的方法:思维训练、环境创设、鼓励创新等创造力的提升:培养个性中的创造力特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及激发创造力的方法创造性练习法: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培养创造力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创造力培养经验,讨论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第九章:个性与教育实践9.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掌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优化教育实践9.2 教学内容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教育实践的优化: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案例分析,学会优化教育实践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教育实践经验,讨论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第十章:个性与终身学习10.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促进终身学习10.2 教学内容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自主学习的策略: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终身学习的促进:培养个性中的终身学习特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及自主学习的策略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终身学习计划制定,学会自主学习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终身学习经验,讨论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十个章节。
程正方《心理学》第9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 精神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需要、审美需要、求知
需要、娱乐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需要 物质需要:如住房要求干净、舒适,衣着要求漂亮、
时髦等。
我饿!!
想让人陪!!
一、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1.理论提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1943年他提出了 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主要有五种 基本需要,这五种基本需要是由低层 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并彼此联系形成 一个系统。
• 主要观点: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 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 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 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 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二、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个性结构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学说 (二)卢特卡尔的人格层次说(阅读) (三)艾森克的人格层次说(阅读)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学说
本我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例如,我们有性欲的 冲动、有贪生怕死的冲动、有贪图享受的冲动等。本我的活动 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追求无条件、一时的满足。
需要
动机
行为
诱因
结论:人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
一、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自然需要:与维持个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有 关的需要。如饮食需要、运动需要、休息需要、睡眠 需要、排泄需要、配偶需要、生育需要等
社会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 成就需要、社会赞许需要、求知需要等
chapter9个性倾向性
四、如何激励学生?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2、选择恰当的激励源 3、恰当地使用外部奖励 4、及时反馈 5、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他们的自 我效能感
五、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 体验、自我控制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信、自爱、自重
1. 作用 2. 构成(242-244页) (1) 求得赞许动机 (2) 成就动机 (3) 求知欲
三、兴趣
(一)兴趣——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 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249页)
(二)兴趣的品质(250页) 1、广度 2、中心 3、稳定性 4、效能
(三)兴趣的影响因素
稳定性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自我荣耀——天堂之路 自我接纳——解脱之路 自我憎恨——地狱之路
常模:
男:45.02+4.95 女:46.07+4.79 分数越高,说明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越有 可能达到自我实现。
~~谢 谢!
依 恋
依恋的四种模型
自我的模型(是否有价值) 积极 他 人 的 模 型 ( 是 否 信 任 ) 消极
积极
安全型 全神贯注型 因为亲密和自主性 全神贯注于人际关 而感到舒适 系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 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它 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人类 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也 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感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倾向性_学前儿童心理共性倾向性是由需要、动机、爱好、和等构成的,它们与共性特征疏远联系,互相制约,对于心理品质的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一、需要需要是人的一切乐观性的源泉。
人的活动从、工作到交友、旅游都是需要推进的。
1.需要的概念人们要生存和进展必需依靠一定的条件,当条件不足时心理上就会浮现不平衡状态,力求消退这一状态的内部驱动力就是人们的需要。
2.需要的特点需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象性、紧急感和驱动性、起伏性和周期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性和进展性等方面。
(1)对象性。
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比如:我们需要看书,书就是对象;我们需要,音乐就是对象;我们需要旅游,旅游产品及服务就是旅游需要的对象;如此等等。
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紧急感和驱动性。
当某种需要产生之后.便会形成一种紧急感、不适感或烦躁感,直到需要满足了,这种紧急感才会消逝。
人为了消退生理或心理上的紧急,就会实行有效措施以重新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这就体现了需要的驱动性。
比如,一个人觉得饥饿难耐,固然就不能再集中精力工作或学习,而是四处寻觅食物。
当他找到食物并且吃下去之后,需要得到满足,他又可以用心工作或学习了。
人们常言:“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就体现了需要的紧急感和满足需要的急切性。
(3)起伏性和周期性。
人一旦产生某种需要,就会推进行为的举行,只要满足了这种需要,这种需要对人的驱动作用就会削弱,人转而注重并试图满足其他需要,这就是需要的起伏性。
但是一次满足的需要,以后还是可能浮现。
需要不会因满足而终止,普通都具有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的特点。
比如,一个饥饿的人吃了一个之后,他对食物的需要就会削弱,可能会转向对于饮水的需要,或者是的需要。
但是,过了几个小时之后,进食的需要又产生了。
(4)多样性和差异性。
人所需要的对象具有多样性,有生理的需要、平安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敬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满足需要的对象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人类社会制造的满目琳琅的产品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心理学复习要点2010年上
心理学(高中)复习重点2010年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示意图)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3、科学的心理观第二章心理和脑1、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及其类型第三章注意1、注意的概念**2、注意的种类3、注意的品质4、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并懂得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第四章感知觉1、感觉、知觉的概念**2、感受性与感觉閾限3、感觉、知觉的规律**4、高中生感知规律**答案:⑴知觉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⑵知觉更加全面而深刻⑶通过知觉发现对象的本质和因果关系⑷知觉的精确性和判断性不够,知觉不够完善第五章记忆1、记忆概念**2、记忆的分类(前2种分类)3、遗忘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4、记忆的品质5、如何根据记忆的有关规律组织复习**6、如何根据青少年记忆特点培养他们良好的记忆力?**第六章思维与想象1、思维、想象的概念**2、想象的分类3、思维的一般过程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思维的品质**第七章情绪与情感1、情绪情感的概念**2、情绪的种类,情感的种类3、情绪情感对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影响(书本191页)**4、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的特点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5、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其对策**(见书本198-199页,202-203页)第八章意志1、意志的概念*2、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的冲突)3、意志的品质4、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九章个性倾向性1、需要、兴趣、动机的概念**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学习动机的的激发与培养**第十章能力1、能力的概念**2、能力的个别差异的表现3、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以及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第十一章气质1、气质的概念**、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2、气质的类型及特征3、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第十二章性格1、性格的概念**2、性格的分类3、性格的结构4、性格的影响因素及良好性格的培养**第十五章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标准2、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注:**表示重点之重点。
第九章 个性心理概述
第九章个性心理概述教学资源库一、个性的概念个性的概念存在着众多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特质说心理学家盖茨(A.L.Gates)认为,个性是具有社会意义兼可影响他人的特质。
卡特尔(R.B.Cattell,1950)认为,个性是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一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吉尔福德(1959)认为,个性是构成包含有一个人的智力、性格、需要、态度、兴趣、气质等各种特质的独特模式。
(2)个别差异说这种观点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个别差异,是每个人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是指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方法的特点。
个性包括许多因素,如智力、动机、情绪活动、态度、信仰、道德评价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个性(个别差异)。
(3)个人说一些苏联心理学家把个性视为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的人。
如波果斯洛夫斯基(В.В.Богословского)指出,个性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彼得罗夫斯基也认为个性与个体的分界线是参与社会关系,他指出,个体的概念包含着人类所固有的事实,我们既可以把成年的正常人和新生儿叫做个体,也可以把不能掌握语言和最简单的熟练的白痴叫做个体,但是,只有前一类个体才是个性,也就是参与社会关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活动者的社会生物。
(4)总和说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С.Л.Рубинштейн)认为,个性表现为联系在一起的内部条件的总和。
(5)统合机能说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在个体内部中,规定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与思想的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6)综合论个性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比较多的看法是,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它包括心理活动各方面或组成部分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
也有人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特有的行为与思考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的系统,因为,个性概念旨在说明人们如何表现(行为与举止)和思考(感知与思维的方式)。
个性倾向性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名词解释一、个性倾向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存和相互关系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这种需要在推动着行为。
而人类的需要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比其他四种需要更高级,它是一种自尊的需要。
人们所尊重的对象,可能是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可能是别人的言行举止。
具有较强的尊重需要的人,往往比其他四种需要更强烈,如果没有尊重需要,人们就会产生抑郁情绪。
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如果失去了尊重需要,不但科学的研究任务难以完成,甚至会产生精神病。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它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创造需要、审美需要和道德需要。
有的人,尽管未达到自我实现,但也能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此外,还有两种基本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是知识和理解的需要。
这是很正常的心理需要,因为知识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础,所以社会提供了许多提高知识水平的机会,例如:电视、电脑和各种报刊等等。
审美需要是一种愉悦的需要,它包括认识和享受美的内容。
因此,审美需要可以分为:认识的审美需要和享受的审美需要。
享受的审美需要表现在文化艺术的欣赏方面,如听音乐会、参观画展等等。
认识的审美需要则包括读书的兴趣、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等等。
(二)气质与性格气质是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动力特征的综合表现,它是人格的核心部分。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情绪和意志行为。
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多血质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反应比较迟钝。
胆汁质的人勇敢果断,不怕困难,富有进攻精神。
粘液质的人安静,反应迟缓,比较善于克制自己,做事谨慎。
抑郁质的人敏感脆弱,但不易改变自己的主意。
气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即行为的动力性;性格则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的持久性和人际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第九章个性倾向性——个性的动力系统教学目的:1.识记个性、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动机的功能2.了解青少年动机、兴趣的特点;兴趣的品质;需要的特点3.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个性的特征。
4、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概念、层次理论、动机的激发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内容如下:在个性的整体心理结构中,个性倾向性是一个动力系统,处于核心的地位。
它是人的个体意识的积极性的表现,能充分反映出人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方式。
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这一章将首先对个性作以综述,然后对需要、动机和兴趣作以比较详尽的介绍。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个性的概念与结构(一)个性的定义在心理学中,个性是个分歧最大的概念。
个性(或人格)这一概念是19世纪由德国唯心主义心理学家斯特恩首先创造出来的,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具有体验的个人的科学,其中,每一体验都有相应的模式,即有目的性的人格。
”可是,究竟什么是人格?它的性质是什么?应包括哪些内容?在心理学上至今仍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综合国内对个性的不同理解,我们把个性概念解释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完整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其表现形式、基本品质、发展水平都呈现着个人的特点,这种在个人身上具有独特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人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它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子系统构成。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
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
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和基础;动机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意识到的需要系统,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的问题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束后,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涌向餐厅,此时他们还在继续争论着税
收、代表权、行政部门的权利等问题。
三、兴趣 1、兴趣的定义 对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 种活动的心理趋向。
2、兴趣的分类 按社会意义:高尚的兴趣 低级的兴趣 按内容:物质兴趣 精神兴趣 按起因: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 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 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 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 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 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 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 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返回人间社 会。
刘易斯先生扮演成华盛顿,他首先对所 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解释,然后宣布 开始讨论。首先,他让佐治亚州的代表发言, 该州的代表是贝斯.安德鲁斯。贝斯是一个 害羞的女孩,但是她和同伴做了充分准备, 并且她也知道同伴是她的后盾。 ……
在贝斯继续阐述代表团起草的人权法案
的过程中,刘易斯先生对她所阐述的历史的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2.需要的种类
A 按产生分 生物性需要 (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一 种需要。也称为生物学需要,或者自然需要,包 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等。) 社会性需要 (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是人类 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 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
心理学第九章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职业规划与招聘
1 2
职业匹配
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个性倾向性,将员工安 排在与其个性相匹配的职位上,提高员工的工作 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招聘选拔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考察应聘者的个性 倾向性,选拔出符合企业文化的优秀人才。
3
职业发展
企业可以针对员工的个性倾向性,为其制定个性 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倾向性是在童年时期通过与环境和他人互 动而形成的,特别是那些与性有关的经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 远的影响。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构成,其 中无意识又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 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经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中的 原始意象。
03 个性倾向性的构成要素
价值观
价值观定义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对客 观事物(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 价和看法。
价值观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价值观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道德价值观、个人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等。
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和决 策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 能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态度。
决定心理健康
个性倾向性还与心理健康 密切相关,不良的个性倾 向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 焦虑、抑郁等。
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早期研究
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探
讨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现代研究
现代心理学对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始 于19世纪末,随着心理测验和人格 理论的不断发展,个性倾向性的研 究逐渐深入。
卡特尔认为个性倾向性可以通过测量和分析表面特质来推断根源特质,从而更深 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北师大版的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答案 心理学答案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从第六章思维与想象一、(略)二、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无意想象、再造思维、创造思维3.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三、1. A; 2. C; 3. C; 4. B;四、1."; 2."; 3.X;五、1.参考答案: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觉: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内容与形式不同。
从内容看:感知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事物的外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联系。
从形式看: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对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
总之,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过程,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我们常说的对由感知得来的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际上就是通过思维完成的,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达到对事物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反映。
2 .参考答案: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巳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创造成分的不同。
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或是准备阶段。
3 .参考答案:(1)知识表征的方式影响问题的解决。
(2)迁移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为此,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越强,迁移的范围就越广泛,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应利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几种知识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的作用就越大;其三,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牢固,越能顺利地实现迁移。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教学重点难点:1、需要层次理论2、动机的理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一)动机的涵义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二、动机和需要(一)需要及其种类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三、动机和行为效率(一)动机与行为1.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二)动机与工作效率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人格--个性倾向性--动机
人品 --个性偏向性 --动机一、动机的观点动机是个体发动和保持其行动,并使其行动指向必定目标,以知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人的全部行为,老是以必定的动机为基础,而动机产生的基础则是人的需要。
需要──动机──行动。
二、动机矛盾人有时会产生复杂多样,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动机。
而人的行动是受所有动机中的动机所支配,这种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
但优势动机确实立常常不那么顺利,同一时间内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特别相像或互相矛盾的动机,令人难以弃取,这就是动机矛盾。
动机矛盾时陪伴着紧张、不安、愤慨等情绪反响。
问题越重要,越难以弃取,陪伴的负性情绪就越激烈、长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就越大。
动机矛盾有四种基本种类:双趋式矛盾:指两种目标同时出现,对个体拥有相同吸引力,而因为条件限制,个体没法同时采纳两种行动,这时所表现出的动机矛盾。
即所谓的 "鱼和熊掌不可以兼得 "。
如高考报志愿、找工作、找朋友等,假如有两个目标都很有吸引力,常常不知道该怎样弃取。
双避式矛盾:当两种目标都是人们力争回避的事物,并且只好回避此中一种时,就产生了这种矛盾。
所谓 "前遇绝壁,后有追兵 ",就是典型的双避式矛盾。
如一个牙疼的病人,医生建议拔牙,但他又惧怕拔牙手术,在忍耐牙疼或接受拔牙手术之间需要作出选择。
趋避式矛盾:同一目标或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造成必定的威迫,关于这种事物选择时产生的矛盾就是趋避式矛盾。
如想吃鱼增添营养,又不喜爱鱼的腥味。
喜爱吃冰激淋、蛋糕等,但又怕发胖。
双(多)重趋避式矛盾:面对两(多)个目标或事物,每一目标都分别拥有吸引力和威迫双方面的作用。
人们不可以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目1 / 2标,一定进行多重选择。
如肿瘤病人关于手术与否的决择:手术是踊跃的治疗方案,带来生的希望,但手术风险很大;而守旧治疗不可以完全消除病灶,但可迟延时间,风险较小。
又如一个学历、能力有限的人,想找份既轻松、收入又高的工作,但事实上,碰到的倒是要么是收入高但很辛苦,要么是轻松但收入低的工作,此时的选择也是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1、需要层次理论
2、动机的理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动机和需要
(一) 需要及其种类
1.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1)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一般趋
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三、动机和行为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
1.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
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 动机与工作效率
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说一本能说
(一)基本观点:行为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
(二)代表人物:达尔文(最早提出本能概念)、詹姆斯(区分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麦独孤(将本能理论用于社会心理研究,将本能分类)、弗洛依德(将无意识本能作为人的最原始动力,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概念)
(三)缺陷: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二、驱力理论
(一)主要观点:行为由驱力唤醒和驱动。
即,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D),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机体便停止随机活动。
驱力分两种。
由内部生物需要引发的驱力叫原始驱力,是不需要习得的;通过条件作用而获得的驱力叫获得驱力。
(二)代表人物:霍尔(最早提出驱力说)、米勒(恐惧驱力)、洛根和玻利(提出诱因的牵拉作用)、赫尔和伯林(提出最佳唤醒观点)
(三)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
三、动机的唤醒理论。
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
第一个原理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第二个原理是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第三个原理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四、动机的诱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
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
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期待价值理论
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的期待。
(二) 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早在海德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后来,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接受了前人研究提出的观点,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点这一维度把对成就
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他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在这四个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三)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1.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2. 自我我功效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
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1.影响活动的选择。
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4.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四)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持有不同成就目标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着重大差异。
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 生理性动机 2 .社会性动机
(二)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动机可分为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
1. 原始的动机
2. 习得的动机
(三)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人的动机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1.有意识的动机
2. 无意识的动机
(四)外在的动机和内在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1.外在动机
2.内在动机
二、生理性动机
(一) 进食
(二) 饮水
(三) 睡眠和觉醒
(四) 性
三、社会性动机
(一) 兴趣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
它和需要相联系。
兴趣的品质
1.兴趣效能
2.兴趣广度
3.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
4.兴趣的稳定性
5.兴趣的倾向性
(二)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power motive)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领导者的愿望。
高权力动机者,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观点、看法去说服别人,在群体中希望处于领导地位,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比较健谈,好争论。
(四)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动机,动机的功能。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简述动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