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一章 声现象 课程精讲+试题+试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1)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传播声音,一般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传播的;人耳感觉声音,空气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到人的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到声音。
(3)骨传导的基本原理:由于人耳的传导部分(例如:鼓膜、听小骨等)发生障碍引起的耳聋,是非神经性耳聋。人们可以利用助听器接收声音,并将声音通过肌肉骨骼传给听觉神经,使人感知声音,这就是骨传导。
2. 难点:
(1)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都非常容易做出实验验证。由于真空环境比较难得,所以我们往往采取实验推理的方法,在做实验时,我们注意观察随着广口瓶中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从而进一步推理,如果广口瓶中的空气被抽净了,瓶中成为真空环境,那么,我们也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样,我们就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立体声的理解: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个话筒,在听众四周对应多放几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好。
3. 易混点:
在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过程中,有的同学听到物体相互摩擦产生了声音,从而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摩擦产生的。实际上,摩擦和敲、打、吹等方式一样,都是使物体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的方法。
三. 知识点分析: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交流。风声、雨声、流水声,向我们倾诉着大自然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这也许使它显得平凡,但声音在许多方面丰富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又映射出她的奇特。
在这声音的海洋里,我们不禁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声音是怎样形成的?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
声音靠介质传播。没有介质,声音是无法传播的。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随发声物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介质的性质不相同,传播声音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同一种介质,当它的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差别。例如,空气在15℃时声速为340 m/s,在25℃时变为346 m/s。
在固体、液体中的声速比在空气中的声速大。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够较早地知道远处火车开动的情况,就是根据铁轨中的声速为5 000 m/s,大于空气中声速的道理。
学会用最简单的探究方法把生活经验转化成物理实验探究发声体的特征。
唱片或其他记录声音的设备很好的体现了物理的应用价值,即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声音的传播”的探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要点: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进行实验。同时注意学会完成简单的固体传声实验,观察教师完成较难的气体传声实验,类推并设计液体传声实验。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雄浑激昂、充满了英雄意志的壮丽凯歌——《第五交响曲》,它体现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的精神。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28岁时患上了耳疾,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对音乐的创作,他用牙咬住一根小棍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声音。凭着对音乐的痴迷和对生命的热爱继续进行创作,他用这种方法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等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贝多芬用来感知声音的不是耳朵中的鼓膜,而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伟大的创造蕴涵着坎坷和艰辛,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不息。
人能够听到声音需要四个条件:一是有声波到达人耳;二是人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三是声响达到一定数量;四是声音的频率在某一范围内。这四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满足,人就无法听到声音。分析人能否听到声音,应当从上述四个条件进行分析。
一般把耳聋分两类:一类是神经性的,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不易治愈;另一个是非神经性的,比较容易治愈。
“想想做做”,一定要用音叉或音叉替代物,实际做做,体验“骨传导”,因为在生活中较少用到。
尽可能查资料,阅读参考书,并实际听一听立体声耳机,立体声音响等,感受立体声,体会“双耳效应”。
【典型例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简单应用
[例1] 如图1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左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右边音叉的泡沫小球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左边音叉通过把振动传给了右边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右边音叉响,小球弹起(“会”或“不会”),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思维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响左边的音叉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传播到右边音叉时,右边的音叉就随着振动起来,发出声音,泡沫小球被弹起。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右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发声,小球也就不会被弹起。
答案:会;空气;不会;不会;介质。
变式引申:有人说,在月球的表面上,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像是在演无声电影一样,在月球表面不发生一点儿声响,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做传播声音的介质。
二. 实验与探究
[例2] 如图2所示,把一铃铛拴在一根细线上,线的另一端穿过橡皮塞,照图乙那样,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然后摇动烧瓶,记住小铃铛发出的声音有多响,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入少许水,给烧瓶加热。待烧瓶中的水沸腾一会儿,停止加热,并迅速照例乙那样塞紧橡皮塞,冷却一会,再摇动烧瓶,把这时听到的铃声同前一次听到的铃声相比,解释两次铃声不同的原因,从上述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思维分析:这是为了研究介质传声而设计的一个实验。第一次摇动烧瓶,铃声通过空气——烧瓶——空气传入我们的耳朵,向烧瓶里倒入少许水,给烧瓶加热,待烧瓶中的水沸腾一会儿,停止加热,并迅速照图乙那样塞紧橡皮塞,冷却一会儿,这样烧瓶中的空气就会变得比较稀薄,传播声音的能力就变弱了,听到的声音自然比第一次要小一些。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推理,如果烧瓶中没有了气体,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于是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第一次摇动烧瓶,铃声通过空气——烧瓶——空气传入我们的耳朵,第二次由于烧瓶中的水沸腾了一会儿,水蒸气把瓶子里的一部分空气挤出来,停止加热,并迅速照图乙那样塞紧橡皮塞,冷却后,瓶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滴,瓶中的气体变得非常稀薄,这时再摇动烧瓶,小铃铛发出的声音,由于烧瓶内气体稀薄导致传声的能力变弱,所以听到的声音就很小了。由此推理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三. 声速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3] 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ls 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50 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已知声速为340 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m。
思维分析: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本题中出现的两次回声是因为鸣枪的人站在两峭壁之间,到两峭壁的距离不同,反射回来的声音需要的时间就不一样,这样我们可以分别求出鸣枪人到两峭壁的距离,将两距离相加就是两峭壁之间的距离。
答案:反射;425。
[例4] 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为了计时准确,计时员()
A. 听枪声按秒表
B. 看烟雾按秒表
C. 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
思维分析:由于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传播100m的距离需要0.29s,而我们看到烟雾几乎不需要时间,所以终点的计时员应该看烟雾计时。
答案:B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 骨传导的基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