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

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
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

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列宁曾说,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验。

精神与物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两样东西。没有物质光谈精神,那就是唯心主义。例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么人饿了应该怎么办呢?唯心主义者说:“这时我们应该去想如何抵抗饥饿,去搞文学创作,去做科学研究。”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缺乏物质,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谈何自强。但是如果没有了精神,一味地谈物质,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那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除了吃喝,没有一点精神生活,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⑴

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何察呢?有五事七计,用五个方面的七个条目来进行比较,哪五事呢?

道、天、地、将、法。首先是道,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道是上下共同认定的一种东西,为此可以致生命于不顾,这就是道,这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克劳塞维茨把战争中的精神力量理解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统帅的才能是一种擅长军事活动的高超的精神力量,是同军事活动有关的各种精神力量和谐的结合,是各种精神力量的综合表现。他认为,在多种精神力量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智力,其次是勇气和胆量,再其次是果断、机智、干劲、坚强和顽强、刚强、坚定、坚忍,以及地形判断力等。军队的武德是军人在战争中所应具有的美德,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军队的民族精神指热情、狂热、信仰和信念等品质,在民众武装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克劳塞维茨所讲的物质力量,主要是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他认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对战争胜负都具有重要作用。精神力量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贯串在整个战争领域,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对战争胜负起决定性的作用。战争又是交战双方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在摧毁对方物质力量方面获得的利益是确实可靠的,同时是衡量和体现胜利的主要标志。克劳塞维茨还认为,物质力量的作用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把二者分开是不可能的;战争胜负通常取决于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一场大规模战斗的结局,给失败者和胜利者造成的精神影响都较大;这种影响会使物质力量受到更大的损失,物质力量的损失又反过来影响精神力量,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消长。⑵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还是简称共军为好)为什么能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最后解放全中国,还在朝鲜战争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主要是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国军有一位中将叫刘培雄,从抗战时期加入国军,一生中与共军交战无数,一直打到最后一仗――台澎金马保卫战,最后以中将军衔退休了。他始终想不通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军这么强大,却输给了共军,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三年中,国军被共军消灭了正规军一百八十三个军、五百七十二个师、五百五十多万人,非正规军一百多个师二百五十多万人,共计八百多万人,被俘及战死将领一千六百八十八位。他退休以后立志要以此为研究课题写一篇博士论文。他以军人的意志顽强温习赴考,在六十八岁的高龄考上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再用八年时间先

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出版了《毛泽东战争艺术》一书。上半篇写理论,下半篇写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国军输给共军主要输在精神力量方面。

朝鲜战争结束后双方都说自己是胜利者,美国教科书上至今都说美军打赢了朝鲜战争,因为美国夺回了南韩,我们至今都说我们打赢了朝鲜战争,因为我们夺回了北朝鲜。当年美军从南部海岸打到三八线,又打到鸭绿江边,而我们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所以双方都自己赢了。

精神的力量极为强大,朝鲜战争想必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这一场彻底洗刷掉了中国“东亚病夫”称号的战争就是一场典型的物质与精神的较量。当时刚刚解放才一年的新中国,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打了100多年仗,八国联军侵华,几次败给日本,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极低。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名义上的战胜国,可是却被列强当作蛋糕一样瓜分,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连战败国都不如!就是这样的基础上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新中国,却要走出国门去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决一雌雄,恐怕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胜利的一票投给美国。

在战争初期,美军甚至还想在几个月内结束战争回去过圣诞节,足见他们是多么藐视新中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却能杀退美军四百多公里直至他们被迫丢脸地退出战争,可见精神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在战争中,我军一个军只有火炮几十门,而美军一个师就有几百门,更别说坦克、装甲车了。美军有四万多架飞机,而我军直到战争进入中后期,才拥有三千多架。海军更是没法比。开战前我军连子弹都只够五六个基数,我们的武器在美军看来,连扔进炼钢炉里的资格都没有,我们战士吃的粮食,他们认为只配作饲料!可就是在物质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我军却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及其15个仆从国,这就雄辩地证明精神是可以战胜物质的。

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在战争中是融合在一起的。在一次我军防御战中,一位战士为了摧毁敌军的一辆几十吨的“铁乌龟”,抱着几十公斤的炸药与其同归于尽,在一旁惊呆了的五名美军士兵一起举起了手。还有一名在朝战中鼎鼎大名的英雄——黄继光。这位用胸膛挡住敌人枪口的英雄,其实在这惊人的一扑之前血就几乎已经流干,也就是说在医学上,他的身体已经死亡了,他最后的一扑完全靠的是意志力!

正是有了无数英雄的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这才铸就了新中国的胜利。二战巨头,英国首相丘吉尔直到死都有两个问题想不通,其中之一就是:同样是中国人,在几十年前仅2万人的八国联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到了北京,在武器相比同等劣质的情况下,为什么近200万人的十六国联军却被杀退了四百多公里,直至被迫退出了战争?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东方的睡狮已经觉醒了。联合国军的战斗意志远没有我们强,一旦弹尽粮绝,他们就把举枪投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了。有位历史学家感叹道:“如果在朝鲜战争中,我军的武器有美军一半好,我们就能完全消灭他们。”

由此可见,精神力量是极为强大的,在有一点,哪怕很少的物质基础上,它所爆发出来的威力往往是惊人的。不过精神的力量也是不能彻底弥补物质上的巨大落差的,只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方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⑶因此,战争的弱方与强方,战败方与战胜方都共同认为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战斗是战争双方之间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较量,物质力量是手段,其作用不言而喻,但绝不能忽视精神力量,因为精神力量对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使用具有决定性影响。

克劳塞维茨语录⑷:

①在战争中,精神要素远比物质力量重要。

②在战争中,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剑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剑刃。

引注:

⑴《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谢平

⑵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四章主要的精神力量

⑶《军人要时刻保持战斗状态》解放军报

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十七章精神要素

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些想法

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些想法 开宗明义,世界大战是指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为帝国主义的产物,因此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伤亡惨重,破坏巨大,战争在人们心里一度成为可怕的梦魇。现在,在钓鱼岛事件、菲律宾问题等等诸多外交问题的困扰下,中国的边境安全陷入热议,于是人们出现了对于战争的猜测和恐慌。 我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理由有下—— 第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猜测由来已久,从美苏冷战时期就一直被人不断夸大不断揣测,但是一直都没有真正爆发。其实仔细分析一战和二战,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组成军事集团,争霸世界,争夺殖民地与生存空间。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随着信息流通的加快以及人们民主意识的提升,殖民这种手段已经不被世界所接受了。这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只会利用新的手段,如资本流动、直接与间接投资、技术输出、管理输出、专利输出等服务贸易、商品输出等等各种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并且,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后,有能力打世界大战的一方已经消失了,两极争霸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世界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不断前进。因此从战争挑起方来看,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已经没有必要了。 第二,随着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已经不是单独的国家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所有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利益都是相互牵扯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规模的战争的爆发不仅会给战争国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同时也会危害到与战争国有利益关系的国家以及社会组织,带来更大范围的损失和伤害。在有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条件下,战争总是被人们避之不及的。在利益衡量上来看,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也是不大的。 第三,和平是二战后人们最渴求的东西。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共有7000万左右人死亡,1.3亿人受伤,合计死伤1.9亿人。同时接近4万亿美元的财富损失于战火,许多国家战后一蹶不振,经济实力一落千丈。更可怕的是二战中诞生了核武器,其巨大威力已经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得到验证,这更让人忌惮战争。绝大多数国家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着要求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愿望,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来加快本国经济、文化建设,反战,尤其是反对核战争的呼声不断高涨,这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世界大战的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第三世界国家急需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来谋求自身的发展,这也是反战的中坚力量。同时由于联合国的建立对各国产生一定的制约,全球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和平组织,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利益得到广泛的认同,世界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 第四,核武器是威胁也是制约。核武器的巨大力量不仅在于爆炸时的一瞬间,更在于爆炸后的核污染。广岛、长崎在核弹爆炸后的20年都存在核污染,治理难度大,对生物危害巨大。专家曾经预言,如果爆发一场全球范围的核战争只会为人类带来一个“核冬天”,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人类灭绝。并且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非美国一家独大,相互制衡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敢轻易挑起核战争的。核武器的毁灭性威力带来的不可能是胜利,而是两败俱伤。

部编版(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含答案)

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填空。 1、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事变,开始侵华战争。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 3、(“”)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4、每年的()月()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5、1936年12月12日,()和()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6、1945年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月()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7、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涌现了大批的抗日英雄,如:()、()、()、()...... 8、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全民参战,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有()、()、()、()...... 二、判断题。 ()1、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天津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2、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的14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 ()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万人。 ()4、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歼敌10000多人,这是抗战以来正

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 ()5、抗日英雄杨靖宇是第29军将领。 ()6、我知道的抗日小英雄有刘胡兰、王二小、张嘎......。()7、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的西安,是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8、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选择题。 1、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万人。 A、20 B、30 C、40 2、九一八事变后,有一首歌曲(《》)广为传唱。 A、《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 C、《红岩》 3、抗日战争历时()年。 A、10年 B、14年 C、13年 4、1940年8月,()战役,八路军100多个团对日本侵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歼敌40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A、血战台儿庄 B、西安事变 C、百团大战 5、现在北京的一段路名为(“”),以示纪念。 A、赵登禹 B、张自忠 C、左权 6、1936年12月12日,()和()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A、张学良和杨虎城 B、张学良和周恩来 C、朱德和陈毅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客观符合主观,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国家根据收入分配在客观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正对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等措施,就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2、(1)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本质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2)真理是由条件的,超出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顾历史的推移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3)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世界上存在亘古不变的真理。 26答:⑴白居易的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4分)(注:学生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以。) ⑵王夫之的名言: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是相对于静止来说的“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分) 27答: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材料一关于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意义的表述,材料二中强调“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综合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等体现了这一点。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体现了抓主要矛盾。③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处理群众信访问题要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重点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体现了这一点。④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切实把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思想教育和政策法制宣传的过程。体现了这一点。(答出三点即可,每点3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必须同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实践相结合。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起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3分)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践才能有效开展并取得成功。(3 29答:(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年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从“防过热、防通胀”转向“保增长、控物价”,再进一步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这是我国就进发展过热逐渐向下行,,甚至可能出现通缩这一现实绝决定的。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就进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就促进宏观调控政策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一样,赢随着就进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从矛盾的特殊性和发展原理等角度回答也可给分,每点3分) (2)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该企业全面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分) ②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只有提高产品不起眼的部件、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才能使整个产品的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朝鲜战争各阶段发生的原因

朝鲜战争各阶段发生的原因 摘要: 北朝鲜为了统一朝鲜半岛,于 1950年6月25日,突然袭击南朝鲜军队开始了朝鲜战争。北朝鲜军队趁美韩不备,全线出兵,一直南下,不断压缩美韩势力地图。美国反应过来之后,组织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很快就击溃北朝鲜军队,并跨过了三八线,持续北上,意图一举歼灭北朝鲜。中国立于自身安全的着想开始了支援北朝鲜的抗美援朝。经过五次大型战役,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中国保卫了北朝鲜。双方见战事僵持不下,无法取得新的利益。就和谈停战了。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国军队联合国军北朝鲜 在二战结束以后朝鲜半岛从日本占领下得以解放,但由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分裂成两个国家北朝鲜和韩国。但是朝鲜人民希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北朝鲜的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以解救南方的同胞为己任在1949年就提出通过军事手段推进革命,完成统一大业。然而,此时斯大林在朝鲜半岛的目标是维持三八线现状,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冲突,因此莫斯科严厉禁止金日成发动战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尚未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也表示无法援助北朝鲜的军事行动。而金日成认为南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北方军队在技术装备(坦克、火炮、飞机)、纪律、官兵训练素质,以及士气等方面,均优越于南方军队。如果进攻顺利,可以继续向南方挺进。金日成向斯大林保证,美国不会参与这场战争。理由是,这是一次果断的突袭,因为将会有20万南朝鲜共产党员进行起义,加上南方游击队对朝鲜人民军的支持,进攻将在三天之内取得胜利。这样,即使美国有心干预,也没有时间进行军事准备和部署。 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恰在此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发表的关于南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的演说,又为斯大林实现对朝鲜政策的改变创造了条件。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并且正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役,毛泽东仍然不希望朝鲜在此时发生一场可能给中国安全造成威胁的战争。但是,作为亚洲革命的负

强化战斗精神勇于摔打磨砺

强化战斗精神勇于摔打磨砺1982年6月19日我们公安消防部队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赴汤蹈火、火灾面前不畏生死、危难之中岿然不动,靠的就是战斗精神。 一、准确把握新时期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首先,明确一下战斗精神的概念。战斗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广义上讲,战斗精神是一种治军方略。主要包括政策、战争性质、军事理论、指挥艺术、知识素养、精神状态等。比如冷兵器时代,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两军对垒时的敢打敢拼、英勇顽强,其核心要素是统帅的才能、士兵的勇敢精神;又比如抗战时期,它集中表现为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精诚团结和同仇敌忾,其本质首先是民族大义;再比如解放战争中表现为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核心标志是团结一心、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狭义地讲,战斗精神就是官兵的胆略勇气,是部队的军心士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斗精神就是军队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敌我对抗中一切思想、意志、信念、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和升华。它包括忠诚的革命气节、振奋的军心士气、勇敢的战斗作风、顽强的对抗意志、强烈的战备观念、自主的武装意识和能动的创造精神等。 其次,谈谈对战斗精神的理解。形象点说,战斗精神就

是我们红军老前辈爬雪山、过草地,野菜充饥志愈坚的坚定革命信念;就是刘胡兰面对血淋淋的铡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坚贞革命气节;就是黄继光英勇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勇敢献身气慨;就是邱少云烈火中永生、守纪如铁的高度纪律观念;就是抗洪勇士众志成城,誓与大堤共存亡、决战决胜的团结拼搏劲头;就是科研工作者研制“两弹一星”,一丝不苟、勇攀高峰的刻苦攻关精神;就是飞天英雄杨利伟为国争光、敢为人先的高尚爱国情怀;等等。它是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骨”,是维系军人职业道德的“根”,是凝聚军心士气的“魂”,是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势”。 再次,讲讲战斗精神的特点。战斗精神具有政治性、目的性、对抗性、能动性、传统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军事是政治的工具,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斗精神同其他战争力量一样,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根本的指向是国家、民族、阶级的政治目标。战斗精神从总体上体现特定阶级的根本态度,反映战争参与者对自身利益的根本看法,既有永恒的内容,又有与时俱进的要求。 最后,重点谈谈战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忠实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的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了我军战斗精神更新的内涵。结合当前使命任务,我觉得具有应急特色的战斗精神,至少应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仰。就是枪听我的

数字飚榜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

数字飚榜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人类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随着整个时代的进步,各种军事装备和军事理论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而现代战争的面貌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在未来的战争中,什么那些力量将成为战场的主导呢?那些因素又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呢?相信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会关心的,但这些话题往往又带着很强的专业性,即使是军事爱好者也难以回答准确。更何况其中很多关键因素作为军事机密,更让此类话题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不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中央数字电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的节目中都能够找出答案。而本期数字飚榜,也根据军事频道的内容,为您梳理现代战争的脉搏,为您献上: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 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之特种部队 特种部队是世界一些国家军队中,担负破袭敌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和执行其他特殊任务的部队。具有编制灵活、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机动快速、战斗力强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袭扰破坏、暗杀绑架、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特种警卫,以及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和反劫持等。 特种部队最初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在现代战争中特种兵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美国911之后,特种兵更是与反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张现特种兵的重要。 近年“好莱坞”拍摄了不少关于特种战争的影片。更使得特种兵人气飙升,成为了军队精英的代名词。其中相当一部分制作精良的电影,根据特种兵的实战情况为依据,有一定的可信度。而那些特种部队突袭敌军要害部门、直接杀死敌军指挥官的战例在真实战场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并非电影夸大其词。 以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未来战争主要是中、低强度战争和高技术战争,世界不少国家进一步肯定了特种作战的重要作用,更加重视特种部队的建设,其编成呈加强和扩大趋势,并注重装备质量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由此来看,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种兵更是有可能取代其他兵种,成为战场上的主角。 数字飙榜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之特种部队 上榜理由:未来战争中最不可忽视的力量 战略指数:★★☆

战争动员知识

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简称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是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国民经济动员是把国家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人民防空动员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防敌空袭,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政治动员是围绕实施战争对全体军民进行宣传教育和政治鼓动。 动员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动员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动员按时机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平时进行。决定实施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动员令。动员属于战略问题,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外交等一切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战争规模和消耗的不断增大,动员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动员的范围扩大。②动员的速度加快。③动员的数量增多。④动员的准备加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战争中,创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法,依靠革命政权,在革命根据地,成功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革命战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主要做法是:①进行政治动员,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②武装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人民战争。③采取层层升级的办法,补充和扩大人民军队。④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军需民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战争,进行了局部动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广大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中外名将点评朝鲜战争中的军队

中外名将点评朝鲜战争中的军队 (1) 彭德怀:美国空军用于朝鲜的虽不多,目前仍占优势但空军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同时,空军也有它的困难。敌人的坦克和炮兵暂时占优势,这是敌人比我们强的地方。在战术方面我们就比敌人强,坚决勇敢,敢于近战,用炸药,拼刺刀,投手榴弹,这 些都是敌人害怕的。我军的政治素质比敌人高。伪军战斗力弱,易打难捉,美军较强,死多活少。一般无自由,易遭敌人联合兵种的袭击。正面阵地从战术上分割敌人时, 敌人并不害怕,因其白天可恢复原状。敌最害怕的是威胁其战役供应线,渗入(敌) 后方,首先打掉其火力阵地和指挥所。我军无空军,必须充分利用夜间进行战斗(手 榴弹,白刃战),必须采用长期手段调动敌人,乘其立足未稳,火力未展开时,予以 猛攻。敌人以大量飞机,坦克,火炮进攻,我仅持步枪,机枪,迫击炮和少数山炮, 并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抵抗,证明敌人攻击精神不强。但由于敌火力猛烈,我伤 亡相当大。 聂荣臻:美帝是整个帝国主义的支柱,政治军事都有一套,作战上非常客观,不 株守成规,善于变化。五个战役中各有其花样。 美国防部长马歇尔:中国共军是一个幽灵,连个影子也没有。他们的主要秘密——-实力,位置和意图——-保守得非常完善,所以他们的力量就增加了一倍。机械化部队,只好巧妙地实施徒步渗透,迂回包抄行动。敌人的行动比我们的行动意图更隐蔽。 麦克阿瑟: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 我纵深发起攻击。其步兵手中的武器运用得比我们熟练,充分。敌军惯于在夜间运动 和作战。敌人供应良好,步兵训练优良,小型武器和轻便装备充分,但几乎没有起支 援作用的空军,而且大炮,高射炮,运输和交通设备等方面都特别缺乏。中国的军事 力量缺乏工业基地,甚至连建立,维持和运用普通海军所需要的原料也感缺乏。它无 法供应顺利进行地面战斗所必须的装备,如坦克,重炮和在战争中已被使用的其它科

战斗精神教育教案

激发练兵动力强化战斗精神 同志们,做好战斗精神准备,是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的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任务之一,新的《政治工作条例》、《基层建设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围绕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大力弘扬和培育部队的战斗精神。作为一名海军官兵,优良的战斗精神是其信念、斗志、品格和情感的综合反映,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对于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极为重要。但当前有部分同志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当前建设信息化海军和科技强军的力度不断的加大,再多强调培育战斗精神有点小题大做了、战斗精神一打就有等。之所以存在这些模糊认识归根结底是对战斗精神的作用意义和内涵的理解不透,因此本节课我将从什么是战斗精神、其作用意义如何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给同志们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战斗精神的本质、特点和内涵 (一)战斗精神的本质 战斗精神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作为军事术语,特指官兵和部队从事军事、战争实践的良好精神气质,是军人和军队的总体精神面貌与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在敌我对抗矛盾运动中动员起来的一切思想、情感、热情、斗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聚和升华,是忠于、军心、士气、斗志、勇气、胆量、毅力、气节等精神要素的总和。战斗精神在军人的精神因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渗透在军人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战斗的全过程,处于军人精神世界总开关的位置,隐含着行为方式诱导功能,起着方法指引和信念支撑作用,是构成军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讲,战斗精神是官兵和部队打胜仗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包括:战争立场、战争态度、战争欲望、战争热情、战争作风、战争意志、胜利信心、纪律观念等等方面。相对于武器装备而言的,是对战争中人与物关系的再深入、再确认。所以说,战斗精神是战争中的活力源头,抓住战斗精神与武器装备的关系,也就抓住了战斗力的根本。 历史经验证明,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但可以弥补武器装备上的不足,而且能使现有的物质力量充分发挥出最大效益,甚至对战斗的胜负起到决定性作用,创造以劣胜优的战斗奇迹。如: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中,阿根廷飞行员驾驶比较落后的“超军旗”攻击机,在海浪高达10米的恶劣条件下贴着海面飞行,凭着熟练的飞行技术,顽强的战斗作风,机智避开了英军雷达的严密搜索,仅用30秒就将有全套现代装备、被英皇家海军引以骄傲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击沉。

未来战争:信息决定胜负

未来战争:信息决定胜负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海军少将张召忠谈信息化战争 记者周仲全 观点点击 ●1999年科索沃战争,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实现战争零伤亡。 ●过去“兵法”中最明确的战争三层次——战术、战役、战略,将越来越模糊。信息化武器装备打乱了三个层次,在现代战争过程当中,指挥员的眼睛里只有目标,集中一切力量对目标进行打击,这就是“效果中心战”。 ●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和智能化——包括把互不关联的武器装备,如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卫星、导弹这些相互分离的武器装备,在网络上联成系统,综合集成为强大的战斗力。到真正实现联合作战的时候,有可能陆海空这样的传统军种都不复存在了。 ●未来战争没有前线后方,所以不存在上不上前线的问题;未来战争很难分清军人和民众,所以不存在直接参战和间接参战的问题。就直接作战部队而言,未来战争讲究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作战。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记者:很感谢张老师在百忙之中能再次接受我的采访。从阿富汗战争中追杀塔利班武装头子的无人战机,到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闪亮登场的数字化部队,我们常听到“信息化战争”这个名词。今天请张老师谈谈“信息化战争”。 张召忠:这一主题很好,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信息化战争”,我尽量讲解得通俗一些。 记者:先谢谢张老师。请张老师先说说信息化战争是从哪年开始的?我军是否已经进入信息化建设? 张召忠: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打赢高科技战争,并提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 记者:至今为止,美国的哪场战争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有没有这样的战争? 张召忠:1999年科索沃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它的特点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最后实现战争零伤亡。其后是阿富汗战争,实现了网络化、互联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队,而是一个个小战斗分队,指挥官在后方通过网络监视大屏幕进行指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战争,实现了战争直播,死伤人数很少,进展速度很快。这三场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阶段。 记者:这三场战争可以理解为美国在实践信息化战争的理论并逐步走向成熟。实际上美国的机械化战争已经很成熟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美国实行从机械化到信息化战争的转变?军事变革的催化剂是什么? 张召忠: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变革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当前我们指的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目标的一场新的军事变化,这场新军事变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实战验证。美国发动了四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都是新军事变革创新成果的验证,所以战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美国人评朝鲜战争

美国人评朝鲜战争 美国前退役将军迪拉堪贝宁中将,在他的后期论述:面对很多人的无休止的争论,把我们说成是那场战争中的获胜者。这是错误的但是同时也是包含了正确因素。把中国说成最大的失败者,这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同时也带有正确含义。 战争的胜负我个人观点应该从他的2个角度出发来思考的胜负关系。首先是战略企图与图谋。其次是战术作战的能力与体现。在这里我们先要来驳斥一下所谓“伤亡胜负论断”韩战中,我们拥有的先进武器,是中国军队当时情况下不可能想象的。但是在实际作战中,我们并没有那么超前的歼灭与俘获他们很多。而他们的内部自身矛盾造成了高达45%非作战减员情况。则在后期中国文献中也有 相关记载。 我们与他们的伤亡比例按照数字统计,公平说只有1:3-1:4左右。而我们自己的军事报告声称高达1:10。这是很不切合实际。战后撤退回国的中国军队约有38-41万。而当时分拨次参战的中国军队总数约有100万。而我们大约俘 获他们约有12-18万战俘。因此他们的伤亡总数约在26-23万人。总计约占53%部队损失。而我军确切伤亡总数应该小于8万人。因此可以推断1:3到1:4 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我们就是因此成为胜利者。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全世界范围内,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与人民伤亡总数约有1.2亿。而法西斯轴心国以及服从国军民伤亡总数2300万。在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当时损失平民与军队总和为960万。而同盟国是3210万。如果按照伤亡大小判断胜负。那么失败的绝对不是希特勒。 战争要区分来看待。首先是战略上。我们当时进入半岛与金日成军队开战。主要战略企图是我们要全部消灭朝鲜军队。维系韩国军队的武装与政权建设。而在后阶段,由于麦克将军的神勇的,我们的军队作战效果取得了飞跃。我们已经占领了平壤。而且在仁川以北地区合围并且歼灭了55万朝鲜军队。因此,战略目标我们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维持现状的原定部署。改为消灭金日成的北朝鲜政权。在靠近中国边境鸭绿江附近的地区。我们却突然遭遇了世界上另外一个当时的陆地军事强国中国的武装干涉。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根本没有任何思维余地。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有1000个理由认为毛是不敢公然出兵对抗的。 因此,我们的战略上出现的美国自建国以后从没有的失利。我们开始节节后退。而南朝鲜军队作为后卫阻击部队。他们根本进不到自己的职责。他们跑得速度比我们要快很多。但是,我们后退到38度线后,我们不再后撤。因为这里到达了我们承受的底线。失去这里我们不在乎对华使用核武器。而中国也是深刻明确这一点的含义的。而中国的主导战略思维是“保护与维持”他们并不打算在那个时期帮助总体倾向斯大林的金日成完成统一。这对于中国当时时局是十分不利的。 而随着我们空军优势不断加强。他们的后方补给出现极大困难。因此,中国就此考虑停止战争。而这恰好复合我们的初期战略定位“维系韩国政权”。因此。我们之间可以达成协议。在随后发生了反复。这主要由于个别领导者如李成万的主观臆断造成的。 因此,在战略角度上,我们与中国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我们扼制了北朝鲜军队对韩国的入侵局面。把它赶回去了。而中国为了维护他们的边境把我们从鸭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教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了解日本进攻策略改变的原因、内容和各方的反应,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目标3: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从而认识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目标4:了解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识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目标5: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英勇顽强的民族气概。 目标6:理解并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目标7: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945年8月15月,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有人说,“中国抗日战争能取得最后胜利是因为美国空军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推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有人说:“中国抗日战争能取得最后胜利是因为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抗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你赞同上述哪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1.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哪些变化? 2.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3.中国七大胜利召开的意义?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第二讲 军事思想

第二讲军事思想 一、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基本规律等军事领域的一般规律;阐明国防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指导理论和基本原则;从总体上考察和回答了军事领域的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为人们研究和解决军事问题提供总体性理论指导。 军事是切与战争或军队直接相关的事项的统称。主要包括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等。 军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二)军事思想的本质和发展动力 军事思想的本质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反映从总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由于其政治立场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军事思想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军事实践,所以,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变革必然取决于世界军事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军事思想的发展有两个高潮,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二是近代西方。这两个时期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是世界军事实践活动的高峰,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发展的高峰。由此形成世界军事思想的两大传统,也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近代军事思想。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俄国、中国等国家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这是第三大军事思想流派,也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我党我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理论。 (三)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当代军事思想。 1、古代军事思想 从理论上来说,有了战争就有了军事思想。战争、国家、军队是私有制的产物,自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来,战争就成了解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战争活动的不断发生,人们必然开始对战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这样,军事思想就产生了。 古代人口大规模集居的地区主要是中国、地中海地区和印度,大规模的冲突也就发生在这些地方。其中,地中海地区以民族矛盾和帝国争霸为主,战争的主要根源是对财富、土地和资源的争夺。中国则是阶级矛盾和争霸天下纠织在一起,以内部矛盾为主,内战多于外战。这样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思想。印度资源丰富,较少竞争,大规模战争少得多,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此时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了军队,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有《军政》、《军志》等。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家及军事著作,如闻名中外的孙武所著《孙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功能 正确认识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功能,对确立相应的动员战略思想,并推动动员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 要弄清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首先要理解战略的相关概念。 战略是什么?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和策略。国家战略是筹划和综合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和精神力量,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富国兴邦,以达到国家战略目标的科学和艺术。国家战略其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兴亡。 有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军事战略。战略思想是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是在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实际分析估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建军和作战原则的理论依据。不同的国家、阶级以及它们的战略思想家,都是从其各自国家、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战略思想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国家特征和阶级特征。往往谋求地区、世界霸权的国家,奉行的是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的进攻战略思想。而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国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国防动员是实施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防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国防力量建设与运用,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日本的战略理论家小山内宏在1972年出版的《现代战略论》一书中说,“国防战略”,“以守卫国土为目的”,“以军事力量保卫国家”,“保卫国民”。瑞典的国防战略以防止战争、保存国民为目的。80年代以来,外国和中国广泛使用这一战略概念,有些西方国家使用的“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政策”、“防务政策”等概念,与国防战略概念近似。它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受国家战略的指导和制约,通常由最高国防决策机构制定。美国把国防战略置于国家战略之下、军事战略之上。国防战略主要目的是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及其他可能使用的手段,遏制和抵御外来侵略,确保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国防战略不仅重视运用实战手段打赢战争,而且重视运用威慑手段遏制和防止战争,维护和平。 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是指国防动员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全局上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地位和作用。 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防动员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军事战略,是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军事斗争的目标;二是选择实现军事斗争目标的途径。无论确定军事斗争的目标,还是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都不能不考虑国家动员的基础和能力。 我国无论过去和将来都将一如既往的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作为防御型的军事战略,一般都以打赢可能面临的各种规模、强度不同的反侵略战争为出发点,无论打赢任何规模、强度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