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诵读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诵读提示

1.‚噫吁……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

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

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二、整体感知

1.写作年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再验之于诗,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

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此外尚有旁证,详见‚有关资料‛。

2.诗的寓意

3、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助读材料:李白的《剑阁赋》。全文如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yù,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尽),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这篇赋无疑是诗人在长安时写的,因为题下有作者自注‚送友人王炎入蜀‛七字,赋中又有‚咸阳之南‛‚云愁秦‛诸语,都是作者身居长安的证明。有趣的是,这篇赋的基本内容跟《蜀道难》一样,也说到蜀道的高峻险恶,表达了希望友人归来的意思。我们很难确定赋中的王炎就是诗中的‚君‛;也不好说是先有赋而后扩写成诗,还是先有诗而后隐括成赋。但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其写作时间相去不远,却是可以断言的。

把这两篇作品加以比较,还可以得到另一个启示:《蜀道难》的主要意图大概是在‚申戒‛二字上──这是《剑阁赋》中所没有的内容。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诗中的‚君‛就可能属于虚拟了,因为借用对‚君‛

──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胡震亨说的‚风人之义远矣‛大约也有这样的意思。

三、比较阅读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冬自秦度陇入蜀,一路上他写了不少的诗,记所见所感。下面只选录两首:一首记青泥岭,一首记剑阁。试与李白《蜀道难》中相关的段落作比较,就可以看出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泥功山

朝行青泥①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②,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③。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注:①《元和郡县志》:‚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一统志》:‚在汉中府略阳县西北。‛②马纯黑曰‚骊‛。③这两句写猿、鹿为泥所陷,不得出,哀鸣至死。

剑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