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德育开题报告(5篇)
德育开题报告(5篇)【篇一】德育开题报告《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
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依托实践载体的具身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依托实践载体的具身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具身德育的概念、校本课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依托实践载体的开发与思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具身德育是指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它以具体的时间、空间、角色和情境等元素作为教育实践的载体,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具身德育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根据教育目标和要求设计开发的课程。
它以学校的特色和特点为依托,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促进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点。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使得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加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
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校本课程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校本课程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结合,设计开发符合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学校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依托实践载体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
实践载体是指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学校选择的具体实践活动和实践场景。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场馆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收集、保存和陈列,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欣赏、研究等目的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
基于场馆资源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相比,优势在哪?本文将从其优势入手,进而介绍馆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以期为馆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一)场馆丰富的德育文物资源可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场馆具有丰富的德育文物资源。
它收藏了一个地区不同时期当地人民所遗留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这个地区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反映了这个地区的风云事件与伟大变革,是学生研究、理解家乡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主要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革命精神的主要媒介。
这些文物资源包括青铜、书画、碑文、瓷器、石器、佛像、革命先烈遗物等,它们时间跨度大,地域性显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也是德育课程最具说服力的帮手。
如,学生在教材中了解到革命先烈的故事后,辅之以博物馆革命先烈的真实书信、日记等,可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认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博物馆直观形象、生活化的德育文物资源能有效弥补学校德育抽象化、符号化教学内容的不足。
(二)场馆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资源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课程实践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知识性教学为主,虽然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即道德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而忽视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然而,这对于道德实践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体验式教学通过具身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行动。
场馆内丰富的藏品、展览和现代化设备可以用来设计多样的德育活动,以实现体验式德育教学。
如,教师可根据真实历史资料将革命英雄事迹创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和爱国情怀。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场馆的现代化技术设备设计动手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与展品进行“互动”,鼓励其情感的自由表达。
浅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浅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略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应与学生的德育渗透相联系,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还应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此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德育校本课程中的知识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学会用自己所学的德育知识去看待和学习所面临的难题,最重要的还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发展要与人类共同的利益相互协调,做到舍小家为大家,这样才算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应用前言: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都是比较敏感、脆弱的,对于一些情感、思维以及价值观念都是一种较懵懂的状态。
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开发策略让学生得到更高质量的德育教育。
与此同时,在小学德育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不仅能够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受尊重的。
另外,德育教育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有利影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发展时期,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够完善,不能明辨是非,从而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这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解决了此类问题,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同时,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
因为小学生是德育课程开发的主体,小学德育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开发,制定合理的策略来充分发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1】。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校对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了调研。
二、调研对象
我们选择了10所小学作为调研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的
学校,旨在全面了解小学德育工作在不同地域的情况。
三、调研内容
1. 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情况
3. 学生德育情况和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4. 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5. 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情况
四、调研结果
1. 大部分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发展历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等。
2. 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不良行为,比如欺凌他人、早恋等现象,
身心健康状况也需要关注和改善。
3. 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高,有些家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持怀疑和抵触态度。
4. 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培训和意识还有待加强,需要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水平。
五、调研建议
1.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2.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关注和指导。
3. 提高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可度,增强家校合作的力度。
4. 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六、结语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们希望学校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农村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立足点真正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次改革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态度目标,强调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力求在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实现道德和智慧的共同成长。
农村小学深受地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学科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以至于德育只是流于形式。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目前农村小学中,频频出现不知感恩,到处随便进入教师办公室拿东西,欺压小同学等现象。
因此,在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必要的,不要让德育教育在农村成为一纸空文。
目前农村小学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还是一个空白,只注重知识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到实践中。
因此,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以雷山县望丰乡小学学科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农村小学学科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摸索渗透切入点、方法,明确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
提高教师对德育的认识,让学生在知识教育中也获得德育的熏陶和感染。
以之为样本,意在窥一斑可见全豹。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农村小学学科德育的渗透,有利于农村小学学生道德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农村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有效融合了知识、技能、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德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综述在陈成国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中从六个部分阐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分别从教师素养、课堂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评价与德育的关系;邓国权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中各种德育的渗透方法;闫治春在《德育渗透与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农村初中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评价机制,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美国教育家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要求通过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自我人格的成长。
传统节日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与研究
传统节日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与研究发布时间:2022-05-07T00:47:29.47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月第2期作者:张爱文[导读]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将“五育”作为基础,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张爱文重庆市忠县忠州第三小学校重庆忠县 404300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将“五育”作为基础,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允许学生出现个性化的差异,让学生的内在情感、思想得到释放与疏导,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留出实践探究的契机,促使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引导,在“做中学”、“学中想”、“想中感”、“感中创”的模式中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德育作为首要目标,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效整合。
学校教育者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成内容,并以此为载体进行相关的延伸。
可以结合传统节日,选择丰富的资源,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开发新的获知途径,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权利交给学生。
此时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生活信息会转变为一种共识融入学生的认知。
当然,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改变。
关键词:传统节日背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中,文化冲击已经引发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层面,尤其是对于还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学生而来说,影响就更为突出,如已经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道德水平下滑的问题。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德育是最主要的内容,“五育融合”教育模式中,德育是作为核心般的存在。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一线的教育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期待借助优化的教育资源,优化的教育方法,优化的教育氛围,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习者,为他们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主题。
在完成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家文化的生成进行整合,进而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其中将传统节日作为教育背景可以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极大的支持。
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二、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能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型德育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将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发的,能够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确立课程目标:明确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确保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
组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德育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
加强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资源整合与利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如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反馈与改进: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德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
基于德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激发了学校、社会、国家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而小学作为良好人生起步的基点,对于德育的培养更是重要的时期。
现在很多学校并不能将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与德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而是将知识与德育分离,不能完全的符合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生活需求。
为了使学校的德育教学能有更好的适应于小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将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提高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本论文将通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究基于德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出一套能够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针对性,具有实用性,具有学校特色教学的德育体系,以供其他学校参考。
关键词:德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小学生们对于对错的判定不是特别准确,对于道德的定义界限也不是特别清楚,她们大多是按照多数人的看法或者是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进行判定对错。
这就需要教师们加大对于学生道德界定的培养,使学生们有良好的是非观。
重视小学生对于生活的需求,使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自己身边。
学校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实际体验融入课程教学中,以人为本,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充分调动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使课程更加符合小学生。
1 加强学科对于德育渗透的开发策略现如今,我国正向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方向迈进。
道德与法治课程既要要求学生继承中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美德,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又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法律法规。
而且德育教学不仅仅只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也不仅仅能够教授本科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将道德知识渗透其中。
教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每位教师甚至是所有人都有育人的责任,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长,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多,育人也就成为了教师一个不能推卸的责任。
每位教师可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一些相关的道德知识進行教学,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道德修养。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
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
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
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
小学校本课程(5篇)
小学校本课程(5篇)学校校本课程(5篇)学校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一、基于本土文化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一)课程目标的构建基于本土文化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上,可作如下设置:一是知晓与接受,即通过观看、收集、熟悉本土方言俚语、地理物产、历史遗迹、人物掌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等显性和隐性的本土文化,激发同学对本土文化的爱好,知晓并接受本土文化;二是反应与学习,即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让同学在感受本土优秀文化传统、产生民族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对本土文化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同学学习、传承本土文化的主动性与内在动机;三是喜爱与内化,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促使同学形成喜爱本土文化的道德情感,自觉践行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及精神,以促进同学共性的自主、和谐进展;四是评价与制造,即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引导同学合理评价本土文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萌生创新意识,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进展。
(二)课程形式的构建1.基于本土文化的显性德育课程。
一是依托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校本德育学问类课程,如通过将本土地理物产、历史遗迹、人物掌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学问性文化编成校本教材,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和争论的课程。
二是依托校内文化活动而开展的校本德育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详细包括:语言类活动,如本地域方言俚语、民间歌谣、童谣、民间传奇、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工艺美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剪纸、年画、石刻、雕塑、建筑等;表演艺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音乐、歌谣、器乐、舞蹈、地方戏等;嬉戏艺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玩具、民间嬉戏等;民俗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传统节庆、习俗、饮食、服饰等。
2.基于本土文化的隐性德育课程。
一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校内物质环境的创设,如校内内的本土文化名人雕塑、景观设计、文化长廊设计等物质文化环境,二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校内精神环境的创设,如校内内的本土名人名言警句牌,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环境的营造;三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与精神的社区环境、城市环境等的创设。
中小学家校共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总第356期2021年2月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中小学家校共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徐耀光摘 要:“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已逐渐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实践研究课题。
以践行家校共育理念为出发点,围绕家校共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在丰富家校共育主题活动、实施家校共育主题研修、开展家校共育实践体验三个方面取得成效,初步构建起了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对象的家校共育校本课程体系,家校共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在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家校共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作者简介:徐耀光,教育硕士,高级教师,副校长。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734000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班级五位一体的家校共育模式实践研究》(编号:GS[2019]GHB0810)。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成为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有关家庭教育的争论也越来越强烈,家校共育也就逐渐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实践研究课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家校共育的作用,明确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担负起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我校主动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和践行家校共育理念,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实践了以“组织形式、课程体系、教育资源、实施途径、评价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家校共育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校围绕家校共育实施校本课程,在丰富以教师为主导的家校共育主题活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家校共育主题研修和开展、实践以家长为主体的家校共育体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探索实践在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探索实践“五位一体”家校共育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打造升级版的家长会 以教师为主导丰富家校共育主题活动只有全体家长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主动参与,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家校共育。
就学校而言,我校常态化的家校合作形式就是家长会。
播种良好习惯,绽放阳光校园——《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
新 课程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播种 良好 习惯 , 绽 放 阳先校 园
—
《 开发德 育校本课程 , 构建学校德 育特 色》 课题 实践探 索
薛 玲 玉
( 辽宁省大连 市沙河1 2区兴文小学 ) : 摘 要: 学校要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新课 程标准 , 在 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 注 重培养 十个好 习惯, 构建 学校
以丰富课堂 的评价语言 ,如张屏 老师 的课堂 , “ 你看这位 同学 的眼
依据小 学生 心理发展迅速 、 发展协调 、 发展开放性 、 发展可塑 睛一直看着老师 ,他听讲多认真啊 !” “ 这位 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 性 的特点 , 我们在辽师心理学教授张丽华博士专家指导下 , 对小学 言 , 并能指 出不足 , 我们应向他学习。 ” 这些富有感染力 的语言拉近
的家庭 占十分之 一 , 访 问退休 的老领导 , 深入学生 、 教师 、 社区、 家 与德育要求知 、 情、 意、 行有机统一 的特点不相适应 , 离开“ 知” 的传 长 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 , 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 , 他们发 现许 多学生 心 授 与引导 , 单纯让学 生进行体验活动 , 就可能让学生因受错误思想 理有一丝 阴暗 , 看 问题很 偏激 , 而在 当今标准化 、 程序化 的教育体 的诱惑 而迷失方 向。 制下, 教师也缺乏 激情 , 职业倦怠感严 重 、 心理 问题 突出 、 师德滑
2 0 1 1 年 度重点课题( J G 1 1 C A 0 0 9 ) “ 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 的研究” 的 朴实真诚的话语 , 丰富具体 的内容 , 提炼的都是唐老师多年实践的 子课题 , 本课题拟从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和实施的视角 , 从校实 际出 经验精华 , 给了全校 老师专业 的引领 , 启发教学 的思考。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在小学阶段,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
品德,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小学德育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希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首先,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小学生在道德素养、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惑。
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了这些方面,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
其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分析成功
的德育案例,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
比如,我们发现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通过榜样的力量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等等。
最后,我们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享。
我们在学校举办了德育教育研讨会,邀请了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德育课题研究成果,并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评估和指导。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这次研究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小学德育课题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
识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才能够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一、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制定了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二、德育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道德修养。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风貌。
三、实施方案。
1. 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主题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强化德育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3. 加强德育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文明礼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4. 加强家校合作,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保障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 健全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委员会作用,加强校园德育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五、总结。
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我们将不断完善实施方案,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德育课程的开发谈
德育课程的开发谈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上,我们认为,现在学生无论在语文、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上学习到的一些爱国英雄事迹,如,郑成功、董存瑞等;了解到的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古迹,如,北京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莫高窟等,对学生来说都较陌生,学习后留下的印象不深,教师也很难组织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其体验、感知、领悟……因而学生受到的教育也较肤浅。
所以我们运用乌牛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形成了我们自身特色的教材,就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受到熏陶,让学校德育也更具生活味、实践性。
一、小学德育课程分析据调查,学生对家乡了解甚少。
家乡本是学生从小成长的地方,按理说我们的学生应该从小就了解家乡,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个传说,一句谚语中体会家乡的丰厚底蕴,从而萌生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他们生在自己所在的家乡,却说不清家乡的特产,不了解家乡迷人的传说、谚语、风俗习惯。
对家乡的了解犹如一张白纸。
谁都知道,一个对家乡都不了解的人,如何爱家乡,更何以谈爱祖国。
于是,我们萌发了运用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念头。
通过分析和调查实践。
乌牛镇地处永嘉与乐清交界、瓯江口畔,位于温台甬高速公路温州大桥北侧,104国道临镇而行,温州绕城高速和甬台温铁路贯穿乌牛。
乌牛市场繁荣,物产丰富,是著名的“中国乌牛早茶之乡”,有“乌牛早茶、乌牛米、乌牛酒、乌牛猪”这“四乌”土特产,形成了一批乌牛早茶、柑桔、姜黄、杨梅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拥有有机茶认证商标3枚,绿色品牌3个。
同时东蒙山为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古迹。
可以说我们开发农村德育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而我们根据学校特定的环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本校乡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充分的论证,进而达到从本校的实际入手,以家乡的人、事、物为依据,围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主题确立本校乡土德育的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了德育校本课程——《可爱的乌牛》一书供乌牛镇10所小学学生使用。
新李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新李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需求分析1、背景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和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2、我校校情的需要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
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开设道德教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3、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课程,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基本道德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4、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我们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一个能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心中有他人,言行想他人”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
二、总体目标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副组长:骆孝滨黄昌辉陈晓清陈芳玲成员:全体教师2、课程师资配备:a、以各年级班主任为主,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本课程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开题报告书•课题研究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本题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美国是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
自十九世纪初以来,美国地方学区利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进步教育运动”、“课程改革运动”等契机,一直非常强调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动。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以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伦理目标、核心价值和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法规的出台,更明确地说明了当前学校德育教育转型的迫切性。
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
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其开发过程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五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它具有时效性强特点,能够充分关注并满足学校师生及社区的独特性及其发展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培养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使学生拥有爱心、孝心、善心的健康体魄;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
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格局。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课题研究的价值(创新点、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一)理论基础1、动态课程理论:国家课程开发存在固有的弊端,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主体的代表性是非常狭窄的,或者说,它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
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和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时代,其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2、《“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读》中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论述:要“改变课程管理过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了法律依据,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3、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需要:中央文件指出,要“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尽管中央文件所指的是整个中小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但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校本课程也应包含于其中。
因此,积极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是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必然结果。
(二)事实依据1、作为基层学校,我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也是逐步进入状态的。
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教少触及“校本”一词,通过近四年的培训、学习、实践,我们感到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并思考什么是“校本”,认识到“校本课程”对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经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当今的学校只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下功夫,真正利用开发后的教材教学的少之又少,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没有精力完成校本课程。
第二、学校领导观念淡薄,一味追求课改潮流下的开发而忽略开发后的利用。
第三、教师不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育专家研究的领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渐衰退甚至丧失。
2、本课题还是在立足于我校教师实际的研究能力、学术背景情况下确立的:1)我校有着高起点的科研经历。
经过“十五”科研的课题研究,我校形成比较完备的科研工作管理与监督反馈机制,教师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和教强的研究能力,是本课题顺利展开的有效保障。
2)我校教师98%以上学历为专科以上学历。
较高的学历层次和比较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保证了本课题研究对教师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
本课题建设是针对我校德育工作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强调要“教书育人”;陶先生的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积极创新德育校本课程,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本课题力求:(1)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开发出以德育实践为主体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同时使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增强校本课程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现代校本课程实施理念。
(2)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突出品德与习惯的培养。
以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优秀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研究的创新点在前阶段的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有了不同的认识,虽然建立了校本课程的管理机构,开发并设计了校本教材,但很少有学校结合实情,实实在在做好开发与利用工作。
此项课题的创新与突破还在于:把德育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结合“学习——灌输——渗透”陶行知先生的“真人”教育思想,研究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校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2、理论价值: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结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能达到“教材开发”和“育人”的双丰收,大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
3、实践价值:1、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个性化:即体现自己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特色。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开放性: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沟通,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教育相结合,并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而动态变化。
3、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参与性: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和自我教育意识。
4、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针对性:体现对学生道德发展影响的针对性。
三、预期研究成果1、形成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2、研究报告;•课题概念界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课题研究进度安排与具体措施一、本课题对“德育校本课程”的界定:德育校本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是对小学的德育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并有效地开发利用,研究德育校本课程正是试图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课程化。
课题的研究就是从本校的问题入手,我校着力要解决的是:1、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三个领域和四个方面,开发和利用学校特色教育、学校德育活动基地的课程资源,并研究出如何将德育与其它学科进行渗透和整合的途径、方法和接合点。
2、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师素质的要求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加强“道德修养”、“自治自理”、“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开发,将提高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
3、校本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本课题将着力对小学校本课程的设置进行实践和研究,总结提炼适合于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课程模式,编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本项目拟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法、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四、具体措施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2、方案编制与教材设计。
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这种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有这些好处:(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的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议。
3、认真组织研讨活动。
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4、建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
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运行的保障。
要做好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5、课程审议。
由校长负责,健全组织网络。
通过审议发现课程方案中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五、实施步骤及主要工作本课题从2005年12月开始启动,研究周期初步定为3年,计划在2008年11月结束。
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9月)1、组织准备。
由佳木斯市教科所确定项目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开展课题立项工作。
2、行为准备。
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选定课题,填报有关研究资料并完成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召开开题会等。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全面开展课题实验,各项子课题进行开发与利用阶段,要定期做好实验计划,积累材料,记录研究情况,根据进展情况,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并定期举行培训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1月)对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时对教材的不当处进行修改。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分工•课题研究基础(研究条件、已有成果、文献资料)一、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课题组组长:李秀兰课题副组长:李旭东课题组成员:杨曙红于华峰肖杰韩长城贾红梅朱珩王泽宇赵丽杰郝文涛王莹王乐丽王唯一张桂英苏云鹏杨会良任忠洋姜礼宾陈达宋强陈宁李林李平李刚孙静滕术梁雨波邱丽苗鸿宇韩敏刘金明朱栩闫宏庆于淋娜王明骁赵凯董学梅张秀英二、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1、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省级骨干校长亲自任课题研究负责人,积极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理念,以身示范,严谨、严格地对待科研工作,并亲自制定实验方案,推进课题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