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开题报告书
•课题研究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本题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美国是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自十九世纪初以来,美国地方学区利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进步教育运动”、“课程改革运动”等契机,一直非常强调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以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伦理目标、核心价值和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法规的出台,更明确地说明了当前学校德育教育转型的迫切性。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其开发过程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五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它具有时效性强特点,能够充分关注并满足学校师生及社区的独特性及其发展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培养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使学生拥有爱心、孝心、善心的健康体魄;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格局。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课题研究的价值(创新点、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1、动态课程理论:
国家课程开发存在固有的弊端,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主体的代表性是非常狭窄的,或者说,它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和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时代,其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应运而生。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2、《“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读》中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论述:
要“改变课程管理过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了法律依据,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3、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需要:
中央文件指出,要“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尽管中央文件所指的是整个中小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但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校本课程也应包含于其中。因此,积极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是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必然结果。
(二)事实依据
1、作为基层学校,我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也是逐步进入状态的。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教少触及“校本”一词,通过近四年的培训、学习、实践,我们感到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并思考什么是“校本”,认识到“校本课程”对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经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当今的学校只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下功夫,真正利用开发后的教材教学的少之又少,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没有精力完成校本课程。
第二、学校领导观念淡薄,一味追求课改潮流下的开发而忽略开发后的利用。
第三、教师不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育专家研究的领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渐衰退甚至丧失。
2、本课题还是在立足于我校教师实际的研究能力、学术背景情况下确立的:
1)我校有着高起点的科研经历。经过“十五”科研的课题研究,我校形成比较完备的科研工作管理与监督反馈机制,教师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和教强的研究能力,是本课题顺利展开的有效保障。
2)我校教师98%以上学历为专科以上学历。较高的学历层次和比较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保证了本课题研究对教师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本课题建设是针对我校德育工作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强调要“教书育人”;陶先生的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积极创新德育校本课程,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本课题力求:(1)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开发出以德育实践为主体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时使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增强校本课程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现代校本课程实施理念。(2)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突出品德与习惯的培养。以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优秀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研究的创新点
在前阶段的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有了不同的认识,虽然建立了校本课程的管理机构,开发并设计了校本教材,但很少有学校结合实情,实实在在做好开发与利用工作。此项课题的创新与突破还在于:把德育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结合“学习——灌输——渗透”陶行知先生的“真人”教育思想,研究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校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2、理论价值:
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结果,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能达到“教材开发”和“育人”的双丰收,大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
3、实践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个性化:即体现自己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特色。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开放性: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沟通,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教育相结合,并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而动态变化。
3、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参与性: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和自我教育意识。
4、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针对性:体现对学生道德发展影响的针对性。
三、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
2、研究报告;